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方圆之道

时间:2019-05-15 09:5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生方圆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生方圆之道》。

第一篇:人生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之说。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道的玄机也就隐藏在这方圆之间。我们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外圆内方的铜钱货币似乎早已阐释了其中的道理。货币代表利益,我们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利益。只有拥有它我们才才立于天地之间,才能得以生存发展。什么是圆,圆是圆满,是通畅,没有棱角的就是圆;什么是方,方是原则,是规律,是法则,四方四正就的方。做人要内方外圆这个观念似乎现在已经是妇孺皆知了,可是看看自己再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呢。不用担心,其实做不到并不是你的错,所谓方圆之道本身就不是内方外圆这么简单。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别人的心思和自己的想法永远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做什么事都会有人支持也会有人反对;发表什么言论都会有人辱骂也会有人赞扬,所以有时候真的要做到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境界。《道德经》开篇就讲,一切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形容的道,都不是恒长的大道。就像做人要内方外圆一样,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找到一条规律就蒙头睡大觉。世事随时在变迁环境随时在变化,要在该方的时候方该圆的时候圆。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这并不是什么耍滑头,而是本来如此。就像做生意一样,做生意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盈利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当遇到麻烦的时候就不得不破财消灾了,要拿钱去疏通。做人处事力求圆满左右逢源想不到的好处自然而然的会随之而来。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棱角,我们往往无可奈何,那就从自己的内心做起,里面圆了外面自然也就圆了。不了解方与圆的根本和之间的区别与关系而一味的内方外圆那岂不是虚伪岂不是勉强。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不说还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掌握了方与圆之间的变化之道才能真正做到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人脉等于钱脉关系就是实力,这个道理自古就是如此。可惜的是很多道理都要么是被我们日用而不知,要么就是只知道是个道理,而不知道其为什么会是个道理。不能了解和体会一个道理的根源和其中深刻的内涵,无疑只能再其表面盘旋,常常与真理擦肩而过,甚至被误导。真法难求啊,当了解了一个道理的根源和精髓,才能随心所欲,很自然而且能收到好的效果。------------------------论方圆处世之道

论方圆之道

方、圆是中国文化常见的一对概念,一般地说,“圆”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则相对地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含义。

从体和用的角度讲,圆为事物的体,即本质,是抽象的,混一的;方为事物的用,即现象和应用,是具体的,分化的。

从灵活与原则的角度讲,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

人的智慧应当圆融无碍,但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没有原则和规矩,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从大的方面讲,社会的秩序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能确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也不能在社会之中真正站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比较而言,儒家主要讲规矩、法则、礼仪、应用,是“方”的;道家则主要讲自然、无为,讲形式上的本体,是“圆”的。比如,儒家讲究立名,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五伦,作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道家则反对仁、义、礼、智、信的立名,反对儒家提倡礼教。

从事物的”体“即本质层次上讲,世界上本无绝对美丑善恶,没有绝对的仁、义、礼、智、慈、孝、忠、恕。一切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念。而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仁、义、礼、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和答案。因此,从”智圆“的角度讲,老子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圆融的;而儒家的观点则是局限的是方的。

然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具体的善恶,美丑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和文化思想。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个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的骨络,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就是“有圆无方则不立”。

从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角度讲,一个民族为人处事,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讲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也很难得到别人内心真正的尊敬,同时也很难真正在社会上面成就一种事业。为什么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有圆,讲和谐,没有方讲原则,一个失去道义准则的国家世界人民怎么可能追随你,所以“有圆无方就不可能立”。

反过来,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事之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则流于呆滞和拘泥,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古代成语中有“郑人买履的故事,古代郑国有个人鞋坏了,想买一双新鞋,便量了自己的脚,记下了尺码。上市场,却忘记带尺码。别人告诉他:“用你脚量一下不就可以了?”郑国人很严肃地摇摇头,执意回家拿尺码,只知道量好的尺码,却不知道尺码是从脚上量出来的,只知道条条框框却不知道犯了拘泥刻板的毛病。如此之人是多么可悲。

古代思想僵化,意识封闭,尚且没有前车之鉴,然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如此发达,思想活跃,信息畅通,不是土鳖硕士就是洋鳖博士,也犯郑国人之错,那就让人哭笑不得滑天下之大稽。当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时,只知道货币投放拉动经济,却不知道4万亿货币泛滥引发通胀,难道通过税收不可以调节宏观经济吗?其实方法很多,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危机正好进口大宗商品,解决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国内通胀。再则,只知道买美债购黄金是保值方法。却不知道它不是唯一保值方法,这就是有方无圆之金典实例。关键是4万亿投资付面效应,需要老百姓付出几年时间为国家买单——那就是逐年攀升的高物价,即一个馒头一块钱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与其煤矿开采赔钱,怎么就不采取停产保护资源,利用世界煤价低廉之际大量进口煤炭呢?一方面,通过国家补助煤矿职工保护资源,另外利用国外煤炭价格低,进口煤炭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果把以上做法看成是有方无圆,那是百姓之大幸。其实他们既明白圆的道理又懂得方的法则。只是对既得利者要“圆”,对老百姓要“方”而已。

从文化思想上,“有圆无方则不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必须分清是非,奖励贤能。换言之,必须有方。可是,当今德才兼备之人在哪里?,其实千里马很多,只可惜大批优秀人才,国外苦苦挣扎国内默默流泪。由于规章制度及法规之方,是权贵的尺度标志,是百姓之衡量利剑。有识之士只能远走他乡或隐姓埋名。如果只对权贵“和谐'圆,却对百姓“河蟹”方的用人制度不改变,中国未来毫无希望可言。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有方无圆则滞泥”,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随时调整,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阻碍社会的进步。当年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相结合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成功范例。如今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走着资本正义市场经济路子,其结果风马牛不相及,只能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挂着羊头有卖狗肉。既不能实现市场条件下自我调节快速发展又约束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每天用资本主义丢下的垃圾GDP——及所谓经济指标在欺骗自己。美国、日本GDP的构成是高科技、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等构成。靠暴利获取世界人民的血汗钱,然后转化成军事实力,继续掠夺世界人民的财富,使国家变的更加强大。而中国GDP 构成是各级政府卖地、房地产、卖资源获得GDP,看起来似乎数字很大,最终经济无法持续发展,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既不能赚世界人民的钱,又用自己血汗钱买来一大堆废物和美债,因此只能说是假大空,泡沫经济。中国想走向富强的唯一方法:自力更生,走尖端科技民族工业为主,高科技农业发展为本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死路一条。

从为人处事上讲,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过于讲原则,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仁、义、礼、忠、孝、节这些规矩礼法,也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道家老子主张绝仁弃智,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中的反对异化,都是针对这种弊病提出的。

古人说:“智欲圆而行欲方”,人的智慧要圆融无碍。不仅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不变得一面,还要看到事物运动的、发展的一面;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共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具体现象和应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坚守原则,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这是从智圆的角度来讲。但是具体的作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而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以便立足于社会之中,这就是“行欲方”的含义。

总之,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庸,就能秉承天下的大公,居处天下之大善,就能服天下千万大众,就能够成就天下的大事,就能急流勇退,就能方,就能圆。中国就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论方圆处世之道

人生方圆之道

人生在世,当懂得方圆之道。方,即尊严;圆,系处世之法。方主内,圆主外。方为刚,圆为柔。亦即外柔内刚。人的尊严不容扭曲践踏,就像一正方形,横平竖直,有边有角,是一个结构端正牢固的个体,无法随意改变。而待人处事要圆润,便如一圆形,无棱无角,即便受到任何外力,形状可以发生凸凹变化,但外力一消,立即又恢复浑圆之形,自身不受任何伤害,也不轻易伤人。此是为内方外圆,刚柔并济。

方是体,圆是用;先有体,后为用。人,不论何时,当把尊严放至首位,如此才能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受人尊重。在此前提下,处世圆润,便是立身之要法。正如一太极高手,先要懂得如何刚猛,才能学习怎样柔弱,进而方可以柔克刚。倘若一味求刚,遇敌不免两败俱伤;而一意求柔,没有刚为基础,也势必四两难以拨千斤。故而刚为根本,柔为升华。

方圆之道,不可混淆。倘内外皆圆,则做人毫无尊严可谈,虽不易受到伤损,却亦得不到尊重;如内外皆方,不免周身棱角,四处磕碰,最终必定遍体鳞伤,即伤人,又自伤;若外方内圆,只不过是虚有其表,一击而溃罢了。故唯外圆内方才是正道。方圆之道,即为人之道。----------------

方圆之道

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

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

人生自在方圆中,是本书的统领全篇的主题,说明人生的巧妙就在于方圆合一的道理。方,是为人之本,做人不能失去了基本的准则,书中用做人要方的事例,讲述了做人不能丢失应有的方正和根本的道理。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从处世、人际、爱情、家庭、职场、商场以及人的心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了方圆结合用人生处世的大智慧。论方圆处世之道

第一章

方圆有道――人生自在方圆中

和谐人生靠中庸

当方则方,该圆就圆

可方可圆,中庸之道

有所为有所不为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

方圆处世,和而不同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外圆内方,善于融通

屈伸有度是生活的智慧

方圆处世,和而不同

方圆有度,进退自如

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聪明人不傻装傻

能舍才有得,有得也要能舍

提得起,放得下

换个角度看人生

变换角度,另辟蹊径

换一种思维方式

幸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生活没有固定模式

何处有障碍

第二章

做人要方――掌握成功人生的主动权

方正做人是根本

方是做人之本

有规矩才成方圆

做人要讲诚信

做人要有志气

维护人性的高贵

尊严不容轻侮

保持人格的尊严

人是平等的 活出真我

张扬你的个性

做自己就好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保持一份野性

做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做自己的CEO

把握时代脉搏

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

野心拉近你与成功的距离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第三章

处世要圆――赢得最广阔的生存空间

灵活处世,平和待人

善于趋福避祸

让沉默变成金

糊涂是入生的一种大智慧

喜怒不形于色

得意不要忘形

圆是处世妙方

会听弦外之音

方正做人,圆融处世

以退为进,以忍为谋

得理也饶人

得理也要饶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

藏起你的锋芒

不可锋芒毕露

为人切莫太聪明

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匍匐前进,你会更安全

第四章

处世方圆――人际关系中的安全带

给别人面子,给自己退路

递一把梯子给对方

识破别点破,面子上好过

给别人留个台阶下

做人低调一些

低调可以保全自己

智者做人贵在不显不露

弯腰不会影响你的身高

得到必先付出

悄悄为他人做点好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

给自己买份保险

学会成全别人

成全别人的自尊

善待别人的尴尬

适当满足别人的虚荣心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成全一份善良

不卑不亢处世

你不比别人卑微

忍让要有度

学会平视权威

生存最重要

学会保护自己

给自己留条退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精神上绝不能失望

不要将错就错

不妨拿自己开个玩笑

勇于嘲笑自己的失败

有话不妨绕着说

顾左右而言他

第五章

社交方圆――自立于社会的法宝

天时地利不如人缘

人缘是最好的存折

好机会不如好人缘

朋友多,路好走

助人就是助己

结交“伯乐”

要积极求同

有善心才能结善缘

做点儿感情投资

做点儿感情投资

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投资

帮朋友要雪中送炭

用你的热情感染别人

学会赞美别人

赞美的力量

多给别人一点鼓励

用赞美去改变别人

牢记别人的名字

用口才征服别人

善于制造愉快的谈话气氛

寻找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学会说善意的谎言

三思而后言

适其境而动其舌

该出口时才出口

第六章

爱情方圆――让爱情之花常开不败

找到幸福人生的另一半

在爱面前别犹豫

好马也吃回头草

爱他就爱他的一切

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 让爱情充满芳香

自然就是魅力

幸福来自自己的感觉

爱是幸福的源泉

感受爱的味道

留一种爱的味道

爱是一种永久的承诺

爱是无言的关怀

用“我”的眼睛去看世界

爱需要经营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别冷落了你的另一半

给爱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做你情感的俘虏

猜疑是婚姻的大敌

喋喋不休是幸福的致命杀手

第七章

家庭方圆――营造幸福家庭的良方

家是幸福的港湾

家和万事兴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

给他一个美丽的家

关爱你的父母

爱父母,不需要理由

向父母说出你的爱

让爱生爱

换一种方式去爱

密切亲子关系

成为孩子的朋友

做孩子的表率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第八章

职场方圆――行走职场必备的真经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

做个自荐的毛遂

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游刃职场每一天

对事业全身心地投入

凡事认真

欲做事先做人

做事要有主次之分

为更高的目标工作

成事靠谋,做事靠勤

工作勤恳主动

永远追求完善

知不足然后学

成功需要教练

挫折是一种修炼

把羞辱当做动力

学会控制住自己

切忌反复盲目地跳槽

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

与同事相处有道

向同事问声“早上好!”

与世无争实为大争

提携下属

让上司赏识你

把自己的意见变为上司的意见

让上司放心

“低头”认错不为低

主动沟通

第九章

商战方圆――开拓商场疆域的杀手锏

爱拼才会赢

把握趋势的变迁

想成功就要敢闯

敢于向自己宣战

勇于超越自己

永远领先一步

具有超前意识

把握时代的脉搏

敢于超越自己

打破思维定式

打破习惯的束缚

试着打破常规

学会独立思考

敢于打破教条

怎样淘到你的金子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重视每一位客户

欲擒故纵,看时机行事

釜底抽薪,反败为胜

方法更重要

谋求最佳合作

君子善假于物

摘下对方警戒的面具

从对方角度考虑

成功缘于你的发现

以“和”为贵,聚财有方

当众拥抱你的“对手”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和气才能生财

吃小亏,占大便宜

别让钱眼卡住自己

不要跟熟人做生意

每次都是第一次

妥协不是软弱

别让钱眼卡住自己

该放手就放手

见好就要收

第十章

心灵方圆――自得其乐的生存境界

修炼一副好心性

自信的人最美

常怀感恩心

善于为别人鼓掌

把不快记在沙滩上

解除你的心理枷锁

最可怕的枷锁在自己心里

叫你倒下的是你自己

成功就是战胜自己

让人生充满快乐

微笑是最美的花瓣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每个人的天空都是晴朗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

忍一时风平浪静

学会宽容别人

用高尚取代低劣

让心灵喘口气

放下就是快乐

享受眼下生活

成功是自己下的一种定义

相信自己

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快乐无须尽善尽美

成功是自己下的一种定义 精彩书摘

和谐人生靠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中庸之道,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当方则方,该圆就圆

先说方,做事要方正,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流传了几千年。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做官就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

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定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韩国因商业楼倒塌而产生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便是因为韩国的建筑承包商在建造大楼时偷工减料;中国生产鳖精厂家被曝光,就是因为生产鳖精的厂家生产的竟是没有鳖的鳖精,他们都犯了行商的大忌。再说圆,做人要圆融。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方圆之道蕴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可方可圆,中庸之道

人生的价值就在方圆之间,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才能容得万事万物,同时也能为万事万物所容。

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船头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圆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处处摩擦、事事计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绚丽的人生,少不了痛苦的妥协。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并不难理解。一个圆的“中”是它的圆心;一个四边形的“中”是对角线的交叉点。但现实生活中,中庸要比这更复杂。

中国古代圣贤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他们处世的中庸有关。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虽不具备他们各人的长处,但是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所以胜于人,就在于中庸之道。荀子也深知方圆之道,他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委曲求全,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球”,就失之方正。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奉。有所为有所不为 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就会人缘尽失。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的确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学习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学习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才”,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最终会超越他周围的人。环境、条件只能制约成功的大小,但绝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于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要获得快乐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有了优秀的品质,你的人生就达到了圣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会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有如此智慧,不求身价百倍,也会好评如潮,好事多多。

第二篇:说说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

说说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

“方”和“圆”是最为普通的几何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他们的踪影;而由方圆引出的“方圆文化”以至“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就没那么普通了。这方圆文化、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到底该怎么去看?我们从中又能“悟”到些什么呢?一旦真要“追究”起来,还真得费点功夫:

在众多的世间形状中,最有特色的就要算方与圆了。方形与圆形,是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丽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丽的是圆形”。圆形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用动的眼光看,大至宇宙、小至粒子,都有圆的痕迹:星球及其运动轨道,下落中的水滴,石块投入水面产生的波纹,树干的截面等。用静的眼光看,圆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其形状增之嫌多,减之嫌少,唯此最为完备,匀称、稳定、和谐。再观方形,方形拥有四边四角,代表着四面八方,其特点是平稳正直,不曲不斜,泾渭分明,四平八稳。但受客观环境影响,自然界中真正方形的事物,几乎无处可寻。然而,圆虽曲,却随手可画;方虽直,但做起来很难。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圆”是所有圆弧和曲线的概括,“方”是所有直线和角的概括,世界上任何形状和运动的轨迹都可以概括为“圆”或者“方”。现代高等数学中直线和曲线关系的理论也与中国古哲学的这种方圆观相吻合,将直和曲在一定的条件下等同起来,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是一回事。”而“微分学不顾常识的一切抗议,竟使直线和曲线在一定条件下相等,并由此达到那些坚持直线和曲线等同是背理的常识所永远不能达到的成果。”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特别强调:“直线和曲线在微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中国古哲学的这种方圆观在现代唯物辨证法哲学中也有反映,唯物辨证法中著名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规律就明显反映了方,而著名的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循环式发展规律就明显反映了圆。说到中国的方圆文化,应该说发源于古代的“盖天说宇宙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文《周髀算经》中就提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晋书·天文志》也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很明显,古时候的中国人认为天的样子就像一个倒过来的碗,覆盖在大地之上,大地则是平坦的,并且是个有棱有角的四方形,就像下棋用的棋盘,所谓东西南北四方,应该是针对这种几何图形而来。

既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那么“方圆”便成了世界,而这“方圆”便影响了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把“方圆”做为一种观念来行事,圆用规而成,方由尺而就,于是,孟子就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人们就觉得做人也要如此,并聪明的把人们的言行规定为:行方智圆(李泌:“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呈才,静如遂意。”以“外圆内方”意蕴人格)。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里表一致。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事要周到细密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的圆满。因此古人遵循外圆内方的做人遵则,看来很有道理。黄炎培在给儿子的座右铭中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象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象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象秋霜一样严肃。这里用于比喻的古铜钱——“方孔圆钱”正是中国方圆文化的体现。

秦半两

方孔圆钱是我国历代钱币的基本形态。春秋战国时的货币形式多样,但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就一律采用秦币的圆形,当然圆形币比刀币、贝币使用方便。在此之前的圆形钱币也是圆孔的,单纯为了携带方便,但自秦半两始,一律为方孔圆钱,那是因为在钱铸好后,需要将毛边磨平,古人是用一根方形的长棒将钱串起来然后打磨,而圆孔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这种外圆内方型钱币流通两千多年,到清末民初才绝迹。之所以一直为封建王朝各代沿用,除了圆形造型整齐划

一、便于流通使用外,更重要的是与古代普遍流行的天圆地方宇宙观有密切关系。战国《吕氏春秋》,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天道圜,地道方。圣王之法,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这或许是秦始皇采用外圆内方钱币的主因。其后的论述还有:“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西汉的《大戴记》说“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说明天地与君主的关系。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更从经学上予以解释:“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地,居高理下为人镇也。”晋鲁褒描述:“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这样,外圆内方的钱币,用意是天命皇权,寓意是乾坤之象,造意是不易乃昌,最后上升到理想、神化和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必然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秦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哲学思想便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因而孔丘的经济、文化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崇尚中庸,铸行“五铢”钱。废止了私铸,统一了铸币权,进行了成功的币制改革,奠定了中国钱币形态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与钱币形态神妙地熔为一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内方外圆、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成为千百年中国文人志士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而“方圆相融”的币形,也就成为中国人宇宙观和文化心态最理想、最形象的载体和图腾。孔丘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重义轻利。“义”表示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利”表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或非物质利益的活动。利义观不仅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历史上关于义与利关系的争论是很激烈的,但无论如何以“义”为方,以“利”为圆,方圆相融的观点是众口一辞的。方孔圆钱成为义利关系最形象的阐述。

正当方孔圆钱与中庸之道在东方融合之时,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不谋而合地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为美”学说。他说:人的行为无非分为三种:过度、适中和不及。勇敢位于懦怯与鲁莽之间;节制位于放荡与冷漠之间;中产阶层位于巨富与赤贫之间„„。这位学者推崇“适中”,赞赏“勇敢”、“节制”,主张“发展中产阶层”。这似乎告诉我们中庸之道绝非中国人独有。但是,中国人的聪明在于“中庸之道”衍化成了一个具体的、魔力无边的形象——方孔圆钱。方孔圆钱通行的二千多年,正是儒家圣殿里烟火缭绕的鼎盛时期。这种方孔圆钱影响的范围包括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亚,这些东方的国家与地区无不尊崇儒教。而在未受到儒家哲学影响的西方,虽有亚里士多德的“适中”思想,却也未能产生可与方孔圆钱比肩的币形。

方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对概念,其内涵具有无穷的丰富性、相对性和多样性。一般来讲,方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含义;圆具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与圆相辅相成,方以不变应万变,圆以万变应万变。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立,方圆相济才能和谐。“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看法。“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之大,包容四野,孕育万物,由此生发出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有容乃大”的宇宙观,进而衍生出了“外圆内方”的中国文化中的处世哲学。方乃做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方圆之道”);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平坦和顺畅。可以说,“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恰到好处地做人做事,需要极高的素质、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执方圆行天下”的说法了。就是说要能做到“外圆内方”(坚守“方圆哲学”、遵循“方圆之道”)即可“行”遍天下。

方,方方正正,稳稳重重,棱角分明,给人公义、正直、是非分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感觉。圆,圆圆融融,给人不折腾、不添乱,息矛盾、止争端,生祥和的印象。还可以从佛教的角度看,方,即“不变”;圆,即“随缘”。不变,是本体、本质;随缘,是事相、现象。因此,方,决定了事物的内在不变性;圆,体现出事物的外在随缘性。方是根本,圆是枝末;方要坚守,圆可调适;亦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从哲学的角度说,方是原则,圆是灵活。我们要原则,也要灵活,但灵活不能过了头,原则也不能到了机械的程度。灵活过头,是没有原则,是违背事物本具的规律,要乱,要出事。如机械行事,便是僵化,是缺乏了主观能动性,也违背了事物运动、变异、进化的规律,会落后,会衰亡。只有深知此“方圆之道”,吃透其启示的“方圆哲学”,明了“不变”与“随缘”的深意,自如的运用原则和灵活,自然就能“行遍天下”了。

“方圆之道”源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译文】政令宽厚,人民就淳朴;政令严苛,人民就狡黠。因而圣者,有棱角而不伤人,尖锐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目。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时日了!)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它的存在和变化都有一个许可的极限。“方”、“廉”、“直”、“光”虽是好的品格,但也可能向“割”、“刿”、“肆”、“耀”等坏的方向转化。所以,深明大道的圣人能够以“道”自律,对自身的品格进行调节,控制在“不割”、“不刿”、“不肆”、“不耀”的限度内,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才是达到为人处世的最高圆通境界。“方正”品格的极限是“有割”,品行方正虽好,但不能以过度“方正”而伤害他人,应随俗方圆;“廉洁”品格的极限是“有刿”,反对贪污腐化虽好,但也应避免刺痛他人,失去群众基础;“正直”品格的极限是“有肆”,行为正直虽好,但不可放肆,任意行事,应学会尊重他人;“光彩”的极限是“有耀”,处境光彩虽是好事,但不能以此炫耀自己,刺痛别人眼睛,使人无法亲近。它们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突破了它的临界点,事物便丧失了原有的质而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一切矛盾都是相互包含、互相渗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趋势。

方与圆是中国文化中一对特有的概念。“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智慧与通达的成功锦囊。内圆者,滑;内心不纯,则如小人之所为。外方者,直;不善交往,难成人事。外圆内方者,智;内有为人之根本,外显处事之灵活,故为外圆内方。所谓内方,就是内在素质,这是做人之本;所谓外圆,就是外在言行,这是处世之道。用古人的话来说,方是“内圣”之道,是自我修养,是所谓“诚意、正心、修身”;圆是“外王”之道,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非常推崇伟人的“方圆之道”,这充分表现在前面说过的他给儿子的那幅座右铭上,座右铭的原文是: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座右铭的开头四句,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最后四句,意味深长,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黄炎培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方圆之道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持方圆之道去处事。真可谓喻简意赅,发人深省。

怎样才能做到“外圆内方”呢?

首先,必须把持住“内方”。“方”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达到“方”的有理,“方”的有志,离开“义”字不行,要胸怀大义。这个“大义”就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热血的真爱,对真理百折不挠地追求。做到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在原则问题上,不左右逢迎,随波逐流;面对错误行为、不良倾向,旗帜鲜明,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还要在“外圆”下足功夫。“圆” 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而是一种圆通的处世艺术。“圆”要张弛有度,把握分寸;“圆”倡导一种豁达、一种大度、一种宽厚、一种善解人意、一种与人为善。要发挥智慧的力量,在交往中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驾驭自己的意志,以开阔的心胸处事。这就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宽人严己的风范,谦虚不躁的作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才能行事通达。

最重要的,还是要搞好“方”与“圆”的有机结合。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那就是圆滑了;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面对的就是一盘死棋。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做到外柔内刚,刚柔兼备,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热心助人,厚德容人。这才是真正把握住了“方圆之道”。说到底,遵循方圆之道,即尊道家主张的处世“水之道”,也就是,行事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水无常形,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道家认为圣人做事就应该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境界。这就是“方圆之道”。只“方”无“圆”,则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而只“圆”无“方”,成为圆滑,没了原则,也会一事无成。这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的辩证思想。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就是老子告诫我们的“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所以,我们说,“方圆之道”就是做人如水的处世“水之道”,就是要懂得顺势而为。不懂水的入乡随俗,方圆顺势的道理,必然寸步难行。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内圆外方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总之,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总能行通天下。“持方圆行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篇:做人的方圆之道有奥妙

做人的方圆之道有奥妙(2)

做人要“圆”决非庸俗世故

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丑恶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忍让、圆通、融通的人生大。在做人上,要求既不随波逐流,随风飘动,也不咄咄逼人,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既有貌似糊涂的,也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人生境界。“做人要圆”,就要学会并善于赞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多用赞美语,就能搭起沟通的桥梁,上下左右沟通如沐春风,得到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威.詹姆斯说: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一般说来,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压抑的小人物,更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只要从赞美开始,学会以幽默的语言“顺情说好话”,必能打动他人的心,这是“做人要圆”的秘诀。“做人要圆”,就要努力做到不以小肚鸡肠嫉妒他人。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嫉妒是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使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告,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巴尔扎克也指出:“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嫉妒呢?古人云:“境由心造。”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不仅要超越自我,容得下他人的优点和,还必须有自知之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一

份虚荣心就会少一份嫉妒心。

“做人要圆”,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以“二合一”的思维程式思考问题。当你走进咖啡馆时,店内小姐问道:“你是喝咖啡还是喝红茶?”“二分法”者在两者中必选择其一:或曰“咖啡”,或曰“红茶。”而“二合一”者则回答:“随便”或“都可以。”努力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二合一”者从不向别人苦苦追问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问题;一旦被人问起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时,他们也多不会直接表示其中之一,而多是兼顾赞成与反对而加以包容双方。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态度明确固然好,但有时态度模糊或许更好。

【编辑注评】

做事要“方”,“方”到什么程度刚刚好?既不伤人又能维护自己的原则?做人要“圆”,什么时候该“圆”、“圆”到什么程度刚刚好?少一点伤人,多一点便成了庸俗世故的老狐狸。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第四篇:人生方圆读后感

人 生 方 圆

--读《方与圆》有感

很久都没有认认真真的看过一本书了,单位开展的读书活动,让我有机会看这本《方与圆》,这似乎听起来有点被逼迫的意思,但真的很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因为就是这本书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人生是个永远也谈不完的话题,每个人对他的理解都不相同,可我相信这本书中的人生会让每一个人都很信服,书中的举例贴切,耐人寻味,将人的心理活动浅显地剖析出来,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一个个经典语录,让我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那方与圆的人生态度,方与圆的处世之道,让我明白人生还可以活的如此精彩。此书的内容涉及了品质培养,气质培养,处世技巧,交际技巧,说话技巧,人生如何反败为胜等等很多,可谓是一本年轻人值得一读的好书。

“方与圆”在中国的哲学中,说的是人要能坚持内心,即内方,又要能顺应外界,即外圆。方,做人的脊梁;圆,做事的锦囊。

在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建立成功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的渠道,方圆文化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却因好多人的方法不对,导致沟通失败,关系紧张,工作难以开展或完成。因此今天与大家分享人际关系沟通的方与圆。要掌握人际沟通的方圆文化,首先要了解方圆的内涵。方圆文化,从古代铸币到名仕修炼,一直流传至今。一提方圆,大部分人会联想到内方外圆,方,意指正直,延伸含义处理问题讲究原则、公正;圆,圆滑,意指圆满,延伸含义处理问题考虑实际情况,和谐。因此,内方外圆的方法就是要求你的内心正直、公正,处理问题讲究原则,就是要方;而处理问题时要求圆滑、圆满,大部分人满意。作为一个管理者,内心正直,处理问题圆滑一些,让大部分人满意,是可以做到的,是内方外圆的体现,也是一种管理的技巧。内方外圆本身就源于人性本善的假定,因此把内方外圆应用到人际沟通,应该适合自己的个性;如果一向性格豪爽、说话直接的人突然很圆滑的和你聊天,也许就会引起你潜意识的排斥和厌恶;如果是异性沟通,甚至会引发你生理的自我保护;同样,一向很注重方法的人如果突然很直接、简单的和你沟通某个问题,或许你也不适应;但如果别人和你沟通方式过于直接甚至粗鲁,你大概就愤怒了,因为大家都喜欢听“圆”一些的话。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本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邻居可能不会乐意帮你。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

漂亮?”对方一定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沟通技巧的作用。正如和人沟通一样,你要学会运用技巧,这样才会更容易与人相处,不至于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

在人的一生中要学会战胜烦恼、学会快乐。当今社会,没有烦恼的人似乎不多。学生为考试烦恼;家长为儿女的成长烦恼;大学生为就业烦恼……烦恼是人生组成的一部分,但你必须正视它。如果你得到了快乐,那你就会有烦恼,快乐与烦恼是并存的。换句话来说,人的一生中有烦恼是必然的,只不过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而已。因此,不管有多大的烦恼,都应该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要坦然面对,要做一个快乐的人,让自己宝贵的生命绽放得更灿烂,不能因为一时的烦恼而虚度此生!当你有烦恼的时候,你可以有情绪,但不可以采用暴力发泄,人的情绪可采用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将其发泄,例如,哭泣、唱歌、找人诉说、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的喊出来等等。

通过阅读,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人性,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做人要“外圆内方”,即内要方正,外要圆通;既有鲜明的棱角,又有处世的技巧。只有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点,才算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从而走向成功。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具有自信、勇气和热忱。你不觉得正是如此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和困难,实际上正来源于你自信心不足,一旦获得了信心,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自信能使你保持最佳状态,有助于激发你的潜能。信心会为你带来活力,焕发光彩,使你谈吐洒脱,大度,产生一种不知不觉中感染人的魅力;而丧失信心,会使你显得委琐,不能发挥正常水平。正像书中所言,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优秀的品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

看了《方与圆》之后我受益良多,不仅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人生哲学,也让我对读书更有兴趣,让我深刻了解读书的意义,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增长见识提高写作书评,还可以丰富你的人生。

第五篇:方圆之间写人生

方圆之间写人生

古人喜欢把大智慧融进琐碎生活里。小小一枚铜钱,外圆内方,刚柔并济,说尽人生哲理。为人处世,应当有方的棱角,也该有圆的柔和。这样才能尽展才华,书写精彩人生。

方是人的节操与个性,圆是人的豁达与包容。没有方,圆便流于媚俗;失去圆,方则显得张牙舞爪,正如没有方孔和圆边的铜钱无法存世。

这外圆内方的铜钱该在子瞻的手中呆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是文士无法摆脱的宿命。苏轼的一身傲骨在乌台诗案中

被折断打碎,却又在黄州圆融的月光下愈合重生。此时的苏轼依然不羁,依然清高,但他的个性已然抽枝吐芽,在名为豁达与包容的绿荫中坚定地伫立。“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洒脱,他成长的温厚包容,内心却仍坚守那一份方的执着,这样的苏轼才得以真正不朽。

个性之方与包容之圆本就该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成就大写的“人”。

方是追梦的坚定不移,圆是方法的变通。圆成就了方的坚持与执着,方是圆的动力与方向。

罗崇敏的心中也有这么一枚朴素的铜钱。它是他改革之路最好的见证。“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他锐意改革,将“改革”二字写成梦想,挥洒间尽显“方”的棱角。但面对改革“深水期”的现实,又是“圆”的谨慎与变通引领他走得更远。大胆假设,小心下刀,他一点点切开城乡二元体制的弊病。而改革的理念也以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和小小的铜钱一样在社会中传递,在人心中成长,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处世之道也应当方圆共济,如此方可成就真实的“梦”。个人需要方圆的相辅相成,一个民族亦如是。

纵观中华历史长河,有魏征大胆直谏的方,便有长孙无忌深谋慎思的圆;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方,便有申时行调和中正的圆;有法家严冷不阿的方,便有道家清净自然的圆;有顾准“拆下肋 骨作大炮”般悲壮的方,便有邓小平“三进三出中南海”般理性的圆„„盛世也好,乱世也罢,方与圆的对立统一是开创辉煌的大神,是驱散黑暗的星辰。铜钱的圆与方可以是贫寒者温饱的来源,富贵者家财万贯的根基,更是民族智慧的传递,在机遇与挑战共存的今天,这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上善若水任方圆”,方与圆缺一不可,殊途同归。它们是人格的两个方面,追梦的两个条件,民族生存的一种哲思。心怀光明,把握分寸,方圆之间,大可天地任我遨游,书我精彩人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

孔子春游,感慨于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不禁叹曰:“斯善矣!”人生岂不如是?人性如水,遇强暴淫威能方正耿直,遇良善小弱能柔和谦卑,方圆并济,才能止于至善之地。

“民族之魂”鲁迅,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信条。先生如椽巨笔,批专制,倡民主,刺人心,济世救人。他的方,是不屈服于国民政府的恐吓威胁,敢说真话,表真心;他的圆,是爱生如子,极力庇护受追捕的学生,不辞劳苦,不怕牵累。而他之所以为,是因为他炽 热的心中燃着对民族的爱、对青年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爱。思方行圆,方圆并济,成就了鲁迅的大爱与至善。“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巴金,因为懂得方圆之道,所以有了“愿化春泥”的朴素言语。在民智初开的年代,他毅然挣脱旧家庭的束缚,与封建礼教抗争,追逐广阔新天地;在人心最黑暗、浑浊的年代,他坚定信念,不弃光明,始终苦中作乐,不屈服于时运的不公;而晚年的他,更是写成《随想录》浩浩长卷,剖析自己,点亮希望的星星之火。他的方,是不屈于强权的抗争;他的圆,是心系于百姓的奉献。他之所以为,是因为心中对光明的坚守,对未来的憧憬。思方行圆,方圆相济,成就了巴金的奉献与至善。然而有一类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违背历史与人民的选择,最终只会自取灭亡、遗臭万年。

郅都不懂爱民如子的善心,一味迎合汉武帝,严刑酷法,杀人如麻,终被写入《酷吏列传》,受人诟病。他的确“方”,方得刚正古直令人敬畏;而缺了这“圆”,“方”只会被打得棱角尽失,难以为善。

方圆之道,在于心中所思,手中所行。方圆之道,尽在方寸之间。

我不禁想起西子湖畔,雷峰塔下压着的传说,法海之所以被人民诟骂,或许正是因为他过于方正,不肯行圆。最终拆算了白娘子和许仙,可惜他终日对着门前的西湖之水,竟没有懂得这人性如水,思方行圆之道。

善心当以方为桨,以圆为舟,不畏风浪,普度众生。思方,行圆,止于至善。方圆人生

四方天地,混圆苍穹。自商代开始便有方圆记载,也是宇宙相息的记载。后又有以极生卦以卦生象的太极周易之礼,展现出方圆的人生乾坤。

宇宙尚且方圆,人亦方圆。是约束是自由?是人格亦或信仰都条条框框无穷尽。而方圆人生则是物尽其美人尽其用。方圆人生,只为规划取舍,赢得成功。牛奶的方盒子只为能铺满货架,矿泉水的圆瓶子只为能装更多的水,物尽其美,找到自己的方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这句话差点断送中国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前程。

刚赴德留学的他,深信导师的话,整日将自己关在实验室,但因手拙且对实验把握不够,常被周围的同学嘲讽。正当他深陷学业低谷的时候,帕尔斯的出现,带他走出深山。转攻理论物理的他以其敏捷的思维不断创新,最终为我国拿下首个诺贝尔奖。每个人总有自己的形状,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方圆。方圆人生,调整自己,极尽内心之美,方能赢得另一片的成功。方圆人生,若没有适宜的容器,方则寸步难行,圆则滚滚向前却不知所止。鸡蛋的运输需要放在鸡蛋架上以方包圆,才能安全。若抽掉鸡蛋架后果可是真正的蛋碎了。

年年高考,年年掉证。若被人拾取,也就大事化小结束了,但一名叫白娅倩的考生却意外的忙。

月初的一条微博引人注意,某考生又掉证,好心人层层转发。当正能量传递的同时,却有人想借能量干些非法勾当,谎称一位白娅倩的考生遗失准考证,希望有人能取得联系,电话拨通后却是“钓鱼短信息”的通知,这样大家才知道上当了„„

人之初,性本善。本来圆满的好心却被塞进坏心的暗箱,只感到空荡荡的伤心与对社会的失望。

方圆人生,我们需要方圆规划,看清自己是方是圆,亦要找个适当的容器传递内心。当方圆被打破,便内在无实空洞。方圆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圆,换取适宜的成功。转换其方圆,感受社会的正能量,弃其糟粕,正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人生方圆,方圆人生。处世思方圆

曾经看过一篇很有哲理的童话故事:兔子爸爸妈妈经常告诫儿子古利特:“兔子不吃窝边草”!他们肚子饿了,宁肯到很远的地方找草吃;也决不吃窝边草,有一次,爸爸妈妈出远门了。儿子古利待玩了一天,又累又饿,卧在窝边把草啃了一口„„草们抗议说,:“喂,我们是你的朋友呀,你怎么伤害自己的朋友呢?”古利特说:“你们不过是丛草,怎么能称是我的朋友呢?”草们说:“如果没有我们的遮挡掩护,你时时都会面临危险啊!”古利特听了很不高兴,赌气地几口就把身边草啃了、刚啃完,天上的老鹰 就发现了他,要不是跑得快,命就丢了、跑进窝中,惊魂未定,又被狐狸叮上了,他只好从家中逃走,钻进阴暗潮湿的地下洞里,几个月以后,窝边草又长高了,他才又回到自己的家中。

从此,儿子古利特才真正懂得了:“谁伤害了朋友,就等于伤害了自己。” 我时时在想,以论坛为平台,以真诚为基础,相互关系,互相倾诉,把思乡情绪转化为建设富强美丽家乡的一种动力,提出好的建议,找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把在外学到、听到、看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回家乡,这本身就在给政府分忧,给领导解困的善事!因论坛这个平台,把大家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起,论坛是一个大家庭,网友才是论坛生存的脊梁。“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生活告诫我们:真诚待人,平淡处世,这才是为人之根本;真言强压、直话计较,处处以已为中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为了人生目标的实现,为了顺顺坦坦地生活,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妥协、灵活面对。然而,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0”,那就失之滑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下场。“方”是人格的自立,原则的坚守,追求的扞卫,也是必不可少的。可“方”可“圆”,就是要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不急不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

可进可退。在现实生活中,该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必须尊守一定的规则。比如论坛如今的发贴、删贴、屏蔽等现象,各位在履行你手中的权力之时,可曾想到你将面对是你的客户、你的脊梁,他们的心理将是面对何等的滋味?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心有多大,论坛就有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遵守政府的法令法规,履约好论坛的管理条款,无论难易,当履行的一定履行。如果一味地投机取巧、“方圆”就变成“圆滑”,别人到时一定要把方圆之术和“循规蹈矩”很好地结合到一起,既要遵守规矩,又不失之圆滑,既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又要获取自己最大的利益,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你的人生就达到了理想境界,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将拥有一个和谐的罗田、和谐的论坛和谐的人生!方圆之道

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谁还愿与这种人打交道呢?从而揭示出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而内方的道理。“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内心有 了,外在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正如军队,做参谋的,只需要有计谋,但起决定作用的司令官,却要有威望、魄力、具备优秀的品质。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圆”是处世之道,有位记者向香港着名歌星邝美云提了一个刁钻的问题,“你读书时成绩很差,你是否很笨?”个问题的确棘手,可邝美云的回答却发人深思。邝美云是这样回答的:“注意到没有,读书时成绩一流的人毕业后干什么?可能当工程师、律师、医生;而成绩二流的干什么呢?他们中很多人却当了那些工程师、律师、医生的老板。” 成绩一流的打工,成绩二流的却当老板,为何如此?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之道。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依靠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善于为人处世,会有效说话,推销自己。如幸福的家庭并不一定是妻子貌美如花,丈夫英俊潇洒,幸福的家庭正在于双方彼此尊重体谅,关系融洽和谐。美国着名人际关系专家戴尔·卡耐基曾这样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依靠专业技术,而百分之八十五却要依靠人际交往、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对邻居说:“我家有一盆花,你帮我修剪一下吧?”邻居可能不会乐意帮你。但如果你换一种说法;“我发现你家的花修剪得特别漂亮,你在这方面造诣很高,我家有一盆花,你能不能教教我,看怎么剪才漂亮?“对方一定

就会高高兴兴地帮你剪花了。同样一件事情,说话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技巧的作用。

一个人失去金钱,损失甚少;一个人丧失健康,损失甚多;一个人失去勇气,则失去一切。

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聪明的大臣,给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古今智慧录》,将世界上最聪明的思想留给子孙。”这些聪明的大臣离开国王以后,工作了一段很长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洋洋12卷的巨作。国王看了说:“各位先生,我相信这是古今智慧的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读不完。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的大臣又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工作,几经删减后,变成了一卷。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结果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缩为一页,再变为一段,最后则变为一句。聪明的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他说:“这真是古今智慧的结晶,我们全国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凝聚世界上最聪明思想的话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喜欢一个老人的故事。有一次,几头猪跑了。经过几年以后,这些猪变得越来越凶悍,甚至威胁经过那里的人。几位经验丰富的猎人很想捕获它们,但这些猪却狡猾得很,从不上当。一天,一个老人领着一匹拖着两轮车的毛驴,走进野猪出没的村庄。车上装的是木料和谷粒。老人告诉当地的居民说他要帮助他们捉野猪。他们都嘲笑他,因为没有人相信老人能做那些猎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两个月以后,老人又回到村庄,告诉居民,野猪已经被他关在山顶的围栏里。

居民奇怪地询问他是怎样捕捉它们的,他说:“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野猪经常出来吃东西的地方。然后我就在空地中间放少许谷粒作为陷阱的诱热饵。那些猪起初吓了一跳,最后,还是好奇地跑过来,由老野猪带头开始在周围闻味道。老野猪猛尝一口,其他野猪也跟着吃,这时我知道我能捕到它们了。第二天我又多加一点谷粒,并在几尺远的地方树起一块木版。那块木板像幽灵一样,暂时吓退了它们,但是白吃的午餐很有吸引力,所以不久之后,它们又回来吃了。当时野猪并不知道,它们已经是我的了。此后我要做的只是每天多树几块木板在谷粒周围,直到我的陷阱完成为止。每次我加进一些东西,它们就会远离一阵子,但最后都会再来‘白吃午餐’。围栏做好了,陷阱的门也准备好了,而不劳而获的习惯使它们毫无顾忌地走进围栏。这时我就出其不意地把它们捕捉了。”这就是白吃午餐的代价。

《方与圆》能帮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更好些。自然界的法则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社会竟争更为残酷,不学点生存手段如何立足,这好比我们学游泳时的救生圈,能让我们在水中游任有余.方与圆教我们的是圆通,而不是圆滑;是善变,而不是狡滑.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为人做事不讲究方法,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寸步难行。一个人如果过分圆滑,八面玲珑,事事都想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人生的巧妙就在于能方能圆,方圆合一,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掌握生活主动权,赢得广阔的生存空间。我的方圆观

何谓方圆?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看法。

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方是等边矩形,圆是与圆心等距离的点的集合。而在我的眼里,方圆并非两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两个外延无限宽广的哲学概念。首先。方圆,是性别。男人是方,女人是圆。

男人看世界充满曲折;女人看世界充满圆满。男人崇尚的是轮廓清晰的正直,女人追求的是圆圆润润的温柔。男人要掠夺的是方方的城池,在事业上扬名立万。女人要掠夺的是圆圆的铜板,在生活中享受安逸。方形与方形之间可以无缝交汇,因此男人可以拥有N个两肋插刀的哥们。圆形与圆形之间只可能有一两个交点,因此女人只能拥有一两个闺蜜。方形的周长,是一道简单的数学算式,圆形的周长,是一个复杂的数学理论,即使电脑也无法精确计算出标准答案。如果说π=3。14(三点腰四),那么我的理解是:三点寓意女性的美丽,腰是女性丰姿绰约的核心,四也许是轿车的车轮个数,也许是寝室的谐音,但无论房子以后车子,那都是很多女性的追求。圆周率冥冥中似乎在以隐喻的方式诠释一道算式:女人=圆。其次,方圆是社会。方是法律,圆是生活。法律其实就是一个方方框架,她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生活其实就是一个装在正方形里面的内接圆,内接圆再大,也不可能突破正方形的边框限制。这说明:生活允许自由,但自由的幅度是在法律框架内的个性选择。按照数学的理论,内接圆与正方形最多只能有四个交点。我认为:上方的交点寓意扩展,社会容许我们自下而上推动法律框架的扩展,但在法制框架实现扩展前,我们只能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生活;下方的交点寓意挖掘,社会容许我们挖掘法律的空隙,但挖掘行为不能洞穿法律底线。左边的交点寓意抗争,社会容许我们对法律进行抗争,但抗争必须以法律框架的边线为壁垒,不得突破。右边的交点表示维护,法律规限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该以框架的右缘交点为目标,不能逾越。很多人也许都会做过一道这样的数学题:给你一条绳子,用绳子围成一个矩形,什么时候矩形的面积最大?答案

很简单,当你用绳子围一个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其实,如果将正方形的边长对等寓意为法律的公平,只有公平的法律才会创造最宽广的社会空间。第三、方圆是一种服务。方是服务范畴,圆是服务意识。服务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服务的范围往往是棱角清晰的“方”。但服务的意识却是没有尖角的“圆”。以近日轰动全国的厦门公交纵火案为例,就目前所披露的信息,纵火者陈水总行凶的诱因是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缺失造成的。也许,有关部门不受理陈水总社保申报,符合政府服务范畴的“方”。但是,对于陈水总这样一个特殊的服务对象,缺乏服务意识上的“圆”则变成诱发悲剧的导火线。中央倡导服务型政府,其核心是“圆圆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方方的”服务范畴。所谓上善若水,服务型政府的服务就应该象水一样富有容器适从性,遇见方形的对象,提供方形的服务,遇见圆形的对象,提供圆形的服务,遇见不规则的服务需求,就应该以超常规的服务意识,提供N边形服务。这一点,对于所有从事服务工作的从业者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综上,理解方圆,其实就是理解世界的一个过程。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诠释,方与圆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笔者才疏,阅世有限,粗浅观点,难免谬误,祈蒙指正。

百川滂沱,终归于海

春因花而明媚轻抚,夏因风而狂飙奔放,秋因月而皎洁素雅,冬因雪而冰凉寒骨,人如曲曲折折的溪流在四季的轮廓中来来回回。总而言之,百川滂沱,终归于海,落叶缤纷,终归于根,事物的形形色色离不开它的本,更离不开它的根。

一望萧然意远,旷达怡静。看似飘渺横纵的外景,到了柳三变手中,一下变得那么得心应手,老气横秋。一夜寒梦,吹不走昨晚的寒蝉凄切,“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一身清风,半世飘泊,你将归去何方,你的根将扎在何处。长安,也许是你再回首处的烟花之地。歌舞升平的长安使你在命运间徘徊,你不再是那位风流才子,你的国度,你的国都不再是你的天堂,而是你失意的故乡,梦依稀,只有“舞低杨柳”、“春风和煦”、“柳岸花落”,是你永恒的家,是你亘古不变的根。在寥落之际,你只能倾听“长安古道的萧萧马蹄”凝眸处,不再依恋,轻舟小泛,古寺清梦,再次踏入你未卜的岁月之梦。

黑暗与光明并存,恐慌与希望同行,双目失明的荷马依然清歌幽唱,他的根在哪里?是他的《荷马史诗》还是他不朽的挣扎,弹着古老的竖琴,站在古老的战场,一个硝烟余灭、尸体纵横,埋着古人的战场,唱着古老的葬歌歌颂着英雄奥塞德和特洛伊战争,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也就尽收于他波澜壮阔的心里,他的根在他的心田,在他未赴的古战场。

似枯枝卷入漩涡,似鱼肉陈于刀俎,一位老人于花甲之年远离国土,只为续写使命的传奇。孙必干,一位鬓白的老人,瞿铄毅然,他涡漩在死生之际,只为挽救脆弱的生命,蓦然回首,多少年风霜雨雪,多少年朝思暮想祖国的人民,祖国的国土,而在他前面却是他必赴的使命,在他身后,则是他骄傲的祖国,根在哪里,在他永不变的使命之中,在他泪痕满面的脸上,早已看出祖国的根埋藏在他心底。

历史的烟雨湮没在浩淼之中,人们在历史的索居中泯灭、苍老。而惟一不变的是他们心中的根。

归去来兮

“不是乡愁,没有离乡;不是情怯,没有近乡;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踏上这阔别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写下了这段话。他没有回来,因为他不曾离去,他的根在这里,同对岸的人们一样。人们没有忘记,也不许忘记,即使在破晓之前,母亲也从不会舍弃儿子。只有回归者,才会明白,流亡后返国的阿拉法特俯身亲吻大地的心情,这不是所谓作秀,而是心灵与祖国的交接;这不是无聊的仪式,而是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地球是圆的,我们终有一日要回到归根之处。

西尔斯酋长早就责问过白人“你们怎么能把大地的温馨卖掉”,这些死后漫游天际的白人,永远无法明白什么是落叶归根,在没有历史的掠夺下催生出的高速发展,最终会走向灭亡,而“危险先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美国总统布什取的别号)就是文明时代恐怖的制造者。聆听吧,文明的呼吸变得急促,是人们的不安吗?没有人可以忘记生存的目的,不是争夺,而是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把握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为生而生活,不是为生活而生。

无可否认,发展是好事,可是前进得太快,只会失去灵魂,因为灵魂不是经济所能带动的。此刻,在发达国家的注视下,在略带惊讶与嫉妒的赞叹中,迷失自我是最容易的。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回归,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不会被破坏,但会被吞噬。闭关锁国将文化封闭,而外来的冲击更让文化磨损。在坚持发展的同时,民族的特色将成为前进的助力。

文化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并不甚重,然而先祖传承下的文化却适于在此刻回归。汩罗上的浪花是一个忠于国家的逝者的回归,乌江边上一个英雄为着自己的誓言而回归,挥舞长剑驱赶红毛是一个民族的回归,连战跨过海峡是一个时代的回归,我们看守自己的灵魂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记住的,我们不能遗忘,遗忘的,我们仍要记住。扶着孤松,看白云出岫,望群鸟飞还,谁在小径高唱:归去来兮。

习作三

山在哪,根就在哪

永远也忘不了一位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登顶成功的登山运动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登山的动机,他说:“因为山在那里。”一句平凡而简单的话让我感动了许久,他要登上那座山,只是因为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当我们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是要从中得到什么丰厚的回报,而只是因为自己心中那簇小小的根已经扎在了那片心灵的土壤。

当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他当然明白,高明的医术能给予他留在日本的机会,这份前途光明的职业也势必给他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满怀一腔热血的他却毅然放弃了学医,决绝地走上了从文的道路。他要以一片赤诚之心和一支民族之笔医治千千万万麻木不仁的中 国人。他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革命之山,将自己的根扎在了世界的东方!当命运之神“眷顾”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他当然知道,放下自己手中的乐器,去寻 找有名的医生,还可能让他重新听到自己弹奏出的华丽乐曲。然而,他却孤傲地沿着自己的音乐之路一步步走下去,一刻也不停留。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坚持着!音乐是他心中的山,山在哪里,根也在哪里。

当东方小巨人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他当然知道,在前方等着他的,一定有丛生的荆棘与险恶的沼泽。可是,不管有多苦,他都坚持着,以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一锤一锤打磨着自己的白玉,以坚持的汗水浇灌着自己的理想之花。我相信,他到NBA,决不是为了贪图 那里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他在山在那里,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洪战辉、丛飞、韩寒……太多太多的人在为着自己的理想打拼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攀登着自己心中的那座大山。他们不畏惧陡峭的山崖,不害怕汹涌的急流,只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

山,就在眼前,将你的根扎进其中吧,终有一天,你的理想之树会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盖群山。

山在哪,根就在哪。习作四

浅浅的海峡,深深的根

日前,台湾岛内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叫嚣要“去中国化”,要让台湾脱离中华文化的影响。此种论调,凡稍有一点文化素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浅薄无聊,这种忘祖的心态更是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愤慨。须知,无根的云注定漂泊;无根的人群注定在文化心理上无所依着!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历史的庄重,是不容任何人为割裂的。台湾岛自古与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原住民与大陆同胞从未断绝过交往,无论是历史上时有帝王遣官吏清查台湾户籍的事实,还是家喻户晓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都表明了两岸间交流的密切,文化上不容置疑的关联。因此,说中华文化是台湾文明的根理所当然。

事实上,两岸在民间习俗上,在文化心理定位等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我们用同样的热情盼望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用同样的期待在除夕夜守岁,用同样的虔诚在端午节划龙舟、祭奠屈原,用同样的相思守望八月十五的那轮明月,……所有的奶奶都讲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所有的母亲都教给她们的儿女一口响亮的中国话,所有的孩子都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洋宅中不变的是中国情,洋装下不变的是中国心!台湾,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中国文化是无论如何也洗之不去的烙印。如何能够“去中国化”?何人忍心斩断一脉相承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根?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的书中说,唢呐是喧嚣的,红白喜事吹吹打打是中国的热闹;交响也是喧嚣的,各色乐器高低音调一起鸣响是西方的热闹。然而三毛愿沉醉在中国的热闹中却受不了交响的热闹。想来,这就是中华文明施予一个普通台湾人的影响吧,而这种影响,无论对民众个人,还是对整个台湾岛,都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胎记!根深然后叶茂,源远而后流长,能够生而成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修久历史的民族的后代,是幸运更是荣耀!炎黄子孙是我们共同的名片,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所谓“去中国化”谬论,滚到一旁哭泣去吧!

习作五

把根放在心中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鸟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婉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凄凄已变成繁华小岛;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和平作幌子来侵略别国,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数不清的中华美德正在滑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习作六

树根的启示

人,是要有知识、修养的。

你看那百年的参天大树,它的巍然挺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根是它成长的重要因素,每一棵大树的根都是蜿蜒曲折,且深深扎入泥土。有了这种稳固的基础,大树才会茂盛挺立。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口无遮拦、腹内空空的人,就犹如没有根基的树,最终会栽倒于暴雨中。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从容、优雅的人。这种人内心平和,不暴不躁,严于律己,宽容他人。这种人对待生活,充满信心;对待家庭,充满关怀;对待朋友,充满友爱;对待敌人,充满宽容。他们犹如一枝摇曳在风雨中的百合,从容镇定,优雅迷人。他们走过的地方,总能给人印象深刻,暗香留存。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可以影响、感染别人的人。这种人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温文尔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周围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启示你,使你从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他们的举止,引导你,使你走出人生的迷宫。他们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让迷失方向的人从绝境中走出。无论走到那里,他们都各自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人恍然觉醒,新生希望。

有知识、修养的人,一定是个坚强不屈的人。上能淡然接受外来的名利荣誉,下能坦然承受意外的挫折困境。他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犹如矗立在风雨中的大树,扎根于深深的地下。他们是生命之树伟岸的人,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们都昂然挺立。

你,是这样的人吗?一位诗人曾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没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就无以面对人间的种种世故,遇事退缩、妥协,摇摆不定,犹如草儿没有根,尘嚣中的一粒浮尘,漂浮不定,随波逐流。肚里没有一点点墨水,好比花儿没有雨露的滋润,徒留一个躯壳。相反,一个把知识修养深扎入内心的人,却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自己发出夺目的光亮,同时又照亮了别人。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间流逝,你都要把这份“根”深深扎在心底,你要像那些树一样,根中寄托了他们无限向上长的信念。而你,就让知识修养存入你心中,让它们充实自己,并更好的走向理想的彼岸。

习作七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根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根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那便是华夏文明的根。

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

习作八

民族之根

母语,是妈妈教会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爷爷教我认识的第一朵花;是奶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童话。

最初的最初,一切都由她引领着,开启着,我的手被她轻轻握着,推开生命的大门。她就像我周围的空气,清新而透明,却又无处不在。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却又是她幻化出来形状。是她,母语,贯穿了这一个民族的伟大的历史生活。

母语是历史。她是比《史记》更加辉煌的,可以延续到永远的史书。从远古的甲骨文走到楔形文字再到秦始皇的隶书,她经过了太长的变迁,却没有像别的事物一样,如泡沫般从人类的视线中淡去。时间是她的血液,是她的勋章。如今,她仍然从容的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任由水流冲刷她的棱角,使她的精神变得圣洁,透明。

直到现在,她以如此美丽的样子随着我的手腕转动,从笔下溢出。几千年的结晶,在我的笔端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民族的花,生存的花,原来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伸展,开放。散发出文化的底蕴与芳香。

母语是桥梁。是她,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它们的心窗打开照亮黑暗与无知。拥有了自己的母语,你的世界就不会再闭塞。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认识彼此,认识世界?如果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那生命的最后一盏灯,也熄灭了吧。当今社会是快速转动的马达,它不断的向前跑去。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年代,母语更是必不可少,有了这些通讯设备,却没有语言,那不是很可笑的么?语言,是我们的基础。

除了这些,语言还承载了太多的深意。她就像一个钢瓶,装满了我们民族的宝贝。我们要学会打开这个宝瓶,让宝瓶内和瓶外的空气连通。运用她,保护她。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她的博大精深,我想,是不能在这篇文章挖掘出多少的。

母语,在我心里,真的,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的语言。她的丰富、博大、精准以及多种多样的内涵都是不可比拟的。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不会因为网络语言或一些符号的流行,而忘记这个民族的符号。因为,我真的很庆幸,我是一名中国人。民族之根正握在我的手里,我会把她种更深更深……

在它开花结果的一切,我的世界因为有了母语而通达了。【简评】

这篇散文紧扣母语抒写自己的情思,从母语与“我”的关系切入,歌颂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辉煌,赞美母语无与伦比的“桥梁”作用,思考、探寻母语挖掘不尽的宝藏,立意高远,认识颇具深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内容评为一等上。结构完整,语言符合文体要求,表达流畅,很有文采,表达评为一等上。句式灵活,用词贴切,语言很有张力,发展等级评为10分。

文章后面的一小部分显得有些“松”,没能把前面大部分造成的文势贯通下来,是为遗憾。

归去来兮

“不是乡愁,没有离乡;不是情怯,没有近乡;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踏上这阔别近六十年的土地,李敖写下了这段话。他没有回来,因为他不曾离去,他的根在这里,同对岸的人们一样。人们没有忘记,也不许忘记,即使在破晓之前,母亲也从不会舍弃儿子。只有回归者,才会明白,流亡后返国的阿拉法特俯身亲吻大地的心情,这不是所谓作秀,而是心灵与祖国的交接;这不是无聊的仪式,而是与命运抗争的结果。地球是圆的,我们终有一日要回到归根之处。

西尔斯酋长早就责问过白人“你们怎么能把大地的温馨卖掉”,这些死后漫游天际的白人,永远无法明白什么是落叶归根,在没有历史的掠夺下催生出的高速发展,最终会走向灭亡,而“危险先生”(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美国总统布什取的别号)就是文明时代恐怖的制造者。聆听吧,文明的呼吸变得急促,是人们的不安吗?没有人可以忘记生存的目的,不是争夺,而是幸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把握心灵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是为生而生活,不是为生活而生。

无可否认,发展是好事,可是前进得太快,只会失去灵魂,因为灵魂不是经济所能带动的。此刻,在发达国家的注视下,在略带惊讶与嫉妒的赞叹中,迷失自我是最容易的。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回归,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不会被破坏,但会被吞噬。闭关锁国将文化封闭,而外来的冲击更让文化磨损。在坚持发展的同时,民族的特色将成为前进的助力。

文化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并不甚重,然而先祖传承下的文化却适于在此刻回归。汩罗上的浪花是一个忠于国家的逝者的回归,乌江边上一个英雄为着自己的誓言而回归,挥舞长剑驱赶红毛是一个民族的回归,连战跨过海峡是一个时代的回归,我们看守自己的灵魂是一种文化的回归。

记住的,我们不能遗忘,遗忘的,我们仍要记住。扶着孤松,看白云出岫,望群鸟飞还,谁在小径高唱:归去来兮。

习作三

山在哪,根就在哪

永远也忘不了一位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登顶成功的登山运动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登山的动机,他说:“因为山在那里。”一句平凡而简单的话让我感动了许久,他要登上那座山,只是因为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当我们决心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不是要从中得到什么丰厚的回报,而只是因为自己心中那簇小小的根已经扎在了那片心灵的土壤。

当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他当然明白,高明的医术能给予他留在日本的机会,这份前途光明的职业也势必给他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满怀一腔热血的他却毅然放弃了学医,决绝地走上了从文的道路。他要以一片赤诚之心和一支民族之笔医治千千万万麻木不仁的中 国人。他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登上了中国革命之山,将自己的根扎在了世界的东方!当命运之神“眷顾”了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他当然知道,放下自己手中的乐器,去寻 找有名的医生,还可能让他重新听到自己弹奏出的华丽乐曲。然而,他却孤傲地沿着自己的音乐之路一步步走下去,一刻也不停留。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坚持着!音乐是他心中的山,山在哪里,根也在哪里。

当东方小巨人踏上美国国土的时候,他当然知道,在前方等着他的,一定有丛生的荆棘与险恶的沼泽。可是,不管有多苦,他都坚持着,以与自己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一锤一锤打磨着自己的白玉,以坚持的汗水浇灌着自己的理想之花。我相信,他到NBA,决不是为了贪图 那里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是,他在山在那里,他的根已经扎向了那里。

洪战辉、丛飞、韩寒……太多太多的人在为着自己的理想打拼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攀登着自己心中的那座大山。他们不畏惧陡峭的山崖,不害怕汹涌的急流,只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

山,就在眼前,将你的根扎进其中吧,终有一天,你的理想之树会枝繁叶茂,浓荫蔽日,盖群山。

山在哪,根就在哪。习作四

浅浅的海峡,深深的根 日前,台湾岛内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叫嚣要“去中国化”,要让台湾脱离中华文化的影响。此种论调,凡稍有一点文化素养的人都可以看出其浅薄无聊,这种忘祖的心态更是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愤慨。须知,无根的云注定漂泊;无根的人群注定在文化心理上无所依着!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历史的庄重,是不容任何人为割裂的。台湾岛自古与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原住民与大陆同胞从未断绝过交往,无论是历史上时有帝王遣官吏清查台湾户籍的事实,还是家喻户晓的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都表明了两岸间交流的密切,文化上不容置疑的关联。因此,说中华文化是台湾文明的根理所当然。

事实上,两岸在民间习俗上,在文化心理定位等许多方面都是相通的。我们用同样的热情盼望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用同样的期待在除夕夜守岁,用同样的虔诚在端午节划龙舟、祭奠屈原,用同样的相思守望八月十五的那轮明月,……所有的奶奶都讲着孟母三迁的故事,所有的母亲都教给她们的儿女一口响亮的中国话,所有的孩子都听着狼来了的故事长大。洋宅中不变的是中国情,洋装下不变的是中国心!台湾,的的确确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中国文化是无论如何也洗之不去的烙印。如何能够“去中国化”?何人忍心斩断一脉相承的历史之根、文化之根? 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她的书中说,唢呐是喧嚣的,红白喜事吹吹打打是中国的热闹;交响也是喧嚣的,各色乐器高低音调一起鸣响是西方的热闹。然而三毛愿沉醉在中国的热闹中却受不了交响的热闹。想来,这就是中华文明施予一个普通台湾人的影响吧,而这种影响,无论对民众个人,还是对整个台湾岛,都是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胎记!根深然后叶茂,源远而后流长,能够生而成为一个有着五千年修久历史的民族的后代,是幸运更是荣耀!炎黄子孙是我们共同的名片,中华文明是我们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所谓“去中国化”谬论,滚到一旁哭泣去吧!习作五

把根放在心中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鸟鸟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花。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婉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桥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草凄凄已变成繁华小岛;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和平作幌子来侵略别国,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数不清的中华美德正在滑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

习作六

树根的启示

人,是要有知识、修养的。

你看那百年的参天大树,它的巍然挺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根是它成长的重要因素,每一棵大树的根都是蜿蜒曲折,且深深扎入泥土。有了这种稳固的基础,大树才会茂盛挺立。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口无遮拦、腹内空空的人,就犹如没有根基的树,最终会栽倒于暴雨中。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从容、优雅的人。这种人内心平和,不暴不躁,严于律己,宽容他人。这种人对待生活,充满信心;对待家庭,充满关怀;对待朋友,充满友爱;对待敌人,充满宽容。他们犹如一枝摇曳在风雨中的百合,从容镇定,优雅迷人。他们走过的地方,总能给人印象深刻,暗香留存。

有知识、修养的人,是一个可以影响、感染别人的人。这种人或许默默无闻,或许温文尔雅,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给周围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启示你,使你从黑暗中看到黎明的曙光;他们的举止,引导你,使你走出人生的迷宫。他们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让迷失方向的人从绝境中走出。无论走到那里,他们都各自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人恍然觉醒,新生希望。

有知识、修养的人,一定是个坚强不屈的人。上能淡然接受外来的名利荣誉,下能坦然承受意外的挫折困境。他们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犹如矗立在风雨中的大树,扎根于深深的地下。他们是生命之树伟岸的人,无论有多大困难,他们都昂然挺立。

你,是这样的人吗?一位诗人曾说:“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没有足够的知识修养,就无以面对人间的种种世故,遇事退缩、妥协,摇摆不定,犹如草儿没有根,尘嚣中的一粒浮尘,漂浮不定,随波逐流。肚里没有一点点墨水,好比花儿没有雨露的滋润,徒留一个躯壳。相反,一个把知识修养深扎入内心的人,却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自己发出夺目的光亮,同时又照亮了别人。

我希望你是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时间流逝,你都要把这份“根”深深扎在心底,你要像那些树一样,根中寄托了他们无限向上长的信念。而你,就让知识修养存入你心中,让它们充实自己,并更好的走向理想的彼岸。

习作七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根

历史被如沙的时光悄悄掩埋,了无痕迹。我站在华夏这根参天大树下聆听抚摸着,一种广博和坚实在地上突兀回荡着,我想,那便是华夏文明的根。我仿佛看见孔老夫子,满面红光地着一袭青衫,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略作一揖,便步入历史。

冯友兰先生说过,西方文明是海洋性文明,正如那爱琴海边的碧海长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活泼与灵动。而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国,则是大陆性文明,沉稳有余而灵动不足。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东方传统观念造就的,它的代表就是孔子。仁义、忠孝、中庸的观念已融入了炎黄民族之魂。

的确,孔子在两千年的时空里把中国变成了一棵沉稳牢固的大树,但这稳重而保守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他把'信而好古'作为对道德的理解,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极为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招收弟子,因材施教,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灵魂工程师。他作为华夏文明之根的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心目中的发展,并非江河般恣肆的流动,而是如树木生长,是一种稳健的发展,一种悄无声息的过程,这无疑不是迂腐,而是智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思暮成雪。流年似水,时光如电地掠去,孔子心目中的中国却并非完全如他所愿,在历代君主封建统治的无耻利用下,他被长久地供奉在祠堂中,日渐衰老,萎靡代替了当初的矍铄。中华民族迎来了黑暗的百年。风雨如磐过后,一场运动把孔子当作替罪羊,大殿被捣毁,柱间露出了鲜红的檀木。然而,历史是公证的,他证明了孔学之于中国,正如树木之于根。缺了这份人性,这份理智,中国就越发迷失。

百年的殖民统治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语言文字,更没有夺去文化,这一点,孔子居功至伟。当古埃及文明已成了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文明已成了地下尘封绝缘的印记,中国这棵参天大树,喷涌给世界的仍是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枝干挺拔的仍是当初的潇洒,花和叶仍是当初的繁茂。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华夏民族已明白了自己的根源,也就明白了何去何从。

青苔斑驳的长城迎接着改革的春风,滚滚长江面向着世界的大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华夏子孙们不妨抚触一下已沉淀千年的树根,来感知自己血液中的精华,在那里,我们或许会看见一个重新焕发荣光的皓首老人,向我们投下一个微笑。习作八

民族之根

母语,是妈妈教会我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教我写的第一个字;是爷爷教我认识的第一朵花;是奶奶讲给我听的第一个童话。

最初的最初,一切都由她引领着,开启着,我的手被她轻轻握着,推开生命的大门。她就像我周围的空气,清新而透明,却又无处不在。听到的看到的,触摸到的,却又是她幻化出来形状。是她,母语,贯穿了这一个民族的伟大的历史生活。

母语是历史。她是比《史记》更加辉煌的,可以延续到永远的史书。从远古的甲骨文走到楔形文字再到秦始皇的隶书,她经过了太长的变迁,却没有像别的事物一样,如泡沫般从人类的视线中淡去。时间是她的血液,是她的勋章。如今,她仍然从容的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任由水流冲刷她的棱角,使她的精神变得圣洁,透明。

直到现在,她以如此美丽的样子随着我的手腕转动,从笔下溢出。几千年的结晶,在我的笔端开出了一朵朵洁白的花。民族的花,生存的花,原来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伸展,开放。散发出文化的底蕴与芳香。

母语是桥梁。是她,沟通人与人的心灵,使它们的心窗打开照亮黑暗与无知。拥有了自己的母语,你的世界就不会再闭塞。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学习知识?如果没有母语,我们怎样认识彼此,认识世界?如果真的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那生命的最后一盏灯,也熄灭了吧。当今社会是快速转动的马达,它不断的向前跑去。在这个什么都讲求速度的年代,母语更是必不可少,有了这些通讯设备,却没有语言,那不是很可笑的么?语言,是我们的基础。

除了这些,语言还承载了太多的深意。她就像一个钢瓶,装满了我们民族的宝贝。我们要学会打开这个宝瓶,让宝瓶内和瓶外的空气连通。运用她,保护她。因为,她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她的博大精深,我想,是不能在这篇文章挖掘出多少的。

母语,在我心里,真的,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听的语言。她的丰富、博大、精准以及多种多样的内涵都是不可比拟的。我作为一名高中生,不会因为网络语言或一些符号的流行,而忘记这个民族的符号。因为,我真的很庆幸,我是一名中国人。民族之根正握在我的手里,我会把她种更深更深……

在它开花结果的一切,我的世界因为有了母语而通达了。【简评】

这篇散文紧扣母语抒写自己的情思,从母语与“我”的关系切入,歌颂母语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的辉煌,赞美母语无与伦比的“桥梁”作用,思考、探寻母语挖掘不尽的宝藏,立意高远,认识颇具深度;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内容评为一等上。结构完整,语言符合文体要求,表达流畅,很有文采,表达评为一等上。句式灵活,用词贴切,语言很有张力,发展等级评为10分。

文章后面的一小部分显得有些“松”,没能把前面大部分造成的文势贯通下来,是为遗憾。

下载人生方圆之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生方圆之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人之道方圆之道有奥妙(5篇可选)

    做人之道方圆之道有奥妙(3) “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 “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也是一种“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我们在之前的“心善渊”中讲到过做人应该如水。......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方圆合一,人生的至高境界 作者:李昶烨方圆合一,是指在纷繁变化的现象中能不忘本质,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不忘共性,在静态中不忘动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排除适......

    人生之方圆相济心情随笔

    从昨天开始,有时间中午去冬泳感觉别有一番情趣。中午的阳光充足,能够晒晒太阳,先进行日光浴后再下水游泳,在20多米的泳道里游了三个来回也没有起早冬泳那么手麻的感觉。上岸后在......

    读《曾国藩方圆人生的7种智慧》

    曾国藩方圆人生的7种智慧 ----王军云 AP0933422 梁文静 我对曾国藩的印象 很早以前曾国藩是以“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曾剃头”的素描画进入我的认知的,但时光流......

    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

    心得之七 人生之道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论语心得之人生之道 光阴荏苒,我已经步入高中了。偶尔也想到人生这一大题目。特别是夜深人静时捧读《论语》,细细品嚼孔子关于人生的思考未免不是一种享受。 ——题记 子在川......

    人生之道岗前培训心得

    人生之道2009年岗前培训心得体会尊敬的各位老师:当我迈开人生第一步时,喜悦和忧虑相互依存,在面对即将步入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前,喜悦的是我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其中有艰辛、有付......

    尊师孝亲人生之道

    尊师孝亲人生之道 曾几何时,当我们翻开尘封的记忆,会看到我们昔日的笑脸,曾经的快乐,而在幸福的背后,老师与父母的恩情我们又记录了多少。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