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4 20:4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第一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演讲是语言交流的较高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只适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需求,以及英语演讲对他们的重要性丝毫不少。只要我们从考核评估体制,到课程设置,从教师自身观念,到其上课模式和内容作出调整和改进,相信现代大学生就能拥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展身手。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学习,英语演讲技能

1.研究背景

演讲(publicspeaking)是促进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被许多人认为是在各行各业及跨文化交际中,生存竞争和跨文化交流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人类更加依赖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来进行交流。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小组发言、大班汇报、商务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项目招标、外事接待、文化交流、外交礼仪、商务谈判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否则可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特别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大学英语对他们已不再只是掌握更多单词语法,或是简单地对话和写作,英语演讲教与学的渗入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英语演讲技能及大学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英语演讲技能是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所需求的重要技能之一,是生存竞争、跨文化交际的制胜法宝,那么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英语演讲的训练能够带动哪些能力的提升?另外,这些英语演讲相关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当中的现状又是如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2.1英语演讲技能

2.1.1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文(2007)曾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阐释,提出这是以辨析、反思、质疑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她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所讲的“思辨能力”是相同的概念。三大思维训练流派之一的德波诺思维训练思想创始者爱德华?德波诺在他的若干研究和著作中提出并证实,思维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改进提高的(刘艳萍,2009)。而演讲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在演讲之前和演讲之中,演讲者必须深入地思考演讲的话题、内容、观点、例证、结论、方式甚至道具和辅助设备等,在演讲之后的回答问题过程中,演讲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思考答案,组织好语言,以最简洁明了的回答反映给观众。而听众在倾听别人演讲的过程同样也是锻炼其思辨能力的过程,他们不是简单地欣赏,而是积极地倾听,以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解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Lucas,2004)。这种借助英语语言来拓展思维的过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所接触不到的。

2.1.2英语综合运用技能

合理科学的英语演讲训练,是集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之大成,从而使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写演讲稿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广泛的资料阅读、搜集、筛选,写演讲稿是英语写作的锻炼,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各抒己见。演讲前的演练和演讲中的表现都需要学生将写好的稿子用规范的语音、语调、语法形式、口头表达形式等展现出来,比单纯的日常交际更有挑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更是对其即兴思考口头表达的锻炼。而听力的锻炼一是对演讲者来说需要听懂观众的提问,二是对观众来说理解演讲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到演讲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各个方面都会相辅相成,英语总体水平将会有较大的进步。

2.1.3心理素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母语在众人面前讲话已经感觉畏惧,更不用说是用一门外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观众互动了。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更多的技能,更加有竞争力,除了了解和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英语演讲正是两者的结合体。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经验不足,加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上台之前就已经坐立不安,上台之后更是声音颤抖,眼睛不敢正视观众,忘词,甚至语无伦次。所以在学生演讲前和演讲中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使其认识到紧张时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要适度地控制紧张情绪,学会微笑面对观众,学会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犯错、丢脸,在挫折中成长,相信自己只要耐心地多加练习,总有一天会熟能生巧并喜欢上英语演讲。演讲后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过程,而学生互评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总之,英语演讲能够帮助学生们克服畏惧感,重塑自信,磨炼意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4文化素质

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是决定演讲是否出色的基础,演讲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演讲内容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需要言之有物,靠引证、数据、例子等来支持所讲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和保持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演讲了解和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文化、历史、科学、政治、时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同的演讲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的领域的认识,在了解知识背景、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演讲内容有理所依,以充分的例据帮助自己表达观点,影响观众,说服观众。而通过演讲,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质,这也正是全球化的今天优秀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2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全球化的今天对英语演讲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演讲技能又是一个人外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那么高校学生,尤其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目前的英语演讲状况又是如何呢?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7月10日印发正式版本),根据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全国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始实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英语演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英语演讲比赛的相关话题,有的呼吁给英语专业增加演讲课,有的呼吁建立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还有的呼吁开设英语演讲公共课。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和呼吁中,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演讲的了解有多少,接触英语演讲的机会有多少,对英语演讲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多深等问题的关注却凤毛麟角。为此,我在南京农业大学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作了一份关于英语演讲的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动物医学、农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6个专业150名学生,共收回143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有94.4%的学生上大学前从未受过任何的演讲训练,甚至从未接触过公众演讲;130位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比赛、学习,更不用说是训练了。当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大学英语课堂了解和练习英语演讲时,96.50%的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英语演讲能提高哪些技能的多选题上,对英语语言技能的选择占到了68.5%,而选择思辨能力的却只有39.16%,46.15%的人选择了文化素质,却有78.32%的人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推断出英语演讲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比较大,学生对演讲能提高英语水平持基本肯定态度,而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也就更少了。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活动和训练,对于英语演讲带来的技能提高也不够清楚。

除了对英语演讲的了解和认识非常缺乏外,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学习缺乏动力、自信、恒心,学习观念不正确,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大学期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另外,学生入学不久就已厌倦了乏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再加上自信心不够,怕在众人面前犯错,只敢做语言输入练习,不敢做输出练习,形成了“哑巴英语”,英语训练也不能持之以恒,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结束时,仍然听不精、说不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滞后。

2.知识面狭窄,思辨缺席。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知识面狭窄,此次调查中,67.13%的学生主要阅读的是教科书和考试书籍,许多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知识而无心旁顾社会、历史、哲学封学科知识,甚至不看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英语报刊杂志了。另外,大学生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对于深层次的语言交际不能胜任,更不缺乏创造性地表达看法的能力,即使开口阐述观点,多半会逻辑紊乱,内容空洞、肤浅,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如何说,不会有效地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黄源深(1998)把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背单词语法,大量做习题,自身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形中被削弱的现象称为“思辨缺席”。狭窄的知识面和思辨缺席将束缚广大的大学生,使之无法适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

当然,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我们的评估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师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评估体制较为单一,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四、六级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但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更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进步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中心,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主讲和指导下,学习读写和听说,其中说的部分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小的,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口语练习,也是在一定的口语表达模板下,学生照搬或是背诵出来的口语表达,一旦离开课本和笔记就无法顺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紧张焦虑、语无伦次甚至失语。开设演讲公共课或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加入演讲课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开设所谓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也只是针对极少部分学生。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演讲,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没有开设英语演讲课,或者大学英语课内外完全没有接触到英语演讲,即使有演讲比赛,也只是班级里一两位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而教师上课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多样化,讲得多,练得少,照本宣科的多,书本外拓展的少,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时间一再地缩短,对学生英文表达能力、英语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不够重视。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有些老师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的提升。另外,国内关于英语演讲的教材依然稀缺,系统性的、理论兼顾实践的、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演讲教材很少,不能及时满足中国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英语演讲能够有效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技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对大学英语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甚至有一些误解。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英语学习的信心不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弱。另外,文化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些都对其将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带来阻碍,长此以往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现状都反映出,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师作为大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上课模式,从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创新课堂设计,将英语演讲嵌入大学英语课内外,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以思想的交流讨论、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全班演讲和小组演讲讨论相结合、以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营造班级真实交际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也应该辅助和引导学生组成社团、协会,将增加演讲比赛的次数、丰富演讲比赛的形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与英语演讲接触的机会,使其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3]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52.

第二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

摘要:演讲是语言交流的较高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只适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需求,以及英语演讲对他们的重要性丝毫不少。只要我们从考核评估体制,到课程设置,从教师自身观念,到其上课模式和内容作出调整和改进,相信现代大学生就能拥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展身手。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学习,英语演讲技能

1.研究背景

演讲(publicspeaking)是促进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被许多人认为是在各行各业及跨文化交际中,生存竞争和跨文化交流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人类更加依赖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来进行交流。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小组发言、大班汇报、商务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项目招标、外事接待、文化交流、外交礼仪、商务谈判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否则可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特别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大学英语对他们已不再只是掌握更多单词语法,或是简单地对话和写作,英语演讲教与学的渗入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英语演讲技能及大学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英语演讲技能是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所需求的重要技能之一,是生存竞争、跨文化交际的制胜法宝,那么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英语演讲的训练能够带动哪些能力的提升?另外,这些英语演讲相关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当中的现状又是如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2.1英语演讲技能

2.1.1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文(2007)曾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阐释,提出这是以辨析、反思、质疑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她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所讲的“思辨能力”是相同的概念。三大思维训练流派之一的德波诺思维训练思想创始者爱德华?德波诺在他的若干研究和著作中提出并证实,思维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改进提高的(刘艳萍,2009)。而演讲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在演讲之前和演讲之中,演讲者必须深入地思考演讲的话题、内容、观点、例证、结论、方式甚至道具和辅助设备等,在演讲之后的回答问题过程中,演讲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思考答案,组织好语言,以最简洁明了的回答反映给观众。而听众在倾听别人演讲的过程同样也是锻炼其思辨能力的过程,他们不是简单地欣赏,而是积极地倾听,以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解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Lucas,2004)。这种借助英语语言来拓展思维的过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所接触不到的。

2.1.2英语综合运用技能

合理科学的英语演讲训练,是集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之大成,从而使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写演讲稿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广泛的资料阅读、搜集、筛选,写演讲稿是英语写作的锻炼,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各抒己见。演讲前的演练和演讲中的表现都需要学生将写好的稿子用规范的语音、语调、语法形式、口头表达形式等展现出来,比单纯的日常交际更有挑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更是对其即兴思考口头表达的锻炼。而听力的锻炼一是对演讲者来说需要听懂观众的提问,二是对观众来说理解演讲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到演讲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各个方面都会相辅相成,英语总体水平将会有较大的进步。

2.1.3心理素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母语在众人面前讲话已经感觉畏惧,更不用说是用一门外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观众互动了。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更多的技能,更加有竞争力,除了了解和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英语演讲正是两者的结合体。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经验不足,加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上台之前就已经坐立不安,上台之后更是声音颤抖,眼睛不敢正视观众,忘词,甚至语无伦次。所以在学生演讲前和演讲中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使其认识到紧张时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要适度地控制紧张情绪,学会微笑面对观众,学会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犯错、丢脸,在挫折中成长,相信自己只要耐心地多加练习,总有一天会熟能生巧并喜欢上英语演讲。演讲后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过程,而学生互评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总之,英语演讲能够帮助学生们克服畏惧感,重塑自信,磨炼意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4文化素质

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是决定演讲是否出色的基础,演讲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演讲内容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需要言之有物,靠引证、数据、例子等来支持所讲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和保持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演讲了解和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文化、历史、科学、政治、时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同的演讲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的领域的认识,在了解知识背景、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演讲内容有理所依,以充分的例据帮助自己表达观点,影响观众,说服观众。而通过演讲,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质,这也正是全球化的今天优秀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2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全球化的今天对英语演讲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演讲技能又是一个人外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那么高校学生,尤其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目前的英语演讲状况又是如何呢?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7月10日印发正式版本),根据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全国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始实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英语演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英语演讲比赛的相关话题,有的呼吁给英语专业增加演讲课,有的呼吁建立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还有的呼吁开设英语演讲公共课。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和呼吁中,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演讲的了解有多少,接触英语演讲的机会有多少,对英语演讲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多深等问题的关注却凤毛麟角。为此,我在南京农业大学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作了一份关于英语演讲的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动物医学、农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6个专业150名学生,共收回143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有94.4%的学生上大学前从未受过任何的演讲训练,甚至从未接触过公众演讲;130位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比赛、学习,更不用说是训练了。当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大学英语课堂了解和练习英语演讲时,96.50%的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英语演讲能提高哪些技能的多选题上,对英语语言技能的选择占到了68.5%,而选择思辨能力的却只有39.16%,46.15%的人选择了文化素质,却有78.32%的人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推断出英语演讲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比较大,学生对演讲能提高英语水平持基本肯定态度,而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也就更少了。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活动和训练,对于英语演讲带来的技能提高也不够清楚。

除了对英语演讲的了解和认识非常缺乏外,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学习缺乏动力、自信、恒心,学习观念不正确,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大学期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通过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另外,学生入学不久就已厌倦了乏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再加上自信心不够,怕在众人面前犯错,只敢做语言输入练习,不敢做输出练习,形成了“哑巴英语”,英语训练也不能持之以恒,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结束时,仍然听不精、说不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滞后。

2.知识面狭窄,思辨缺席。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知识面狭窄,此次调查中,67.13%的学生主要阅读的是教科书和考试书籍,许多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知识而无心旁顾社会、历史、哲学封学科知识,甚至不看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英语报刊杂志了。另外,大学生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对于深层次的语言交际不能胜任,更不缺乏创造性地表达看法的能力,即使开口阐述观点,多半会逻辑紊乱,内容空洞、肤浅,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如何说,不会有效地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黄源深(1998)把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背单词语法,大量做习题,自身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形中被削弱的现象称为“思辨缺席”。狭窄的知识面和思辨缺席将束缚广大的大学生,使之无法适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

当然,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我们的评估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师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评估体制较为单一,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四、六级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但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更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进步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中心,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主讲和指导下,学习读写和听说,其中说的部分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小的,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口语练习,也是在一定的口语表达模板下,学生照搬或是背诵出来的口语表达,一旦离开课本和笔记就无法顺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紧张焦虑、语无伦次甚至失语。开设演讲公共课或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加入演讲课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开设所谓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也只是针对极少部分学生。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演讲,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没有开设英语演讲课,或者大学英语课内外完全没有接触到英语演讲,即使有演讲比赛,也只是班级里一两位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而教师上课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多样化,讲得多,练得少,照本宣科的多,书本外拓展的少,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时间一再地缩短,对学生英文表达能力、英语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不够重视。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有些老师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的提升。另外,国内关于英语演讲的教材依然稀缺,系统性的、理论兼顾实践的、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演讲教材很少,不能及时满足中国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英语演讲能够有效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技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对大学英语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甚至有一些误解。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英语学习的信心不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弱。另外,文化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些都对其将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带来阻碍,长此以往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现状都反映出,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师作为大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上课模式,从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创新课堂设计,将英语演讲嵌入大学英语课内外,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以思想的交流讨论、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全班演讲和小组演讲讨论相结合、以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营造班级真实交际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也应该辅助和引导学生组成社团、协会,将增加演讲比赛的次数、丰富演讲比赛的形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与英语演讲接触的机会,使其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课程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7.[3]刘艳萍.英语演讲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49-52.

第三篇: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践行自己的爱国之情。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全球化背景下,到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当代大学生应牢记老一辈革命家未完成的使命,充分发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一个胆大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13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当国家需要的时候,钱老把个人利益抛在一边,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归祖国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潜心研究学术,为祖国科研做出贡献是钱老的爱国方式。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新时期下,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都希望能为为难中的祖国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们是共和国的一代新人,我们正当风华正茂,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我们的一腔热血和慷慨激昂,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睿智的头脑、勤劳的双手;不仅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还要有远大的志向,还要做到知国、爱国、报国的有机统一,做到理性爱国与感性爱国的和谐统一,切勿选择不切实际的方式。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是一个文明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台独”、“藏独”,保障国家安全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爱国热情的根本体现。然而,并不是单纯呼呼口号,或者单单抵制“法货”、“日货”就足以表达的。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合法有序地表达,才是理性的爱国;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好,才是最大的爱国。作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海外华人华侨众多,虽然我们有地域和信仰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该有差别。无论你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你的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无论你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工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自己的方式爱国。就像《我的中国心》中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算生在异国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我们还应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牢牢把握理想信念这个核心。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我们的爱国之心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应该付出实际行动。但是现在很都大学生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许多大学生的早上是从中午开始的,晚上通宵玩游戏,上课打瞌睡;考试前再搞考前突击,为了不挂科甚至作弊,崇尚“60分万岁”的理念;盲目追求国外产品,攀比的奢侈之风盛行„„这一切都是和一个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品质相背离的。因此,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爱国方式后,就应该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把爱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履行到了一个当代大学生应尽的义务。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如何爱国

现如今社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如何体现爱国情怀,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成为了新世纪的重点任务,也成为如今社会迈进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

经济的高速发展牵动着社会的进步,这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国面对世界更加宽广。同时,高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也要求当代大学生有更强的适应力和理解力。在这种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行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何根据形势要求,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爱国主义的实效性,就是现在的实践问题。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全球经济化时,需要具有把认识自我,端正心态,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并且要充分的理解到爱国主义价值的重大性。在这种情况之下,爱国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经济全球化给了我们的经济的一次挑战。全球的经济正趋于统一,经济的整体性更为重要,与外国的经济联系也变得更加的紧密。所以,要想稳固中国的经济,就需要加强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改善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而作为新一代的祖国的未来,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不仅要为祖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注意中国所处的环境地位,做到知己知彼。维持国家的和谐发展,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平定,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展现爱国情怀的关键因素。

作为大学生,有应该怎样爱国呢?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不仅要学习好文化知识,还要做好自身问题的处理。现今的大学生要努力地学习各种技术能力,满足国家对于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同时,大学生在认识自我的方面上应该更加充分的准备,明白自己的学习方向,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当然,爱国主义也是需要有核心价值的,是需要有时代意义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经济全球化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是需要结合当今中国的特色进行的。而大学生们应该注意自身的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注意到维护民族国家自身的利益,保护民族工业,同时,在面临西方强大的经济压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完全是对别国的侵害,是会危害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的行为,所以更要弘扬爱国主义。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意义。与此同时,正确处理好全球化经济与国家利益的整体关系,树立自信心,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大学生只有积极地勇敢参加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保护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持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进行支撑。作为一个公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大学生必须正确面对这种情况,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保护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民族尊严,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并且,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完成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爱国情绪的表现。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挑战,要有远大的理想,勇于追求真理,善于创新,注重自身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事业开阔,胸怀宽广,脚踏实地。首先完成对自身的重新包装,提高自身的实力,努力踏实的学习,学习真正的本领,看清社会的现实情况,并通过自己的所学所得实现自己的价值,找准自己的社会位置,然后为祖国的理想事业献出力量。

学习并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追求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热爱国家,树立对党的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用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爱国情怀。在长期的奋斗中,社会必在我们的爱国主义中展现出美好未来。

第五篇: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

内容提要:主权是国家的身份,而非国家的权利,这种身份来自于明示或默示的约定;作为国家身份的主权是不能分割、不能让渡的;所谓“主权限制”,除非是外来的强制,其实是主权的行使方式;全球化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之中而并未减损国家的身份。

关键词:国家主权、主权限制、身份、契约

一、主权是国家的身份

主权是一个法律概念,因为它隐含着可被强制执行的规则;主权是一个复合型的法律概念,因为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法律规则:在一国之内,主权超越任何其他社会成员的意志;在国际社会,各国地位平等。

主权既是一个国内法上的概念,又是一个国际法上的概念,但相比之下,人们通常是在国际社会的范围之内,从国际法角度来讨论国家主权问题;在国内法上,主权并不是一个特别引人关注的概念。然而,无论在国内社会还是国际社会,主权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内容,与其说是权力,不如说是身份。

权力与身份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权力通常是指某主体从事某项可以产生法律效力的行为的能力;[1]而身份则是指某一个体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的法律关系。[2]我们在谈论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所关注的通常并不是国家的某项行为是否会产生法律效力,我们关注或强调的是国家与其他国内社会成员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关注的其实是国家的身份。[3] 国家在国内社会中的身份与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是有区别的两个问题。当我们在国内社会的框架下谈论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意欲强调的是没有任何其他社会成员的意志会高于国家的意志,任何其他实体的权力或权利都在国家的主权之下。因此,国家主权的概念这时所表达的含义其实是代表国家的那一部分人或机构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当我们在国际社会的框架下来谈论国家主权的时候,我们意欲强调的是任何国家的法律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置于其他国家之上。这时,国家主权所表达的含义是国家之间的关系,至于是哪些人或机构代表一个国家则在所不问。

国家主权的概念是后来所创设的,但国家的身份则是与国家同时出现的。由于主权的概念比较好地概括了国家在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的身份,因此,虽然也产生出“国家身份权”及“国家人格权”等概念,但却并未得已流行。

国家的身份应该是首先产自于国内社会。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国家是阶级分化的结果。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创设出军队、监狱、法庭等国家机器。虽然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意志表述为国家的意志,并将其解释为全社会的意志,但“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4]这种与人民大众相分离并且必须由人民大众予以服从的“公共权力”即是主权,也就是人们现今所说的“对内主权”。

关于国家主权的产生依据,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之外,其他一些着名的思想家也对主权的产生依据作出了解释。布丹被公认为近代主权理论的创设者,他认为主权是从人民中分离出来,并超越人民。[5]洛克是议会主权理论的倡导人,他把一个国家中的议会作为国家主权的承担者。洛克认为议会主权的理论基础是自然法。人们为了避免自然状态下的战争,便订立社会契约,把在自然状态中由个人行使的权利交给一个社会性权威机构去行使,这个机构就是一个立法机构。[6]卢梭也认为国家是契约的结果,但他认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全体。“主权在民”成为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载入了许多国家的宪法。

无论是议会主权、人民主权还是在此之前的君王主权理论,都不能掩盖一种事实,即主权的承担者或行使者与他人是分开的。分开的主体而又存在着某种约束关系,于是人们自然会想到以契约理论对此加以说明。如果说契约理论不能科学地解释国家权力最初与人民大众相分离这一过程,那么,它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代民主社会中代表国家行使主权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与司法机构)与人民的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政府必须在人民授权的范围内行事;对政府在人民授权范围内所发布的指令,人民必须服从。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国内社会,主权是产自于契约的特定机构的身份

当国家间的交往尚属偶然的情况下,不会在国际社会中产生国家主权的概念;当国家之间的弱肉强食不仅是一种实践,而且还被某些理论所承认的时候,[7]也不会产生国家主权的概念。国家主权的呼声一定是首先出自于相对弱小的国家;而国家主权的概念能够被普遍接受,一定是国家间的交往已成为日常现象,个别国家对其他国家的任意行事不仅不被其他国家所接受,也无法为这些个别国家带来长远的利益。事实也正是如此。被称作国际法之父的荷兰学者格老秀斯是最早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论述国家主权的。他之所以更强调“对外主权”,显然是为了反对西班牙对荷兰的侵略,争取荷兰在国际上的独立身份。他还一再劝告世人,即使是最强有力的民族,也只是在一个法律社会中才感到安全。如果谁为了暂时的利益而违反法律,谁就是自我毁坏了自己未来的太平城堡。[8]另一位着名的早期国际法学者也是以国家主权来阐释国家的平等地位的,他说:“侏儒和巨人都是人,小小的共和国和最强大的王国同样是主权国家。”[9]各国主权平等这一国际法中的基本原则在当代国际法律文件中也一再得到重申。联合国大会1970年10月24日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规定:“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各国不问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之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尤其包括下列要素:(a)各国法律地位平等;(b)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c)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d)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e)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f)每一国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10]显然,该宣言对国家主权原则的阐述也着眼于国家的地位或身份的平等,也是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角度申明了国家主权的含义。

国家因主权而地位平等,主权的概念确立了各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平等身份。“各个国家按照它们的性质在权力、领土等方面肯定不是平等的。但是,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它们在原则上是平等的,尽管它们可以有任何差异。这是它们在国际范围内的主权的结果。”[11] 如果说在国内社会中主权代表者的身份是通过契约确定的还值得商榷的话,那么,认为国际社会中各国的平等身份是通过国家间的契约确定的当不会受到太多的质疑。确立主权国家地位平等的规则是国际法规则。国际法规则的创设无非是两种方式:国际条约的制订与国际习惯的生成。国际条约是国家间明示的契约;国际习惯是国家间默示的契约。如果我们把主权平等看作是一项国际法强行规则的话,那么它也将约束那些反对这一规则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应认为这一规则是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集体约定。

二、国家行为受到限制并不一定是主权受到限制

在国内社会,主权是最高的权力,因而可以说是不受约束的权力;而在国际社会,主权仅表明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与其他国家平等的身份,因此,主权这一概念即已表明它所受到的限制,即:一国的权力不能超越其他国家之上。这种限制可称之为“主权扩张限制”。

但我们通常所说的“主权限制”还不是这个意义上的限制,我们通常所关注的是一国主权是否可在原有范围内受到挤压(可称之为“主权不足限制”)以及如何对此加以解释。

在实践中,国家受到限制或约束的情形是很多的,从某种贸易管理措施被要求取消,到政府大选接受国际组织监督,以至领土被他国占领。上述现象有时被不加区分地一概视作“主权限制”,这其实并非准确。国家受到限制不等于主权受到限制。

我们可以把国家受到的限制分为自愿限制和非自愿限制。自愿的限制通常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因而并不违背国际法规则,非自愿的限制的合法性则需要具体考察分析。

国家可以通过国内立法等单方行为和与其他国家订立条约等双方或多方行为,自愿地限制自己的行为界限。例如,一国可以单方面地放弃本国军队的组建,一国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而放弃本国的货币发行权。当国家自愿作出上述选择时,不应将这种选择视为“主权限制”,恰恰相反,这正是自主行使主权的表现。

在另外一些场合下,国家行为受到某种限制并不是自愿接受的,而是外来的、强迫性的,例如,其他国家对某一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的国家实行禁运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封锁,一国不经另一国同意而对其领土实施占领。由于这种限制违背了受限制国家的意志,剥夺或部分地剥夺了该国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成员的平等身份,因而应视为是对国家主权的限制。非自愿的主权限制应有合法与违法之分。简单说来,被国际法所承认的对他国主权的非自愿限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第一,被限制主权的国家违反了国际法的规定,例如,对他国进行侵略,从事或纵容国际恐怖行动;第二,实施限制的国家或国际组织的限制行为遵循了正当的程序,例如,依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行事,或者在遭受他国侵略时予以反击;第三,所实施的限制与被限制主权的国家所从事的不法行为相称,即:实施限制不应超过纠正不法行为和恢复正常状态所需的程度。如果一项外来的主权限制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应认定其为危害他国主权的违法行为。

三、全球化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而并未减损国家的身份

全球化都在哪些方面对国家带来了影响呢?人们可以列举出很多,例如:全球化使国家受到越来越多的约束;国际组织从国家手中拿走了许多权力;跨国公司在迫使国家让步;个人正在逐渐成为国际法的主体,从而可以对抗国家;环境等跨国问题需要国家间日趋紧密的合作等等。上述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在越来越多的情形下,单个的国家已经不能独立地作出决策,而在几十年之前,没有人会怀疑国家有这种独立决策的能力。于是,人们开始以“主权萎缩”、“主权让步”、“主权消亡”等言语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事实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觉得自己已经力不从心。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学者们的阐释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和个人是否已开始动摇国家的主权者身份

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日益突破国界的限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的权利保护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跨国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已占西方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和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约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跨国公司还控制着75的技术转让、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全世界100个最大的经济实体中,有一半以上是公司,而不是国家。[12]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海外利益,往往会借助本国政府的力量向其他国家施加某种压力,要求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为宽松的管理。个人也开始在国际社会寻求空间,这主要表现为人权的国际保护机制已开始形成。国际法不仅要关注国家的权利义务及其公正程度,而且还要关注个人的权利义务及其公正程度。“在世界范围内提倡人权保护,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提高公民个人利用国际人权法来对抗国家和政府的能力。”[13] 但无论是国家对公司管制的放松还是对个人权利保护的增强,都不能认为是国家主权的地位的削弱。从国家与公司间的关系来看,任何一家公司都必须依据一国法律设立,取得某一国家的国籍,从而置身于某一国家的管辖之下。虽然国家对公司的管制(特别是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有放松的趋势,但国家与公司的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没有任何改变。国家可以通过降低关税、简化许可程序、提供财政支持等方式来鼓励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获取更多的利润,但与此同时,当公司的行为可能破坏环境、限制市场竞争、违背本国的外交政策或不利于本国的国家安全时,国家对公司的强制将是毫不留情的。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来看,已有相当数量的国际人权公约的存在,但个人的法律地位首先还是由一国的国内法所确定的。依照地域来对居民进行管辖是国家同其他社会组织相区别的一个基本特征。从国际人权公约对国家所确定的义务的模糊以及国家在开放人员的国际流动方面的谨慎,就可以看出,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不会允许个人在国际社会取得足以挑战国家的地位。因此,国家对公司管制的放松和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的增强只不过是国家在新的形势下对自己行使权力的方式的调整,而这种调整既可以通过单方面的国内立法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对外缔结国际条约或参加国际组织的方式进行。[14](二)国际条约是否在限制国家主权

国际条约的大量产生及其覆盖领域的扩大使得国家不能再像先前一样独立地进行决策,因为它必须考虑已经通过条约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但能否就此认为国际条约在限制或剥夺国家主权呢?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这是因为: 首先,如前所述,对外订立条约是国家主权的一项具体内容。正因为主权使得各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平等,国家才拥有对外订立条约的资格。前常设国际法院于1923年即曾声明:“法院拒绝承认,国家在缔结任何承允采取或不采取某种特定行动的条约时是放弃了它的主权„„。参加国际协定的权利,是国家主权的一种属性。”[15] 其次,条约对国家的约束是国家之间的彼此约束,而不是其他实体对国家所施加的约束。通过缔结条约,国家虽然承受某种新的约束,但同时也获得它先前不曾获得的利益。

再次,条约对国家的约束并非是绝对的,且不说每个条约都可能包含例外条款、免责条款,即使是那些条约所要求的必须履行的义务,也并没有一种外来的力量可强制国家实际地履行这一义务。国家可以选择是实际地履行某一条约义务,还是不履行义务而接受他国的报复或对其他国家提供补偿。

最后,国家既然可以缔结和加入条约,也就可以在其认为适当的时候退出条约。当国家认为它参加条约所获得的利益小于它基于条约所付出的代价的话,它自可以依照条约所设定的程序退出该条约。

(三)国际组织是否在弱化国家主权

二战之后的一个新的国际现象就是国际组织的增多及其作用的增大。世界上已存在着数以千计的国际组织,大概每个国家都具有某一国际组织成员的身份。无庸质疑,政府间国际组织对成员国的影响通常甚于国际条约对缔约国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似乎已被有意或无意地夸大。例如,有人把国家主权和国际组织的关系比作一张带有大小不同洞孔的白纸,其中纸好比国家主权,原本是完整的;大大小小的洞孔则如同被各种全球的和区域的国际组织所侵吞的主权成分。[16]其实,这种看法是很值得怀疑的。

首先,尽管政府间国际组织通常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这种国际法主体资格是成员国政府通过条约方式予以设定的,因此,国际组织尽管在主体资格方面可以同成员国的资格相分离,但它毕竟是成员国的合意的产物,成员国不会因为创设了国际组织的人格而使其自身的人格受到损伤。

其次,成员国让渡给国际组织的只能是主权者的某些权力或权利,而不是主权本身。[17]如前所述,国家主权其实指的是国家的身份、国家的人格;只要国家正常存在,主权就不容许有任何减损。但主权者的权力或权利,或者说主权性权力或权利是可以转让的。许多国际条约对主权(sovereignty)和主权权利(sovereignright)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正说明主权这一概念虽然在汉语中隐含着“权力”或“权利”的概念,但它有别与法律意义上的“权力”或“权利”。

再次,即使是欧盟这种高度发达的国际组织,也没有产生销蚀成员国主权的后果。虽然欧盟的成员国已经将货币发行权这种最能体现国家主权的权力都交给了欧盟组织,但也只能将此理解为成员国选择了别样的行使货币发行权的方式。不是每个欧盟成员都必须选择欧元,而且,即使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成员国仍有退出的权利。正如有的外国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国际组织,既然有加入和退出的自由,就不能说是对主权的限制。[18]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国际组织不仅会影响成员国的行为,也会影响非成员国的行为,例如,1991年底,欧共体部长理事会要求凡是想获得承认的前南斯拉夫的共和国向欧共体提出附有宪法副本和有关承诺的申请,由后者进行评估,而波黑、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等均按时提交了申请;再如,1999年初,北约对南联盟实施空中打击,并对南联盟进行包括海上石油封锁在内的各种经济制裁。如果说前一种情形可以解释为前南斯拉夫共和国自愿接受欧共体的限制或影响,从而是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后一种情形则完全是一个国际组织对一个非成员国家的主权的违法践踏。

(四)其他国际问题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许多人还从国际环境保护、国际金融危机的预防以及危险性技术的扩散等问题的研究,论证国家主权所受到的限制或侵蚀。的确,国家在上述各个领域中的合作已变得日趋频繁和普遍,在这种合作中,国家之间的约束也会日益加深,但是,只要这种合作是国家自愿参与的而不是外来强制的结果,那么就很难将其看作是主权的弱化,或主权被侵蚀。因为这种自愿的合作或者是通过条约进行的,或者是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的,而国家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或参加国际组织的方式行使某种权力正是主权的表现。[19] 结语:全球化使得国家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紧密,而频繁和紧密的联系需要有明确的规则,[20]于是,国际条约与国际组织便承担起确立规则的任务。当人们发现国家日益受到条约和组织的制约时,便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主权弱化”、“主权销蚀”和“主权让渡等。但事实上,由于主权其实是国家的身份,而不是某中特定的权力,因此,主权是无法“让渡”的,可以让渡的只能是主权权利或主权者的权利;主权也并没有被“弱化”或“消逝”,实际发生的只是主权行使方式的改变。因此可以说,在全球化趋势下的今天,国家只是承受着更多的契约义务的约束,而其主权者的身份并没有出现任何改变。

注释: 3.已有学者指出:主权的概念一直被用来标明国家的总体功能。见:IngridDetter,TheInternationalLegalOrder,DartmouthPublishingCompanyLimited,1998.4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114页。

5.见约瑟夫.A.凯米莱里吉米.福尔克《主权的终结?——日趋“缩小”和“碎片化”的世界政治》(李东燕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22页。

6.见程虎:《国家主权及其当代命运——一种全球化的分析范式》,载于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418页。

7.例如,某些西方学者曾在国界的确定方面提出过“自然国界说”,认为各国应该以自然赋予它们的天然屏障,诸如高山、大河、海洋作为国界。没有这种天然屏障的国家有权寻求和取得这种天然屏障作为自己的国界。这种学说显然在为强国的地理扩张提供理论依据。见高树异、吴琦、李春福:《国际法讲义》(上册),1981年2月,第188-189页。

8.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绪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39-140页。9.转引自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113页。

11.[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王铁崖等译,275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2.纪玉祥:《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载于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第35页。

13.莫纪宏:《论国际人权公约与国内宪法的关系》,CASS-KAS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关系学术讨论会(1999年,上海)会议论文。

15.转引自[英]M.阿库斯特:《现代国际法概论》,汪暄等译,19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6.转引自曾令良:《论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载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第114页。

17.有学者指出:国家可以向国际组织让渡某些主权功能(sovereignfunctions),但这绝不意味着主权的任何部分的永久出让。见:IngridDetter,TheInternationalLegalOrder,DartmouthPublishingCompanyLimited,1998.484.18.[日]寺泽

一、山本草二主编:《国际法基础》,朱奇武等译,14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下载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和英语演讲技能及其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的分析和建议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10软件二(应本)余以堂 [摘要] 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果,并在社会和文化意义上影响着对......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共5篇)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经济十班曹璐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时代飞速发展,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展望

    第一讲 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展望一、教师自我介绍、课程介绍及要求 二、大学生创业现状 1、讨论:为什么想要创业 创业的好处:掌握自己命运,不听命于人,做自己想做的......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极大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增强国民的改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对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带来极大......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哲学阶段性特征分析(大全)

    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哲学阶段性特征分析在开放竞争的时代,中国企业要经受住来自内外强大的竞争压力,重要的一条是思想观念上的到位。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0国贸2班樊生儒 201015280226 在传统观念中,军事安全、政治安全总是居于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或核心地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为何更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为何更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爱国。 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

    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重塑(五篇材料)

    多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重塑 摘 要:理想信念指向未来,但其形成和确立离不开一定现实基础,即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以及理想信念主体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态。加强当代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