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尹航论文1 2012.10
指导学生上好“预习课”的点滴体会
凤山二中尹航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而我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英语教师,更是要把握住这次机会。自从我校推行“一一六”高效课堂模式以来,全体教师都在努力更新自己的讲课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顾一节节英语展示交流课,我总为完不成教学任务感到失望,感到迷茫。课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总结其中的得与失、成与败,现将我的几点感悟和做法与大家交流:
众所周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正是告诉我们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没有充分的预习,展示交流只会走过场;没有独立的思考,展示交流课也是被动的 接受;预习的参差不齐,就会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所以充分预习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安排在晚自习上预习指导课,一个老师负责两个班的预习指导,而每个班级还有近1/3的走读生不上晚自习,无法保证他们在家里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正是由于学生预习不到位,在交流展示课时,老师就不得不停下来,给予学生指导,重新预习,然后学生再展示学习成果,大约展示一半,时间就差不多了,课堂达标检测更是天方夜谭,这样就既耽误了教学进度,又降低了学习效率。
针对此类现象,我作为班主任和英语教师,绞尽脑汁想了很多的办法,争取促使学生们,尤其是走读生能够认真的预习。
首先,转变观念。教师转变“教”的观念,学生也要转变“学”的观念。21世纪人类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中学生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从以前的“学会”转向现在的“会学”,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谁掌握了关于“方法”的知识,谁就是最棒的,谁就是最富有的。因为有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像有了点金术,有了钓鱼的方法和技巧一样,你将受益无穷。这样同学们对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一定的学习责任感以及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所以即便是走读生也会积极主动做好课前预习。
其次,设计好导学案。一篇真正的导学案很不简单。它有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它有目标和导学过程,让学生有方向,就像有名师指点;它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
能力,甚至是向困难挑战的能力。所以,学生预习的成败,关键要看导学案的编写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实际,因此我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编写每一篇导学案,这样即使是走读生同学也能基本上做到预习到位,从而提高了展示课的效率和效果。
再次,严格管理。我坚持每天提前到校,亲自查收学生的导学案,杜绝抄作业现象。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我及时鼓励。同时,对于学习小组的管理,我主要采用积分制的方法,学生的每一次精彩表现,都有相应的加分记录,长期坚持,直到中考,这样学生对于自己的日常表现非常重视,而且形成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经过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我们九班英语预习课效果明显增强了,展示课的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由年级组第5名上升到年级第一名,有了很大的提高。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探索,我感受很深,同时也增添了把课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勇气,是的,传统教育压抑孩子们太久了,我们得想些办法,让他们活跃起来,让他们去思维,去探索,去总结,去感受,去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当然,课堂改革之路还很长,我们只是开了个头,就收获了这么多,这将更坚定了我们走课改这条路的决心,我们的课堂将会焕然一新,要让同学们把“要我学”真正变成“我要学”,我们不该把孩子们只限制在有限的课堂,而是把英语课堂一直延伸到课前和课后,让英语在他们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
第二篇:食品安全论文 于航
食品安全论文
水工114班
于航 一、三鹿事件催生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根本创新
2008年9月被公开披露的三鹿事件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冲击波不亚于汶川地震,堪称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次“大地震”。首先,三鹿事件严重损害了民族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是弱势群体,儿童消费者又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其次,导致了企业产品安全度的诚信株连,包括企业内部的产品之间的诚信株连、纵向的行业株连和横向的地域株连,并导致了行业的重新洗牌。值得注意的是,消费生活中的“有罪推定”思维不同于刑法中的“无罪推定”思维,但的确深深植根于广大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其三,贬损了企业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品牌。广大消费者不禁要问,连婴幼儿的痛哭声都无法打动其良知的企业家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其四,严重打击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致使不少消费者持币待购,制约了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其五,充分暴露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巨大漏洞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严重缺失。
二、鹿事件的爆发为当时立法机关审议和修改《食品安全法》提供了经典的反面立法参考资料。为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食品安全度,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动我国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法》在要求食品企业诚信经营、要求行业协会严格自律、鼓励公众理性消费、鼓励社会监督的同时,将创新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政府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作为该法的重中之重。
三、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责大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其中,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
分段监管体制虽然有助于督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避免“一个部门管不了”的现象,但也出现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弊端:监管部门之间既存在着监管重复,也存在着监管盲区。在“田头”到“餐桌”的各个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似乎都有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重兵把守”,但有毒有害食品仍在市场上泛滥成灾。三鹿事件堪称这一监管体制弊端的经典脚注:作为三聚氰胺源头的奶源收购站就不属于上述任何部门的监管范围;而在消费者投诉产品质量问题后,相关部门之间要么缺乏信息互通,要么相互推诿。再如,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等不属于任何一个环节的事项,由哪个部门负责并不明确,客观上又产生了部门职能交叉、问责不清的严重问题。由于职责分工不清,有些部门在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采取了“有利就抢着管,无利就让着管”的实用主义思维,必然削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甚至贻误最佳监管时机。
为彻底打破“一个部门管不了、多个部门管不好”的恶性循环,《食品安全法》在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体制的同时,要求建立信息共享、快捷高效、无缝对接的全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为充分挖掘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实现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和职责明晰,立法者坚持和完善“多龙治水、分段监管”的多元监管体制,厘清了监管部门的法定职责。就中央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就地方层面的监管职责分工而言,该法第5条第2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为消弭监管空隙、铸造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食品安全法》第4条第1款要求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全国层面的监管议事协调机构。该委员会应着力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为消除横向监管部门之间的监管盲区,该法第6条还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为保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动态性与开发性,《食品安全法》第103条还授权国务院根据实际需要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作出调整。
为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企业的监管资源优势,立法者要求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食品安全法》第5条第1款和第3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上级人民政府所属部门在下级行政区域设置的机构应当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协调下,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有利有弊。利在于,地方政府对被监管对象最熟悉、最了解,最容易实现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弊在于,地方政府与被监管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出于本地财政收入、政绩和人情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地方政府有可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推行地方保护主义。对这一潜在的监管道德风险,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笔者认为,贯彻《食品安全法》的关键是,一手抓监管分工,一手抓监管合作。换言之,既强调每家监管部门依法勤勉、权威高效地履行各自法定职责;又强调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监管联动、无缝对接,最终全面建立360度全方位、24小时全天候地覆盖各种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合作监管体制。与监管分工相比,监管合作更具挑战性与艰巨性。
三、弘扬源头治理理念,建立统一的食品
安全标准制度
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从夺命果冻到可能致癌的PVC保鲜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均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有关。
所谓“散”,是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既有行业标准,也有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中既有食品卫生标准,也有食品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也有强制执行的标准。
所谓“乱”,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有关馒头形状的标准就与食品安全没有任何关联。
所谓“差”,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过于老化,缺乏前瞻性与针对性。许多标准(包括苏丹红与三聚氰胺的标准)都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诞生出来,而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则无此标准。
针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
首先,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一是第19条将食品安全标准界定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二是第21条第1款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三是第22条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四是第23条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五是在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才例外允许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次,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食品安全法》第16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第23条第2款也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机制。食品安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显现出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变化了,食品安全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
其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理念。《食品安全法》第99条将“食品安全”界定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18条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第23条第2款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以充分尊重广大消费者对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低,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和发达国家看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要正确看待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是保护落后的代名词。相反,中国特色要求中国的食品更加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更加人性化,食品安全标准也要与发达国家看齐。
其四,鼓励企业慎独自律,出台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该法第25条既允许企业在其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也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卓越,见贤思齐,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四、弘扬勤勉行政理念,废除食品免检制度
为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建设服务型政府,《食品安全法》弘扬了勤勉行政的立法理念。可圈可点的一个例证便是废除了食品免检制度,强化了食品检验力度。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建立的食品免检制度就是诸多商品免检制度中的一项而已。虽然食品免检制度的设计本意是好的,但实际操作效果一直遭人诟病。三鹿事件误导和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危险杀手锏就是食品免检制度。因为,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婴幼儿奶粉恰好就是免检食品。
有鉴于此,《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实施免检,并在第2款和第3款要求加大食品检验力度:一是要求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二是规定上述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时,要委托符合该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
《食品安全法》第60条第1款明文禁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对食品实施免检固然正确,但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免检制度何去何从,立法者语焉不详。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之际,笔者认为立法机关应当一鼓作气彻底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
食品免检制度本身的危害极其严重。首先,监管者放弃了对免检商品的监管职责。质量存有瑕疵甚至危险的商品,只要有免检招牌,即可一路绿灯,畅通无阻。二是企业放弃了自律。既然监管者都不再检查,企业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公司的大股东、经营管理层乃至一线员工都会放松自律监管。三是助长了同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在免检招牌的庇护下,价高质次的免检商品招摇过市,而使没有免检招牌的同价质优商品举步维艰。四是误导了广大消费者的理性选择。许多消费者存在从众心理,对监管者免检的劣质商品自然也是深信无疑。
其实,免检制度设计本身的逻辑漏洞百出。因为,一个企业昨天诚信,并不代表今天诚信、明天继续诚信;一个企业昨天生产的商品合格,也不代表该企业今天和明天生产的商品依然合格。因此,监管者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保证一个企业明天和后天生产的商品质优价廉。鉴于免检制度本身蕴含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笔者建议在食品之外的其他商品出现重大群体性安全事故之前,应尽快废除各类商品免检制度。这也是从三鹿奶粉免检丑闻中萃取出来的重要法律营养素。
五、强化政府官员违反法定职责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政机关固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传统发展观,玩忽职守、怠于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净化食品市场秩序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导致惟利是图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恃无恐地制造食品安全问题,一些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一些行政机关还为不具备法定食品生产经营资质的经营者大开绿灯,为其发放行政许可牌照,社会影响极坏。
法治的第一要义是治官,遏制官员为谋私而滥权、弄权与弃权的行为。《食品安全法》授予行政机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对被监管者而言是行政权、国家公权力,对广大消费者与社会公众而言则是沉甸甸的责任。为督促行政权执掌者各司其职,立法者从反面规定了行政权执掌者拒绝或怠于行使监管职责、以及滥用职权监管职责的法律责任。此种法律责任既包括国家对政府官员给予的行政处分,也包括国家对受害消费者承担的国家赔偿责任。
在2008年的三鹿事件中,某些监管部门的负责人主动引咎辞职,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也被撤职。这种问责机制对于牢固树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产生了积极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为将此种问责机制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食品安全法》第95条分别规定了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监管部门主要领导的行政处分措施。虽然只有一个法条,但微言大义,对地方和部门领导的心理震慑能力不可小视。因为,无论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人民政府的“一把手”,还是国务院所属监管部门的“一把手”,都有可能由于本地、本部门违反法定食品监管职责而被摘掉“乌纱帽”。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1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违反该法规定、未履行职责,本行政区域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此处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副职领导(如副县长、副区长、副市长、副省长),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正职领导(如县长、区长、市长、省长)。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95条第2款之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违反该法规定、不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前述解释类似,该条款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既包括部门主管副职领导,也包括部门正职领导。倘若监管部门主要领导本人拒绝或怠于引咎辞职,依据《公务员法》第82条第4款,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但是,政府官员的问责机制不能取代国家对受害消费者的赔偿责任。为了在食品安全领域更好地建设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勤勉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笔者曾在《食品安全法》审议过程中建议增加规定行政机关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但最终出台的《食品安全法》第95条并未规定国家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这一立法态度不能解读为国家赔偿缺乏法律依据。相反,倘若消费者由于地方政府或监管部门拒绝或怠于履行法定食品安全职责的具体行政行为而遭受损害、而且不可归责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受害消费者有权依据《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对于该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行使国家赔偿请求权。
根据《国家赔偿法》第14条,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责令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对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责任人员,有关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就实现了行政机关对社会公众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与公务员对其所在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制度安排的有机衔接。
要注意区分国家赔偿与国家垫付的性质。在三鹿事件中,国家和地方政府曾替企业垫付了受害婴幼儿的医疗费。国家有权就其向受害消费者代垫的医疗费用依据无因管理之债的法理依据向责任企业行使追偿权。该笔费用应由责任企业承担,而不应转嫁到国家身上。因为,让国家买单等于让全体纳税人和公众消费者为责任企业买单。
从长远看,为彰显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建议《食品安全法》未来修改时明确增加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以及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拒绝或者怠于履行本法规定的职责或者滥用职权、造成消费者财产和人身损失的,受害消费者在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时,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该款规定强调了行政机关的先诉抗辩权,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因为,只有无法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才可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至于可以从食品生产经营者获得民事损害赔偿的消费者无权直接对有过错的行政机关提起行政诉讼,请求获得国家赔偿。这就大大降低了国家赔偿的比例,不至于给各级人民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较大压力。当然,治本之策是监管部门勤勉监管,加大保护食品消费者的工作力度,从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六、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发展与规范并重的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笔者认为,发展是目标,规范是前提,法治是基础,和谐是关键。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运用国家公权力介入市场时,要完整科学准确地把握规范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把规范贯穿于食品行业发展的全过程。食品行业只能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必须强调边发展、边规范。要彻底扭转“重发展、轻规范”,“先发展、后规范”,“只发展、不规范”的错误理念和做法。一些地方和部门片面放松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活动,结果不是保护了市场,而是害了市场。一些地方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驱使下,甘当假冒伪劣产品的保护伞,到头来不仅没有拉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反而拖累了地方经济发展,甚至导致了地方企业的整体诚信株连,教训极为深刻。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中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推进食品行业的诚信经营,提高食品行业的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既是法治工程、规范工程、稳定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增长工程。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公平与效率兼顾的理念。传统发展观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或者,在初次分配阶段强调效率,在二次分配阶段强调公平。长期以来,重效率、轻公平的思维定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重效率、轻公平的传统思维不仅导致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主流价值观受到污染,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遭到破坏,效率目标也很难实现。公平与效率既有差异、冲突的一面,也有相容、共生的一面。在和谐的食品市场中,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同等宝贵。公平培育效率,效率成就公平。食品安全监管越严密,食品生产经营者越能慎独自律,食品市场越具有活力。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服务相统一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之所以强调服务型政府建设,一是由于相对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市场主体(包括经营者与消费者)而言,政府处于代理人和公仆的角色;二是由于相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而言,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只能处于监管者和辅助者的角色。服务型政府中的“服务”是个广义概念,主要囊括了尊重型服务、保护型服务、指导型服务与促成型服务。对于尊重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尽量尊重市场主体自治与市场自律,鼓励食品生产经营的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民事责任手段在恢复市场秩序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保护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充分运用行政核准权限、行政监督权限、行政调查权限、行政处罚权限、行政调解权限,维护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制止和打击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指导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应当继续积极发挥行政指导职责,推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消费教育和消费指导力度。对于促成型服务而言,监管部门要努力促成和帮助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进出市场,提供食品消费和经营决策所需的信息和咨询,完善食品企业失信制裁数据库等。
要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必须牢固树立监管与维权相统一的理念。监管与维权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监管是手段,维权是目标。食品安全监管的实质是遏制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不法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在消费者诸多维权手段中,行政保护力度最大、成本最低。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必须与维权有机统一起来。维权的需要延伸到哪里,监管的阳光就应照射到哪里。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在对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平等保护的同时,应向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予以适度倾斜。这是贯彻和捍卫平等原则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量大面广的消费者权益既具有私权和个体利益的特点,还具有社会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特点。消费者仅靠一己之力往往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公权力和社会力量。因此,监管部门向弱者适度倾斜就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第三篇:5-8班主任尹洁论文
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论文评选材料
如何在班级中实行学生自主管理
单位:淮安市北京路中学 姓名: 尹洁 职务: 初二年级班主任
单位地址:淮安市健康西路71号 223001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
班级管理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实现学生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教学的成功体现。我将针对初一,初二年级的特点,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旨在探讨一种通俗的、可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肯定学生的能力,达到和谐满意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自主管理 巨大潜能 竞争机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句话说明了教育的真谛:教是为了不教,管理是为了不管理。作为班主任要明确一个观念:教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才会有真正的管理,才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全面素质。学生自主管理,实际上是学生自我管理,同时也是在班主任指导下依靠班级主体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现在的初中生正是出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阶段,也是独立意识有所增强的时期,不再处处依赖于老师,事事离不开班主任,绝大部分学生有独立处理和安排自己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冲动,有着向往独立完成工作的愿望。其次,为了完成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任务,班级会出现各种“事件”,如课堂纪律,卫生情况,同学之
间的问题„„诸如此类,举不胜举,班主任忙得“不亦乐乎”,却效果不大,究其原因,学生是在被动地执行条例。与其如此,不如因势利导,优化学生的角色意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从我2012年新接手的初一开始就在思考如果让学生成为班级的“管理者”,让班主任可以作为“旁观者”适当的引导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肯定学生的能力,并能达到和谐满意的教育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更新自己的管理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我不是没有思想的 ‘木偶’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中,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总体目标和分期目标。
1、班级总体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时,可以谈谈以前所带班级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目标的一旦确立让学生既能清楚的明白班级三年或一学期的前进方向,又能使学生明白目标的实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必须经过努力而实现的,也不是某个老师或某个学生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奋斗才能取得的。
2、帮组学生制定分解目标 分解目标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1)横向目标。横向目标其外延涉及班级的班风,班训,短期目标等。对每项都进行细化,有一定的参考数值。初一刚开学我就把班级学生分为7个小组,让他们自己选出自己小组的大组长,学习组长,纪律组长等,并通过组和组之间每星期进行竞赛,评出周星小组,月星小组,期中优胜小组,期末优胜小组。尽量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小组的主人,班级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纵向目标。纵向目标 是指“横向目标”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要达到期具体标准,须明确设计。如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前,各种类型的学习测试前,组织学生讨论班级达标目标,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体能制定个人目标,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达到 个人及班级目标,并制定个人计划。
学生只有通过参与目标的制定与实践,增强了主人翁的意识与责任感心,使班级管理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为班级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健全班级自我管理机构,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的工程。只有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形成合力,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班主任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身份”的为班级做贡献,能够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
1、建立值日班长管理制度。
初中的老师不像小学老师,天天围着学生转,大量的备课任务和批改作业的任务,让老师不可能做到时时跟着学生,我开学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自己先选出五名“值日班长” 班中的事由值周小老师全权负责,比如午自习,自习课,班会课等,老师只加以启发指导,从方案设计、组织准备到主持活动、总结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做。值日班长要负责记载班级日志,检查班干部的工作情况。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的才能,班级的自我管理得到了加强团结,班集体内部也日趋团结。
2、充分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参与欲望。
值日班长是班主任的代表,但是也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的思想,让学生明确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应该群策群力、热爱集体、关心集体、为集体争光;第二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在班委的组织下,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并且对班级的管理进行细化规定,做到人人参与,比如什么情况可以加分,什么情况需要扣分,让大家做到心服口服,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各小组互相监督,互相勉励,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做得不够好的敢于揭发,敢于批评,让正气压倒邪气,树立班级正能量的典范。这样,班主任就可以从幕前退到幕后,充当起参谋来。经过初一第一个学期的训练,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班级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期末被评为优秀班集体,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通过多次班干部的培训和讲解,无论是早操,眼保健操,还是年级集会等,我班学生总是第一个到会场,并能保持良好的纪律,与班主任是否到场无关,个个都做得很认真,即使有想讲话的也被同伴而制止,一叶知秋,这就是学生自主管理的成功所在。
3、帮助班干部树立他们的威信。
班干部部仅包括值日班长,还包括其他班干部,这些班干部也要树立为同学真正服务的意识,做到公平、公正,以身作则,只有这样你的话才有人听,才会有人服从你的管理。在思想上,行动上要求班干部达成统一,提高班干部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可以采用周记或日记的形式倾听学生的呼声,及时发现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维护自己的利益,对班干部处理不公的情况,可以通过日记和周记
得方式直接向班主任提出,由班主任进行调查,从而给予公正的评判。当然当班干部在管理过程中与队员发生矛盾时,如果班干部的行为是合理的,那么教师应坚决维护班干部的威信,确立班干部在班级中的管理地位。如果班干部的行为合理,但比较过激时,教师应作好班干部与队员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双方得到谅解。当然如果班干部的行为出现偏差,教师就必须纠正其行为,向全班同学公示。记得那次:班级的体育委员跑来跟我说某个值日班长处理事情不公平,好像就针对他,矛盾很大。后来我找来那个值日班长,他其实是一个很认真很负责的人,了解情况后知道原来是体育委员有点太自大,觉得班级除了班主任谁都管不了他了。经过双方调解,告诉他们班干部的权利不是可以凌驾于别人之上,而是“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虚心的接受别人给你的建议,不能目空一切。本来有“天大矛盾”的两个人后来接过教育都认识到问题的所在,互相向对方道歉,再后来分到一个小组变成了好朋友。普通同学会犯错误,更何况班干部也会的。班级事务的繁琐性和不可预测性,就决定了班主任在学生和班干部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现在的学生都是多才多艺的,我在初一刚开学就进行了调查,所以学校里面如果有什么活动,积极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自己可以参加的活动,并同时为本组增加荣誉。自主管理或自我管理也绝不仅仅限定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方面。是不是我们应该拓宽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靠高分的机器,而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人。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不再害羞在人前表演,而是当成锻炼自己的最好的一次机会。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初一上学期有一个文化节的剧本表演,学生本来是班级内部比赛,挑选出杰出的“演员”,再组成班级的“演员”,从剧本设计到服装设计,都是出自班级同学之手,当他们精彩 的“三打白骨精”在舞台上获得阵阵掌声的时候,我被他们巨大的自主管理的巨大潜能而感动。从这次之后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我都放手给有各种特长或潜能的人,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及时放手,关注于“远程控制 ”,原来做一个“偷懒”的班主任,关键不是自己不做,而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使班主任把体力劳动变成一项有教育技术含量的工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任何人都不是木偶,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独立的人。
四、建立竞争机制,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都说让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瞬息变化的世界,我们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初一下学期本来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已经过时了,大家的兴趣也下降不少,所以我也一直思考该怎么激发大家的学期兴趣了,后来想出一个办法,把经常获奖的小组和不经常获奖的小组分开了进行比赛,让大家击鼓相当,才更有干劲,更有获胜的可能性,竞争也就更激烈了。此外在班级里又设置了一个“龙虎斗”各人在班级内部挑选一个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之间不仅比学习,还比行为规范,比思想,比体育,比课堂,比课后。通过竞争,个人有优生个人奖,小组有优生小组奖,学校的各项检查就锦上添花了,保证了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特快。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
班级的管理是长期、复杂的过程,目前我们还处于初二的下学期,但是已经能够自己安排自习时间,哪怕哪天班主任不在学校,也不用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因为大家都明白了作为一个校优秀班集体,区优秀班集体,校周恩来班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当然学生的自主管理难
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要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孩子们还在成长,我们的工作还在继续,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郑学志《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孟凡丽,袁毅 《自我管理有秘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第四篇:选修《孙子兵法》论文郑州航院
课 次六、七节
班级、学号 121007241
《孙子兵法》研读结课论文
孙子兵法-名句 研究
姓 名:授课老师:黄雪松
院系名称:计算机科学与应用 专业名称:网络工程
2013年12月17日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乃孙武所著,所写皆是关于军事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不仅仅可以用于军事中,还可以发展到生活中,很多细节都可以用到里面的知识,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有需求才会传下来,因为在很多方面《孙 子兵法》的知识都是一个很好的应用,所以保留至今。
现在我要对我们很熟悉的几句出自《孙子兵法》的名句进行赏析:
1.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4.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句,是《孙子兵法》开篇《始计篇》中的第一句话。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情,它关系到人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可不慎重地考察研究处理。因为战争影响过大,所以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要事先考虑,战争能否避免,或者这场战争利弊,是否真的有利于国家,而非个人利益。古来至今,战乱不断,很多的战争都是为了一己之私。孙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做的时候开始先要考虑必要性,这件事的结果预测,以及对别人的影响,不能只为了自己,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造成别人的困扰。
后句,“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语句非常有分量,将研究战争问题的必要性,使我们会一有种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入到战争问题的研究,更好的增强了我们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
二、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地形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困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知己”与“知彼”吧,了解对方了解自己才知道更好的应对方法。
在当代社会中,这句话广为流传,因为许多地方都能用到它。比如一个市场,刚刚上市的公司要在其所做的方面做一席之地,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产品,以自己为消费对象进行试验,通过不停的试验然后不断的改进产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以及等等的方面,这便是“知己”。然后需要了解消费人群,还有相关的公司,了解对手的特点,特长,以及消费方式,等等的手段,从中可以吸取很好的经验,以及不必要犯的错误。根据一步步的改进才能在市场上做出一席之地。这便是“知彼”
最近在看一部动漫,是说糕点比赛的,里面有个镜头是这样的,主角是个有天赋且努力的人,而在决赛中面对的对手是比自己高几届的学长学姐,所学的知识就比其少,所以在决赛之前便先了解了对手一场一场比赛的过程,以及一些特长,品尝了所做的糕点,开始主角学习高等部的知识,后来通过这些了解意识到这样的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无论再怎么学习也不能赶上高几届的人,意识到这个之后,主角不再学习新知识,而是不断巩固自己的基础,“既然我赶不上她,那我便把我知道的做到更好”。最后因为不断地努力,练习最后用所知道的知道赢得了决赛。
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解到自己与对方的差距,而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或是最好的方法,然后取得了胜利。
官渡之战:曹操占据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以正义之师的名义攻打袁绍,袁绍手下纷纷反叛投靠曹操,曹操一举灭掉比自己强大的袁绍。
赤壁之战:孙吴联军借助长江天堑,以及北方兵不习水战等地理条件,一把火烧掉了曹操83万大军。
七擒孟获:蜀汉建国,西南诸民族皆归顺,唯独孟获不肯归顺,民心尽失,诸葛亮挥师南征,七擒七纵,最后孟获归顺蜀汉,永不反叛。
上面三个都是天时地利的战争的很好的例子,赤壁之战运用东风烧尽敌方战船。
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此句话的意思是,“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敌方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取胜的奥妙,是不可预先规定的。”
“出其不意”有三个方面:1 突击,就是在对手意料之外的突击,每一个战争都会猜想对手的想法,而我们要了解对手,了解对手的估计,然后在对方意料之外进行突击。2 途径,就是我们所应用的途径是对方捉摸不到的,和第一有类似的观点。3 速度,在敌方没有防备之前杀他个措手不及。“出其不意”就要把握时机。机会只存在于一定范围之内,而且很难抓住,“机会转瞬即逝”这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话语,一个机会有时候就是存亡成败的关键之处。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也正是运用这个计谋智夺荆州的。这一战,使得三国名将关云长败走麦城,也使得蜀国实力大损,终成三国而之魏强的局面。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适用于各种行业,军事上的应用只是它的一部分而已。在经商中,如果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那么,成功的最大可能就会是你。而在商界它也屡建奇功,使得不少商界英豪从容地击败了对手,成为巨富。不仅如此,在体育界,在股市,在一切有竞争的场所,我们都可以看到“出奇制胜”的成功事例。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因此,在商场的角逐中,学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之计也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出其不意,攻击不备”的智慧,往往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人曾和他的女朋友吵架了,他们谁都不想先认错。但这样子也不是办法,这个男生就想了个办法。
他先给女朋友发了个短信,说他要出差了,要好几天才能回来。他女朋友也想合好,但,又拉不下面子。看到这个短信后,非常的失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其实,这个男生用的就是“出其不意”的计策,他并没有出差,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拿着鲜花站在了女朋友的面前,给了女朋友一个大大的惊喜。两人的小误会也随之消除,并且感情更进了一层。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应用这个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习中,工作中,家庭中,爱情等等
四、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策略,最高明的是不通过暴力流血手段就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才是最最高明的战略。”
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是一种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但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更多是智谋,有时甚至是一种忍让。
其实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很阴险的一招。因为当你战斗的时候,把武器一一列出,对方很清楚。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句俗语说得好,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就是不战而被人屈也。在军事术语中这或许叫做突袭,就是趁人不备捅人一刀,有时还要跟着发丧。这是 们需要防的。或者换个说法,不用一兵一卒而大胜用的便是攻其心。在战争,或者任何的比赛之中让对手彻底佩服自己,不仅仅需要谋略,自身也是需要很高的技能的,让人能心甘情愿的屈服于身下,这就是最高境界。
在过去也有很多此类的事例,中国随着国力的强盛,不费一兵一卒,不耗一分一厘顺利收回香港,澳门.在政治,国家之间要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很难但是大致有两种方法:1 具有超过对手的强大的实力。2 强势,可以压迫对手,让其做出让步
通过这么久的学习,学习了很多孙子兵法的名句,有些是生活中常常见的,有些却是从未见过的。其实无论是战场,商场,还是人生,你都要紧紧的抓住兵书与人心这两个关键性的因素,通过巧妙的布局,让你的对手感到防不胜防,从而去取得你自己人生战役的胜利。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魅力经已超出了军事领域而扩展到工商业领域中,工商业的本质就是经济上的竞争,兵法中的原则极度适合于这种商业环境的竞争。所以如今的我们应该更加的了解这些知识,不仅仅是孙子兵法,很多以前的名书都可以去看看,这里边包含的知识是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
第五篇:港航水工项目成本控制论文
港口是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海洋运输的起点、终点,是各种各样运输方式的汇合点,具有庞大的信息量,也是重要的国际贸易信息中心。港口航道作为水路运输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也是综合开发与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港航水工项目也构成了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基础性设施。当前,多数港航水工项目均未构建与市场相应的成本控制体系,因而难以有效地控制项目直接成本,只能通过经济承包等形式考核项目指标,极易造成责、权、利不清晰,致使项目成本失控。为了提高港航水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强项目成本控制,提高综合经济与社会效益,港航水工项目必须加强动态成本管理与控制。
一、港航水工项目成本控制现状
当前港航水工项目成本控制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缺乏成本预算数据平台
在港航水工项目中,项目经理往往注重的是个别的成本预算,由于港航水工项目的多样性,各类项目经理多数只掌握的是局部预算指标,导致项目预算指标多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难以形成标准化的预算及共享化的管理资源,这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缺乏动态成本管理体系
当前,虽然有些港航水工企业已经初步树立了动态成本管理意识,但成本控制工作更多地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反映成本的准确、科学地变化,缺乏成本动态管理体系。成本预算过程难以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展开,导致成本控制存在严重偏差,无法做出满足具体情况、科学的分析,难以找到问题根源,也难以从根本上将成本控制难的问题顺利解决,导致成本控制水平大幅降低。
(三)未设立专职组织机构
对于港航水工项目而言,多数均未成立专职组织机构,用于专门负责成本预算的编制、管理等各项成本控制工作,致使各项工作无法顺利展开,预算编制更多地成为虚设,成本控制缺乏科学的方向。很多项目均通过投标预算方式,对施工预算加以确定,导致亏损等情况遭到掩饰,施工利润不能真实地反映,考核有失公平。
(四)未构建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动态成本管理,指的是在风云变幻地竞争环境之下,构建企业动态成本控制系统,加强成本控制资料的收集、存储、分析、检测、输出,构成与港航水工项目成本控制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构建需要计算机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等的支持。当前,多数港航水工企业还未构建项目成本控制信息系统,无法采用信息化方式控制成本。
二、基于动态成本管理的港航水工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港航水工项目成本控制必须结合项目具体特点,开展成本动态控制与管理。
(一)基于动态成本管理方法,构建动态成本管理体系
动态成本管理方法,是一种基于统计评估的方法,旨在实现生产过程成本控制的零漏洞,避免工程成本管理风险,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提高业主的满意程度。借助于动态成本管理方法,形成港航水工项目个性化成本控制体系,即包括成本预算、控制、核算、审计考核、预算等环节在内的封闭式动态管理循环体系。
(二)加强成本预算与控制
项目中标之后,应结合成本控制水平,对港航水工项目成本预算进行科学编制,并与所组织的项目经理部进行“目标成本责任书”的签订,授权过程中应对项目成本开支进行有效约束。项目经理部结合“目标成本责任书”所制定的目标成本,以及施工组织情况,制定成本控制技术措施,并召开相应的目标成本预测会,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编制更精确、具体的项目成本预算,并落实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
(三)加强成本核算与审计考核
就港航水工项目而言,成本核算应当以月、季、为依据来进行。条件允许的可按旬、日进行项目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明细结合项目所发生的各类成本,依据经济用途加以分类,应与成本预算项目保持一致,以便进行分析和比较。通常而言,应包括人工、材料、船机使用、分包以及其他直接与间接费用。在项目审计考核过程中,应结合与项目经理部所签订的“成本目标责任书”的相关要求为依据,定期针对项目部目标成本完成具体情况开展考核,考核过程中,可结合成本核算数据,以项目部所提供的预算执行状况报告为基础,对不同阶段的目标成本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应构建项目成本考核评分制。具体而言,应依据考核内容加以评分,并按七、三比进行加权平均,其中,参照综合绩效评价法、责任成本完成状况进行定量评分占70%,成本控制工作业绩定性评分占30%。此外,还应结合项目完成具体情况加以调整。施工项目成本考核应同有关指标落实情况有机结合,将成本考核评分作为奖惩依据,有关指标完成状况作为奖惩前提条件,即在依据评分计奖的过程中,还应参考有关指标实现情况进行奖励或扣罚。
(四)持续完善成本预算
结合项目成本控制不同环节的配套运行机制,对成本预算编制标准加以完善,借助于所构建的成本预算数据平台所提供的动态化成本管理信息,对项目成本管理水平加以明确,结合港航水工项目情况对成本预算数据加以修订。通过严谨的方法与严格的实施步骤,结合动态管理方法,构建成本动态控制系统,为港航水工项目提供极具竞争能力的成本控制体系。
三、结束语
总之,港航水工项目的特点对于构建项目成本控制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工作,应以动态成本管理思想及方法为基础,加强成本预算信息收集、构建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完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建立动态化成本控制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