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精选)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五十年代的鞍山一中
鞍山一中是一所历史较久、人才荟萃、设备颇为完善的学校。它在五十年代就与大连一中、沈阳二中等校被称为辽宁省的重点高中。五一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原计划将现在的一中校舍改建为标准校舍,后因东北人民政府不久即撤消而未能实现,这也正好保存了一中校舍的原貌。
又红又专
侯铎当时在一中担任领导工作和教学工作,断断续续近二十年,所以他和一中及一中校友特别是一些老校友的感情都很深。他开始到一中工作是在五一年二月,担任副校长。当时学校已逐步走向正规,因为在这之前,学校主要是为解放初期的政治服务如上街宣传、选送干部、以及征集抗美援朝志愿军等。那时无论什么任务,一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完成。五一年,市政府各局急需补充一批干部,要在学校应届初三毕业生中选拔,曾经有六十多名同学响应号召,服从政府的需要,被分配到各局的工作岗位。以后这批同学都成为各局的骨干力量。
1954年前后,教育部重申了要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指示,并提出“教学工作是学校压倒一切工作的中心任务”的号召。当时学校采取了几项措施:①强调备课的重要性,为了使教师掌握教材的系统性,实行单元备课;②思想教育是每科教师的职责,思想教育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寓于课堂教学之中;③讲求教学原则,加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④考核学生成绩要平时考查与学期考试相结合。当时学习教育理论主要是以苏联出版的《凯洛夫教育学》为主。虽说该书的某些观点和做法以及受到批判,但在那个时期它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1955年辽宁省又掀起向苏联学生开展生产技术课的热潮。学校曾向社会各方求援,收到不少机床零件,但实际是一批废钢烂铁。后来承五九级同学王智的家长王国璋同志的主动帮助,为学校调来车、钳、铆、电、焊各工种的工人同志。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居然把一堆废料安装成十一台完整的车床和一台刨床。地点就在原来的大音乐教室(现在的一中工厂院内)。竣工之日,对全体工人师傅举行了答谢大会。从此同学们有劳动实习的基地,他们学会了启动车床,并能切削一些简单一零件。但好景不长,六二年上级忽然决定把这批车床给了鞍山职业学校。
一中师生到东山坡植树和校运动会每年都要举行。一中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很强。当时学校有二百多名学生住宿,纪律和卫生状况都较好。记得有一次,粮库在烈士山下马路上晾晒了大批苞米。一天早晨忽然阴云密布,眼看大雨即将来临,学生干部向学校请示愿帮助工人收拾苞米,以免损失。即刻一千多名同学全部出动,在很短时间内将苞米装袋盖好,使国家粮食没有遭受到暴风雨的损害。
才华横溢的校长
一位校友回忆侯铎先生在阶梯教室讲的化学课,内容是“苯”(C6H6)。侯先生讲课有板有眼,不零乱,声音悦耳。左右手都能板书,从不挡学生视线。侯先生,山东人,194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1952年任一中副校长。是当时鞍山市人民政府12名委员之一。侯校长性格平静,不苟言笑,但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位极平易近人的人,毫无架子。
1958年曾被错划为漏网右派。改正后,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市人大常委兼文教办副主任,市民进委,后任市政协常委。
1950年3月新华中学改名为鞍山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仍为陈宝书。陈校长,鞍山宁远屯人,伪满时任马驿屯小学校长。东北光复被选为副参议长。陈校长,大高个儿,有旷达不羁的性格,属才子性人。讲话时颇有风采,手常飞舞。他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的“鞍山市第一中学”校牌就是由他写的。字如其人,潇洒蹁跹,似毛主席字。挂的位置即今校牌处,是紫檀色木板,阴文涂翠绿色。
通宵舞会
校友高玉良喜欢追忆青年时代。在鞍山一中高中的学习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记得高中一年为男女生分班,高中二年以后为男女生合班。学习很紧张。因为步入高中就意味着要升大学,同学们都自觉学习,不肯浪费一分一秒。不过当时学校也很重视文体活动,经常组织跳集体舞、球类比赛。当时一中排球队是鞍山学生队中的一支强队,仅高三•2班就有四名队员。其中有张福俊、绍仁先、郑宝良、苏光翘等。
在生活上,那时的学生真听话。他是住校生,记得就住在教学楼西侧的二层楼宿舍里。像军队一样,每个房间有二床大通铺相对着,每个房间住10名左右学生。生活军事化。每天早晨起床做早操,每个寝室留下2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要求三条线:脸盆放在床下摆成一条线;被子叠成四方形摆成一条线;墙上挂包成一条线。更使他难忘的是老师都非常关心同学。课堂上是严师,课下是兄长。节日组织师生联欢,元旦的茶话会、舞会,“五四”游千山等至今都记得很清楚。1954年元旦的通宵舞会是在三楼东头大教室举行的。当时学校的乐队也很强,师生在优美的乐曲中不知疲倦的跳呀,跳呀!玩得真开心!
走向军旅
校友韩忠录是1949年底由新华中学初中毕业,考入一中的中级师范班。1950年12月由中师班参加抗美援朝自愿入伍,在一中已是第二批了,他们被分配到东北军区军械学校。
校领导和老师们为他们参军的同学在三楼会议室举行了欢送会。副校长陈宝书在会上向同学们讲了话,他说:“同学们,你们去的虽然是军校,但它毕竟是军队,军队的战斗、训练和生活都是紧张的,你们要准备吃苦……”他们在临走之前,刘雨灵老师、付老师都跟他们谈过话,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为母校争光。市里为他们这些参加军校的同学,在鞍山饭店(现在的鞍山大厦)招待了一餐便饭。一中的校领导、学生会与团总支的领导人刁迺琦、徐安林、邓国栋等到鞍山火车站相送,一中出动了学生小号队、军乐队、秧歌队、花棍队,在鼓乐声中,各位领导和同学,向他们一一握手话别。
丰富的校园生活
校友刘淼一九五O年春,他随家由上海到鞍山,当时他只有15岁,正赶上鞍山一中招收新生。鞍山一中是全市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他被录取到文科班。由于学制变革,半年后,他便就读于高一•2班。因没有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他们便是学校的最高年级了。鞍山市市长刘云鹤兼任校长。他经常到学校来。他当年30多岁,身体健壮,喜欢体育运动,经常看见他在球场上参加篮球比赛。接任他任校长的是柳枫和侯铎。
当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在全国也是堪称一流的。不仅有明亮宽敞的教室、理化实验室、音乐教室,还有室内体育馆及宽敞的运动场。音乐教室位于教学楼的外面,是一幢独立的建筑物,室内置有台式大钢琴及各种中西乐器。学校设有学生宿舍及食堂。全校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著名教师。如:侯铎、周谟、杨凤声、刘雨灵、宋延英和张子伟等。还从南方招聘了一些优秀教师,如:董光珌、胡乃荣、何永祥等。周谟老师的物理课、杨凤声老师的三角课、刘雨灵老师的语文课、宋延英老师的历史课、董光珌老师的代数课、胡乃荣老师的化学课都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他们教学认真、一丝不苟,板书水平很高。至今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学校每周一第一节课举行全校周会。全体师生参加、唱国歌、校长讲话后各班按次序进行教室上课。上午二、三节课之间作间操。下午第六节课后进行全校文体活动:打篮球、打排球、打垒球、踢毽、跳猴筋、跳集体舞。学生集体观念很强,热情很高。
学校非常重视时事教育,经常请市领导作政治报告。这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提高十分有益。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老师老给予关心并积极帮助解决。学生对老师十分尊敬。到教研室或在校外见到老师都自觉行鞠躬礼,老师点头还礼。
1950年末,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鞍山一中学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绝大多数同学报名参军。有几十名男女同学被批准入伍,同学们都非常羡慕他们。他熟悉的同学有张发云、李震等。后来听说他们都成为空军军官。有几个同学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牺牲,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1950年底,由于抗美援朝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大中学校招收一批学生,进入军事学校学习。一中被确定为招生学校之后。招生方式,自愿报名,组织审查。当时叫“参军参干”。当时学校出现了“男儿志在沙场”的热潮,记得有一名同学还写了血书,贴在大楼南门里面的右侧。他们初二五班参军的有张华
一、金万志、谷安泽、李香魁,还有一名忘其姓名,共计五人。全校共参军参干103人。
那时的学生政治热情很高,每逢“五一”“十一”及国家发生重大事件时,同学们都高举国旗、校旗及领袖画像,列队上街游行或集会。学生中一些党员,如:邓国栋、刁迺琦、孙发隆、叶树声等,都在团总支和学生会中任职。他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走在同学们的前边。团组织多次派他深入街道向居民宣传国内外形势、抗美援朝运动及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在宣传中提高了他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为自己后来走向社会,在大庭广众中演讲打下了基础。
50年代初,鞍山一中的文体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校内有文工团、歌咏队、腰鼓队、乐队、体育队。有一批文体活动骨干。每逢节日在校内体育馆举行各种演出,形式多种多样。有合唱、独唱、小歌剧、小话剧、大鼓书、山东快书、快板、相声及管乐演奏。他是乐队队员之一,吹奏巴斯和长号。每次演出会开始第一个节目便是管弦乐合奏。虽然水平不高,但博得老师、同学的欢迎。建国初,全市各单位的乐队屈指可数,而一中的乐队达20人左右。每次游行在国旗、校旗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威武壮观,走在师生队伍的最前面,边走边演奏“胜利进行曲”,“骑兵进行曲”……。行人不时投来羡慕和钦佩的眼光。校文工团还经常参加市内各类文艺演出,有时去部队慰问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胜利广场露天演出,校歌咏队由李华同学指挥,他担任领唱,听众有几千人之多。当时演出的曲目大都是歌唱新中国诞生及抗美援朝歌曲,也演唱延安时代的歌曲。一中还选派了10多名队员去鞍山电台歌唱“每周一歌”,并曾由他教唱约一年之久。他创作的一首歌还被选为“每周一歌”,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很有意义。
在体育教师张子伟的指导下,学校体育运动的水平堪称全市一流,给全市球迷留下
深刻印象刻他们年级的钟嵩山、钟宪卿叔侄俩的篮、排球技艺高超,配合默契,深得校内外体育爱好者的喜爱。高爱光是女排队长,球艺精湛。他们三人均被选为市排球代表队队员,还曾代表省队到北京参赛。一中男篮还常与鞍山高职(现为科大)、鞍钢各厂矿在球场上一决雌雄。每逢比赛观众人山人海,这是因为鞍山一中的男篮是市内体育竞技场上一支劲旅,深受鞍山市民爱戴。
每逢寒暑假,学校很少留作业,学生们能得以充分的休息,住在学校附近的同学经常到学校玩,有时打打扑克,流行玩法是“打百分”。老师们打桥牌,他从董光珌先生那里学会了打桥牌,此后几十年对这个项目保持浓厚的兴趣。70年代后期,他多次率领吉林省队参加全国比赛,并在吉林省、东北及全国桥牌比赛中担任裁判长。1990年,他获得“吉林省桥牌荣誉大师“称号,这当然要感谢母校一中的培养。
1952年7月,母校借鞍山二中礼堂为建国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举行了隆重的毕业典礼。本届毕业生除选留部分学生留作教师外,全部考取全国各大专院校。刘淼先后在北京外语学院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院,后为院工程承包公司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五十年代的校友经常回忆说,不过几十年来,在一中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确实成长起不少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都有建树。应该说,这主要是党的培养。但对一名教育耕耘者来说,学生的成才,即是无比的欣慰。
他们期望如今在校的一中同学们,要继承鞍山一中学生的光荣传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加强品德和体质的锻炼;讲求学习方法,广泛地吸取知识充实自己。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中国人的骨气。一定要一个年级胜过一个年级,要能不断地为鞍山一中校史添写光辉的新页。
他们认为,如果说个人在工作上职得一点成绩的话,可以说与母校一中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时值母校九十周年校庆之际,他们衷心地祝愿鞍山一中今后取得更大的成绩,培养出众多的经济建设栋梁之材。
第二篇: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为一名工科院校的学生,想要做出一场激情四射、轰轰烈烈的演讲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既没有文学院的才情,也没有史学院的稳重,更没有法学院的口才。我只是一个只会编计算机程序、会做受力分析和画电路图的毛头小子。而今天站在台上,面对这么观众演讲不得不说我的心理还是十分紧张的。这让我想起李敖说过的一件事。
北京大学的一个女孩子走进了一个小房间,突然看到一个男的在这个房间里嘴巴念念有词,来回走动,这个女孩子就问他,你在干吗,他说我在背演讲稿,女孩说你在哪儿演讲,他说我要在北京大学演讲,女孩子问,你紧张吗?他说我不紧张,女孩子又说,如果你不紧张那么你到女厕所来干什么。这个人就是连战。打赢南美国北战争的将军歌兰特,指挥千军万马打赢仗,林肯总统请他上台让他讲几句话,他讲不出口,为什么?就怕这个,一演讲就紧张。
所以大学给了我们这样一次锻炼勇气的机会。无论你是学生会主席、社团负责人或是班干部,在这里我们有很多机会在众人面前去表达在自己的想法。在座的同学是否能告诉我交大的校训是什么——尚德励志,博学笃行。揣摩这几个字我认为大学的历练无非是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大学不是用胭脂水粉般浮华伤感的文字涂抹成的生活篇章,也不是宅男宅女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是沉溺于“哥偷得不是菜,而是寂寞”的网络生活,我相信青春总该有一种坚持,总该有一些东西会令我们激动、令我们沸腾,也令我们热泪盈眶。我们要相信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这些老掉牙的字眼。你必须把那些漂浮的思绪,渐渐转化为清晰的思路和简单的文字。华丽和漂浮都不易长久。你要知道,给予文字阅读快感不够的,内容,境界,灵魂和智慧,这些才重要。你必须找到除了爱情之外,能够使你用双脚坚强站在大地上的东西。你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任凭时间流逝不会磨灭和屈服的信念。
踏入大学校门时,你还是一个忙碌的、青涩的、被动的、为分数读书的、被家庭保护着的中学毕业生。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交流中锻炼表达,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那时你的眼中便多了一分成熟的沉稳、坚毅和执着。
我们要明白时间如水而去,却不能等待多年后坐叹逝者如斯。在这样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要尽力在年轻的心壁上雕琢生命的价值,雕琢美丽斑斓的梦想。让自己在大学的历练中绽放属于青春的色彩!
第三篇: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燃烧岁月的激情
尤其是后半句是如此中肯深邃,触动了我的心。
我认为,不管人在激情燃烧时带着多少“傻气”,只要这股激情是冲着自己认定的信念去的,它就因单纯无私而迸发异彩。它会具象为勇敢和奉献。
回想那段 “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欣慰自己曾经燃烧过、单纯过、执着过。再说我们普通人,有激情也说明有旺盛的生命力。当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时,心湖里不会荡漾起一丝涟漪、心田里连一点星星之火都熄灭了的时候,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珍视、维护心里的这点激情,希望在夕阳晚照的日子里,它还会沉稳地燃烧,温暖我的身心,也温暖爱我和我爱的人。
不过呢,过去光是眷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少思考当时的激情的另一个侧面,它同时也是“燃烧岁月的激情”。这两句之所以触动我,是因为它提醒我:这种激情将我的青春岁月燃烧殆尽,那段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因激情的燃烧化成“灰烬”,抛洒在广袤的黑土地上。熊熊燃烧的火光中,青春岁月显得那么悲壮!
人的生命有限,它像一支蜡烛,烧啊、烧啊,总有一天要烧完。但我宁可它一直烧着、亮着。千万不要一直放在仓库里,完好无损地躺着,更别提被老鼠啃烂了的结局。
于是,我想,生命还是要燃烧才好,青春已经有青春的燃烧方式;但愿,晚霞有晚霞的燃烧方式,只要烧得像火烧云那样,红了半边天,岂不壮哉!岂不爽哉!
第四篇: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
同事支教去了一所小学。见面时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很好。”我和她对视莞尔一笑说:“那是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了这个偏僻的乡村小学。上班头一天七拐八绕差点迷了路。学校虽是联小但班额不大,每个班至多三十多人,都是朴实可爱的农村孩子。老师也少,平均每两个老师带一个班,主科副科一肩挑,师生关系十分融洽。那时候精力旺盛的像只兔子,天天吃住在学校,备完了课就带着学生做游戏,幸福的象花儿一样。小姑娘小小子整天围着你撵都撵不走。常有学生涌到身边叽叽喳喳的讲,铃儿一响忽的散开。无意中摸到口袋装了几个桃儿杏儿。清明节送的鸡蛋吃不完。秋天的枣儿、石榴被学生从家里带来,我们围坐在一起一吃为快。生气时训他们一通,孩子们也不闹,照样和你好的掰不开。他们是简单的,他们又是快乐的。在这简单的快乐中,我们走过四季。
夏天常有口渴的学生跑到宿舍里来,抱着舀子狂饮一通。喝完以后一擦嘴,嘿嘿一笑闪想向教室。几株高大的梧桐树站在房前屋后,那浓的化不开绿荫为我们撑起了避暑的打伞。伞下是明亮的教室。院东有棵俏丽的樱子树。叶子象马尾松,绿叶间闪出绒绒的红花,树下是干净的地面。学生常把凳子搬出来围坐在树下或诵或读,微风习习中是朗朗的书声。
秋天在文人眼里是伤感的季节。我们却不在乎,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丢沙包、跳皮筋,课间玩的气喘吁吁,整个校园里都是活跃的小小身影。上课铃响了边走还边向对方示威,要把输的那一局扳回来。
冬天我们打雪仗,搞诵读比赛。校门口的大苇湾由平日的绿意葱茏变的异常萧瑟。学生写到:“苇湾变的非常平静。但是明年又是一池的绿色。”优秀的习作我还用录音机录下来,配上音乐,朗诵声飘荡在教师的每个角落。
春天我带他们去放风筝。几张纸糊在简陋的骨架上再粘个大尾巴就敢往天上放。风筝飞上天了,有跳的,有叫的。嘻嘻哈哈笑成一团。春末夏初,一群男孩子邀我到野桑树林摘桑葚。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一路说笑到达目的地。男孩子几下爬到树上扮着鬼脸叫我:“老师,老师,快接着,我给你扔下去。”桑果到手后,一顿狂吃,嘴巴上手上都是紫乎乎的一片。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笑对方的模样。
时光荏苒,一晃两年过去了。我因工作调动离开了我奉献青春的小学。走的那天,孩子们围着我哭的泣不成声。岁月流逝,一晃十年又过去了,往日清秀可爱的小女孩变成了漂亮的大姑娘,蹦蹦跳跳小小子变成了帅气的小伙子。十年里,我已为人妻,为人母。已不再象十年前那样意气风发。激情消退,取而代之是冷静与沉稳。往日的男孩女孩升学的升学,就业的就业。张琦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她寄给我一张贺卡:“老师,你在我心中是永远的天使。”拿着卡片,仿佛沐浴春风,思绪又重回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作者信息:山东省博兴县陈户一中赵霞
第五篇: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
十五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让我步入人生的不惑之年。在岁月的流逝中,职业倦怠逐渐显露出来。曾经的激情、豪情与壮志,似乎在渐渐褪去。难道我老了?真的要被时代淘汰吗?新一代年轻教师的加入,让我深深感到岁月的无情!教学它不像看病,经验尤为可贵,无论你多大年纪,面临的总是比你年龄小很多的孩子,他们朝气蓬勃,求知欲望极强,追赶着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与他们交流沟通,不仅靠智慧,更要靠内心深处的激情。每节语文课,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要靠老师台下的十年功了。快节奏的生活,我们的学习步伐也是紧张的,前提是以遵循教学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为前提。十五年来,至少我觉得我的语文课不是沉闷的,学生在轻松而又紧张的气氛中快乐学习并充实自我,课堂上扫瞄钟表的少了,投入课堂四十分钟学习的多了,在比中,在竞中,我们的学生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了,前提条件不是以分为评价标准,而是“我能行!”尤其是在初一低年级,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即使到了初三,我的课堂依旧激情四射,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老师,他的学习热情会引擎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极高。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我不再年轻,但那三尺讲台一下子让我的心充满激情,对教育的热爱丝毫不减当年,我辛勤着并幸福着!
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刘老师,怎么语文课总是上得那么快,总有余味未尽之感?”“老师,在您的课堂上,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敢发言了,是不是我进步了?”“老师,您的语速是不是说相声说出来的,我得好好听讲了,不然会被您甩出十万八千里的!”“老师,谢谢您一视同仁,不抛弃,不放弃我们这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老师,seeyoutomorrow!,I loveyou.„„”这些都是我今年刚教两个月的初一新生时常向我说起的,我明白:六十天的教学效果奏效了,学生开始融入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班集体,逐步适应初中生活的学习,感受到我们寺头初中的浓浓的师爱,逐渐成为学校的小主人。什么能比得上在快乐中学习呢?又有什么比得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更令人欣慰呢?
守望爱的天空
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片沃土上,我们身体健全的人,面对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老人、孩子、残疾人、智障人群)怎样与他们相处?是不是应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获得一点启示:不歧视、不讽刺、尊重生命的尊严,主动关爱他们,那不是同情与可怜,是一种责任与本能,就像影子一样,形影不离,不离不弃!盲孩子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内心是孤寂的,尽管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但不是用来寻找光明的。漫漫黑夜中,苦苦等待下,一点微光斜射下来,影子来了,悄无声息的来了,潺潺的流水,哞哞的牛声,咩咩的羊叫,幽幽的蔷薇花香,闪着幽兰翠绿的光的萤火虫也来了„„在爱的海洋中,盲孩子的世界变了,一切都变了,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与幸福,眼前逐渐浮现出一丝光明;忙孩子的影子也变成了脸色红润极具生命活力的孩子。这是爱的奇迹!金波先生用他滚烫着的一颗爱心为我们的盲孩子带来一线生机与幸福,这也是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