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考研政治史纲重点解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2考研政治史纲重点解析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012考研政治大纲中,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这一改动是把相同的内容放到了一起,既可以出选择题也可以出分析题,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
“一二·九”运动
(1935年)口号是“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通过《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盼了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西安事变
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从此,长达10年之久的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是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特点(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中小地主、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3.没有正式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共同纲领
第二篇:考研政治史纲线索统一战线
2013年考研政治考试大纲于今天正式颁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保持稳定,仅仅有二处字面上的变动。
分别是: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第八章第一节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中,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是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是近代史考查的重点。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当时和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形成了不同的统一战线。下面是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汇总分析。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前后有五个。如下:
(1)国民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阵线(1924——1927)
①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③作用:领导开展国民革命,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④破裂: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1927——1936)
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退出统一战线,支持国民党的蒋介石集团。因此,在此时期,统一战线只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三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战线,故称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目的是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任务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194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可称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包含中华民族抗日的各阶级,任务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
①背景原因: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③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④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6——1949)
参加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以及各方面的反将爱国分子。
①背景原因:1945年,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矛盾重新成为主要矛盾,两党代表了中国的两种前途,在此情况下,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目的: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③过程:经过三大战役,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④作用: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1978——至今)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三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
会前中共提出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五项要求:
(一)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
(二)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
(三)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材,共同救国;
(四)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
(五)改善人民生活。
四项保证:
(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
(二)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三)在特区政府区域内,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
(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外交政策:坚持五大、五届二中全会方针,第 一次明确提出抗战
对内政策:宣布放弃武力统一政策
中共问题:提出《根绝赤祸案》,由“武力剿共” 改为“和平统一”,由军事解决改为政治解决
五届五中全会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
五届五中全会后出台的系列反共文件内容:
(1)在政治上,不承认抗日民主政权,不能令其存在;禁止组织群众团体,严令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全国学生联合会等组织解散。
(2)在军事上,限制共产党发展,实行军令、军政统一于中央;只准许称十八集团军,第八路军名义不得再沿用,对于十八集团军的编制、补给等,均应遵照中央法令办理,不得私行征募等;十八集团军所设立之军区及其分区,应即撤销。
(3)在经济上,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封锁,既不发饷,又不准共产党自筹经费。
(4)在教育和文化宣传上,规定“教育与训练机关,必须绝对统一于中央”。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或停办或归中央接收。取缔共产党的宣传活动。
(5)在对共产党的斗争手段和策略上,规定“指定专人负责策划对共产党之调查工作”、“搜集各地共产党活动资料,每半月汇编调查专报,密令各级有关机关,协同防止”;“加强特务工作,组织特种党团,打入共党组织”;在策略上,“中央可示宽大,地方务须谨慎,下级积极斗争”;“在分工上,党部负斗争责任,政府处调和地位,军队则为后盾”。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2、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
3、反共摩擦的不断升级
4、抗战后期国民党的政治与外交
晋西十二月事变:
1939年12月3日,阎锡山军一部以重兵围攻晋西南新军决死第2纵队、八路军晋西4支队,并摧毁晋西南各抗日县政府和抗日救亡团体。大肆屠杀县政府和牺盟会干部及八路军伤病员。另一部进攻晋东南决死第1纵队和各县抗日民主政权,杀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制造了晋西十二月事变。
第四篇: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受损最重、牺牲最多的战争,当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已经过去70年,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了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级和各界人士及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全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不断蚕食、侵占我国领土。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国土沦丧、民众流离失所。1935年8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存亡面临的新的严重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意识和反抗意志,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政党、各团体以及海外侨胞都纷纷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表达爱国情怀,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之中。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1900字的文稿6次提到“弱国”,同时也指出:“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地出入于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个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7月31日晚,蒋介石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经提出,即在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各界以及地方实力派中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斗争意志,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在共产党的强力推动下,国共两党走向合作,共同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相互配合达到了高度的默契。国民党勇敢地担负起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成为日寇紧盯的主要目标、主要作战对手。共产党则在敌战区开辟敌后战场,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频繁发起对日寇的袭击,造成日军腹背受敌,无法集中兵力在正面战场作战,大大削弱了其在正面战场的作战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国共合作的胜利。没有双方的共同努力,这场战争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了全国各条战线上的抗日力量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全国的工农兵学商及一切爱国同胞团结起来,使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下,组成民族抗战军队,形成了反抗外来侵略势力、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全民抗战。
首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爱国青年学生英勇地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上海、北平、南京、武汉等多个大中城市的学生,不顾政府禁令,集会游行,进行抗日宣传,声讨日本帝国主义血腥暴行,谴责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武装民众,出兵抗日。12月中旬,全国学生3万余人汇集南京,受到镇压,死伤130多人。
其次,全国工人不断组织罢工游行,开展抵制日货的斗争。上海3.5万码头工人拒卸日货,80余万工人参加的抗日救国会要求政府“立即出兵抗日”“武装工人义勇军”“实行对日经济绝交”。全国工商业者亦相继开展对日经济斗争。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更是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使抗日救亡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
与此同时,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国民党左派大声疾呼“武装抗日”;民主党派群情激愤,协力御侮;地方实力派也主张抗日,请缨参战。所有这些,提高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觉悟,升华了爱国主义精神,壮大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声威,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对南京当局向抗日方面转化,调整内外政策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党内的一些同志不能清醒地认识国民党片面抗战和一党独裁的政治本质,出现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右倾偏向。1937年11月,毛泽东在《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强调:“‘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个原则的说明、实践和坚持,是把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引向胜利之途的中心一环。”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专门论述了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指出在阶级斗争服从于今天抗日的民族斗争的原则下,“保存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保存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证了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军事上等方面的独立性及自主权,最终实现了无产阶级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整个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大讲话中指出,中共愿意同国民党一道,在统一战线、抗日第一的原则下实行三民主义,并指出三民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中国共产党认真实践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积极加强民主政权的建设。在我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统一战线性质政权,实行了减租减息等抗日民主政策。中国共产党因实行民主政治而使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国民党却因顽固坚持反动独裁而使政治地位大大下降。因此,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政治影响和作用不断增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是广大中间势力的支持和拥护,成为团结抗战的坚强核心。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的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逐步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最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支持和帮助下,各民主党派先后酝酿产生。它们以中国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在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斗争中,与共产党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在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中,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他们的利益,注意教育和引导他们与国民党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并成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进一步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结语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统一战线必须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维护和捍卫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弱国,却能战胜强大的侵略势力,结束上百年屈辱和苦难的历史,究其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摒弃前嫌,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打不垮、摧不毁、无比坚韧的爱国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巩固各党派、各民族、各宗教、各团体、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自觉把爱国热忱和情感转化为发挥才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
参考文献
1.祝志男:《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2.于海涛:《抗战时期中共对国内国际两个统一战线的科学统筹》,《军事历史》2010年第四期。
第五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评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评析
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召唤下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他的讲话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以客观公允的历史态度,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国共两党的抗战功绩。
此前,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山东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山西忻口战役遗址、湖南常德会战阵亡战士纪念公墓等一批国民党军队抗日遗址和纪念设施入选;
同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涵盖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个方面,包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国民党抗日将士,民主爱国人士等不同群体的代表。
不可否认,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
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基于意识形态、海峡两岸情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民党指责共产党“游而不击、保存实力”,共产党批评国民党“消极抗日、准备投降”,双方及有关学者往往陷入相互责难、攻讦而无法沟通对话的境地。
这就遮蔽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的全民族抗战的真实面目,不仅使亲者痛仇者快——海内外爱国人士痛心疾首,国际上正义人士摇头叹息,而日本右翼势力额手称庆,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地位的肯定。
因此,超越国共两党党派的利益与意气之争,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研究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是一个非常合适而重要的学术立场和平台,是海内外华人评价抗战胜利之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超越于国共两党和其他各党派团体之上。
抗日战争绝不是一个党、一个军队进行的战争,而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涵盖的除了汉奸之外各个党派、团体、军队共同参加的全民族的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既包括中共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又包括民族资本家、开明士绅和地方实力派以及海外华侨中的广大爱国人士,也包括国民党政府领导的国民政府军。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和大陆方面有关学者就已经开始注重从国家、民族的立场和视角来评价、研究抗战史。
198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时,《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明确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一次全民族抗战”;并十分罕见地称蒋介石为“先生”,指出,蒋介石先生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抗战,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同时,反映和肯定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作战的《血战台儿庄》电影的上映,也体现了从全民族视角和立场研究抗战、评价抗战已成为大陆官方和学者的一个基本共识。
这样一个共识,随后在学术界的研究中蔚然成风。比如,以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在其有关论文和著作中,大力倡导“民众史观”,从民族(民众)的视角,研究和反映广大民众在抗战中如何成为“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样一个共识,也相继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60周年的活动和中央有关领导的讲话、相关媒体的文章和报道中,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和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对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考验。”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杰出代表”。对这一“英雄群体”的表述,同样出现在习近平同志的这次讲话中。
与此同时,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也逐渐汇聚为一大共识。抗战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这一精神,当年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每一分子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援引当时一篇报纸社评的话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一精神,也因其具有的穿越时空的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为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承续担当。
当然,在认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取得抗战胜利之“最大公约数”之下,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身也有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建立的,并为这一战线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贡献,学界对此多有共识,但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实质也是抗日战争的领导权问题的认识分歧却较大。
过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简单地认为统一战线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另一种观点则一味颂扬国民党的领导。这两种观点比以往双方相互攻讦拆台有进步,但其偏颇偏见也是明显的,让旁观者、国际人士搞不清到底是谁领导了抗战。
对此,学界也在重新思考和研究,大陆学者大多认为国共双方对领导权有一个此消彼长的争夺过程。实际上,1947年2月毛泽东在《对中国革命新高潮的说明》中曾明确指出,革命高潮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北伐战争,第三次是抗日战争,“第二次、第三次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邓小平也说过重大历史问题的解决宜粗不宜细。毛泽东、邓小平的这些论断,值得我们在研究民族抗战问题上认真加以思考。
与此相关联,是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一论断。对此,有人不那么赞同。“中流砥柱”这个词本身是形象化的文学语言表述,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比喻能担当重任、起中坚作用的人或集体。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是否担当起重任、起了中坚作用呢?
有必要追根溯源先来看这一论断出自何处。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总结了党成立以来领导革命特别是抗日战争的经验,在报告结尾部分指出:“三次革命(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作者注)的经验,尤其是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从历史到现实,充分论证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中流砥柱”,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所负的民族责任而具有的担当意识。勇挑民族解放重任,争当民族解放中坚,并实至名归,体现出一个有理想抱负有责任担当大党应有的自信和追求,何错之有?
是否可以这样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如果都能像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样积极行动起来,勇挑民族解放重任、争当民族解放中坚的“中流砥柱”,不扯皮掣肘,不消极畏缩,不磨擦内耗,不发国难财,岂不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