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及防范

时间:2019-05-13 08:0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及防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及防范》。

第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及防范

【摘要】文章从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防范和规避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在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与稳定对金融也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进行风险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对保障贷款安全,防止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发生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状况

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初步尝试阶段。这时期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发放城镇居民住房贷款,住房消费信贷进入初步探索尝试期。第二个阶段为1997~1999年,是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试点阶段。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人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开始推广商业银行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试点工作。199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各金融机构,开展面向广大城市居民的消费信贷业务。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我国住房消费信贷业务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改善,目前各银行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当年不良率基本低于0.5%,住房消费信贷成为资产质量较好业务种类,成为各银行竞争激烈的业务品种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大约1000美元时,是一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进入了房地产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国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5%,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将增加到7.7亿人,为了满足新增加的城市人口的住房要求,就需要建设大量住宅,并且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更新速度将加快。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的住宅消费需求将很旺盛,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仍将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个人信用风险

目前,在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信息与商业银行所掌握的个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存在的个人信用风险主要有;第一,贷款者收人证明水分较大,贷款申请者能

根据自己想购买的住房在单位开出相应的收人证明,甚至快倒闭的企业或事业单位也能为下岗职工开出相应的收人证明。第二,由于银行间会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有些贷款者的收人证明一式多份,在不同的银行贷款,在多处购房。第三,个人住房贷款属中长期信贷,还款期限较长,在这段时间内,个人因工作、家庭、健康等原因造成个人支付能力下降等不确定情况很容易发生,这很大可能边变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第四,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实行浮动利率制度,贷款者承担了大部分的利率风险,贷款者在利率上升周期中可能出现违约现象。

(二)政策风险

第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贷款期限长是个人住房贷款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期间,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必然发生变化。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还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房地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得到了政府的扶植,一旦宏观经济发生变化如出现滞胀或衰退,这种扶持力度将会减弱或消失。这将不可避免地对微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失业率将上升,贷款人收入下降,无力偿还贷款本息,将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第二,政策研究滞后风险。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管理部门大都把精力集中在市场营销上,从而疏忽了对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形势、需求及风险敞口等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导致缺乏符合实际的理论和对策指导,对政策的把握和应用不能够随机应变,行动存在盲目性。

(三)流动性风险

目前我国的各大银行主要资金来源是储户的存款。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很多人并不倾向于把钱存进银行,而是要把钱变“活”,投资到市场中去。这就使得银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增大。资金的流动性意味着银行手中所掌握的资金在减少。而随着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规模的扩大,银行资金运用长期化与资金来源短期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随着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不断开展,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缺口越来越大,这就形成了矛盾。这只会造成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贷给客户,长期发展的结果必然会使发展迅猛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难以持续。

(四)银行的操作风险

1.审查把关不严,疏于客户还款能力调查。个别银行贷前没有认真调查贷款人所提供资料,甚至纵容贷款人弄虚作假,并且在贷款发放后,对贷款人的家庭状况和家庭收入变化情况缺乏必要的监控。目前,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不少商业银行为了抢市场,放宽贷款条件,如降低首次付款比例等。这就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评估风险已成为银行操作风险之一。目前银行以房价或评估价作为贷款依据,没有有效的抵押率认定方法。故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存在着较大的估价风险。估价风险不仅存在于对新建房屋抵押物的评估,而且存在于对存量房贷款抵押物的评估中,实际情况是存量房的评估价通常大大高于其实际价值。

3.处罚力度不够的风险。从银行关于信贷经营管理方面看,其制定的制度、规定是比较多而且详细的,但从银行信贷经营的实际结果来看,效果却不佳。其原因主要是内部管理失之过宽,尤其是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没有严格执行,落实不到位。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各银行中,在信贷业务经营方面,因信贷经营违规或信贷人员的不作为而造成的信贷风险,最终导致银行大量信贷资金流失,银行真正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很少。

(五)法律风险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不长,银行从业人员缺乏控制和防范风险的经验,法律意识不强,在业务操作中存在不合规情况,在合同文本中也难免存在漏洞,对住房贷款资料的审查不严,甚至会出现违章违规操作现象,使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合同得不到法律保护,从而使银行面临着由操作风险导致的法律风险。它包括:一是个人住房贷款手续是否合法有效。二是按揭住房是否存在权利瑕疵。三是如果贷款人不能从抵押房迁出或迁出后无立足之地,银行就不能顺利地处分抵押物。

(六)不可预期风险

不可预期风险主要有抵押物价格风险、购买力风险、意外风险和利率风险。至于利率风险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改进贷款产品来减少其带来的损失。但其他风险银行一般无法规避,当各种灾害造成财产损失或借款人出现意外时,所产生的损失就要由银行单方面承担。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对策

(一)改善个人信用风险的识别环境

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其核心应是个人信用制度,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信用机构,金融机构将信用消费者日常在金融机构的信用支付情况连续地提供给信用机构,由信用机构将消费者的信用资料记录加以整理、分析,记人该消费者的历史档案,商业银行面对消费信贷申请时,可以从信用机构获得申请人的信用情况,并据此做出决策。其次,在目前情况下,由于信用机构的还未建立好,银行为了化解信用风险,必须扮演好信用机构的角色,将个人信用作为考查的重点,设立相关的个人信用档案,目前银行已建立了专业化、规范化、初具规模的数据库,这为信用管理打好了基础,并应尽快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在金融机构之间的共享,从而控制贷款人多头贷款,及时对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建立信用缺失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信用危机,就可以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二)加强政策研究

房地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又是容易出现过热和泡沫而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产业,因此,国家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房地产业采取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故各银行要加强政策和市场跟踪与研究,及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制定合理的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发展战略和对策。关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加大宏观调控以及对房地产金融业务加大监管力度的政策形势,规避因市场本身不成熟和不规范可能导致的市场风险。

(三)尽力化解个人住房货款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应采取市场化的手段转移流动性风险,推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首先,要逐步建立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房地产抵押债权转让市场,房地产贷款由贷款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创造出来以后再转售给其他投资者,或者以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抵押贷款债券。通过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衔接提高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分散流动性风险。其次,应把住房贷款的证券化提上日程。

(四)加强信贷管理,防范经营风险

1.应加强贷前审批和贷后管理工作。在贷前审批环节,应综合考虑楼盘的各种因素和价格以确定不同的贷款成数限制,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条件确定合理的贷款额度、还款方式与担保条件,根据贷款额度不同建立分层次的审批授权体制,认真调查借款人的真实收入、过往信用记录等;加强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调查。在贷后管理方面,首先要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调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借款人在借款周期内的各种不利还贷因素,如工作和收入等的变化情况,是否影响其还款能力,一经发现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其次,对无意违约的客户要及时通知其偿还逾期贷款;对于个别恶意违约的借款人,应及时通知保证人偿还债务或依法对其提起诉讼,以处理抵押物方式回收贷款本息,以最大限度减少贷款偿还风险。最后,要加强言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借款人还款意识。

2.建立科学的资信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国外对个人资信评估采取的是“5C”原则,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环境(Condition of Business)。“5C”原则是一套经过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的评估原则。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应不断对“5C”模型进行统计验证和修正,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个人资信评估指标体系。

3.加强银行内部操作人员的责任感,建立一套好的处罚方法。只有这样,在信贷业务经营方面,才能防范和控制信贷经营违规,预防信贷人员的不作为,更好地规避信贷经营风险。

(五)加强法律跟踪,防范法律风险

目前,在我国因客观原因导致职工下岗、失业、疾病或收入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还款的,法院做出的判决往往对银行不利,即便银行通过种种途径取得抵押物的处置权,但由于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还没有完善,处置抵押物的执行机构也不明确,没有一个较好的法律环境,收回的房子也较难变现或足值变现。因此,要深入研究和探讨律师制度在房地产金融业务中的职能,加强与律师的合作,增强业务操作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在法律上的有效性,切实防范风险。

(六)健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制度

为降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在我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为个人住房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这些机构在房地产信贷风险防范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居民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度,保障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的回收,有效防范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金融风险,应该要大力推动国内住房贷款担保行业的发展,完善并创新住房贷款担保业务机制,建立健全个人住房贷款担保制度,加速完善

住房贷款担保办法,加强对担保机构的业务规范和监管,推行标准化的担保合同示范文本。住房贷款担保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近期颁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积极参与到全国个人住房贷款担保体系建设之中,建立健全住房贷款担保机制,并在担保机构之间建立稳定的业务交流机制,规避个人住房贷款市场的金融风险与担保机构的自身风险。

【参考文献】

[1]何五星.银行风险与管理[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吴腾华.现代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黄晶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理论纵横,2005,(4).

[4]蔡晶晶.我国住房信贷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8).

[5]茹晓峰.个人住房贷款业务风险状况及政策建议[J].西安金融,2005,(10).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兰 州 大 学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姓 名:

赵 录 云

学 号: ***00010 专 业: 金 融 学 教学站点: 临夏电大学习中心

入学时间: ___

2015年3月____

指导教师: 马 永 萍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2017 年 3 月 21 日

目 录

摘 要„„„„„„„„„„„„„„„„„„„„„„„„„„„„„„1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和分类„„„„„„„„„„„3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3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3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4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4

(一)资本充足率不高,银行抗风险能力不够„„„„„„„„„„„„„5

(二)贷前审批程序不完善,信贷潜在风险预警性弱„„„„„„„„„„5

(三)贷后监控管理手段缺失„„„„„„„„„„„„„„„„„„„„6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6

(一)内部环境因素分析„„„„„„„„„„„„„„„„„„„„„„6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6

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策略„„„„„„„„„„„7

(一)完善审贷分离制度„„„„„„„„„„„„„„„„„„„„„„7

(二)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8

(三)建立信贷退出机制„„„„„„„„„„„„„„„„„„„„„„8

(四)加强贷后管理,进行全程控制„„„„„„„„„„„„„„„„„8

(五)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8

(六)健全信贷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9

(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外部环境„„„„„„„„„„„„„„„9 参考文献 „„„„„„„„„„„„„„„„„„„„„„„„„„„„10

摘要

信贷风险,主要是指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或呆账,使贷款人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也随之加深,研究如何有效规避信贷风险对我国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和种类、特征、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用体系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Abstract:Credit risk mainly refers to the risk that loaned out money, and the borrower cannot repay so that formed overdue or bad debts, so the lender may suffer the possibility of loss.Credit risk has always been a major form of risk of banking and the whole financial sector.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deepens the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And studying how to effectively avoid credit risk has important eff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some aspects in the meaning and types,characteristics,current situation and forming reason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 credit risk,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strategies.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Credit risk;Warning mechanism;Credit system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与管理策略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主要途径,但同时也是诱发银行经营风险,导致银行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银行业出现了大量的不良信贷资产,信贷资产风险正在不断积累,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攀升、不良资产的积聚,必然会危及我国金融乃至经济安全。近几年,我国政府、各界专家学者不断地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和改革,试图走出这一困境,但效果不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依然严峻。

下面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和分类、特征、现状、成因和管理措施进行展开研究。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人们难以确定何时、何地、何种程度的潜在损失,这便构成了一种风险。下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和种类进行分析。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商业银行风险的承担者是与其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实体。如居民、企业、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

2、商业银行风险与其收益成正比例。风险愈高,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愈大,但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3、商业银行风险与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使经济系统形成一种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的机制。

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主要以三种常见形态存在于商业银行中:一是赔本风险;二是赔息的风险;三是赔利风险。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类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风险包括信用风险(credit 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市场风险(market risk)、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

等。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中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1、客观性 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存款的活期化和贷款的长期化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问题,存贷款期限差距逐年加大已是商业银行不能忽视的问题,存贷期限差距拉大的结果是直接增大了银行潜在的信贷风险。拒中国银监会2009年年报显示,去年我国各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合计为425596.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

为1513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7%,而中长期贷款额为235578.6亿元,比上年足足增长了43.5%,中长期贷款的新增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短期贷款。另一个方面,全部贷款比上年增加105468.1亿元,这其中中长期贷款占到了71383.6亿元,占全部新增比例的67.7%。而2008年和2007年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分别为60.4%和64.8%(如图2.2)。由于中长期贷款比短期贷款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而贷款期限的延长,使遵循谨慎原则和一向以发放短期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积累了更加巨大的潜在风险。

图2.2 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表(2005-2009年)单位:亿元

随着管理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扩大了银行业务范围,加强了抗风险能力,绩效考核机制的完善。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不良贷款无法收回,给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不高,银行抗风险能力不够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近年来前所未有的衰退,企业盈利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大量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同时,由于资本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资本筹集出现困难。这两个因素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使其一方面可能受到监管指标的约束,一方面可能降低了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贷前审批程序不完善,信贷潜在风险预警性弱

信贷风险的防范应当始于贷前,从而对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起到一个预警作

用。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前的业务审批时,要求对高风险贷款项目首先必须经过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审查,然后才能进入信贷审批阶段,但由于业务审查依据只是借款单位贷款项目上报的审批材料,而不是现场实地考察,致使借款项目单位在提交的贷款审批材料上可操作性过大,其结果就可能是对高风险项目的审批起不到制约作用。

(三)贷后监控管理手段缺失

信贷风险的监控是环环相扣、贯穿全程的,但银行不能监控到贷款的每一个环节,一般来讲信贷人员在跟踪贷款使用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通过分析借款人的生产、销售等情况的财务报表来确认贷款的安全性。但这些资料的真实性难以考量,因此造成银行信贷风险监控比较难、比较薄弱的局面,使得信贷业务贷后风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接下来将从商业银行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其信贷风险进行分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随着商业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贷管理体制,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从风险管理方面来看,仍有很大缺陷,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定位不准确;缺乏风险预警机制;风险分析工具不科学等。

2、管理和经营机制不完善。(1)从制度体系上看,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经营原则难以落实到位;(2)从管理体制上看,组织结构不合理、条块分割、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未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各种风险管理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总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缺乏独立的风险监控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状况;(3)从经营机制上看,决策机制不健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信贷人员的责、权、利不统一,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充分货币化,贷款的安全性与个人利益没有充分挂钩。

3、员工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商业银行未能建立一支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更多的满足于日常报表统计;信贷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把握不准,无法适应新形势下风险管理的要求。

(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借款方企业或个人有意或无意的信用缺失。(1)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加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经营缺乏自我积累能力,自有资金比例过低,对银行贷款形成过度依赖,使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利益—

风险共同体”;企业短期内难以获得利润,未按照正当程序提款、用款、转款,名义上赚得了利润,实际上却没有收益,大量贷款被企业亏损、挪用、潜亏和资产损失所占用,无力再去还贷,即使有些企业具有还贷的能力,但主观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如虚报利润额、非法转移资金等时有发生。(2)贷款担保无明显效用。在贷款无法偿还时,银行将贷款抵押物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由于市场交易秩序还不够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导致银行将抵押物变为现金的成本偏高,贷款担保有时形同虚设;(3)借款方为获取贷款不择手段,寻租行为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不仅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规范化设置了障碍,而且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2、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不健全。由于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社会失信现象的经常发生,使银行为确保自身利益,尽量降低借贷风险而不敢轻易发放贷款,致使“惜贷”现象盛行,导致信贷风险的加剧,从而在借贷人双方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3、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从“九五”时期就开始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且步伐也随着加入WTO而加快,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一些产业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而一些产业却逐步萎缩,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不断积聚。因此对于正处于转轨的我国来说,政策性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

五、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全面分析,提出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控制两个方面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措施。在内部管理方面,为保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应从注重银行内部管理入手,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改革管理体制,防范内部风险,实现从以补救为主的控制向以预防为主的控制转变,以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外部控制方面,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信用体系和深化金

(一)完善审贷分离制度

完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体系,要控制银行信用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首先要做的就是评价借款人资信状况。全面的借款人资信调查报告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依据。所以银行应加强信用风险评价和测算方法的研究,尽早发现高风险的贷款。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信贷风险分析方法是以主观分析为主的定性分析法,例如专家分析法,这些分析方法的局限表现为缺乏量化标准,且主要依靠分析企业财务状况,考查的因素不全面等。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依据现有的理论方法和客融改革等。

观环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信评估测算系统。

许多商业银行都进行了审贷分离制度建设,基本实现了信贷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的双分离,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效果并不都是很好。完善而有效的审贷分离制度应加强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方面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贷款项目进行更充分的讨论,进而来权衡信贷风险与效益;另一方面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质量和竞争能力,因为好的审批制度能带动积极的营销和管理,有缺陷的审批制度则会使银行丧失竞争机会。因此既需要审贷分离,更需要审贷配合,尽快使审批制度科学化和标准化。

(二)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对信贷风险进行预警和监控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任务,这就要求尽快建立起一套完整稳定的预警制度和预警机制,以确保信贷工作能安全顺利进行。建立预警制度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应由总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全行信贷风险预警工作,确定需要重点监测预警的行业、区域、产品和客户群;组织各分行对特定目标进行信贷风险预警,明确其职责,以及对分行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二是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三是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注重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建立信贷退出机制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要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流动,以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殖。作为商业银行,对一些夕阳行业的贷款企业,就必须严格控制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存量,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以盘活贷款存量。但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贷款退出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宏观微观经济信息,最终建立起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信贷退出机制。

(四)加强贷后管理,进行全程控制

就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贷后的项目建设、运营到还贷完毕的时间远远长于贷款决策的时间。进行贷后管理,就要加强贷款的基础管理,健全信贷档案,及时对账及时催收;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防止其违规操作、挪用、滥用贷款。设立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机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五)完善信贷内控制度,防范业务运作风险

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不断地进行检查、辅导、整改和考核,逐步达到制定制度无漏洞、执行制度无

弹性。一要完善和规范授信业务程序;二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三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监管,根据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的一系列办法和规定,结合当地实际,依照经营合规化、操作规范化、文本标准化的要求,及时修订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使用文本。

(六)健全信贷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积极支持银行的依法收贷行为,打击借款人赖账的不法行为,司法部门运用各项法律规定,配合银行保全信贷资产,保护银行的合法权益,同时,立足我国商业银行及市场规律的现实情况,并结合国际商业银行信贷法制建设的先进经验,最后在全社会形成遵守契约、诚实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外部环境

借款人通常都与几家银行同时建立信贷关系,基于业务的交叉,各商业银行有必要互相共享信息,加强沟通交流,协调统一各自的经营活动,共同制定一套多方适用的风险防范操作方案。还可以由当地监管部门牵头,建立”分别监测、信息共享、协调一致”的信贷业务沟通机制,共享借款人的经营状况和资信情况等信息,共同处置信贷风险,减少损失,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打破互不信任局面,防止出现不正当的竞争导致借款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遭致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把贷款风险分类结果与预期损失率挂钩,并以之作为银行制定贷款损失准备金和拨备政策及贷款定价决策的依据。但是我国的贷款风险分类法在2002年才开始全面推行,要获得大规模的样本,各商业银行之间必须加强合作。各商业银行必须跟踪过去的分类结果,对每一级别的贷款损失情况进行统计,把损失金额与这一级别的贷款总金额对比,得出这一级别的贷款损失率。

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就必然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只有通过不断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才有可能防范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加快利率市场化、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张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探析[J].时代金融,2012(12),225.[2] 赵庆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行业分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3]王惠、潘建国.结构化融资、金融危机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12(1292-1293)

[4] 梁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度量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5).[5]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2012,71-72.[6]赵强,孙艳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J].管理科学,2012,33.[1]王思.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2):103.[2]徐杰.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因素分析[J].商业银行,2004,(2):43-44.[3]张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硕士论文,2007.[4]王磊.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金融论苑,2006,(11):168-169.[5]马莉.国有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治理[J].当代财经,2003,(12):54-55.[6]陈宏.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0,(1):53-54.[7]刘桂平.美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J].农村金融研究,2004,(9):83-85.[8]刘茹.浅议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9):195.[9]朱平安,王元月,潘永华.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1):163.[10](英)亨利·英格勒,詹姆斯·埃森格.银行业的未来[M].JE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代咏梅,王健美,王丹.浅谈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潜在风险[J].华章,2009,(32):76-78.

第三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和对策

内容提要

在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各种风险中,信贷风险仍是主要风险。信贷市场份额的多少,管理水平的高低,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各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些都使得信贷风险防范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首要的战略问题。作为商业银行主要面临的风险,其风险管理存在不足会导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下降,同时给银行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本文就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和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两方面提出一些信贷风险的解决方案及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对策

信贷风险是指银行信贷资金发放出去后,不能按期收回,造成资金损失或支付危机的可能性,他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贯穿于贷款从发放到回收的全过程,受各种各样的主客观因素影响。银行信贷是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主要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信贷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信贷风险仍是商业银行最大、最突出的风险,尽管商业银行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扔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困难,解决这个风险,不仅能缓解银行超负荷经营的矛盾,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资产的比例,改善负债经营的状况。反之银行在经营中一旦疏于防范,出现大量不良信贷资产,当不良资产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出现支付困难,信用发生危机,就会引起人们的恐慌,演变成挤兑风潮,导致银行破产。为此,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防范工作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信贷风险是由多方面原因相互作用而形成,本文由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信贷风险的成因。

(一)银行自身的原因

1、贷款制度执行不严。商业银行贷款审查不严,未能严格执行贷款制度,尤其对“知名企业”有所倾斜。

2、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商业银行普遍内部控制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

3、缺乏贷款风险评估机制。风险管理需要管理人员具备很高的素质和专业训练,否则很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贷款证》登记不全、审查不严、执行不力,信贷风险管理存在制度方面的缺陷。

5、担保风险。信贷担保作为一种补偿功能,客观上可以分散信贷风险,然后担保本身就存在风险。

6、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理论认识不够完善。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的风险意

识较为薄弱,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未完全基于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7、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如今,我国的金融制度依然不够完整。

8、高级人才的缺失

(二)政府、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转轨变制不规范,造成资金分流及承贷主体难以落实,导致大量贷款债务“悬空”,形成了许多不良资产。

2、信用观念淡薄。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影响下,需要企业的一把手认为企业和银行都是国家的,企业发生亏损,则通过向银行贷款以保持企业的继续经营,甚至不考虑企业长期负债经营和不能偿还贷款的后果。

3、企业经济效益较低,资金利用率不高。企业产品销售遇阻,使得企业流动资金不够,经营亏损,使企业难以偿还因银行贷款,不良债务大量积聚,最终形成信贷风险。

4、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基于本位主义的考虑,采取行政手段获取银行贷款,促使企业扩大规模和发展速度。致使其贷款形成滞涨,难以收回。

5、国家政策的变更、经济环境的发展,对银行的信贷问题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其他原因

1、法律保障方面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够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得不到法律的保障,贷款的担保流于形式,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信息闭塞。商业银行对企业整体情况及关联企业缺乏信息的沟通与了解,以及商业银行之间对该企业及其关联企业的信息缺乏交流与共享。

3、利益驱动,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国度竞争和无序竞争。有的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以贷引存,扩大结算量,从而放松信贷风险管理,滥发贷款,造成了很大的信贷风险。

4、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具有长期的潜在性,由于种种原因,债务人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甚至拒绝履行债务契约。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关于银行自身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对策

1、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增强风险意识。一是要牢固确立信贷风险 的指导思想,不能急功近利,只追求结果而忽略了其他外在因素。二是办事需谨慎,贷款业务的安全应是第一位,信贷人员应有计划地进行培训与考核,增强风险意识,对风险具有清醒的认知。三是要完善信贷政策。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信贷政策来指导,从而保证本行信贷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2、商业银行应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谨慎贷款。在贷款人来经办信贷业务之后,商业银行应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其中包括现金流量、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调查,核对客户提供材料的准确度,制定一套符合本行的分析方法,充分对客户偿还能力及意愿进行评估,谨慎地确定贷款金额,不能盲目地听之信之。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经营的整体变化、资金的流通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贷款金额,每隔一段时间就对计划进行一次调整,保持贷款的安全和流动。

(1)借款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对贷款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虚假或经过掺水的财务报表是造成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借款企业没有提交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不能保证借款企业财务报表的真是程度。注册会计师对借款企业的财务报表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后,一旦由于财务报表不实造成不良贷款,该注册会计师将负法律责任。

(2)分析借款企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处理方法,对于判断企业财务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借款企业本期与上期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得出的财务数据不具有可比性,对于同样的会计原始数据,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财务数据是不同的。借款企业可能使用某些会计处理方法得出理想的财务数据。

3、商业银行应合理使用现代化科技,对信贷信息进行全方位的了解,然后进行分析预测,对风险要有严格的防范措施。一是定期开展市场和行业调查,对各个企业的发展和还款能力进行了解,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企业分别制定相应的检查制度和防范对策;二是使贷款风险分类工作制度化、经常化。三是银行要与各个执法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可以因这些部门反馈来的关于借款企业的相关信息,及时了解和发现问题,主动转移和规避风险。只要还有信贷业务的发生,那么信贷风险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无法消除信贷风险,但是可以通过风险防范的一系列措施,控制风险的大小与范围,在经营业务的同时,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完善授信业务程序,进一步健全审贷分离制度。审贷分离是提高新发放贷款质量的基本保证。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商业银行要对贷审工作进行严格的规范,将贷款进行合理的运用。要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严格管理。而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当地的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部门对当地的信贷管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

5、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形成于思。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是建立风险管理体制的基础,同时更要优化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风险管理理念是否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辨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关于银行自身在制度改进方面的对策

1、构建先进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内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风险管理,这既是巴塞尔协议的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应对未来挑战的要求。运用现代金融工程的技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构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体系,是商业银行应对面临的严峻金融风险的挑战的重要举措。当前商业银行应加快风险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垂直化的风险管理体制,风险管理重点应该由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风险管理体系转变。以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往往单纯强调审贷分离而忽视了商业银行内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事件说明: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已经不单单是授信审批的控制,而且更强调银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从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应是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构架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通过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和偏好,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信贷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

2、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运行的前瞻性研究。商业银行应加强宏观经济和 5

产业政策等业务培训,建立健全专门的研究机构,深入研究分析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的盈利能力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商业银行应着力提高对行业、结构和区域经济调整的预 和把握能力,把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与改革策略,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准确把握贷款市场、行业和不同客户的发展前景,尤其要注重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盈利能力的持续性。

3、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一是要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改变单一依靠贷款企业报送报表获取信息的做法,广泛收集有关行及相关企业的企业法人代表个人资料,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有无违约记录,企业的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及有无违纪记录、企业经营水平及市场发展前景等资料,并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获取足够的信息,才能对企业实行有效监测,防范信贷风险;二是发挥银行同业工会的作用,及时互通信息,共同防范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采取欺骗的行为;三是加强与财政、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或企业法人代表)监督检查中的信息和资料,再将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提出防范措施和防范机制。

4、建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及风险动态监测。依据借款人的经济实力,资产负债情况,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管理能力、经营业绩,市场进入情况及其产品的市场均衡性和互补性等来确立企业的风险等级。除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可发放部分信用贷款外,其它均采取担保、抵押贷款等方式。商业银行不仅要计量某一个“时点”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要随时关注风险随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如何变化,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切实增强对经济波动风险的预判能力。加强风险管理人员水平,研究建立对银行机构和体系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模型,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坚持对贷款客户的动态管理和复测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信用等级,实现宏观经济风险的早期预警。

5、完善银行信贷的投放和退出机制。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将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商业银行应按照宏观调控方向,通过择优进入和加快退出,不断优化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促进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信贷投向政策的研究,从未来发展趋势、行业的成熟度和成长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准确判断风险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进入一些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新兴产业。新兴产 6

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较小,发展此类贷款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特殊的经营体制背景,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模式更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经营缺少经验,银行应尽陕建立具有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和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充分调查企业主个人资信、素质、偿债能力等,并进行有效资产抵质押等方式,在拓宽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收入的同时,有效降低贷款损失。根据行业周期和企业成长性把握银行贷款介入经营的时机。对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蕴藏着阶段性风险,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新兴行业对象的选择上,不仅是有增长潜力的企业,而且该企业应该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经营的阶段,具有稳定的现金流保证偿贷能力。对于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明确限制或退出的行业进行严格管控,对信贷风险较高的行业实施差别化的退出政策。对双高、产能过剩、产能潜在过剩行业,从严控制贷款投放,加紧收回前期贷款,防止企业进入衰退期引起经营收益下降,对前期投放贷款造成损失;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客户、由盛转衰的优势企业和发展前景不大的企业实施选择性退出政策。通过贷款的有序退出和有效的进入,盘活贷款存量。

6、建立完善的风险准备制度,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风险准备金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实际是一种风险补偿方法,是商业银行从利润中提取的,用来弥补资产损失的资金,是银行风险补偿的最后手段。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应把握盈利增加的有利时机,增加风险拨备,提高拔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从而为经济下行周期补偿不良资产损失提供足够的资金,减轻银行经营压力,为银行应对经济周期波动形成资本缓冲。

7、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完善信贷制度建设,实施银行和企业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货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出现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间接地防范银行信贷风险;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建设。

8、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净化信用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建立信用记录,跟踪记录社会个体信用状况,加强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用评级和授信制度,银行根据 7

借款人所获收益是投资收益还是投机利益,确定借款人的风险等级。尽量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为银行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环境。

(1)建立银行信贷信息网络系统,形成开放的信息共享资源,防范信贷风险。要建立信贷管理数据库和每个客户信用信息资料库以及每个客户的基本资料库,特别关注客户的组织机构和股东机构。通过了解和掌握客户及其关联组织的贷款信息和信用记录,就能避免重复抵押、连环担保、多头贷款的情况发生。(2)建立完善的预警制度和“黑名单”制度。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全市范围内(或全省、全国范围内)收集具有信贷风险的企业名单,将其有关资料编制成册,再分发给各金融单位,各金融单位对这些企业采取停止或严格控制发放贷款的措施,以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被划入“黑名单”的对象是:还款逾期时间超过1年,资产负债率在90%以上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卡恶意透支的客户;借兼并、分立、破产或股份制改造等途径,逃废金融债务的借款人;有严重过失造成企业破产,导致贷款巨额损失的企业;有诈骗、转贷牟利等劣迹的借款人;用贷款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或在有价证券、期货、房地产等方面从事投机经营的。通过建立“黑名单”制度不仅可以制约多头开户企业的交叉贷款现象,减少新增贷款的风险,而且促使一些原本想逃废债的企业主动还清贷款。

9、完善经营人员激励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要从培育内控制度入手,建立事前内控机制,强化过程监控,突出内控重点,逐步实现补救性控制向预防性控制的转变,切实防范风险,稳健经营。内部控制要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内控机制。要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清理,由法规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充分研究,待讨论通过后,统一在全行发布,使预防性控制落实在各业务制度之中。同时,要规范“立法程序”,明确“立法”权限,对内控制度的评价、修改和制定都要在程序上予以明确,以增强“立法”的严肃性与统一性。建立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在风险的管理中”人才是关键!我国商业银行同国外相比“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相当匮乏“这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强化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及执行效果!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应加紧人才的引进充实风险管理的各个阶层”尤其是基层“另一方面应加紧提高现有职员的风险管理意识与能力!这样”既可以从源头上降低贷款风险的发生“又可以建立一 8

支优秀的清收不良资产队伍”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加快对不良资产的迅速处理”以活化不良资产!事实上“事前的控制同事后的控制一样的重要!一般来说”不良资产形成的背后都有某些不良的人#不健全的规章制度#不良的理念!如果还用不良的人进行放贷与清收“很可能助长这些行为!因此”要把优秀人才吸收到放贷与清收盘活队伍中来“这样”有一支优秀的队伍“再配以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良贷款产生将会更难"而其清收将会更易!

(三)关于银行和政府方面的对策

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增强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因行政干预而带来的信贷风险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可采取以下措施:深入改革政治体制,减少硬性行政干预。在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形势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现行的政治体制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机关对地方政府及干部的政绩考核,不能只看吸收资金多少,上项目大小,应主要通过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投产后的社会效益来衡量,以此奖优罚劣,促使地方政府改变思路,变对银行的硬性干预为服务指导,进而减少不当的行政干预行为。

2、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支持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创新,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

3、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树立央行的监管权威。从近期看,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补充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直接对人总行负责,凡涉及金融有关事宜,地方政府必须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协商解决”。这样,基层人民银行可以和地方政府处在平等位置上,自主开展工作。从长远来看,中央银行应脱离政府领导,独立地运用经济手段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从根本上消除行政干预。完善央行的监管内容,除了审批、稽核等合规性检查外,还应进一步开展非现场、不定期的多样化监管,强化对最低资本金、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比例、信贷资产质量及信贷资金投向、财务、利率等诸方面的监管。

4、加强与政府的沟通。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提高政府为银行创造宽松环境的积极性,减少因政府行政干预带来的信贷风险。针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产生的种种不利影响,应保障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加强宣传,统一认识,理顺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关系。地方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而银行资金也是用来支持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二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划清资金,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也是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措施。同时,银行应加强宣传,做好对地方政府创新的解释工作,互相体谅,共同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更要大力促使企业改革,增强企业自身活力和竞争实力,以保证偿还贷款本息,真正减轻银行负担,为银行创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当然,银行在资金宽裕,不违背信贷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对地方予以信贷倾斜,扶植一些地方优势项目,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经济的国际化、自由化、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资本的流动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导致资本大规模无序流动,金融风险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地银行业的危机和动荡。金融是经济的核心,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安全与稳健运行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金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银行和企业方面的对策

1、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信贷资产安全。对某些用经济手段无法解决的经济纠纷,特别是对一些破产、拍卖的企业,应严格按法律程序收回相应的信贷资产;要积极参加地方经济改革,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主动的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协作,参与企业的转制方案及协议、合同的制订,特别是要主动参与有关企业财产、资金、债权债务的清理、划转、落实和重组工作;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对不良资产以呆账准备金等形式进行合理核销;通过多方合作、整顿、重组,理顺遗留事项,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完善对企业的制度建设,实施银企共担信贷风险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信贷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发放对象大约为国有企业,因此搞好两者之间的 10

关系,完善对国有企业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积极参与企业改制,牢固确立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改制中的主导地位。根据企业转制改革过程中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措施,加强银行的债权管理。企业在转制改革过程中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银行应根据不同的形式与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要一厂一策,一户一策,落实好贷款的清偿责任。

(2)企业转制必须重新签订借款和抵押合同。新的借款合同内容要以原借款合同为基础,要保证原有的贷款担保和财产抵押的有效性,对原来未办理担保、抵押的贷款在重新签订合同时,也要办理抵押。改制企业贷款无论由原担保人担保,还是改为其他人担保,银行都要及时同借款人、担保人重新签订合同,落实其担保责任。

(3)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资产保全机构。银行各级机构要成立支持企业改制领导小组,要有专门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做好这方面的内外部协调配合工作,配合当地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最大限度地保全银行信贷资产。(4)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只有熟悉并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改革动向,制定相应的措施、办法,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在资产评估、清产核资、项目论证、信息咨询、资金结构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于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的问题,应据理力争,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法规执行,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5)建立健全债权管理责任制。各行行长和有关人员都要明确责任,银行资产保全责任人员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改制情况,提前介入,依法参加改制企业的资产清算工作。制止企业抵估或少报财产价值等逃债行为,要按资产转移比例分摊债权债务,并重新签订还款合同,落实银行债权。资产重组后,要跟踪调查,及时收回债权。

(6)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择优抉择”的原则,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改制中的信贷风险要有一个认真、清醒、全面的认识,不能谈虎色变,实行一刀切。要改进服务,对优质企业要主动送贷上门,大力支持和倾斜;对转制后扭亏有望的企业,要积极推行“支、帮、促”活动,实行“一厂一策”。对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企业,鼓励和促进其改制,把债 11

务落实到新的经济主体,明确承贷主体。要想方设法盘活现有信贷资产,严把新增信贷资产质量关,多渠道、多方式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经营风险。

(7)实行企业与银行信贷风险共担制度,降低银行信贷风险。可供选择的对策有:实行企业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自筹资本金制度。应规定凡企业新上固定资产项目,必须自筹,并存入主办银行账户,由银行监督。凡企业自筹资金未落实到位,有关部门不予立项,银行不予贷款。这样既可防止企业盲目投资上项目,扩大基建规模,造成资金短缺的半拉子工程,又能有效防止地方政府强令银行贷款的做法,使银行获得择优放款自主权,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实行企业贷款预交风险保证金制度。凡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应扣贷款的留存银行作为风险保证金。这样做,从企业来讲,可以增进其信用意识及积极主动还款意识,提高偿债能力;从银行来讲,可以降低风险,补偿可能出现的贷款损失。进一步完善贷款证制度。贷款证是企业法人向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资格证明书。贷款证的实施,增加了企业负债的透明度,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决策,提高贷款的科学性,优化贷款结构。

2、完善并强化内部信贷制约机制,让《贷款证》管理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其监管作用。商业银行须认真贯彻执行《贷款证》的管理规定,准确、完整地记录企业及其关联组织的银行负债数据、还款数据和担保情况。

(五)其他方面的对策

1、开办保险贷款业务。保险贷款即保险公司承保的贷款, 指借款人失去偿还能力, 银行确定贷款为损失类后, 所欠全部贷款本息由保险公司直接向银行偿还的贷款。

(1)办理保险贷款的前提条件保险公司开设贷款保险业务, 银行优先发放承保的贷款。保险公司与银行同为金融企业, 双方同样以服务社会经济,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但两者经营的业务是背离的, 不可预测的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而金融风险存在的危害性能够使银行业破产倒闭。因此, 两者应在政策法规允许的业务范围内, 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 积极合作开辟新业务, 共同促进发展。(2)保险贷款运作方式

保险贷款的关系人有借款人、保险公司、银行三方。具体运作程序①借款人确定 12

采用保险货款方式向银行贷款,首先应向保险公司提出贷款保险申请, 征得保险公司同意受理后, 再向银行申请贷款②借款人向银行申请保险贷款时, 申请书中应明确已征得保险公司同意受理, 银行按照《贷款通知》的要求, 进行贷前调查、审查, 看是否符合银行贷款条件, 双方明确贷款金额、用途、期限、还款方式、保费支付等内容, 并签订贷款合同③借款人凭借款合同到保险公司进行本息投保, 具体办理保险投保的有关手续后, 再把贷款合同, 保险单一并交由银行审查④银行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 对贷款合同、保险单等有关手续审查后发放贷款, 贷款发放后, 银行应加强贷款管理, 做好贷款的监督使用和贷款的催收工作⑤借款人应按合同签约时限和方式归还银行本息。如不能的按期归还, 符合展期条件的可以申请展期⑥对借款人失去了偿还能力, 无法收回, 银行确定为损失类的贷款, 保险公司核实后应无条件直接向银行归还所欠本息。

2、强化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

(1)从《公司法》、《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方面重新具体规定,使逃废债务责任人须承担的责任得以明确和延续。(2)加强对中介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

(3)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从而使企业提供的或经中介结构鉴定的财务会计报表能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4)加强理论学习和强化经纪人职业道德建设。对企业高级经管人员和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应更加重视。

3、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要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规范信贷行为,以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加速市场法制化建设,对不适应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尽可能修改;加强对消费信贷的立法,从源头上遏制恶意消费行为。

4、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等大众舆论的监督作用,重树诚信理念。对逃废债企业或长时间逾期不还贷的企业,在整个金融系统进行内部通报,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有助于重树诚信理念。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建立企业基本情况动态信息网。通过该动态信息网及时准准确地获取和掌握企业基本情况的变化,及时把握企业的动向,并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这样才能把信贷风险消灭 13

在萌芽之中。这样才能规避信贷风险,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随着金融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薪露头角并迅速发展,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城市商业银行承担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的重担,也使我国金融业改革也走上了“双轨制”的道路。通过引进城市商业银行,能有效打破既有的国有银行框架,推动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因此,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银行业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而对于目前国内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尽管自股份制改革以来,其在加强内部治理、外部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其自身的定位和规模限制,可能会为了实现利润的高速发展和规模的快速扩张而疏忽了信贷基本信息的审核和内部的监管,其信贷风险比外资大银行以及国有四大银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信贷风险防范就显得无比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09

2、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2009

3、郑洪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经济论坛,2010

4、沈红梅,胡士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5

第四篇: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其防范

内容摘要:目前,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个新人金融产品已经应用在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中,并且个人消费信贷的种类还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展一方面拓展了银行的业务,增加银行的收入,使银行过于单一的资产结构有所改善,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得以分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个人消费信贷也同其它的银行信贷一样,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因而银行如果不在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时,对其风险加以防范,不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给银行造成更大的损失,本文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特点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消费风险,风险防范

当前,个人消费业务随着经济的增长得到快速的发展,并逐步成为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和效益来源之一。然而,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业务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目前,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基础条件落后,有存在对象多、范围广、流动性差及期限长的特点,加上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了风险隐患,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

一、商业银行中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一)个人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受信人得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

我国已经为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个人信用档案。但是,这6亿人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数据库呢?他们对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又有多少了解呢?《中国青年报》对此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在参与的1805人中,33.1%的人表示对个人信用档案的作用不了解,69.7%的人表示不清楚什么行为属于不良信用信息并会被列入个人信用档案。由此可见,我国个人信用风险还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

因此,有效的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是银行利用贷记卡全面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提条件,也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顺利开展的保证。

(二)个人信用风险评估内涵及其评估的必要性

个人信用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建立不同客户类别的信用评估数学模型,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信用资料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个人信用评估的自动化加速了整个信贷决策过程申请人可以更加迅速的得到答复,提高了操作的效率。

对个人信用进行科学评估,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是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个人金融、家庭理财等业务的必然选择。信用评估可以较精确的估计消费信贷的风险给贷款人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手段,避免不良贷款控制债务拖欠和清偿。个人信用评估可以使贷款人更加精确的界定可以接受的消费信贷的风险,扩大消费信贷的发放。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个人信用评估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估消费者的能力和还款意愿,识别信贷申请人的个人信用风险,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管理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风险因素分析

1、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

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与个人信用风险,也即个人收入的波动幅度和道德品质修养水平,其中个人信用状况还与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密切相关。在收入水平较为稳定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对消费者信用的把握决定了消费信贷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个人信用制度,人民银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可利用资源储备不足,商业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其它征信部门的系统资源不相互共享,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自有净资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银行采用询问或实地察看等原始征询方式已经不能保证信用信息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2、商业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缺陷,致使潜在风险增大。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虽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但整体管理水平依然不高,难以跳出“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由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开办时间不长,所以在这方面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通常,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贷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最为重要的有无违法纪录和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内部在责任界定上也往往依据书面上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使得就材料而谈贷款的问题更为严重。同时在贷款发放上,重放轻管的问题相当突出。由于在放贷时对客户的实际情况就只停留在资料上,因而发放后更是没有一套相应的管理措施跟上。有的是一些笼统的管理制度,内容泛泛,面面俱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使管理客户的信贷员无法按部就班,致使有些贷款实际上长期处在无人管理的状态下。

3、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消费信贷活动和调整消费信贷关系的全国性法律。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性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即使有,也似乎存在维护债务人权益的倾向。不少新法律法规的实施直接使得借款合同及相关合同存在法律方面的缺陷和问题。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银行执行债权成本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致使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当前城乡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发展,呼唤我国消费信贷法尽快出台。

4、抵押物难以变现。

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贷款担保往往形同虚设。借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执行上的不规范,引发了大量的道德风险存在,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损失。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现阶段,我国住房一、二级市场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对大量非商品房产进行商业信贷支持,而一旦购房人无力还贷,这些非商品房产抵押又无法进行过户转让,银行很难得到充分的处置权,贷款抵押形同虚设。

5、盲目营销,无规划发放消费信贷,形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近年来,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各家商业银行纷纷鼓励分支机构大力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违规操作现象,一些商业银行为了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对基层行下达硬性的放贷指标。不少银行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对高风险、低信用的客户提供消费贷款,一些地区的基层行甚至为了完成贷款任务,给每个员工下达一定额度的消费信贷任务。不少员工为完成任务,盲目放贷,甚至自己使用贷款进行高风险投资或炒股。这种现象的蔓延将造成新一轮的风险积聚,不利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6、信用文化培育不足,缺乏失信惩戒机制。

在发达国家信用文化十分发达,讲究信用蔚然成风,信用作为商品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失信者有相关的经济和劳动制裁,并使其为此付出很高的代价。而受信者将获得经济上的便利和好处。在我国,由于近代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严重滞后,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新中国成立后又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在体制转轨时期,传统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被打破,新的信用文化、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在司法上也缺乏相关的配合,信用记录差的个人在信用消费、求职等诸多方面受到制约不大或者没有。

二、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积极引导广大城乡居民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意识。

中华民族“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确是民族的美德,但现在的问题是要引导广大居民怎样把传统观念与改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客户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收入会稳步增长,要倡导广大客户从传统的消费观念走出来,克服“无债一身轻”的思维定势。特别是针对一些收入稳定的家庭,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要积极引导他们敢于负债消费、超前消费。

(二)加强立法工作。

依据发达国家和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经验,加强有关金融交易活动的立法,利用法律明确持卡人和银行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利用信用卡犯罪、违约的概念和范畴,明确违约的责任和处罚等,是保护持卡人和银行利益,防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根本保证。以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关于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的法律有《高利贷法》、《贷款实情法》、《公正信用记账法》、《信贷机会均等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等,这些法规对信用卡的规范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只有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个人信用担保、保险制度,以分散和共担个人信用风险,才能保障社会制度健全、健康的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个人信用意识。

管理和约束信用行为,当然要以法律为准绳,但法律是一种强制工具,首先不能在违法范围之前产生作用,其次对道德问题无能为力,因此,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当积极培育全社会良好的个人信用意识。

(四)建立完整的个人重要公开信息数据库。

公安、司法、税务、工商、银行等国家机构在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及时对社会个人的违法及不良信用行为进行记录,在需要对个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时,可以要求当事人出具有关机构的无不良记录证明或者可以到有关机构进行查询。以确保建立完整的个人重要公开信息数据库。

(五)完善银行内部业务运行模式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提高贷款质量效益。首先要加强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管理,从内控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建立健全、科学、严密的内部运行程序、业务操作程序、员工行为规范,保证消费信贷业务顺利发展;其次要尽量减少消费贷款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再次要加强个人消费贷款成本费用的核算和管理,降低成本费用率,做好成本费用与贷款收益的配比对应,使每个贷款品种收益情况一目了然;最后要做好分类指导,深入调查、细分市场,使各项业务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做到有所侧重。银行更应当改变以往以业务品种为标准纵向进行部门设立和业务管理的运行模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零售业务模式。以客户为中心的零售业务模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客户代码将同一客户在本行的不同业务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银行不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而且在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会不断加深对客户的需求和资信状况的了解,银行不仅可以主动向资信良好的客户提供更多的信用,而且可以根据客户的业务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风险工作。

(六)加强个人消费信贷品牌包装和市场运作,提升服务整体形象。

由于金融产品和服务高度趋同性的特点,个人消费贷款品种极易于被模仿,要想从公众视线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引起客户高度关注的技巧,品牌包装和市场运作必不可少。随着各行营销理念和品牌意识的逐渐加强,个人消费贷款的品牌运作和竞争日趋激烈,如工行推出的“幸福贷款”、农行在上海推出的“金钥匙”个人贷款套餐、中行的“理想人生”个人贷款、交行的“圆梦宝”、中信实业银行的“家家乐”等个人贷款品牌,都需要商业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环境、市民的消费能力以及自身的市场定位进行有效营销,使个人消费贷款业务有形化、个性化,并使之成为企业文化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培植客户群体,提升银行的服务内涵和整体形象,从而实现品牌经营。

总之,个人信用防范风险不仅是金融机构的任务,也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建立起完善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慧贤,《中国报刊杂志大全》,2009年12月。

2、王晓胄,《海南金融》,2006年第4期。

3、熊伟,《个人信贷风险的防范》,《财经报》,2009年7月。

4、张茂林

王飞,《论跟人信贷业务的发展风险与政策控制》,《经济研究导论》,2009年第13期

5、孙晓娟,《谈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标准化的建设问题》,《商业时代》,2009年 10期。

6、尤晓明,《个人信用评分系统应用现状与展望》,《金融电子化》,2009年3期。

第五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_徐斌(硕士学位论文)读书笔记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商业银行是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对经济的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就是信贷资产业务,但在获得高收益 的同时面临着高风险,信贷风险的防范的重要性对商业银行是不言可喻。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存在着很大的商业风险,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的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收益,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防范就是为了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找到相应的防范措施。

信用风险通常也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商业银因借款人没能按照之前约定契约履行其中义务而造成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偏离造成损失。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客观性。信贷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信贷活动,信贷风险就会在银行业务中存在。

隐蔽性。信用的特点会掩盖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给银行所造成的损失会引起相关的链式反映,影响银行的发展。

可控性。信贷风险是可以通过对其进行事前识别、计量和事中的检测、控制及事后化解来控制的。

双重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银行来讲,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挑战。

集中性。商业银行的贷款很大一部分是投向国有企业的,集中于一些传统行业,而且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一般都是在接受贷款获得充足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才发放贷款的,容易受到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类型

信贷风险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整体上看可以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其中市场风险主要是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原因造成的,非市场性风险有可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从风险发生的范围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它是指因市场价格发生不利的变化而造成潜在风险。利率、汇率的变动都会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都会有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不可避免的,在银行人员办理业务时可能会出现电子系统故障、网络遭袭;通信、电力的中断;地震、水灾、火灾等不可抗力等。操作风险在银行业务的各方面都存在,可能是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还可能是外部人员钻漏洞、欺诈,所以在管理成本一定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操作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就是指因商业银行不具有充足的现金偿还债务或者以更高的成本才获得足够资金去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资金流动性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筹资会增加银行贷款成本,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等原因都会增加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流动性风险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出商业银行整体的经营状况。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类经营活动中没有遵守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原则,导致商业银行发生法律纠纷而给商业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良好的声誉能够提高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忠诚度,它能够给银行创造价值,是银行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文化、战略管理和风险偏好几方面。公司治理的目的是解决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利益冲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银行业内部治理有着“三高一低”的特征,具体是高杠杆性,信息的高不对称性,银行与股东或社会经济的高关联性,经营失败的低容忍性。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整个银行体系正常运转的有效保障,是商业银行通过建立自我约束和控制机制发挥作用解决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减少和控制潜在风险损失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不仅会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还可提升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一种活动,它包括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经行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等过程。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1.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首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工具,贷款档案管理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丢失的现象,对贷款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监督不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没有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其次,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如果信贷人员的素质不高,一方面就会出现对借款人条件审慎不合理,调查评估失真,做出错误结论,在信贷业务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监督三个环节中,信贷人员的“一人多岗”制度容易收受贿赂,为谋取私利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很大的风险;另一方面,资深信贷人员追求高薪跳槽的现象屡出不鲜,这会使商业银行客户信息连续性受到影响,新旧员工的交替会降低银行对借款人信贷风险的控制能力。再次,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为平衡赢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通常会持有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等收益相对较低的资产,这就使商业银行这部分的收益较低,保证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赢利性却是缺少的,为了追求赢利性,商业银行可能就会从事一些高风险、高收益项目甚至为抢占市场、争夺客户使银行的监管低效,增加信贷风险。最后,商业银行粗放式的经营是其普遍存在一种重贷轻管、重放轻收、重存轻贷现象,这不仅会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而且还会增加信贷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缺乏信贷风险度量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和信息不对称及滞后问题也是形成信贷风险的原因。2.借款企业的原因

我国资本市场不是足够的发达,多数企业通过向银行借款来周转企业的资金,往往有些企业为通过银行信贷的审批会隐满真实的经营业绩、风险状况、恶意的遮避债务,出现银企信贷关系中信息不对称和钻空子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加上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不高和企业利用兼并、重组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等等原因,银行信贷风险水平居高不下。3.社会环境对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改革时期,人们的信用观念淡薄,不讲信用、逃避债务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商业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贷款。通过对某市家企业调查发现,级以下的企业占,近一半的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如果信用违反者得不到相应的惩罚,就会使恪守信用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信用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样就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加上社会法制的不健全进一步加大银行潜在的信用风险,已经出台的法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企业破产过程对银行债权人的保护不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可以说是金融市场发育缓慢和运作不规范必然结果。一方面,企业最好的融资渠道就是向银行贷款,而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审批也是相对较松的;另一方面,银行作为存贷中心本身就是信贷风险的聚集地。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特别的国有商业银行计划体制经营理念依然比较浓厚,对政府的依赖 性比较大,扭曲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商业银行产权不清晰,内部治理机制 不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需要完善的信贷管理机制和内部治理结构做保障。而 我国商业银行的控制权的垄断,使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倾向于注重业务忽 略控制风险,缺少对风险的客观评估,控制体系落后于业务的需要等原因有使信 用风险内控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管存在缺陷;企业破产制度不完善等,这都使我 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薄弱。最后,人才队伍较为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健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2.统一信贷风险管理理念

3.建立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4.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流程涉及到信贷业务、信贷政策、信贷管理工具等各方面,5.建立高效旳信贷管理信息系统 6.完善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7.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及防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信贷的风险及防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及防范 中国建设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贷风险产生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信贷风险的定义:一方面是指借款人能否如约对贷款进行还本付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指由于大量不良贷款的形成......

    浅谈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

    浅谈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 复旦大学 王雪 摘 要:房地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经历了2002-2007年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发展国民经济、......

    谈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

    谈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及防范内容摘要:房地产信贷是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有关部门就加强金融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内 容 提 要 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量得到了迅速扩张,但在发展过程中其风险日益明显。由于个人住房贷......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5篇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治理 【摘要】当前银行信贷风险已构成我国商业银行最大的金融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仅关系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到防范金融风险、......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信贷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商业银行获取盈利主要是通过经营信贷资产来实现的......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也发展迅速,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仍不容乐观,信贷风险较大,这成为我国金融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信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