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内容摘要: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极大的影响,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带来诸如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合作伙伴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商业银行风险。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应对的措施有: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等,内外兼治,从根本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危机风险防范措施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高达1-3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主要由游离于存款体系以外的专业按揭贷款公司发起,其先天风险被节节攀升的房价所掩盖。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投资银行一方面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另一方面则运用高得惊人的平均3O倍资本杠杆。杠杆的顺周期效应使风险在市场景气时被忽视,而在市场向下时却被放大。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对减缓危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有效识别新业务带来的新型风险、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较弱、应对压力状态的测试与预案准备不足、忽视表外风险的管理等。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对衍生产品估值过度依赖于模型本身的假设,依此进行定价的产品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往往会产生估值不确定性。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外部评级机构对金融工具评级仅依赖历史数据、压力测试不足、对金融工具评级缺乏主动性、信息掌握不充分等导致其不能有效揭示基础资产风险,助长了投资者的非审慎投资。六是政府监管缺位:其一,对不同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部分监管领域出现空白,使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二,美国没有一个联邦机构可以实现对全部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和预警,使美国政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不过,大多数损失应该是账面损失,需计提坏账准备,因而需要防范因为账面损失带来的挤提等信心不足情况的发生。二是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下降、国内需求萎缩,对中国向外出口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08年1—7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速已经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同比只增长了9.9%,美国市场出口占比也下降了0.2%。如果美国经济及欧洲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这一不利的影响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会使中国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三是资金层面的影响,金融体系危机必然会使资金供应紧张,跨国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可能收缩投资以应对美国国内的资金需求,这就可能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外流。而这种影响对中国来说不完全是不利的,到目前为止,海外资金仍有流人中国获取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利差的动机,部分资金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而流出,缓解了资金流人的压力,进而缓解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这是有利的一面。另外,资金如果因为某个特发事件而集中流出,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因而需要在政策上防患于未然,避免这种连锁性的冲击。四是心理冲击连锁反应。美国大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破产和重组虽然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延伸性危机,但是它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要远远大于美国房价下跌、资产价格缩水等不利的影响。美国各大投行的破产使人们产生了全球金融陷入危机的错觉,不仅引发抛售资产的风潮,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暴跌的联动效应,还使国内包括海外投资于我国的很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这不仅造成金融市场的萧条,还使实体经济受到不利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商业银行风险
(一)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二)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
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四)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调整期,住房价格下行的压力很大,并且,房地产业未能进入国家2009年2月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其发展趋势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房贷业务表现出的“高收益、低风险”特征使商业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力并不强,而收益水平相对于股市缺乏竞争力也使资产证券化产品遭受投资者冷遇。房贷违约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积累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三、金融危机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
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也随之产生。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需要加紧回收高债务杠杆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贷款,其次需要恢复对健康的工商企业贷款。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全球普遍现象,国内房价近年涨幅过大,存在调整要求,导致银行风险累积。银监会和各商业银行宜采取措施,加大开发商贷款监管力度。只有合理房价基础上形成的供需两旺房地产市场,才能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又无泡沫,不危害金融稳定。
(二)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努力制订和实践新的信贷管理办法,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信贷审批与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并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在贷前应积极遴选优良客户,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在贷中应科学决策,为贷款审批提供科学指导,从审批上控制风险在贷后应及时掌握客户资产、负债、盈亏状况及发展趋势,跟踪监测,针对其潜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从监测上化解风险。同时要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日常走访作用。特别是在授权、授信、审批、经营、展期、担保、抵押、核销、检测、考核、贷后跟踪等方面修订、完善、补充相关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其次,要真正做好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努力外,还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要改善目前商业银行的社会经营环境,弥补我国信用制度的缺位,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植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要加强同业间的合作,联手防范信贷风险;三要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杜绝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情况,保证司法在信贷风险防范中强有力的援助作用。
(三)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无法否认资产证券化对于风险分散的积极作用,要看到此类金融创新为风险管理提供了风险对冲、分散化的工具和手段。但并没有最终消灭风险,只是改变了风险的配置结构,从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看,风险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又回到银行。因此,盲目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不合适的。如果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建立类似美国住房贷款式的二级市场,一旦发生偿付危机将会造成比次贷危机更加危险的局面,这是需要认真防范的。
(四)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六)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
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高 琦 杨 铭 陈高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财税金融,2009年11期上
2.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7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3.余芳东,《多因素支撑美国经济复苏》,国际经济,出版日期:2008年08月11日
4.高析,《世界经济复苏尚需假以时日》,经世导刊,2009年08月12日
5.陈华
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产权导刊, 2008年11月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预防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预防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 陆玲玲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句名言意味着当权力缺乏约束时就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无论是高管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拥有较大的权力和权力异化的便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职务犯罪频发、高发。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先生曾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金融案件中职务犯罪的比率高达80%。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企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商业银行职务犯罪表面造成的只是银行财产的损失、国家资产的流失,但深层次会损害金融信用,甚至引发信用危机。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个历史性、全球性的话题,但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更是显得迫切和重要。由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从2007年爆发至今历时四年多,由此产生的剧烈震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在这次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业,主要表现在:我国银行业经营亏损面增加、资产质量下降、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潜在风险增加。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银行风险除了来自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来自于由于操作不当或者越权操作等引起的操作风险,其中就包括由职务犯罪引发的风险。目前中美经济都出现了程度不同但又明显的经济回暖现象,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预防职务 1 犯罪做得是否到位,会使商业银行要么走向深渊,要么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稳步前进。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预防职务犯罪任重而道远。
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定义及特点
(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概念
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是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商业银行职务犯罪首先具有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对工作不负责、不履行职责,致使国家、集体以及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是社会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在商业银行中领导拥有较高的权力,普通员工拥有较大的权限,因此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又有着和其他行业职务犯罪不一样的特性,即广泛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是商业银行中掌握权利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中的便利、职务上的权限,在资金运作或管理中贪污受贿、挪用资金、侵占他人财产、进行钱权交易等违法活动,或者玩忽职守、放弃职责、进行其他渎职活动,致使国家资产流失、社会公众利益遭受损失,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二)当前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特点
1、高管人员犯罪率居高不下,基层人员犯罪率有所上升 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位高权重,往往掌握着银行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权,他们拥有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的便利。近年来 商业银行中不断有高层人员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而落马。王雪冰(原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朱小华(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金宝(原中银香港总裁)等都集中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在商业银行的一些基层单位及部门中,如:采购、人事、基建、营业、财务、风险等,很多员工都是直接与钱打交道,有很大的操作权限,当面对巨大诱惑不能把持时,违规操作产生腐败。如中国银行大连分行营业部员工翟昌平利用职务之便挪用银行资金600万美元用于赌博和挥霍。
2、商业银行职务犯罪行为的巨大危害性
一方面,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涉案金额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以上,而且犯罪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将犯罪所得用于个人和家庭的高消费、娱乐活动,甚至是赌博、嫖娼等非法活动,致使违法所得无法收回,给银行、国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主要资金来自于公众存款。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一经曝光,公众就会对银行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就会产生信用危机、挤兑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以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更多地发生在五六十多岁,即将退休的员工或干部身上。对这些人来讲,“权力不用,过期作废”,所以,很多人思想发生了偏差,在即将离开自己的岗位时利用职权伺机大捞一把。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加大了对准退休人员的查处力度。随后,一些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员职务犯罪的比率不断攀升,这些人员风华正茂,雄心勃勃,利用职务之便以钱 换权、大肆贪污受贿。现在,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员工,刚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由于受到外面物质世界的各种诱惑,心理不平衡,开始无视国家法纪、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满足一己私欲。
二、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原因应该是多种多样,也是因人而异的。本文从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形成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对人的需要进行研究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起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并会受到人的社会角色、文化、伦理等的影响,在某个时点有不一样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通过金钱能满足自己的很多需求,从而很多人看到了金钱的巨大威力,也对金钱产生了欲罢不能的强烈渴望。在银行工作的员工有很多机会接触高官富豪,可能会对他们奢华的物质生活产生羡慕,同时又时刻都面对着金钱唾手可得的巨大的诱惑,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离。
另外,人性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即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当人们追求需求的满足,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其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一旦缺乏法律、道德、制度的规范,就有可能成为滋生职务犯罪的主观动因。
(二)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提出了犯罪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一些人犯罪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同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这里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
首先,对于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来讲,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或权限,加之对权力的各种约束力度不大、存在漏洞,所以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投入的直接成本较低,甚至为零。其次,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机会成本与犯罪人员的学历、收入、年龄、发展相关,成正比关系。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在学历、能力方面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人员的机会成本比较高。最后,惩罚成本是一种预期成本,与犯罪行为败露的几率和接受惩罚的损失有关。对于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人员来讲,在犯罪的时候就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事情败露的几率不大或者为零,从而自认为不存在惩罚成本。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人员的犯罪成本很低,但是其收益却极大,一般涉案金额高达几百、几千万,甚至上亿,从而使很多人铤而走险,走上职务犯罪道路。
对商业银行职务犯罪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另一个视角就是权力寻租。当某种社会资源越稀缺,就越容易产生寻租的可能。资金是经济社会的稀缺资源,而商业银行拥有对资金的配臵权,商 业银行的从业人员集操作权、监督权于一身,在利益的诱惑下,为他人提供便利,收受好处。
(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制度分析
1、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管理松弛。在业务监督方面偏重于常规检查,而忽视了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的合规监管及风险控制,甚至存在违规操作信贷业务等漏洞,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而一些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银行,执行不严,形同虚设,上下级、员工之间缺乏相互监督的制约体系,使犯罪分子有机可趁。
2、用人机制不完善
近几年,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许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大量开立分支行,抢占地盘。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很多商业银行在招人过程中重才缺德、重业务表现轻思想素质,致使一些政治素质差、立场不坚定的人混进了商业银行的队伍,为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埋下隐患。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干部选拔机制还未做到真正的公正、公开、公平,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未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致使一些道德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的人进入领导岗位,为其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商业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防患未然,教育先行
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预防职务犯罪最坚固的堤坝。同时也要强化 法规法纪教育,增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做到警钟常鸣。首先,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定期与下属员工进行谈话,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其次,商业银行通过举办各种培训课程,给员工灌输反腐倡廉的思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观看有关职务犯罪的录像、学习真人案例、写读书报告。为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参加课程并且获得学分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一项标准。
(二)信息透明,加大监督
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对内部重大事项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全社会开展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监督自觉,让普通群众成为商业银行最直接的监督者。权力机关应该增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预防犯罪。同时可以开设举报平台,接受来自群众的举报。舆论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应该遵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不畏强权报道真实事件,利用自身的职业敏感度挖掘深度和广度,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各方力量共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汇聚成一股合力,可以有效制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完善机制,加强内控
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引入高级管理者,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权分离。董事会要相对独立,并且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会不能只是摆设,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对重要部门和主要环节加强监督,提高合规意识。如对重要岗位、敏感部门设定 最长任职年限,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实行轮岗制度,完善对银行的重要凭证和物件的保管制度,健全授信审批制度。第三,商业银行内部的监察部门应该发挥其作用,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排查。深入了解员工的日常行为,将员工参与社会借贷、对外进行担保、频繁出入高档娱乐场所等行为纳入严格管理。并且与在日常工作中与公司、运营、风险、人力等部门联合起来对员工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最后,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360度监督。即所有人都会受到来自于上司、同事、下属还有客户的监督,设立举报信箱和网络举报平台,时刻提醒员工处于一个巨大的监视网下,使员工自觉远离职务犯罪。
(四)公平选拔,科学考核
商业银行在人才选拔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任人唯贤”,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即使在业务迅速扩张,人才异常紧缺的情形下也要把好用人关,即选拔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符合标准的人员拒绝录用,尤其是因违规违纪被其他商业银行开除的人员一律不得录用。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流程,让所有具备资格的人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竞争,择优录用。在晋升人员的时候,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公开竞聘,民主评议。有关人员在任职前应该进行公示,建立相关平台接受其他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在任职期间推行试用期制度,在试用期结束后接受其上司、同事、下属等的无记名投票,体现群众意志。
第三篇: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论文关键词】风险 对策 金融环境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中存在的风险,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特点,将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提出了看法。
0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1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远低于资产的扩张(2005年商业银行资产较2004年增长18.6%)[21,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扩大隐患。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结构失衡,不良资产数量巨大,贷款比重过高且投向集中,出现风险集中趋势;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以企业贷款为主,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居民存款占比上升;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存短贷长现象严重等。其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这表现在:(1)大量的“桌上放款人”仅仅以贷款审查流程是否合规,资料手续是否完备为审批标准.而忽略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2)过分迷信大客户,大项目,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忽略风险的动态变化,从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引发恶性循环。(3)片面理解发展化解风险的手段,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缓解和延缓风险。忽略贷款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进行过度贷款投放和对客户的竞争,使贷款审查降低了信用标准,也使贷款风险管理人员对贷后实际管理能力下降,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调整力度很大,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增加,在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掩盖和延缓了风险暴露。在银行的信贷投入中多是大企业、大项目,这些企业大多是垄断性行业。目前盈利性及流动性都非常好。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这种盈利性是建立在高度垄断基础之上,一旦垄断被打破,盈利性将受到影响;2)这些企业本身尚未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国有企业的固疾仍然存在,在人世后受到的冲击较大;
3)由于这些企业目前效益很好,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贷款条件优惠,基本上无担保,利率全下浮,贷款金额大,而且因为当期效益很好,使商业银行对其风险情况关注较差,存在麻痹心理。将进一步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和业务扩张模式解决了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风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利差f据2006年中期报告反映,某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2%),业务扩张模式主要是存贷款的急速膨胀。在加入WTO
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陌生的客户群体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有风险管理水平和体制下,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增大。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我国将完全取消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存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就将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与中资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流失、存款的减少会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提现风险,陌生的客户群体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在外商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经营状况的恶化也将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在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最终均表现为信用风险。
1.2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商业银行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流动性风险可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始终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看.据央行统计.2005年底存贷差达到创记录的近9.2万亿元.达到2000年的3.7倍。体现为供给大于需求,流动性充足.但在其背后亦隐含着流动性危机。主要体现在:(1)高流动性靠存款的超长增长所支撑,且存款中主动性负债不足。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对客户存款的期限、金额、利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负债的总量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客户结构无法有效优化并与资产合理匹配。存款的超长增长保证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监管者和经营者都普遍认为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没有问题,从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注,把目光都放在资产业务的拓展上。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受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存款增长趋势放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立刻显现,从而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流动性危机。
(2)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理念不断深入,对盈利性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信贷资产和债券资产的投资力度,市场总体资金的充裕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期限搭不当,或者商业银行收益随着利率的下降及贷款增长的停滞而下降,都可能引起流动性问题。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资产形式较单一,变现能力较差的信贷资产占比大,流动性明显不足.而由于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高,使得信贷资产缺乏变现的环境和基础,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即使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强,但目前商业银行受交易场所和交易对象的限制,要立即变现不但困难,而且要遭受较大价格风险。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受中央银行收缩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由宽松逐步变为紧张。
1.3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是被动的、简单的管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我国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利率管制下,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因此,商业银行主要关注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客观上放大了风险。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
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风险价值、信用计量和持续期等概念还并不能熟练使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构成严峻考验。近期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的存短贷长现象,资产负债期限以及负债和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现象严重。(2)在利率放开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趋势。(3)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更为频繁,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反转f如在商业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4)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选择权风险.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和再投资风险。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1.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外部客观原因和由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损失。随着商业银行机构规模扩大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商业银行业务对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和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外部条件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可能造成的外在操作风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银行经营以人为本,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应以加强内部操作风险为基础。
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行为失当的原因.有的是主观恶意,有的是主观善意。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办法对业务流程加以整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监测水平.通过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施问责制等措施使商业银行的外在操作风险和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对主观善意行为风险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实际上,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由于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疏于防范,缺乏应有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分析评估和处理机制,使得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远低于对主观恶意行为的认识,而且责任人也因处罚较轻而缺乏应有的警惕,使得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其次,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往往是以主观善意行为为条件。近年来.银行出现一些经济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基层负责人或客户经理以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客户为借口,使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上出现漏洞,给一些犯罪分子以履行职务或服务客户为名,行经济犯罪之实提供了方便。最后,主观善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具有隐形性。例如,为提高短期收益,一些银行的债券投资部门在低利率时期增加债券投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在缺乏避险手段情况下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
2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险防范的根本策略在于制度防范为主.技术防范为辅,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制度防范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恢复和加强市场约束、监管约束、银行同业协会约束与银行内部构成的由外到内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工作为:(1)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3)恢复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技术防范的要点在于与制度防范相结合,通过风险防范手段的改进,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风险机制,在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2.1防范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这样既可减少信用风险,又可以提高银行利润。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利益的关系。(3)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实现风险结合管理。
2.2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对资金管理
体系进行创新,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同时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3)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品。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条件具备后适时推出远期利率合约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2.3防范操作风险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使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2)银行与客户分离;(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
第四篇: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对策分析
【摘要】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代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各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进行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果对会计风险管理不善,再多的盈利也无法弥补会计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文章旨在分析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造成会计风险的各种原因,并结合自身思考和分析给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概述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迅速,尤其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各大银行经营日渐完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多家大型银行排名居世界前列,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5年世界银行排名,按一级资本排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均跻身世界前十。庞大的资产规模对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会计风险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庞大、网点众多,多家大行的网点数量在1万个以上,这些网点是银行拓展业务、服务客户、创造效益的堡垒,但数量众多的网点和机构也给各银行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随着市场化环境下各家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各个银行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提高盈利能力、营销客户、创造利润上。为了争夺客户、抢占市场,容易对会计风险放松管理,随之相伴而生的是因会计违规操作带来的案件增加,给银行的资产带来了损失,也对银行的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近几个月就相继曝出农业银行北京分行涉案金额达39.15亿元的票据返售业务案件以及中信银行兰州分行涉案金额达9.69亿元的票据案件等大案。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对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具体在实践中,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违规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人员是办理银行各项会计业务的人员,主要包括柜员、会计主管、网点负责人、其他会计操作人员等,业务操作人员的道德水平、职业操守决定着他们在日常操作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违规的行为。一些案件往往是会计操作员与会计主管甚至网点负责人相互勾结形成的。比如通过伪造印章等方式挪用客户存款,利用网点管理漏洞开立虚假存单、承兑汇票等,这些业务往往一个人无法完成操作,操作上通常都需要主管授权才能完成。授权过程中有些会计主管漫不经心,违规操作,不审核业务的合规性就随意授权,给别有用心的员工可乘之机,以往就发生过多起员工挪用客户存款购买彩票、股票的案件。另外,也有领导对员工威逼利诱,胁迫员工违规操作以达成自己的目的。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业务营销压力巨大,为了争抢客户,往往会出现为了给客户提供便利越过制度进行操作,比如违规放贷、违规为客户垫付资金等,出现“会计核算制度让位于营销”的不正常情况,从而带来会计核算风险,而问题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带来的风险
各商业银行依据《会计法》和人民银行、银监会出台的各项规章,会针对本行会计操作出台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指导操作。但内部控制制度众多,流程不尽合理,对以往的会计制度清理不及时,有时往往会计管理部门出台一个制度,其他业务部门出台一个制度,部门与部门之间因为缺乏有效沟通造成制度要求上的不统一,难以执行。而同一部门制定的制度如果制定时考虑不完备,往往出台后还要多次更改,甚至朝令夕改,制度间相互冲突,给业务执行带来难度,也造成了巨大的业务风险。
(三)会计监督检查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督检查以人为检查和电子监控为主。这两种会计检查方式都有一定的缺陷。人为检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后台稽核的方式对每日业务进行核查,但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发现问题时往往离问题发生已经过去较长时间,给弥补问题带来的影响造成了困难;另一种以检查小组的形式巡查,检查人员按照检查底稿对网点的交接、开销户、大额存取款、内部帐记账等日常会计操作进行检查。但这种检查主要采用抽查的形式,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业务很可能因为抽查不到而放过,另外,检查时间有限,也很难面面俱到。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由审计人员从后台调阅资料和数据利用计算机进行筛查,对会计科目异常变动予以关注,发现疑点后再与现场审计相结合进一步核查并要求当事机构就问题做出反馈,但此种方法也有时间滞后的弊端。机控是通过会计运营系统对业务中产生的风险进行监控,风险产生后通过系统实时传输到后台,由后台人员对风险进行甄别后联系相关业务机构对风险进一步核查,如确认为违规操作需要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这种形式的主要弊端在于当前银行业务种类繁多,电脑风险模型往往不能对业务中每种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另外,在程序的设置上如果过严可能会给日常操作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如果过松则不能达到监控的目的。
(四)银行会计业务系统风险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家银行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在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了新系统上线的速度,但这种速度的加快也导致了新系统漏洞较多,从而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发生错记漏记等问题。同时因新系统上线之初较多漏洞的存在,也给一些人提供了利用系统漏洞作案的机会。
(五)柜面办理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使各银行网点不堪重负
当今银行各项业务以柜面办理为主的模式带来的风险,这种柜面办理业务为主的传统模式随着各银行的业务量不断增加,使各银行网点不堪重负,会计操作人员普遍压力较大,容易在记账过程中发生对科目的漏记、错记带来会计核算的风险。虽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各家银行的电子业务渠道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客户,在商业银行柜面办理的现金业务仍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各项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三、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以上所列举的是笔者在银行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主要会计风险,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做了一些思考:
(一)加强对员工的风险合规教育,严格奖惩制度
银行会计人员是直接或间接进行会计操作的人员,他们的操作行为直接影响整个银行体系的资产安全。对于员工的教育更多的是要让员工从内心认识到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而不仅仅是单纯地记一些规章条文,流于形式。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是要让员工更好地遵守制度,奖惩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要时时与资金打交道,这就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感,对于不符合条件、屡教不改的员工要及时清理出队伍。要推广远程授权,分离会计操作人员和授权人员,杜绝员工合伙作案的发生。
(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各家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可谓不多,但许多制度往往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建议各银行的会计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增加协调,在制定制度时多参考各部门及会计操作人员的意见,使制度切实可以执行而又不影响业务的发展。要有专人负责对制度进行整理,对于执行多年已经不适用的制度应及时地进行清理,对一些需要更新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新。
(三)完善会计监督检查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应将更多懂业务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监督检查的队伍。检查小组在设计检查流程时应知道对业务有重大影响和易发生风险的关键风险点,对关键风险点重点检查,有的放矢。同时要重点发挥机控的作用,人为检查只能是抽查,只有机控才能实现全方位不间断的监控,设计合理的风险模型嵌入系统,由银行会计业务系统对明显违规的操作直接拒绝处理,对需要进一步人工判别的操作则报告给后台,再由后台会计监督人员通过查看监控录像和电话询问等手段进一步识别是否有真正的风险发生,并根据情况采取下一步的措施。
(四)完善银行会计业务系统
银行绝大多数会计业务需要通过系统来操作,由此对于系统的控制和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新系统上线前应经过严格的测试,系统上线后也要不断跟踪收集来自一线员工的反馈,及时制作补丁程序对系统进行完善。对于自身系统开发能力较弱的银行应选择与优秀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双方取长补短,银行发挥掌握银行业务的优势,软件公司发挥软件开发的优势,共同开发优质高效的系统。
(五)各银行应大力发展电子渠道业务,加大对自助设备的投入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应用日渐广泛,而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银行替代物理网点的大部分功能成为可能。加大对电子银行技术的研发,完善电子银行的功能,推广电子银行的应用。增加自助设备,可以极大地减轻物理网点的业务压力,减轻员工的压力,解放人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银行会计风险。
我们应该认识到,进行会计风险管理虽然不能直接给银行带来效益,但却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业绩,一家银行如果会计基础工作做不好,无论取得多少业绩都会被发生会计风险带来的损失所淹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实质是对银行整个会计流程的管理,从制度的制定到员工的教育培养,再到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进行卓有成效的会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必要保证,是银行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辽宁经济,2010,(3).[2]王宁波.新会计准则下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管理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23).[3]中国监察学会建设银行分会.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与管理[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作者简介:杜博(1986-),男,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在读在职研究生,职员,经济师,研究方向:银行会计。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浅析
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
防范浅析
摘要银行会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会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因此作为“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加强银行会计核算这一环节的风险防范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1银行会计行为风险的表现
(1)内控风险会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
1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风破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会计行为违规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2)财务评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如果会计行为违规经济效益不真实必然使财务评价失真
(3)计划风险会计行为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
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总之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4)市场风险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臵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臵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2)加
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并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出发点;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连接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的有机整体;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
(3)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设施得到普及已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
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银行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的披露与揭示完善会计报表体系
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将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和结构;不良资产状况包括逾期、呆滞、呆账;对外投资可能发生的损失;或有资产和负债等基层行风险信息补充进去以正确评介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