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影评《悲惨世界》

时间:2019-05-14 02:1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影影评《悲惨世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影影评《悲惨世界》》。

第一篇:电影影评《悲惨世界》

Damn you all, 那些没有提醒我看这部电影之前需自备纸巾的音乐剧爱好者群众们。听着后排大妈们痛快淋漓的抽泣与擤鼻涕声,千辛万苦在大雪里开着车来第一场sold out被迫等了近两个小时看完还要在大雪里开着车回去的我忍眼泪忍得都快……哭了。

其实这片和King's Speech甚至Tom Hooper更早期的Elizabeth I一样,都是剧本的力度已经放在那里,他只需要以艺匠的手法串联出来就行——不同的是前两作的剧本都是夹在二等一等中间的质量,而这一部则绝对是要名头有名头、要高度有高度。不管是雨果的原作还是称霸世界音乐剧坛三十年的改编,再现于银幕的难度都够导演喝一壶的。虽说音乐剧已经将庞大的小说篇幅减而又减,但是其如歌剧一般的85%以上唱白如若拍成电影,如何让大部分并不熟悉这部音乐剧的观众(相信我,票房、口碑想要好观影主力一定不光是音乐剧死忠)不至于哑然失笑其实也是一个挺难解决的问题。这就一下子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舞台原卡还是好莱坞明星?前者的唱功固然了得,但观众辨识度和他们对电影的驾驭能力显然大大成疑,而如果是后者,谁又能保证他们一开口观众不捂住耳朵纷纷退场呢?这种血的教训也不是没有过嘛(好莱坞的解决办法自然是请替唱)。

Tom Hooper一定也为这问题头疼过,因为哪怕他的卡司里确实是有亮堂堂的、可以信赖的名字——虽说绝大部分观众认识长腿休是因为金刚狼,但他在2006年奥斯卡奖上(以及没多少人看但是也的确惊艳的几次托尼奖上)的亮眼表现早已让很多人注意到了他的音乐才华;Anne Hathaway也是一样,和长腿休在颁奖礼上的“即兴”合作也好,之后在脱口秀节目上的偶秀峥嵘也罢,大家对她的唱功似乎也有挺好的心理准备;Amanda Seyfried在Mamma Mia之后再次接演音乐剧电影也不让人吃惊,不过剩下的两个人——银幕上下都以硬汉形象示人的Russell Crowe和Burberry广告里走出来的传统英式posh kid Eddie Redmayne就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他们俩的角色可都是分量很重的,现在这个媒体无孔不入、观众挑剔贼精的年代,找替唱已经基本不可能了,就算再不成也得演员本人硬着头皮上(参见Mamma Mia里的众男演员——OUCH!),而如果沙威和马吕斯砸锅,这部电影也就一半完蛋了。

但是Tom Hooper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甚至还有很多惊喜的答卷,Crowe的沙威虽说唱功稍欠火候,但毕竟中气十足、远超业余水准,而且角斗士哪怕已经有了啤酒肚也依然凶神恶煞、气势逼人,演这个一根筋到被自己逼死的角色还是游刃有余的;而Eddie——哦那个能在任何维度上准确地让你心碎成渣的男孩,有天使一般的纯真眼神和清亮声音,他曾经是伊顿公学的音特生,现在是只会演戏更会唱歌的小云雀。不能否认我在知道这家伙的来头之前也怀疑过他能不能驾驭一个要和长腿休面对面打对场的角色,但是让人等到心焦的原声碟终于出来,我迫不及待地点开preview听到他第一个高音抛上去的时候……ohhhhhhhhh I must have died and gone to friggin' heaven.他的声线太特别了,虽然训练有素但却不矫揉造作,似乎天生就带着感动人心的力量,那介于男孩和男人之间、有激光一般穿透力的男高音简直太适合马吕斯这个角色,再加上舞台神童的演技,他已经成为观众和评论界眼中该片最大的惊喜,甚至有大批影评人预测,如果学院足够慷慨(或者Universal足够不吝惜自己的公关银子),他将会取代Crowe在近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中占有一席之地。准备好吧,好莱坞,大英帝国的80一代已经气势汹汹地大举攻来,他们全都怀揣着近乎无可挑剔的教育背景、闪瞎无数人双眼的演艺经历,更重要的是他们一个个都谦恭严谨、多才多艺、彬彬有礼,渴望接受各种挑战,扮演不同的角色,更可怕的是,他们还都精力旺盛,一年能演三四部电影,还能抽空挤进几部舞台剧几集电视剧去,简直是没有能难倒他们的事情……在老年帮、中年帮已然一统天下之后,青年帮也悄然追随而来并且渐渐站稳了脚跟,在他们头上除了前辈的提携与荫庇,只有洛杉矶终年无云的晴朗天空。

Helena Bonham Carter和Sacha Baron Cohen绝对是两个太大牌的配角,尤其是SBC,每回出场的时候观众的情绪都会达到一个小高潮,而他的表现也再一次不负大家的期待,以及他唱得虽然荒腔走板,但其实嗓子可真不错;我不喜欢HBC的声音(Gee I don't like her anything),但看到她出现我还是挺惊喜的——老带新是多好的传统啊是吧,大明星甘做绿叶永远都是应该表扬的。

(以及我上回指出了大RADA有痛打学长、积极进步的传统,没想到我大剑桥也有。快乐的二一生们,你们前赴后继得很好,很好……)

(以及沙威的第一人选其实是Paul Bettany。There, I said it.Your move.)

对于Samantha Barks和Aaron Tveit,Barks曾是西区原卡,Tveit也是生在百老汇、长在百老汇的舞台老手,相信很多音乐剧资深粉比我更有发言权;演Gavroche和小Cosette的两个小演员太可爱了,相信很多人也为他们掉了眼泪。总之,配角群的表现非常专业且强势,在这样一部本来就应以致敬原作为追求的影片里也最合适不过了。

说了这么多,也差不多该打住。《悲惨世界》本是浪漫主义的顶峰之作,再加上宏大的时代背景,在文学史上有无法超越的地位;而音乐剧改编以其庞大的篇幅和包容万象的音乐可能(抱歉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也是音乐剧史上数一数二的名作。台前幕后,这部影片的演员和主创们都在讲着拍摄时的千辛万苦,光影虽纵然即逝,但胶片上的青春却永远不老,如果这部电影能让音乐剧死忠满意、让一般影迷叫好,也总算是不愧于这么多人的努力了吧。

第二篇:电影影评《悲惨世界》多篇

(一)从前吧,有一本很厚的书,里面提到如何修建下水道,如何说黑话,如何越狱,如何养成萝莉等实用技能,然而最终要的是提供了成为一个好人的详细步骤。它叫les misérables,但是我读此书会觉得很欢乐。

后来我很难接受音乐剧版本,因为去掉各种欢乐的细枝末节,剩下的主干故事就跟它的名字一样苦逼了,我又非常讨厌看苦情戏……后来粉上音乐剧版是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开始的,一听到就热血沸腾了,瞬间发现原来1832年的那帮法国小青年就是一群土摇啊,cool!

电影版的选角一出来我就各种凌乱了,几个主演跟我想象中的反差好大,更别说唱歌都不咋的……不过看了电影以后觉得演员们任务完成的基本都很不错,导演也是可以让人一眼就看出诚意来,尽管遗憾也不少。

以前我特别不看好狼叔,哪怕是在金刚狼时代,我也就当他是个秀肌肉的帅大叔而已。但是在LM里我彻底沦陷了,苦逼的时候好戳泪点啊!微笑的时候好治愈啊!成为企业家的时候好英俊啊!唱歌的时候……呃……除了声音略显年轻以外其实还不错啦,如果不算bring him home的话……

但是bring him home我真是无法理解啊!虽然我努力揣测狼叔和导演的意图为啥我就想不明白啊?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哪里??为啥我觉得狼叔在霸气地对上帝吼:你丫要是敢让我女婿挂了,我就率领麾下众狼挥舞着爪子砸你们家冰箱洗衣机旧电脑!

此时寇爷爷一定在幕后暗想“我单教会了你怎么做个好人,却忘了教你怎么唱bring him home……”所以结尾的时候,看吧,狼叔还是投入了寇爷爷温暖的怀抱,好好学吧年轻人~~~

Russell Crowe,看之前对他鬼斧神工的唱功早有耳闻,已决定忽略之。没想到他的声音一出来居然突然就吸引了我。后来我懂了,他在LM里演警察唱的确实好烂,但是人家其实有一副完美的暗黑嗓子啊!Russell叔您是一大把年纪还没找对自己的路子啊!您怎么能大晚上的跑到房顶上去嗥叫stars啊!这不是找挨削么……所以被狼叔揍了吧,然后又被小愤青们群殴,然后还要被观众无限黑TT 快去组个团唱死亡民谣啊,军工啊,自杀黑啊!白瞎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暗黑嗓子……

狼叔跟Russell打架的时候,狼叔中气十足地对小警察咆哮,警察用他那闷骚的声音有气无力地招架,我瞬间对小警察充满了森森的同情……是不同情的早了点?唔……狼叔你表欺负可怜的警察咩!

Anne这姑娘太聪明了!其实她过于甜美的长相挺限制戏路的,但是这姑娘总是非常聪明地扬长避短,把所有各种不同的角色收服。之前她演猫女的时候我就特别不看好她,因为她完全没有神秘阴冷的气质,结果Anne姑娘完全抛弃了米歇尔的路子,演出了一个优雅版的猫女。

LM里她也非常聪明,所有演员里她最能理解电影与舞台的区别,最能发挥出电影的优势。特写镜头+泣不成声支离破碎的声音,甚至能听到她颤抖的呼吸,这时候谁不会为之感动呢?谁还管她唱功到底好不好。而且含笑而挂的时候Anne的眼睛特别明亮,这种原本只有文字才能表达出来的眼神竟然被她演出来了,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

小雀斑基本很完美,外表美貌表演呆萌唱歌意外地好,就不多说啥了,好评!其实最惊喜的萌点是,他外公居然出来打酱油了。马吕斯的外公是我原著里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啊,改编电影总会把老爷子忽略掉。虽然只是出来打了个酱油,已经让我很激动了,给老爷子请安~

小C这个角色本来就只有在原著小说里有存在感,剧中完成花瓶的任务就可以了。萌点是狼叔衣冠不整地闯入小姑娘的闺房……然后我就邪恶了……当时特别希望打个雷把正在路上的马吕斯劈死,然后狼叔和萝莉……呃……[脸红]

在预告片里听Samantha的on my own感觉她唱的没有25周年好,比较弱。但是在电影里看的话会觉得这样唱是对的,电影比舞台更有真实感,气息弱一点比完美的演唱反而更加能表达感情。跟着小雀斑去寻找女神那一路上又难过又开心的样子演的真好。

大E太没存在感了,我不说啥了,ABC们还是有好多萌点的,革命这一段是电影的优势,比小说和舞台都更加动人心弦。ABC小哥们完美地表现出了法国小青年充满激情又很不靠谱。(以及英国小青年充满基情又欲说还休)。

小Gavroch好萌啊!这小孩其实长得一点都不好看,但就是好萌,痞痞的特别萌,跟原著很贴近。熊孩子你家住豪宅啊!是不是很多城市都有只囧囧有神的大象?好歹这只大象有屁股的。我就不吐槽尚贝里那四只没屁股的大象了。萌娃子挂掉的那段,我记得书里写的是冒着枪林弹雨去捡子弹吧,电影里貌似是小Gavroch想出去卖个萌,然后警察蜀黍们心一软就散了吧,结果明显卖萌失败中枪。开枪的那位蜀黍,这孩子是偷过你们家蛋糕么?不然你肿么忍心开枪的TT

小小C……小小年纪我就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反抗的怒火……特别是隔着木板给了眼睛的特写,看得我浑身发毛……

旅店老板夫妇跟原著反差好大!而且这两位唱歌都很灾难,好在两位演技都很了得,加上master of the house那段场面调度很精彩,所以还是相当欢乐的。

(二)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电影破了票房纪录,几乎场场爆满。而且几乎场场结束时观众都对着空无一人的银幕鼓掌,这在电影史上是少有的。当然,电影仅仅是进一步普及了这出音乐剧,原剧本身就非常受大众欢迎。从1985年问世以来,在伦敦已经连续演出了27年,至今仍旧不衰。在纽约百老汇也曾连续演出16年,停了三年后,又于2006年重新上演至2008年。音乐剧《悲惨世界》在英语世界的成功几乎让人们忘记它原本是法国人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önberg)作曲,布伯利(Alain Boublil)和纳泰勒(Jean-Marc Natel)作词的轻歌剧。可是在法国,这出剧于1980年问世,只演了三个月。在英美大获成功后,经过改编的作品于1991在巴黎再度上演,命运仍不见好,只演了很短一段时间就收场了。这个奇怪的现象让我想到原著作者雨果的命运。他因反对拿破仑三世独裁而被迫流亡海外,从1851开始侨居法国旁边的英属岛屿长达19年之久。小说《悲惨世界》就是在此期间(1862年)完成的。当然,这出轻歌剧在法国受到冷遇的原因绝不是政治。甚至还不能说它受到冷遇,毕竟也演过一百多场,只不过它不像在英美这么成功罢了。这“墙外香”现象应该归功于英语大众的喜爱和英语本身的强势。

法国人在艺术上是比较挑剔的,尤其对改编法语名著特别敏感。《悲惨世界》是法国文学经典中的经典,无论谁来改编,无论把它改编成什么,都遭到过严厉的批评和无情的讥讽。评论家们不仅对删繁就简十分厌恶,而且对破坏语言的优美尤其愤怒。但对读翻译的人来说,凡是与我交谈过的读者都一致认为,这部鸿篇巨制如果删掉一半,文学价值可能更高。小说里有太多游离于故事之外的议论和轶事。那些鞭挞时政的批评也好,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也好,惊动巴黎的绯闻也好,当年的读者看着热闹,就像我们今天在网上打架差不多,但与后世读者没多大关系。现在我们关心的只是小说人物的命运,除了研究历史的学者以外,谁还关心那些陈芝麻烂谷子?而且真正研究历史的学者要去史册典籍里钩沉,小说最多就是用来参考而已。至于语言美,《悲惨世界》毕竟是用法语写的。其中的美妙在翻译中难以完全再现出来。改编成音乐剧,也许会让法国文学评论家们非常不满。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反正以前也没有充分领略到原文的妙处,我们能感到的文字美的缺失肯定要少得多。我们欣赏的是小说对不公道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是作者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是主教的善良的感召力量,是冉阿让面临的矛盾和他的高尚行为,是雨果刻画的鲜明人物和他讲述的浪漫故事。而这一切都在剧中得到生动的再现并通过音乐得到感人的表现。

法国人在艺术上也格外求新好奇。“先锋派”这个词就来自法语avant-garde,他们厌烦艺术上的重复,甚至仅仅是有些近似都难以忍受。音乐剧《悲惨世界》的主要作曲家和歌词作者早在1973年就合作出品过摇滚歌剧《法国大革命》(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比《悲惨世界》早七年。规模大得多,从攻占巴士底狱,推翻波旁王朝,一直演到罗伯斯庇尔的暴政。音乐新奇得多,虽然也有传统轻歌剧的段落,但主要歌曲都是非常上口的摇滚乐。票房在法国也好得多,不仅在70年代红极一时,而且这四十来年一直在不断发行各种版本的唱片,至今依然炙手可热。但是摇滚歌剧《法国大革命》涉及的法国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缺乏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起伏,感情上也不够动人,因而从来没有翻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很少有人知道。虽然音乐剧《悲惨世界》并不是关于法国大革命,最后的街垒战是1832年6月巴黎的起义,但其历史大背景还是很相似的,音乐又回归到比较传统且稍嫌过时的轻歌剧甚至大歌剧风格,加上法国人对改编他们古典文学精品的挑剔,这个作品在法国受到相对冷遇就不难理解了。

然而,广大英语观众没有这类挑剔和顾忌,也没有那似曾相识的感觉和印象。我们听到和看到的是牢狱里失去尊严者的愤怒,是受污辱的妇女的悲情和怨言,是无辜的孩子可怜的希望,是在那残暴的王朝受压迫者愤怒的吼声,是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强烈渴求,是全人类最普遍、最根本的愿望。当芳汀失去工作,为了抚养女儿而不得不卖头发,卖牙齿,卖肉体,还因略微反抗而遭受惩罚,当她唱起那支忧伤的歌《我的梦想》,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流泪。当娇小的珂赛特吃力地拿起巨大的墩布和木桶,当她唱起那支希望的歌《云中的城堡》,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为之流泪。当那个捡子弹的男孩倒在镇压者的枪下,当他用稚嫩的童声唱起那支英勇的歌《小孩子》,有谁不会为之热血沸腾?当那些革命青年搭起路障,站在上面高唱那激昂的战歌《你听到人民的歌声吗》,有谁不会为之热血沸腾?这样一部优秀的音乐剧竟然在它的出生地受到冷遇,就算我能够理解,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原先对法国的崇敬也减少了。

然而,我对雨果的崇敬并没有因为上述缺点而有所减少。那些缺点是针对小说的广大读者而言,但对于希望了解当时法国社会风土人情的学者则有巨大价值。另外,这部史诗般的小说同时又体现了古希腊的悲剧传统,而且是被黑格尔尊为典范的《安提戈涅》(Antigone)那种理念冲突的悲剧。剧中矛盾的双方并非简单的正义与邪恶的代表,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冉阿让本能地感到世道不公,他偷个面包,砸个橱窗不该受到那么残酷,那样剥夺人性的惩罚。沙威则坚信帝国的法律,他维护法律的威严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们俩都不是歹徒。所以,当沙威以为自己认错人时,就坚持要求马德兰市长惩罚他。所以,当冉阿让有机会处死沙威时,却放了他。所以,当沙威意识到自己的信仰出了问题时,当他看到“上帝的正义和人的正义背道而驰”时,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冉阿让和沙威不是简单的好人和坏人,而是像雨果另一部小说《九三年》中共和军司令官戈万、保皇党叛军首领朗特纳克和特派代表西穆尔丹那样各有不同信仰的正直的人。他们既因各自的原则水火不容,又具有超越其信仰的人道精神而能够自省并自我牺牲。基于此,音乐剧电影增加了沙威察看街垒战死者的镜头,增加了他看到那个英勇男孩尸体的特写。让没读过原著,不知道沙威心理矛盾的观众进一步理解他为什么会自杀。这种超越意识形态,为各自理念奋斗而产生的冲突和悲剧似乎还未曾在中文作品中出现过。中国文学以往总是把敌人都描绘成道德败坏的歹徒,总是把他们的作为都描绘成自私利己的行径。这种简单化的根源在于不能不带偏见地观察人世。雨果也不是没有偏见,他藐视并贬低的是德纳第夫妇那类小人。他们像吃死尸的乌鸦一样,在战场上掠夺阵亡将士的遗物。他们为了钱财对芳汀和珂塞特百般压榨,我认为雨果把他们描写得太过分,太单一了。对此,音乐剧作了适当的调整,让这对夫妇变得较为可笑,而不那么可恶。这显然是承袭英国音乐剧《雾都孤儿》(Oliver!)的传统,在那出剧中教唆犯费根(Fagin)受到的是笑话,而非丑化。

有些人指责《悲惨世界》里有太多巧合:德纳第在滑铁卢战场上扒死人财物正好扒到马吕斯的父亲;沙威正好来到冉阿让冒名马德兰开工厂的城市,正好看见他抬马车救人,因而产生怀疑;冉阿让跳进修道院里正好撞到他救的人;德纳第的女儿爱潘妮也碰到并爱上了马吕斯,还替他找到珂塞特;冉阿让背着马吕斯钻地下水道逃跑,正好在出口碰到德纳第,等等。这么多巧合,在五卷长篇中也许还不太明显,但在改编的三小时音乐剧中让情节显得很不真实。但我看《悲惨世界》并不是把它当作写实的小说,而是把它当作浪漫的故事来看。“浪漫”被很多人误以为仅仅是爱情。其实在西方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是与新古典主义相对,强调感情超过理性,描写平民百姓的文学运动。《悲惨世界》中的人物是被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是善良的基督徒的典型代表,是受到感召后一心向善者的典型代表,是忠实执行王朝法律的典型代表,是被侮辱的万千妇女的典型代表,是纯洁的儿童经受命运折磨的典型代表,是贪婪无耻的人渣的典型代表,是血性青年革命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的碰撞、交往、矛盾与融合,他们的情感交织和理念冲突构成一张历史的巨幅画卷。这幅画卷反映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真实事件,而是整个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精神,是更高层次的艺术真实。而改编的音乐剧运用感人的乐曲和唱段进一步将此时代精神和艺术真实表现了出来。与我看过的十来种《悲惨世界》改编作品相比,我认为英语音乐剧的取舍最佳,不多不少,而音乐剧电影的结构和节奏更加紧凑,也充分发挥了细腻表演的电影特长。

让专家和学者研究雨果的原著《悲惨世界》吧。让大众享受删繁就简的改编作品吧。我读过两遍原著,中间相隔了30年,估计今生不会再读了。但我还会看无数遍改编的音乐剧和电影。在剧院里,我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欣赏的更多是声乐艺术。电影的音响和一些唱段虽然比不上剧院的效果,但它充分发挥了特写镜头的优势,表演出在舞台上看不清的细腻感情;比如芳汀临死前演唱那段令人同悲共泣的哀歌,她嘴角的抽搐,眼睛里闪动的羞辱、幽怨、绝望和愤怒。可能是因为在电影上看得清楚,也有助于听明白唱词。不仅是我,我的几个朋友也都觉得在电影院里比在戏院里更容易听懂唱词。电影还发挥了场景转换方便的长处,展现出文字描写和舞台美术都无法再现的场景;比如一开始拉船的那个非常有创意的镜头。它不仅表现了那些囚犯的苦役,也是比喻王朝复辟的法国犹如那倾斜的破船一样不可修复。

音乐剧的成功也多亏蒯茨默(Herbert Kretzmer)把法文歌词自由意译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多亏英文是世界上最强势,最国际化的语言,才使得音乐剧《悲惨世界》不仅在英国和美国获得巨大成功,而且红遍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其它许多英语国家,并且已经译作21种语言,以不同形式在42个国家上演。随着电影的成功,我相信,想看音乐剧的观众一定会更多。就像网络文学促进纸媒出版一样,电影和音乐剧的关系也会由先前担心的竞争变为相互促进。看过平面的影子以后,一些朋友的兴趣都被激发起来,他们还希望去看真人的表演。还有一些朋友以及我自己,虽然早已看过音乐剧,仍然想看电影是怎么表现的,也想看不同团队的演出。戏剧艺术就是有这种魅力;一出剧有人能看上百遍,但很少有人把一部小说读上十遍。

如果你关注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你会察觉到《悲惨世界》与大多数音乐剧不同:没有轻歌曼舞,音乐和唱段不是疾风暴雨般地强烈,就是凄楚得催人泪下;没有说话,歌曲之间是像大歌剧那样用宣叙调连接起来的,但又没有大歌剧那么高难的咏叹调;没有光彩夺目的场景和鲜艳的服装,每一场都是昏暗的,几乎人人都是破衣烂衫;没有插科打诨,即便德纳第夫妻出场时,也是滑稽和讽刺,不是玩笑或幽默。一句话,除了音乐以外,这部剧其它各方面都更接近大歌剧。但又不像曲高和寡的大歌剧那样,这部音乐剧非常受大众欢迎。说到底,还得感谢雨果。法国人错过了让自家文豪的经典在全球大放异彩的机会,其实怨不得他们,而是因为法语正江河日下,而英语却如日中天。

如果你特别关注音乐剧,你还会想到,在某种意义上,《悲惨世界》与美国第一部真正的音乐剧《演艺船家》(Showboat)异曲同工。Showboat直译就是“演出船”,我译作《演艺船家》是因为那部音乐剧实在是关于几个以船为家的艺人生涯。其相似之处在于,那部作品也在相当程度上表现苦难。一开幕,观众就在美国舞台上第一次看到一群黑人装卸工在码头上愤懑地唱道:“白人整日闲游荡,黑人整日工作忙。汗水落入密西西比,一直忙到末日降。”剧院老板和出品人西格弗里德(Florence Ziegfeld)在1927年首演之夜,在观众悄然无声的观看时以为自己高尚一把就会惨败。但《演艺船家》震撼人心的艺术赢得了观众的欣赏,接连演了一年半572场。这在当时算是极大的成功,并为这种艺术形式赢得了音乐剧(musical)的名称,把这个形容词变成了名词。时隔60年后,《悲惨世界》在百老汇首演。在美国的舞台上,音乐剧从欢快的歌舞回到了沉重的歌唱,从谐谑回到了庄严,从轻松回到了严肃。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成功表明了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更大的表现力和可能性。

作曲家勋伯格和作词者布伯利的后续作品《西贡小姐》就是证明。这也是一部严肃的作品,堪称是英语的《蝴蝶夫人》,是越南的乔乔桑的悲剧。音乐剧《悲惨世界》在英美的成功令歌词作者直接用英语创作《西贡小姐》,令出品人决定在英美上演。在伦敦从1989到1999十年间共演出4264场,打破了之前由《窈窕淑女》保持的特鲁里街皇家歌剧院公演最久音乐剧的记录。《西贡小姐》在纽约百老汇从1991到2001年也演出了4092场,而且也拍成电影了。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的成功一定会促使音乐剧电影《西贡小姐》早日上演,进一步普及这部作品。英语在其它所有领域里都早已成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音乐剧《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的成功和“墙外香”现象更明确地标志着英语在文学艺术上也独占鳌头。

(三)终于去看了电影版音乐剧《悲惨世界》。还带爸妈一块去的。我妈好像还挺喜欢的,我爸感受一般般。

前半段讲冉阿让的救赎,加上沙威那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听起来就是很不好的嗓音,让节奏显得冗长,有点点让人瞌睡。边上一对小情侣一直在讨论情节,我真蛮想给他们先“科普”一下的,听得让人感觉好着急啊。

直到几个年轻人出现,情形终于扭转过来了。之前曾经说过,看《悲惨世界》的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艾潘尼的死。有可能音乐剧的创作者也觉得这角色好让人心伤,出彩的唱段好几处。电影里开始那几段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对唱,可都夹杂着艾潘尼在边上默默难过。你说你的情绪放在谁身上好呢?一见倾心的爱情纵然甜蜜,哪比得上这边厢又恨又不忍。我觉得艾潘尼说珂赛特是bourgeois的时候再凶一点也能接受。又没文化又不漂亮,出身低微的人,也想谈恋爱。最后是通过牺牲生命才换来心上人的一吻。哗~再说下去我要打开文艺女青年属性了。

我之前并没有听过赫赫有名的音乐剧。这回看了电影版,印象最深的除了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I Dreamed a Dream这类脍炙人口以至于怎么着都会让人印象很深的曲子之外,最感叹的就是Red and Black和One Day More了。Red and Black是马吕斯、安灼拉以及一众“ABC之友”革命前夕讨论形势的唱段。安灼拉说红与黑是讲革命的光明和现实的黑暗,他说,革命马上就要来了,现在有重要的问题要讨论。另一边马吕斯还在为只见了一眼的珂赛特神魂颠倒以至于神知糊知,红与黑是爱人是否在身边,是否在自己的那个世界里。这曲子把革命与爱情唱到一起去,让人觉得这两件事情在荷尔蒙的基础上,是很有共通之处的。此外One Day More的处理也深得我心。从马吕斯和珂赛特互相留恋,到冉阿让的又一次逃离,到艾潘尼伤心欲绝,到沙威准备镇压革命,到所有革命的参与者对于新世界新生活的渴望。就这么一句句加上去。我心里蛮感慨的。其他表现手法都很难做到这点的吧,因为其他那些都太有“逻辑”了。

描写革命的片段并没有太多地方出彩。尤其是由始至终只有那么一个由各种破烂家具堆起来的路障。怎么说呢,虽然我也知道戏剧可能会需要这种突出某一个点的表现手法,但这部电影前面的大多数场景还是比较写实的,这突然弄出一堆烂桌子烂椅子,再告诉观众这帮人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革命,而且革命就只有这么一堆烂桌子烂椅子可以守护了,多少有点令人出戏。安灼拉发现他们誓死要保卫的人民最后也没有站在他们一边,路障被攻陷之后,革命者们四散逃亡街边却没人开门,这都蛮虐心的。最后一群女人蹲在地上清理血迹,说这些人之前也都是父母珍爱的孩子。我心想,其实中国人很少看到有人这样描写革命的呀。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也是蛮感人的——问题在于。。嗯?马吕斯刚刚唱完珂赛特就出现了,然后就是他们俩的事了。那你看到bourgeois大美妞就突然不觉得痛苦了?你死去的同伴,你们曾经的理想,就都这么算了?你不准备再革命了,要和bourgeois大美妞永远生活在一起?那你之前干什么要去革命呢,你直接就可以和她在一起过幸福安宁的生活的嘛。

我年幼的时候看这本书,并不觉得这里有对于革命理想的背叛,也丝毫不觉得这两件事情当中可能是有个“转”的。我当时只觉得珂赛特是个没什么意思的人,因为从头到位她只负责美丽着纯真着,什么事情都没有干。而马吕斯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和波折,他应该“和心爱的人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这是所有在小说中经历很多苦难的主角们在最后都能获得的credit。今天看了电影又忍不住想,谁知道呢,也许就需要珂赛特这样一个“什么事情都没有干”的纯洁的姑娘,那是革命者们的理想,幸福的结局也正是革命者们对于建立新世界的希望?而这希望又不能以革命战争本身的胜利来表现。打仗赢了反而不是希望?

哭我那干枯单薄又一根筋的艾潘尼呀,还有我那差点就去做了文青的中学时代。有些东西不常常念起也并非是淡忘了。它一直都在那里,你不用总是提罢了。

(四)之前看了一次现场的音乐剧,25周年的音乐会,还有一部分10周年的音乐会,然后是电影。

俺是音乐素养比较差的那种人,除了能听出来唱的象25周年的马吕斯和电影里克劳的沙威那种水平的确实不咋好听之外,其他人谁唱的好谁唱的不好听我是基本上听不出来。我以我层次不高的鉴赏水平看这几个版本,有这么几个感觉。

1.看预告片的时候知道25周年的爱潘尼要在电影里出现,特别期待,感觉25周年的音乐会上她唱的on my own太有感觉。各种细节处理的特别好。电影里感觉也不错,但是感觉她的脸更适合镜头拉远一点正面全景观看,片子里镜头老是拉那么近而且角度好像还挺刁钻,感觉把她那种挺有特点的好看给抹掉了不少。

2。安妮海瑟薇的芳汀演的很棒,而且我觉得唱的也不错。具体的那些指标就像嗓音是不是浑厚什么的我是根本听不出来,反正唱的都在调上,而且很有感染力,之前25周年的芳汀,应该是个公认的唱的好的吧,但是我确实是不喜欢看她的演唱,至少不喜欢她在那场音乐会上的演出,感觉不象是芳汀应该有的感觉。而十周年的音乐会,我就是听芳汀唱了一半dream the dream之后觉得看不下去给关了。那个歌声悠扬的我接受不了了,这哪是芳汀所在的那种饥寒交迫的绝望状态该唱出来的感觉啊,那简直就像是一个贵妇人在阳台上感叹远处的海景太美了。我感觉音乐剧只是一种能够更好表现剧情和人物的演出形式,演员首先应该是融入剧情充分表现人物,然后再谈其他。而十周年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是,演员们演着演着就要出来表现一下自己很会唱歌。可能是我确实是欣赏水平比较低下,以至于象十周年这样大家公认的经典我欣赏不了。

3.电影里切掉了很多内容,我个人觉得最可惜的是turnning那首歌被切了一点,我觉得那首歌的歌词写的特好。一年一年一年一年,没有什么会被真的改变。那个小小的街垒上徒劳的抵抗最后还是变成了历史的尘埃,但是……也许只要被人记住了,就不是徒劳的。

4.马吕斯演的确实不错,从看现场音乐剧开始就讨厌这个人物,25周年那家伙唱的太难听让俺对这个人物的讨厌又加深了一个层次,但是看过电影版的演出,反感少了很多。

5.小加伏罗什演的很好,有孩子的灵性,唱的也好听,相比之下25周年的那个小混混真让人想拉出去揍一顿。

6.沙威俺还是更喜欢25周年的那个黑人叔叔,可能是因为他长的比较帅,至少挺符合俺的审美。而且在原著里我也很喜欢沙威这个人,因为在任何时代,不管出于什么立场,一个永远坚持原则的人是值得敬佩的。而那个黑人叔叔演的比较符合我心目中的沙威的形象,威严但是并不可怕。10周年的沙威有点可怕……而拉塞尔克罗,俺总觉得不够威严……

7.主教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喊出来,虽然我十周年只看了一点点,但是俺却很喜欢Colm爷爷的感觉,而25周年末尾的那些合唱让俺对这位元祖冉阿让更加深了好感,我知道这部音乐剧也不过就一年的时间,但是看25周年的时候,当1985的演员阵容出现的时候,我却也跟着莫名其妙的激动,虽然我一个都不认识。也许看着一部优秀的作品经过一拨又一拨人的演绎慢慢成为经典,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幸运的事。

9.德纳第夫妇个人感觉没有25周年那一对出彩,25周年那对看着就很有夫妻相,配合也挺默契,而且在那个邪恶小市民的气质下还保存了一丝很萌的感觉。10周年的那个看起来有点狰狞,电影版这个天然呆气场太重,总是让人感觉睁不开眼,没有那个眼睛一直滴溜转的精神头。老板夫妇是在这种乱世中最容易生存下来的一类人,可恶,但是让人又没法对他们只简单的抱有“仇恨”这样的情绪。

8.最后一幕处理的特别棒,当你看到结尾的时候,其实应该能猜到他们会怎么处理,但是当那一幕出现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受到震撼,就像看friends,你看过不知多少遍,你明明知道笑点在哪里,但是你到那里还是会笑个不停,而且,你好像在等着那个笑点到来。

就像这个音乐剧,你可能背下了所有的歌词,你甚至知道每个版本演员的演绎都有什么特点,但是你每一次去看的时候,感动都不会减少一点。

(五)不出所料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成为《悲惨世界》上映后微博上流行的一句暗语,映衬我们为“乳”和“房”焦虑时,一声悲愤的叹息。

近年来,在讨论海外电影引进的可能性时,看不见的“政治正确”成为我们挥刀自宫的一条潜规则,今年的奥斯卡系电影,以为过度解读会出在直接呼唤民主平等的《林肯传》上,不曾想一部音乐剧《悲惨世界》才是最明晃晃的讽刺。所谓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问题从来不出在草木风声上,出在听风者、踏草人。我们那么多电影被扣上隐喻的帽子,恐怕有错的不是无心插柳电影,而是这个慌腔走板的年月。

那些为草木风声而心惊肉跳的人,其实太低估经典文学作品的境界,雨果创作了《悲惨世界》150年后,各种版本的文艺作品依然能常演常新、打动人心,不在于它是战斗檄文,或宣传号角,在于它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人间万象,专权者看出风起云涌、多情者看出儿女情长、自省者看出人生救赎。

因此,比起慷慨激昂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我更喜欢决战前夜的“One Day More”,慷慨赴义者准备了牺牲的勇气,一见钟情的情侣期待相见的忐忑、有污点的圣人和洁癖的殉道者狭路相逢,蝇营狗苟的投机夫妇不谋而合,再加上孤苦相思的少女,冷眼旁观的庸众:这种经典的叙事多线糅杂、复调交织共鸣,宛若黎明前的黑暗沉闷而汹涌,为后来的情感宣泄,蓄积了排山倒海的情绪能量。

《悲惨世界》里丰富的人物关系,既有爱憎分明的黑白对立,在深度和广度两个个维度又有深浅不一的灰度过度。它的壮丽之处,更在于它不是歌颂伟大的成功,反而咏叹伟大的失败。青年学生的慷慨就义没有换来市民的支持、血染长街,与此同时,意志坚定的沙威也无法面对人生信条,纵身殉道,这些伟大的失败,不就是悲惨世界里一直渲染的“One Day More”?他让理想主义远离功利主义的侵袭:希望是悲惨世界里奋斗的目标,而不是投机获利的筹码。

看完《悲惨世界》,是我少有的在电影院,听到普通观众自默默摸鼓掌。我相信人们是为胜利欢呼,也是为牺牲而感动,像恩佐拉那样不被呵护的青春热血、像爱波尼那样不被垂怜的爱情,像冉阿让和沙威那样纠结而委屈孤独的人生。我们的文化习惯为胜利者著书立传,将成王败寇的理论发扬到极致,成就了一堆鸡贼还沾沾自喜的文化产物。于是乎,《悲惨世界》这种宽容和慈悲,这种在现实主义里浸染的理想主义,才回显得如新鲜,和动人。

不是每个牺牲都有回报,因为牺牲本身就是价值。

爱护他人,就是上帝存在的证明。为明日而奋不顾身,就是今天的意义。

One Day More。

Ps:雨果在盖纳西岛流亡的时候写完《悲惨世界》,他指出19世纪法国面临的三大问题:贫穷使男人潦倒,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如今看来,是那么的亲切。少时读书,我完全不相信指鹿为马、掩耳盗铃这样违背基本逻辑的故事,对晋惠帝说出“何不食肉粥”这样的话更觉得蠢到不可思议,现在我只相信: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为何不食肉粥?或许只是他冷漠的幽默呐?

第三篇:悲惨世界影评

My view of Les Misérables

Last week,english teacher let us watch a film named Les Misérables, which

had impressed me deeply.The first view of this film made me think that how shake it is!The song

which those prisoners sang and their vigour expressed in their face made my soul excited and rise with force and spirit.Especially,when Javert let Jean Valjean took the flag up.In this film,Jean Valjean who is in prison for stealing a piece of bread for his sister'starving family.Badly,originally sentenced to five years ,because he attempts to escape have kept him in the galleys for nineteen years.Police inspector Javert is sure he will be back, for his passport proclaiming him an ex-convict, keeps him for getting a job or proper lodging.He stops at the home of the Bishop of Digne, who treats him well despite Jean's attempts to rob him of some silverware.After receiving a new beginning from the bishop, Jean Valjean devotes his life to honesty.Though this,his honesty made him live many lifes,such as Fantine,Cosette and many people.In the last of this flim,after his daughter have a good life,he goes to visit the god to excuse his crime.In my opinion,Although Jean Valjean dose some bad things before,he also have a honest soul in his chest.But Javert makes us think he is an obsessive police,in fact,i think he is a slave of laws,his life like Fantine,Cosette and Jean Valjean is also miserable.

第四篇:影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专制的锁链已牢牢地拴住的冉·阿让,束缚与罪恶成为挥之不去的宿命,冷酷无情的硬性“法制”沙威不依不饶的秉公执法,凶残的现实如同猛虎啃食芳汀仅存的自尊与梦想,被金钱洗涤而丧失德行的德纳第夫妇为了继续铜臭而不择手段,为爱付出而又为爱牺牲爱潘妮的一厢情愿最终变成了心甘情愿,年轻的学生为了突破强权和高压而奋起高歌呐喊挥斥方遒,善良天真的珂赛特与意气风发的马吕斯在几经磨难后的充成眷属确实来不及挽救向往自由的灵魂·····

18世纪的前半叶在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现实与浪漫之间刻画了一个“男人因穷困而道德败坏,女人因饥饿而生活堕落,儿童因黑暗而身体羸弱……”的《悲惨世界》。1980年的法国版同名音乐剧首映便取得成功,而85年版的英文首演版一经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红推出则奠定了《悲惨世界》歌剧史上夯实的地位。2012年这部我一直期待已久而又十分喜爱的音乐舞台剧终于成功搬上了荧幕。

电影版《悲惨世界》真实而震撼的呈现了属于那个动荡年代的生活:土伦监狱下怨声载道的萦回束缚;海滨蒙特勒伊市贫民窟下准备向死神报道的扭曲的面孔;妓女与嫖客的买卖关系成为了一种求生救命的当然选择;德纳第夫妇的揩油酒馆依旧“生意兴隆”;圣米歇尔广场的为了自由而战的呐喊唱出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这些真心的呈现是一种诚意更是一种怀念与致敬。

《悲惨世界》在讲述着战争、救赎、罪恶、自由、希望、生存、爱情、民主····等诸多人类美好也有丑恶的迹象。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冉·阿让、沙威、芳汀、珂赛特、马吕斯、爱潘妮····而根据音乐舞台剧改编的电影,保持原有音乐纯正度的基础上表演则是影片较之舞台所独具的优势和看点。该片通篇都采用了大量的原版歌唱台词作为支撑,主要人物的典型性特点也通过各自的solo有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交代。其中芳汀的《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梦》)则是其中最为显著而又颇为成功的代表,安妮·海瑟薇的凄婉表演绝对演活了芳汀身上该有的隐忍和苦痛,在泪水夹杂着苦涩震颤的哀婉吟唱下更是赚人眼泪。此外,爱潘妮孤独悲悯下的《ON MY OWN》(《一厢情愿》)讲述的单相思在绵绵阴雨的淹没中被“爱”堙没。至于我个人破为喜欢的影片群戏联唱《ONE DAY MORE》(《只待明日》)裹挟着激昂、希望、梦想···诸多情感一齐迸发的感动和震撼足以让我掉一车鸡皮疙瘩!当然,影片中《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人民在歌唱》)则是《悲惨世界》整部作品主旋律的完整呈现,总让我想起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的那不旷世佳作《自由引导人民》。

影片在完整呈现音乐舞台剧中诸多动人音乐同时,对于时代面貌的风格化处理与史诗般再现透露除了除了听觉意外的视觉冲击感。监狱、工厂、窑子、街区、建筑····这些类型化的再现在汤姆·库珀《国王的演讲》中就已经见微知著了。此外,影片在营造苦痛与卑微的同时也不忘记假如了颇多的喜剧因素,这一“缓释剂”主要是通过德纳第夫妇的夸张幽默表演完成的,真心欢乐不少,但是也是滑稽难掩卑劣与穷苦。

《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主题在精神层面上唤醒泯灭的良知与希望,在文学层面上标志着的是一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在艺术层面上塑造的了音乐、表演震撼与感动的奇葩。<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 One day more >

Tomorrow we'll discover What our God in Heaven has in store!

One more dawn

One more day

One day more!

PS:影片中的大主教扮演者则是音乐舞台剧《悲惨世界》(85版首演、10周年纪念版)的男主角冉·阿让的扮演者康姆·威尔金森。爱潘妮的扮演者萨曼莎·巴克斯也是音乐舞台剧《悲惨世界》(25周年版)的爱潘妮的扮演者。

安妮·海瑟薇人好、表演好,歌声也好~休叔情理之中、罗叔有点儿意料之外。如果你不喜没看过音乐舞台剧《悲惨世界》的真心遗憾

如果你不喜音乐剧电影的真心不用看,也不要看此片。

第五篇:悲惨世界影评

悲惨世界 影评

这部电影是以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著作悲惨世界为题材拍摄的影片,影片的对话以歌剧形式,给人以一种在原著之上的震撼之感。整部影片以军警和主人公之间的追逐与被追逐为线索,通篇贯穿着天主教的精神。主人公在天主教的救赎中获得新生,最终回归主的怀抱。影片表现了人民对社会的不满和反抗,描绘了一幅底层人民苦苦挣扎的黑暗社会,法庭是邪

恶的,军警是看不到人民疾苦的伪君子。

贫苦的冉阿让为了养活七个嗷嗷待哺挨饿的小侄子去偷面包,被判处五年的苦役,但是服役期间他四次试图越狱被捉回,结果最终被判处十九年苦役。影片的开头以监狱里众多正在做苦役的囚犯对黑暗社会的低吼声中开始,阿让的刑期满了被假释出狱,但是他的个人档案上写着他不光彩的过去,他被称为“危险的男人”,将永世处于假释当中,限他三十日之内去到指定地点报到,否则便会被永世通缉追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处处需要个人档案,自然而然,阿让找工作处处碰壁,严严寒冬住旅馆也被人唾弃赶出,走投无路的阿让睡在马厩里,在这里他遇到了教堂的主教,主教把他领回教堂,他说“我已经替上帝救赎了你”。

到了深夜,阿让偷走了教堂里的银餐具,之后被军警捉了回来,主教为他辩解,说那些东西是自己送给他的,并称阿让为兄弟,这让饱受世人白眼的阿让十分感动,于是在教堂里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抛弃旧身份,重新做人。他撕掉原先的档案,投入到一个新的身份。于是便开始陷入原先的监狱长,一个信守

着绝对的正义的斗士——沙威的追捕。

八年后,阿让开办了一间工厂并成为所在城市的市长,一天他在混乱的闹市遇到一个憔悴的女人芳汀,当他得知其原本是自己工厂的员工,因自己疏忽被工头开除后,他十分后悔,因为芳汀为了养活自己和一起被男朋友抛弃的私生女柯赛特,在离开工厂后,被迫卖了一头秀丽的长发和两颗洁白的牙齿,甚至成为了妓女。阿让把奄奄一息的芳汀送到医院,并接受了她的委托——照顾寄托在旅店老板那里的女儿柯赛特。他们随后从怀疑但并未认出自己的警长沙威那里得知有一个人成了自己的替死鬼,不愿承受极大的良心谴责的阿让在法院判刑前来到法院说出了自己原本的名字

——冉.阿让。

之后阿让便逃出法庭,去寻找柯赛特。柯赛特所被寄托的旅馆老板是一对及其肮脏下流的夫妇,他们肆意使用着柯赛特,最终阿让在黑暗的树林井边找到独自

一人打水的幼小的柯赛特,告诉她,从此以后他便是她的爸爸。而自己的身份阿让却隐瞒了下来。随后,在得知了阿让真实身份后的沙威的追捕下,阿让又过

上了逃亡的生活。

九年后,柯赛特成长为一个漂亮的少女,在一次意外中,阿让被当初的旅馆老板认出,而阿让的行踪也再次暴露在随后赶来的沙威眼皮底下。柯赛特在此过程中邂逅了她的王子,一个年轻的革命党人——马吕斯。暴露了身份的阿让不得不再次带着柯赛特逃亡。而一场由马吕斯等一群年轻的革命党人组织的起义与此同时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在得知了柯赛特与马吕斯的恋情后,阿让知道这一天终于到了了,另一个男人即将带走他生命中的至爱。为了柯赛特的幸福,他来到了革命军的战场寻找马吕斯,并放走了被革命党抓起来的沙威,沙威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随后革命军大败,革命党人一一牺牲。阿让背起重伤的马吕斯躲进下水道,却被沙威拦截下来,在阿让的恳求下,沙威放走了阿让,而他自己却觉得侮辱了自己的职业跳下了汹涌的河水中。最终马吕斯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并与柯赛特在了一起。阿让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便要离开,走之前他向马吕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并要他隐瞒。之后马吕斯与柯赛特结婚,大婚当日,柯赛特

得知了爸爸的去处——修道院,便拉着马吕斯跑到阿让面前看着眼前仿佛一下子老了几十岁的阿让,柯赛特泣不成声。最终,阿让在轮椅上安详的老去,他仿

佛看到了芳汀的指引,看到了大主教的接引…… 在阿让的身体里居住着一个高贵伟大仁慈的灵魂,他用自己的爱与宽容给这个原本悲惨黑暗的世界带去带

去一丝亮光,他的人生是精彩愉快的。

影片通过对阿让的两次逃亡生活的描写以及最终沙威的下场,表现社会的黑暗。绝对的正义与爱和宽容之间的较量,最终爱获得胜利,但是没人会说沙威所信守的正义就是错的,因为他只不过是在对自己的职业负责。所以说反派男一号沙威的死像芳汀以及更多饥寒交迫而死的人民那样正是当时黑暗社会与最底层人民矛盾爆发的后果。马吕斯和他的同伴,这些年轻的革命党人在为了人民而斗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虽然革命失败了,但是他们高傲不屈的灵魂在天国也仍然在做一个斗士。正像影片的结尾一样,阿让,芳汀,牺牲的革命党人和更多无法泯灭的灵魂,他们在唱着时代的悲歌,他们点燃广场上的烈火,他们高举着鲜

艳的红色,他们在迎接即将到来的黎明。

像影片中革命党人唱的那样,红

下载电影影评《悲惨世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影影评《悲惨世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悲惨世界影评 2

    The film "les miserables" is based on the music drama instead of dialogue. Although it is a brief summary of the novel,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film is wonde......

    《悲惨世界》电影感悟(5篇)

    小人物的悲剧,大时代的悲惨。 ---《悲惨世界》观后感 工商管理学院 经济1602 徐广慧 20160796 开心有趣的名著欣赏选修课,美丽端庄的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观看《悲惨世界》写观后......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5篇)

    前言:为什么要写结语,展望。参考文献。自己的体验。角度:题材的艺术元素。关注音乐。音乐结合了戏剧,戏剧的情景,人物的塑造结合分析学院:食品学院班级:包装工程(设计)学号:姓名:徐玉婷......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 本文为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600字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看电影似乎是谈恋爱的年轻人的专利,自从结婚以后我就很少走进电影院了。以前是孩......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语

    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语 本文为悲惨世界电影观后感英语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After reading this book,the whole part felt a strong feeling of appreciation.......

    电影影评

    青春过,失去过 ————致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是在北京的首映中有幸观看的,当时是抱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部赵薇的处女作,由小说改编来的电影一直受到人们的诟病,失去了小说......

    电影影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丰富的电影艺术内涵 摘要: 本文通过对《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电影语言的解读,旨在剖析其中丰富的 电影艺术内涵。 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电影语言,......

    电影影评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