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读到大 尹建莉 读书感悟

时间:2019-05-12 23:1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小读到大 尹建莉 读书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小读到大 尹建莉 读书感悟》。

第一篇:从小读到大 尹建莉 读书感悟

尊重与自由 本性与幸福 ——读《从小读到大》有感

《从小读到大》这本书,对于自己而言的双重身份都有了或多或少的触动。一个是母亲,一个是老师。回到女儿身上,从一笑一颦,一哭一闹中品味作者传递的“爱、自由、尊重”的真正涵义;回到学生身上,从一张张面孔,一桩桩事件中体悟到了“无痕教育”的真正价值。

作者全书作者从阅读重要性谈起,按照引导读书的方法、培养读书兴趣、怎样选书、引导识字、古诗背诵,包括当下的阅读与学习的关系论述,阅读故事分享,最后的教育观念的分享。可以说是从各个方面诠释了培养阅读习惯的各个问题。前八章是方法的陈述,最后一章则是核心理念的叙述。其实看完整本书,梳理作者的思路,我倒是认为理解了最后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前七章也是万变不离其宗了。

首先,应该确定的是这本书的一切理念应用于包括小学阶段在内的学前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去理解作者的很多论述就有了合理化的解释了。正是这个原因,不强迫,不干预,不指责,尤其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对于孩子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什么是本性的东西?比如,爱阅读、人性本善、想象丰富……这一切,每个孩子本自具足。正如作者所说“人类只能观察到生命如何表达,无法控制它的发生。”既然如此,尊重尤为重要。这种尊重建立在一种相信“人性本善”的信任的前提上的。这种信任,让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时候,放下“成人”的自以为是,而是选择与他们平等对视。作者说“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在此前提理解儿童的“错误”,就可以轻易放下“完美”的执着了。其实,儿童从来没有错误,有的只是不成熟。人生最大的财富便是经历,恰是一次次的“试误”的经历让儿童渐渐懂得这个世界的规律与法则,而这些是言语教育无法达到的。

再者,当然童年的经历让我们本身的认知都存在童年匮乏的烙印,所以教育本就是一个彼此陪伴的成长过程。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除了谨慎对待教育的所有小事情外,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自身的成长。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开始。

最后,一切教育的真谛都会回归到爱上来。作者谈到,爱只有一种。溺爱是一种包装了的虚伪的爱,爱的对象实则是自己。我们无法应付自己内在的恐惧焦虑的情绪,就会把孩子的不如我意的举动产生的焦虑情绪投射出去,这种所谓穿着爱的外衣的教育最害人。苛责只会传达愤怒与恐惧,而这样的环境滋生的不是积极向上的能量,而是约束能量下的胆怯,甚至是消极。

作者说“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家长或老师,他们以为是在教育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焦虑”,也许有它合理的成分在吧!也许,在教育中的严厉并不等同于严格的吧!这句话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在教学中严格针对的学习的知识与方法,而严厉则是一种借由事情而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宣泄的是一种苛责,又或许是一种焦虑?

阅读对于儿童的意义:

儿童一旦爱上阅读就建立起一种正向能量的吸收方式,建立起接纳新事物新思想的根须。

阅读有助于儿童建立起清晰的思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他们能看见世界,看见他人,也看见自己,进而自我修复,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几乎所有人都带着童年的心理创伤成长,只是他们的自我救赎和自我自我成全的能力中最普遍、最有效、最简单,最能自我把控的就是阅读。

培养阅读的方法:

无非就是一方面用心成全,另一方面避免破坏。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尤为重要。自主阅读更有趣味性,这是天性。

长篇小说的魅力:只要在轻松状态下,才会发现长篇小说的乐趣。留心观察孩子阅读的兴趣和节奏,只要轻松愉快就是对的。

面对小婴儿,不妨做个话痨父母:父母讲给他的每一句话都会在他的纯净如白纸的意识找那个留下痕迹,成为滋养他生命的清泉。简单的事尽可能丰富的语言表达出来。爱上阅读(兴趣):

陪伴的温暖。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因为你跟他说读书重要而喜欢上阅读的。注意潜台词:读书不是任务和规定,放下说教和功利。

四个关键点:所有孩子喜欢游戏和玩耍;喜欢表扬和鼓励;喜欢模仿;喜欢培养和引导。选书:

只有有趣的才能让孩子实现阅读活动。有趣优于有用。

尽可能杂;鼓励重点阅读人物传记;放弃作文选择作为日常读物;不要选择缩写版名著。古诗背诵:

只有喜爱,才能谈得上接受。如果一个人在读诗中没有为诗中的感情打动,从没有为语言的美所震撼,也没有为智慧而沉思,纵使他会背诵一万首诗,也还是一个不会读诗的人。

儿童古诗词并不重在理解,大量朗诵和背诵是经典方法。——语言美 音律美 思想美 意境美 思想美 吟诵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命运和生活多份垂青的人。

大语文教育: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与写作

1、思维发展与语言系统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2、学习新知识以来已有的智力背景。

写作:语文文字能力 心灵世界 认识水平

外部只是转化为能力有一段长路要走,技巧在理解上没有难度,但是吸收难,应用更难。写作更多的是一个思想的过程,包含的是文字水平和思想水平。阅读本身是一种熏习,对优美的一种熏习。

——语句不通顺的孩子症结不在于我们怎么教,在于他有没有经历过语言的熏习。

一个从阅读中经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他不仅在思想上更成熟,在价值观上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

第二篇:《最好的“写作技巧”就是阅读》尹建莉

最好的“写作技巧”就是阅读

文=尹建莉

关于“妙笔生花”这个成语有个故事,说一个秀才梦到自己的毛笔头上盛开一朵莲花,梦醒后他就一下变得才华横溢、下笔如有神了。成语反映了人们长期以来的一个愿望,也是很多人试图解决的一个难题: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特别是当下许多中小学生,写作文是他们最头疼的事。假如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办法一定是孩子们“梦寐以求”的。

我从事过十多年语文教学工作和多年的文字工作,也喜欢写作。我女儿圆圆的作文一直写得不错。在我的记忆中,她从小学开始,作文本上几乎没出现过病句,错别字也很少,成绩总是很好。尤其上高中后,她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推荐给同学们看。2007年高考时,圆圆的语文获得了140分的好成绩。据媒体报道,当年北京市文、理科近十二万考生中,语文成绩达到140分以上的总共只有十二人。她的作文肯定也获得了高分——这里面可能有运气的因素,但也能说明她的写作水平确实是不错的。

基于这些原因,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而我总结多年来的经验,得出的却只有两个字:阅读。

我不喜欢给那些阅读经历尚浅的孩子们讲所谓的“写作技巧”。我观摩过一些教师的“作文课”,总觉得那样的课不过是教师们自娱自乐的表演,对学生的写作没什么作用。人们把写作技巧这个事弄得太复杂了,总结出了那么多方法,一些完全不会写作的教师,竟然也能把“写作技巧”讲得头头是道——这也可以反过来证明这些“写作技巧”对学生没什么用处吧。“美”和“简单”往往是同义语。学习写作也一样,最好的技巧应该是最简单的。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

我一直重视圆圆的阅读。大约从她一岁左右就开始天天给她讲故事,也许她开始时听不懂,但她喜欢听,明亮的双眸入迷地盯着我的嘴或书,不哭不闹的。等她稍大一些能听懂后,就不断地要求我给她讲故事,每个故事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听。不管她要求讲多少次,我几乎从不拒绝。

每个婴幼儿都喜欢听故事,都喜欢看书。如果说有的孩子表现出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听故事,一定是由于家长没及时让他接触阅读,把最好的时机错过,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被其他东西(当下主要是看电视)取代了——很多家长把这件事轻视得如同孩子不小心洒了碗饭一样,事实上这是非常大的损失。“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当下家庭教育的流行语,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每个家长都会这样说,但为什么孩子跑着跑着就落后了?为什么失望的家长总是大多数?就因为儿童教育中许多输赢概念被搞错了。按错的概念去做事,当然会把事情弄糟。在儿童早期教育中,家长们更愿意看到那些立竿见影的效果。人们热衷于把孩子送进学前班提前去学拼音、学外语,热切期待孩子每次考试都能拿好成绩,热情地给孩子报许多个课外班,培养各种才艺,他们认为这就是在起跑线上领先一步了。

而早期阅读做没做,暂时看不出什么差异。从学前到小学毕业,甚至到初中,课外阅读少的同学如果只针对各种考试学习,也能常常表现出成绩方面的优越。这给不少家长带来幻觉,以为课外阅读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它会影响学习,所以一般不会引起家长的注意。事实上,不重视儿童阅读是早期教育中最糟糕的行为之一,从小形成的阅读差别才是日后重要的“输赢”差别。很少获得阅读熏陶的孩子,即使他们小时候表现得聪明伶俐,成绩优良;但由于他们智力能源储备得很少,往往从中学开始,就会表现出综合素质越来越平庸,学习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的趋势。这方面的艰难和困惑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而那些阅读量大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不仅从小表现聪慧,而且在学习上有很强的爆发力。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他们从小就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与兴趣,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具体到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和阅读有直接的关系。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写作。

阅读不仅应该开始得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

当前,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总量不少于一百四十五万字,初中生不少于二百六十万字,高中生不少于一百五十万字。即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的正常阅读量应该在五六百万字间——我感觉这是基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的一个非常保守的标准——即便是这样,它也远远高于当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阅读量。

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阅读量非常低,粗略估计平均阅读量应在国家出台标准的20%以下。

为什么这么低?一些文章分析说,这是由于高考造成功课压力太大,“阅读动力不足”。高考现在成了替罪羊,什么板子都往这里打。我认为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兴趣问题。高考为什么没让那些沉湎于游戏的孩子感觉功课压力大,从而对玩游戏“动力不足”?

中学生不爱阅读,这是做小学生时形成的问题,小学生不爱阅读,是因为学前和上学后家长和学校都没有用心调动他阅读的兴趣。假如家长们能及早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像吃饭一样,成为孩子生活中非常自然地存在着的一部分,到高中毕业读几百万字就是件非常自然的事。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阅读对他来说哪里有“压力”,他从中体会到的就是吃饭或玩游戏般的简单和享受,你不想让他读他都不情愿。

圆圆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长篇小说,此后一直未间断阅读。在离高考只有三四个月时间的寒假中,她仍然在繁忙的学习间隙中读了大约四十万字的文学作品,这对她来说不是增加了负担,而是一种放松和补充。

粗略地算一下圆圆的阅读量,到高中毕业应该有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字。这对爱读书的孩子来说并不算多,许多喜爱阅读的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能几倍于这个量。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语感。圆圆的作文为什么从来不出现病句?因为她已千万次地见识过流畅的句子,建立起了良好的语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语感好、词汇丰富,写出的句子自然没有毛病。

大量阅读赋予孩子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创作才华。圆圆的作文经常闪现出令人惊叹的才气,我甚至会产生自叹弗如的感觉。她高一时偷偷写的小说有一次被我无意中看到,文笔的流畅和老到很让我吃惊。因为我一直以来看的都是她写在作文本上的东西,那毕竟只能叫习作,不能叫创作。我当时觉得,她如果将来想吃文字这碗饭,也是有可能的。并非圆圆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别的孩子达到她这个阅读量,也会有良好的文笔。

第三篇:尹建莉: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尹建莉: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健全的人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所以经历就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别用严苛的规矩折磨孩子

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营养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自由”。所以无论从潜能的挖掘还是幸福感的扩容,童年的首要任务不是“学规矩”,而是发展自由意志,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让他小心谨慎。他既本能地想听从内心的召唤,又要被动地迎合别人的要求,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严重的甚至会无法完成自我成长。

有位学历不低的妈妈,对孩子的培养很用心。从智力到习惯,从饮食到举止,每个方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对孩子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并说服孩子父亲、爷爷奶奶等家人,一起不溺爱孩子,严格规范孩子所有的生活细节,以期把孩子培养成才。

比如,孩子两岁以后,她就尽量不去抱孩子,告诉孩子说,你是男子汉,不能娇气,以后走路要尽量自己走,只有累了才可以让父母抱。但孩子常常故意耍赖,明明不累,却要妈妈抱,她坚决不答应,任凭孩子怎样哭,都绝不妥协。为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孩子从4岁开始,被要求必须把天天换下的内裤自己洗干净。哪天孩子不想洗,要放到第二天两个一起洗,妈妈不许,告诉孩子,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修养,吃饭必须在餐桌上吃,偶尔孩子饿了,饭也做好了,可动画片还没演完。孩子想一边看一边在电视前的茶几上吃,妈妈不许。要么强行关闭电视,理由是吃饭的时间必须吃饭,不能一心二用;要么宁可大家都不吃,一直等着,到动画片结束,再把凉了的饭菜重热一遍。无论如何,这碗饭必定要规规矩矩坐在餐桌前吃,并且在吃饭中,要遵守餐桌礼仪,不说话不洒饭粒不可以发出咀嚼声音„„诸如此类的规定很多很细,几乎每件事都有一套家长制定的标准。

她的孩子刚5岁,智力出色,确实养成了很多“好习惯”,但慢慢地,孩子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偏执,几乎不接纳任何稍有变化的或常识里没有的事。比如有一次姥姥洗好葡萄,递给他一小串,接的过程中,有一颗掉了下来,滚到地上,他就不答应,要求姥姥把这一颗再接回到串上,姥姥说接不回去,他就哭得不依不饶,另给一串也不行。好说歹说都没用,只能以一顿暴打结束他的无理取闹。还比如爷爷每天接他从幼儿园回家都走同一条路,有一天妈妈开车去接,想要绕道去超市买点东西,他不允许,说回家只能走那条路,不能走别的路。妈妈不听他的,把车开到超市,他哭着不肯下车,要求妈妈必须回到幼儿园门口,走原来的路回家„„ 总之,类似的不可理喻的行为非常多。

幼儿园老师反映,虽然孩子很聪明,但很孤僻,不合群,一天难得见到他笑一下,总是一脸冷漠,也不会和小朋友玩,总是玩不到几分钟就发生冲突,最后只能躲到某个角落,独自玩一个什么东西。老师甚至小心地提醒家长,是不是应该带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

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作为人的自然天性从开始就被压抑,规矩的框子已开始把他的心理挤压得变形,那么孩子所表现出的不体恤,拒绝合作,膜拜“规则”,逆反冷漠等等,几乎是必然症状。如果家长一直对此没有警醒,一直“规范”下去,后果真是令人担忧。

英国教育家A.S.尼尔认为:“严酷的家庭法则就是对健全心智的阉割,甚至是对生命本身的阉割。一个屈从的孩子不会长成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因手淫而被惩罚的孩子,将来也得不到高度的性快感。” 面对幼小的孩子,如果家长不能首先想到如何给孩子自由,而是如何对孩子进行规范,尤其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生活细节上,向孩子提出大大小小的各种规则和要求,并且经常为孩子不能达到这些目标、不遵守这些规则而去批评孩子、惩罚孩子,那么他几乎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只可能打造出一个刻板者、自卑者和偏执狂。

社会很少对刻板者和偏执狂给出太多偏爱,社会愿意容纳的,是人的宽容心和变通力。所以越是具有宽容心和变通力的人,越容易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认为,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出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的是严苛的家庭法则,自由意志早早萎缩,那么你能指望他用宽容和变通的方法来面对世界吗?

现在,家长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也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奇怪的是,很多家长像上面这位妈妈一样,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良好的社会地位没有让他们对儿童教育这件事有更好的领悟,反而抑制了体内的原始本能。面对孩子时,感觉迟钝,既缺少母爱的直觉,又缺少文明进化后的体贴和修养,生搬硬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把“立规矩”当作教育,使事情陷入本末倒置中。

童年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一个人的童年可以在物质生活上贫穷,不可以在精神生活上苦难。物质贫寒在某种程度上能锤炼人的意志,精神压抑只能扭曲健全心理。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太强势,孩子凡事要按家长画好的道道来,那么父母越认真,对孩子的自由意志剥夺就越彻底,给孩子带来的精神损伤越严重——为什么很多有心理障碍的儿童出自高学历、高收入、严要求家庭,答案常常在这里。

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教育的对立面是控制”,现实中却有太多的人把控制当作教育。如果有人对他说不要给孩子定太多规矩,要让孩子自由成长,他会立即反驳说,不给孩子立规矩行吗?难道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他打人、偷东西、随地大小便也不要管吗?持有这样极端思维的人,其话语逻辑令人无法招架,“人之初,性本善”在他们看来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只能这样理解,孩子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给三分颜色就开染坊,所以要严加管制,不管就是不负责任。避免用琐碎的规矩束缚孩子,和纵容孩子做坏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犹如一个老板对下属充分赋权,充分给下属在工作上自由决断的空间,这和他允许下属做违法乱纪的或损害公司的事完全没关系一样。人文社科领域的话语重在理解,不能抬杠,不能走极端,一切讨论必须基于基础概念的相同和基础价值观的相近,否则就失去了讨论意义。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会常常遇到一些温和的反驳,如,孩子不能完全没规矩,适当的规矩还是需要的。这样的反驳看起来既客观又理性,却同样没有意义。事实是,没有谁说过孩子应该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谁会认为不给孩子立规矩就是连“适当的规矩”也不需要。极端思维和庸俗思维都是缺乏思考力的一种表现,背后的外部成因往往正是这些人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规矩”,致使思维狭隘。

没见识过美好柔和的教育,也失去了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力,不相信一个人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一些人跨不过“立规矩”这道坎的根本原因。所以面对一个具体的孩子时,尤其面对孩子的过失时,不知道离开了惩戒,还有别的办法。

2013年我偶然从中国主流媒体上看到了一档电视节目——《超级保姆》和《保姆911》,是从欧美引进到我国的家庭教育系列电视剧。看来这档节目在国外很受欢迎,否则中国主流电视台不会花重金引进。但这样的电视真是误导人。

几乎每一集都是这样的套路:孩子不听话,父母没办法,请来一位“超级保姆”帮忙解决。“超级保姆”看起来自信满满,但她们的各种办法归根结底就一种:定规矩,然后用规矩来整孩子,直到把孩子整服了。

比如,孩子不想按时睡觉,就把他强行关进屋子里,收走屋里所有的玩具,门一关,任孩子哭泣到睡着。孩子不想跟别人分享玩具,就用闹钟来定时,每人玩相等的时间,到时间必须停下来。小女孩不想穿红裤子,不行,家长让穿红的就必须穿红的,不穿就罚坐冷板凳,直到服从„„所有的逻辑都是:孩子只要不听家长的话,那就是不对,家长被孩子弄得头痛,只是因为没给孩子定规矩。定规矩是保姆的法宝,不服从就冷暴力惩罚,服从了就给予一些低端奖励,如奖个棒棒糖吃——保姆的方法,确实就是“保姆水平”。

从表面上来看,她们做得比那些因愤怒而残忍地往孩子嘴里塞辣椒酱的父母稍好些,暴力性隐蔽一些,冷酷性却完全一样,也没比那些晕头的家长高明多少。孩子在超级保姆们那里,不过是些马戏团的猴子,操控住就是做好了,至于如何呵护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孩子学会友爱和宽容,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那是不需要考虑的。

压力和惧怕不可能变成儿童内在的需求,用这样的保姆之法制造出的“听话”或“懂规矩”不过是一种假象,背后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失调,痛苦的经历不能转化为经验,却会根本性地损坏儿童的心理健康。

尽管该电视剧每集都有神一样的结论或“成果”,但我们完全可以判断,它最多能获得几天表面效果。如果说它有一种长远的“教育效果”,就是可以培养偏执狂和铁石心肠。我当然相信电视制作的初衷和引进的初衷都没有教育上的主观恶意,但就其给人们带来的误导,足以被划进邪恶之列。

自由意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自由是规矩存在的土壤,自由的孩子才能成为自觉的孩子。自由意志就是要打 破对规则的盲目膜拜。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认为:“如果要我们的孩子达到相同的境界,就要在教导他们了解规则之余把眼光放远,不受教室墙上的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就是错的。”

成人可以给孩子呈现规则,却不能强迫孩子执行规则。如果有什么规则特别需要孩子服从配合,要想办法,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心悦诚服地接受。在规则教育中,家长的榜样作用和包容心远比强制力更能让孩子学到守规矩。“孩子的爱的潜在可能性、幸福的潜在可能性、运用理智的潜在可能性,以及类似艺术才能这样的更为特殊的潜在的可能性。它们是种子,如果给予适当的土壤,就会生长,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它们就被窒息而死。在这些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在孩子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要信任这些潜在的可能性。这种信念的存在,使教育与控制之间产生了区别。”

虽然每个儿童都会出于无知和调皮,在某一阶段某些事上“没规矩”,尤其男孩子,更愿意探索和挑战,更显得“不听话”,甚至具有破坏性。但一个单纯的儿童从来不会没底线,只要孩子心理健康,对人对事没有恶意,就不会有过度的挑衅,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能变得习惯良好,行为得体。很多精英人物,在回忆童年时,上树掏鸟窝,到地里偷西瓜,甚至三天不洗脸,打架等等,所有这些“坏行为”都是有趣的童年记忆,却完全影响不到他们成年后的道德面貌和行为能力。

当下有一个误导大家的词就是“溺爱”,词面意思使很多人误以为想把孩子教育好,就是要爱得少一些,定规矩多一些、严厉一些、物质上苛刻一些。尤其家境条件较好的孩子出了事,人们几乎总是众口一词地说这孩子被“溺爱”坏了。

事实是古今中外,任何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家庭都有可能出混混,混混的产生和家境没有必然关系,只不过家境好的更引人注目。家境优越的孩子和家庭贫寒的孩子,他们成长得好与坏,不在于父母在物质上是否出手阔绰,在于精神上是否充分给予。

儿童对外部物质世界感觉懵懂,对自我情绪感知却分外敏感。物质上多一些少一些不是问题,精神上的贫寒却会对儿童形成心理摧残。家长给孩子花钱多和他爱孩子多少,没有一点关系。事实是很多经济条件良好的家长,无力在精神和情感层面满足孩子,就用过度的物质给予进行弥补和掩盖,把花钱多理解为爱得多,但这不过是庸俗思路,也是爱的假象,谁不知道提供物质享乐总是比提供精神享乐更容易一些,尤其对于经济宽裕的家长。

如果一定要说过度花钱也是爱的一种,这种“溺爱”只是物质溺爱,这不是孩子的需要,只是家长的需要。孩子要的是“精神溺爱”,即家长能给予的最优质的父母之爱。这种爱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质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处、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围、良好的榜样等等这些构成。其中,少立规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爱的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有一个物质丰富的童年不是件坏事,但拥有心理丰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运。“自由意志”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大的奢侈品。生活有万千种细节,对于该给孩子什么规矩,如何把握这个度,没有人能把所有的情境都罗列或归类,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悟的。

我的观点是,“守规矩”这件事在幼儿期几乎不需要强调,越年幼的孩子越不该给他定规矩,整个家庭生活中的规矩越少越好。如果有什么要求,只要讲给孩子,并做出示范,同时想办法让孩子愉快接受就可以,没必要为了“规矩”的事,整天 和孩子弄得不愉快。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线之上,几乎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不要担心他闯些小祸,不要害怕他做得不够到位,不要为他的无心之过而责备他。日常生活中不处处限制和压抑孩子,至少就是为孩子提供了正常的精神成长条件,对于精神发育正常的孩子来说,所有的经历,无论成败,无论好坏,都会沉淀为正面经验。

在我们的文化中,“规矩”太深入人心,“自由”太新鲜。这也是为什么“规矩太多,难成方圆”现在还很难被人接受,因为它和很多人的常识相去甚远。孤立评价每一种“规矩”,似乎都有存在的必要。但儿童真的需要那么多规矩吗?那些规矩对儿童是适宜的吗?“在错误纪律下长大的孩子,变成无关紧要的习惯和礼仪的奴隶,毫不迟疑地接受许多愚蠢的习俗。”真正需要他们学会的人生智慧和能力却无法习得。

第四篇: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推荐的书

我优先推荐: 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李跃儿: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小巫: 接纳孩子 和孩子划清界限 王涛:规矩和爱。

一、育儿书(以下看书顺序为群里妈妈推荐,未标者请自行安排):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1)《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线》(2)、《接纳孩子》(4)《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王涛的《规矩和爱》(3)李跃儿的《谁了解孩子的秘密》 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尼尔的《夏山学校》,《窗边的小豆豆》 卢梭的《爱弥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为自己的人》 还有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 杨杰《让孩子心悦口服》

尹老师书后“参考文献”中所列的一些书目非常经典,建议一定要去看。最该阅读的是《爱弥儿》、《给教师的建议》、《家庭教育》、《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窗边的小豆豆》(购买以上书籍时请注意我书中标注的作者及出版社、版次等,以防买到挂羊头卖狗肉的膺品。)。此外推荐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接纳孩子》,A.S.尼尔的《夏山学校》。这些书不深奥,既适合家长读,也适合教师读,是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的家长或教师,是解决子女或学生所有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和捷径.小巫推荐的育儿书:

都是爸爸妈妈的错---优秀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孩子的问题在哪里---专家对孩子潜在问题的诊断 父母不该说的话---警惕挂在嘴边的伤害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巴豆《孩子,应该这样爱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 孙瑞雪,爱和自由,第三版,新蕾出版社,2004年 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育儿群推荐: 故事知道怎么办::[澳]苏珊•佩罗(Susan Perrow)著同,重本,童乐 译(日)小紫真由美 《妈妈请这样和我说话》 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爱和自由》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刘称莲的《爱在自由里》---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二、推荐给孩子看的书:

《噼里啪啦》 《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子蹦蹦和青蛙跳跳的书》

《不一样的卡梅拉》 《小兔汤姆系列》 《小熊宝宝绘本》 《好饿的毛毛虫》 《大卫,不可以》 《好饿的小蛇》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鼹鼠的故事》《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小男生小豆包》《小猪唏哩呼噜》

三、开阔家长眼界、提升心境的书: 苦难辉煌 金一南 华艺出版社 2 中国震撼 张维为 上海人民出版社 3 朱镕基答记者问 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 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建莉 作家出版社 5 我是我的神 邓一光 北京出版社 6 我与地坛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7 货币战争 宋鸿兵 中信出版社 8 幸福的七种颜色 毕淑敏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 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 中国海关出版社 10 窗边的小豆豆 黑柳彻子 南海出版公司

四、尹老师推荐的孩子和大人的阅读书(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看。): 1.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文字老到,悬念重重,易吸引孩子阅读)2.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想象力丰富,有趣,有个性)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人人皆知的中国经典)

4.《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承志)(纯洁而深刻)

5.《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康素爱萝》(乔治•桑)《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忏悔录》(卢梭)(外国经典名著)6.《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最好看的哲学和历史)7.三毛、张晓风、余秋雨、张承志、周国平、刘亮程、王开岭等人的散文随笔。(代表当代中国最好的文字水平)

8.《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吸引了全世界孩子的书,也一定吸引你的孩子。)9.韩寒、张悦然等少年成名的作家的书,尤其是他们的成名作。(给上中学的孩子看一看,孩子需要一些和他们时代贴近的阅读。)

第五篇: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推荐的书专题

我优先推荐:

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李跃儿: 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 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小巫: 接纳孩子 和孩子划清界限 王涛:规矩和爱。

一、育儿书(以下看书顺序为群里妈妈推荐,未标者请自行安排): 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1)

《好孩子,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

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线》(2)、《接纳孩子》(4)《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王涛的《规矩和爱》(3)

李跃儿的《谁了解孩子的秘密》

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尼尔的《夏山学校》,《窗边的小豆豆》

卢梭的《爱弥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为自己的人》

还有就是《站在孩子的高度》

杨杰《让孩子心悦口服》

尹老师书后“参考文献”中所列的一些书目非常经典,建议一定要去看。最该阅读的是《爱弥儿》、《给教师的建议》、《家庭教育》、《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窗边的小豆豆》(购买以上书籍时请注意我书中标注的作者及出版社、版次等,以防买到挂羊头卖狗肉的膺品。)。此外推荐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接纳孩子》,A.S.尼尔的《夏山学校》。这些书不深奥,既适合家长读,也适合教师读,是让自己成为一名“专业”的家长或教师,是解决子女或学生所有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和捷径.小巫推荐的育儿书:

都是爸爸妈妈的错---优秀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孩子的问题在哪里---专家对孩子潜在问题的诊断

父母不该说的话---警惕挂在嘴边的伤害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巴豆《孩子,应该这样爱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年 孙瑞雪,爱和自由,第三版,新蕾出版社,2004年

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育儿群推荐:

故事知道怎么办::[澳]苏珊•佩罗(Susan Perrow)著同,重本,童乐 译

(日)小紫真由美 《妈妈请这样和我说话》

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爱和自由》

《完整的成长》---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刘称莲的《爱在自由里》---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

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的《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二、推荐给孩子看的书:

《噼里啪啦》《猜猜我有多爱你》,《兔子蹦蹦和青蛙跳跳的书》

《不一样的卡梅拉》《小兔汤姆系列》

《小熊宝宝绘本》《好饿的毛毛虫》

《大卫,不可以》《好饿的小蛇》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鼹鼠的故事》《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小男生小豆包》《小猪唏哩呼噜》

三、开阔家长眼界、提升心境的书:

1苦难辉煌金一南华艺出版社

2中国震撼张维为上海人民出版社 3朱镕基答记者问编写组人民出版社

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作家出版社

5我是我的神邓一光北京出版社

6我与地坛史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 7货币战争宋鸿兵中信出版社

8幸福的七种颜色毕淑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9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中国海关出版社 10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南海出版公司

四、尹老师推荐的孩子和大人的阅读书(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看。):

1.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文字老到,悬念重重,易吸引孩子阅读)

2.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想象力丰富,有趣,有个性)

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人人皆知的中国经典)

4.《穆斯林的葬礼》(霍达),《北方的河》《黑骏马》(张承志)(纯洁而深刻)

5.《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简爱》(夏洛蒂•勃朗特)《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康素爱萝》(乔治•桑)《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忏悔录》(卢梭)(外国经典名著)

6.《宽容》《人类的故事》(房龙)(最好看的哲学和历史)

7.三毛、张晓风、余秋雨、张承志、周国平、刘亮程、王开岭等人的散文随笔。(代表当代中国最好的文字水平)

8.《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吸引了全世界孩子的书,也一定吸引你的孩子。)

9.韩寒、张悦然等少年成名的作家的书,尤其是他们的成名作。(给上中学的孩子看一看,孩子需要一些和他们时代贴近的阅读。)

下载从小读到大 尹建莉 读书感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小读到大 尹建莉 读书感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笔记

    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笔记生活观点感悟 1.设立一个“记功簿”,这是重要的“赏识教育”方法。学习感悟观点 1.阅读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2.学习上要懂得知......

    尹莉读雅俗共赏后感

    读《论雅俗共赏》有感 朱自清现代杰出的散文家,从小学读书时大家就接触过他的文章,相信对这位作家大家应该是印象深刻,作家文章有他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口语上也非常清晰自然,就像......

    尹建莉老师和瑾荣推荐给孩子的书

    尹建莉: 1.金庸武侠小说全集。(文字老到,悬念重重,易吸引孩子阅读) 2.郑渊洁系列童话故事。(想象力丰富,有趣,有个性) 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人人......

    读书读到博士有什么用?

    读书读到博士有什么用? 来源:微信公号“职场女超人”作者:伟萍 看过一篇文章,专门估算了《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博士和Leonard博士能赚多少钱,结论是他们的收入与芝士蛋糕工厂......

    尹建正事迹

    最美社区好女婿 尹建正 男1967年9月生人,尹建正是我们中和辖区内的一名下岗党员,多年来他为支持自己妻子的工作,主动担负起照顾瘫痪在床的岳母的重任! 他每天都做着重复的事......

    读书黄莉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黄莉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1981年出版后,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球都引......

    尹建辰工作总结(五篇材料)

    蚌埠东供电工区群众安全员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蚌埠东供电工区具有“枢纽线长”“作业量大”“维护较难”“安全风险大”的特点,对于我们特殊行业,其中一级风险源就有3个,高......

    崔莉读书心得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三堂中心小学崔莉 读了李希贵局长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受颇多。书上李局长的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过、经历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