第一篇: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教案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介绍我国在汉字简化和规范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汉字简化的具体方法和国家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规定;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起尊重汉字、爱护汉字的观念,并能够正确地使用汉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汉字简化的具体方法和国家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规定。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分析一组错字,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繁体字和异体字,了解什么 是简化字以及繁体字、异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
二、推进新课
1.找出错字。让学生说明例句中的加点字错在什么地方(应暗示这些错误的类型不同)。学生可以分小组查阅工具书(尤其是《新华字典》)和开展讨论,特别要注意字典中正文字条与字条后边括号中的字有什么关系。
2.分条讲解。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并结合课文内容分条讲解。教师在分条讲解时,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也可以让学生再举出一些其他不规范用字的例子。
三、相关知识补充
1.有关例字补充。简化字来源于已有同音字,如:丑(子丑寅卯)/醜(醜陋)→丑,谷(山谷)/穀(稻穀)→ 谷,板(木板)/闆(店老闆)→ 板,制(制度)/製(製衣)→ 制,面(面孔)/麵(麵條)→ 面,等等。一简对多繁,如:歷(经歷)/曆(曆法)→ 历,復(反復)/複(複雜)→ 复,纖(纖细)/縴(縴绳)→ 纤,臺(高臺)/檯(榭檯)/颱(颱风)→ 台,等等。
2.汉字“瘦身法”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简化的一些基本方法。
(1)猜猜繁体字和简化字的关系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以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为标准的简化字。下面这些字是简化前使用的繁体字,请说说它们分别对应的简化字是什么。麗離 潔 鄉 趙 漢 權 對 開 奮 際陽 擁蘋東 郵 響 驚 竈 體 傘 龜 齊 齒 區 鳳興為 長 淚 塵 專 貝 學 聲 滅 書 擔 審(2)想想汉字是怎么简化的汉字简化有很多种办法。下面就把繁体、简体两种字形放在一起比较,来看看当时的汉字改革者们是怎么开动脑筋,给汉字“瘦身”的。
3.请按照简化方法给这些繁简字形归类。麗-丽,聲-声,滅-灭,離-离,鄉-乡,開-开,奮-奋,際-际,陽-阳;潔-洁,驚-惊,響-响,郵-邮,審-审,擔-担,蘋-苹,擁-拥,竄-窜;體-体,竈-灶,塵-尘,淚-泪;傘-伞,龜-龟,齊-齐,齒-齿;區-区,趙-赵,漢-汉,權-权,對-对,鳳-凤,興-兴;學-学,貝-贝,長-长,為-为,書-书,東-东,專-专。
4.归类后可以总结出汉字简化的几种方法来:第一种是省略法。有的是省掉了字的一边,如“麗-丽”;有的是省掉字的一角或仅保留字的一角,如“聲-声”;有的是省掉字的内部或外部,如“奮-奋”。第二种是形声法。包括简化形声字的形旁,如“驚-惊”;或简化形声字的声旁,如“擔-担”;或把非形声字改成形声字,如“郵-邮”。第三种是会意法。即造出笔画简单的会意字代替原字。如“淚”本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后来新造“泪”,意为眼睛流出来的水,是个会意字。第四种是轮廓法。用简单的笔画描绘原字的轮廓。如“伞”。第五种是符号法。用笔画简单的抽象符号(如“又、不”等)代替原字的繁难部分。如“赵”。第六种是草书楷化法。把原字的惯常的草书写法改成楷书的形式。例子中的简体写法都是曾经在草书书法作品中出现的。如“书”。
5.请同学们逐一分析,仔细体会上面各种给汉字“瘦身”的方法。然后请你再给各类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来。
四、作业完成《名家指路——早读晚练》相关练习
第二篇:第二节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第二节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教案天地2008-05-2520:22阅读17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 第二节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异体字和异形词。
2.了解对汉字的使用进行规范时哪几种字不能随便写。3.了解汉字简化和规范的原因及方法。教材正文全解 引子解释 孔乙己卖弄“茴”字有四种写法,确实不错。不同时期,同一汉字,写法不同,就造就了“茴”字的四种写法(“茴”字四种写法见“教师用书”p78)。古代的汉字属于表意性文字,字形结构的表音表义倾向,使得汉字的笔画、结构日益复杂起来,或者是因为一个字从单义变成了多义,因此,出于从字形上分化区别意义的需要,往往也在原有的汉字上增添成分。例如“云”,本来就是表示云彩的象形字,后来表示说话的“云”(如人云亦云)也用这个字表示,为了区别字义,于是人们在原字基础上增加偏旁“雨”,构成形声字“雲”表示云彩的意义,原字“云”表示说话的意义,如“古人云”。有些字结构上叠床架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繁难。俗话说物极必反,汉字结构繁化到登峰造极的时候,其不便使用的弊端也充分暴露出来了,于是人们又在使用过程中开始简写汉字,省改笔画,形成了一大批简化字。实际上,汉字简化是伴随着汉字发展始终的,从复杂到简单,这也是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金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再从隶书到草书、楷书,汉字每一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伴随着笔画结构的简化。活动解说
1.用字不规范现象何其多(课本“你认识这些字吗?”补例“教师用书”p78)2.“繁”带来的麻烦
乱用繁体字常常会带来令人啼笑皆非的“麻烦”。究其原因,一种情况是没有搞清楚繁体字的意义和简化字的来源。有些简化字其实并不是由繁体字形简化而来 的,而是很早就已经有了,有自己的音和义,后来才又借来代替另一个繁体字。对这些简化字,应当认真辨析原来的意义和代替繁体字后的意义;另一种情况是没有搞清楚一个简化字对应多个繁体字的情况,致使混乱。对此,应当根据意思判断究竟简化的是哪一个繁体字,不能张冠李戴。另外,使用简体字和繁体字时一定要遵守社会规范。目前,在祖国大陆,只有简化字才是法定的规范字,繁体字即使用的是本字,也是不规范的,更不能将繁体字和简化字混杂使用。
第三篇:方圆和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过分强调规矩有时又不利于创新,请谈谈“规矩””和“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本意是说做事要讲究规矩,否则就不可能做好,这是多年来人们总结出的一种工作经验,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强调了做事和为人必须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现实中的许多工作都证明了这一俗语的正确性,如参加本次面试,如果不按要求回答,不遵循制定的面试规则,就不可能被录用。
任何事物强调一方面就会走向极端,导致片面,这句俗语也是这样,如果过分强调规矩,就可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紧箍咒,导致人们做任何事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毫无创新和发展,这将影响到我国提出的建设创新国家的目标。
所以处理好规矩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我认为,做任何工作,处理任何问题必须遵循必要的规矩,但是面对具体问题和工作中的复杂性,又要敢于打破常规,用于创新,只要能促进工作进步,有利于工作开展,想法和做法都值得肯定和赞扬。关键是辩证的运用,掌握合适的度。任何割裂两者关系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规矩”与创新有时看似矛盾,有时却是相联,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必须要辩证的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规矩与创新是相互联系的。创新不是漫无目的寻求新事物,新方法,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造福社会的新事物,新理论。创新是发展,是在“规矩”这一基础上寻求新思路,绝非漫无目的肆意而为。所谓万层高塔不能凭空而立正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条大马路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这个“规矩”,那场景定是事故穷生,混乱不堪,由此可见,离开规矩,创新无从谈起。
第二,创新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寻求新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创新势必要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解放思想,放开束缚,越过原先的障碍,打破原来的格局,才能取得新成绩,新突破。有如我国的发展,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又敢于人先,引进市场经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不仅要牢记“规矩”,更要敢于“创新”。
两者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紧密联系,是辩证统一的。针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依有据,从社会道德到法律法规,无不体现了规矩的存在。只有事事都有依据,社会才不会乱套。
其次,过分强盗规矩,确实将阻碍创新。创新贵在创造新的事物,如果凡事都按既有规定按部就班的进行,就不会有创新出现。只有在遵守规矩的同时,合理的科学的打破常规才能有创新,有发展。
再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进入深水区,出现许多新的、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按照原有的规矩,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在遵守规矩的前提下创新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
最后,这样让我想到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要做到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既有措施方案解决好每一个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在工作中科学、合理的创新,提供工作效果、效率!
第四篇:汉字简化史
辟谣】关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种种误读
2014-12-04 大浪淘沙
大家好,我是赵皓阳,今天再推送之前先插播一条广告,看到许多有名的平台主都在推出“粉丝打赏”活动,我心里也有点痒痒。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喜欢我们的平台,欢迎对我进行财政上的鼓励,我的支付宝530893309@qq.com。建议打赏金额5元,这在北京就是个煎饼果子的价钱,就当请我吃个煎饼果子了!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不断推出更好的文章。谢谢!
----分割线内禁止答题----
正文:
文/赵皓阳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不是反对繁体字,而是反对一天到晚再网上鼓吹繁体字的人。有这样一个段子很烦人,相信大家都见过:“我一个台湾朋友说,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亲不见„„”
此状态本人原创,近年来被无数壮士借用,版权所有特此声明。截图时间为证。
我下面说一说网络上对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种种误读,说起繁体字与简体字不得不提人人网上一位大牛——何欣何狐狸,他大约写过二十几篇有关汉字简化的文章
http://blog.renren.com/blog/299270325/friends?from=friendEnd让我受益匪浅。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一定要看看,本文只是谈一个皮毛。
误读一,简体字是新中国政府创造的?
首先要说明,汉字简化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过程。
此处援引九州出版社《说文解字》的注文,总顾问是启功和季羡林。
居延汉简,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此处记载“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对会入官夹”,此时汉字尚没有后世的规整,虽无“玲玲如振玉 累累若贯珠”的整齐美,倒是颇有随性之美。“对”字有所简化,尚没到后来直接一个“又”代替左半边的地步。“会”与今日繁体写法也不相同
魏晋书法则是今天简体的主力军,草书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是晚唐字帖,大家看看出现了多少非正体字?
再来一位宋朝重量级人物。
黄宗羲手稿本《南雷杂著稿》大家可以自行查看一代文宗都用了哪些非正体字——“为”“穷”。
吕留良在赠给黄宗羲的诗的注中云“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这个“俗字”便是当时有所简化的汉字。这些大家全然没有今天某些人的小家子气,自甘和和百姓用同样的字形,混迹于群众,真是丢了知识分子的颜面。
再有人说简体字是共产党创造的,二话不说,先撒一把五毛钱过去再说。真是贪天功为己有,竟然还不知廉耻的猛吹,中国人几千年的工作让共产党几年做完了,政府不给你们发工资真是亏待义务宣传员了。而政府推动的大规模汉字简化运动,则可以追溯到民国。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
统一筹备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鼓吹“正体字”的国粉请把脸伸出来。
民国方案的特点是非系统化,而是针对常用字,这一版方案更是针对最常用的三百多字而已;而56年简化字方案,虽然直接简化的字只有230余字,但是56年方案还有30个类推的偏旁部首简化。
即便在国民党胜利转进台湾后的1952年,在一次国民党宣传汇报会上,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说:“为大众写的文字而不能大众化,那如何望其有效?我们须知文字是大众达意表情取得知识和争取生活的工具„„所以简体字的儒要是生活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蒋介石(见张博宇编《台湾地区国语运动史料》,台湾商务印书馆,1974。转引自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
何应钦也曾经在1969年,于国民党十中全会提出过整理简字案。(仇志群:《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语文建设》1995年第5期)但是后来因为大陆先这么做了,考虑到敌人提倡的我们就应该反对,于是台湾对简体字的态度立刻转变为反对,成天说简体字就是匪来匪去的东西。“因政治斗争的对方推行简体,我们就倡导繁体,依哲学角度而言,我们是作为对立面的另一边,居于‘客’位,沦为强势‘主方’的奴隶,结果被逼得硬是要唱反调。”(台湾学者林安梧,见《文字简化面面观座谈会发言纪要》,载台湾《国文天地》,1989年5卷2期)其实蒋公就是个傲娇受:你用简体字,我偏偏不用,我就要用繁体字,繁体字才是中华正统,娘希匹的。
日本与新中国同期进行汉字简化,新加坡曾于1969年自行汉字简化,在1976年后则改用中国大陆的简化字。
误读二,简体字代表了文化的退步?
那些繁体字的鼓吹者最烦?就是把“繁体字”称为“正体字”,言下之意就是我代表中华正统,我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扬言gong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灭绝者,证据就是破四旧和废除繁体字。可笑。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秦,书同文,为小篆。有隶书,但不作为正式文字; 汉,隶书渐成正式文字,武帝后,汉隶代古隶。唐,因循『干禄字书』,科举要求正字法,书楷书。你说的正体是哪个正体?告诉你吧,是清朝的正体。
就这些网络上所谓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一个个一提清朝就义愤填膺,什么张口一个“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闭口一个满鞑子,结果到了“正体字”这块,真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1875年清朝钦定正体,龙启瑞奉谕作《字学举隅》,规定了每个字的字形。今日的所谓正体字,脱胎于此,所以,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后人们习惯称之为“鞑体字”。
满清政府从书籍入手,修《四库全书》就是典型,搜集天下书籍,不合满清心意的统统焚毁或删改,岳飞《满江红》被改成“壮志饥餐飞食肉”,本来是欲啖胡人之肉,成了吃鸟肉。据近代学者推算,全国禁毁图书13600卷。焚书总数达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 余种、8万余块。除了焚毁书籍,乾隆还系统地对明代档案进行了销毁。目前明代档案仅
3000余件,其余估计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已经被销毁了。如此一系列文化破坏活动中,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未能幸免于难,前朝所不注重的字形也被冠以了浓厚的政治意味,俗字开始为官方所坚决反对,乾隆御作《辩正通俗文字》就说“俗者,承袭鄙俚„„断不可从也!”虽然大部分俗字都比满清资格还老,但皇帝都说了俗字不行,体制内用俗字等于是在抽皇帝的脸,科举考试里面是没人敢用了,从考场到牢房到刑场的轨迹也不是没人走过。龙启瑞所作的《字学举隅》一书,就是钦定正体字,斤斤辩正科举考试用字,对字形的追求堪称登峰造极了,正体字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有着浓烈的政治意味,历代统治者对字形如此纠结的也就满清了。实际效果也不错,造成了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脱离,书生造反和文盲造反都无法伤及国本,没外国势力,满清很难倒台。而至于定某字为正体有没有道理就是另一件事情了,钱玄同也忍不住要喷满清“这样是正体,那样是俗体,狺狺不休!其实他们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说得好啊!这些在网上鼓吹什么“正体字”的,有一个算一个,全是不认识古字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的来源“七国文字异形,秦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命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请注意或颇省改几个字,那是什么?那就是汉字简化过程。邓散
木在其《篆刻学》中对这段话的一点解释是“省者,省其繁重,改者,改其怪奇”。这就是汉字的简化与统一。
我们可以这样说,汉字简化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说起那个特别烦人的段子,我一台湾朋友说什么汉字简化之后“愛无心”之类,这绝对不是呆湾人说得好吗,要是呆湾人说的要打屁股的好吗。看看这幅字
愛无心呢?说好的愛无心?此四字为黄埔校训,孙中山先生所定,蒋公所书。国粉站出来,自己打脸。
蒋公分量不够国父够不够啊?
说起来这幅字,这个少泉先生就是林白水,就是给慈禧贺寿写“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 每逢万寿必无疆!”的人。有请苏东坡。《前赤壁赋》
总有那么些人,转发个“汉字简化后爱无心”之类的段子,妄图显示自己很有文化,反而映衬了自己的粗鄙与无知。
简而言之,繁体你当然可以用,就跟穿衣一样,谁管你穿什么颜色的,大街上裸奔的都有,但你要什么“正体字”“殘體字”,用简体字的是“没文化”,那就相当于胸口挂个牌子“我是脑残”,围观群众会检验一下你的大脑残不残。
误读三,所谓的“传统文化”真的就高于一切?
我经常看到有些花瓶式的政协委员,煞有介事的提一套推行繁体字的方案,大致一条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里面:就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国学精粹。
我清楚地记得,高三那年,有个逗比的政协委员提出了废除简体字推行繁体字的提案。我们班每天中午都有一个读报的环节,当时我们班一个飘飘然的文艺小清新少女就说了这个新闻,之后点评环节满心欢喜的大谈“传统文化的复兴”并又举出了“爱无心,亲不见”这个恶心的例子。当时我前面的男生一脸不屑的转过头来跟我说:“这傻X,说得好像她不用考文综似的。”
是啊!政协委员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是你高考不是打字啊!理科生也得考语文啊!要什么推行繁体字,我代表初高中同学带头反对。下次再有脑袋缺根弦的政协委员要提废除简体字,罚写一万遍“忧郁的台湾乌龟”——“憂鬱的臺灣烏龜”
我举一个不恰当的类比,甲骨文、篆文代表了奴隶社会时代的生产力;隶属、楷书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简体字适应了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而面对当前信息时代的汹涌潮流,则需要颜文字出场了~( ̄▽ ̄~)(~ ̄▽ ̄)~(最后一句是卖萌)。
现在好多人总喜欢把“传统”两个字挂在嘴上,这个所谓的“传统”,什么是“传统”,跳大神算不算传统?一定要秋天同居的蟋蟀做药引算
不算传统?你说汉服算是传统,要发扬,那草衣兽皮算不算传统?你说繁体字是传统,就像我开头说的,怎么不捧一个龟壳刻甲骨文去。一切都要进步,社会需要发展,有些东西必将被抛弃。你可以喜欢那些逝去的美好,但以此来攻击别人,认为别人“没文化”,并借“传统文化”这个名号酿出一股恶臭的优越感,这就是病了。
第四,对繁体字我们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总是把繁体字与“传统文化”捆绑在一起是很无聊的事情。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并不是离开了繁体字就传承不下去。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会懂得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吗?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知道怀仁抚远、爱人如己吗?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不使用繁体字我们就不明白吗? 那些一口一个“中华正统”的人更无聊,照我说你要么去山顶洞里面钻木取火,要么别跟我提什么“中华正统”。
另外我们要看到,汉字简化不意味着废除繁体字。今天的中华书局很多书,仍然是繁体竖排,从右往左的体例。没有哪一条法律和规定禁止使用繁体字。汉字简化的反对者通常都无意(或者是有意)误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简化的含义。最典型的就是他们说汉字简化会伤害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书法艺术。这完全是的无稽之谈。
我认为对于繁体字应该有的态度是“识繁写简,全凭自愿”,汉字简化是人民的选择,就像上文中吕留良所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
工夫一半”,你不能强迫他人使用繁琐的繁体字。但是繁体字确实有着简体字所不能替代的元素,许多第一手历史资料都是用繁体字写成。就我自己而言,我认识繁体字,会写繁体字,也认识不少篆书和甲骨文,当然这完全是个人的兴趣。
----分割线内禁止答题----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喜欢我们的平台,欢迎对我进行财政上的鼓励,我的支付宝530893309@qq.com。建议打赏金额5元,这在北京就是个煎饼果子的价钱,就当请我吃个煎饼果子了!这对我也是一种激励与鞭策,不断推出更好的文章。谢谢!
欢迎加入平台粉丝群
第五篇:以规矩成方圆
以规矩成方圆,以纪律要求自己
8班班规如下:
1、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仪容仪表,穿奇装异服、梳怪发、染发、戴首饰、染指甲等,每一项出现一次扣该生一分
3、吸烟饮酒、出入网吧、出入台球厅、说话不文明,每一项有一次扣该生一分
4、在廊道、教室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5、上课不认真听讲,吃零食、说话、看杂志小说、玩手机等,每一项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6、在任何公共场所乱扔乱弃,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7、迟到、早退,(包括正常上课、上操、集会等)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8、不按时就寝,不按时起床,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9、打架(班主任处理的小矛盾)扣该生5分,情节严重者叫教导处处理
10、不尊敬师长,顶撞教师或校内工作人员,扣该生10分
11、有以上违纪行为的学生,屡教不改者,加倍扣分,每犯错误一次,该生要自觉为班级买花一盆。此班规尚不完善,待日后进行补充,特此声明此班规紧限于11届8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