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赏析学后感
学习《音乐赏析》课的感想
廖秋萍
在本学期的继续教育,我选择了《音乐赏析》课作为选修课。过几堂课之后,我对音乐赏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欣赏音乐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过网络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以及利用业余时间增加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之后,我的音乐文化知识增长了许多,了解了更多种形式的音乐。同时,我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音乐赏析》课前,我对音乐的认识更多是在流行音乐方面。之所以更关注流行音乐,是因为它的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而对于其它方面的音乐,我则是一知半解,而这学期的《音乐赏析》课使我开阔了眼界。在《音乐赏析》课上,我们是以“聆听”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聆听是沟通的开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网络授课像是一个导游,引导着我们直接面对音乐,体验音乐,同时也给我们留有想像的空间,这使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整个模块大致分为中国篇和欧洲篇,我欣赏了中国的民乐、了解了中国的各种民乐器、丝竹音乐,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福建南曲,欣赏了中国古近代的歌曲。欧洲篇主要欣赏了各个流派的音乐以及代表人物。
同时,为了更好的使我们欣赏音乐,了解音乐家的故事。网络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的音乐素材。像经典的肖邦bE大调《夜曲》,本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统夜曲的痕迹。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着华彩的咏唱,左手是节奏相同的伴奏型,自始至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作者心灵的话语。为了增加网络授课的趣味性,减少枯燥的网络无人课堂,授课内容还为我们设立了《音乐标靶》、《音乐对对碰》、《名曲排序》等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网络授课中,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一种美好的特殊的听觉艺术,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样的色彩,只有你接触的越多、越广,才会给我们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因而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通过接受《音乐赏析》继续教育课的学习,不仅激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使我更加注意去听、去想、去感受、去体验音乐,让我懂得了在欣赏音乐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我想,今后我会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学习音乐知识,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
第二篇:《音乐赏析》学后感8
教学论文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释
音乐科组:赖志春
音乐鉴赏学后感
赖志春
随着新的音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校也采用了新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花城版)。而新教材的实施,使我们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开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就怎样去设计新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如何将音乐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是实际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培养兴趣
情景设计
想象力
创造力
实践能力
一、加以思考问题的理论依据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开展,目的是让学生的素质教育继续得到全面、全方位的提高。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突出艺术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鉴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①。
我们都知道,欣赏“美”、“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美的音乐更是能开发人类的智力,促进人们思维的健全发展。音乐思维,指对大脑储存的音乐信息进行分析加工,以领悟音乐真谛的心理过程。是经过聆听音乐,然后,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的心里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在教师的认识指导下,能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真理”②。在这种被称为“发现法”的概念中还指出:“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在形成概念以及使用语言符号前必须要有一个探索的阶段”③。在我们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条件、环境,有目的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事物的音乐思维模式,去认知音乐、理解音乐、感知音乐,通过自身去探索、获得、掌握知识呢!我认为这是可以肯定的。再者,我校是一所省重点中学,学生主要是来自本市,对于音乐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比较“正统”,综合素质较好。因此,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是事半功倍的。二. 新教材的教学实践
1、创设一个自由、轻松、信任的学习氛围,“诱惑”学习兴趣。古人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也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可见,培养音乐兴趣是学习音乐的源动力,是学生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以音乐来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在我们的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去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解惑者”,学生是“受惑者”。但是,音乐与其它学科知识的传授相比,它的“解惑”过程更应该是一个需要投入情感的、丰富而细腻的感知过程,而传统的“说教”却只会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说,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究”、“感悟”、“实践”和“体验”音乐,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由、信任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例如,我在给学生鉴赏作品《槟榔树下摇网床》时,先以柔和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放松心情、情绪,静静地回忆一下孩时的生活情景,或回顾在生活中感受到的一些体现母爱的情形,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最初的“图景”。然后再让学生们静心地聆听音乐作品。„„听完之后,请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概说出对音乐的感觉、感受。这时,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这是一首抒情、柔和的摇篮曲,特别是歌曲中的称词“蹦蹦蹦„„睡吧,蹦蹦蹦„„睡吧”,让人觉得非常安祥、温暖,都想睡觉了,同时,又好像是母亲在轻轻的“拍打”着自己身躯,甜美的进入了梦乡;有的说:摇晃的节奏,柔和、抒情的旋律,优美的歌声,听完后让人感动不已,从心灵深处再一次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正如歌中所唱“宝宝从小睡浪里,长大也当打鱼郎”。因为,在母亲的心目中,自己的宝宝能健康的成长,将来快乐地生活,就是她最大的愿望,并不一定希望他们将来有多大的成就。这时的我也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因为学生们已经真正的感受到了音乐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美的魅力所在。这种教学中“情景设计”教学法,也为后面再补充分析什么是音乐艺术、如何去鉴赏音乐等理论性的内容,打下了很好的铺垫。这与传统单调的“说教”音乐,其教学效果就再也不用言辞了。所以,在教学中,怎样进行有趣的情景设计、诱导、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感受音乐,并在此过程中去体验音乐美的乐趣,学习音乐知识,从而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也是潜移默化之中的事了。
2、还学生一个“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
我们的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将采取怎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在教学中,以鼓励、信任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激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假设如果、敢于表现、勇于与众不同。例如,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在聆听音乐之前,我先设计了一个小问题:请同学们在聆听音乐时,注意感受好音乐的情绪、情感、情节变化。然后,就请学生们鉴赏音乐。„„之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乐曲的感知。并说出在聆听音乐时感觉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大部分学生都说是体现出一种“悲愤、激昂”情绪,同时,对梁祝二人的命运深感同情,对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的深恶痛绝。我想这些是因为受到这个民间悲剧传说影响缘故。这都已经是非常的到位了。但是,却还有许多学生感受这是一首柔和、抒情、浪漫的作品。他们分析的理由是:这首由三个部分组成。——“草桥结拜”,梁祝二人在“草桥”这地方相识并结拜为“兄弟”。刚刚认识的“兄弟”高兴、欢心还来不及了。有悲么!没有;——“同窗共读”,他俩同学之间一道学习,共同玩弄,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有悲乎!没有;最后乐章“化蝶”,拟人化的乐章,描写的是雨过天晴,百花齐放,鲜花丛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身的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恩爱有加,双宿双飞,不也乐乎!可有悲否!还是没有,还非常的浪漫。这些同学感受、分析,虽然有些“偷梁换柱”的嫌疑,但是,就对音乐来说最主要的是感觉,这也就无可非议了。并且,他们有个优点就是敢于创新,勇于想象,敢于与众不同。这样的学生,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作为老师的我,怎不会为他们高兴、骄傲和自豪呢!之后,就这首音乐作品作为课堂教学另一个环节——“讨论与探究”的课题展开,学生们的激情又再一次被点燃,下课铃声响后,他们依然沉浸于音乐的美之中,且脸上都露出了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所以,我想假如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能多“还”给学生更多些“空间”,让学生有更多些标新立异的“念头”,在富有想象、创造性的“空间”里,展开翅膀,自由翱翔,将来我们的这些学生可是不得了的,这与新课改的教学宗旨也是相符合的。
3、让出一个“机会”,“造就”学生的创造力。
美国音乐大师艾夫斯说:“真正的艺术没有任何例外:它直接来自内心,来自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思考和实践”。因为,以体验感受音乐入手,从感性出发是音乐鉴赏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做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机会”。且目标要明确,要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让学生标新立异,尝试成功与失败,让学生大胆的说“不”字。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创设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亲自参与、亲身体验,丰富他们的表象储备,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展开提供广阔的空间,去在轻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创造。而我们老师也在学生的“尽情”当中不知不觉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们的学生也在尽情创造的过程当中学到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他们集体合作的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如何去引导学生尝试体验音乐,使学生也能更多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自主的获取音乐知识。一开始就应该把学生摆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认同自己,把握自己,也要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音乐无处不在。例如:我在给学生鉴赏音乐大师们用我们生活当中最为熟视无睹的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打字机交响曲》(美国作曲家安得森创作于1950年)、《盖邮戳的音乐》、《蚊子之舞》、《永恒的水》(谭盾曲)等作品时,让学生去了解认识作曲家们是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各种素材,结合音乐要素去创作音乐的。在这些前提下,我就请学生们自由组合,与别人合作,来创编一首“纸乐”,并积极参与“纸乐”演奏当中去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要求的“互动教学”的体现。所以说,在教学中,我们只要能给学生创造多些“机会”,不断的让学生自己去“发明创造”,去实践、体验和感受音乐,不但能让我们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的提高,而且,我们音乐教学的明天,也将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总之,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去渗透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尝试、总结出更多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来讲,不但会转变了教师自身,也会转变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所以,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只要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与时具进,不断进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激活”教学方法,专心敬业,我们坚信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不懈努力,祖国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前景将会是另一部“欢乐颂”。
第三篇:《摄影艺术赏析》学后感
《摄影艺术赏析》学后感
摄影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照相机已经普及了,手机上也都有自带的摄像头随时可以拍摄,但是我们只是处于简单的拍摄并无任何技巧而言,拍出的照片也没有美感。学会欣赏摄影作品是摄影者的基本功之一,因为会欣赏才能从别人的作品中吸收营养,学习到更多的东西。经过《摄影艺术赏析》这门课的学习,我对摄影艺术赏析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升。以下是我经过学习学到的知识和一些感想。
摄影艺术欣赏也叫摄影鉴赏。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因此,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它具有以下的性质和特点:
1.摄影艺术欣赏是对摄影作品的接受与反馈 摄影家创造出来的摄影作品,必须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接受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能在欣赏过程中才能产生并表现出来。就如同文学作品无人阅读,就只是一叠印着铅字的纸张,雕塑作品无人欣赏,就只是一堆没有生命力的石块,摄影作品也是如此。只有通过观众的再创造,才能使它们获得现实的生命力。
2.摄影艺术欣赏是一种主体创造活动 观众在摄影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着审美再创造。这是因为任何摄影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其中总会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它们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心理功能去丰富和补充。
3.摄影艺术欣赏是审美经验与综合效应的活动 从根本意义上讲,摄影欣赏和摄影创作一样,都是人类自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在摄影欣赏活动中这种主体力量集中表现在观众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补充丰富,将这多种经验综合起来进行审美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获得强烈的美感。
对于摄影艺术的受众,特别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怎样才能在面对一幅摄影作品时不但能懂得摄影家所使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能够捕捉到摄影家在作品中带给观众的激情,从而体会到美的感受呢?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时,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情调整到一种“空”的状态,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在进行欣赏时,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块海绵,随时准备吸收摄影画面中传来的一切信息,从而进行下一阶段的体验。
其次,要深入体会摄影画面所传达的情感。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和普通照片最大的不同就是优秀的摄影作品中蕴涵着人类的丰富的情感。不同的形象、线条、影调、色彩这些形式手段终究只是传递情感的中介物,摄影者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以情感动观众,让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体会到摄影者按下快门时那一刻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再次。要努力唤起自己内心的联想和想象。事实上,任何的艺术性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对一幅摄影作品唤起想象和联想的时候,不要忽视标题所提供的信息。摄影作品的标题非常重要,它常常标示出这幅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另外摄影作品还非常注重画面的节奏,观众可以从画面提供的音乐性节奏展开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
最后.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艺术理解力和感受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主体长期大量的审美实践积累。要提高大众的摄影艺术欣赏能力,首先,需要全社会的重视。要多举办摄影大赛,产生好的作品,同时还要有面向大众的摄影展览,让普通观众都有机会接触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提高他们的艺术欣赏力。其次,要主动阅读摄影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对摄影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作品,真正理解作品奇妙的艺术魅力。最后,提高自己的摄影欣赏能力还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对艺术欣赏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社会纪实性照片。
摄影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不过百多年时间,但它却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早期的摄影主要是贵族化的活动,现代摄影技术特别是数码摄像技术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能拿起相机,成为生活的记录者。现代摄影的发展同摄影创作和摄影欣赏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当代摄影领域。受众的欣赏、互动和反馈对摄影创作所起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摄影艺术欣赏水平,为摄影艺术也为全社会艺术素质的提高发挥作用。
摄影艺术的瞬间也是作者情感高度体现的瞬间,其瞬间生成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已是人化了的世界,是基于摄影者高度的个人化的能力的体现,相机已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表现的媒介,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眼睛的延伸,心灵的撞击,相机所能看到的,也就是我心灵所感受的。由于摄影家各自的经历、阅历、文化素质、性格爱好等等不同,所以对情感的认识会有差异,在表现各自所认识的情感时,途径也多种多样,这就构成了情感表现的不同形式,这就是拍摄同一事物,由于个人情感体验不同,拍摄的作品感人效果、表达方式也不同的原因所在。要用摄影语言表达情感信息,必须做到心细、眼疾、手快,要有扎实的功力,需要我们熟悉生活,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懂的东西多,对事物就理解的深,加上深厚的生活基础,作品自然有深度,而避免一般化。总之,艺术的瞬间是摄影作为艺术存在的基础,而审美的瞬间,才是创造艺术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才能完成情感体验的审美过程。
第四篇:瓷器艺术赏析学后感
瓷器艺术赏析学后感
本次继续教育我选修了瓷器艺术赏析课,起初还以为这门课和考古通论的性质差不多,学习了之后才渐渐发现陶瓷鉴赏课比考古通论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陶瓷的发展历程来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再破碎的瓷片上找到我们祖先留下的记忆。可以了解当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祖先可以做出这些让后人感叹的旷世之作。? 对于陶瓷我们可以将它分为陶类和瓷类。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瓷器。不管是唐三彩还是青花瓷,无论是青瓷还是白瓷,它们都属于瓷器这一个大的总体。虽然它们所产生的朝代不同,用途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见证了一个朝代和一个朝代的兴衰。我们可以透过瓷器看到它那个年代的故事。当然我不仅认识了很多精妙绝伦的瓷器,还了解到中国古代窑厂有民窑与官窑之分,是一种大的分类。再往下细分,出现过的著名宋代的五大名窑:“柴、汝、钧、哥、定”以及越窑、泉州窑、德化窑、漳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青瓷窑口。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悠久的瓷窑之一,也是南方青瓷窑厂的中心。从汉代到宋代,在浙江境内的余姚、上虞、绍兴一带都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由于这里当时是越州管辖,所以才简称为“越窑”。于是在越窑的影响下,江浙一带的制瓷业得以迅速发展。在以后的很多地方出现了烧造青瓷的窑厂,于是形成了我国早期最大的瓷器生产基地。
瓷器一直都是中国的代表。也只有瓷器可以这麽毫无争议的来代表中国,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繁荣兴衰。是通过对陶瓷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瓷器上的花纹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比如社会的状况、人民是否安居乐业、当时统治者的兴趣爱好。小小的瓷器背后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信息,我们通过这些信息我们看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变化,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看到了我们祖先烧制陶瓷的高超技术,每一件瓷器上的图案都栩栩如生,每次看到瓷器上的图案都会有种莫名的震撼,图案不仅优美还有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让人觉得每一件瓷器都是有灵魂的,仿佛它们在告诉我们发生在它身上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几千年来中国发生的事。
通过陶瓷鉴赏我了解到了中国许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么多朝代,这么多位帝王,这么多传世珍品。每一件都是我们祖先呕心沥血之作,我们的瓷器在现在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感到十分自豪,因为我们的瓷器在国内甚至国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CHINA在大写中是中国的意思,而变成小写的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所以可见瓷器对我们来说影响力是巨大的。身为中国人的我们当看到这些瓷器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种对它的崇敬之情。是它们在朝代的不断更替中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带着那个朝代的历史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很多博物馆中都有很多瓷器,甚至在外国也有很多博物馆里都有我们中国的瓷器。可见瓷器对世界影响是有多大,也许当外国人看到瓷器的时候会感叹中国的神奇,也许正是因为瓷器才会有那么多人对中国产生偌大的兴趣。正是因为瓷器上优美的纹饰让他们感到神奇,为什么中国可以烧制出这么美丽的瓷器来,为什么瓷器上面可以有那么优美的纹饰。这里的文字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好好学习的地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和瓷器永远的结合在了一起。而现在我们正在为这个事业而奋斗,我们身为中国人而且是当代大学生,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该以为反顾的为之奋斗。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要好好的守护这些珍宝,这些祖先辛勤劳动的成果,让中国陶瓷的辉煌永流万代。
第五篇:学后感
关于经典营销创意案例的学后感
这几天一直在看关于营销创意案例的文案,也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作为一个文案策划,创意是必备的条件了,有时候一个好的创意就能让企业在濒临死亡的时候来个大翻身,当年的海尔的砸冰箱之举,就是一个绝佳的事件营销创意策划,既吸引了眼球,又让员工自己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还把海尔冰箱就是质量好的印象深深带到广大客户的心中。从而拉开了海尔冰箱称霸中国的帷幕。
创意,很缺乏创意感,文案写的太平白了,连自己都打不起兴趣,还怎么能吸引客户呢? 当然扎实的基本功也很重要,要提升自己的水平,就要从方方面面的努力,一直坚信一句话,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是自己付出的太少了。
看了那些案例,才发现自己的眼界是多么的渺小,很需要开拓自己的眼界。
案例中各种绝佳的创意真是大开眼见,差异化生存,差异化营销,创新求生存,创新所致的成功,定制化营销,事件营销等等,无一不是精彩绝伦。一口是吃不成一个胖子的,这些案例都看完了,但是里面的精髓却不能快速消化,需要一个过程,那些案例需要反复的看,反复的学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看的多了,也就能想的更多,通过慢慢的积累,我也一定能够做的很好的。
还是要给自己强调一下学习,不止要学习文案策划上的东西,也要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整体提高自己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