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5 02:00: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第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和难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等社会各界都应认真思考并积极应对。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研究

200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雪灾、藏独、地震、奥运和金融危机先后发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直至今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其强烈冲击下,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步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在当前的严峻形势面前,如何做好就业工作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l、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于去年11月20日表示,2009年将有61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与2008年相比,大学毕业生数净增5l万名。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预计到2008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09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基本上一次性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

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8年和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2008年65%左右的就业率基本稳定,要想使大学生就业率明显提高,必须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有的放矢,进行综合治理。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金融危机的冲击。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演变为金融危机进而恶化为经济危机,蔓延到整个世界。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事实证明中国已经受到强烈的冲击和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明显放缓,GDP“保八”的目标十分严峻,扩内需、保增长已经成为我们今年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对于本来就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全球性裁员已经成为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又一波浪潮。往年金融、地产、消费类和流通类的知名企业往往是从校园中选拔大量应届毕业生人才的中流砥柱,但是今年却不见这类企业的身影。一些已经公开公布校园招聘计划的企业竟然宣布取消招聘计划。

2.2供求错位。“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错位。造成了大学生“一职难求”和用人单位的“一人难求”的尴尬局面。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问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3就业理念滞后。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诸多误区:一是传统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自己创业”的就业顺序的理念根深蒂固。二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只愿意到大企业大单位去就业,不愿到中小和民营企业就业。三是对创业充满恐惧,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造就业环境,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主动创业谋发展。四是传统的就业地域观念长期存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目标主要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的单位和岗位却无人问津。

2.4高校教学和管理问题多多。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很多学校只重视科研,却忽视了教学或对教学重视不够,领导和教师责任心不强,很多教师教学内容及方法陈旧,只传授知识,不重视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一些高校以经济效益为最大目标,高校产业化倾向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设置进一步失衡;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办学特色,专业设置重叠和“一窝蜂”现象严重;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致使文科生就业更加困难;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和做人教育,导致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旦遇到挫折就不能自我调节,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2.5用人单位责无旁贷。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甚至一些单位用高学历装点门面。第二,存在性别歧视。一些单位不愿招或少招女大学生。第三,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为节约成本和急功近利不愿招聘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之一。第四,人际关系抹杀就业公平。

3、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政府是主导。政府要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一是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平稳发展,这本身就是对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的大力支持,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也是核心问题。二是出台具体措施力保大学生就业。教育部和各地政府应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一些具体措施。例如,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取消专科以上毕业生落户限制;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切实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力争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登记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暂时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有一个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学校是基础。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高等院校课程改革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根据市场设置专业。其次,专业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低年级对学生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而在高年级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第三,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传授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此外,应开设一些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选修课程,特别是让那些非经济类的大学生掌握一些经济学和社会学及心理学常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风险意识、创业技能、抗风险能力等,为就业和创业做准备。二要丰富实践经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由“学生”向“社会人”和“经济人”的角色转换做良好的铺垫。三要完善职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成功就业。首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变化,在人才培养规划方面做出科学调整,使其适应市场需求。其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聘请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第三,高校需要建立起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跟踪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在教学环节中做出适当调整。最后,高校还应重视宣传积极就业、创业的优秀大学生,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积极就业、自主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3.3用人单位是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他们的用人数量和观念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第一影响因素。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用人单位要克服“近视眼”现象,要从长远出发,让应届大学生从基层做起,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的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发展后继有人。

4、大学生自身是观念问题。

一、克服盲目从众,找准职业定位。目前,一些大学生有从众倾向,对心目中的职业缺乏全面的了解,具有盲目性,有的缺乏自信。甚至对求职具有一种恐慌倾向。因此,要求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信,积极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其次要从自我努力做起,相信岗位总是给那些有能力的人准备的。再者要努力找准自己的职业的契合性,即职业需求和从业人员的个性之间是否具备基本的匹配关系,从而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二、更新择业观念,多元就业。大学毕业生应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束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小企业到民营企业到基层就业。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三、注重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要提前注重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专业知识要过硬,须知用人单位就是“用”你的,要你为单位创造价值,而不是只看你的学历。二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良好,学生不仅要有知识,还要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三是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很多公司在招聘时,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把理论的技能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教学实习、就业实习、社会活动、勤工助学等各种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力和应用书本知识的能力。

四、调整就业心态,拓展自己的就业空问。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求职中至关重要,要努力克服自卑、紧张、怯场等心理,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建立自信、主动的就业意识。另外,要尽量了解要应聘的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所处的行业情况以及欲应聘岗位的岗位职责,做到有备而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C].2007.10.1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 人民出版社,1993.

【3】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经济蓝皮书》[M].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小编推荐)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前由于经济危机的余温尚存,欧洲债务危机对于全球经济又是雪上加霜,在全球经济萧条的背景下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无疑又是一大挑战,社会就业面临着种种压力,为此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去做来提升我们的各方面,增强我们的社会竞争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追根溯源。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对我们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困难主要把有以下几点:

一,招聘需求减少了

“职场连线”最近连续在关注湖南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这一直是获得就业职位的主要途径。而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较为直接的金融、房地产、制造等行业,确实偏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招聘企业数减少外,有的企业还压缩了进人计划,长沙高新区一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张小姐告诉记者,他们今年原计划有校园招聘计划,但是目前制造业形势低迷,企业不仅减掉了招人计划,裁人计划也正在出炉。一些与进出口市场结合得相当密切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因此校园招聘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 招聘门槛更高条件很苛刻

上海通用汽车、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河西高校区看到,校园招聘依然热闹。虽然经济有“萧飒”现象,但企业从“人才储蓄”的角度考虑,即使经济再紧缩,网罗校园人才仍是必不可缺的。可是,相对而言,企业的门槛提高、待遇降低,却是应届毕业生明显感到的变化。裁人已成为众多企业面临“寒冬”的主要对策,工作时间不长的新员工都易被裁,这类人重回校园求职,也给大学生求职带来不少的冲击。据悉,这些“二次就业”的毕业生,十分看好应届生就业市场。在他们看来,这个市场的用人单位质量高,且需求量大;而相比应届生,他们因为已有了工作经验,更有优势。长沙市教育学院教科室主任冯辉梅老师说:“今年大学生就业受几大因素影响,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加,二是去年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很巨大,三是金融风暴袭来,使众多企业面临‘寒冬’,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就业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而我们面对应届就业生不吃香,假招聘,缺经验,供需差等问题。三,应届就业生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四,供需偏差,更确切的说是供大于求

经过调查资料我们发现目前社会上岗位增36%学生增130%,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从这些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们自身最大的问题就是自身经验不足,面对这个社会就业形势有太多的不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抓住每次到社会锻炼的机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各方面信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目前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而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就业大军,各个企业纷纷提高了招聘门槛,而“人才”也就成了社会的一大热点话题,有人认为所谓人才就是学历越高越好,而事实是这样吗?让我们从人才的根本去探讨一下。

判断一个人是否是该素质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能力,关键是看你能否成为公司核心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要有知识,有智慧,有理想,懂得如何为人处事是最重要的,所谓做事先做人,其次是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水平等等。

所以说不要因为学历,头脑这些辅助因素而影响自己上进的步伐,每个人都应具备这样的素质,也都可以做到更好,为此不仅是我们自

身要努力去提升自己,国家也纷纷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人才的培养。

为了促进社会就业同时也为了给予人才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近一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社会就业的政策,民营企业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一年来,不仅国务院出台了加强和促进就业的有关文件,而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和全国妇联等相关部门都陆续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对促进社会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做出了具体规定,许多操作性还很强。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实施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中明确了目标任务: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以上;有就业意愿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都能参与到相关就业准备活动中,得到免费公共就业服务等。教育部则组织力量设计研发了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努力实现全国大学生就业网络互联互通。大学生就业虽不光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但从大学生就业实践来看,多数大学生在民营企业就业。民营企业已成了就业的主力军。

对此,有些学校也大力推进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比如郑州大学举办“光华创业精神大奖评选活动”,还有我校的“自强杯科创大赛”,“机器人集训队”等等,各个学校都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参加这些科创学习活动从而发扬了传播创业精神、提高了创新意识。这样大赛也为广大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素质,激发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切

实营造创业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因此面对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要努力是自己成为一名具有更高人文素养和更高科学素养的人才。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面对着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依旧保留的过时的就业观念,一怕苦,二怕累,这样就很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因此改变当代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与时俱进也成为了各大高校就业指导的必修课。

通过我们对在校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其他一些网上资料的查阅我们发现:

有些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就

业压力巨大,岗位竞争激烈。

虽然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主动跑市场、跑职场,为学生找就业的门路,但由于高校师资队伍老化、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为冷,也就出现了学校热,用人单位冷这一现象;从社会总体需求来看,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大,很多单位急需专业人才,有的单位是高薪引进,有的单位则是降格以求。而现在专业毕业生还不能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为学专业是高投入,在找工作时应该得到高的回报,习惯于和以前的师兄师姐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攀比,导致期望值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报酬相距甚远。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对一般用人单位表现出极为冷淡,有的甚至“宁愿失业,也不要找一个自己不满意的工作”,也就出现了 用人单位热,专业毕业生表现冷的现象,而总而言之这两种现象都是病态的,反映 一定的社会问题。

经过对一些大型企业的招聘信息的分析我们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在就业时比较受到欢迎,而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在机关、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在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更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因此,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非常抢手,而素质一般的学生在就业时就显得十分困难。

面这些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学习现状已成为当务之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要适应这一现状必须树

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就业观,在大学毕业后先工作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再去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否则好高骛远只能适得其反;而在校大学生不仅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抓住机会体验真正的企业生产流程,更贴近现实从而在将来就业后才不会在企业里无所适从,这一点我们觉得我校每学期组织的实训周是很值得的推广的,让我们去工厂劳动了解工厂生产过程,亲自动手实践体会这一过程,也提升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所以说要想在将来就业中独领风骚我们就必须独辟蹊径学习更多在书本中乃至校园中所学不到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时代的知识分子群.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提升大学的综合素质有着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1、首先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1)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要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4)要有创新能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更是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当前,在社会就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大学生一味地指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就业位置已不太现实,社会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自主创业,也为他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位置。有不少大学已开始意识到培养大学生

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艰苦创业、科技创业。

3、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同时,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总而言之,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机遇总是与危机并存的,在目前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社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样也有各种机遇等待着我们去挖掘。这样一次调查活动使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明确了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们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和各方面的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样,在将来步入社会时,我们才能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第三篇: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

作者简介:石苗(1981.6-),女,湘南学院数学系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

石苗

(湘南学院数学系湖南郴州423043)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严峻的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本文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

倾向,对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7-0027-02

大学生的就业历来都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99年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其实永远都是相对的,特别在我们这种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育并不完善,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1]。所以导致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有就业观念、就业制度等问题,也有高校部分学科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所造成的。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倾向

(一)自我评价比较理性

毕业生就业前认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毕业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同时也强调社会实践的检验,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自我评价已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步转向理性化。

(二)就业目标趋多元化

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观,制约着他们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地域的选择。由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择业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导致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多元化倾向。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2]:首先,对未来从事职业行业领域的选择。据调查,毕业生由原先选择“公务员”、“教师”、“经营管理人员”的高比例,趋向于向国企、外企、私企、西部、自主创业等作为就业选择目标,这说明原有选择职业集中单一行业的现象正在淡化;其次,对工作地域的选择。“孔雀东南飞”的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流向上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就业政策的改革以及各个省市地方性就业法规的颁布,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选“其他中等城市”的比例也在提高,这也说明在就业单位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已不仅仅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等城市也逐渐成为毕业生选择的重点,与当前社会上人才回流趋势相吻合。

1.大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仍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首选。绝大多数同学仍然看重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等知识高聚集型单位,而以往“政府机关”这一热门行业虽然并未显出优势,但热度不减,近几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即是证明。另外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以往就业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沿海城市以及经济发展较快的内地城市也是大学生就业选择地。

2.重经济待遇,更看重发展前景。新一代大学生的个体意

识逐渐加强,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关注生存条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选择职业时“行业发展前景”、“施展个人才干”、“薪金报酬”的三个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在择业观上既重经济待遇,把它作为生活的基础,同时更重视前途发展,有较强的事业心。

3.西部地区与贫困地区成为大学生择业捷径。随着西部

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扩大,国家对西部及贫困地区加大发展力,度进行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在就业中一部分学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3].再加上这些地区对人才需求的重视,特别制定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在近几年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选择时这些地区就成了他们的好去处。

4.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新天地。

非国有企业已成为学生的重要选择,说明当代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观念已基本接受,凸显对知识密集型单位的青睐,正逐步树立自主创业意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家庭在大学生择业中愈来愈发挥着重要作用

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也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择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情况更为了解,应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社会对大学生职业意识教育引导表现在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要正面宣传和报道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各种新闻热点,配合学校和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二、就业指导应有新思路

1.加强就业指导,深化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根据社会需要,加强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要注重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观念和意识,既符合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又达到了用人单位满意和学生自身塑造的要求。要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不能仅靠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及对专业课教学的渗透等方法共同形成合力,开发就业指导的隐性课程,强化具体操作过程的有效度,提高指导效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不断深化。

2.拓展信息渠道,加大信息收集力度。

对成功就业的信息而言,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占据着主导地位。大多数同学认为毕业生有效的就业途径仍是通过学校就业中心直接推荐和校内招聘来解决。可见高校是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同学们同时需要学校在加强和改善就业指导时应重点加强信息提供和具体指导。加大信息收集力度,充分发挥就业市场的主体作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大有效信息收集力度,千方百计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需求信息,并进一步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充分发挥高校这一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机构建设,建立专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

已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几个月临时的事务性工作,它要研究社会就业市场的变化,要研究人才供求关系,要研究人才资源使用的最佳原则,需要有职业化、专

业化、专家化的职业队伍来完成这一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的需求,才能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要加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这个中心

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才,必须经常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功能要齐全,能开设一定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就业指导中心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条件如信息查询室、资料阅览室、洽谈室、招聘工作场所、Internet信息网站以及必要的设备和经费。

4.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

子。为了解决目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以上提到的从就业政策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外,目前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探索创业教育的新路子,以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相信随着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高校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三、社会与家庭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支持与帮助

1.加强舆论引导,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虽然经过多年体制改革,但由于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国家就业政策跟不上近几年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就业政策也各有特色,各个行业之间的人才流通壁垒并未完全消除,因此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用健康的主流文化来教育引导大学生完成职业选择。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性健康的社会氛围,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体制问题还是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因此,必须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虽然目前我国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都已取消了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的限制,但对于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则远非是无限制的,特别是对那些已去农村和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要再回到城市工作,则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因此,不仅要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而且要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转换创造宽松的体制环境。另外,要降低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门槛,鼓励他们自主创业,这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加就业。

2.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教育与指导。

由于社会资本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前途的选择”不仅仅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在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上做出的集体决策。家庭在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仍然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执行者。应注意帮助大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职业意识,帮助他们选好职业。家庭对于一个大学生的情况更为了解,家庭成员根据每一个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完成人生重要的职业选择,并且家庭成员的意见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影响,他们多年的人生经验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年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择业也是每一个家庭应尽的义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问题[J],姚玉群,人口学刊,2004

[2]大学生就业指导[M],钱晓,李增秀.科学出版社,2009.2

[3]新编大学生就业指导[M],吴汉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责任编辑:李建君

石苗>>>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及对策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导读]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 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 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 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 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 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 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 建立就业信息库, 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 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 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

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学院

经管学院

;学号

20131004118)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加快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步伐,高校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重大影响,我国经济也遭受其影响,就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给09届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压力,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调查分析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状况,寻求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供求分析 对策

一、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的形势分析

(一)当前国内整体就业形势及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一部分,关乎到千家万户(公众)的根本利益。从总体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

1)国内整体就业形势

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从体制改革加快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原有国企和集体企业的净下岗和失业人员累计达到5000万以上,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也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精简,农村劳动力离农寻找工作的人口更达到1.3-1.5亿左右。再加上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竞争以后,由于发展大工业和高新科技产所导致的高投资、高增长、低劳动力使用的趋势,造成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降低到0.1左右的水平,比同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低一半以上。

图1-1-1 2007-2011城镇人口数及失业率(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网络

2)大学生就业形势

2013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业。外加去年未找到的毕业生210万,可预计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2013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由于遭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 很多大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得不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作为吸引就业主体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出口遇冷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减少,用工需求也明显减少。这给学生就业客观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在2013年,每8个大学生中,就有2个找不到工作。他们也许能力并不差,比如冷门专业优秀生,师范学校的同学,但这就是史上最难就业季。

图1-1-2 22009-201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二)大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

1)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就业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促进就业作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六大社会建设任务的第二大任务,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都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当成了中心任务,各级政府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来促进就业。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2)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回落态势,经济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下半年,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升的良好趋势,增长持续下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年经济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6%,实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着增长动力整体偏弱、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增多、房地产市场矛盾复杂和环境污染趋于恶化 等问题。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良好,国内外总体环境有所改善,但经济发 展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与挑战。全年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经济增长7.8%,价格上涨3%。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

图1-2-1 2001-2011国内GDP及增长速度(GDP按2000年为不变价格计算)

数据来源:网络

3)就业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利。

近年来,国家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2008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更是把就业工作提到了法律的高度,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矛盾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的结构矛盾

1)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工业发达国家则为25%-30%,因此,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供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图2-1-1 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网络

2)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 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

3)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例如,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有:第一个方面是服务意识,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去出发,去想问题;第二个方面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方面是沟通的能力;第四个方面是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然 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

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

三、新形势下推动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一)宏观层面

1)加大增量与存量调整力度

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因此,加大增量与存量调整力度,扩大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之道。经济增长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基本保证,加快经济结构升级更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而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又在于积极的创业活动。因此,国家应提倡创业精神,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特别是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既有利于毕业生就业,也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最有价值的是,大学生创业将有效提升我国创业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对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长期的促进作用。

在积极促进增量就业的同时,应当鼓励政府、企事业等单位制定更为积极的大学生吸纳政策。目前我国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的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不高,加之知识更新的要 求,我们迫切需要增加年轻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生的劳动力供给增加较快的形势下,从理论上讲,我们应当是用较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来替换目前较低学历程度的在职人员。问题是怎样实现这种增加和替换。一是可以考虑提高在职人员队伍更新的速度,以消化和吸收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二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科学地研究组织规模和人员需求,明确就业需求总量。此外,要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工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

2)专项政策调节就业市场

在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层面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学生自身努力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只能伴随着经济的好转而慢慢好转。在这个时候,政府政策的投入将会产生积极的放大效应。

3)建立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补偿机制

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就业或从事特定的职业,可以建立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补偿机制,这也是一种国际惯例。

4)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

人力资源市场的效率损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对信息的有效运用程度不够。大学生就业匹配政策的核心就在于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实施职业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应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立法建立起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要建立职业指导与服务机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让他们能够将职业规划战略融入其终生规划之中;高校要重视实习制度,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供需伙伴关系,以形成稳定的就业基地。建立职业顾问队伍,建立职业顾问资格注册体系,强化职业顾问的培训,使之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大幅度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的素质;高校要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之中,并给予学分;建立一套 有利于各高校就业服务与指导中心工作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水平和程度。

(二)微观层面

1)先就业再择业,为职业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获得就业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就业环境不是 很理想的条件下,大学生也可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也可以从事灵活就业,包括临时就业、非全日制就业等,在就业过程关注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关键在于能否借此积累经验,为今后职业成功奠定基础。2)挖掘人脉资源扩展求职渠道。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已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就业市场紧张的环境中,人脉关系资源的使用对于成功求职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在我国大学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选择父母的人数最多,但是由于专业上的联系,校友资源的挖掘应该更加充分。如果各个大学或学院能够注重校友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这将对大学生寻找工作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3)继续深造度过就业困难时期

从微观选择来看,大学生可以尝试继续深造以错过职场风暴的高潮期。由于金融危机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危机这一段时期内就业市场低迷,就业需求减少,工作岗位不理想,因此,大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一方面增加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这一点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也能够避过劳动力市场不景气时期,期望在两三年之后能够 找到更好的工作。不过,这样做同样是有风险的,因为未来的市场预期并不明确。而且,这个行动还取决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

4)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

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个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特别是所面临的劳动力市场环境。

结语

总之,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金融危机赋予了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种新的视角,如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多头并进促进高校就业工作,这对于应对未来的大学生就业,无疑是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培刚 李开兵.大学生就业的难点与出路[J].人才开发 2005.5.[2] 代洪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提高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9.1.[3] 张素云 张彦波 张萌物.基于大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物价

2009.2. [4] 谢丹.如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J].时代教育2009.2.

[5] 章茂山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保障分析[J].江苏高教.2004.2。[6] 吴克明、朱慧丽.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7] 刘文勇、李国栋 以人力资本投资角度对 “大学生就业难”与 “民工荒”现象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2005.6。

[8] 孙绪平优化教育投资结构[J].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管理科学.2005.3。[9] 楼红平人力资本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投资及其风险防范分析[J].现代商业.2007.21。[10] 唐永红 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 [11]冯刚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第一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 熊卓 求索与创新(清华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第十三集)[A]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robl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China has accelerated,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to “popular” the pace of change,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es rapidly,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increasing.08 years of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uffered from the impact, the job marketis one disaster after another, bring enormous pressure to 09 sessions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more optimistic.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to seek the effective way to reliev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significant.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emand and supply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0-05-12 | 访问次数:493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0-5-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 1页,共17页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1、分析课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是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不仅可......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其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5-26 16:41:00 ]作者:李亚临 郭雷 王迎会编辑:studa20 -【摘要】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机会的缩减与大学......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 杨在华 (徐州师范大学美术系,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弱势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因遭遇到歧视和不公而产生的认识偏差及心理问题等,影响......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应收账款管理对策 2008年9月,强势的金融危机来袭引起了世界金融的动荡不安,也让世界经济走向极度的低迷之中。这次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

    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

    调查与决策——《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总第339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7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分析与对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