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

时间:2019-05-14 02:0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

第一篇: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

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

[摘 要]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其感人的故事情节结合简单而又极富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音乐,使人在观看影片时,不仅被 主人公魏敏芝单纯、执著的精神所感动,而且由于其简单、鲜明的主题音乐在不同场景的反复呈现,更是使人容易记住,从而也帮助观众从另一个层面解读剧中人、剧中事和剧中情。[关键词] 电影音乐;民族特色;情感

我国的民族乐器,无不具有人性化的灵性,其色彩、音区、和声等的巧妙、合理使用,便能恰到好处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影片《一个都不能少》 的音乐无论是旋律本身还是音乐配器,无不体现出作曲家三宝对于中华民族音乐的熟悉和对于民族音乐配器的驾驭能力。在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的电影事业和电影 音乐蓬勃发展,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电影,同时在不同的时代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影视音乐作曲家。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不少电影音乐(包括电视音乐)差强人意,无论是什么样的影视主题,一概“现代化”“西方化”“流行化”,以招式吓人,以明星大腕演唱装点门面。为此,本文通过对影片 《一个都不能少》中比较突出的几段主题音乐简析,以期使人更好地了解电影音乐最终的作用及意义。

一、影片缩略

《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由张艺谋执导。影片选用的演员有学生、记者、电视工作者等非职业演员。由于非职业 演员的演绎,少了表演成分,但却使得每一个人物更加真实,从而也使得故事更加动人。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仅能感受到最真实的乡村气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电 影中。

故事概略:因为农村某地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便从邻村找来仅有初中文化的魏敏芝给高老师代课一个月。而由于农村学校 学生流失严重,水泉小学原先有的三四十个学生已经只剩28个了。高老师担心自己走后学生不稳定,在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 少。于是,“一个都不能少”既是魏敏芝对高老师的承诺,也是她代课的准则。

然而,现实却不会像魏敏芝期待的那样,10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坚守自己与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约定,她得知了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后,13岁的她便单身一人踏上了在茫茫人海里寻找张慧科之路……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然而却扣人心弦,因而,围绕故事的各方面的表现元素(包括音乐、场景等)也都非常朴实。

二、主题音乐解读

(一)作曲家三宝

原名那日松,出生于内蒙古一个音乐世家,4岁起开始学习小提琴,11岁学习大提琴,17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他作品的每一个音符里都 渗透着草原内敛、沉默、坚毅、宽宏的性格。其创作路子宽,包括歌曲、影视音乐、晚会音乐、音乐剧等。其成功的作品非常之多,尤其为人称道的是影视歌曲《你 是这样的人》(电视片《百年恩来》主题曲)、《不见不散》(电影《不见不散》主题曲)、《暗香》(电视剧《金粉世家》主题曲)等。《一个都不能少》的音乐 也是由三宝创作,旋律极富我国西部地域风情,通过民乐的演绎,给人以朴实、苍凉之感,仿佛是广大农村地区人们渴望教育、渴望文化的执著心声。

(二)主旋律情感寓意

《一个都不能少》整部电影只有一个16小节的音乐主题,由4句形成完整的单乐段。其旋律虽然简单质朴,但是流露出的无疑是最真实的情感。虽是同样的主题,但是,当它在影片中的不同场景出现时,由于作曲家的配器的手法不同,其意义和作用也不一样。

其旋律简短,而内涵深厚。其节奏型,也是比较基础的节奏型。正因为它简单、朴实,所以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这是一个6声商调式的简单旋律,第一句和第二句开始两小节完全一样,第三句是第一句的变化,第四句是一个总结性的旋律。从旋律走向上看,第一小节是以一个跨度较大的四度音程进入的,随着 旋律的进行,到了最高音后,第二小节的旋律线条又马上向下进行,这一起伏,仿佛是谁在轻轻低诉。第三四小节又显得很平稳。随之而来的旋律反复了第一二小 节,但接着便来到了音乐的最低音,显得如此低沉,让人感觉有些失落的情绪在里面。最后一小节的长音寓意着社会上需要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这一长音是在告诉我 们,虽然故事完了,但是我们心中的爱不能结束,关注边远山区教育的现状不能结束。

三、主题音乐在几个不同场景出现的特色

(一)第一段以箫为主奏乐器的音乐特色

全片第一次出现纯音乐的段落是在魏敏芝让张慧科念同学日记时,用箫吹出来的独奏曲伴随着张慧科的朗读声,仿佛是在诉说着乡村学生们的纯真的心声。

这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箫,箫音色淳厚、柔和、幽静,呜咽婉转,如泣如诉,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纵观箫的这些特质,多少就能体会为什么在影 片《一个都不能少》的这个地方出现箫的独奏。这段情节是写张慧科偷看了同学的日记,告诉了小魏老师,小魏老师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还要让张慧科继续念下去,这种做法深深伤害了女同学的自尊心,同时也体现出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自身素质是很低的。音乐在这个时候出现再结合画面中女孩的哭泣,这样既能体现 出女同学心里的焦急无奈,更能体现出日记当中女同学批评小魏老师不爱惜粉笔的行为,说明这些粉笔对同学们的重要以及这些教具的来之不易,这一段场景警示了 很多人,也教会我们要好好珍惜自身的幸福生活。也从侧面给人们展示出如今城市与乡村的贫富差距以及偏远山区孩子们上学读书的艰难,更进一步描写出那些偏远 山区教育的落后,这时,箫的独奏更能体现这一现状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声,为影片拉开了小魏老师与学生感情升华的序幕,给后面的故事打下了基础。

(二)第三段以笛子和板胡为主奏乐器的音乐特色

正当小魏老师与同学们感情在渐渐开始升华的同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平时最调皮的学生张慧科因为家里穷而辍学进城打工去了。小魏老师一 直记住高老师的话,所以决心要到城里去把张慧科找回来,由于钱不够,同学们出主意叫小魏老师去混车,最终没能成功,被售票员赶下来了。当小魏老师一个人走 在漫漫进城路上找不到一辆车子帮助自己的时候,音乐再次响起。笛子与板胡的相继出现仿佛在述说着小魏老师心中的一种执著与无助,述说着失学孩子渴望读书但 是又上不了学的心声。这时候就更能体现出小魏老师从最初50元钱的实际目的,从而上升到对学生高尚的爱与关怀,决心要将学生找寻回来的一种情感上的变化。

笛子,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以它婉转动听的音色引起我们祖先的兴趣。笛子作为气鸣乐器,笛声优美悦耳,最近人声。这样一来就像是魏敏芝在亲自 给我们述说着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我们能从中感受到魏敏芝的执著,因为笛子的声音高亢,穿透力强,也能听到笛子在向我们诉说魏敏芝心中对找到张慧科的希望,所以这个结果我们确实能体会到,但是我们能这样理解这段音乐,完全是基于前面的故事情节。

笛子过后紧接着的是伴随着地方戏曲梆子腔的出现,板胡的名称是因为琴筒用薄木板粘成而得名的。板胡和中国其他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 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它不仅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故而

在片中,当小魏老师比较迷惘的时候,三宝巧妙 利用了胡琴类乐器的抒情性强的特点,把主人公内心的焦虑、迷茫、无助等感情充分展现了出来。使得主题音乐再一次与故事情节得到了很好融合,为影片贡献了自 己的价值。也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中国影视网

第二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1

看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后,我不由得赞叹“多好的一位老师!”

影片中的主人公——代课教师魏敏芝仅仅13岁,小学刚毕业,当时要代替高老师上课了,高老师临走之前告诉她:全班28名学生,在他回来之前,“一个也不能少”!

内因魏敏芝可以极力克服,而外因却给魏敏芝带来了不少的压力。第一次县里选拔明新红为跑步运动员,她以“失踪”保住了“一个都不能少”。第二次张家慧因家庭贫寒,突然离校进城打工挣钱去了,这件事可急坏了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小小年纪,又是女孩子,社会交往又少,路途又远,怎么办?魏敏芝首先与同学们一块儿商量,继而单独一个进城寻找,在寻找中,她一整天没顾得吃饭,一整夜呆在电视台门外,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她忍耐着,她到长途车站,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纸和笔墨车寻人启事,又进电视台……

魏敏芝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四处奔波,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她?是爱我课堂,遵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是忠实党的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胆忠心。

我今年也是8岁了,我也要长大,看了影片我深受感动与鼓舞,我要向魏敏芝学习,树立“爱我课堂,勤奋好学,争做四有亲人”的坚定信念,将来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2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不得不从隔壁的村子找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高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可是无奈找人不容易,只好嘱咐魏敏芝每天给他们抄课文,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个。

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可是家里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

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而且这些山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

《一个都不能少》整套电影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片末只以学生用七彩粉笔写字的情景作结,并没有交代水泉小学的发展及高老师的复职,给现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亦正是我们该对山区教育推行问题加以正视的地方。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3

几天前,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小学的故事:给水泉小学代课的小魏老师为了找到一个去城里打工的学生,长途跋涉来到城市,用尽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这个学生。

看完电影我感动了很久,小魏老师也不过十二三岁,是什么让她决定去城里?是她的那份责任心。她答应过高老师,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她完全可以不去找,因为家里穷,这班里的孩子已经跑了十几个了。进城之后的困难更大,她用尽了各种办法,广播找人、寻人启事……最后,为了让电视台给她播寻人启事,她就站在电视台门口,见到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您是台长吗?直到把台长给等出来。这个镜头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最后,她的毅力和责任感帮助她找到了学生。其实,小魏老师比我大不了几岁,还是个孩子呢。但是她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总是会向困难低头,而她不会。虽然我不可能干出像小魏老师这样的事来,但我可以做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比如:遇到难题不要退缩,在困难面前开动脑筋想办法,做事不要半途而废……正是这些事儿,会让我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恒心与毅力。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

当我们埋怨家长做的菜不好吃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都吃些什么;当你把家中旧的笔扔掉时,你有没有想过山里的孩子连一根粉笔都舍不得扔掉……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讲在大山里发生的故事。

水泉村有座“水泉小学”。这是村里唯一一家小学。由于唯一的一位高老师要回家探亲一个月,于是,村长就招了一位13岁的`姑娘做他们的代课老师,工资为50元。这所小学其实就是一间小平房,里头只有桌椅、黑板,破旧不堪。那位姑娘姓魏,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她“魏老师”。全班有28个学生,高老师临走前嘱咐过她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有一天,班上的张惠科却不见了。于是魏老师便踏上了艰辛的寻人之路。经过四天不分昼夜的努力,身无分文的魏老师终于找到了他。这事感动了市教育局,教育局不但派车送他们回去,而且还捐献了不少钱和学习文具。

“一个都不能少”!就因为高老师的一句话,让魏敏芝为孩子们付出了这么多。这真是一个及有责任心的老师!

一个13岁的小姑娘,就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和不屈不饶的精神,多么令人感到钦佩啊!

电影中的魏老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如果拥有了责任心,你还怕做不成事吗?如果拥有了不屈不饶的精神,你还怕学习成绩不好吗?让我一起向魏老师学习,做一个向她一样的人吧!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5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6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让我非常感动。

影片中讲述的是在一个贫困的水泉小学里,高老师请假一个月,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于是请了一名代课老师——13岁的魏老师,刚开始学生们特别调皮,尤其是一名叫张慧科的男生,三天两头闹事,其中又一次还把高老师买的粉笔踩碎了。后来张慧科应为某些原因去了市里,魏老师也为了寻找张慧科去了市里,用了寻人启事和上电视的方法,终于将张慧科找了回来,也应为这样得到了好心人捐赠的一车文具和捐款,学校从新改建,学生们也终于可以上学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受非常深,应为它使我非常惭愧,平困山区的孩子连粉笔都买不起,而我们却拿粉笔当玩具扔来扔去,太不应该了。那里的'孩子有的连书都读不上更别说买玩具的钱了,连吃饭都只能吃个半饱,我真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我平时总是不懂得珍惜粮食,总要留一点饭在碗里,写字时水笔快要用完了我就直接把它扔掉从来没有把墨用到写不出来为止,现在想想也许我节约一支笔,将它全部用完反而会更省时间,我真是应该要珍惜现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作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小魏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如果换做在我们这儿,她应该上六年级,但为了五十块钱的代课金,为了高老师说的“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的诺言,她历经艰辛„„

为了能筹到去县城的车费,她带着学生们去搬砖头;车费不够,她就不行去县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花,饿了吃的是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电视上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门前徘徊了一天半。她的举动打动了电视台台长。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小魏老师代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三十多名学生,这也能算一个学校?难怪同学们发出惊讶的声音。这哪像我们的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教室,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那儿的条件真是太差了,高老师连粉笔头也舍不得丢掉,为了挣钱,像张巧珍小学还没毕业就得进城打工。想想我们有好多同学平时却不懂得节约,乱花钱,真是不应该呀!最后,水泉小学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张巧珍这只“小鸟”也已经归林,重新回到了学校。

这个影片中,贫困小学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学生的情节!我永远铭记!

简评:小作者对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有了深刻的理解,特别

是,贫困小学的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学生的情节!她永远铭记!语言流畅,生动。美中不足联系实际欠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堎底下中心小学五年级苟小玉

指导老师余长青

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后对我的启示很大,主人公魏老师和张惠科的动人故事,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主人公魏老师在13岁时被村长叫去当代课老师,村长欠她50多块钱,村长不给,让她带高老师给学生上课,她于是去当临时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前千叮万嘱咐小魏,“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后来坐车走了,有次县上选短跑运动员调走了一名女学生。后来,张惠科因家里没钱,离家到县城里打工去了,魏老师知道后,来到城里找她,终于找到了张惠科。

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可是同学们不在乎那些,仍然那样努力学习,那种渴求知识的,精神让我永远铭记在心。看看,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好啊!与他们相比真是天囊之别,我们现在每个人吃得饱饱的,食品真是样样不差,哪有家庭吃了上顿没下顿。国家还免费供给我们营养早餐,每天早上有菜、汤、馍、蛋或奶。荤素搭配,营养丰富。但有的人生在福中不知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好好努力学习。

简评:小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幸福,唤起人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更要好好努力学习。”主题鲜明,语言朴实,感想深刻。

第四篇: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今天下午,老师组织我们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照顾,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3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上面选短跑运动员,调走了一名女生,为了留住这名女生,魏老师到处藏这个孩子,最后还是让上级带走了。接着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都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费尽周折,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时,心里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影片中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我忘不了;一位年仅13岁的代课老师尽职守信让我忘不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精神让我忘不了;城里一位位好心人解囊相助、捐款捐物的行动让我忘不了;村支书为了改变贫穷面貌急的没法的情景我更忘不了„„

虽然水泉小学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家境那么贫寒,可是,同学们仍然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学习的刻苦精神我永远铭记。

和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家庭环境相比。我们真是生活在天堂里,具有优厚的教育条件,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我们不好好学习,能对得起谁呢?从现在起我们要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感谢党,感谢培养教育我们的恩师,感谢帮助、关心过我们成长的所有人„„。

简 评:小作者语文功底深厚,用词精确恰当,构思巧妙合理,把电影中的描述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起人们“从现在起我们要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感谢党,感谢培养教育我们的恩师,感谢帮助、关心过我们成长的所有人„„”是一篇值得一读得观后感。

第五篇:电影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 一个都不能少》

———视听语言分析

 剧情介绍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一个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终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找回了张慧科并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得到了大量的粉笔和文具。

 画面分析

1.开场:在一个偏僻的的小山村的一条泥泞的小路上,一个小女孩背着行囊跟着一个大人来到一所小学。2.场景:①一所破烂的,充满学生欢声笑语的学校。说明那个小女孩魏敏芝接下来的生活就是在这里。② 村外小路上 高老师对魏敏芝说等他回来要看到学生一个都不能少。③教室 魏敏芝给学生们上课。④砖场 搬砖凑去城里找张慧科的车费。⑤广播站 说明魏敏芝还是很聪敏的。⑥车站写寻人启事 说明魏敏芝负责尽责。⑦电视局 说明魏敏芝韦找学生坚持不懈。3.视点:近景:摄取人物上半身或人体局部形象的一种景别画面,交代人物情绪,展示内心活动,增强画面空间感。全景:是人镜头有广阔的空间既能看清人物又能看清周围的景物,把人物与景物相结合阮然的一中气氛,创造出生动的场面。4.运动:使用推镜头来增强内部情绪。列如 魏敏芝奔跑去追那辆拖拉机。5.剪辑:使用对比蒙太奇,当魏敏芝在电视上寻找张慧科的时候,显示张慧科在菜市场的画面。叙事蒙太奇。讲述张慧科错学进城打工事情经过。复现蒙太奇,影片中反复出现魏敏芝在闹市中寻找张慧科的身影。

 声音

有孩子们欢快的笑语声,有农村特有的牛、羊的叫声。带有乡音的普通话,这些都说明了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 评论

张艺谋导演用一群非专业性的演员,以独特的视角演绎了一部反应有关农村教育的现状。利用真实的事情演绎了一场真情的故事。通过平凡的人物、平实的语言、平淡的现实状况,揭示、烘托人性的本质。从这部片子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责任,一种坚持,一份纯真。

下载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自从开始休产假以来,很少学习,一直在忙着照顾刚出生的孩子。直到放寒假,看到微信群里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才忽然惊醒,再过一个月我又要回到我的工作......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全文5篇]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学院组织了一次观看教育片《一个都不能少》,看了整部电影让我回味无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贫穷,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曾抱怨过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多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怎样确保幼儿快乐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优秀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优秀观后感 篇一: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优秀观后感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反映贫困山区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后,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

    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 ——以《菊与刀》为例 直到今天,一提起“日本”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不是百感交集就是恨得咬牙切齿,始终难以从日本侵华的阴霾中走出。电影电视从来没断......

    音乐电影

    】《一个人生活》---林凡、《一个人失忆》---薛凯琪、《我,一个人》---付辛博、《单身旅记》---陶晶莹、《单身潜逃》---戴佩妮、《寂寞难耐》---李宗盛、《掩饰寂寞》---阿......

    中华民族性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性心得体会 有资料证明二战期间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不肯收留犹太人,只有中国敞开大门。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国贫穷落后时曾多次挨打,但在中国强大昌盛时却不曾侵略过任何国......

    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丁绍光,著名现代艺术家,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后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现旅居美国。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1500多次,作品被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现任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