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M和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4 02: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ISM和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ISM和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第一篇:基于ISM和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基于ISM/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

潘 斌,王 华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07级信管1班)

摘 要:文章介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 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各个因素,并结合系统工程中的解析递阶结构模型(ISM)与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做出了相关分析,确定了各因素影响就业难的相对权重,同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对策;解析递阶结构模型(ISM);层次分析法(AHP)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其就业问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是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力争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地将其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要求, 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需要。

1.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情况

现实中,中国大学生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从经济学角度上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生的人数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有关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0万增加到410万,是扩招前的四倍,而2009年更是达到了610万的新高度,然而用人岗位增加比例却远远小于此数目。不仅在数量上,这种差距在结构和质量上也越来越明显,专业扎堆现象严重,热门专业人才过剩。2007 年, 我国大学毕业生历史性地超过了495 万人, 随着大学扩招人数的激增, 一提到大学生就业难, 人们很容易把责怪的矛头对准近几年的高校扩招, 然而, 笔者认为, 高校扩招并不是大学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从高校扩招的目的来看, 扩招在于让更多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从长远来看, 扩招将会制造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他们将为中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就业难虽然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但远没有达到不可救药的程度, 只是一个相对性暂时的难题。

2.解析递阶模型(ISM)的建立

① 相关因素的确定

A 外部原因。(1)我国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最近几年来,我国的失业人口总数一直居高不下。在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小。我国经济从2001-2009年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我国的就业率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就业的增长弹性大幅下降,这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奥肯定律明显不符。在总体就业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合理。中国这几年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高等院校大规模扩张。自从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各地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造成一些高校定位不清,偏离了社会需求。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都希望不断的“升格”,或者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或者不断地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进而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另外,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我国许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3)学校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从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和任课教师培训班。但从总体上看,许多学校对毕业生的指导缺乏针对性,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有些学校为了保证就业率甚至强迫学生签订违背自己意愿的“就业协议”。(4)社会和家人的观念。在许多人眼中,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尤其是对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说,人们对他们的期望都很高,而且也认为他们理应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不错的工作在许多人看来主要就是政府,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及国企等所谓“吃皇粮”的部门。对于这些学生的家长而言,自己在孩子身上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精力,自然也希望孩子能找到一个收入较高又相对稳定的工作。这些观念无形中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但这些人们所谓的“好工作”能吸纳的劳动力毕竟有限,如果大家都把目标索定在这些范围较小的行业,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

B 内部原因。(1)就业认知有偏差。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较高,客观上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同时缺乏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缺乏全面了解职业的渠道和信息。三是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存在着较多的想象成份,对影响就业的因素认识不足。(2)就业价值取向失衡。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在价值主体上个人取向增强。受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就业追求上社会价值观淡化,他们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很少考虑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二是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经济价值,功利主义较突出。毕业生在择业时,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三是在地域及单位的选择上,就业观较陈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3)就业能力不足。一方面,毕业生“心比天高”,另一方面,他们的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一改过去单靠文凭或职称来认定人才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把品德、知识、能力与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可见仅仅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更要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所学知识很好地在实践中应用,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事实也一再证明,就业过程中,拥有各种证书,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倍受青睐。② 建立解析递阶结构模型(ISM)解释结构模型法(ISM)是以图论中的关联矩阵原理来分析复杂系统的整体结构,将系统的结构分析转化为同构有向图的拓扑分析,继而转化为代数分析,通过关联矩阵的运算来明确系统的结构特征。

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

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就业能力不足;价值取向失衡;就业认知偏差;社会家人观念;就业指导偏差;教育结构不合理;就业形势严峻。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根据影响因素方格图中的相关关系建立可达矩阵:

提取骨架矩阵:

根据上面的骨架矩阵,构建解析递阶结构模型。

设定目标层 :大学生就业难(G);准则层:内部因素(B1)、外部因素(B2),反映它们对目标层A 的权重;方案层:就业能力不足(C1)、价值取向失衡(C2)、就业认知偏差(C3)、社会家人观念(C4)、就业指导偏差(C5)、教育结构不合理(C6)、就业形势严峻(C7)。列出解析递阶结构模型,,建立大学生就业难系统解释结构模型,如图所示:

3.层次分析法(AHP)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其可将问题决策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形成多层次结构,并按照一定的规则量化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影响力,建立判断矩阵,得出该层要素对于上一层的权重。设置每次在n个目标进行比较,并将两个目标进行比较的重要程度作一定的约定:

依据实际经验建立层次单排序,依次算出所有指标对目标层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并计算出指标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权重进行排序,一致性检验,得:

层次总排序:计算组合权重,得方案优劣排序:

由上可得出:内部因素(B1)中的就业能力不足(C1)的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价值取向失衡(C2)和外部因素(B2)中的就业形势严峻(C7)是其次,再次就是就业认知偏差(C3)和教育结构不合理(C6),在所有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就业指导偏差(C5)和社会家人观念(C4)。这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可以作为决策的一种衡量标准。

4.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在其基础上我们可以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已达到效率最优化。为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a. 各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对于就业能力不足(C1)这一突出性问题,一方面高校的各个专业要针对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给他们各种应聘的技巧,并努力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就业信息。

b. 在价值取向失衡(C2)这一节点上,高校毕业生要抛弃过去的“精英情节”,努力摆正自己的心态,明白自己真正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必须把自己摆到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位置,把自己的择业范围扩大。

c. 在就业形势严峻(C7)的现状下,国家要运用财政、货币及产业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保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劳动力需求的扩大。我们都知道,一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后,就业问题的解决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扶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变,进而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失业率;另一方要运用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如加大直接购买和公共工程建设的支出,刺激相关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就业的增长。

d. 在教育结构不合理(C6)的严峻挑战下,国家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一方面,国家应该对高等教育的规模进行适当的控制,适度增加招生的人数,对一些本不具备招生条件的高职专科院校要坚决予以取缔,保证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对各高校的专业进行相应调整,加大优势专业的培养力度,对其他教育质量以及就业前景不是很好的专业,一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撤消不具备培养条件的专业。

综上所述, 在高校扩招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当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着手, 齐抓共管, 努力形成“以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为重点, 纠正毕业生错误就业价值取向,拓宽就业市场,端正就业认知偏差,改善教育结构,政府、高校协调指导,学生自我设计择业”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沈 杰 《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 杨春媛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慈铁军,马哲《基于ISM/ AHP 方法的内蒙古沙漠化治理的研究》 赵海涛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分配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在短期内无好转趋势。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社会性的原因,也有高校和学生自身的因素。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共同努力。

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尤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又增加了一定难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是毕业生和家长,也是学校和整个社会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和制约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研究学生就业途径,提高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就业问题,减少国家的人才资源浪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当前就业形势

据统计,2010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500万,其中包括2010年615万应届毕业生,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可谓压力空前,而出路却相对有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企业日益萎缩的投资欲望以及居民日益减少消费需求也大大制约了各类企业招聘动力。曾是吸纳劳动力就业“海绵”的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困境中。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后,劳动力市场的恢复平均需8年左右。去年,由于国家4万亿刺激计划大多投向铁路、高速公路和各项基础设施,增加的就业岗位有限,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有可能出现“慢就业复苏”现象。

2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经济结构和政府的调控政策以及高校教育的问题,也有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这里着重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2.1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1)据测算,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3%,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大约增长2%。按照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率9%左右的水平估算,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年增长率不宜超过2%。但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正以每年27%的速度增加,这说明知识型劳动力增加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需求。

(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造成知识型劳动力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目前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并存。传统经济部门难以吸纳知识劳动者,这些传统经济型企业多数是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结构。这些行业需要的劳动力是低薪工人,而不是大学生。且大学生也不愿低就作为一名普通劳动力受聘。因此,高学历者只能挤在现代经济部门寻找就业机会。但我国现代经济部门还不够发达,尤其是现代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能力有限。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培养出来的知识型劳动者人数越来越大于现代经济部门能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结果造成一部分受过高等教育者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为我们证实了一个现实问题,即:大学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从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就已凸显。今后恐怕亦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根源在于,与高等教育因较宽“入口”而获得规模上的突破相比,与就业这一“出口”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却要缓慢且艰难的多。正如经济学校郎咸平教授所指出的,在整个“6+1”的产业链中,最需要大学生的是从产品设计到终端零售等6大软环节,而我国目前却基本处于最低端的生产制造这一环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窻教授关于中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的研究亦作证了

这一点。初中和高中以下约占89%、大专生不到8%、本科生研究生不到4%,这也许有助于解释这些“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严重“滞销”而技校毕业却颇为走俏,乃至出现大学生“四大户”读技校现象。

(3)国家管理机构的“公务员”竞争激烈所需人才甚少。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机构的人员也在进人。但整个国家的管理机构编制相对稳定,所需人才甚少,尤其是2003年规定凡进必考的来报考“公务员”堪比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在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一个问题,即先赋性社会资本不是对多数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不愿涉及,然而,先赋性社会资本在现实社会中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先赋性社会资本包括性别、父母的资源、家庭的资源,这些先赋性资源与生俱来的,社会资本的作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诠释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过程中,社会资本理论将我们过去笼统的“关系”“人情”等概念纳入“资本”概念范畴,引起人们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重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2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2.2.1 对自身分析以及社会就业现状了解不足。

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他们一度认为,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高中学习,伴着辛勤的汗水,怀揣着绚丽多姿的梦想,终于“越过龙门”来到了大学殿堂,大学生活理应是浪漫潇洒轻松的结合体,而进了大学就好比给自己工作买了“保险”何须担忧!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保持高中的思维模式,一味地认为只要把书本学好就可以,大学生涯规划,还没有想过,认为求职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有必要这么早“自寻烦恼”。多数的大学生了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深感惶恐,有愿意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乃至职业生涯,无奈“才疏学浅”不知从何下手?

2.2.2 就业的心理不成熟。

据“《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学生比例高达52%,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不到9%。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面对当前就业形势,必将遇到多种困难,导致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目被动的依赖心理。

这些毕业生求职不够积极主动,不是等国家优惠政策,就是等学校帮扶或者想要依靠家长为他们找门路,甚至继续供养他们……主要原因是这些毕业生长期依靠父母,缺少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是物质追求强烈的实惠心理。

因受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新时期生活观念改变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让更多的倾斜到他们身上,他们享受着相对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丰富的物质产品,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具有超前的消费观念追求时间,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攀比心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以及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这些物质是的他们比以前大学生更加注重物质财富的获取,比较早的形成理财观念,对于择业也更加注重于物质因素吗,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薪资要求方面比较高,薪水低的不去,结果导致“有也不就”和“无业可就”的双重矛盾加剧给大学生们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三是期望太高的唯美心理。

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条件评价太高,但已经历过“十年寒窗苦读”投入大量的成本,自视高人一等,盲目自信,目空一切,不能理智克服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劣势和就业困难估计不足。因而把择业目标定的过高,造成择业变得狭窄,有的这山望的那山高,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待遇好的单位工作,成为他们的不二之选,自我否定了很多机会,最后反而失去了更多的大好机会,影响其正常就业。

四是求职技巧不够。

很多大学生在应聘表现不够自信,不敢主动向任何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或者面试的时候表现过于紧张,回答问题时答非所问,不知从何说起。没有表现自己真正的实力,从而又产生了自卑心理,不敢继续面试,更有一些求职者为表现自己,面试时弄虚作假,夸大其实,企图蒙骗过关,因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失去了信心。

尤其是90后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受到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缺乏独立生存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就表现焦虑不安的心理,对社会一种畏惧感,厌烦感,从而有种不想融入社会的心理。

3对策探讨

解决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政府、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必须面对现实,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制定自己明确的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平常心面对和冷静沉着的态度对待生活的重大选择,保持良好的心境理性分析自身多方面的素质。要正确定职业目标,客观的自我评价是求职择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合性。自我评价方面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组织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自己自我职业特征方面的认识,大学生只有在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权衡,才能正确选定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使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3.2提高就业综合竞争力。

高校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就业人才市场上将面临本专业应届竞争者、其他专业竞争者、已就业竞争者,用人单位讨价还价能力以及高校非应届学生五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会基于自身岗位职责需要,其关注的重点往往不单纯是毕业生的学历、学位等硬性指标,而是综合考虑应聘者的就业能力,这就存在一个就业竞争力问题,就业竞争力直接决定了毕业生是否能达到就业单位就业岗位规定的相关要求,从而顺利就业。

就业竞争包括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敬业精神等多个内容。

高校是哺育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摇篮,不但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科学文化只是,还必须以未来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制定完善的竞争力培养体系,使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能力,广阔的交际圈子,扎实的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竞争力。

3.3学会驾驭压力,树立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式不断变化,人文制度的改革,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等成为普遍现象,就业竞争也是自始自终存在的现象,这形成一种就业压力。因此,毕业生就业求职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摆脱压力的,需要毕业生在求职过程采取主动的压力应对模式,自身调整自己,积极主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调节自我,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职业选择中的多种矛盾冲突,为成功求职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针对求职过程中出现迷茫与困惑,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调整就业心态,改变消极认识。

3.4全面推进“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应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针对各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分阶段进行个性化就

业指导。大一学生可通过职业兴趣测试、心理测试、专业介绍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与专业,明确学习目标,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二、三年级学生注重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教育,通过职业学习,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进行必要的文化技能储备,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涯规划,毕业班的同学重点放在提升求职面试技巧,进行模拟面试训练等就业指导。高校要调整办学理念,真正发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符合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3.5高校与校外组织合作,搭建就业互助平台。

当前我国的教育是半封闭式的,高校对于校园内的商业活动与校园的渗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断了学生与社会市场的联系。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应当成立由共青团领导,按照一定的章程和制度自发成立相应的社团机构,至以此作为窗口,使大学生接触市场锻炼实践能力。同时,高校社团可以开展与校外组织合作,根据社会单位,企业的要求、安排,学校里能给单位、企业岗位的要求的学生,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0-05-12 | 访问次数:493 | 编辑:rky | 【大 中 小】

2010-5-1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性调整造成的传统就业渠道萎缩,“白领”就业岗位日益成为“稀缺资源”。毕业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学生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试从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有助问题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使得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处于当前阶段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自然要受到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更何况近几年来各大学一直在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过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

1.经济的原因

(1)经济转型期的就业状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冲击充分就业的三大因素。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势必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2)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会指向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但是大城市的吸收能力相对于试图留在大城市的毕业生的数量显然不足。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2.社会的原因

(1)二元的社会结构。二元的社会结构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带来一定的错觉。中国约有2/3的农村人口,他们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城市之外,中国的大学生几乎都在城市就业。由此看来,中国的城市从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应该比计算的平均情况高约两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当然会有一定难度。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户口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在现实中,它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关于生源,户口的限制为大学生的自由就业设置了不低的门槛。

(3)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导致毕业生难以正常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看,社保体系基本覆盖了城市人口,而农村人口几乎完全被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时尽量避开农村也不是没有来由的。

(二)高校的原因

1.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

高校地域分布不均衡严重地影响了就业地点选择的均匀分布。调查表明,有约超过2/3的大学毕业生希望留在沿海的大城市就业,国外的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有约六成会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第一份工作,而我国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了。

2.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目前高等教育在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方面仍没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高校仍沿袭计划经济的办学思路,重视招生,轻视就业,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职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有待改进。

(三)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1.消极等待,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

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向用人单位主动地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的关系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过分看中职业稳定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做择业的惟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将任何具有风险的职业都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致使部分大学生的种种遗憾由此而生。

3.向往发达地区和热门行业,就业行业和地区意向出现“偏好”,缺乏创业精神。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与西,南与北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选择发达地区的占70.7%,愿意到落后地区的只有29.3%。在就业行业上,大学生们普遍向往已经“人满为患”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而对容量大的服务业、基层、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领域不感兴趣。对于三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等行业形成就业偏好。这种心理势必会造成城市就业问题和人才分布格局的不合理。

4.过分重视自身的品牌,追求“门当户对”

在名牌高校里面,许多毕业生考虑自己出自名门,有着很响的品牌,在求职时也应该找一个像样的工作职位,这样才不至于掉价,因此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会执着地追求高工资或高知名度的单位,而对于一般的工作机会往往不屑一顾,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错失良机,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社会可以做什么

1.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就业形势总是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只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能从根本上

提供给大学生充分就业的机会。从政府角度讲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1)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确保新增一定规模的就业机会。(2)调节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3)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多半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体制灵活,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才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工作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要确立市场观念,强化市场意识,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从“进原料”到“出产品”的全过程的工作,使“产销”对路,提高就业率。这需要:(1)加强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预测工作。(2)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强化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3)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培训。“产”目的是“销”,高校要有市场竞争意识,重视“产品”的包装和销售工作,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提高美誉度,从而提高就业率。

3.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

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逐渐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将失业保险逐步扩大到包括所有企业类型以及自谋职业者,发展失业社会救助,为部分新增劳动力提供救助。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用法律手段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二)大学生们可以做什么

1.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竞争就有失败,想要避免失败,就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增强自身在求职场上应对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幅度增加,用人单位要求提高,就业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没有危机感就没有主动适应竞争的进取心;没有应对挫折的能力,就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一蹶不振,失去自信。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

大学学习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掌握,更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综合素质的培育。大

学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不是一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专业不能设置过窄,大学生不能过分看重专业。在校学习期间,重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现在的用人单位也是比较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就意味着较强的增值能力。

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生活在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求职者,更应该正确面对。要主动融入集体,适应校园内的正常交往,这也是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不要在求职场上迷失自我,切忌自负和自卑

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虚幻身份中摆脱出来,准确定位自我。“天之骄子”的自信应建立在个人的才智上,而不是大学生的身份上。社会发展至今,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大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群体而已。天才毕竟是少数,对大多数而言,还是要调整好心态,放下架子,面对现实,寻求合理的起点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则要说:请相信自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勇敢地尝试,你就多了一个机会,不敢迈出第一步,你就没有机会走得更远。记住,气球能不能升起,不是因为它的颜色、形状,而是气球内有没有充满氢气;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关键在于你的心中有没有自信。

三、结语

总体而言,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社会系统中既存在的制度和规则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办学理念、专业设置以及职业指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无法一朝一夕得以解决,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行为取向的改变也需要足够的效益冲击。因此在今后可预期的较长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可以预计的是,今后关注的数字可能就不仅仅是三、四百万,而是更多,但是我们相信那句话——“办法总比困难多”。

[作者简介]罗笑: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07级。

作者:罗笑

来源:《华章》2010年第4期

第四篇: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姓名:廖铭凯

学号:146725003

性别:男

所在院系:金山学院农生系

所在年级专业班级:2014级林学专业1班

联系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镇百盛华府2D1703室

联系电话:***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热点,而家庭经济贫困、有各种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就业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造成其就业难的外因和内因,并从学校、社会层面及就业困难群体等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现如今大学生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是不争的事实,毕业即失业也显得极为平常。而家庭困难、心理困难、学业困难的学生群体的就业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来说,近年来,经济体制转型,需要的人才层次有所变化。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从社会解决就业的途径来说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企业解决;二是国家政府行政机关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包括教育单位解决;三是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企业解决的就业问题占社会解决就业问题的80%以上,可见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然而,企业需要的是有能力、有经验、稳重、可靠的人才,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具备这些条件,至少是大多数人很难具备。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各大城市,加之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出现大量的企业裁员和大批“海归”的“回巢”,使社会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就业竞争极其激烈。

2.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绝对人数急剧增多,现在全国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将近30%,特困生比例达10%-15%,成为大学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不规范、用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平、公正、公开的平等竞争就业环境并未完全建立。比如,有些单位的用人信息不对外公布,需要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取。社会资源逐渐成为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家庭背景越好,其工作的落实率和工作质量相对越高;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者城镇低收入家庭,社会资源相对匮乏,就业过程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脉”支撑,成功就业的几率必然低于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

3.高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制约着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教育。目前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有一个就业指导中心,这个机构的职责应该是指导大学生如何成功就业,而不仅仅是采集毕业生信息。但是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开个动员大会,组织个报告会,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信息等等。当然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与企业结合,让企业招聘走进校园,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便利。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就业指导中心要做的应该是让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此外,针对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专门研究和辅导仍然相对欠缺。许多高校虽然有心理咨询教师,但进行的心理辅导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往往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专门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研究和跟进辅导不够深入。这使得不少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业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

(二)大学生的个体原因

1.个体综合素质能力欠佳,就业竞争力较弱。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但就业困难大学生,尤其是来自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业困难学生,英语、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薄弱,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进入大学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缓解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不断奔波于各种兼职之间,在选择兼职时也是经济考虑优先,对自身专业素养、个人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而一些学业困难学生则忙于应付功课而忽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提高,此外,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在求职过程中容易给用人单位高分低能、综合素质较差的印象,从而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就业定位不够合理,求职期望过高。考大学是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学业困难的学生始终陷于繁重的学业之中,而沉重的心理负担促使其对前途充满迷惑,这就使得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急于找到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状态的工作,这也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视野,使其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盲目寻找稳定的工作、高报酬的工作。

3.就业心理复杂,产生消极就业观。由于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比一般大学生存在更加复杂的就业心理。经济上的困窘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欠佳,容易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胆怯心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和推销自己,无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者害怕竞争、害怕求职,不敢主动出击,而一味等待机会。沉重的经济压力还会使贫困大学生往往急于求成,希望一锤定音,一旦求职不顺,就容易产生焦虑,甚至对其他顺利就业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尤其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十分敏感,容易对同学、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这些不健康的就业心理,往往人为地造成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二、改善各类困难大学生就业情况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均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学校和社会方面

1.继续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资助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随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队伍的不断扩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缓解经济压力、完成学业的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各类困难群体就业必须建立在对自我、对就业形势、对职业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培养其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动手能力是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重要保证,是高级专门人才所必备的一种实践技能。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动手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其能量的发挥程度。开拓创新能力其实质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竞争能力是在人们身上变成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因而也成为文明人类所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要注意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心态。决策能力是在面临多项选择及时、果断作出最佳选择的一种能力。

3.加强对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时解除其就业心理困惑。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应当重点关注此三类学生的就业心理,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讨论会、现场咨询、一对一心理辅导等方式,通过针对个性倾向和内在潜质的分析,帮助他们挖掘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正确认识自我,做好规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及时纠正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解答他们的就业困惑,树立择业的信心和勇气,以健全的心理素质迎接职场的考验。

4.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顺利就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其创造就业先机;争取将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信息网络化,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搭建就业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减少异地求职的风险和费用;广泛发动校内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就业工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开拓校内外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重点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传统的就业观念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不妨尝试改变一下自己的就业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社会不会为个体而改变,要想融入这个社会,要想成功,必须是个体为这个社会而改变。为改变现状,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往往对就业有过高的期待,因此,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努力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2.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成长,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接受锻炼,开阔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创业设计大赛、模拟双选会等活动,切实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加强学生特色能力培养,塑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各类就业困难大学生应当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大学生应端正择业心态,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敬业的心理素质。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因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已位居心理问题的第四位。所以,大学生应多读一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就业案例,并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把第一份工作作为择业的起点,而不可期望一步到位。

参考文献:

[1] 刘荣军.当今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8,(7):47-48.[2] 朱勉.贫困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大众科技,2008,(6):193-194.[3] 龙晓峰.浅析当今我国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J].学习月刊,2008,(2):116-117.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方案设计

班级:111101 姓名:李俊蕾 学号:20114110125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

1.1大学生就业难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进入大学学习,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逐渐开始凸显出来,尤其是199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招政策之后,就业难问题更加严重起来,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数量1998年为83万人,1999年为84万人,2000年为94万人,2003年为187万人,2006年为377万人,2009年为531万人,2011年为608万人,2012年更是为624万人。这样大规模的毕业生数量,导致一系列就业问题出现。2003年高校扩招后本科毕业的第一年,6月初就业率仅50%,2003年9月份就业率才达到70%,2004年9月份的就业率为73%,而到了200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情况出现恶化,338万人的毕业生,真正签约的仅33.7%。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却是一个被持续热议的话题。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就业难原因并提出解决就业难的方法与建议。1.2个人兴趣与思考

笔者作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将面临就业问题。虽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没有切身的感受,但是通过了解媒体的报道,以及参加学校举办的几次招聘会,看到招聘会现场被围的水泄不通,同时看到毕业生脸上的愁容,我也慢慢深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即将面临就业,我开始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感兴趣,并且开始收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与数据,了解国家有关政策等方面来关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找到就业难的原因,同时希望可以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2.选题的意义 2.1理论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2.2现实意义

就在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称,2014年中国将有727万名研究生、大学生。外加去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可预计2014年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2014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在2011年,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样的数据不得不让人忧虑。事实上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如果大学生无法很好的就业,国家未来也会收到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有必要。

二、研究性质

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属于应用型研究。通过知网了解以前研究文献,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第二:分类别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探讨,如周舰的《中国女大学生就业第三:分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解析。主要有的常乐《从人口学角度难问题论析》;白文飞,徐玲的《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等 探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崔新生的《从就业能力视角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等。通过很多文献的查阅与观看,得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虽然不是全新的选题,但在研究上还可以寻找一定突破。

三、研究方式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方法。

比较分析法:针对第一部分内容工作岗位提供情况与大学生毕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中考虑将毕业生分学历与专业,分性别,同工作岗位提供情况中分性别、分学历要求以及专业要求进行人数上的对比分析。以此来分析我国新形势下的就业情况

文献资料法:分析查阅近几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政策资料,高等教育学生毕业生人数统计,近几年大学生待业以及就业率等相关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方法:针对全国所有高校分一本,二本,三本以及专科院校进行分层,在各层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设计关于大学生就业态度以及个人能力的相关问卷进行调查。

四、分析单位与抽样方法

由于全国范围过大,实施起来受各方面因素限制,因此本次调查针对河南省一方面以各高校为单位,针对河南省所有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专科所有高校以及企业。

及研究生四层,通过在四层中每层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抽样得到的学校。在对该学校所有毕业生进行随机问卷发放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方面,收集河南省所有企业,事业单位,通过将企业按照规模划分,在各规模间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抽中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用人情况。

五、时间维度

1999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大幅扩招政策之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慢慢出现,因此收集相关数据从2000年开始,同时有几个关键数据,如毕业生人数、岗位数以及中小企业数,这些数据收集五年内的较准确数据,以此提高研究报告的准确性。

六、研究内容

笔者希望通过四个方面相结合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1.我国现阶段经济形势下工作岗位与毕业生的供需情况分析。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情况。3.企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

4.市场经济作用下政府给与就业的之策帮助与支持分析。

通过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以及国家三个方面来分析,最终希望得出可以帮助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建议。

下载基于ISM和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ISM和AHP方法的大学生就业难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安定和谐。面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2012新版)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在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和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用人制度环境下,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

    大学生就业难

    1.近几年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2.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Recently, it gradually formed a phenomenon that the college student is hard to find a......

    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妥善就业问......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尴尬的大学生群体今年对很多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最亚历山大的一年,因为今年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不仅如此而且今年很多知名企业都在大幅度的进行裁员,这无疑对今年的毕业生沉重......

    大学生就业难 文档

    “大学生就业难”出现新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8日发布报告称,尽管大学毕业生的心态已经发生转变,能够接受更低薪金的岗位,且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仍难以避免在......

    浅谈大学生就业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就业指导论文 现今大学生就业前景姓名:潘升学号:1101510217【摘要】当今大学生从乌托邦的理想中醒来,摆在面前的是就业问题。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