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校务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
2014年工作要点
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精神,以“开放式·个性化”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综合评价文化年”为契机,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务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推进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水平,促进师生健康幸福的成长。
(一)校务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加强行政工作,提升管理效能
(1)加强校区间、园区间的联络,确保学校整体工作沟通顺畅、高效。(2)提倡厉行节约,改进行政会风,促进工作新风。(3)做好对学校相关政策和重要制度的传达解读工作。
(4)加强干部培训,健全干部综合评价机制,加大法规学习力度,增强干部的法制思维以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5)协助大学做好行政班子换届工作,促进学校和谐稳定发展。
(6)做好文字审核与公文处理工作,编辑《2014年东师附小管理中心工作要点汇编》。2.规范科室建设,提高工作实效
(7)统筹管理,优化组合,中心人员均衡流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8)开展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加强对中心职员的专项业务培训,打造年轻化、专业化行政团队。
(9)坚持师徒制与例会制,增强有效指导与规范管理。
(10)完善中心各科室建设,细化工作职能,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3.落实常规工作,做好协调服务
(11)做好各种行政工作会议及教职工大会的组织安排工作。
(12)落实上级管理部门下发的会议通知、文件传阅及精神传达等相关工作。(13)优化档案、固定资产等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法治化。(14)发挥奖励性评价激励作用,做好学年度的考核评优工作。(15)配合教学管理中心做好新教师的培训与考核工作。(16)协助学校做好教职工结婚祝福、病丧看望慰问工作。
(17)协助学校及时、妥善处理各类信访事件,搭建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的平台,创建良好的沟通环境。
4.加强外事联络,确保规范有序
(18)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完成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法人登记证等各种证件的年审及相关手续的审批。
(19)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学校各项检查评估的迎检工作。
(20)规范外国籍学生的管理,做好出入境管理局组织的“涉外邀请单位信誉等级评定”工作。
(21)认真做好教育研究发表会相关会务安排及日常参观交流的接待工作。5.强化人事管理,保障教职工利益
(22)完善人事信息系统,提高人事统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23)落实相关政策,做好薪级晋升、住房补贴调整、劳动合同签订等相关工作。(24)依据省人事厅及大学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做好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25)做好医疗保险政策宣传,编制医保卡使用手册,切实保障教职工医疗保险待遇。(26)完善教师录用考核办法,做好人才资源储备,常规教育教学工作。6.深化党建工作,促进和谐发展
(27)积极参加大学党的十四次党代会筹备工作,落实好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28)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严格落实市教育局提出的“五禁令”“七严格”“八不准”。(29)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完成党员信息系统数据库的上报工作。
(30)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31)进一步巩固、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相关整改措施的建章立制和贯彻执行,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学生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凸显学校德育特色,充实学生的美好心灵
(1)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通过示范、宣传、教育等途径,使“三爱”教育深入学生心灵,外化为学生行动。
(2)进一步凸显“充实的心灵”学校德育特色,丰富和完善适应周德育课程,探索道德课与班队活动、养成教育整合的新思路,针对学生个体需求开展好心理辅导活动。
(3)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幼小衔接、中高衔接、小初衔接系列教育活动。总结一、三、六年级家长开放日基本经验,进一步提升家校开放水平。
2.深化综合实践活动改革,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
(4)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指南》的作用,以四年级“文件夹”评价改革为试点,明晰评价的目的和目标、领域和内容、项目和基准、方式和方法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养发展,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改革。
(5)利用《假期休学手册》进一步完善冬夏令营活动的有效机制,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好综合性探究体验活动,组织好一年级春游和六年级拓展训练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民族的灵魂·国际的视野”。
(6)制定《班主任工作与评价标准》,针对特色班集体建设、个性化教育能力、班主任专业素养等方面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切实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
3.打造特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科学规划《2014年学生教育活动规划一览表》《东师附小“年间大型节日”活动实施规划表》,有重点地指导各校区开展好文化年启动仪式、校节、科技节、田径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同时针对不同活动的特点,做好“学生发展水平问卷测查与分析”工作。
(8)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好经常性活动与重要时间节点的集中性活动,用中国梦激发孩子们心中的理想梦、科学梦、创造梦和报国梦。
(9)研究制定《社团辅导员考核评价标准》《学生社团活动评价内容指标》,充分发挥社团评价的指导性功能,推进“我的社团我做主”活动的深入开展。
4.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
(10)加强个性化教育实践探索,以“我的班级我做主”“我的成长我做主”活动为载体,制定附小特色班集体评价标准,扎实推进 “文明有礼,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诚信友爱”养成教育活动。
(11)加强平安健康校园建设,做好防震、防火、预防突发事件、预防传染性疾病等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活动;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大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有效开展,保质保量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
(12)结合教育部的“中小学生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协调其它科室研制东师附小《学生绿色评价手册》;制定“十星好少年”评价标准,指导各校区做好评选工作。
(三)教学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完善课程实施条件,保障教学有效运行
(1)落实《东师附小教育集团十二五课程计划》,启动2014年课程方案,做好编制校历、调整作息时间、运行两套课表等工作。
(2)完善《关于教师教育教学岗位聘任工作的相关规定》,做好暑期任课教师的岗位调整,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
(3)做好各学科国标教材选用、教辅材料征订等工作,接受联合评议等各项检查,推进依法治校。
(4)结合一年级新生入学和六年级学生毕业,规范招生信息传递及操作程序,做好学生学籍系统的网上变更。
(5)结合个性化教学改革需求,规范教学仪器、教具学具等基础性建设,逐步达到省颁《小学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标准。
2.监控课程实施过程,提高常规教学质量
(6)修改与完善《教学安全防范制度》《教学安全应急预案》《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常规管理的规范化。
(7)完善《教学工作环节的检查与评价细则》,做好期初、期中、期末三次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的抽查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与教研员的督导职能,构建督导、检查、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
(8)按照“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思路,从学业角度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体系,组织各学科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与考核办法》,与相关部门合作完成《东北师大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的编制工作。
(9)完成期末纸笔测试、评选学习之星、免试学生、毕业班学业质量监测等工作,推进一年级学业评价改革,做好学业质量分析。
3.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推进个性化教学改革
(10)制定个性化教学单元案例开发与实施、成果评选与转化等工作方案,针对工作流程、组织机构、策略方法等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集中开发—指导培训—常态研究—调整完善”的单元案例研究路径。
(11)拟订《个性化教学课堂评价标准》框架,组织学科委员会研究并制定各学科个性化教学课堂评价标准。探索课堂上的诊断性与形成性评价方法,推进指导与评价的一体化。
(12)加大对个性化教学研究的指导力度,破解个性化教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进一步突破课堂观察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4.组织各类教研活动,推广辐射研究成果
(13)整合个性化教学单元实施与三个工程教研活动,以常规常态的三轮行动研究为依托,提升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做好青蓝杯、希望杯的评选。
(14)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教研活动及第八届教育研究发表会。依托打磨发表会研究课,校内接待课、送教下乡示范课、国家省市级大赛课,形成精品课例,交流辐射个性化教学研究成果。
(15)做好一年级幼小衔接、六年级小初衔接的系列研究,组织好一年级家长开放日
活动。
5.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16)完善“优师阶梯工程”培养制度,从培养个性化教学名师的角度,修订《东师附小“名师工程”实施办法》,做好第四轮名师工程的任期考核和第五轮名师工程的启动工作。
(17)做好省、市级骨干教师的推荐与认定工作,加强对省、市级名师工作室14名主持人、22名核心组成员、122名成员的支持与管理,形成学校名师品牌。
(18)指导不同层面教师围绕《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个人发展的目标、方向与路径,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6.落实教师培训规划,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9)落实《东师附小教师培训三年行动规划》,做好学科教师个性化教学专题培训、新教师岗前综合培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
(20)组织教师参加长春市继续教育全员网络培训、吉林省骨干教师培训、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依托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网络研修平台,整合培训资源,拓宽培训路径。
(21)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核与评价,制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修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考核方案》,组织相关考核工作。
(四)科研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转变中心职能,强化科研强校战略
(1)进一步转变科研管理中心职能,提高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相关政策的把握及反应能力,协助制定学校相关改革规划,更好地发挥科研中心在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2)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学术资源,建立开放、多元的合作模式,扩大开放式办学特色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加强课题管理,提升科研管理水平
(3)梳理总结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成果,组织申报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4)全面总结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个性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做好项目结题工作。
(5)加强校内三级课题管理。完成学校创新团队项目的结题工作,组织部分项目做好成果出版等工作。加强对第三批个人基金项目的督导,指导各项目进行结题验收的准备,积极向上一级部门推荐优秀研究成果。
(6)加强对东北师大校内青年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吉林省教育厅等
校外项目的管理,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7)加强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组织校内外专家对2015年国家级科研项目申报进行充分论证,力争实现项目层次、项目经费上的新突破。
3.加大考评力度,促进学科优质发展
(8)加强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指导,督促学科落实《个性化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推进学生学业评价改革为重点,加大对学科个性化教学改革的跟踪、指导与培训。
(9)进一步修订完善《学科委员会章程》,深入了解学科委员会的运行情况,组织第五届学科委员会的换届工作。
(10)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考核办法》,以督导、考核促进学科发展。
(11)指导各学科遵照学科经费使用计划,科学、合理使用学科发展建设经费。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12)依托“个性化教学所需的基本素质”,加强对全员教师“研究方法、评价方法”等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个性化教学能力,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13)在各学科内继续挖掘、扶植、跟踪一批科研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打造学科发展的教师梯队,提升科研型教师的研究能力。
(14)重点开展“具有个性化教学特质的教师基本特征、个性化教学优秀教师考核评价标准”等的研究,协助学校开展对教师个性化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
5.开展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办学影响
(15)以两地、四校联动的方式,筹备召开学校第八届教育研究发表会,指导学科研究发表,编撰印制《研究纪要》,组织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全面总结、展示学校个性化教学改革成果。
(16)做好《奏响开放式教育的乐章——东北师大附小教育创新研究》等两部著作的后期校对、出版工作;挖掘、提炼优秀教师的独特教育经验,做好《东师附小个性化教育丛书》出版的前期准备工作。
(17)加强与各相关学术团体的联系与合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发表、宣传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成果。
(18)做好“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小学幼儿园创新研究专委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吸纳更多学校和个人参会,提升该组织的学术水平。
(19)依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小学教育研究基地”“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实验区培训学校”等平台,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开放式办学特色的影响力。
(五)后勤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加强中心统筹,完善评价机制
(1)规范项目管理,加强科室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2)充分挖掘各校区特色资源,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进一步完善班车、食堂、维修、保洁及校园安全等各项工作的评价机制,制定评价标准,助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细则另定)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应急机制
(4)依据国家、省、市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一步完善食堂班车等现有规章制度。
(5)完善并落实各种涉及校园安全、学生安全的应急预案,做好预案演练的各项保障。
3.坚持厉行节约,减少支出浪费
(6)在保证师生用餐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提高质量,实现科学营养配餐。
(7)与学校各部门密切合作,增强师生用水、电、气、餐等方面的节约意识。建立检查反馈评价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使节约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法规学习,实现规范管理
(8)加强政策法规学习,利用相关资源,加大对中心管理层及项目组的培训力度。(9)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大学相关部门对学校后勤工作的相关要求。5.落实安全措施,打造平安校园
(10)健全事故预防、控制机制,加强源头管理,健全安全管理工作考评体系。(11)加强校舍日常安全巡查,加大设施设备检查力度,建立校园安全评价标准,确保校园安全。
(12)积极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要求,完善对租赁公司及驾驶员的评考评办法,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尝试校车行驶记录仪应用,健全行驶记录仪终端管理制度,保障校车安全、顺畅运行。
(13)健全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指引,推动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严把原材料进货关,强化食品安全生产措施及监督力度,保证师生用餐安全。
(14)进一步推进校园警务室建设,完善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各项措施和制度,保持与属地警务部门联系,发挥校园监控系统作用,落实门卫室登记制度,规范安保队伍建设,加大对安保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力度,保障校园平安和谐。
(15)进一步落实消防责任制,深化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建立消防安全评价标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积极排查消防隐患,确保消防安全。
6.做好常规工作,加强服务保障
(16)做好学校各项活动的保障,全方位提高后勤各项服务质量,继续践行亲情服务。(17)做好各校区改造修缮项目,提高配套环境及设施的保障力度。(18)继续按要求做好修购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工作。
(六)文化网络中心工作要点
1.加强网站建设,保障安全畅通
(1)按照公安部等相关部门的规定,完成集团网络、网站的备案工作,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依法建设网络、网站。推进三附小内、外网网站建设工作,为学科建设及师生家长服务。
(2)认真执行网络安全制度,利用VPN行为管理设备,保障学校网络、网站的安全、绿色、通畅。
(3)搭建学科整合网络平台,促进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发展。建设和完善“国学”“蒙学”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国学文化基础,促进国学文化领域的幼小衔接。
2.开发网络资源,打造共享平台
(4)充分利用东师理想教育、教学网络平台,为网络化教学、管理服务,协助教学管理中心,建设个性化教学资源库,整理备份个性化教学资料。
(5)建设和完善学校照片、视频素材资源库,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图书馆。
3.建设功能教室,服务教育教学
(6)各校区建立网络工作室,为学科整合的探究服务,初步建设无线网络课程教室,协助相关部门将电子书包教学模块引进学生课堂,进行学生网络化学习尝试。
4.结合年度主题,创新报刊栏目
(7)打造特色栏目,创新报刊特色。结合年度发展主题,出版校报8期,校刊2期。开辟综合评价、特色班级等专栏,传递评价信息,弘扬学校正能量。
(8)促进队伍专业发展,提升报刊质量。进一步推进编辑师带徒工程,实施编辑、小记者及发稿证书制,完善编辑档案,拓宽家长参与度。
5.浓厚学校文化,宣传学校品牌
(9)加强文化宣传,充分发挥网络、报刊的宣传作用,利用校内电子屏、文化廊等平台,加强与省内新闻媒体、大学校报、网络部门的联系沟通,做好《2014学校概览》及相关文化专题片工作,宣传学校品牌。
(10)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立德树人的高尚的价值取向,与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教师文化沙龙,进一步打造教师办公室文化特色,做好学校大型活动的照录像工作,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凝练厚重学校文化。
6.加强科室建设,提升工作品质
(11)加强中心科室建设,完善并细化相关制度,加强协调配合,定期组织编辑、记者、摄录像及网络管理员培训,提升工作效能。
(12)加强科室工作的规范科学管理,进一步推进影像资料、校报校刊的分类管理,并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七)财务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强化制度建设,防范财务风险
(1)财务工作切实贯彻执行国家相关的财经纪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2)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财务规章制度,重新修订差旅费报销办法及完善会议费、培训费等管理办法。
(3)根据国家新修订的《中小学会计制度》,修改各级科目,按新制度进行账务核算,做好新旧会计制度有关衔接工作。
2.强化预算管理,优化资金配置
(4)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预算编制原则,保民生、保基本,加大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支出。
(5)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化水平,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程序进行编制,统一科目、统一标准,细化内容。
(6)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汇总,形成学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并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依据。
3.规范收费行为,严格执行相关规定
(7)严格按文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并及时进行公示。
(8)对各项服务性及代收费,要据实收取,及时结算,不允许结余。4.严格开支标准,建设节约型校园
(9)对各项支出要严格控制标准,坚决避免超范围、超标准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
(10)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购物申请、集中采购、物品验收、招投标等规定。5.加强财务分析及监管,提高资金效用
(11)继续完善财务分析机制,按季度对学校财务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季度财务分析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6.加强资产管理,提高使用效率
(12)定期对固定资产、各类往来、代管款项等进行全面清查,做到帐实相符。对清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及时解决。
(13)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的相关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各项手续。7.做好财务核算的常规工作,做到合法合规
(14)对职工工资的核算及发放、“五险一金”的缴纳以及税款的代扣代缴等工作,做到处理及时、准确。
(15)及时处理各种收费及退费,票据管理规范。
(16)对各种报销业务,认真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帐凭证,登记总帐和明细帐,及时清理各类往来款项和代管事项。
(17)会计凭证的装订和各种会计材料的存档工作处理及时、规范。(18)合理编制学校决算,报送各种税务报表和其他报表要做到及时准确。
(八)幼教管理中心工作要点
1.健全完善机制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
(1)加强科室建设,完善、落实各项制度,促进中心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2)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完成各类证件的年审工作,为顺利晋级吉林省示范园,认真做好各项评估准备工作。
(3)加大依法办园,依法治教的力度,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优化教师结构。(4)及时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做好日常参观交流的接待工作,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5)建立并完善幼儿园档案及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提升各项常规管理的信息化、专业化水平。
(6)协助学校做好深圳益田幼儿园的规划设计和启动筹备工作。2.提高保健工作质量,确保幼儿健康成长
(7)认真落实《保育教师工作细则》,优化一日常规,提高教师保育技能,提升保育工作质量。
(8)保健医严格执行幼儿晨检、全日观察、用药登记制度,定时巡班,督促卫生保健工作,跟踪指导。定期组织全园教职工体检,教师持“健康证”上岗。
(9)坚持幼儿入园前体检制度,配合防疫部门做好计划免疫和每年一次的体检工作,进一步细化、完善《儿童健康档案》,做好幼儿健康成长评估工作。
(10)加强对幼儿的体能训练和户外活动护理,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坚持“预防
为主”的原则,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确保幼儿安全。
(11)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2)定期向家长进行卫生保健知识宣传,介绍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根据季节流行病的特点,加强对全园教职工的培训和指导,全面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3.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13)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方式,有效地将区域活动、集体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使幼儿成为活动主体,教师协同指导,优化幼儿学习方式。
(14)建立多元、立体、科学的幼儿发展评价体系,明确发展目标、评估指标、可操作措施,注重对保教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做好儿童发展评价,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15)学习与实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成立“幼儿园课程委员会”,深入研究各领域的课程。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系统、科学的《园本活动计划》。
(16)启动幼儿园首届“科研基金”项目。加强教科研常规管理,开展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加强组织引导,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17)规范教师科研成果的管理与奖励办法,与各级期刊、杂志取得联系,为教师发表文章和科研成果搭建平台。
(18)加大区域及功能活动室的建设力度,重点打造幼儿建构室及师幼阅览室、资料室;鼓励教师积极研发、自制幼儿玩教具,丰富园本活动课程。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9)明确“爱心教育”办园理念下的教师行为标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执业纪律,规范保教行为。
(20)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指南,打造一支以幼儿为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21)落实《东师附小教育集团教师培训规划》(《东师附小教育集团教师三年培训计划》),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培训方式,加大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形成规模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机制。
(22)进一步落实“优师阶梯工程”培养制度,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幼教名师及骨干教师。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建立动态的教师业务成长档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3)建立小学——幼儿园双向互动的研究机制,加大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力度,彰显“幼小衔接,无痕过渡”的办学特色。
5.打造教育活动特色,凸显活动育人功能
(24)构建“特色主题”活动模式,将幼儿生活、课程、活动一体化;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体验活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25)以“东东小小教我学礼仪”为幼儿养成教育主线,通过儿歌、礼仪小剧场等多种形式,评选“礼仪小明星”,打造“礼仪教育示范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6)发挥各班教师团队特长,以及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拟定班级教育计划,打造个性化、特色班级。
(27)进一步完善《幼儿成长——家园联系簿》,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家园联系与沟通。
(28)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定期举行“生活发表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养观念,形成教育合力。
6.优化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园本文化建设
(29)以“用爱滋润儿童的心灵、用心启迪儿童的智慧”办园理念为指南,以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凝心聚力,打造园所精神文化;以吉祥物“东东、小小”为文化载体,进一步完善光碟、园刊、书签、园币等系列文化产品的设计,充分体现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人文特色。
(30)创建园史长廊,积淀、展示园所文化,利用园刊、校报、宣传栏及时传递信息。创建“礼仪主题长廊”,积淀园所文化,打造幼儿园文化形象,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31)宣传品牌文化,拍摄体现园所理念的微电影,真实、生动地呈现幼儿及教师在“开放式·个性化”办园理念指导下的园所中快乐游戏、生活和工作的场景。
(32)开通幼教中心内网,加速外网建设,加强网络平台展示,发挥文化辐射作用。促进网络规范化管理,做好网络设备维护,确保网络系统安全运行。
(33)结合节日及主题活动,完善活动室、公共区域、开放空间的环境创设。进一步优化园所外部生态文化,建设天然、生态、环保、健康的外部环境,丰富幼儿户外活动。
(34)以园所活动为载体,邀请各大媒体,利用网络、媒体、报刊及时传递信息,扩大知名度及影响力。
7.加强后勤服务保障,维护园所安全稳定
(35)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管理工作。加大巡查力度,积极排查消防隐患,进一步落实消防责任制,确保消防安全。
(36)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和服务意识。
(37)认真执行营养膳食制度,发挥“膳食营养委员会”的作用,根据季节特点以及幼儿身体生长需要制定《每周带量营养食谱》,科学评价分析,使幼儿膳食营养更加合理完善,确保幼儿健康成长。严把食品卫生关,保证师幼用餐安全。
(38)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修订《校车运行管理办法》,保证园车安全运行。
(39)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及维修、维护工作,定期检查园内各项设施设备,及时维修并做好记录。
(40)定期组织后勤及安保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篇: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要点
南京市2011年企业技术创新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11-04-26
信息来源: 科技处
字体:大 中 小
一、2010年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三个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速提升我市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强化主体、完善机制,加大创新体系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推进企业不断完善技术中心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大企业技术中心资金扶持力度,有力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新增企业技术55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8家,南京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6家。目前,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163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1家,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5家;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主要载体。
(二)集聚资源、突出重点,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努力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坚持以水平高、体量大的项目来带动产业升级和优化,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重点推进了“面向固液分离的陶瓷膜材料产业化”、“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无聚态依达拉奉注射液”、、“数字化雷达海洋环境遥感监测系统”等一批国家和省重大创新项目的建设。完成市级以上技术开发项目899个,技术开发费总投入50.7亿元,项目开发完成达产后,将新增销售407.5亿元,利润68.7亿元,税收31.7亿元,其中155项列入《2010年江苏省重点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计划》。报请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宁委发〔2010〕15号),组织汇总和实施创新转型政策20条鼓励政策项目两批,安排补助和奖励资金共计2.3亿元,其中,组织实施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资助等五类技术创新项目101项,安排补助和奖励资金7130万元。
(三)制订目标、明确路径,全面推行千企升级计划。组织召开了“全市千企升级动员暨首届市长质量奖颁奖大会”,正式启动千企升级计划,并相继出台《南京市推进“千企升级”三年实施计划》(宁政发[2010]111号)、《南京市千企升级计划工作纲要》(宁经信科技[2010]185号)、《关于分解落实<南京市推进“千企升级”三年实施计划>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宁经信科技[2010]438号)、《关于对各区县、开发区千企升级计划实施评价考核奖励的通知》(宁经信科技[2010]444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千企升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3年发展目标,将“规模升级、创新升级、信息化升级、经营管理升级、绿色升级和人才升级”六个方面作为企业升级发展的主要路径,以鼓励扶持政策为激励,以考核奖励为手段,推动千企升级计划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2010年新增规模企业475家,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21家,新增百亿元以上企业5家,新增实现ERP信息化企业991家,规模企业ERP信息化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
(四)强化品牌培育,引导标准制订,快速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围绕“4+8+2”产业发展方向,强化企业品牌创建。目前,全市累计有中国名牌24个、省名牌264个、市名牌496个,各类名牌总数达到784个。落实资金1130万元,加强对企业主导制订国际、国家标准的奖励,有效地激发了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新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0个,主导研制国际、国家标准180项以上,总量突破了500项。按照工信部要求,对我市企业进行了贯标调查,涉及企业、标准数分别为190个和18545个,引导企业将以质取胜方略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推进企业开展质量攻关,推进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质量奖1项、15家工业企业获得市质量管理奖。
二、2011年重点工作
(一)总体思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三个发展”战略要求,以贯彻落实创新转型政策20条为统领,以创新项目、技术中心、品牌建设为重点,以绩效评价、目标考核、强化激励为抓手,大力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构筑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任务
1、深入推进千企升级计划,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拓新路。一是落实千企升级考核奖励激励政策。按照宁政发〔2010〕111号文件精神,切实执行千企升级计划评价考核奖励,及时兑现千企升级有关奖励项目资金,充分调动各区县、开发区主管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的积极性,切实主动为广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确保千企升级目标顺利实现。二是进一步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和管理升级。制订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年培育计划,加速建设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模式;鼓励企业实施品牌与质量战略,强化品牌创建,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制定。
2、深入实施技术创新项目,为科技成果切实转化增动力。一是抓好创新转型政策20条有关项目实施。按照《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行动计划》(宁委发[2010]15号)精神,积极推动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对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专利新产品产业化、主导制订国际、国家标准的牵头企业、成长型科技企业等重点项目的扶持,促进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围绕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集聚高端人才,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抓好研发项目的实施。针对全市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瓶颈问题,以及符合产业导向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编制《企业技术开发项目计划》,通过争取国家和省专项扶持、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等,推进1000项产业关键技术重点开发项目建设,实现技术攻关升级、共性技术开发、新工艺突破,优化提升产业技术层次。
3、深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为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提能力。一是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推进晨光集团、南高齿、南钢、浦镇车辆、博特新材料等5家重点企业,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组织推进中电电气、久吾高科、康海药业等10家重点企业,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中电联环保、国盛电子、烽火星空、旋立重型机械、冠亚电源等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30家,争取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200家以上。加速建设与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模式。二是建立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对163家通过市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进行评价,从中择优给予补助,建立淘汰、激励机制,促进技术中心循环、滚动发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南京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评价机制,以市级以上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为样本,对半年快报、全年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挖掘制约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提出新思路,采取新举措。
4、深入实施品牌建设战略,为企业整体素质提升创标杆。一是争创100项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发挥市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员作用,面向“4+8+1”产业,分行业、分重点,紧扣产业结构和产品特色,选定300项重点产品,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组织制定并实施全市工业领域争创名牌产品培育发展计划,进行品牌开发和培育,强化品牌创建,争取新创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达到100项。二是打响一批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知名度。支持、鼓励南钢、新一棉、海尔曼斯、雨润、卫岗等品牌企业,着力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美誉度,促进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展销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增强我市品牌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三是争创15项质量管理奖。按照《工信部关于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企业中推广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生产、6西格玛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充分借助质量协会、行业协会的专业技术和组织优势,为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提供培训、咨询服务,深化QC小组活动,争取工业领域创建质量管理奖15项。
5、推进VC/PE资本与重点企业对接活动,为产业转型发展建平台。举办好2011年重洽会VC/PE专场论坛活动,引导企业与VC/PE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发挥“紫金俱乐部”平台作用,开展重点产业企业与VC/PE资本的专场对接活动,推动设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完善企业创新生态链。
6、研究学习国内外激励技术创新先进经验,探索激励产业创新新方法。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创新激励方法,建立项目、人才的评价程序和办法,制订有效政策,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各种科技创新主体来宁创业发展,支持和保护创新型企业,通过外部发展环境的完善来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质量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比重,健全核心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引导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第三篇:财政局评审中心工作要点
财政局评审中心工作要点
2012年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财政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投资评审就是服务”的意识,坚持“更新评审理念、突出评审重点、改进评审方式”的工作思路和“围绕中心、强化基础、提升质量、服务管理”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评审力度,强化投资评审作为财政管理的抓手作用,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
一、发挥评审作用,服务财政管理和改革
紧紧围绕财政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发挥评审中心职能,认真做好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评审各项任务,使财政投资评审更好地服务和融入财政管理工作。
(一)全面推进市本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评审,充分发挥评审为强化预算管理服务的积极作用。在总结2011年市本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评审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点”扩“面”,进一步扩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评审范围,做好承担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评审的相关准备工作,坚持做实、做细、做准安排的项目支出预算评审,为部门预算编制和审核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促进部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
(二)继续做好财政性资金投资项目预算评审工作,为把好财政资金使用关做好服务。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继续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五象新区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中国水城建设等城建重点项目以及BT项目的预算评审力度。通过充分发挥投资评审的专业技术优势和技术支撑作用,为局相关业务科室在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规范和有效。
(三)认真做好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上限控制价评审工作,服务政府采购管理工作。配合城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的要求,积极开展政府投资工程招标上限控制价评审工作,对工程量清单、上限控制价和招标文件中涉及造价方面的条款进行审核,发挥投资评审事前合理控制项目支出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四)积极参与财政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论证工作,从源头上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好关。
(五)继续协助做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工作,实现评审工作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其他费用等相关合同、协议的审查备案工作。二是配合市建委做好项目实施过程的地质勘察、工程设计变更、隐蔽工程及工程量联测等方案论证及现场核查管理工作。
(六)继续做好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结(决)算评审。按照职能调整后的评审范围,加大评审力度,全面完成工程项目结算、竣工财务决算项目的评审扫尾工作。
(七)配合市房产局等部门做好房屋拆迁评估工作。积极参与项目推进协调工作,为项目顺利推进服务。
二、完善评审制度,规范投资评审工作行为
(一)全面清理中心内部各项制度。本着“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先一般后特殊”的原则,梳理并逐步完善中心审核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财务管理、绩效考评等内部管理制度,使每个审核部和个人的岗位职责清晰,工作标准和程序明确,促使中心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二)规范评审业务运行的管理制度。逐步统一规范评审要求和评审标准,从提高评审报告质量、强化评审方案落实方面入手,逐步实现中心评审业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建立制度执行检查机制。明确中心领导及审核部门负责人在落实执行中心各项制度中的相关职责,切实加强中心内部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
三、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投资评审工作效能
(一)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促进评审事业发展。对2012年~2014年代理财政投资评审业务的中介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并按规定认真做好2012中介服务合同的签订工作。
(二)加强投资评审工作质量监管。一是继续实行评审项目“三级”审核制,完善难点、疑点问题和重大项目会审制;二是加强评审工作质量考核,增强中介机构及其参与项目评审人员的责任;三是充分利用质量考核结果,把对中介机构评审质量与安排评审业务挂钩,促使中介机构加强对其参与项目评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三)加强信息宣传工作。注重对评审工作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形成信息报道和专题报告向有关部门报送,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升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影响力。
(四)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强化评审档案管理,做好评审情况的数据统计和汇总工作,探索评审数据库的建设。
四、加强评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树立全中心讲大局、讲团结、讲责任、讲原则、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风气,中心领导和中层干部首先带头“六讲”,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权威性、公信力和执行力,发挥领导班子干部的表率作用。二是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评审业务开展紧密结合,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严肃评审工作纪律,切实增强评审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评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和建立经常性地谈心制度等多种方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了解、化解隔阂,融洽干部职工之间的关系,强化大局意识、团队意识、和谐意识,增强中心凝聚力,树立中心良好形象。
(三)继续开展评审人员培训。一是积极开展中心内部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业务专题研讨会和组织赴区外考察学习等形式,开展包括团队建设、政策理论及业务方面等内容丰富的培训学习,切实提升评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建立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善于学习的良好氛围,使评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中心的发展战略相配套。二是研究制定中长期的培训规划,建立财政评审培训的新机制,通过合理规划切实提升培训水平和培训效果,促进财政评审队伍整体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五、加强对下指导,提升全市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整体水平组织开展对县(区)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情况调研。对县(区)评审机构设置、职责履行情况、工作成效和亮点、存在问题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推进全市评审工作的开展。
第四篇:教培中心工作要点
2016-2017学年上学期******教研培训中心工作要点
本学期我中心以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为中心,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继续推进五步教研,继续坚持研教结合,研训一体化策略,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切实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做好教培中心各项工作。
教研工作
一、加强业务指导,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本学期,教研员将一如既往,面向基层,深入课堂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关注新参加工作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学情况,指导和帮助新教师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助推新教师顺利起跑。
二、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研实效性。
本学期教研要缩面聚点,针对重点学校、重点学科有的放矢,展开调研指导工作。做到“两出”:好的学校出经验,差的学校、差的学科出原因,继续降低教研工作重心,指导各校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教研工作。
三、加强常规落实,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上学期的调研和常规检查中,发现了一些学校在备课、作业批改等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教学成绩也相当骄人。本学期将继续关注这些突出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力求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除此之外,我们将坚持不懈推进全市的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择机举办高效课堂展示活动,还要随着中招形势的变化,加强初中地理、生物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努力建成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
教科研工作
教育科研要围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推广应用性成果,提高成果的应用率,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研究探索小学多元化评价体系,发掘典型。
二、推进“引桥工程”,使“引桥工程”常规化。坚持做好入校课程,实现各个学段间的顺利过渡,助推学生健康发展。
三、根据焦作市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年活动安排,大力推广一批应用性成果,提高成果的应用率和对教育教学成绩的贡献率。
四、坚持新教育实验,推进一年级团队建设,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基于教室的卓越课程,培养更多的榜样教师。
综合实践工作
一、组织并参加焦作市劳技中心2016年中小学生手工作品评比。
二、配合科协做好2016年******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的组织、宣传、作品收集评比和上报工作。
装备工作
一、配合市、县做好危险品专项整治工作。
二、做好“全面改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装备项目前两年任务已经完成,今年要早做准备,争取提前完成装备任务。
三、抓好实验开出率和图书借阅率的巩固提高工作。
本学期继续加强对仪器和图书使用的监管,进行不定期的抽查方式,促使学校使用仪器和开展图书借阅业务,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图书借阅率,使仪器和图书在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抽查的重点是:实验室和图书室的管理是否科学规范,是否按要求开展所有实验,是否认真开展图书借阅业务,通过检查,表扬好的,批评差的,以稳定和提高实验开出率和图书借阅率。
培训工作
一、组织实施特岗教师培训。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常规,班级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对新任教师进行全方面培训,通过组织听课、开展教学设计和参与教学观摩研究等活动提高新教师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成为了我市教师队伍合格的新生力量。
二、做好省级标准化教师培训机构复评迎检准备工作。2015年,我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省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为迎接下半年省厅的复评,我们要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完善办学设施,打造特色,形成亮点,积极探索适合孟州教师培训工作发展的新途径,努力把教培中心建设成为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标准化县级教师培训机构。
三、组织实施好我市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分层分类、逐步推进“提升工程”的实施,确保我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在2017年底前参加不少于100学时的“提升工程”专题培训。
四、“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加强******教研培训中心网站的建设,重点开展网络研修。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跨越时空,实现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扩大教研工作的辐射面,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一个崭新的平台。
******教研培训中心
2016年9月1日 附行事历: 9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9—12月)李五星 特岗教师培训(9—12月)薛迪军 各学校入校课程 赵顺新 新教师课堂教学调研指导 各学科教研员 省高、初中数学优质课评比 倪斌 省中学化学优质课评比 党清莲 10月: “一师一优课”评比
各学科教研员 ******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李新平小学语文“主题作文” 微课评比
宫海燕 小学数学微课评比
武艳敏、刘德展 小学生英语书写比赛
安红玲 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
王新 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
孟巧玲 省中学英语优质课评比
武长江 11月: 高效课堂展示 学科教研员 科研立项课题中期督导 赵顺新 初中各学科命题大赛 学科教研员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研讨
程保世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研讨
党清莲 初中数学教学研讨
倪斌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评比
倪斌 初中语文学科研讨会
王新 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
郑志强 小学政治课堂教学设计评比
崔世玲 焦作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孟州选拔及观摩
宫海燕 小学英语试题设计评比
安红玲 12月:
小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征文活动
宫海燕 小学数学试题设计评比
武艳敏、刘德展 九年级英语教学研讨会
武长江 中小学期末质量监测命题工作
学科教研员 2017年1月:
中小学期末质量监测测试、评卷及统计总结工作
学科教研员
中小学教学常规、领导四本、五步教研、高效课堂检查
孟庆志 ******2016中小学教学工作量化考评
孟庆志
第五篇:2013年电化教育中心工作要点
2013年电化教育中心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县教育局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信息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全局,坚持“规范管理,以用促建,管、建、用、评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先进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促进我县信息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二、工作目标。发挥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应用与实验教学工作考评导向性作用,以管促建,以管促用,逐步构建标准统一、整合有力、应用有效、服务有序、均衡发展的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推进我县电教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1、按照《陕西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县(区)建设标准》和《陕西省中小学及幼儿园信息化建设标准》,启动教育信息化示范县(区)、示范学校创建工程,形成以点带面、推动全局的发展模式。尽早完成中小学、幼儿园现有信息教育设备的统计工作。
2、加强教育信息设备管理,优化教育网络服务环境。强化信息通讯管理,积极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提高教育网站的使用效率;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平台推动业务沟通、信息交流和资源应用工作,提高师生网络信息点击率;继续落实和完善“电话咨询、网络答疑、上门解难”等形式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措施,为学校提供高质、高效服务,保障设备应用正常。从“建、配、培、管、用、研”诸方面,发现和培育典型,进行总结宣传,表彰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3、开通县级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平台,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争三年内85%的教师达到初级培训;积极开发本土化多媒体校本教材,制作2—3部多媒体校本资源教材,丰富教育资源;以观摩、交流、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师生“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基础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等活动,提高师生信息化水平。
4、对承担国家级、省级教育技术规划课题和装备实验课题的学校做好指导和阶段性督评工作,力争高质量结题。
(二)实验教学工作
1、开展一次小学科学课教师实验技能操作竞赛和实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规范性试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探究性实验操作的开创性思维。
2、组织好全市初
三、高二学生的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工作。做好高中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考核的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
3、尽早完成中小学现有实验仪器的统计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一支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骨干体系队伍,在此基础上分别评选出3-5名信息技术教育和实验教学业务骨干,组成室外教研体系,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四)加强学校影视德育教育工作。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和
规范影视德育教育管理,理顺工作流程,督评影教效果,确保影视教育放映任务圆满完成。
二0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