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人之道方圆之道有奥妙
做人之道方圆之道有奥妙(3)
“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
“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也是一种“内方外圆”的圆通境界。我们在之前的“心善渊”中讲到过做人应该如水。水无常形,水能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性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等等。中国古代铜钱是内方外圆,古代建筑的基石也多是内方外圆,这是中国人对为人处世人生艺术的形象说明。
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方”是做人要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有自己的主见和原则,不为权势和金钱所左右。但是,它不是呆板、教条、认死理,而是以不变应万变,“方”外有“圆”;“圆”是做人要圆通老成,要认清时务,讲究技巧,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但是,它不是奸猾世故,八面玲珑,而是以万变应不变,“圆”中有“方”。“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如果只“方”不“圆”,或者
只“圆”不“方”,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一事无成。
放眼古今,某些正直诚实的人所以命途多舛,从处世之道上就是只“方”不“圆”所致;但唐代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清代富可敌国的和珅,虽然奸猾世故,八面玲珑,作威作福,风光一时,但是最终还是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他们的做人之道是只“圆”不“方”。所以,只有善于把“方”与“圆”巧妙地结合起来,达
到方圆有致的圆通境界,才是人生的真谛。
深谙“方圆之道”的人,是大与大容忍完美结合的人。他们在面临危机和身处逆境时,皆能做到临危不惧,在危难中,采取藏巧于拙,全身而退,较之那种有勇无谋的无谓牺牲要高明得多。
刘备是一位精通“方圆之道”的高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刘备落难时曾投靠曹操,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为防曹操谋害自己,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他对自己的注视。曹操诡计多端,有一天请刘备进府饮酒,议论谁是当世英雄。刘备认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等人是当世英雄,均被曹操一一否定。在曹操看来,只有“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方是英雄。刘备问道:“谁人当之?”曹操答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我。”刘备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筷子掉在了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掉在地下呢?此时,刘备从容不迫地拾起筷子,答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乃天地阴阳击搏之声,何为惊怕?”刘备回答说:“我从小害怕雷声,一听见雷声只恨无处躲藏。”于是,曹操哈哈大笑。刘备就这样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之举掩饰过去。从此曹操认为刘备胸无大志,成不了什么大器,也就不把他放在心上,放松了对刘备的警惕,刘备最终如愿以偿地逃脱虎狼之地,终成三国鼎立之势。
【编辑注评】
方圆之道蕴藏了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离我们就很近了。
人生的价值就在方圆之间,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才能容得万事万物,同时也能为万事万物所容。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
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国古代圣贤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他们处世的中庸有关。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虽不具备他们各人的长处,但是避免了他们的短
处,他之所以胜于人,就在于中庸之道。
荀子也深知方圆之道,他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
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第二篇:做人的方圆之道有奥妙
做人的方圆之道有奥妙(2)
做人要“圆”决非庸俗世故
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丑恶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忍让、圆通、融通的人生大。在做人上,要求既不随波逐流,随风飘动,也不咄咄逼人,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既有貌似糊涂的,也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完美结合。这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可塑性最强的人生境界。“做人要圆”,就要学会并善于赞美他人。在人际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多用赞美语,就能搭起沟通的桥梁,上下左右沟通如沐春风,得到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威.詹姆斯说:人性的根源有一股被人肯定、称赞的强烈愿望,这是人和动物的最大不同点。一般说来,无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都喜欢听好话,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很强、被压抑的小人物,更喜欢受到别人的赞美,这是人之常情。俗话说:“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只要从赞美开始,学会以幽默的语言“顺情说好话”,必能打动他人的心,这是“做人要圆”的秘诀。“做人要圆”,就要努力做到不以小肚鸡肠嫉妒他人。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嫉妒是一种仇恨,这种仇恨使自己对他人的幸福感到痛告,对他人的灾难感到快乐。”巴尔扎克也指出:“嫉妒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开始,以害己而告终。”那么,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不健康的嫉妒呢?古人云:“境由心造。”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不仅要超越自我,容得下他人的优点和,还必须有自知之明,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一
份虚荣心就会少一份嫉妒心。
“做人要圆”,就要走出“二分法”的思维困境,学会以“二合一”的思维程式思考问题。当你走进咖啡馆时,店内小姐问道:“你是喝咖啡还是喝红茶?”“二分法”者在两者中必选择其一:或曰“咖啡”,或曰“红茶。”而“二合一”者则回答:“随便”或“都可以。”努力在矛盾的对立中寻找二者的平衡点,以达到圆通的境界。
在人际关系中,“二合一”者从不向别人苦苦追问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这样非此即彼的问题;一旦被人问起对某人某事是赞成还是反对时,他们也多不会直接表示其中之一,而多是兼顾赞成与反对而加以包容双方。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态度明确固然好,但有时态度模糊或许更好。
【编辑注评】
做事要“方”,“方”到什么程度刚刚好?既不伤人又能维护自己的原则?做人要“圆”,什么时候该“圆”、“圆”到什么程度刚刚好?少一点伤人,多一点便成了庸俗世故的老狐狸。
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
第三篇:人生方圆之道
方圆之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有了天圆地方之说。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人道的玄机也就隐藏在这方圆之间。我们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外圆内方的铜钱货币似乎早已阐释了其中的道理。货币代表利益,我们生存所必须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利益。只有拥有它我们才才立于天地之间,才能得以生存发展。什么是圆,圆是圆满,是通畅,没有棱角的就是圆;什么是方,方是原则,是规律,是法则,四方四正就的方。做人要内方外圆这个观念似乎现在已经是妇孺皆知了,可是看看自己再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呢。不用担心,其实做不到并不是你的错,所谓方圆之道本身就不是内方外圆这么简单。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别人的心思和自己的想法永远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做什么事都会有人支持也会有人反对;发表什么言论都会有人辱骂也会有人赞扬,所以有时候真的要做到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境界。《道德经》开篇就讲,一切可以用语言和文字形容的道,都不是恒长的大道。就像做人要内方外圆一样,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找到一条规律就蒙头睡大觉。世事随时在变迁环境随时在变化,要在该方的时候方该圆的时候圆。该坚持的时候坚持,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这并不是什么耍滑头,而是本来如此。就像做生意一样,做生意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盈利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当遇到麻烦的时候就不得不破财消灾了,要拿钱去疏通。做人处事力求圆满左右逢源想不到的好处自然而然的会随之而来。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棱角,我们往往无可奈何,那就从自己的内心做起,里面圆了外面自然也就圆了。不了解方与圆的根本和之间的区别与关系而一味的内方外圆那岂不是虚伪岂不是勉强。搞得自己疲惫不堪不说还不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只有掌握了方与圆之间的变化之道才能真正做到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人脉等于钱脉关系就是实力,这个道理自古就是如此。可惜的是很多道理都要么是被我们日用而不知,要么就是只知道是个道理,而不知道其为什么会是个道理。不能了解和体会一个道理的根源和其中深刻的内涵,无疑只能再其表面盘旋,常常与真理擦肩而过,甚至被误导。真法难求啊,当了解了一个道理的根源和精髓,才能随心所欲,很自然而且能收到好的效果。------------------------论方圆处世之道
论方圆之道
方、圆是中国文化常见的一对概念,一般地说,“圆”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则相对地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含义。
从体和用的角度讲,圆为事物的体,即本质,是抽象的,混一的;方为事物的用,即现象和应用,是具体的,分化的。
从灵活与原则的角度讲,圆为灵活性,为随机应变,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为原则性,为坚守一定之规,以不变应万变。
人的智慧应当圆融无碍,但人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在语言和行为上却不能没有原则和规矩,不能模棱两可。否则,从大的方面讲,社会的秩序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不能确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也不能在社会之中真正站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比较而言,儒家主要讲规矩、法则、礼仪、应用,是“方”的;道家则主要讲自然、无为,讲形式上的本体,是“圆”的。比如,儒家讲究立名,提倡仁、义、礼、智、信五德,提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的五伦,作为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而道家则反对仁、义、礼、智、信的立名,反对儒家提倡礼教。
从事物的”体“即本质层次上讲,世界上本无绝对美丑善恶,没有绝对的仁、义、礼、智、慈、孝、忠、恕。一切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观念。而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仁、义、礼、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和答案。因此,从”智圆“的角度讲,老子的观点是正确的,是圆融的;而儒家的观点则是局限的是方的。
然而,从古到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具体的善恶,美丑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念,法律制度和文化思想。
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一个军队有自己的纪律条令;一个企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一个家庭有自己的规矩习惯;一个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这些都是”方“。这种“方”犹如一个大厦的钢筋水泥结构和一个人的骨络,是大厦和身体赖以存在、支撑和站立的基础,这就是“有圆无方则不立”。
从灵活性与原则性的角度讲,一个民族为人处事,只有圆,没有方,处处“打太极拳”,讲话态度不鲜明,让人摸不着头脑,模棱两可;行为上不果断,犹犹豫豫,则让人觉得过于圆滑,没有个性或缺少魄力,也很难得到别人内心真正的尊敬,同时也很难真正在社会上面成就一种事业。为什么当今中国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其根本原因就是只有圆,讲和谐,没有方讲原则,一个失去道义准则的国家世界人民怎么可能追随你,所以“有圆无方就不可能立”。
反过来,只有方,没有圆,为人处事之死守着一些规矩和原则,毫无变通之处,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则流于呆滞和拘泥,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比如,古代成语中有“郑人买履的故事,古代郑国有个人鞋坏了,想买一双新鞋,便量了自己的脚,记下了尺码。上市场,却忘记带尺码。别人告诉他:“用你脚量一下不就可以了?”郑国人很严肃地摇摇头,执意回家拿尺码,只知道量好的尺码,却不知道尺码是从脚上量出来的,只知道条条框框却不知道犯了拘泥刻板的毛病。如此之人是多么可悲。
古代思想僵化,意识封闭,尚且没有前车之鉴,然而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如此发达,思想活跃,信息畅通,不是土鳖硕士就是洋鳖博士,也犯郑国人之错,那就让人哭笑不得滑天下之大稽。当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时,只知道货币投放拉动经济,却不知道4万亿货币泛滥引发通胀,难道通过税收不可以调节宏观经济吗?其实方法很多,也可以通过世界经济危机正好进口大宗商品,解决资源短缺问题,降低国内通胀。再则,只知道买美债购黄金是保值方法。却不知道它不是唯一保值方法,这就是有方无圆之金典实例。关键是4万亿投资付面效应,需要老百姓付出几年时间为国家买单——那就是逐年攀升的高物价,即一个馒头一块钱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与其煤矿开采赔钱,怎么就不采取停产保护资源,利用世界煤价低廉之际大量进口煤炭呢?一方面,通过国家补助煤矿职工保护资源,另外利用国外煤炭价格低,进口煤炭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如果把以上做法看成是有方无圆,那是百姓之大幸。其实他们既明白圆的道理又懂得方的法则。只是对既得利者要“圆”,对老百姓要“方”而已。
从文化思想上,“有圆无方则不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必须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必须分清是非,奖励贤能。换言之,必须有方。可是,当今德才兼备之人在哪里?,其实千里马很多,只可惜大批优秀人才,国外苦苦挣扎国内默默流泪。由于规章制度及法规之方,是权贵的尺度标志,是百姓之衡量利剑。有识之士只能远走他乡或隐姓埋名。如果只对权贵“和谐'圆,却对百姓“河蟹”方的用人制度不改变,中国未来毫无希望可言。
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有方无圆则滞泥”,应当根据时代的变化随时调整,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阻碍社会的进步。当年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相结合在中国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成功范例。如今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帜,走着资本正义市场经济路子,其结果风马牛不相及,只能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挂着羊头有卖狗肉。既不能实现市场条件下自我调节快速发展又约束社会生产力全面提高。每天用资本主义丢下的垃圾GDP——及所谓经济指标在欺骗自己。美国、日本GDP的构成是高科技、航空航天、信息产业、现代农业等构成。靠暴利获取世界人民的血汗钱,然后转化成军事实力,继续掠夺世界人民的财富,使国家变的更加强大。而中国GDP 构成是各级政府卖地、房地产、卖资源获得GDP,看起来似乎数字很大,最终经济无法持续发展,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既不能赚世界人民的钱,又用自己血汗钱买来一大堆废物和美债,因此只能说是假大空,泡沫经济。中国想走向富强的唯一方法:自力更生,走尖端科技民族工业为主,高科技农业发展为本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死路一条。
从为人处事上讲,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过于讲原则,过于直率,不讲情面,过于拘泥于仁、义、礼、忠、孝、节这些规矩礼法,也容易走向事物的反面。道家老子主张绝仁弃智,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中的反对异化,都是针对这种弊病提出的。
古人说:“智欲圆而行欲方”,人的智慧要圆融无碍。不仅要看到事物静止的、不变得一面,还要看到事物运动的、发展的一面;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整体和共性,不仅要看到事物的具体现象和应用,还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仅能够坚守原则,不变应万变,而且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具体分析此时、此地、此人的具体情况,以求得最佳的解决方式。这是从智圆的角度来讲。但是具体的作为上却不能模棱两可,而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和规则,以便立足于社会之中,这就是“行欲方”的含义。
总之,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庸,就能秉承天下的大公,居处天下之大善,就能服天下千万大众,就能够成就天下的大事,就能急流勇退,就能方,就能圆。中国就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
-------------------------论方圆处世之道
人生方圆之道
人生在世,当懂得方圆之道。方,即尊严;圆,系处世之法。方主内,圆主外。方为刚,圆为柔。亦即外柔内刚。人的尊严不容扭曲践踏,就像一正方形,横平竖直,有边有角,是一个结构端正牢固的个体,无法随意改变。而待人处事要圆润,便如一圆形,无棱无角,即便受到任何外力,形状可以发生凸凹变化,但外力一消,立即又恢复浑圆之形,自身不受任何伤害,也不轻易伤人。此是为内方外圆,刚柔并济。
方是体,圆是用;先有体,后为用。人,不论何时,当把尊严放至首位,如此才能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受人尊重。在此前提下,处世圆润,便是立身之要法。正如一太极高手,先要懂得如何刚猛,才能学习怎样柔弱,进而方可以柔克刚。倘若一味求刚,遇敌不免两败俱伤;而一意求柔,没有刚为基础,也势必四两难以拨千斤。故而刚为根本,柔为升华。
方圆之道,不可混淆。倘内外皆圆,则做人毫无尊严可谈,虽不易受到伤损,却亦得不到尊重;如内外皆方,不免周身棱角,四处磕碰,最终必定遍体鳞伤,即伤人,又自伤;若外方内圆,只不过是虚有其表,一击而溃罢了。故唯外圆内方才是正道。方圆之道,即为人之道。----------------
方圆之道
方,是规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圆,是圆融,是老练,是处世之道。无方,世界没有了规矩,便无约束;无圆,世界负荷太重,将不能自理。
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就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会和谐。
人生自在方圆中,是本书的统领全篇的主题,说明人生的巧妙就在于方圆合一的道理。方,是为人之本,做人不能失去了基本的准则,书中用做人要方的事例,讲述了做人不能丢失应有的方正和根本的道理。然后,用大量的篇幅,从处世、人际、爱情、家庭、职场、商场以及人的心灵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了方圆结合用人生处世的大智慧。论方圆处世之道
第一章
方圆有道――人生自在方圆中
和谐人生靠中庸
当方则方,该圆就圆
可方可圆,中庸之道
有所为有所不为
能屈能伸,刚柔相济
方圆处世,和而不同
刚柔并济,恩威并施
外圆内方,善于融通
屈伸有度是生活的智慧
方圆处世,和而不同
方圆有度,进退自如
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聪明人不傻装傻
能舍才有得,有得也要能舍
提得起,放得下
换个角度看人生
变换角度,另辟蹊径
换一种思维方式
幸福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生活没有固定模式
何处有障碍
第二章
做人要方――掌握成功人生的主动权
方正做人是根本
方是做人之本
有规矩才成方圆
做人要讲诚信
做人要有志气
维护人性的高贵
尊严不容轻侮
保持人格的尊严
人是平等的 活出真我
张扬你的个性
做自己就好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保持一份野性
做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做自己的CEO
把握时代脉搏
自己规划自己的生活
野心拉近你与成功的距离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第三章
处世要圆――赢得最广阔的生存空间
灵活处世,平和待人
善于趋福避祸
让沉默变成金
糊涂是入生的一种大智慧
喜怒不形于色
得意不要忘形
圆是处世妙方
会听弦外之音
方正做人,圆融处世
以退为进,以忍为谋
得理也饶人
得理也要饶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
藏起你的锋芒
不可锋芒毕露
为人切莫太聪明
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匍匐前进,你会更安全
第四章
处世方圆――人际关系中的安全带
给别人面子,给自己退路
递一把梯子给对方
识破别点破,面子上好过
给别人留个台阶下
做人低调一些
低调可以保全自己
智者做人贵在不显不露
弯腰不会影响你的身高
得到必先付出
悄悄为他人做点好事
勿以善小而不为
给自己买份保险
学会成全别人
成全别人的自尊
善待别人的尴尬
适当满足别人的虚荣心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成全一份善良
不卑不亢处世
你不比别人卑微
忍让要有度
学会平视权威
生存最重要
学会保护自己
给自己留条退路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精神上绝不能失望
不要将错就错
不妨拿自己开个玩笑
勇于嘲笑自己的失败
有话不妨绕着说
顾左右而言他
第五章
社交方圆――自立于社会的法宝
天时地利不如人缘
人缘是最好的存折
好机会不如好人缘
朋友多,路好走
助人就是助己
结交“伯乐”
要积极求同
有善心才能结善缘
做点儿感情投资
做点儿感情投资
帮助别人也是一种投资
帮朋友要雪中送炭
用你的热情感染别人
学会赞美别人
赞美的力量
多给别人一点鼓励
用赞美去改变别人
牢记别人的名字
用口才征服别人
善于制造愉快的谈话气氛
寻找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学会说善意的谎言
三思而后言
适其境而动其舌
该出口时才出口
第六章
爱情方圆――让爱情之花常开不败
找到幸福人生的另一半
在爱面前别犹豫
好马也吃回头草
爱他就爱他的一切
合适你的就是最好的 让爱情充满芳香
自然就是魅力
幸福来自自己的感觉
爱是幸福的源泉
感受爱的味道
留一种爱的味道
爱是一种永久的承诺
爱是无言的关怀
用“我”的眼睛去看世界
爱需要经营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别冷落了你的另一半
给爱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他做你情感的俘虏
猜疑是婚姻的大敌
喋喋不休是幸福的致命杀手
第七章
家庭方圆――营造幸福家庭的良方
家是幸福的港湾
家和万事兴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
给他一个美丽的家
关爱你的父母
爱父母,不需要理由
向父母说出你的爱
让爱生爱
换一种方式去爱
密切亲子关系
成为孩子的朋友
做孩子的表率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第八章
职场方圆――行走职场必备的真经
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
做个自荐的毛遂
抓住机会推销自己
游刃职场每一天
对事业全身心地投入
凡事认真
欲做事先做人
做事要有主次之分
为更高的目标工作
成事靠谋,做事靠勤
工作勤恳主动
永远追求完善
知不足然后学
成功需要教练
挫折是一种修炼
把羞辱当做动力
学会控制住自己
切忌反复盲目地跳槽
跌倒的地方也有风景
与同事相处有道
向同事问声“早上好!”
与世无争实为大争
提携下属
让上司赏识你
把自己的意见变为上司的意见
让上司放心
“低头”认错不为低
主动沟通
第九章
商战方圆――开拓商场疆域的杀手锏
爱拼才会赢
把握趋势的变迁
想成功就要敢闯
敢于向自己宣战
勇于超越自己
永远领先一步
具有超前意识
把握时代的脉搏
敢于超越自己
打破思维定式
打破习惯的束缚
试着打破常规
学会独立思考
敢于打破教条
怎样淘到你的金子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重视每一位客户
欲擒故纵,看时机行事
釜底抽薪,反败为胜
方法更重要
谋求最佳合作
君子善假于物
摘下对方警戒的面具
从对方角度考虑
成功缘于你的发现
以“和”为贵,聚财有方
当众拥抱你的“对手”
以德报怨,化敌为友
和气才能生财
吃小亏,占大便宜
别让钱眼卡住自己
不要跟熟人做生意
每次都是第一次
妥协不是软弱
别让钱眼卡住自己
该放手就放手
见好就要收
第十章
心灵方圆――自得其乐的生存境界
修炼一副好心性
自信的人最美
常怀感恩心
善于为别人鼓掌
把不快记在沙滩上
解除你的心理枷锁
最可怕的枷锁在自己心里
叫你倒下的是你自己
成功就是战胜自己
让人生充满快乐
微笑是最美的花瓣
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
每个人的天空都是晴朗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
忍一时风平浪静
学会宽容别人
用高尚取代低劣
让心灵喘口气
放下就是快乐
享受眼下生活
成功是自己下的一种定义
相信自己
以己之长比人之短
快乐无须尽善尽美
成功是自己下的一种定义 精彩书摘
和谐人生靠中庸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看似平常之理,实则精妙至极。”中庸之道,体现在为人处世上,就是要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当方则方,该圆就圆
先说方,做事要方正,便是说做事要遵循规矩、遵循法则,绝不可乱来,这个道理在中国已流传了几千年。中国人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每一个行当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做官就要奉守清廉的原则,从一开始就要做好承受清贫的思想准备,如果做官开始的动机就不纯或慢慢变质,企图以权谋私或权钱演变,那这个官就绝对当不好。
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定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韩国因商业楼倒塌而产生的震惊世界的惨案,便是因为韩国的建筑承包商在建造大楼时偷工减料;中国生产鳖精厂家被曝光,就是因为生产鳖精的厂家生产的竟是没有鳖的鳖精,他们都犯了行商的大忌。再说圆,做人要圆融。这个圆融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种圆是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别人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
方圆之道蕴藏了成功之道,掌握了做事为人的方圆之道,成功离我们就很近了。可方可圆,中庸之道
人生的价值就在方圆之间,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世的锦囊。方外有圆,圆中有方,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才能无往而不利,才能容得万事万物,同时也能为万事万物所容。
人生就像大海,处处有风浪,时时有阻力。船头之所以造成尖形或圆形,是为了劈波斩浪,更快地驶向彼岸。处处摩擦、事事计较者,哪怕壮志凌云,聪明绝顶,也往往落得壮志未酬泪满襟的后果。绚丽的人生,少不了痛苦的妥协。
可方可圆,能够把圆和方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就是古人说的“中和”、“中庸”。
中庸二字,并不难理解。一个圆的“中”是它的圆心;一个四边形的“中”是对角线的交叉点。但现实生活中,中庸要比这更复杂。
中国古代圣贤大都推行中庸之道,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也与他们处世的中庸有关。
孔子是一个处世大师,他不如颜回仁德,但可以教他通权达变;他不及子贡有辩才,但可以教他收敛锋芒;他不如子路勇敢,但可以教他畏惧;他不及子张矜庄,但可以教他随和。孔子虽不具备他们各人的长处,但是避免了他们的短处,他之所以胜于人,就在于中庸之道。荀子也深知方圆之道,他说,对血气方刚的人,就使他平心静气;对勇敢凶暴的人,就使他循规蹈矩;对心胸狭隘的人,就扩大他的胸襟;对思想卑下的人,就激发他高昂的意志。他左之,则右之,他上之,则下之。总之,一切以中和为尺度。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黄炎培为自己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调解国共冲突时,委曲求全,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而当蒋以“教育部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淖时,黄却不为所动,回绝道:“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球”,就失之方正。方,是人格的自立,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人类文明的孜孜以求,是对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奉。有所为有所不为 方,就是做人的正气,具备优秀的品质;圆,就是处世老练、圆通,善用技巧。正如人走路,直走不行,就可以想办法绕过去。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就像生铁一样,一拗就容易断;但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久而久之,就会人缘尽失。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的确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方”的确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没有“方”之灵魂的人,有悖于社会伦理,只会遭到大众的唾弃,永远无法取得最辉煌的成功。但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需要掌握为人处世、有效说话等技巧,才能无往不利。但单纯的技巧是低级的,一个人如果只是盲目地学习技巧,而不去努力升华品质,这个人也是低级的。学习技巧的目的既是为了掌握方法,更是为了升华品质。人的外在是内在的一种反映。内心没有的东西,外表就无法显露,人的心灵杰出,行为才可能杰出,人的内心美好,气质才会美好。人的气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人的内在品质决定的。对人生而言,技巧只是方法和手段,而决定人生成败的却是品质。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才”,不是才华,而是品质。一个具备优秀品质的人,无论在何种环境、条件下,都最终会超越他周围的人。环境、条件只能制约成功的大小,但绝无法阻止他最终取得成功。
一个人要于出一番事业,要真正懂得为人处世,要获得快乐的生活,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具备优秀的品质。有了优秀的品质,你的人生就达到了圣境,不论在何时、何地,你都会拥有一个和谐的人生。有如此智慧,不求身价百倍,也会好评如潮,好事多多。
第四篇:做人之道
转【待人之道】“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待人,身先足以率人。”虚怀足以容人,涤念足以恕人,立信足以做人,练达足以识人,混俗足以修人,朴拙足以敬人,担当足以用人,思慧足以益人。
人生就是无数个舍与得构成的,当你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会关上另一扇窗,当你舍去什么,同时你也会得到另外一些什么,舍去与得到成正比。人生就是在这个舍去与得到之间迂回。品犹太人谚语: 1钱是窥视人格的一面镜子。2使人高贵的是思想而不是血统。3与智者在地狱胜过与愚者在天堂。4宁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不要用一周蛮干徒劳。5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6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7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美丽的情侣。
第五篇:说说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
说说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
“方”和“圆”是最为普通的几何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他们的踪影;而由方圆引出的“方圆文化”以至“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就没那么普通了。这方圆文化、方圆哲学和方圆之道到底该怎么去看?我们从中又能“悟”到些什么呢?一旦真要“追究”起来,还真得费点功夫:
在众多的世间形状中,最有特色的就要算方与圆了。方形与圆形,是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丽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丽的是圆形”。圆形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用动的眼光看,大至宇宙、小至粒子,都有圆的痕迹:星球及其运动轨道,下落中的水滴,石块投入水面产生的波纹,树干的截面等。用静的眼光看,圆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其形状增之嫌多,减之嫌少,唯此最为完备,匀称、稳定、和谐。再观方形,方形拥有四边四角,代表着四面八方,其特点是平稳正直,不曲不斜,泾渭分明,四平八稳。但受客观环境影响,自然界中真正方形的事物,几乎无处可寻。然而,圆虽曲,却随手可画;方虽直,但做起来很难。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圆”是所有圆弧和曲线的概括,“方”是所有直线和角的概括,世界上任何形状和运动的轨迹都可以概括为“圆”或者“方”。现代高等数学中直线和曲线关系的理论也与中国古哲学的这种方圆观相吻合,将直和曲在一定的条件下等同起来,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是这样一个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直线和曲线是一回事。”而“微分学不顾常识的一切抗议,竟使直线和曲线在一定条件下相等,并由此达到那些坚持直线和曲线等同是背理的常识所永远不能达到的成果。”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特别强调:“直线和曲线在微分中终于等同起来了。”中国古哲学的这种方圆观在现代唯物辨证法哲学中也有反映,唯物辨证法中著名的对立统一和普遍联系规律就明显反映了方,而著名的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循环式发展规律就明显反映了圆。说到中国的方圆文化,应该说发源于古代的“盖天说宇宙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文《周髀算经》中就提到“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晋书·天文志》也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很明显,古时候的中国人认为天的样子就像一个倒过来的碗,覆盖在大地之上,大地则是平坦的,并且是个有棱有角的四方形,就像下棋用的棋盘,所谓东西南北四方,应该是针对这种几何图形而来。
既然人们认为天圆地方,那么“方圆”便成了世界,而这“方圆”便影响了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把“方圆”做为一种观念来行事,圆用规而成,方由尺而就,于是,孟子就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于是,人们就觉得做人也要如此,并聪明的把人们的言行规定为:行方智圆(李泌:“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呈才,静如遂意。”以“外圆内方”意蕴人格)。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里表一致。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事要周到细密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的圆满。因此古人遵循外圆内方的做人遵则,看来很有道理。黄炎培在给儿子的座右铭中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象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象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象秋霜一样严肃。这里用于比喻的古铜钱——“方孔圆钱”正是中国方圆文化的体现。
秦半两
方孔圆钱是我国历代钱币的基本形态。春秋战国时的货币形式多样,但秦始皇统一货币以后,就一律采用秦币的圆形,当然圆形币比刀币、贝币使用方便。在此之前的圆形钱币也是圆孔的,单纯为了携带方便,但自秦半两始,一律为方孔圆钱,那是因为在钱铸好后,需要将毛边磨平,古人是用一根方形的长棒将钱串起来然后打磨,而圆孔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这种外圆内方型钱币流通两千多年,到清末民初才绝迹。之所以一直为封建王朝各代沿用,除了圆形造型整齐划
一、便于流通使用外,更重要的是与古代普遍流行的天圆地方宇宙观有密切关系。战国《吕氏春秋》,为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天道圜,地道方。圣王之法,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这或许是秦始皇采用外圆内方钱币的主因。其后的论述还有:“圆方者,天地之形。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西汉的《大戴记》说“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说明天地与君主的关系。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更从经学上予以解释:“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地,居高理下为人镇也。”晋鲁褒描述:“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这样,外圆内方的钱币,用意是天命皇权,寓意是乾坤之象,造意是不易乃昌,最后上升到理想、神化和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必然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秦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哲学思想便始终居于统治地位,因而孔丘的经济、文化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崇尚中庸,铸行“五铢”钱。废止了私铸,统一了铸币权,进行了成功的币制改革,奠定了中国钱币形态的基础。使儒家思想与钱币形态神妙地熔为一炉。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内方外圆、天人合一的中庸之道成为千百年中国文人志士追求的最高思想境界。而“方圆相融”的币形,也就成为中国人宇宙观和文化心态最理想、最形象的载体和图腾。孔丘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重义轻利。“义”表示一定的社会伦理规范,“利”表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或非物质利益的活动。利义观不仅是一个哲学范畴,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历史上关于义与利关系的争论是很激烈的,但无论如何以“义”为方,以“利”为圆,方圆相融的观点是众口一辞的。方孔圆钱成为义利关系最形象的阐述。
正当方孔圆钱与中庸之道在东方融合之时,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不谋而合地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为美”学说。他说:人的行为无非分为三种:过度、适中和不及。勇敢位于懦怯与鲁莽之间;节制位于放荡与冷漠之间;中产阶层位于巨富与赤贫之间„„。这位学者推崇“适中”,赞赏“勇敢”、“节制”,主张“发展中产阶层”。这似乎告诉我们中庸之道绝非中国人独有。但是,中国人的聪明在于“中庸之道”衍化成了一个具体的、魔力无边的形象——方孔圆钱。方孔圆钱通行的二千多年,正是儒家圣殿里烟火缭绕的鼎盛时期。这种方孔圆钱影响的范围包括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东亚,这些东方的国家与地区无不尊崇儒教。而在未受到儒家哲学影响的西方,虽有亚里士多德的“适中”思想,却也未能产生可与方孔圆钱比肩的币形。
方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一对概念,其内涵具有无穷的丰富性、相对性和多样性。一般来讲,方具有静态、部分、规则、原则性等含义;圆具有动态、整体、圆满、灵活性等含义;方与圆相辅相成,方以不变应万变,圆以万变应万变。有方无圆则拘泥,有圆无方则不立,方圆相济才能和谐。“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对天地的看法。“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之大,包容四野,孕育万物,由此生发出中国古人“天圆地方,有容乃大”的宇宙观,进而衍生出了“外圆内方”的中国文化中的处世哲学。方乃做人之本,圆乃处世之道(“方圆之道”);何时该方,何时该圆;方到什么程度,圆到什么程度;都恰到好处、左右逢源,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平坦和顺畅。可以说,“方圆之道”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妙方,它的基本含义是“做事要方”、“做人要圆”。人活一辈子,无非是“做人”与“做事”两件事。做事难,做人更难。恰到好处地做人做事,需要极高的素质、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高尚境界。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执方圆行天下”的说法了。就是说要能做到“外圆内方”(坚守“方圆哲学”、遵循“方圆之道”)即可“行”遍天下。
方,方方正正,稳稳重重,棱角分明,给人公义、正直、是非分明,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感觉。圆,圆圆融融,给人不折腾、不添乱,息矛盾、止争端,生祥和的印象。还可以从佛教的角度看,方,即“不变”;圆,即“随缘”。不变,是本体、本质;随缘,是事相、现象。因此,方,决定了事物的内在不变性;圆,体现出事物的外在随缘性。方是根本,圆是枝末;方要坚守,圆可调适;亦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从哲学的角度说,方是原则,圆是灵活。我们要原则,也要灵活,但灵活不能过了头,原则也不能到了机械的程度。灵活过头,是没有原则,是违背事物本具的规律,要乱,要出事。如机械行事,便是僵化,是缺乏了主观能动性,也违背了事物运动、变异、进化的规律,会落后,会衰亡。只有深知此“方圆之道”,吃透其启示的“方圆哲学”,明了“不变”与“随缘”的深意,自如的运用原则和灵活,自然就能“行遍天下”了。
“方圆之道”源于《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译文】政令宽厚,人民就淳朴;政令严苛,人民就狡黠。因而圣者,有棱角而不伤人,尖锐而不刺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目。灾祸啊,是幸福倚靠的地方,幸福啊,是灾祸藏伏的地方。谁知道它们的究竟?并没有一个定准!正忽而转变为邪,善忽而转变为恶。人们的迷惑,已经有很长时日了!)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质的规定性,它的存在和变化都有一个许可的极限。“方”、“廉”、“直”、“光”虽是好的品格,但也可能向“割”、“刿”、“肆”、“耀”等坏的方向转化。所以,深明大道的圣人能够以“道”自律,对自身的品格进行调节,控制在“不割”、“不刿”、“不肆”、“不耀”的限度内,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才是达到为人处世的最高圆通境界。“方正”品格的极限是“有割”,品行方正虽好,但不能以过度“方正”而伤害他人,应随俗方圆;“廉洁”品格的极限是“有刿”,反对贪污腐化虽好,但也应避免刺痛他人,失去群众基础;“正直”品格的极限是“有肆”,行为正直虽好,但不可放肆,任意行事,应学会尊重他人;“光彩”的极限是“有耀”,处境光彩虽是好事,但不能以此炫耀自己,刺痛别人眼睛,使人无法亲近。它们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突破了它的临界点,事物便丧失了原有的质而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一切矛盾都是相互包含、互相渗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和趋势。
方与圆是中国文化中一对特有的概念。“方”是原则,是目标,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是处世之道。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智慧与通达的成功锦囊。内圆者,滑;内心不纯,则如小人之所为。外方者,直;不善交往,难成人事。外圆内方者,智;内有为人之根本,外显处事之灵活,故为外圆内方。所谓内方,就是内在素质,这是做人之本;所谓外圆,就是外在言行,这是处世之道。用古人的话来说,方是“内圣”之道,是自我修养,是所谓“诚意、正心、修身”;圆是“外王”之道,是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非常推崇伟人的“方圆之道”,这充分表现在前面说过的他给儿子的那幅座右铭上,座右铭的原文是: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如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座右铭的开头四句,告诫儿子,做人一定要追求真理,不被纷杂的邪说所诱惑,以至误入歧途。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按客观实际去做。讲话应当守信用,行动应踏踏实实,不轻浮。中间四句,是对儿子日常的要求。事闲的时候,最易养成慵懒的恶习,要警策自己,抓住时间,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习;事忙繁杂的时候,易生焦急的情绪,一急躁就会因冲动而做出缺少理性的事来,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说话算数别人就会相信,没有私欲就会变得刚正,理直气壮。最后四句,意味深长,他要求儿子对待同志和蔼可亲,像春风一样暖人;对坏人坏事像秋霜一样凌厉;在原则是非上,应该爱憎分明,不可模棱两可;结句用“古钱”外圆内方比喻,要求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黄炎培的话,实际上是对“外圆内方”的方圆之道一个很好的解释。在他看来,“圆”就是要“和若春风”,对朋友、同事、左邻右舍,要敬重、诚实、平易近人,和气共事;“方”就是要“肃若秋霜”,做事要认真,坚持原则。“取象于钱”,则是以古代铜钱为形象比喻,启发人们要把“外圆”与“内方”有机统一,持方圆之道去处事。真可谓喻简意赅,发人深省。
怎样才能做到“外圆内方”呢?
首先,必须把持住“内方”。“方”是人格独立、灵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达到“方”的有理,“方”的有志,离开“义”字不行,要胸怀大义。这个“大义”就是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对祖国和人民满腔热血的真爱,对真理百折不挠地追求。做到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在原则问题上,不左右逢迎,随波逐流;面对错误行为、不良倾向,旗帜鲜明,敢于挺身而出,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还要在“外圆”下足功夫。“圆” 不是老于世故、老谋深算,而是一种圆通的处世艺术。“圆”要张弛有度,把握分寸;“圆”倡导一种豁达、一种大度、一种宽厚、一种善解人意、一种与人为善。要发挥智慧的力量,在交往中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驾驭自己的意志,以开阔的心胸处事。这就要有与人为善的态度,宽人严己的风范,谦虚不躁的作风,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才能行事通达。
最重要的,还是要搞好“方”与“圆”的有机结合。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那就是圆滑了;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面对的就是一盘死棋。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关键是做到外柔内刚,刚柔兼备,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热心助人,厚德容人。这才是真正把握住了“方圆之道”。说到底,遵循方圆之道,即尊道家主张的处世“水之道”,也就是,行事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水无常形,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道家认为圣人做事就应该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境界。这就是“方圆之道”。只“方”无“圆”,则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而只“圆”无“方”,成为圆滑,没了原则,也会一事无成。这就是老子说的“方而不割”的辩证思想。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就是老子告诫我们的“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所以,我们说,“方圆之道”就是做人如水的处世“水之道”,就是要懂得顺势而为。不懂水的入乡随俗,方圆顺势的道理,必然寸步难行。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内圆外方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总之,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总能行通天下。“持方圆行天下”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