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

时间:2019-05-14 20:1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

第一篇: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不得不记下的76个知识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

(2)14世纪至15世纪,在欧洲地中海沿岸,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8世纪中叶至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使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终于在欧美确立起来;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殖民扩张;19世纪末资本 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提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19世纪初,英国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②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 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间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②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 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③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④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 经济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⑤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 的。⑥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阶级关系的变动。①地主阶级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一部分地主转化为资本家。②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成为产 业工人的后备军,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③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中法战争期间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指挥守军击退法舰。老将冯子材身先士卒,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史纲复习最要的还是历史的脉络,考生在背诵的时候可以分时期结合来看。一定要记住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要结合做题。

6、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 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帝国主义列强之所以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其根本原 因在于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从1840年至1919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但是,都是以中国失败而告结束的。其原因有:社会制度的****是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8、民族意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组织翻译《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②魏源在 《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③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 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孙中山 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9、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①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②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 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3月,定都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①《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天朝田 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 义色彩的方案。

(4)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1856年9月,发生了自相残杀的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1864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④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⑤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 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局限性和教训。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最终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 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 结。②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 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0、洋务事业的兴办

时间: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目的: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内容:①兴办近代企业②建立新式海陆军③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提示: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史纲复习最要的还是历史的脉络,考生在背诵的时候可以分时期结合来看。一定要记住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要结合做题。

1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①洋务派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②开办了一 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提示:甲午战争一役,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2、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

(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①要不要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提示: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百日维新。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提示: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维新派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1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清末“新政”的破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5、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894年11月,孙中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号召人 民****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16、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1)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2)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即****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国。

(3)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指的是“平均地权”。

17、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提示: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18、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0、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21、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1)封建军阀****统治的形成。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①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 的****统治。②在经济上,北洋政府竭力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③在文化思想方面,尊孔复古思潮猖獗一时。

(2)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方面来 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 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的深刻原因是:一方面,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23、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提示: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24、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封建****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并不能救中国;革命实践离开了当时社会环境;当时许多领导人所使用的方法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25、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①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③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①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②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④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在十月革命后就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提示:五四时期的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领导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27、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等;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2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在上海建立。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1920年9月,《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11月,上海党的组织创办的《共产党》月刊第一次在中国树起共产主义的大旗。

29、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2)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0、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①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②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

提示:(1)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

3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①“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②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③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④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大革命的兴起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32、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1926年7月,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以湖南为中心,广大农村掀起了大革命的风暴。

国民政府进行了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的斗争;上海工人更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受到沉重的打击。

提示:(1)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1926年9月1日,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33、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①客观原因: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②主观原因: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大革命的后期放弃了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个基本问题上都没有经验;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2)经验教训: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②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④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34、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35、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对峙局面。经过几番周折,实现了宁、汉合流。

(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

提示:中国仍是一个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对象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性质也依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

提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7、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

提示: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38、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9、长征的胜利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40、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发动华北事变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1932年,日军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台,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4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4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

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

43、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44、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5、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46、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是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47、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提示: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8、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①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②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③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49、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50、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1939年10月,批评国民党的***的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1941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创办了盟报《光明报》。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

51、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 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①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原因。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③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①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②实事求是是对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

提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52、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提示:1945年4月至6月,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5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5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意义:①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2)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②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基本经验:①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③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④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⑤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55、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

国际: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原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

国内: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在中国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56、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57、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性质的,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改为对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8、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与此同时,各战场陆续转入进攻,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59、土地革命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①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②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60、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945年底,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〇运动)。

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中国各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6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是因为:

(1)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的力量存在。

62、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63、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6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65、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原因: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②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③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提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6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67、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打击投机倒把;统一全国财政。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68、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继续追剿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建立各级政府;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提示: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三反”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为了配合“三反”运动,1952年初,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五反”运动。

69、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提示: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70、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第一,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第二,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7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7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2)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这就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

73、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74、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通过互助组(社会主义萌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的性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会主义的性质)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7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年1月,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起来。开始时,主要是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

76、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第二篇:考研政治史纲线索统一战线

2013年考研政治考试大纲于今天正式颁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保持稳定,仅仅有二处字面上的变动。

分别是: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八章第一节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是近代史考查的重点。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当时和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形成了不同的统一战线。下面是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汇总分析。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前后有五个。如下: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阵线(1924——1927)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6)

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国民党的蒋介石集团。因此,在此时期,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目的是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任务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可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包含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49)

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

①背景原因:1945年,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两党代表了中国的两种前途,在此情况下,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目的: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过程:经过三大战役,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④作用: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1978——至今)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三篇: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

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经济全球化的考点,同学们重点拿下。2018年考研秋季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背诵提点

唯物史观经常考察社会基本矛盾,抓生产力,而不是别的,人民群众书写历史,所以历史由人民群众创作,由人民书写,马克思主义群众史纲,人民至上,毛中特,史纲,思修都是按照这个逻辑来书写。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论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意识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不仅反映现象,而且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背诵提点

唯物论是马原哲学的开篇交代,哲学基本概念物质和意识及两者的关系。

2018年考研小伙伴对于一和二只需要做单选和多选备考就可以,第三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一定要做材料分析题背诵,回答马原哲学经典“人与自然”话题。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剩余价值论

一、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难点)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4.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难点)

5.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难点)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生产自动化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原因,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背诵提点

剩余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最难的一个考点,也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出区别的一个点。2018年考研小伙伴重点掌握这个计算公式剩余价值率:m′=m/v。

三、资本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难点)

资本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住会引起价值构成的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相对过剩人口。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般趋势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特点,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背诵提点

资本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就是剩余价值中最难懂的一个考点。2018年考研小伙伴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会涉及单选和多项,但我们只考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危机,你懂的。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难点)

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基石。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背诵提点

2018年考研小伙伴重点拿下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别的主义,马克思发明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空想变成了科学。2018年考研小伙伴还要重点理解今天的中国坚持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是我们全面总结升华出来的基本经验。六大原则匹配六大关键词——公有制、按劳分配、人与自然和谐、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共产主义。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由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所以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有两个:意识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之冠、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过程中主要有指导。解释和预见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等,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灵感。它们在认识过程中起动力、诱导和激发的作用。

要求我们在看到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肴,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背诵提点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认识论中最经典的哲学关系。2018年考研小伙伴一定要掌握人类认识的规律,从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五、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作为真理,就其实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实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人们已经获得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绝对真理的一个成分,都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它是以往实践和认识已经达到的成果,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六、真理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七、真理与谬误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为: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淆。其统一性表现为:第一,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第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会相互转化,真理变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背诵提点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是认识论中最难懂的哲学关系。2018年考研小伙伴一定除了把这个吃透,还要把真理和谬误的转化关系理解到位。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1)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生产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抛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价值。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五种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2)流通手段(现实的货币)(3)贮藏手段(足值的金银条块)(4)支付手段(买卖分离)(5)世界货币。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自由且自由得一无所有。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商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背诵提点

劳动价值论是马原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这个章节不难就是比较绕,总而言之,马原都绕。重点理解商品的两重性,劳动力价值的三个部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可以放心了,马原的素材哲学就够了,这里解决单选和多选就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共产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难点)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背诵提点

2018年考研小伙伴对于共产主义已经审美疲劳了,因为从小到大都是这个名词的教育,马克思论证的共产主义一定要记住和空想作出区别,马克思从人类历史规律中整理出全世界都要奔向共产主义,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一个社会。马克思从来不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做详细的描述,只要是详细的描述都是空想。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发达,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蓝图需要一辈又一辈的小伙伴去实现。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辩证法

一、联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发展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背诵提点

辩证法是马原哲学的重中之重,辩证法的两大特征,就是同学们的哲学“万精油”。只要出现了上述材料体现什么哲学原理,这两个特征就可以往上答。

2018年考研小伙伴把联系和发展的原理和方法论提出成自己的话也可以,只需要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出现要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可。

三、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二、矛盾的动力原理——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作用

1.〖原理内容〗: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使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三、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内因即内部矛盾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但它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2、〖方法论〗: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重视内因,不能忽略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背诵提点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整个马原哲学中唯物辩证的核心之核心,所以特别重要,我们今天只分解第一部分。

2018年考研小伙伴重点把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重点拿下这一组原理和方法论。

四、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五、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首先,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其次,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最后,共性和个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分化从属作用的方面。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背诵提点

对立统一规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和不平衡性原理是最广泛的应用。

2018年考研小伙伴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

九、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十、度

1.〖原理内容〗: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度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2.〖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

十一、辩证的否定观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背诵提点

量变与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之前老师分解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并称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2018年考研小伙伴一定要掌握量变与质变的方法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

第四篇:2017考研政治史纲:谨记八大不平等条约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史纲:谨记八大不平等条

考研政治在选择题的考查中,往往会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些基本史实进行考查。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与外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就是史纲考试中需要着重掌握的史实内容。对于条约,大家不需要记住具体的详细内容,只需牢记每个条约里外国攫取的主要特权即可。

▶《南京条约》

签订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司法权),割让香港岛丧失领土主权,协定关税丧失关税主权。它是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虎门条约》

1843年中英签订《虎门条约》,有关于片面最惠国待遇(关税主权)的内容。

▶《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8年中国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其中有外国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长江各口岸通航的规定。

▶《北京条约》

1860年中国与英美签订《北京条约》,开放天津;将九龙南部割让给英国。

▶《马关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可以直接在中国办厂,割让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1年中国与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签订《辛丑条约》,外国可以直接在中国驻军。至此,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真正形成。

▶逐次割让香港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3、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条例》以及一系列租借条款中,将九龙北部以及新界租借给英国99年,1997年期满。

▶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有哪些

1、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2、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3、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4、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第五篇:考研政治史纲复习知识点总结

史纲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第一章 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变动。(1)旧阶级的变化;(2)新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6、瓜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7、瓜分图谋破产原因:(1)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在粉碎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8、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9、民族意识的觉醒:(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中国近代想西方学习的新风。(2)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3)严复写了《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的警世钟。(4)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0、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2)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3)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前期,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具有进步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后期,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4)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5)意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第一农民阶级不能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第三没有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只反清不反帝)。教训: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1、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洋务派的产生: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来支配后者;(3)目标:“自强”、“求富”;(4)主要活动:兴办近代企业(曾李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兵工厂,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是最大的造船厂,崇厚天津机器局,张之洞湖北枪炮厂)、兴办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5)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30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启示: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求强”、“求富”,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12、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变法(张之洞《劝学篇》),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2)百日维新: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只经历103天就夭折了。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教训:不但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三章 辛亥革命(重点)

13、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一些方面的改革,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同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破产原因: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满、汉矛盾和中央、地方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被逼走上革命道路;(2)兴中会建立:1894年,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3)1904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4)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革命军》(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警世钟》、《猛回头》(推翻“洋人的朝廷”);成立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建立(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定了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5、三民主义的提出:(1)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称为三民主义。(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但是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帝主张,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3)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4)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5)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6、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主要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的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3)要不要社会革命。重大意义,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革命形势发展,但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一些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17、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同盟会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保路风潮(四川最烈,造成“成都血案”),武昌起义(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行动,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1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1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政权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局限性概括为:不反帝(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不给地(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意义。

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21、辛亥革命的失败。(1)袁世凯窃国(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2)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挽救共和制度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4)失败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二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1919-1927)

1、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2)基本内容:三提倡,三反对。(3)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4)性质和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5)局限: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在思想方法上,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2、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李大钊。

3、五四运动。(1)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5.4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2)两个阶段:以学生为主,中心在北京;以工人为主,中心在上海。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3)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三种类型,一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二是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三是部分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

5、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1921.7.23,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12名代表,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名党员。还有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了领导机构。历史特点:思想基础好,阶级基础好。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6、1922.7中共二大,中共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纲领是: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还采取的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7、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1922.1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8、农民运动。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北伐前农民运动中心在广东,北伐时在湖南。

9、国共合作。(1)1923.6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即“党内合作”。(2)1924.1国民党一大,通过了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0、大革命。1925-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群众的动员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称为大革命。(1)1925.5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2)1926.7,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3)1927.4.12蒋介石“清党”和1927.7.15汪精卫“分共”两次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4)失败原因:一是客观“三个由于”;二是主观是由于中共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三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5)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要坚持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有斗争的政策。(6)历史意义:有四点。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4.1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性质: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2、1927.8.7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第一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第三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2)1927.9.9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3)1927.12.11,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是行不通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1)大量事实说明: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2)毛泽东在实践上、理论上为这一新革命道路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4)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1928.12毛在井冈山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4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1931.2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5、1931.1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6、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以王明伟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几次“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危害,最大的恶果就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1)“左”倾情绪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2)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3)党内生活不正常、打击压制正确意见,(4)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最主要原因)。7、1934.10,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博古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锐减到3万人。1935.1召开了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8、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1935.10到达陕北,同十五军团会合,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10,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长征的意义:(1)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长征精神:五个“就是”。第六章 抗日战争(1937-1945)

1、日本侵华行为。(1)1931.9.18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1932.2中国东北全境沦陷。(2)1935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3)1936.11,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同盟。(4)1937.7.7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5)1938.10,日本占领广州、武汉,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6)1944.4至1945.1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的豫湘桂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2、日本所占土地被殖民统治,在东北扶持伪“满洲国”(溥仪“执政”),殖民统治14年之久。诱降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38.12,汪精卫投降日本)。

3、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以及“三光”政策,“活体解剖”,强迫妇女当“慰安妇”等。(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4、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5、1935.12.9北平学生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6、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1935.8.1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2)1935.12.25,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3)1936.5《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4)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7、1936.12,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8、(解决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问题)1936.12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9、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2,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1937.9.22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新的特点:一是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10、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军民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2)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3)其中有1938.3的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等战役,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4)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即片面抗战的路线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11、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国民党对内方针的重大变化,1939.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2)制造多次反共事件,国民党在大体保住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的局势下,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保存实力,限制、打击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

12、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1)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8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3)持久抗战的总方针。《论持久战》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4)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其中战略相持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13、敌后战场和游击战。(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1940.8百团大战)。(3)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14、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15、1939.7,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1939冬至1941年春,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1941.1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6、策略总方针:指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7、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1)1940,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比较完整的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致命了方向。(2)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三三制”原则。(4)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5)民族区域自治。(6)减租减息政策。(7)大生产运动,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8)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18、1939.10,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批评国民党的***。19、1944,中国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20、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

21、延安整风运动。(1)1941.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2.2《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2)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最主要的任务,表现形式主要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3)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4)深远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22、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945.7.26,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9.2日本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9.3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25中国政府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1)胜利的意义:四点。(2)胜利的原因。(3)胜利的基本经验:五点。

第七章 为中国而奋斗(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8底)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的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到战前的状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2)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方针,扶蒋反共。2、1945.5,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3、1945.10.10,周恩来与国民党当局签署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4、1946.1,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5、国民党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其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东北、华北。而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6、1946.6.26,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全面内战爆发。7、1947.7,中共中央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8、三路大军的挺进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10.10,中共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9、土地改革。(1)1946.5.4,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1947.7至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有乡村农民会接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3)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0、第二条战线形成。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学生运动的高潮。(2)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1)中国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2)中国各民主党派都是主张爱国、民主的政党。(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用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12、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1)官僚资产阶级(北洋政府、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双半社会道路。(2)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主张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社会。(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主张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发展社会主义。

13、民主党派经过实践的教育,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的正确性,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其原因是:(1)帝国主义不允许;(2)坚持***的国民党当局不允许;(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14、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至此,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15、1949.3中国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包括(1)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2)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规定政治、经济、外交等应采取的基本政策;(4)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16、1949.6.30,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7、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制定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18、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1949—)

看看,不做笔记了!

第八章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1977)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3、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知道地位。

5、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十六大——“三个代表”写入党章,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下载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超完整+完美排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大纲变化

    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大纲变化 考研大纲汇总考研英语大纲考研政治大纲考研数学大纲考研专业课大纲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大纲变化,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大......

    考研政治史纲重要文献分时期汇总(最终版)

    考研政治史纲重要文献分时期汇总 大革命时期(1921—1927)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年)——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学史纲其实从根本来讲就是学人物,人物的著作,行为,是历史的产物也推动历史的发展,下面是凯程......

    2018年最新考研政治史纲名词解释答题方法汇总

    2018年考研政治史纲名词解释答题方法汇总 一、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类名词在解释时应指明作者、成书年代、内容结构、思想主张、影响等。如“《法经》”,参考答案为“战国时魏......

    2018考研政治史纲冲刺:巧用时间轴法

    2018考研政治史纲冲刺:巧用时间轴法 来源:智阅网 考研政治史纲部分的考察的内容较多,记忆也比较繁琐,建议大家在考前,运用时间轴法,再重新回顾一下这部分的重点内容,好好学习,认真......

    2012考研政治史纲重点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2考研政治史纲重点解析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2考研政治大纲中,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这一改动......

    2016年考研之2012考研政治真题史纲部分

    2016年考研之2012考研政治真题史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9、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帝国主义势力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妄图瓜分中国、灭亡中国,但是,帝国主义列强并......

    2015年考研政治史纲冲刺之重要条约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1.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 1843年10月,签订了中英 1844年7月签订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