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对音乐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音乐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造、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作为创造性最强的学科之一,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音乐教育在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专门从事音乐教学的教师,我们决不是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着想,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在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走进音乐中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审美力和创新意识。
一、营造自由的气氛
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消除恐惧心理,鼓励、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勇于表现。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课改教材上册《音乐中的动物》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用舞蹈的形式请出来。首先为了打破学生的紧张心理,我首先戴上了一个“小孔雀”头饰,跳了一个舞蹈,然后告诉同学们“我请出了孔雀,那你们想邀请谁呢?”引导他们充分想像、创编。随后,许多同学分别表演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舞蹈,全班载歌载舞,即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了,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相比之下,这要比以往死板的全班律动好得多,真正做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培养想像和创造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像。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如播放一些关于动物叫声的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音故事的音乐中随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富有创意,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课程改革后的音乐课,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做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教师要把活动设计得“多而不杂、繁而不乱”,有头有足,有重点、有中心。例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听辨声音的强弱之外,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动作、绘面的联想。例如,在一节课上,我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这时,一位同学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站起来就说:“老师,听着听着我的想像就出来了。”他的语言使在座的听课教师发出笑声,但他却一本正经地说:“同一种声音有的也不一样,就象鸭妈妈和鸭孩子的叫声就不是一样的,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刚才听这段音乐我就仿佛看到了一大早,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鸭妈妈就领着鸭孩子们去河边游泳去了”。然后他又到黑板上简单画了一幅小鸭子们游水的图画,接下去,我便引导学生试着把他们的想像编成情景剧表演出来,看着他们带着头饰认真地表演和模仿,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音乐在激发学生们的丰富想像力的魅力所在。这说明,创造意识是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想像的基础上创造性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音乐教学上的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无拘无束,让学生的思维在音乐的审美体验中得到激活,创造力得到培养。
第二篇:改革音乐教学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例外。我认为,小学音乐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不同水平和性质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紧密相关的,学生的兴趣能转化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要围绕“兴趣”这点来进行教学。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唱歌课时,教师不但要讲解词地概括主题,更应把歌曲的意境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感之中,这样,可以加深儿童对歌曲的理解。而后,儿童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内容自己编舞蹈动作,此时的学生都会认真地进行练习,每人都有自己的创造表现。最后,老师可从中叫几个较好的学生上台去表演,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
三年级的学生上音乐课时可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的特点,自己创作新的旋律,让学生自己去识别旋律的差异,从简单的创作手段中让学生寻求自己的乐趣。创造教学研究证明:儿童具有创造潜力,他们一旦发现自己的创作为别人所称赞,就可能作出更多的创造,进而形成创造性人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时,如果设计各种有趣、生动、有创意性的形式,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那么就会培养出学生从“不想学任“我也要学”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首先知道什么是创新的行为和表现。让他们在学习音乐中逐步提高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认为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经思考随声附和的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错误”。反问学生,使他们自己认识“错误”的存在,随时提醒学生遇事要多动脑筋。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第二册第二课中,教师通过五线谱的位置进行手号练习,把第三线上的音作成sol音的手号动作,把第二间的音作成si音的手号动作,让学生跟着练习,同时在练习中提问学生。“老师做对了没有?”一部分学生回答“答对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回答说:“不对!”此时,教师可继续问回答“对”的那部分学生为什么十分肯定老师做对了,再问回答“不是”的那部分学生“为什么老师做的不对?”要让全体学生自己去认识正确和错误的区别,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五线谱间的手号位置巩固练习。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创造性心理学中有句名言:“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并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落实在每一节课中。在音乐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创新习惯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三年级的音乐课中,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时,全音符的节奏拍手法是。第一拍双手击掌,二、三、四拍是按顺序张开双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创编的各式各样动作,把相同的和不相同的分开,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把好的动作再进行练习。
以上例子都是在音乐课中用到的教学手段,其实,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止上述的三个途径。但是,无论何种途径都需要我们老师为之长期努力,只有这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不是一句空话。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创造能力
【内容提要 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表演创造潜能。主要方法有: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以审美为核心,情感熏陶;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音乐教育 表演 创造 参与
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游戏、自编舞蹈、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创设出各种愉快的、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作尝试,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创造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偏重对音乐知识的输灌,使教学脱离了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甚至注重选拔和淘汰的武断教学评价方式。对教学本身造成了一种伤害,更是扼杀了绝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堂,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表演创造潜能,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形成主动持久学习音乐的精神力量。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作为“非主科”的音乐课,没有任何负担,兴趣更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这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比如,在上湘教版七年级第一堂课《大海啊,故乡》时,我尝试想过:这首歌看似简单,其实唱起来还是挺难的:一个是高音上不去,第二个是学生没有较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如果就这么干瘪瘪的跟着电子琴或录音伴奏一句句唱下去,肯定是失败的。1
于是我先从身边生活入手,从他们的口头语言能力入手,一上课我就借认识学生为名,叫他们介绍自己和家乡的事物。因为学生对家乡最熟悉,刚到学校还不习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他们留恋,又不用写作文那样长篇大论,三五句概括就行了,所以学生能大胆地站起来说,有些同学还为家乡的某些事物而自豪呢!如有个学生介绍完自己后还说:“我的家乡有广东水质最好的鱼水旅游风景区,欢迎大家来作客。”等,于是我因势利导从他们爱家乡进入音乐课堂《大海啊,故乡》,这样既活跃了音乐课堂,提起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现代社会生活中,到处有大量的音乐现象,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迎宾、列队、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等,这些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现象,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并发现音乐。如教学《音乐在我身边》这一课,我先是播放场景片断音乐,从最简单的《运动员进行曲》开始,让学生为书上的几幅场景配备合适的音乐。因为这些场景对学生来说太熟悉了,所以学生很高兴而且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接下来再激发他们努力寻找身边的音乐就不难了。什么“充煤气”、“收烂铜烂铁”农村妇人吆喝孩子回家的声音、昆虫声等。有些同学还利用教室里现场材料为大家表演“收烂铜烂铁”、还有农民犁田的“嗬嘿”声等。这些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同学们开怀大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开始留意自己身边的音乐的兴趣,做一个有心人,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大胆积极的表演欲望。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我的音乐课上,我一直较为注重学生的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体验对音乐进行表演和创造,在《大海啊,故乡》的表演创造上,我考虑到学生刚到校,相互间还比较陌生,大多数同学还没有独自上台表演的胆量,所以我先从复习歌曲:大家齐唱开始→小组唱→独唱→舞蹈即兴创造表演这个程序进行,因为有了大家齐唱,坚定了信心,大部分学生才敢出来表演小组唱,因为有了小组唱的同学做榜样,独唱的同学才会更大胆地出来表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成了我教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要想蜷缩的学生解放出来,需 2
要老师和同学太多的热情与掌声共同打造一个非常热烈的场面,没有人会拒绝鲜花与掌声。用掌声把学生从位置上“抬”出来,才能体现他们倍受尊重的感觉。一切的表演创造从这里诞生。又如,在上《声音的表现》这一单元,我先让学生单独上台给大家介绍并敲击各种乐器,然后我以一则小故事《一个夏天的一天》,让学生找出故事里的声音,并上台选出合适的乐器。把故事用音乐的形式串联起来,想出来表演的学生就像“鲤鱼跳龙门”那样涌跃;《学吹牧童笛》我要求人人手上都要有乐器,可是当时八(4)班有好几个男生没有乐器,我询问时他们不作声,其他同学说:“他们可以用树叶吹曲子”,我一阵惊喜:因为在我身边我没听过有能吹树叶的人,只是在电视上见过,于是我鼓励他们到教室门口摘树叶到教室里吹。听到那优扬清脆的《送别》,我高兴到说不出话来。在音乐的表演创造上我鼓励学生上台表演独奏、齐奏、合奏。这样可以大面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参与能力。
三、以审美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在音乐活动当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选择一些本身具有高品味审美价值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在欣赏音乐、享受音乐当中受到美的愉悦和情感的熏陶,从而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工作让学生在每次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发现。如在欣赏“音乐与人的情感世界”“母爱”系列的三首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摇篮曲》时,我先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要求学生认真听并看视频里的画面。当看到视频里的感人画面连最后一排调皮的学生都那么专注的听,那么认真地看。人都是有感情的,他们也不例外。特别是看到镜头中母亲为了儿女能吃饱去上学,而自己却只能舔留在碗里的饭粒时,许多学生眼眶都红了;有的眼里噙满泪水,有的已经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此情此景我知道我们的学生被音乐和情节所感动了。也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在欣赏《摇篮曲》中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含义。使学生认为单调幼稚的歌曲充满了感情色彩。特别是完成课后练习——回忆母亲关心自己的情景时,许多学生讲着讲着都哭了,泣不成声,在大家的鼓励下才断断续续地讲完。通过这节欣赏课,使学生在音乐当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洗礼,比我们硬生生教他们做人的道理要好得多。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创造者。
由于音乐本身具有自由性、朦胧性和可塑性,《新课标》强调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和探索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去拓展音乐创造思维,体现自我价值。
如在上《四季歌》时,我们学校除了电子琴外其余什么乐器都有没有。我想这正是体现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时候了,于是我叫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制乐器。出呼我的意料,他们用矿泉水散装沙做成了“土沙锤”、竹筒做的“双响筒”、“铃鼓”、狗膀子或农村辟邪用的铃铛做“碰铃”,这确实使我大吃一惊:谁说现在的学生懒了?只是我们没有激发而已!
又如,我们在每个学期都安排一个完全由学生打造出来的“班级演唱会”,好让学生大显身手。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审美活动的积极性,从中获得成就感,而且还能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交流和协调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智能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在音乐实践当中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在这个时候,全班同学共同策划演唱会全过程,在班上选出两位能说会道的人做节目主持人,节目的要求可以自己单独上台或者与同学组合表演 ;主持人进行节目顺序的编排和串词;个人或班干部以班的名义邀请自己喜欢的领导或老师参加本班演唱会。演唱会开始,我就是一个负责放音乐的音响师,把整节课交给全班同学,让他们在主持人的带动下,在大家的掌声中,尽情地去演绎。通过这样的“班级演唱会”,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果。
总之,音乐创作、表演都离不开人的亲身参与和体验,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权力和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拓展音乐创造思维,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只有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有效地主动参与表演,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知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第四篇: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本文主要从实验教学条件的创设、实验内容的安排和实施、教师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为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新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领域的广范渗透和应用,不仅要求社会成员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能力。而生物、化学、物理等是实验性学科,如任何有关生物的创新发现都离不开实验,因此生物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物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针对我校是升本的综合性大学,如何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理工科教师和管理部门所关心的问题之一。针对我校升本以来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所提倡的导师制和多年的办学经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实验安排上减少那些缺乏科学思维训练和创造性的验证性实验,开展“教方法、训技能、练本领、上水平”的研究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研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条件
1.1 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素质
要有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以及正确、标准、全面的实验技能,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2 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和一定的主动性
学生有较高的素质,才能保证在实验过程中认真操作,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主动性强,才能对所做课题感兴趣,才能选择喜欢的课题组及老师,实现学生?教师的双向选择,进行研究式实验教学。
1.3 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
学校要加大对实验仪器、设备、药品的的投入力度,为开放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硬环境。研究式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方式
2.1 强调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打好理论基础
要求参加研究式实验教学的学生大多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们入校时间短,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所以要求对他们学好基础知识,正确处理基础学习与科研、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在注重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要注意吸收新知识、新理论,逐步进入本学科的前沿领域,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2 加强技能训练,改变教学模式
由于一些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其结果将是毕业后眼高手低,独力工作能力差,这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为此要改变教学模式,采用“两阶段、双强化”的教学方针,即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阶段”是实施这一目标的具体过程,第一阶段着重培养基本技能,从基本实验到大型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中的协调性、准确性,规范化等。第二阶段注重创造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第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科研性的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测试、处理和分析数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同学的创造力,以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
2.3 启发学生思维,诱导科学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基础开始,由易到难,启发诱导,培养兴趣,鼓励学生的大胆提问题,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集思广益,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就直接酝酿在讨论中。针对问题,要进行论证,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预期目标
3.1 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
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师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多,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拚搏进取,勇于创新,也为教师探索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学生参与科研工作,首先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更加清楚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解决了学生所困惑的“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验,有了独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促使学生进行总结,灵活应用各基础实验阶段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强化了技能训练,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4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研究式实验课题有的可来源于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专项研究,通过学生大量的实验,以及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新设想,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促使指导教师预先试作和了解更多的可能的方案,常看文献,了解动态,才能指导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将极大的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3.5 有利于实验室的开放和建设
在研究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势必要有相应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通过大量的实验,从中可以发现实验室中所缺少的仪器、设备,便于补充、更新。同时也可以提高现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实验室的进一步开放,为研究式实验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结论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开展研究式实验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我系学生在参加省、校级的“挑战杯”科技论文竞赛中多次获奖就是很好的证明。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创新现代大学办学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1999:15-16.[2] 王义遒.以创新为灵魂树立新的教育观念[J].高等理科教育.1999.[3] 胡继飞,证晓蕙.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五篇: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数学创新学习,我们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此,1998年3月我们确立了“小学数学创新学习”实验课题,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精神,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探索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途径。
一、实验与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原则
1.实验与研究的基本过程。
我们两年的实验与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8.3-1999.l)确立素质教育观和创新学习观。在各年级选择一个实验班。主要围绕“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和“仍给学生思维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两个问题改革数学课堂教学。
第二阶段(l999.3-1999.7)。主要进行“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和“改革课堂组织形式——进行小组学习”的探讨。
第三阶段,1999年9月以来,实验由点到面,在全校铺开。研究教材、教法、课堂的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又对数学概念、应用题、复习课等方面进行探索。
2.指导学生数学创新学习的原则。
(l)全体参与原则。基本涵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这是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基本涵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基本涵义是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这是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基本涵义是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这是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基本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基本涵义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这是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基本涵义是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基本涵义是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这是创新学习的动力因素。
二、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操作措施和方法
1.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1)改变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如第三册“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是2讲起的,我们则是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导l-4的口诀。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总结束法口诀的方法。为学习6-9的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是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
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2.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济南高架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架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
教师抓住时机出示例题,两个学生列出算式:1÷(l÷10+l÷15)和 l÷(+)。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很快解决了单位“l”和工作效率问题、认定了第二种解题方法。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愉悦。
3.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深入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运里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干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已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4.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
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
生2:“为什么要凑十?”
生3:“为什么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
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又如,教学“求最小公倍数”,生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得到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后,生2提出:“为什么公有的质因数各取一个?”生3提出:“你为什么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第三个问题的难度比较大,也是关键性的问题。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36和72的质因数与12和18的质因数进行比较,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不断打实创新学习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
如复习中面图形前周长和面积时,一个小组是这样梳理的:
它简单明了、形象地表示了各类平面图形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出乎一面周形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小组自学、合作学习、集体智慧的结果。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独出心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将所学过的知识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6.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第六册“归一”问题时,我们从生活实际入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模拟买卖商品,填写发票。
让学生说说填发票时你是怎样想的。实际上填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紧密联系生话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这样做,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7.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学会求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教学第十二册百分数的应用——“利息”时。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去银行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并搜集定期存款凭条。又如,教学第八册“十进制记数法”时,“数的产生”这部分,我们布置学生通过课外去查阅资料,获取知识。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近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和发展。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和动态逼真的教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在解决数学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率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9.建立学生创新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正确导向和保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怎样把课堂教学引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激励,必须发挥课堂教学的评价作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应突出七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上要有创新思想。主要看是否能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
(2)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凡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就要精讲、讲到点子上。
(3)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参与。就是看是否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达到多种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提高在一定时间内学习知识的效率。
(4)教学方法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应该是探索法、研讨法、讲解法、实验法、课讲演示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5)从课堂上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看学生喜欢不喜欢数学课。主要看是否营造了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的程度。
(6)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主要看是否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做到尊重大纲,用活教材。
(7)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主要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灵活。
三、实验与研究的效果
l.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老师们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做到了不唯书,不盲从,灵活处理教材,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了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有差异的学生个体都能得到最佳发展的理念。
2.提出新的数学教学基本结构。
新授课:创设情境——小组学习——全班交流——质疑问难——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向全班汇报,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这是问题解决的核心环节。
复习课:看书——整理——交流——总结。梳理——综合练习。即学习小组或学生个体通过看书,梳理一个单元或一部分内容,找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文字叙述、图表、实物或其它表现形式,形成知识一网络,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整理意图、表现形式、整理内容,这个过程一定要是全员参与的过程。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相
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000年1月我们对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了质量分析。(表略)
我们惊喜地看到实验班的学生数学成绩大幅度地提高,特别是概念部分优秀率平均提高了18.3%。成绩的提高得益于概念的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老师提供素材,学生小组研究、探索、总结出概念,因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4.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在我们的数学课上,问题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提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发展了学生创思维。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大都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有自己的新思路、新设计。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灵活、有深度。
5.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也推动了我校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使我校的创新教学一直走在省、市的前列。
四、实验与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关于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思考。
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增强。由于教师不能充分考虑、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验,掌握最新信息,以应付课堂上学生开放性的提问。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的关键。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探索出了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途径,取得一些成果,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讨,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这项实验与研究更加完善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