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讲稿(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20:2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说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说讲稿》。

第一篇:小说讲稿

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小说的创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定义,什么是小说:

训练方法:

一. 掌握叙事的节奏:生活时间和艺术时间(吃饭,红楼梦,吃饭)

将时间缩短:100字以内写春夏秋冬 将时间拉长:吃一顿十分钟的饭

二. 学习刻意描写:(奥地利茨威格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个小时,赌徒的手)三. 心理描写:(茨威格:象棋的故事)四. 展开想象的翅膀

五. 意识流:意识流都表现人物内心,但意识流不一定合乎逻辑,而常有时间颠倒,回忆,想象,联想等功效(一个人正在弥留之际、咖啡馆里凭窗眺望)六. 景物环境的描写(王安忆 长恨歌)七. 不同角色的体验 八. 人物形象的刻画

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并由此来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目的叙事文学样式。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那我们今天就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手把手教大家怎么写小说

一. 小说创作技巧之人物塑造: 1.肖像描写

要求一:以形传神,形神兼备。

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靨,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要求二: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即画眼睛

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1)整体式描绘

例如:鲁迅在《故乡》中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描绘,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没系裙带,两脚张开,像圆规。

(2)局部性的描绘

是作者对所写人物的肖像最有特征性部位的着意描摹。有点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的手

2.行动描写

(1)人物个性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

如叶圣陶在《潘先生在难》中能过描绘潘先生稍闻风险就张慌失措,携妻率子逃难过程中在车站及车上一系列富有特征性的动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2)人物系列动作。

为了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各种不同人物的风貌,小说家经常描写人物的一系列彼此相关的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如我国在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凡是在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的,都和他们的行动有关。《水浒》中一讲到武松,人们便会想到武松打老虎的行动。他到酒店如何三碗又三碗再三碗喝酒,如何看告示,如何上岗,如何哨棒打,哨棒断后如何用拳头等等,这一系列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武松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3)人物心态动作,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她象是受到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单怕黑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犹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象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至常常忘却了淘米

这诸种心态动作表现了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精神受到摧残后胆怯、卑微、麻木的心理。

3. 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特征。不同性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是,描写了不少骂阿Q的话,同是骂阿人,由于各人的身份、地位、性格不同,骂法也不一样。如当阿Q声称姓赵时,赵太爷满脸溅朱,喝道:“阿Q,你这浑小子„„”赵太爷是未庄的老财主,这骂法充满了霸气、老气和土气。当阿Q向吴妈求婚不成,吴妈又哭又闹,秀才用大竹杠对阿Q边打边骂道:“你反了!”这骂法与赵太爷大不相同,因为他是个正往上爬的年轻地主,俨然以官场人物自居,所以用的是“官话”,当阿Q自愧不如王胡抓的虱子多,咬得响,而不服气骂了一声,王胡抬起眼轻蔑地骂道:“癞皮狗,你骂谁?”接又站起来骂道:“你的骨头痒痒了吗?”这是因为王胡自恃力大身粗,不把对方放在眼是的骂法。当阿Q和小D来了场不分胜负“龙虎半”后,小D因自己与阿Q的力气是“旗鼓相当”的,所以只是骂:“妈的,你记着罢„„”,当阿Q拧了小尼姑的脸,小尼姑带着哭,骂了一声:“这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是个弱女子,没有地位,只能用她认为是刻毒的话来骂。这些语言都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思想

4. 心理描写

心理独白

这几天来,方鸿渐白天昏昏想睡,晚上倒又清醒。早晨方醒,听见窗外树上鸟叫,无理由地高兴,无目的地期待,心似乎减轻重量,直升上去。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惆怅。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像填词里所写幽闺伤春的情境。现在女人都不屑伤春了,自己枉为男人,还脱不了此等刻板感情,岂不可笑!

梦境幻觉

又擦了一根,火柴烧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在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一直向可怜的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就灭了,面前没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间接心理描写,是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完成了以上描写后,形成了人物的性格: 丰富复杂、发展变化、鲜明完整

引发思考:解构二元对立的人物、逆向思考人物

二,小说创作技巧之情节: 小说情节提炼的要求: 一. 以矛盾冲突为基础 二. 服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 三. 服从表现主题的需要

1、叙述(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插叙——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线索,插入有关部门的情况或 解说的一种方法。追叙:插叙的内容是对过去事情的追溯。预叙:插叙的内容是对以后事情的预叙。

诠叙:插叙的内容是对人、物、事进行说明性解释。

如《**》中写到七斤嫂“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从独木桥上走过来……”以后,暂时不写赵七爷到来以后的事,却写了一段介绍的话:“赵七爷是领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出色的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

逆叙:一种对往事的追叙,用以帮助和推动眼前主要事件的 发展。

补叙:事情虽然发生在原中心事件叙述的时间内,但正面未作叙述,过后才作补充交代。2. 小说的故事

(1)来自历史的真实 三国演义(2)来自丰富的想象(3)来自生活思考 务需笔记

(4)来自现实生活偶然的启发 许三观卖血记(5)重写经典

小说的情节: 悬念——人们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等,所抱有的一种期待的心情。误会——作者有意让小说里的两条情节链交织形成一种错位。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让人物和主题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而有力的昭示。

意外(突变)——小说情节在进展过程中,发生出乎意料之外的转折,致使人物的运、事件发生重大的影响。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黑色幽默“含泪水的微笑”。莫泊桑《项链》、欧 亨利《麦琪的礼物》、契诃夫《变色龙》等。(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结尾、黑色幽默“含泪水的微笑”。)

第八篇 结构短篇小说的十个常用技巧 1 “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 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 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 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 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 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 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 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 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 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 辣的结局。“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 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 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 穗.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 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

4“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 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 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 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 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 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 仆 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 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 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 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 *,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 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 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5“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 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 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 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 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 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 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 项 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 隐 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 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 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

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 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 及。

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 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 刑 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 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 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 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 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 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 是有原

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 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 果 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

这四 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 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 来了。“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 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 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 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 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 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 表 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 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 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 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 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 》中的 “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 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 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 用,互辅互补。9 “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 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见 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 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 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 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 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 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 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 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 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10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小说结构:

小说结构 ——一点写作常识

结构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A.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白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可是“叛被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另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美国丈夫里?科尔曼的社会问题小说《克莱默夫妇》(大中篇)提出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家庭崩溃”的社会问题,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共主要情节线索只有一条,即将德和乔安职的关系及儿子的抚养问题,结构形式也是单线型的。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

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乔厂长上任记入《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虫b1《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长篇小说,围绕一两个人物单线型地组织情节也有不少,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磋蛇岁月》(人物略多,主要情节线索仍然是单线型的)、《英蓉短》等。

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上面是从人物安排上说的,这里则是从情节线索安排上进行分析。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掐”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比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内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

B.复线型结构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就构成复线式结构。《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线索就有两条:一条以涅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尼绷为主;一条以列文为主。长篇中的线索往往在两条以上(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两条以上的线京,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线索就有两条--存妮一条、荒抹一条。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在长篇中,这种复线型结构,出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C.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作者的“透视点”很集中,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都从这一点救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格这种方式运用得很娴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说的复杂内存是从陆文镕躺在床上的朦胧追忆中散射出去的。

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

D.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线素互相交又,盘根错食象一个蛛网。《水浒传》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索,其中的很多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使得结构有气魄,生活内容复杂丰民《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象《红楼梦入情节线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用蛛网形式组织起来。又如柳青的《创业史》有四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贫下中农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郭振山为代表的党内的反对派的话动线索;一条是以姚世瘸、郭世富为代表酌坚决反对合作化妄图恢复旧秩序的复辟势力的活动线氯一条是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的活动线索。这四柬线索,互相冲突,互棉交叉,织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组织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结构架式。

蛛网型结构在推理小说中往往表现丸同时写几条表面上看不出来联系的线索--把情节的网撤出去,随后收网,使各条线索的必然联系浙沥显露出免把各条线索集中在案件的结局上。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如《蓝宝石》、《英犬》、《恐怖谷》就惯用此法。当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仁水悦子的《猫知道》(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把这种结构形式用得很到家。

E.回环型结构这种方式的作用在于使情节线索之间能“咬得很紧,前后融为一体。张弦的《扯不断的红丝线》可作为典型文例。杨玉洁参加了文工团,组织股长马秀花把她介绍给齐副师长,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则和苏骏结了婚。苏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离了婚。而齐副师长的妻子汪腕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后,马秀花又来把博再介绍给齐;傅终于没有扯断这根红丝线。博转了一大圈,终于转回来了。在结构上,人物关系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回环:博齐--苏博--齐傅。情节的发展沿着倒转回环的方式展开。王朝闻曾在成都的一次讲演中,把结构的辩证联系概括如下(省略)

F.情特型结构有的小说,在结构上,看不出情节线象故事性不强,或根本无故事性可言,只写一些事,全篇侧重于作者情绪的抒写。组成小说结构的主要部分就是馆结朗描写。它用以吸引读者的并不是生动的信节,而是流动的意识,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和对感情的细致生动的抒写。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无情节小说,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

近年国内小说创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体地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不注重情节,不讲故事,如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竿。又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使情绪贯彻全篇,成为组织小说材料的无形线索。

G.板块型结构现代小说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不少作者已不道扼以上的情爷结构形式,使小说结构有很大的“随意性”。作者在小说中‘随意“地写出一个人物,并对他进行描写,然后放在一边;或”随意“描写某种心别、景物,又放在一边,这种胡写白成一统,有一定独立性,有它白己特定的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坎有时互相靠拢、碰撞,发生联结,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也有的板块在表面上根本无任何联系,更谈不到联结,但是读完全篇,却可以由读者自己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说,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线索,无形地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然后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使读者意识到板块之间的关系。各个部分自成板块,这是与以上方式不同的地方。

这种结构形式显然已经丢弃了“过渡段”、“过渡句”等常闻的过渡方法,甚至丢弃了有过渡作用的标点;如冒号、则节号等,而直接把前后完全不相干的板坎“前言不接后语”地联在一起。

这种结构形式,可能有贯串情书,也可能没有。

有贯申馆节的,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形成一块独立的板块,但情节人物又是贯串前后的,这种结构形式叫“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没有贯穿情节的板块结构,如意识流的某些小说--象法国作家普鲁斯持的意识流小说《斯万的爱情》即其一例。在国内小说中,很少完全没有贯串线索的这种结构形式。现代西方的这种结构形式的作品,往往写了较多的下意识的活动,甚至是梦境、“魔幻”以及施催眠术后的“无意识”幻觉等。也正因此,自成一块的具体内容,不仅可以与主体毫无关系,而见在小说中,某些板块毫无可取和必要。在一些现代派小说家中,这种结构形式已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究竟能有多少读者,究竟又有多少读者能加以卒读,是很难说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这种现代派小说了。

顺便说一下,现代国外最引入注目和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大多是有贯串线索的或有贯串情节的,得诺贝尔奖金的大多数作品都届此类。板拍成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也是此类作用,如科尔曼的《克莱默夫妇》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第五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获得五个最佳奖。

“在细节描写中要具体”。

小说要给人以现实感

你要能准确地描绘出一幅幅场景,使人物真实可信,他们在自己国有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中进行着日常工作。

--拉威尔。斯潘塞

“怎么才能让事情看起来真实可信呢?”当一位作家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上是对他的一种赞扬。如果有人进一步对他说:“我好像身临其境,能够听到、嗅到、感觉到这些地方,就像走进了小说的书页中”,那他给读者的东西就的确非同寻常了。

当我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我的回答是:“借助于五种感觉”。一些作者总意识不到应利用读者的五种感觉来获取真实感。利用读者的视觉感受是常见的,但是利用读者的嗅觉、听觉(除了在对话中)、触觉或是味觉又有几次呢?

我从1976年开始写作,至今仍在我办公室的墙上保留着五个词:看、听、感、尝、嗅。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会参照这张表,有意识地写些带有气味的东西。实际上,一些令人作呕的东西在创造真实感的时候,反而有奇迹般的效果。想想当一个人打开冰箱的时候,那种腐烂的水果的味道;当一个人剥一只熊皮的时候,那腐臭的脂肪;当一位妇女在无人服务的加油站给油箱加油的时候,手上会沾满了汽油味。

仅在故事的开头提及味道是不够的,在叙述情节时,你还得反复参照那张表。让我们设想一下,一男一女正在争论某件事情,男人从门口一直冲到厨房,冲着女人大声嚷嚷:“我不能再忍受你妈妈和我们住在一起,老太太必须在我回来之前搬走,否则我就离开这个家!”在设置这个场景的时候,我可以让女人烤制南瓜饼(味道甜美、温馨,让人回想像感恩节一样的快乐时光),但是如果再加上腌制香料和醋的气味,这个场景就呈现出寓意。我会在某个时刻让读者想象这种气味:“我郑重警告你,劳拉,有她没我,有我没她!”他说着,那样子就像厨房里的味道一样酸。

不要忘记,在争吵的时候,劳拉还一边往罐子里装着泡菜。当她在大声吵嘴的时候,可能会烫伤手,然后把手伸到冷水里冲洗。当然,她也可能正在往泡菜里倒盐水,并且洒了一地,然后还要擦干净。她还在粗棉布制的围裙上擦干她的手。她可以擦拭从额头(热热的,痒痒的)上流淌下来的汗水,她可以一边叫嚷,一边挥舞手中的勺子(坚硬的,木柄的),并向男人扔去。这些都会增强视觉效果。

环境描写的要求:反映时代特征、表现人物性格、追求诗的意境

弄清楚了小说三要素的技巧之后,我们来看看,究竟一篇小说应该怎样完整的被创作出来:

如何激发小说创作灵感:

1从场面出发。

一个场面成为小说想象的基础,好像不太实际,但屠格涅夫写《阿霞》,就是从场面开始。是他坐一个小船时看到一个窗口有一老妇,一位少女,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就因此而写出了这部有名的作品。那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就是有意义的。福格纳看到一个小姑娘趴在墙头偷看她奶奶的葬礼,一边看一边对摇她在下面的弟弟讲怎么样怎么样,这样一个场面使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喧嚣与骚动》,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样的场面实际已经揭示了当时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际关系,通过方方面面地联想与分析,这种固定的场景是比较鲜明和易于把握的。我们想人物可能会比较容易变幻,想情节也可能转变,而一个场面是非常直观的,富于色彩的,这就可以不断地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构思。像福格纳看到小女孩看葬礼,他认为这是非常富有象征意味的,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们与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纳说,写小说无非是围绕这样一种特定场面罗致情节,叙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这样的场面里用可信的程度来创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纳的小说大多数是这样通过场面来想象完成的。像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在码头焦急地看着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伸出了这个作品。就是这个场面给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维。后面写的《百年孤独》,也是考虑很久以后,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时候外祖父带他去一个仓库里看冰,见到这种神奇的叫冰的东西,他把手摸上去,当时一摸他感觉很神秘,冰是这样的啊,这简直就像魔鬼手里的一个法宝一样。他这样的体会被想起时,他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写了。就是因为他把整个作品的调子规定下来了,既现实又魔幻的调子。这些都证明了这种思路的重要。我们要对场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过这种场面。

2从细节出发。

一般来讲,这个细节是作品中一种富有强力度的情感符号,作者在生活中偶尔接触到这个细节,就围绕细节展开想象,这样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说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就是一个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输,去跟老伯爵要钱,伯爵给他三张牌,结果一打就赢。他认为这个细节很有魔力,就写成了作品。还有《桃花扇》,就是

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细节。还有《海鸥》,也是一个人把死海鸥扔出来威胁别人的细节。还有《木工》,是老仆人从此后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过这一眼的细节写出了地主与奴隶的关系。还有《白毛女》,一个躲进山里没吃盐的女人白了毛发,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细节。《沂蒙颂》就是一个农村妇女解开衣襟给一个口渴的伤兵喂奶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全剧的基础,决定了全剧的分量。《幸福的黄手绢》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谓细节是非常有含量的一个点,这个点上人物感情人物关系都会有很突出的表现,这就是细节被发现之后的价值。你很有可能通过一个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有艺术质量的细节,就一举成功。

3是从人物出发。

这种容易理解,写的理论文章也最多。这种论点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写出来,像砣螺一转,就动起来。人物是考虑的出发点,有几个阶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义,由此产生主题;二是设定不同关系的人物,展现主人公性格的机会;三是把所有人物连接起来,安排情节和动机;四是任所有设定好的人物自身线索自己去走。这是很多作家都比较赞赏的一种思路。有的作家就是从人物出发,任何情节都不考虑。像李准写《李双双》,就非常典型,最早写李双双是为了让李双双成为一个大办食堂大办公社的典型,想写一个新型农村妇女的形象,就让她办食堂,小说写出来很生动。后来改电影,办食堂在农村不适应,成了不对的事情,就把李双双办食堂改成了计工分。有一点立得住,就是李双双这个人物写得活,情节即使变了,价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虑时的确是先考虑人物,一般把一个人物写生动写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点。茅盾就是这么写,他主张别的不管,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以后,再看他与周围其他还有什么人物可以搁进来,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情节,再从情节中展示各自的命运,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写小说的思路,这样写没什么问题。比如我给大家讲课,写我时,就要写几个学员,还不够,又写王祥等老师,还不够,就把我儿子老婆写进去了。我在你们面前是一副嘴脸,但在某人面前又是一副嘴脸,回家里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脸,这就是表现我这个人的几个侧面。一个人跟第二个人接触是一个嘴脸,跟几个人接触都有不同的嘴脸,你就要设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触,就能表现他丰富的性格,写活这个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对他写的人物进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从不想情节。这种办法比较正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慢慢少起来了,换成了一种观念,即一个小说或文学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物与人有什么区别呢?即只要是人,在里面起主导作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须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从外到内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现在不太主张这样,只要写一个人,甚至名字都没有也可以,外貌怎样不写也可以。从头读到尾,一个人长怎么样你不一定想得出来。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人与人有区别,不一定要像刘再复说的性格组合那种,反过来也可以。

4从素材和题材出发。

这种思路很常见。比如说武警就是从题材出发。要办一个武警班,目的是为了发挥武警题材的文学创作,来的学员多多少少是有过类似经历的武警,所以大家面临的首要的是题材的问题,不是其它问题。还有一种情况,比如说你需要写一个其它行业的作品,也没告诉你具体素材和人物,比如你写公安题材,那么就是写一个反映公安战线生活的作品,那个就叫从题材出发。可能有的人会发疑问,这样好不好?甭管它好坏,的确有人从题材出发写出了好的作品,而且从一个作家出发,他局限于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就不会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我们要主要考虑从题材出发的创作的经验。比如老舍,这样一个很有生活经验的人,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就是从题材出发。如解放后政府和百姓要求他写一些解放后的新生活的作品,他就从接任务入手,写出了《龙须沟》。他实际去龙须沟才两次,后面托人了解了些情况,再翻翻材料,结果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他从一个院子写起,也是从歌颂新社会的主题出发,这必须得承认人家的能耐。再比如意大利著名作家黑利,这个通俗作家很有本事,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他要写各行各业的作品,对所有感兴趣的行业全部写到。后来真的实现了,他的作品都很棒,都成了汽车业、航空业、旅馆业、银行业等行业的名篇,这就是从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开始创作的一种方式。这种生活每写一部要花三年去了解行业知识,翻书本,谈话知人,广泛观察体验材料;设定环境;出现轮廓;写出作品。他每到一个行业,就广泛接触人,观察他们行业的外表、所有的语言表达特征、而且包括专门列出一些专有名词、还记住每一种物质方面包括场景的细节、详细画出每一个场景的地图,包括城市、房间平面图、街道上的树和狗等都画出来,这样一个故事就出来了。这样是很专业的,一下就能抓住特征,把握事件、语言和矛盾等,都很扎实。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出人物,出什么人物来表现行业。为此,他要写很详细的人物小传,把人的所有出生经历都安排出来,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把握了人,就像一个真人一样,写出来份量就很重。然后结构故事,而且他很善于发掘一个题材的特点。比如他写《航空港》,选择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件,就写了一个劫机事件。搞三年的积累,出这个作品,这就是一个概括能力。写武警的长篇,也应该是要有一个能非常概括武警生活的作品,也需要深入生活,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小单位。不要鄙视武警题材,我们干这一行有干这一行的优点,这是你的优势。我们经常想想黑利,就能得到信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非常典型的环境来综合反映武警的生活,那就不致于写出来都和解放军一样。比如写武警的艰苦,这样的作品很多了,就不需要。我们要研究其它军兵种写不出来的题材内容,这个题材内容本身具有的特点,能使我们看得高一点更广一点。

5.从逆向思维出发 6.从个人欲望出发 7。从市场需求出发

1.「背景设定」

2.按照「背景设定」来做「资料收集」

3.以「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做「人物分析(设定)」

4.以「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写出「故事大纲」

5.集合「故事大纲+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做「内容撰写」

6.依照「内容撰写+故事大纲+人物分析+资料收集+背景设定」来「修改」

第二篇: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中国现当代小说专题讲稿

第一讲 文学与小说

一、文学的定义  认识论定义:

 信息论定义:不等值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二、文学的本质

文学——过程(作家创作、阅读过程、评论过程)

三、小说

区分小说与文本? 小说=文本+活动

四、文学阶段的划分

 古代(商代——1840)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当下)这样划分存在一些问题:

A、逻辑上不合理——完全按照 时间、价值观念,忽视 文学自身

B、当代终点问题

C、分类标准不一 从现代性的角度来划分较为科学

第二讲 现代性概述

一、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就是现代社会的属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形态等方面)

二、现代性的标准:

 基础:人道主义 ——以全人类为出发点(1)是从神学中分化出来的

(2)注意区分中国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的出发点是统治,出于士大夫阶层,可以说民本思想是初级的朴素的人道主义(李贽:百姓日用,乃是道) 方法:理性主义 ——科学理性主义(1)区分中世纪的“道德理性”

(2)现在科学的转义:道德化、善的、好的——伪科学(3)张君劢《科学与人生观》1922年  目的:个性主义 ——个人主义

个体与群体是平等的(法国大革命) 三者 均衡 发展

三、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的发端——从文艺复兴开始

阅读书目: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课下查阅:加洛林王朝

腓特烈二世

梅迪奇家族

第三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人道主义状况

一、1915——1926

1、人道主义表现最为充分的时期,唯一一次对下层阶级人性的关注,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平等。2、1926年后——无产阶级文学

郭沫若的“叛变”,《英雄树》——集体

3、叔本华的悲剧理论——“黑暗的现在”

二、1926——1936

1、革命+恋爱

eg:张天翼 2、1936年 左翼解散

三、1936——1949

1、战争文学

2、田间——“毫无人的关注”

四、1949——1956

1、建国后的“歌德文学”

2、“双百” 3、1956年揭露官僚主义、爱情——有人道主义精神

五、1957——1962(调整)1、1957年 反右 2、1958年 大跃进

六、1962——1966 农村题材小说、电影

七、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人道主义的最低点,但是存在潜在写作(地下文学)——人道主义精神潜在:eg:A:手抄本小说《少女的心》

B: 张扬《第二次握手》——古典主义手法、“拥双艳”模式

苏贯兰

丁洁琼

C:白洋淀诗派(朦胧诗的萌芽)

八、1976——现在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中国现当代文学100年人道主义精神考察情况:

 1915——1926 鲁迅 是人道主义的最高峰  1957 著作中对爱情的关注,如《百合花》  1962 微露光芒

 1972 “文革”中的“地下写作”  伤痕文学:人道主义大规模复苏

阅读书目:《树与林同在》 《欧洲史》 《文革十年史》 《古罗马衰亡史》

第四讲 1976年后的文学发展情况

一、伤痕文学——反思“文革”10年

1、正视了人性,正视了人权2、1978年,针对“两个凡是”提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3、人道主义的复苏: A:知识角度

B:人与人的关系

C:什么样的人是正常人

4、卢新华的《伤痕》——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复苏

刘心武《班主任》——“人”回到中国人的视野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二、反思文学——反思建国30年、理性

1、题材:(1)揭露对人的伤害

(2)文化形态描写

(3)文化存在发扬→“寻根文学”

2、思考反思文学与伤痕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三、寻根文学——人道主义(伦理观念、性的观念、人的生存形态)

1、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后,外国思想的传入,引起中国人思想混乱,异质性文化的冲击,各种思想、行为方式被接受。(83年——86年——89年)

2、重要作品:

 郑万隆《异乡异闻》、《老梆子酒馆》→生命意义和生命形态的苏醒  邓友梅《烟壶》、《那五》→下层生活状态,人道主义  冯骥才《神鞭》→人自强不息

《小脚》→从文化传统来表现人道主义  刘绍棠 秦淮河风俗人情

 李杭育 葛川江系列→人怎么活才是对的,对传统文化的惋惜  王润滋 山东

 韩少功 《爸爸爸》→文化批判

 贾平凹 商周系列——刻画人物表现能力超强,语言简练,可与汪曾祺相比

四、改革文学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五、性文学

新时期中后期出现“性文学”

 张贤亮 第一次正面把“性”(性行为、性意识)写入文学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  王安忆 “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  铁凝

《玫瑰门》

六、先锋文学

背景:国外: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和博尔赫斯《曲径交叉的花园》→叙事迷宫

2、形式主义的影响

国内:高行健《现代主义小说技巧初探》

代表人物: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

七、新写实主义

85——86年后回归现实→新写实主义,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细节的真实、典型化)

1、代表人物及作品:  刘恒《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 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塔铺》  池莉《烦恼人生》  方方《风景》

 路遥《平凡的世界》

2、“零度叙事”与福楼拜的“客观叙事”的关系

八、新历史主义

1、海德怀特《新历史主义叙事》“所有历史都是表述出来的,具有修辞性”

2、历史主义:(查)

黑格尔是较早有系统地理解整体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为历史主义建立基础元素。这些元素在十九世纪兴起,包括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

历史主义有时会与还原论相比较:还原论主张人类发展可以还原为基础法则。例如,有些人类历史发展是由经济法则所决定的(经济决定论)。历史主义者则以解释个别人类历史发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础法则。

此词在其他范围有不同的使用。在人类学上,“历史主义”指人类或生物会适应当地的环境而作出发展。在神学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会以“历史主义”为名理解圣经的预言,特别是与教会发展作出关连理解。

3、新历史主义:思考角度:

 语言表达能力(不被官方认可,但不一定不被民间接受,如《白鹿原》,历史的必然性变成偶然性) 写作主体

 接受主体(能将自己所认同的那段历史合法化)

福柯:A:话语权问题

B:知识考古(概念的起源发展)

九、现实主义冲击波(“新左派”)

河北的三驾马车

十、后现代主义

1、后现代时期:人逐渐被异化成一种符号

2、解构的时代

3、现代性——中华性

第五讲 个人主义

一、概念

英文是:individualism

divide 分解的意思

所以individualism 的意思是 不能再分解的单位或团体

二、起源

源于基督教:个人最初为出世

出世——接近上帝 9世纪神学

13世纪——查士丁尼、格里高利二世、康士坦丁大帝、丕平宗教改革

传统:只有教会有权与上帝沟通

路德改革:每个人都可虔诚的与上帝沟通  卡尔文之后,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开始  后来浪漫主义表现最为突出

《约翰·克里斯多夫》《红与黑》《复活》《安娜·卡列琳娜》

三、中国个人主义发展状况

1、最早:《老子》《庄子》个人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2、孔子关心的事集体主义

3、竹林七贤——个人主义,但是他们是消极的

4、唐代 大一统社会抵制“个人意识”的觉醒

李白

“才子意识”

5、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6、宋明理学:个人修养(天人合一)

7、李贽:“百姓日用即是道”

8、“四大名著”——个人主义由虚到实,中国个人主义真正产生,进入文学 9、20年代表现在浪漫抒情领域和鲁迅的思想

如:郁达夫

丁玲 10、30年代有沈从文的作品,但自茅盾的《子夜》之后,转为集体主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

11、抗战时期: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被批判)

12、建国后:个人主义遭到否定

13、文革期间:个人主义被湮灭

14、文革后以“性文学”为代表,略见个性主义

四、个人主义的标志

1、平等观念

 现实平等、机会平等  霍布斯“三大契约论”  洛克“三权分立”“让步权利,换来幸福” 原则平等,现实不平等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 美国 “五月花号公约”1620.11.11 影响《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制定

 国家建立的前提:①正义性②法律性 政权的合法性与法制、个人平等相对立  “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正义”只是一种标签,有力量就有话语权 “法律”是公正,人人都应坚持  存在主义,选择原则 “人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干什么,但可以选择自己不做什么”

2、所有权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自身所有权的问题和财产所有权的问题

3、主体性

确定一个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此目标

只有人才具有主体性,其他虚化的概念都不具有

五、个人与社会其他范畴

1、个人→家庭(族)

血缘——半实体化    

→民族 文化语言——虚化

→国家 法律契约——虚化

→人民(公民)政治 ——虚化

2、社会——有机体→整体

社会——机械体→集合

第六讲 理性主义

一、理性——能力——真理

1、柏拉图最早提出“理性”→文艺复兴的主导理念

2、亚里士多德“理性”恢复到人自身能力的角度,表现在他的《形而上学》中,是从逻辑角度说明的

3、“逻辑学”——文艺复兴后渐入人心

牛顿、莱布尼茨将逻辑学应用到具体领域,将理性由“实体”转化为“工具”,所以理性分为:①道德理性(浅)②工具理性——科学理性 例如:大陆理性主义

英国经验主义

 工具理性:⑴严复、林则徐“格致”(洋务运动)

⑵新文化运动“科学”→乡土小说 用科学理性解构中国传统

如:《阿Q正传》中华民族逆来顺受的人格“社会大融合主义”

《狂人日记》 解构封建礼教

这批知识分子对自己家园的矛盾心态(揭露与哀愁、无可奈何)

⑶社会剖析小说 以茅盾为代表 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相似

 道德理性:孔子“周礼”

孟子 天理

法家

“法理”——自然法(西方)

汉代

道德体系

宋明理学

4、反理性

尼采、叔本华对“理性”产生质疑,一战二战是理性发展到了极端而缺乏人道主义 反理性——用理性来批理性→后现代主义

解构——非理性状态——“无工具”

5、科学理性的特征:

①因果联系 由现象到结果,由结果找原因 ②本质 由现象到本质

二、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1、现代与后现代并行发展,而不会消亡,前现代会逐渐走向消亡

2、现代

现代性的一个表征是建构

社会中心:→官方话语

→主流意识形态:某一社会阶段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得到普遍认可 →平民话语

3、后现代——知识分子的死亡、各种思想都有存在的道路

三、点播:文学史应以文学思潮编写

启蒙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化氛围 总结

第七讲 文学的现代性运作

一、人道主义

1、小说(古典小说)定义的渊源:

⑴庄子:小说 “大道” ⑵《汉书·实货志》:“小说家者流盖稗官,街头巷议” ⑶言史——演绎出

2、现代小说与古典小说的显著区别:

中国古典小说:以情节为中心 现代小说:以人物形象为中心

3、现代小说转型的原因:

⑴叙事学观念转变,历史文本的影响 ⑵宗教神学影响,人道主义进入作家内心

3、中国以道德、伦理为中心

二、个性主义

1、个人意识觉醒→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诞生

2、文化共同体

⑴西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以希腊为中心 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

②罗马 承认基督教为国教

③16世纪初: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结束(各民族自己的语言产生)⑵东方最早的文化共同体:

①约1617年,韩国世宗改革 ②印度佛教传播,语言传播

③中国《白话报》比鲁迅、胡适早20多年 20年代 白话运动

30年代

沈从文

40年代

解放区文学

⑶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①要以人物形象为中心②用本民族语言书写

③现代性的三个方面需均衡发展

三、理性主义

1、“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建构性的社会结构

强调人的主体性

2、“怀疑论”——对文学权威性进行挑战、解构

3、文学思潮对权威观念的解构,而不是文学创作方法

①古典主义时期:挑战非理性(王权与道德)

②浪漫主义时期:挑战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③批判现实主义时期:用科学理性衡量进行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

四、现代性社会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最根本的表征是理性

人道主义是基础,个性主义是目的,理想主义是手段而不能单独作为一种价值

五、乌托邦

乌托邦:知识分子或相当于知识分子的人对整个社会进行认识,而绝望的时候出现 的“构建”。

有关“乌托邦”的作品: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 奥斯汀《上帝之城》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中国:《桃花源记》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六、讽刺形式

1、悖论:两种价值观念的对立并存

2、反论:名与实产生的对立冲突 如:“革命”就是逻辑上的“悖论”

革命是要人活的但革命的过程中却要死人

第八讲 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一、概述

从主导性来看,有三种价值观念:

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二、官方话语——官方文学——官方知识分子

中国现当代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

 新文化运动

 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国民党政权官方话语  抗战后,官方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合二为一

二战内战后,人民日报(共产党)——中央日报(国民党)

 建国后,特别是56年,人道主义和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仍是官方话语下的,就像十七年文学

 86—89年,主流意识形态与官方话语决裂,但是只是少数人,如 刘再复、李泽厚、刘晓波

 90年代通过经济杠杆完全合二为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批判性故有但是体制化

三、启蒙话语——启蒙文学——精英知识分子

 第一个启蒙时期:1915——1926 新文化运动时期 鲁迅把工具作为目的——乡土小说  第二个启蒙时期:75年“两个凡是”“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新时期文学前期阶

段,用“民主”启蒙——伤痕、反思文学

中国:启蒙+救亡+革命三重变奏

启蒙对象:对官员 对平民 ┃

四、平民话语——平民文学——平民知识分子

周作人的“平民文学”中的平民是指农工大众 现在的平民是指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公民

反映平民老百姓的生活与心态变化,关注小人物的命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第九讲 文学作品研究范畴

一、康德

范畴:质、量、模态、关系

二、福柯

1、知识考古

2、话语权问题

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文学研究范畴:

客体:①现实生活——②文本(作品)┃ ╳ ┃

主体: ③读者 ——④作者

⑤ 批评界 ⑥出版界(媒体)

四、刘再复

《文学主体论》

第十讲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具有历史性,在现代性下的一个特殊群体,具体的标准:

一、稳固的价值观念

1、知识分子与匠人的区别就是 知识分子不会随便改变价值立场,而匠人则是无轨迹可循的

2、三种话语、三种文学与三种知识分子 具体见第八讲

3、流氓无产者:阿Q(《阿Q正传》)

赵多多(《古船》)王秋赦(《芙蓉镇》)

“人物形象的半主体性”

4、中华民族中的人格褒词变迁:

春秋战国: 士 汉: 圣人 三国:英雄

二晋南北朝:士族 隋唐宋:才子 明清:忠臣孝子

清末、民国:知识分子 40-70年代:工农兵

80年代:知识分子(短暂)现在:官 财

二、能够发明或运用一套符号系统(语言)

语言:

1、日本文化对中华文化有种反哺,梁启超时代学术用词80%都源于日本

2、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

文学语言:形象性、多义性

┃ ┃

日常用语:准确性、单一性

3、文学语言多义性引起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文学语言的极致)具体表现:

①描述(具体)②概括(抽象)

代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陌上桑》

4、文学语言学

三、创造性

1、自然学科知识分子→物质 ——可复制性——市场化

人文学科知识分子→精神、思想—— 一次性——非商品化

现在学术规范的不合理性:①思想商品化②思想个人化,而不能传播

2、知识分子与政治家之间关系的密码:

知识分子:非秩序性——知识分子的使命 政治家:①在野政治家——非秩序性

②掌权政治家——秩序性

知识分子与掌权政治家之间就会产生冲突,而知识分子往往是受迫害的

3、⑴道德是统治者的反应,道德与统治者的政策总是合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意识形

态的反应,上升一步就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

⑵道德的内化:被统治阶级将统治阶级的意志内化为自己应该遵守的规范 如:狼与羊 口号:生命或哺乳动物 ⑶立足点:国家、民族(虚化)人

第十一讲 重返八十年代一、八十年代纯在部分理想主义,难重返

原因:

1、历史是单向线条式发展的

2、不民主

几十年文革文艺并没有发展,80年代相对文革有所发展(相对论)

3、政府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交锋,重锤打击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重要年份

83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捕知识分子)86年:清除政治污染

刘晓波与王朔《美女送我蒙汗药》

下岗现象

“官倒”

89年:“反官倒”,**

三、文学经典化的问题

过去:官方与知识分子合谋

现在:经济与“知识分子”合谋

四、新疆文学

1、民族意识:具体的民族意识(哈萨克、维吾尔等)

2、地域意识:独特的地域存在,地理风貌

3、国家意识(淡薄):法律√ 政权ⅹ

五、重点理解

后现代 ┃ 审美 ——道德生存(相对生存)—— 现代 ┃ 实用 ——物理生存(绝对生存)—— 前现代 ┃ 道德

第三篇:小说阅读讲稿

小说阅读

一、了解小说的知识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

典型环境:能鲜明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

典型形象: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代表时代中某一类人的共同特点

二.阅读小说的方法 析环境: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理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顺叙、倒叙、插叙

抓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

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品语言:

三、常见考点

(一)环境描写及作用

赏析环境描写不能见物不见人。环境不仅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不仅包括人物的生活环境、场所,而且主要是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环境、人情环境、风俗环境。后者是制约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能够提供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环境。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自然环境的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渲染气氛。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象征意义、衬托或升华主题。

一般来讲,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每篇作品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感染读者。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环境描写,一下子就将小说悲凉的气氛烘托了出来。

环境作为小说要素之一,与情节一样,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小说中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离开了环境,人物就失去了依托。因此,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还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例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2、社会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塑造人物形象性格提供环境(有时自然环境就是社会环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人际环境、人情环境、风俗环境。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有的小说直接在文中交代,有的则是在文中间接交代。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开头写道:“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间接写出了老百姓的财产得不到保证,描绘了军警宪兵横行的社会现实。小说接着写道:“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段环境描写则直接写出了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市场不景气,经济一派萧条的荒凉景象。

《祝福》中的人际关系,和祝福的风俗,归纳出: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封闭的农村社会,群众的淡薄、冷漠。《药》中人物谈话所道出的社会环境。

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二)小说的情节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例如《祝福》的倒叙结构:A在情节安排上,把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有一定吸引力

B.从小说矛盾关系上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愤怒,“不早不迟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鲁四老爷与祥林嫂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主题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三)小说的人物形象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举例:直接描写:①讲理学的老监生(身份)②寒暄(虚伪)③大骂新党(思想保 守反动)

间接描写:“寿”字:迷信;对联:懒散、虚伪;书:凌乱、残缺、陈旧(装点门面,不学无术)

鲁四的语言描写和皱眉细节:祥林嫂的死——谬种(冷酷、地主阶级的本质)初到鲁镇——三次皱眉 和语言描写 再到鲁镇——语言描写

归纳:鲁四老爷是地主知识分子,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反动旧制度,崇尚理学和孔孟之道,是地地道道的封建卫道士、封建遗老,为人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

1、写出场;

2、绘肖像;

3、见黛玉;

4、回王夫人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还应适当分析)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

(四)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充满哲理、明白晓畅,平白如话、浓郁的乡土气息、田园式的牧歌情调等。⑤注意句式(长短句)以及修辞格等

(五)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

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 ③抓写作背景。

(六)表达技巧分析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分析某句话或人物的肖像描写要考虑对人物的作用、对情节的作用和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举例: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中高女人的肖像描写。①在内容上表现女人性格②表达作者感情③在结构上为下文埋伏笔④从表现手法上看,与矮男人成对比

试分析《老人与海》开头对鲭鲨的描写。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七)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它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 铺垫。②衬托。③细节描写。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⑦制造悬念。⑧照应。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08江苏《侯银匠》(综合、侧重人物)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人物关系——正、侧面描写)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情节安排)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选材取舍、情节安排、人物关系和正、侧面描写)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人物关系和正侧面描写)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内容、风格特色)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探究作品意蕴。学生往往感到不知如何入手。应该极力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好处、“理由”。这种自觉性、勇气,十分重要!

另外:理解题目含意,体会题目用意

【小说拟题技巧】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小说常见的拟题方法有:

1、以人物(形象)为题,如《棋王》、《阿Q正传》

2、以事件为题,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3、以地点为题,如《荷花淀》《边城》

4、以线索为题,如《药》、《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

5、以主旨(寓意、情感)为题,如《差别》、《春之声》

6、以问题为题,如《丧钟为谁而鸣》 【小说题目的考点】

在训练题或考题中,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如下两个方面: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

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1、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

3、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4、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标题含意答题思路指津】

1、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留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梦非梦》:“如何理解小说标题‘梦非梦’的含义。” 题目的本意是“梦不是梦”,小说内容叙述的是关主任做了个梦,可现实中小李、小金并没有把它当做梦来看待(“梦非梦”的第一层含义);而后关主任竟然也把梦中的事情作为衡量、提拔下级的依据,也就是说关主任也没有把梦仅仅当做梦而已(“梦非梦”的第二层含义)。这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梦非梦”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2009年揭阳二模《黑色旅游》:“‘黑色旅游’在文中的详细内涵是指什么?”这个“黑色旅游”实际上比喻一些单位或部门组织的以监狱为“警示教育基地”,让干部们在“听犯人作报告”中得到“警示”,从而达到教育干部们廉洁奉公、抵制腐败的反腐倡廉教育效果的参观活动。

2、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如2009年深圳二模《锁》:“小说题目‘锁’有什么含义?”这里的“锁”表面意思是小说中写的“门锁、双保险锁”,实际上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心锁”;一实一虚,一表一里。

2009年梅州一模《暗记》:“试分析题目‘暗记’的含义。” “暗记”有两层意思,表面指石丁画上的记号;实际上是指因不信任胡笛而产生误会,由此在自己心灵上留下的无地自容的印记。也是一实一虚,一表一里。

《天职》:“在这篇小说中‘天职’一词被赋予了两重含义,请加以阐释。”这里也是虚与实、表与里得关系,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表现的是主人公的高尚医德;而保家卫国是每个公民的天职,这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标题用意答题思路指津】

1、假如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的作用。

如2009年汕头一模《黄昏渡》:“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

(1)标题“黄昏渡”至少包括时间“黄昏”和地点“渡口”,这就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2)“黄昏”作为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其实也是一种夕阳西下的景象,加上地点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渡,无形中形成了一幅萧瑟凄清的画面,渲染了萧索的氛围。

(3)对于小说主人公老何而言,隐喻他的人生已是“黄昏”,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同时也隐喻年轻盗贼的命运已到“黄昏”——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2、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如2009年珠海二模《半张纸》:“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1)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2)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3)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如2009年佛山二模《炊烟》:“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

(1)有概括情节的作用,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

(2)有隐喻象征的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暖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3)有揭示主题的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索。

3、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

如2009年惠州二模《白痴》:“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1分)并且以“白痴”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1分)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1分)同时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1分)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1分),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了主题。(1分)

《寻人启事》题目有什么作用?

(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分析《祝福》题目:

祝福景象 开头: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拜的只限于男人 中间: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照应开头,深化主题,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对比

第四篇:民法专题 小说侵权责任研究讲稿

小说侵权责任研究

作者:杨立新 阅读49296次 更新时间:2001-9-5

杨立新民商法论坛

一、小说对人格权的侵害

《民法通则》实施以来,因作者撰写小说而引起的侵害名誉权纠纷时有发生,诉讼到法院来的也有一定的数量。小说究竟能否侵害人格权,曾经在一段时间里争议颇大。很多人主张小说不能侵害他人人格权,尤其是一些文学界人士态度更为激烈,以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虚构的艺术等文学理论观点,甚至以党的文学创作自由的政策,作为立论的根据,反对审判机关认定作家以小说侵害他人人格权并责令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作法。

诚然,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是以虚构为其主要创作特点。它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造出具有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发挥文学作品应有的社会作用。同时,国家也坚持创作自由的政策,鼓励作家深人生活,干预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公民、法人的人格权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是一种绝对权、对世权。国家依法保护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决不允许任何人借口某种自由权而侵害它。创作自由与保护人格极,都是公民或法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因而从根本目的上说,它们是一致的。在具体行使这些权利的时候,可能会发生矛盾,这就必须做到,创作自由不能离开法律允许的范围,保护名誉权也必须依法进行。法律既不允许作家借创作自由而恶意侮辱诽谤他人,侵害他人的人格权;也不允许任意对号入座,对作家合法的创作活动横加指责。

在明确了这个前提之后,可以肯定地说,由于具体行使创作自由权和保护人格权可能会发生矛盾,小说侵害他人人格权就是可能的。侵害人格权,主要的是侮辱、诽谤和揭人隐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主要方式是由语言形式构成。小说恰恰是以书面语言形式作为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因而,作者完全可以借用小说这种书面语言的文学形式,来侮辱、诽谤他人,揭露他人的隐私,以达到侵害他人人格权的目的;甚至有时 对素材处理不当,也会过失地侵害他人的人格权。对此,近几年的审判实践已经作了最好的证明。《最高人民法院公报》近几年刊登的“《荷花女》案”,“《好一朵蔷薇花》案”等案例,不仅为司法实务界所肯定,而且也得到了各界的认可。

“《荷花女》案”,是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侵害原告已故女儿吉文贞名誉纠纷案。该案的案情是:原告陈秀琴系天津市解放前已故艺人吉文贞(艺名荷花女)之母。1940年,吉文贞以“荷花女”的艺名参加天津“庆云”戏院成立的“兄弟剧团”演出,从此便以“荷花女”的艺名在天津红极一时,1944年病故,年仅19岁。被告魏锡林自1986年开始,以“荷花女”为主人公写小说,同年2月至6月间,曾先后三次到原告陈秀琴家了解“荷花女”的生平以及从艺情况,并向“荷花亥”之弟吉文利了解情况并索要了照片。随后创作完成小说《荷花女》。该小说约 ll万宇。该小说使用了吉文贞的其实姓名和艺名,陈秀琴在小说中被称为陈氏。小说虚构了吉文贞从17岁到19岁病逝的两年间,先后同许扬、小麒麟、于人杰3人恋爱、商谈婚姻,并3次接受对方聘礼之事。其中说于人杰已婚,吉文贞“百分之百地愿意”做于人杰的套。小说还虚构了吉文贞先后被当时天津帮会头头、大恶霸衰文会和刘广奸污而忍气吞声、不予抗争的情节。小说在最后影射吉文贞系患性病打错针致死。同时,该小说虚构了原告陈秀琴同意女儿做于人杰的妄和接收于家聘礼的情节。该小说完稿后,作者未征求原告等人的意见,即投稿于《今晚报》社。《今晚报》自1987年4月18日开始在副刊上连载该小说,并加插图。小说连载过程中,原告陈秀琴及其亲属以小说插图及虚构的情节有损吉文贞的名誉为理由,先后两次到《今晚报》社要求停载。《今晚报》社对此表示,若吉文贞的亲属写批驳小说的文章,可予刊登;同时以报纸要对读者负责为理由,将小说题图修改后,继续连载。经审理,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确认被告魏锡林、《今晚报》社构成侵害名誉权,判决刊登道歉声明,赔偿精神损害共800元,该小说不得再以任何形式复印、出版发行。被告不服上诉后,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妥善处理了此案。

这一案件不仅确认小说可以侵权,而且还提出了对死者名誉保护的重要问题,并作了肯定的判决,因而本案作为判例,是深有影响的。“《好一朵蔷薇花》案”,是王发英诉刘真、《女子文学》、《法制文学选刊》、《江河文学》、《文汇月刊》侵害名誉权案。该案的案情是: 1985年1月18日,河北省《秦皇岛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蔷薇怨》(该文《人民日报》于1985年3月2日予以转载),对原抚宁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发英与不正之风斗争的事作了报道。之后,作家刘真根据一些人的反映,认为该文失实。刘真自称“为正视听,挽回《蔷薇怨》给抚宁带来的严重困难”,于1985年9月撰写了“及时记实小说”一《特号产品王发荚》。文章声称“要展览一下王发荚”,并使用“小妖精”、“大妖怪”、“流氓”、“疯狗”、“政治骗子”、“扒手”、“造反派”、“江西出产的特号产品”、“一贯的恶霸”、“小辣椒”、“专门的营私者”、“南方怪味鸡”、“打斗演员”等语言,侮辱王发荚的人格,并一稿多投,扩大不良影响,使王发英在精神上遭受极大痛苦,在经济上受到损失。

刘真将她的作品,投送几家杂志编辑部。《女子文学》以《好一朵蔷薇花一“特号产品王发英”》为题,发表在该刊1985年第12期上,发行50835册,竹给刘真稿酬220元。《法制文学选刊》以《好一朵蔷薇花》为题,全文转载了上述作品,发行478000册,付给《女子文学》编辑部编辑费80元,付给刘真稿酬159元。《江河文学》编辑部将刘真作品原稿内容作了某些删节后,以《特号产品王发英》为题,发表在该刊1986年第 l期上,发行1000册,付给刘真稿酬130元。《文汇月刊》编辑部将刘真原稿中王发英的姓名和地名作了更改,对部分侮辱性语言作了删节,以《黄桂英浮沉记》为题,发表在该刊1986年第 l期上,发行12万余册,付给刘真稿酬192元。为此,原告王发英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认为刘真和发表、转载刘真作品的《女子文学》等四家杂志编辑部,侮辱了她的人格,侵害了名誉权,并造成了严重后果,要求刘真及四家杂志编辑部承担法律责任,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对于此案,石家庄市中级法院经审理,认为刘真利用自己的文学作品侮辱原告人格,侵害其名誉权,其他被告刊载、发表这一作品,均构成侵权责任,除刊登道歉公告以外,共赔偿精神损害3300元。被告上诉以后,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予以驳回。

这两个案件处理以后,在各界获得好评。

二、小说侵权责任的认定

小说创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小说的表现手法又千姿百态,作品的主题不象科学研究论文主题那样直接表露,而是埋藏很深,因而确定小说侵权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抓任小说侵权的基本特点,准确掌握侵权责任构成的要件,就能够准确认定小说是否构成侵权。

小说侵权构成有四个基本特点,在认定小说侵权责任时,必须认真把握好。

(一)侵权的主观过错须有确定性

侵害人格权,故意、过失均可构成;小说侵权,同样如此,这种故意、过失需要有确定的内容。

故意以小说侵害人格权的,作者应当有确定的动机、目的。故意侵害他人人格权,行为人必然有其确定的内心起因和追求的损害他人人格权的目的。小说创作是高尚的艺术创作活动,如果在小说创作中有败坏他人人格的动机和目的,就背离了小说创作的艺术宗旨,就是以小说作为工具去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这就具有侵权的故意。例如,作家在作品中公然声称要“展览”某人,有的作家公开声明要暴露某人的“内心丑陋”,这种侵权的动机、目的就十分明确,侵害的故意十分确定。有的作家对自己的主观创作意图归结于高尚的艺术创作,但实际上隐藏着自己侵害他人人格权的秘密意图,这需要认真审查。要通过举证、查证过程和审查小说的具体内容去发现,证明他的真实意图,能够证明其真实动机目的的,应当确认该作者的侵权故意。动机、目的查不清的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可以就事实来定。小说在客观上造成了侵权的后果,就按后果定。这样做,有两点根据,一是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不同,可以就 客观结果确定民事责任;二是过失同样可以构成侵权,可以从损害后果来证明作者的过失。

小说侵权中过失的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他人人格权保护义务的违反。人格权是绝对权,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害的义务。违反这一义务,无意中侵害了他人人格权,就是对这种注意义务的违反,就构成了侵权的过失。这种情况,大部分是作者掌握、熟悉原告的生活,在创作时以原告作为创作的原型或模特,以原告的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创作过程中暴露了原告的生活隐私,或者在原告生活经历的描绘中加进了侮辱、诽谤的情节描写或言词,无意中造成了侵权的后果。这种情况,就是对创作素材处理不当的过失。例如,某甲购一奖券获奖,家中因此发生了一些纠纷。某乙是某甲的邻居,便以此为素材,创作一小说《奖券》,用了某甲的谐音姓名和相同的人物关系构造故事,极力渲染纠纷的剧烈程度,并加进了大量丑化人物性格的文字和细节,严重败坏了某甲的声誉。某甲起诉,某乙承认是使用素材不当,但无侵害名誉权的故意。法院遂以过失认定了某乙的侵权责任。

小说创作中既无侵害故意,又无过失,不能构成侵权。对此,读者硬要“对号入座”,应当予以驳斥。要旗帜鲜明地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指出的那样:“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对号入座,是读者认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与自己相同或相似,找出相同或相似点,认为侵害了自己的人格权。确有所指,是指作者在创作中有意描写特定的人物,并在作品中对特定的人有侮辱、诽谤行为或揭其隐私,至于其对侵权后果所持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或是过失,一般不问。

关于具体的审查,应当从小说中人物的经历、性格、环境、人物关系以及事件的主要情节、基本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不能仅凭只言片语和主观臆断而擅下结论。(二)小说塑造的人物须有排他性 这就是指小说塑造的人物确指现实生活中的特定的人(即案件中的受害人、原告),排除描写其他人的一切可能性,这是确定小说侵权的基本事实问题,必须判断准确。

当前,对于小说的划分,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种类。从审判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可以将小说划分为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和非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这样两大类。有人将前一种小说称之为纪实小说,后一种称作纯小说。非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是小说的主流;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新的小说体裁,一般通称为纪实文学,它以描写真人真事、基本事实不得虚构为特点。

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所描写的人物,就是生活中特定的人物。对这种小说的人物排他性,是容易确定的,如“《好一朵蔷薇花》案”,作家在“纪实小说”《好一朵蔷薇花》中,用原告的真实姓名、真实的经历、真实环境来创作作品,并对原告作了丑化性的描写,进行诽谤。这种情况可以肯定地说,小说中的人物就是原告,能够排除其他一切可能性,结论只有这一个。对于非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如何确定小说中的人物确指现实人物,应当分别以下四种情况来分析: 1.用了现实人物的真实姓名,或者对真实姓名作了一些艺术上的处理,但仍以该人物的真实经历来描写的。这种小说,多数是以历史的真实事件作为小说的主体事件或主要线索,使用真实人物进行创作,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无意地暴露了该人物的生活隐私,或者虚构的情节、细节造成了真实人物的人格权损害,过失地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权。对此,应当认定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排他性,确与现实中的原告具有一致性。有一篇小说,作者深入某少数民族部落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了解到了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即以真实人物的经历作小说的主线展开描写,人物的名宇稍作了一点加工。小说发表以后,原告起诉,认为小说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法院审查认为,作者在小说中写了这一家族的许多生活隐私,并且作了合理的虚构,使原告成为狡猾、奸诈的部落首领,与现实中原告的少数民族领袖、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的形象大相径庭。小说创作上的 “合理”,却在法律上不合法。法院确认了作者的侵权责任。2.不用真实姓名,地点也是虚构的小说,确定小说中的人物确指原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基本特征必须相同。基本特征,就是能够将一人与他人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如职业、经历、外貌等特征。二是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必须相同,即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应当相一致。三是熟悉现实人物的人读后公认小说人物是指现实人物。这三个条件都具备的,就可以确认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排他性,确系描写现实人物。

法院在具体审理案件中,确定这类小说中人物排他性,采取“纵横比较法”,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即将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纵向经历划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以一个典型的事件作为标志,分析对照;横向比较,则将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在横的方面划分出几个部分,如婚恋、婚变史、特殊的历史事件、外形特征、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几个部分,分析对照。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在主要方面都相同或相似的,再加上读者公认,就可以认定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排他性。3.在历史小说中影射现实人物,确定其排他性,在采用以上条件进行分析时,必须紧密结合作者的侵权故意来认定。作者没有侵权的故意,只有过失,不能认定其侵害名誉权。对此,必须慎重对待。对于历史小说侵权,后文还要专题研究。

4.使用素材不当。如果作者采用数人的经历、事件创作成一个人物,但在使用某一个人的特定事件足以与其他人区别开,并且又泄露其生活隐私或进行侮辱、诽谤的,也应认定小说的人物具有排他性。(三)小说内容须有违法性

这就是指作者创作的小说中确有侮辱、诽谤原告或宣扬原告生活隐私的违法内容。国家法律保护公民、法人的人格权,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作者侵权,就是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对该人物进行侮辱、诽谤或宣扬隐私,使现实中人物的人格因此而受到损害。这违背法律的规定。具有这种违法内容的小说,可以认定其侵害了人格权。

在小说中侮辱,指的是小说在描写中谴责特定人物的某种缺陷和对 特定人物一般性的侮辱性言词。它包括对某种缺陷的暴露、谴责,包括一般性的侮辱语言。例如,在《好一朵蔷薇花》中,作者用了“特号产品”、“南方怪味鸡”、“打斗演员”、“大妖怪”、“小妖精”等14句辱骂性质的语言,侮辱原告。这就是一般性的侮辱盲词。在另一篇小说中,其作者用“老白毛”、“鸡爪于”等来描写原告的满头白发和干瘦的手指,这就是谴责缺陷。

在小说中诽谤,.指的是小说在描写和叙述中把某些事实归罪于特定人物的的詈骂。这就是编造足以丑化人格的事实对他人进行人格攻击。例如,某作家在小说中虚构无中生有的荒唐事件,如与人通奸被捉,在女人的乳房和腰胶面前颤栗不止等情节,加在以原告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人物身上,使原告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隐私是指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和生活秘密。从审判实践来看,小说暴露隐私,多指男女私情之类不宜公开的事情被在小说中予以公开,也有的是个人不愿意公开的、有损于个人名誉和人格的私人秘密。揭人隐私而使他人的隐私权受到了损害,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小说中具有上述性质的描写或言语,又是针对现实中的特定人的,应当认定小说的内容具有违法性。(四)损害事实的无形性

小说侵权,其侵害的是原告的精神性人格权。因此,这种损害事实具有无形性的特点。

侵害精神性人格权所造成的实际损害,不象侵害生命权、健康权那样表现为生命的丧失、健康的损害,也不象侵害财产权那样表现为财产的毁损或灭失,而是在人的精神上、心理上或社会影响上的无形损害。小说侵权,损害事实首先表现为特定人的社会评价的降低、隐私被揭露等损害,其次表现为特定人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创伤及痛苦、愤恨、冤屈的情绪。这些损害,必须准确认定。有人不理解这种损害事实的无形性特点,在调查小说侵权的损害事实时,着意去调查受害人是否生病,是否想自杀,等等。

这些是精神利益损害的重要表现,但精神利益损害事实主要还不是 表现在这方面。要首先抓佐对某人的社会评价是否有损害这一标准,才是抓佳了小说侵权损害事实的主要之点。

此外,还要注意准确掌握小说侵权中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没有因果关系的,不构成侵权责任。查明了以上情况,就可以确定该小说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权,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

三、历史小说侵害人格权的确定

撰写历史小说能否侵害他人人格权,一些学者曾经表示怀疑。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诉刘守忠、《遵义晚报》社侵害名誉权一案,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该案的案情是:

原告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与被告刘守忠原同在赤水县文化馆工作。原、被告间因故产生了矛盾。1988年11月在赤水县文化系统出现了一份油印匿名传单,该文列数了刘守忠若干不好的表现,并指责其作品格调低下,不应评定中级职称。刘守忠怀疑该文为三原告所写,故极为不满,曾扬言:“他们搞了我油印的,我是要还情的,要搞个铅印的。”同年,刘守忠借调到遵义地区文化局从事创作活动,并从同年 l1月起在《遵义晚报》上连载其长篇历史纪实小说《周西成演义》。1989年4月初,刘守忠告知他人,写的是胡骥超等3人。在小说中,作者对该三个形象极尽丑化描写,称胡翼昭为两面猴,生性刁钻,工于心计,为人狠毒,当面是人,背后是鬼,是一个险恶的毒品贩子。石述庭绰号皮条客,是狗头军师般人物,在人前装出一个马大哈样子,其实比狐狸还狡猾。周孔超被称为周二乌龟,膘妓与鸨母相识,后娶了鸨母,成了妓院的老板。这一段小说发表以后,在原告所在县引起强烈反响,三名原告联名致信《遵义晚报》社领导,强烈要求报社停止刊载该文,不经删除侵权内容不得继续连载。小说的插图作者和当地文联领导也都向报社负责人及编辑要求删改后再连载。该报社对此不予理睬,不但在4月25日、4月29日的连载中,继续进行丑化描写,直至三原告已向法院起诉的一个多月后,还在连载的小说中播写周二乌龟倒阴不阳,称呼其为“狗男女”。对于此案,最高人民法院(1990)民他字第48号复函指出: “经研究认为:本案被告刘守忠与原告胡骥超、周孔昭、石述成有矛盾,在历史小说创作中故意以影射手法对原告进行丑化和侮辱,使其名誉受到了损害。被告道义晚报社在已知所发表的历史小说对他人的名誉权造成损害的情况下,仍继续连载,放任侵权后果的扩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和第120条的规定,上述二被告的行为已构成侵害原告的名誉权,应当承担侵权民事责任。”这一批复,给历史小说能否侵害人格权问题,作了一个肯定的答复。

我认为,这一司法解释所作的结论是正确的,其依据是:首先,民法通则并没有限制侵害人格权的行为方式,没有说历史小说不能侵权。以名誉权为例,民法通则关于保护公民、法人名誉权的条文有两条。—是第101条:“公民、法人事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二是第120条。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在这两个条文中,只规定了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有人认为,这是对侵害名誉权行为方式的限制性规定。但是,即或如此,这里所描述的,只是对行为方式的内容的限制,而不是对行为方式的外在形态的限制。因此,从民法通则上述条文中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无论采取何种行为方式,只要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侮辱、诽谤等内容的,就违反了民法关于保护公民、法人名誉权的禁止性规范,造成了侵权结果的,构成侵害名誉权。因此,可以认为,民法通则对侵害名誉权行为的外在表现形态,没有作出限制性规定。审判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这几年审判的浸害名誉权案件,既有口头语言形态,又有书面语言形态,既有新闻报道,又有文学作品,甚至还有广告等其他形式的书面语言形态。那么,历史小说也是一种书面语言形态,其中完全可以包含侮辱、诽谤等内容,以至被人作为侮辱、诽谤他人的手段。用来达到侵权的目的。

其次,历史小说侵权,主要手法是影射。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小说。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真实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都生活于作者在小说中所创作的历史环境之中,与现实生活环境截然不同,因而在一般的意义上讲,历史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 物是截然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正是由于历史小说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小说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主要手法,就是影射。影射,“借甲指乙;暗指(某人某事)”。历史小说的影射,通常表现为,利用同音或谐音姓名编造历史人物,将现实人物的主要身世、爱好、外貌特点写在历史人物身上,使熟悉情况的人一看便知小说中的历史人物是暗指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特定的人(当然也可能是现实中的法人),同时,对用来影射的历史人物进行具有侮辱、诽谤等内容的描写,使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物的名誉受到损害。当然,其他方法也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可能。

再次,国外立法例的参考。在国外立法当中,当然没有明确规定历史小说可否构成侵害人格权的条文,一般是通过对出版物的限制性规定,达到保护他人人格权的目的。《瑞典出版自由法》第4条规定:“依第一章阐述的一般出版自由的意义,凡属下列情况的任何一种依法可受惩罚的陈述,均应认为是印刷品中的非法陈述:……12.威吓或侮辱那些具有特殊种族、肤色或民族或种族血统的人,或那些持有特殊宗教信仰的人;……15.诽谤无官职的国民。”《南斯拉夫新闻法》第52条规定:“禁止发行如下出版物:……

7、损害我国人民及其最高代表机关和共和国主席的荣誉和名誉”。我国澳门地区新通过的《出版法》也规定:“在出版物中以引喻、暗示或隐晦语句对他人构成侮辱和诽谤者,均为违反出版法。”出版物是一个统称,历史小说应当包括其中。上述这些规定的共同之点,就在于不得借出版物侮辱、诽谤他人。历史小说是出版物的一种,历史小说当然也不得借机侮辱、诽谤他人。这些立法例值得借鉴。

利用历史小说侵害他人人格权责任的构成,需要具备四个要件:(一)侵害他人人格权的故意

在一般的小说侵权责任构成中,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都可以构成侵权责任,例如使用素材不当暴露了写作模特的隐私,是可以构成侵害人格权的。历史小说则不然,过失不构成侵害人格权。这是因为,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描写对象,其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有时间界限的,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把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去和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对号。即或历史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很相似,只要作者不是故意借古讽今,就不能认定他写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果故意将历史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物挂起钩来,并且意图用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来侮辱、丑化现实生活中的特定人,就构成侵害人格权。

(二)确有影射的事实

影射的事实,就是通过历史小说中的人物来暗指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影射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姓名、外貌、身世、爱好等方面的描写,使历史小说中的人物酷似现实生活中特定的人。其判断标准,应是熟悉情况的读者一看便知,一致公认。从小说内容的审查和知情人的印象,可以确认该小说是否有影射的事实。(三)确有侮辱、诽谤等丑化人格的言词

侮辱、诽谤等是侵害人格权的主要行为方式,历史小说侵权也同样如此。在历史小说中,要构成侵权责任,除用小说中的人物去影射现实中的特定人外,还必须在小说中对利用来影射他人的人物进行侮辱、诽谤,进行人格的丑化。例如,公开的詈骂,丑化性的刻画,作反面人物塑造,编造庸俗、低级的丑化人格的情节,等等。如果仅仅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写进历史小说,而且众所公认,但没有丑化性的描写,也不能构成侵害人格权的责任。

(四)确有损害他人名誉、隐私等人格利益的后果

人格权的损害,是精神利益的损害。它的表现形式,不是象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那样表现为有形的损害,而是一种无形的损害,表现为受害人社会评价的降低。因而,人格权损害事实的证明,要通过小说的影响范围、小说人格丑化的程度、读者的反应等一系列相关的因素,去作综合的判断,而不能象财产损害、人身损害那样靠鉴定、靠诊断来判断。这是需要认真注意的。

具备以上4个要件的历史小说创作,可以确认其作者构成侵害他人人格权。刘守忠故意以历史小说创作的方法影射3名原告,进行侮辱、丑化,损害了3名原告的名誉,构成了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

四、小说侵权的赔偿责任

确定小说侵权的赔偿责任现在比较通行的办法是依照精神损害赔偿的—般计算方法确定,即人民法院斟酌案件的具体情况确定。具体情况,包括加害人的过错程度,受害人名誉损害的轻重,双方当事人的经济状态,双方当事人的资力等。根据这些情况确定一中适当的数额。我主张小说侵极赔偿数额的确定,可以参考侵权小说获报酬的情况,适当高于报酬的数额,这样既起到了制裁的作用,也不必再收缴作者的侵权所得即稿酬了。

将作者创作小说的稿酬作为违法所得予以收缴,上缴国库,这是前—段处理小说侵权的一个惯例。这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的规定采取的。这种作法值得斟酌。小说侵权,毕竟是一种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所获得的利益,特别是侵权所获得的利益,一般应归属于受害人,采取收缴国库的办法,似太强硬了一些,不可取。以高于稿酬的数额确定赔偿金,既考虑了侵权获利的一般作法,又考虑了对作者的经济制裁,比较合理。既让作者赔偿,又让作者上缴稿酬,似乎对作者的制裁过重。

五、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的侵权责任(一)有关司法解释的演进

关于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如何确定其侵权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有4个司法解释涉及到这个问题,其中展示了最高人民法院对此问题基本意见的演进。

第一个司法解释,是《关于侵害名誉权案件有关报刊社应否列为被告和如何适用管辖问题的批复》(1988年1月15日法(民)复(1988)ll号)。这一批复是最高人民法院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请示报告作出的。其主要内容是:“报刊社对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发表后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作者和报刊社都有责任。可将报刊社与作者为共同被告。”

这—重要批复,为在审判实践中正确确定侵害名誉权案件有关报刊社的民事责任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该批复的基本精神来看,确定侵害名誉权案件有关报刊社的民事责任,适用的是容观标准、即报刊

社所发表的稿件,只要侵害了公民的名誉权,就应与作老共同承担侵极的民参责任。该批复确认“报刊社对所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的义务,从这一点出发,报刊社只要发表了侵权稿件,就是未尽审查核实的义务,都有不注意的过失心理状态,或者有希望或放任的故意。确定这祥的义务的结果,就是报刊社一经发表侵权稿件,就难逃侵权责任。一般认为,这一批复的上述基本精神也适用于侵极小说编辑出版者的民事责任确定的场合。从批复的文义上分极,“稿件”—词,原则上应当包括—切文字形式甚至图案、绘画等其他形式的备类作品,其中应当包括小说;“报刊社”—词,“报”系指报纸,“刊”者,实 乃期刊、书刊之统称,“社”则包括杂志社、报社和出版社等所有的编辑出版单位。侵极小说无论在报纸、期刊、书刊发表,都须经过编辑部的编辑、印刷、发行,因而这些编辑、出版小说的报社、杂志社和出版社同样负有对稿件即小说的审查核实义务,违背这一义务,就构成侵极的责任,与作者共同承担责任。在实务上,前几年人民怯院审判小说侵权案件一般都依该批复作依据,将发表小说的刊物编辑部、出版社列为共同被告,判处其承担民事责任。例如,青海省某人民法院审理的“《战火从这里绕开》侵权案”,就将作者和发表该小说的《白唇鹿》文学杂志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列为共同被告,而《人民文学》杂志社根本没有应诉,缺席判决承担民事责任,不了了之。

肯定地说,在几年的审判实践中,证明这一批复确定的上述原则,总体上是正确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某些不周延、不完善的问题,这就是没有正确解决小说及其他非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的编辑出版者民事责任的确定标准。将“报刊社对所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的原则适用于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字作品的时候,它是正确的,诸如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特写、纪实小说等。当把这一原则适用于非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字作品时,诸如虚构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它就是不正确的了。这是因为,新闻报道、报告文学、特写、纪实小说等文字作品,真实性是其生命,编辑出版者应当对其真实性负责审查核实。但是,对于以虚构为其基本特征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作晶,编辑出版者无法也勿需审查核实其事实是否真实,只应审查作品的政治倾向是否正确、艺术水平是否符合要求;将事实真实性的审查核实义务强加给编辑出版者,过于苛刻,不利于文学创作的繁荣,不利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二个司法解释,是《关于胡骥超等诉刘守忠、遵义晚报社侵害名誉权一案的复函》(1991年5月13日(1990)民他宇第48号)。该复函的内容及该案的案情均已在历史小说侵权的内容中作了阐述。该批复关于遵义晚报社侵权责任确定的意见,与前述1988年1月15日批复相比较,有了重大的变化,即前一批复确定报刊社的侵权责任,适用客观标准;该复函确定发表历史小说的报社侵权责任,适用的是主观标准,即该报社之所以构成侵权,是其主观上具有放任侵权后果扩大的间接故意。这一变化,给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侵权责任的确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创立了一个新的标准。可以说,这一意见,是针对1988年1月15日批复不周延、不完善的内容提出的,将非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从“稿件”中分离出来,对其编辑出版者只赋予适当的注意义务,当其对损害名誉权的后果具有故意和重大过失的时候,才承担侵权责任。分别采用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体现了一般稿件和虚构文学作品的区别,是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

第三个司法解释,是《关于朱秀琴、朱良发、沈珍珠诉<青春>编辑部名誉权纠纷案的复函》(1992年8月14日(1992)民他宇第 l号)。本复函是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请示作出的答复。主要内容是:“经研究认为:1986年,《青春》杂志社刊登唐敏撰写的侮辱、诽谤死者王练忠及原告的《太姥山妖氛》一文,编辑部末尽到审查、核实之责;同年6月,原告及其所在乡、区政府及县委多次向编辑部反映:《太姥山妖氛》系以真实姓名、地点和虚构的事实侮辱、诽谤王练忠及其原告,要求澄清事实、消除影响;1990年1月,作者唐敏为此以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后,《青春》编辑部仍不采取措施,为原告消除影响,致使该小说继续流传于社会,扩大了不良影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故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意见,《青春》编辑部应承担民事责任。” 该复函确认青春编辑部侵权责任,依据以下三点:一是末尽审查、核实之责;二是原告及有关组织要求澄清事实;三是作者已被判刑,编辑部仍不采取措施。应当指出,《太姥山妖氛》确系以真实的姓名和地点撰写的小说,但小说的故事基本上是虚构的,与完全写真实人物的纪实小说并不相同。对此,强行要求编辑部负有事实真实性的审查核实之责,尚值得斟酌。然而,本复函关于侵权小说的编辑出版者承担不作为的侵权责任的思想,却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编辑出版单位发表或出版侵权作品之后,负有更正、消除影响的法定义务,违反这一义务拒不采取措施,即为不作为的侵权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这一点,其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小说侵害名誉权的场合,而且影响到整个编辑出版界乃至新闻、小说等出版物侵权的整个理论与实务。

第四个司法解释,是《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9条第3款。该条司法解释规定:“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这一解释,是对前三个司法解释的总结,确定了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承担侵权责任的基本原则,对于指导实务以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二)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侵权责任的几个具体问题

1.关于小说的编辑出版者匝否承担审查核实的义务。近世各国在新闻出版法中,都规定新闻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同时明确规定不得以行使这种自由权利而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在《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的第三公约《新闻自由公约草案》中,在规定保护新闻自由权的同时,强调“意图毁损他人之名誉,或有害他人而无益于公众者,无论其毁损者为自然人或法人皆然均在限制之列。违反保护他人名誉极法律规定的行为,各国法律均规定应受民法上乃至刑法上的制裁。接受制裁的违法者,包括著作人、出版者、印刷者、编辑等。通例认为,著作物的出版者一经出版发行侵权作品,即应承招侵权责任。法国“立法者在宣布原则上承 认新闻自由的同时,还规定了出版的责任制。…‘至于责任,刊物编辑、文章作者、印刷者乃至销售者皆应承担。”

在我国,对于著作物的编辑出版者的侵权责任是否应当一律如此确定,如前节所述,应当有所区别。我认为,责任的承担,在于义务的不履行。因而,赋予编辑出版者对稿件应负何种义务,是问题的关键。首先,新闻类作品与小说类作品不同。“诚实、真实、准确— 忠诚于读者是一切新闻工作的名符其实的基础。”“要使报纸得到信任,就必须做到真实。”为了做到这一点,编辑出版者必须负审查核实的义务。而小说等文学作晶是艺术形式,可以取材于生活中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创造典型形象,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不要求事实的真实,不需要编辑出版者审查核实事实的真伪。其次,在小说类文学作品中,亦不能一慨而论。当前国内大量出现的“纪实小说”,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以小说作为表达方式,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对这种文学作晶、编辑出版者亦应承担审查核实的义务,自属当然。因此,1991年5月13日复函确定对侵极小说编辑出版者民事责任适用主观标准,以区别于1988年1月15日批复的一般客观标准,是完全正确的;但须指出,前一标准只适用于非以真实人物为描写对象的情况。

2.小说的编辑出版者应否负担更正的义务。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出版物,在发表、刊载不当的作品后,应当在邻近的下期或近期的出版物刊载更正的文字说明,以澄清事实、说明真像、向读者及相关人员致歉。这种义务,称为出版物的更正义务。近世各国的新闻、出版法多有此硬性的规定。更正的权利主体,为“该事项有关的本人或直接关系者”,“被侮辱的个人、官员、公司或单位”,“劳动群众和公民、社会——政治共同体及其机关、社会——政治和其他组织、联合劳动组织及法人”。一般还将这种请求更正的权利赋予相关的其他关于更正或答辩的具体方法,一般规定,更正声明应刊登在造成过失的文字的同一部位,采用同样形号的宇体,作同样的版面处理,包括使用同类标题。期间规定,如哥伦比亚为日报应限于三日之内、期刊应在下一期作出,法国同上述规定,日本则规定为接到请求后的第二期或第三期发行之时。各国在规定上述权利义务的同时,还规定了拒绝更正的诉讼程序,当事人可以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裁判。应当指出,上述更正的权利义务,各国一般规定适用的范围为新闻,也有的扩展到报纸期刊发表的文章。我认为,报纸、期刊发表侵极小说,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赋予侵权小说的受害人以要求类似于更正的道歉权利,侵权小说的编辑出版者应承担道歉的义务。这样做的好处是:

首先,便于以不同作品的性质区分不同的义务。依据我国现实情况,以文字为表现形式的各种作品,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真实人物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字作品,一类是非以真实人物作为描写对象的文字作品。如前所述,对这两种不同的文字作品,其编辑出版者的审查处理并不相同,前者注重于事实的真实性,后者注重于艺术性,内容并不相同。对于编辑出版不同的作品形式赋予不同的法律义务,符合创作的客观规律。

其次,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人格权。能够利用小说侵害他人的人格权,已为实践和理论所证明。小说侵害了他人的人格权,法律规定小说的编辑出版者应当承担道歉的义务,就使公民的人格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使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更严密的法律保护。

再次,有利于区分义务与责任的不同,避免制裁过宽。非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小说,编辑出版者难以发现其侵权的迹像,如果报纸、期刊一经发表这类小说,其编辑出版者即构成侵权,未免制裁过宽,影响编辑出版者的积极性,有碍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确定对此负有道歉的义务,只要编辑出版者履行了这种义务,即无任何责任可言,对于保护创作积极性和保护人格权都已兼顾。

上述论点,已被最高人民法院(1992)民他宇第 l号复函所证明。该复函尽管有对编辑出版者应尽审查、核实之责的过高要求,但对青春编辑部发表侵极小说之后,“仍不采取措施,为原告消除影响,致使该小说继续流传于社会,扩大了不良影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的结论,恰恰体现了对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负有道歉法律义务的原则。依据上述司法解释的精神,参照国外的立法及实践,我认为,我国确立 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道歉义务的制度,其基本内容是:

(1)该义务为法定义务,包括澄清事实、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2)该权利为侵权小说的受害人所享有,受害人难以乃至不能行使该权利,可以由其上下两代近亲属行使。

(3)编辑出版者可以依受害人的请求,或者自行为之,在刊载侵权小说的报纸、期刊上刊登声明。

(4)刊载声明的期限,可以比国外规定稍长一点,似以自受害人请求后三个月内,或者编辑出版者发现所发表的小说侵害他人人格权后的一个月内或期刊的下一期为好。

(5)编辑出版者拒绝上述受害人道歉的请求,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应当审查编辑出版者拒绝履行道歉义务的真实原因,确认其拒绝履行道歉义务的理由是否合法、正当,理由不正当、不合法者,即构成不作为的侵权行为。

3.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构成侵权责任的过错形态。最高人民法院在涉及侵极小说编辑出版者侵权责任的后两个批复性司法解释中,都使用了“放任”这样的概念。依据该两个案件,遵义晚报社和青春编辑部侵权的过错形态,均为间接故意形式。那么,侵极小说编辑出版者构成浸权责任,是否都须具备间接故意的形式呢?回答是并不尽然。

从原则上说,小说的编辑出版者编辑出版小说,依据纪实小说或虚构小说的不同,承担审查核实的义务或道歉的义务,不履行这种义务,其主观心态,或者是重大过失,或者是间接故意。审查、核实的义务不履行,重大过失或间接故意均可构成;道歉义务不履行,就其侵权后果及影响来说,主观心态为故意,而非过失。

重大过失的要求适用于编辑出版纪实小说的场合。编辑出版纪实小说,编辑出版者应负审查核实义务,明知纪实小说,未经审查核实事实而予以发表,造成侵权后果,即为有重大过失。确认的标准,应依客观标准,即发表的小说已知为纪实小说,客观上又造成了侵权的后果,即为重大过失。编辑出版者的注意义务,为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程度。要求高一些,有利于保护民事主体的人格权。问题是,纪实小说的性质应由 作者说明还是由编辑判断呢?例如,唐敏著《太姥山妖氛》,内有荒诞的虚构内容,但其中使用的是真实人物的姓名和部分真实的事件,类似于纪实小说。这样的小说,编辑很难判断其性质。对此,应当有所区别:小说作者负有说明的义务,作者在投稿时,应当说明其作品为纪实的性质;编辑负有适当的义务,如发现小说有纪实的可能时,应当向作者核实。但严格地说,确定是否为纪实小说,责任不在编辑。是纪实小说,作者未加说明,编辑未能确认而以虚构小说发表,为一般过失,编辑出版者不构成侵权责任。

间接故意的要求适用于小说侵权的一般场合。明知纪实小说予以发表后会造成侵权后果,却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是编辑出版纪实小说的间接故意; 已知发表虚构的小说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却不予以道歉、消除影响,放任侵权后果的继续扩大,是编辑出版虚构小说的间接故意。确定上述间接故意,一般应当适用主观标准,必须证明“明知”和“已知”的内容,否则不构成侵权。

直接故意,对于侵极小说的编辑出版者并不完全排除。如果小说的编辑出版者明知小说有侵权事实,发表后会造成侵权后果,却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即为直接故意。这种情况,多数存在于作者和编辑共同串通侵权的场合,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这种情况。

4.侵权小说编辑出版者的行为方式。既然纪实小说的编辑出版者负有审查核实的法定义务,虚构小说的编辑出版者负有道歉的法定义务,那么,是否这些小说的编辑出版者都以不作为的行为方式构成侵权责任呢?我认为,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诚然,不作为行为的前提是行为人承担法定作为义务。但是,作为的法定义务应当是就具体的侵权后果而言。如果法律对行为有明确的不作为义务的要求,在这一不作为义务之前又规定某种作为的义务,如果行为人违背不作为的义务而作为,即构成侵权,则前一个作为的义务未履行,则为末尽职责的行为,未尽职责而采取了法律禁止的行为,乃为作为的行为。只有法定的作为义务不履行即可成立侵权,方为不作为的侵权行为。

编辑出版纪实小说,审查核实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但只是未尽审 查核实义务,并无发表侵权小说的行为,并不构成侵权;而发表侵极小说,才是构成侵权的行为要件。审查核实的义务,不是侵权行为的本身,是构成故意或过失的外在表现。因而编辑出版纪实小说的行为方式,仍是作为的方式。编辑出版虚构小说,构成侵权为不作为的行为方式,因为其法定义务,是在发表了侵权小说之后,应向受害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这种法定义务不履行,即直接构成侵权,因而是不作为的侵权行为。确定《青春》编辑部侵权,不在于其末尽审查核实义务而发表《太姥山妖氛》,而在于原告及有关政府、县委多次向编辑部要求澄清事实、消除影响,作者亦因该小说的发表而犯诽谤罪后,编辑部“仍不采取措施,为原告消除影响,致使该小说继续流传于社会,扩大了不良影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这样确定小说编辑出版者的不作为行为,是完全正确的。

第五篇:小说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试讲稿

人教高语试讲模板文言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轻轻敲门三下)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今天B组的##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下面我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导入)

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好汉歌》。《好汉歌》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十分经典,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精神至今让我们感怀。“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个个都是孤胆英雄!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他们每个人上梁山前,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一段英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因为拳打了镇关西,杨志是因为失了生辰纲!那么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这一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相关知识。(边讲边板书课题)选自《水浒传》(边讲边板书出处)作者施耐庵。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本中的相关文学常识和基本内容,相信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复习,我们来简单回顾分享一下: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它艺术地概括了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通过对农民起义者不同反抗道路的详尽描写,热情讴歌了他们的造反精神和优秀品质,描绘了农民革命的理想,深刻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各章回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这篇课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回。而林冲无端遭受迫害、终于被逼上梁山、参加了农民起义队伍的故事。故事的大致经过如下:林冲本在东京当禁军教头。奸臣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几次要霸占林冲的妻子,都遭到抗拒。高俅指使陆谦、富安等人设下毒计,企图置林冲于死地,于是林冲被陷害充军发配到沧州。由于鲁智深、柴进的保护和帮助,林冲一路上不仅免于被害,而且到沧州后还被派到天王堂当看守。预知后事如何,我们这节课来分解。

(整感)

带着上节课的这些知识储备,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走进文本。首先,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文本,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谈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试一试!好,请坐!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的回答评价一下:他概括的比较全面,不足之处在于不够简洁。我们一起来帮他把答案删改一下,一起来说:

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后话还有(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概括要做到全面而简洁,找全要点之后进行必要的删改,还真是概括的法宝。同学们以后可以在学习中注意运用。

下面请同学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思考一下,关于文本,你还有什么疑问么?看谁的问题对我们深入文本最有价值,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样,五分钟时间。好,时间到。

哪位同学来试试?最后排的那一桌,你们发现的问题是什么?好,请坐,你们俩真是有一双慧眼,发现了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风雪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个问题提的有价值,抓住了小说三要素中的环境。第二个问题:林冲怎么变了?这个问题能够从大局考虑,抓住小说中的人物这一要素,提的很有眼光。除了环境和人物,小说还有一个要素是情节。

接下来,让我们奇文共赏析,疑义相与析。

首先看一下小说的(边讲边板书)情节推进过程,大家一起来概括:沧州遇旧—买到备敌—接管草场—雪夜复仇

就这样,故事从开端到发展,再到高潮,扣人心弦。

探讨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文中的风雪有什么作用呢?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五分钟后,汇报分享。

时间到,哪个小组来试一下?这节课还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要抓紧了,好,你们小组!哦,好!请坐!他们小组从文中找到了文章中关于风雪的描写。好,同学们抬起头来看大屏幕上这几个风雪描写,齐读,读完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课文有三处对风雪进行直接描写。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选题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又进一步突出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两处的两个“紧”字,就把一场越下越大的雪,描写得非常清楚。(2)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林冲看住处草屋时,只见:“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到草料场,“那两问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②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是用人物感觉暗写风雪。写林冲则神庙里,“先取下毡签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

课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林冲怀着“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场来,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时,风雪也随之而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前途难卜。林冲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难以安生。为了御寒,出门沽酒,“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踽踽独行,“那雪正下得紧”,正是雪借风势,风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来,“仍旧迎着朔风”,“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因为风大雪紧,回到草料场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没奈何只得去古庙栖身。他在风雪中奔来奔去,天地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林冲进入山神庙,为了抵挡风雪,掩上庙门后又将旁边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由于雪大天寒,使林冲外出沽酒,未因 草厅被雪压倒而被压死;大雪压倒草厅,使林冲只能到山神庙住宿,未被陆谦等烧死;雪大风劲,使林冲用大石头靠住庙门,陆谦等人放火烧草料场之后也来到山神庙避风雪看火势,因推不开门便立在庙门外谈话,造成冤家路窄,狭路相逢,隔门相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面。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合理的条件,推动了情节发展。当陆谦等看着草料场的大火踌躇满志,林冲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场的烈焰升腾,翻卷,终于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手刃仇敌。朔风呼啸,大雪铺地,火光冲天,天地间站立着一位英雄好汉。我们可以说风雪把情节推向高潮,风雪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风雪映衬着人物形象。“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渲染了浓重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风雪似乎一直伴随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质的变化,而我们也好像和林冲一块儿置身于风狂雪紧冰冷的天地之中,为他着急,为他担忧,为他庆贺。鲁迅先生在《花边文学·大雪纷飞》中曾说:“《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描写的确具有“神韵”,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艺术特色,亦如我国传统的写意画,寥寥数笔,仿佛是信手点染,却意境深远,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去补充,去发挥。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应该认真体会、反复咀嚼的地方。

刚才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林冲是怎么变的?我们可以换个说法,林冲的性格变化过程。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要难,需要同学们既注重全局把握文本,又要细节品读人物言行,揣测人物心理。

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于一个“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从林冲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提升)

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虽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无路,愤然而起;至于广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他们所遭受的迫害,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体现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你怎么认为?批注在课本相关文字旁边,同学之间交流,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评委老师辛苦了!需要擦黑板么?

下载小说讲稿(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说讲稿(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说名言

    65.顾夜白 ——《路从今夜白》 有一回 你说 你配不上我 其实 是顾夜白配不上你。 你爱一个人,你宁愿放手,情愿一个人痛苦。 我爱一个人,我一定要拥有,情愿两个人折磨。 56.占南......

    诗歌散文小说

    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因为小说的主旨很难把握,所以,在考试中不建议学生选做小说。 诗歌知识点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 一......

    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教学方法新探 小说以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呆板的教学方法会束缚思维,影响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

    小说标题

    小说标题 始终围绕小说的要素理清思路全面组织答案 1. 2. 3. 4.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渲染气氛) 5. 6. 7. 8. 标题的一般作用 ①交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交代小说的主要对象(人......

    推荐小说

    推荐小说 仙侠奇缘之花千骨 十世转生 天魔 蓝寰之旅 艾因之风语 青见月和他的狐狸 流光夜雪 飞烟(作品:绝色倾城,夜凝夕1,2 等); 匪我思存(来不及说我爱你,佳期如梦 等); 辛夷坞(浮世......

    小说写作技巧

    小说写作技巧曾经我很愿意帮助一些新人。 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我和起点的主编说过一句话:市场越大越强,这个平台越稳固,我们的饭碗才能保住。如果起点有一天只剩下几个大神在支......

    小说主题

    小说阅读——理解小说主题 一:教学目标1.构建小说阅读中“概括作品主题”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结构,形成理解、分析、鉴赏文章的基础。 2.通过典型练习,使学生......

    小说读后感

    网络小说的价值 —— 《修真世界》读后感我本来不爱看小说,尤其是现代的网络小说。之前,我一直认为现代网络小说没有什么可读之处,而且篇幅过长耗费的时间太多,实在是不可取。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