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尹建莉: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尹建莉: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健全的人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别用严苛的规矩折磨孩子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无理取闹。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 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
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避免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和纵容孩子做坏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犹如一个老板对下属充分赋权,充分给下属在工作上自由决断的空间,这和他允许下属做违法乱纪的或损害公司的事完全没关系一样。人文社科领域的话语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极端,一切讨论必须基于基础概念的相同和基础价值观的相近,否则就失去了讨论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温和的反驳,如,孩子不能完全没规矩,适当的规矩还是需要的。这样的反驳看起来既客观又理性,却同样没有意义。事实是,没有谁说过孩子应该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谁会认为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需要。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2013年我偶然从中国主流媒体上看到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保姆》和《保姆911》,是从欧美引进到我国的家庭教育系列电视剧。看来这档节目在国外很受欢迎,否则中国主流电视台不会花重金引进。但这样的电视真是误导人。
几乎每一集都是这样的套路:孩子不听话,父母没办法,请来一位“超级保姆”帮忙解决。“超级保姆”看起来自信满满,但她们的各种办法归根结底就一种:定规矩,然后用规矩来整孩子,直到把孩子整服了。
比如,孩子不想按时睡觉,就把他强行关进屋子里,收走屋里所有的玩具,门一关,任孩子哭泣到睡着。孩子不想跟别人分享玩具,就用闹钟来定时,每人玩相等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停下来。小女孩不想穿红裤子,不行,家长让穿红的就必须穿红的,不穿就罚坐冷板凳,直到服从„„所有的逻辑都是:孩子只要不听家长的话,那就是不对,家长被孩子弄得头痛,只是因为没给孩子定规矩。定规矩是保姆的法宝,不服从就冷暴力惩罚,服从了就给予一些低端奖励,如奖个棒棒糖吃——保姆的方法,确实就是“保姆水平”。
从表面上来看,她们做得比那些因愤怒而残忍地往孩子嘴里塞辣椒酱的父母稍好些,暴力性隐蔽一些,冷酷性却完全一样,也没比那些晕头的家长高明多少。孩子在超级保姆们那里,不过是些马戏团的猴子,操控住就是做好了,至于如何呵护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孩子学会友爱和宽容,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那是不需要考虑的。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用这样的保姆之法制造出的“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痛苦的经历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尽管该电视剧每集都有神一样的结论或“成果”,但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它最多能获得几天表面效果。如果说它有一种长远的“教育效果”,就是可以培养偏执狂和铁石心肠。我当然相信电视制作的初衷和引进的初衷都没有教育上的主观恶意,但就其给人们带来的误导,足以被划进邪恶之列。
自由意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自由意志就是要打 破对规则的盲目膜拜。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认为:“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孩子的爱的潜在可能性、幸福的潜在可能性、运用理智的潜在可能性,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潜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被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当下有一个误导大家的词就是“溺爱”,词面意思使很多人误以为想把孩子教育好,就是要爱得少一些,定规矩多一些、严厉一些、物质上苛刻一些。尤其家境条件较好的孩子出了事,人们几乎总是众口一词地说这孩子被“溺爱”坏了。
事实是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混混的产生和家境没有必然关系,只不过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成长得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
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物质上多一些少一些不是问题,精神上的贫寒却会对儿童形成心理摧残。家长给孩子花钱多和他爱孩子多少,没有一点关系。事实是很多经济条件良好的家长,无力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满足孩子,就用过度的物质给予进行弥补和掩盖,把花钱多理解为爱得多,但这不过是庸俗思路,也是爱的假象,谁不知道提供物质享乐总是比提供精神享乐更容易一些,尤其对于经济宽裕的家长。
如果一定要说过度花钱也是爱的一种,这种“溺爱”只是物质溺爱,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只是家长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其中,少立规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生活有万千种细节,对于该给孩子什么规矩,如何把握这个度,没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罗列或归类,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做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 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成败,无论好坏,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
在我们的文化中,“规矩”太深入人心,“自由”太新鲜。这也是为什么“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现在还很难被人接受,因为它和很多人的常识相去甚远。孤立评价每一种“规矩”,似乎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儿童真的需要那么多规矩吗?那些规矩对儿童是适宜的吗?“在错误纪律下长大的孩子,变成无关紧要的习惯和礼仪的奴隶,毫不迟疑地接受许多愚蠢的习俗。”真正需要他们学会的人生智慧和能力却无法习得。
第二篇:以规矩成方圆
以规矩成方圆,以纪律要求自己
8班班规如下:
1、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2、仪容仪表,穿奇装异服、梳怪发、染发、戴首饰、染指甲等,每一项出现一次扣该生一分
3、吸烟饮酒、出入网吧、出入台球厅、说话不文明,每一项有一次扣该生一分
4、在廊道、教室内大声喧哗,追逐打闹,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5、上课不认真听讲,吃零食、说话、看杂志小说、玩手机等,每一项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6、在任何公共场所乱扔乱弃,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7、迟到、早退,(包括正常上课、上操、集会等)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8、不按时就寝,不按时起床,每一次扣该生一分
9、打架(班主任处理的小矛盾)扣该生5分,情节严重者叫教导处处理
10、不尊敬师长,顶撞教师或校内工作人员,扣该生10分
11、有以上违纪行为的学生,屡教不改者,加倍扣分,每犯错误一次,该生要自觉为班级买花一盆。此班规尚不完善,待日后进行补充,特此声明此班规紧限于11届8班学生。
第三篇:欲成方圆倍规矩
欲成方圆倍规矩
——“守纪律,讲规矩,做表率”主题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欲成方圆倍规矩。
首先我想为大家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我也要遵守纪律》。那还是在延安的时候,毛主席去医院看望关向应政委。两个老朋友一见面,就愉快地在病房里交谈起来。这时,护士进来说:“同志,医生吩咐,病人要安静,不能会客。”毛主席谦和地说:“对不起,小同志。”随即辞别了关向应离开了病房。警卫员愤愤不平地说:“主席,您怎么就那么听话呢?”毛主席乐呵呵地说:“我也要遵守纪律呀!”
第二个故事与我们教师有点关系,题目是《你应该立即回去》。说的是当年,开国元勋陈云的女儿陈伟华在北京郊区当老师,一次冒雨走了十几里路回家,却因为没有请假,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并怒斥她:“你应该立即回去!”陈伟华也没有办法,只得返回学校。陈云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严父,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子女。
是的,古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千百年的老道理。何为规矩?何为纪律?作为一名党员,或者一名公职人员,党章、党规就是最大的纪律和规矩,敬畏法纪,恪守“三严三实”,慎初,慎微,慎独,慎行。
守纪律,讲规矩,贵在自觉,难在自律。一是加强学习,必须不断加强锻炼和道德修养,强化责任意识和纪律观念,切实增强守纪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靠纪律来规范和约束言行。二是遵守纪律。自由离不开纪律,遵守纪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财经纪律、组织纪律以及廉洁从教纪律,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三是提高道德修养。道德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规范,违反它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敬畏它就能得到人们的敬重。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始终保持一种清醒、一份冷静、一种定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做到上班下班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经常照镜子,省自身,做到警钟长鸣,警示高悬,确保自己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永在纪律之中、规矩之内。
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说全民节约吧,虽然我们教育系统没那么多钱,那也不能搞腐败,那我们就更应该“节约办教育”,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到教育环境的建设上去,用到教学设备的添置上去,用到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教育上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俭养德,让节俭之花永开不败!
人人都说:“教书是一种良心工作。”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作为党员、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人民教师职业道德,要能够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熬得住艰苦。蝇头小利不能沾,个人小“好”不能张,交往小“节”不能随,做到“心不贪、身不懒、手不伸、嘴不馋”。譬如在交友方面、转化学困生方面,决不能一事当头、意气用事,防止讲感情而不顾事业、讲尊严而丢掉原则,切实处理好朋友与工作、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工作中,要有一种孜孜以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各项工作分清轻重缓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
是的,我们要严于律己,加强个人自身修养,坚守职业道德,时时刻刻以人民满意教师要求自己,欲成方圆倍规矩,“讲规矩,守纪律,作表率”,从这儿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5年5月22日)
第四篇: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军队需要严明的纪律,它方有战斗力;社会需要合理的道德行为规矩,它才能正常运转。规矩,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当风雪卷袭中国时,中国人不能没有了规矩!你想想,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如果没有规矩,岂不乱套?一个军队,如果不按规矩去行事,那还不如一盘散沙,更谈何战斗力?当社会没有了规矩,我们怎样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世界杯吹响了号角,整个世界都已经为之沸腾。2006年的法国与意大利的巅峰之战实在是振奋人心,但是结果又是出乎人意料的、、、、、、当齐达内用他的光头顶入第一个球时,全场都在为他欢呼起来了,此时,他就是英雄。10分钟后,法国队又进了一球。全场的法国队球迷都在欢呼,欢呼!
但是就在这时,齐达内的名牌光头撞向了意大利的一名球员,大家呆住了,全场也静了下来。裁判出示了红牌,判齐达内故意撞人。齐达内低着头,他知道红牌意示着什么。他离开了足球场。法国队也因为齐达内的离开,全场士气受到打击,最终无缘大力神杯。事后,我们知道齐达内之所以故意撞人,是因为对方用粗言秽语在骂他。但是红牌已出,这是世界杯的规矩,齐达内故意撞人,必须下场。
规矩,它不会对任何人做出让步;规矩,它不需要因为个人的改变而改变;规矩,它不会因为风吹而动摇。
规矩,之成方圆,为之规矩。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矩是人民民主专政。一个国家,一个大国,如果没有规矩,何以在世界立足?人民需要在情况下享受权利,否则违法!当小偷把家里洗劫一空,我们会将他们绳之以法;当外国无视规矩侵略我们国家时,我们会拿起武器作斗争。
这也是规矩,或者可以说是游戏规则。我们需要遵循游戏规矩,不然就会game over。
但是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守规矩了。在十字路口,他们为了自己的时间不顾一切冲红灯,造成了事故的频繁发生;在商业战场上,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造成环境污染,血流成河
我们需要懂得规矩,遵循规矩。规矩是社会生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之成方圆,为之规矩。
第五篇:没有规矩 何成方圆
没有规矩 何成方圆
树木成材需要修剪,人生之树应该修剪,这修剪过程就是用纪律来加以规范。
---------------题记
俗话说,没有“规”画不出圆,没有“矩”画不成方,这个规矩就是纪律,可以说,人类社会是在规矩的制约下生活和发展的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有规矩可循,有纪律约束。
一、纪律与自由的范畴及二者的关系。
(一)自由的范畴。
(1)自由的含义。
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权利,是有阶级性的,是相对的,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
(2)人类的自由是宝贵的。
自由的确是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字眼。为了追求自由。历史上有过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反抗斗争,人世间以谱写了多少气壮山河的慷慨悲歌!“宁为自由死,不作奴隶生”,这是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的呼喊。为了自由,伊索选择了死亡。“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匈牙利爱国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句。为了争取自由、独立和解放,诗人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血与火的战斗,年仅26岁就牺牲在战场上。
(3)自由绝不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自由无疑是宝贵的。然而,自由的含义是什么呢?是否是无拘无束的、毫无限制的才是自由呢?不是,在伊索生活的古希腊、及其以后的古罗马时代,奴隶没有自由,奴隶之外的人称为自由民,自由一词的原意就是从被束缚、虐待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作为政治口号,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自由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表述:“在民主国家里,人们仿佛原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真的:然而,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其它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这说明自由也要遵守法律的限制,愿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是不允许的,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纪律的范畴。
(1)法律的含义。
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是有阶级性的,是相对的,是在历史上发生发展的。
(2)人们对纪律的理解。
在《伊利亚旅行记》这部书中,有一段很精彩的话:“究竟什么是自由呢?自由是不是意味着有权为所欲为。甚至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比方说盗窃和杀人呢?不!法律禁止这样做。。。。是不是有权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比方说可以任意不纳税,不服兵役?不!法律命令你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说自己有权在大热天一丝不挂地走在街上呢?不!风俗习惯不允许你这样做。。。是不是说自己有权随意狂吃暴饮或者摒弃饮食而不招至严重后果呢?不!自然规律不允许你这样做!“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思考自由的含义。人是社会的人,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自由就必然会受到社会的种种限制。如果不理睬这种限制随心所欲,肆意而为。十个有十个要碰壁。
(3)我军历来是个纪律严明的集体。
如果说老百姓生活在纪律之中,那么军人则应加上个“更”字。“军中纪律严,至死无敢奔。”“兵行从纪律,敌溃自奔忙,”这些古代的诗句说明了军纪的重经性。大家都知道,军队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是社会上特殊的团体。它的特殊性要求军队必须步调一致、统一行动,这就必须有严格的军纪做保证。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把严守纪律服从命令作为重要的建军内容。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同志在向井岗山行军途中,就针对当时情况规定了“三大纪律”。1928年初,毛泽东同志又规定了“六项注意”,1929年以后,又改成“八项注意”。在1947年的时候,毛泽东又吸取了全军的意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的形式向全军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就是今天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几十年来,我军从高级将领到普通士兵,都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服从指挥。涌现出无数的先进的典型和英模人物。保证了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
(三)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
纪律和自由是一个统一整体的两个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谁不想遵守纪律,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这好比火车在铁轨上可以自由奔驰,轮船在航线上可以自由航行,而一旦离开铁轨和航线,火车和轮船就失去行动的自由,造成车翻船沉的悲剧。我们部队是要随时准备战斗和执行其它任务的,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有能保证夺取胜利。一支部队千军万马,如果只讲个人自由,不讲令行禁止,谁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那么,这支部队肯定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纪律和自由的关系,坚决抵制和克服无组织无纪律现象,自觉地严守部队各项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增强部队战斗力。
二、严格的纪律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懂得治军离不开军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首篇即将军纪做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之一(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凡指挥作战,粮草供应,行军训练都必须处处依法,否则就无法纪控制部队。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彪炳青史,无认走到哪里就受到父老乡亲的欢迎和爱戴,为什么“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就因为岳家军靠严明的纪律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其根基比大山更牢固。
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统率的戚家军也以军纪严整著称于史。凡有违反者无认是论谁,都严惩不待,而保持了战争取得的胜利,和人民的尊重。
我军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尊重,之所以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困难,党的坚强领导固然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也绝对离不开纪律的保障。
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应该说,对铁般纪律的不适应感是一般军人要经历的一个自然过程。它是痛苦的,却又是必要的。因为人的一切优秀品格无不是被纪律的砺石磨砺而成的。一位与我们一样曾讨厌过军纪的功臣说过这样的话,“看起来纪律是一位冷酷无情严父,实际它是一位爱意极深的慈母,是它给了我驱除邪恶的力量,给了我征服困难的勇气。树木成材需要修剪,人生之树应该修剪,这修剪的过程就是用纪律来加以规范。”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识的积累是这样的,严格遵守纪律的优良作风也是这样,要从一点一滴入手,逐步的养成。要养成严格遵守纪委的优良作风,必须做到”四个一样“。
1、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依据纪律条令规定,领导对部属执行纪律有一定的权力,这样,领导的印象、评价如何,对士兵的成长进步会有一定影响作用。由于这个原因,有的同志当领导在场比较注重遵守纪律,领导不在时,就不那么注意了,甚至背着领导做违反纪律的事情。这种行为是有悖于我军道德要求的。应该明确,我们遵守条令条例,既不是领导强迫的,也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而是部队 建设的需要,也是军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再者,单靠领导监督来维护纪律也是不
行的,重要的还是必须依靠每名同志高度自觉,无论领导在场不在场,都要自觉遵守纪律,特别是领导不在时,更要自觉按纪律的要求去做。
2、军营内和军营外一个样。
在我们军队内部,严格的条令条例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起床要按时,就餐要列队,外出要请假,熄灯要睡觉等。军营内这整齐划
一、令行禁止的环境,客观上为养成严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创造了条件,也使一些纪律观念较差的同志有所约束。但出了营门,有的同志就淡漠了纪律观念,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在老百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每名军人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系着我军的形象和声誉,这客观上对军人遵规守纪提出了,要求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场所都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3、单独执行任务时和集体行动一个样。
军人置身于集体之中,由于受集体意识的影响,制度的约束,相对来说,守纪比较容易些。单独执行任务时则不同,没有领导和同志监督,主要依靠自己管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单独执行任务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按条令条例办事。古人常驻讲的“慎独”,就是这个道理。古能做到的,相信我们革命战士也能做到。
4.平时和关键时刻一个样。有的战士常讲,“平时稀拉点儿,关键时刻只要能上得去,这就行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向往自由自在,希望不被子约束,这是人的天性,谁都不愿意有条条框框来约束自己,更何况遵守纪律在许多时候,要求我们克服欲念,克服散漫无边际习气,严格制约自己的行动。毛泽东同志有句话大家都比较熟悉,就是“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事。。。”把这句引伸到遵守纪律上来,同样适用。一时一事做到容易,时时处处做到则难,而平时的遵规守纪更多是默默无闻的、司空见惯的、平凡得微不足道的,这种考验对我们来说是长久的,琐碎的,同时也是艰巨的、困难的。但是,难,并不是不能做到,关键是大脑里时刻有纪律这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