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尝试
鞍山三职专 李威
创造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在活动中产生的新设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做出新成果的技能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力,但要使之充分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能力,则需要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创造恰当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欲望,和创造动机,培养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个人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幼儿时期启迪其创造性。开发其创造潜力,对一个人以后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以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但是要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必须有一支能够并善于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幼儿教师,也就是说,我们从事幼儿教育的广大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和培养每一个幼儿创造能力的幼儿教师——在校的学前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对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作了一些尝试。
首先,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创造各种途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新见解,探索新问题,如:在幼儿教育学中,讲授“幼儿园上课”一节时,教师在布置预习题中提出:假如让你上一节课,你怎样在开始部分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和创造出很多方法,有的提出用小游戏开头,有的用新颖玩具,有的用儿歌、小谜语开头。方法多种多样,有很多方法很有建树,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上不但让学生有所知,还要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探,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知识的规律,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单纯是知识的接受者。
职业学校学生的作业有其特殊性,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选取那些充分发挥学生才智,促使学生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题目,如我教幼儿教育学时,在总复习时,教育发动学生自己编制复习提纲和复习题,学生从知识的纵横关系中挖掘编制复习提纲和复习题一百多题。编制完了,学生也把知识学透了,学生纷纷反映说:这样的复习既学了知识,也增强了创造能力。考试命题,我也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本着“出活题,考能力”的原则,出一点富有灵活性,启发性和能发挥创造力的综合运用题。如我校一次期末考试,我出了这样一道书上没有的题:写出教唱歌曲《打电话》的教学设计。这样既考了学生写教案。又考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而且要针对歌曲,灵活处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我们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时机。因为能力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如我校有半年的见习实习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要把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实习生也要创造性的对幼儿园各项工作进行实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了解每一个幼儿,并针对幼儿的每一件事,创造性的,灵活的处理。所以在实习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实习后能很快得到锻炼,进步很快,工作后能独挡一面。我们学校历届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后,很快成为幼儿园的骨干。
再次,我们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扩大学生自由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意识。
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小组,扩大学生知识面,如玩具制作小组,儿童文学创作小组,翰墨社等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思维活跃,创造性增强。我辅导的玩教具制作小组,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了很多种新颖别致的儿童玩具,既节约了开支又丰富了幼儿生活。受到幼儿园领导,老师特别是幼儿的欢迎。另外,我们还组织参观,开展竞赛,举办展览等,都是培养和诱发学生创造能力的良机,如我校有些学生在五项全能比赛动力的推动下,自己设计编导了一些儿童歌舞,在比赛中取得成绩。
总之,学前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以适应将来的工作,我们小小的尝试,希望能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
第二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能力 具体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高度相关。
2.具有艺术素质与能力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在音乐方面要具有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的能力,要具有边弹边唱、即兴伴奏、为他人伴奏和演唱歌曲的能力;在舞蹈方面要具有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的能力;在美术方面,要具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具有指导幼儿绘画和制作玩教具的能力。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要开展第二课堂延伸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训练,促进个性发展。加强音乐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并自编教材《儿童歌曲弹唱》,以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加强儿童主题画创作和玩教具制作等美术综合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综合能力的考试。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和美术画展,学会艺术欣赏。去幼儿园实践,为幼儿园编排舞蹈和进行环境创设与布置。
3.具有科研素质与能力
学前科学研究亦即幼儿科学研究,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并促进发现幼教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所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现代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幼儿教师。
4.具有管理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意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具有幼儿园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管理一个幼儿教学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管理一所幼儿园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育、模拟教育等方法进行教学。请专家做报告,请幼儿园园长兼职教学。参观幼儿园的管理。开展做园长助理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全部工作。
5.具有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如下能力:具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及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6.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具有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洋为中用的能力。
讲授国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理念,观看有关录像。参观幼儿园的蒙氏班和瑞吉欧班。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学会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课,撰写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的文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吴秋仲
有这样一则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而这位小朋友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的。因此,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因素:(1)、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其实,并非这样简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平等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同孩子们相处,一起畅游美术知识的海洋,一起学习美术专业知识,从而去唤醒学生头脑中的美术创造意识。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儿童画有如下几个特点:(1)用色、用线大胆、果断、单纯。(2)不受对象约束,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带有很多印象成份。(3)随意性大、对比强烈、夸张、无拘无束。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
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
二、加强对儿童四个能力的培养。
四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良好的观察力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教学目的之一,好的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有一位著名画家曾说:“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乏观察力。”可见,观察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观察力的培养,我们主要让学生多写生,分低、高年级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写生一组水果,低年级可以画一些苹果、梨、香蕉等的形状、色彩不同的静物。高年级可进行同类物体练习。如:高年级可以画一组色彩、形状相近苹果,在相同之中找出不同。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再如《漂亮的瓶子》一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古今中外瓶子的外形,自己总结出瓶子的结构特点,再观察瓶子的装饰美化方法,进而想象设计出更加新奇的瓶子来。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可多采用默写的方式,如:出示一个玩具,让学生观察一段时间,再拿走,然后默写,也可以默写一幅画,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对物体能抓住特征,增强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可多做基本型的添加、变形练习。例如:长方形的练习,对它进行添加,可以变成汽车、房子、钟、手帕、电视等,对它进行夸张和变形,可以联想成鱼、火车、大桥等。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设计应用课《泥条盘筑》时,首先让学生欣赏感受到泥条盘筑造型的美,进而再让学生分组探究器皿的造型以及泥条盘筑的方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大胆的设计想象,制作出了许多造型新颖、实用的生活器皿,盘筑的方法也有所创新,如层叠法和捆扎法相结合利于物品的美观实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发挥儿童的想象。
苏联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美的形象性特点,一般决定着人们审美活动,因此它不是用逻辑思维方法,而是用
形象思维方法。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美术欣赏,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形声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但是我们不要看不起小学生捏泥人,小学生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造。而美术兴趣是学生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而知识和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而兴趣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加强学生在趣味活动中获取知识,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求知欲,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求新求异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电化教学,把它作为引起学生美术兴趣,激发美术求知欲望,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我在上《动物朋友》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兔子、小鸡、小鱼、白马的动画片,中间插播音乐,学生欣赏后都陶醉在优美动听的旋律创设的情境之中,问:“听了这段音乐动物圆舞曲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答:“音乐很美”、“好像是在和动物们跳舞呢”“仿佛是在森林里听小鸟们开演唱会。” 这时学生已经想要画动物了,借此情景我便推波助澜,在黑板上当场示范画一幅可爱的动物图画,学生们更加兴致勃勃了。当学生作画时我提出要求,不能只限于教材或老师的范画,而要把自己心理所想的画出来,学生欢呼雀跃。在教师的鼓舞和指导中,学生画出了一幅幅情趣可爱、形态万千的动物图,到最后小结时,我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集中在黑板上展示,构成一幅动物群图,然后再度播放音乐,曲图并
茂,学生们开心极了。
四、加强因材施教,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讲过:“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概括世界一切,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可根据学生的美术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美术教学安排。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做为美术教师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并发挥学生想象的创造活动,在教学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儿歌配画、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来培养学生们的美术创造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小小的船》时,联系儿歌音乐:“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天。”这时候学生们不仅能从诗句中感受生动的形象,而且还能扩大学生画画时的联想范围,对小小的船进行形象思维,并且使儿童的品德情操受到教育。虽然学生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美术教师对于学生们这些闪光的创造性火花必须给予鼓励、表扬。通过肯定一个学生,从而激发全体学生进行美术创造的热情。
又例如小学四、五年级正是学生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比较感兴趣,而且又十分好动,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正在形成,他们对于美的概念较为模糊,大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很感兴趣,六年级学生在心理的感受正走向适应阶段,抽象思维正在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掌握学生美术情况的基础上,制订相适应的美术教学方案,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要求,科学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应材施教,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学生建立起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合理利用,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深入研究教材,改进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多方位的传授艺术知识、技能。美术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今社会,需要创造形的人才,而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必须先有创造型的老师,因此也要求小学美术教师要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地创新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绽放的多姿多彩的花朵。尤其是在美术教学中要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应具备一种创造性表现能力,以及组织课外教学辅导特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使学生敢于进行美术创造,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浅谈阅读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浅谈阅读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一、阅读的内涵
阅读可以分为广义的阅读和狭义的阅读。其中广义的阅读又可分为正式阅读和非正式阅读。
正式阅读一般指的是对正式的阅读材料有准备、有意识的阅读,包括阅读各种教材、书籍、报刊等。正式阅读中又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内阅读中占有很重要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都有多方面的影响。
非正式阅读一般指的是对非正式的阅读材料无准备、无意识的阅读,包括阅读各种书刊、电影与电视中的文字信息、传单、广告、网络资源等文字信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正式阅读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空间;然而,非正式阅读的作用也不应该忽视,甚至由于非正式阅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其材料更应该被人重视起来,加以鉴别。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的比例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增长速度惊人。1998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占3.7%,2003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占18.3%,年平均增长率78.9%。由此推想,上网阅读的学生人数应该不少,这是一个判断力和自制力较差,需要及时监督和约束的群体,如果不加以正确地引导,则会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另外,影视剧、传单、海报和手机短信中也包含大量不健康的信息,这些都是值得警惕的。
另外,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对创造能力的发展起作用,或者起到相同的作用,因此,选择阅读材料是具有关键作用的一环。
二、阅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人的创造能力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外,还受许多可控因素的影响。阅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不像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那样难以改变,只要学生有恒心,一般都能在阅读方面取得成果,因此,阅读具有低成本、易推广的优点。
1.积累知识
一方面积累创造所需要的素材,另一方面积累创造所需要的技能技巧。创造所需要的素材来自于各个领域。思想家是创造思想的专家,一个思想的建立,需要深入了解多方面知识,马克思为了创造《资本论》,精通了多种外语,查阅了无数的资料文献。科学家同样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爱因斯坦为了证明相对论,特意重修了高等数学。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目前归纳的创造技法已有300多种。日本学者高桥浩一的一本书《创造性思维方法101》,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各种创造技法,提高创造活动的效率。
2.活跃思维
创新思维模式主要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形象思维、想象、直觉思维和灵感。不同的文体风格,不同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带来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如果能够博采众长,升华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养成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善于运用直觉思维想象的思维习惯,那么对创新思维将有很大帮助。
3.陶冶情感
阅读就是通过语感、文感的磨炼,实现“美感”的积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然后“自化其身”,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在审美愉悦中,进而激发思想情感。思想感情的顺畅,是创造的条件。
4.增强意志
我们常常发现,直接告诉学生“要坚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但是让学生阅读一些英雄事迹,学生一般都被深深地吸引,自觉地向英雄们学习。鲜明的英雄事迹,远胜于枯燥的说教。同时我们要注意到阅读材料的价值导向作用,不能把对反面事件的批判理解成表扬,如,意志薄弱的《寒号鸟》。
正是这些直接作用的实现:知识的广博精深、思维的灵活多变、情感的崇高伟大、意志的坚定不屈,为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怎样发挥阅读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
1.学校:甄别优劣,推广经典
教师需有敏锐的洞察力,看到哪些材料适合并促进学生的阅读,同时需有鉴赏力,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做深入的领悟。校内的阅读材料有很多都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然而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千锤百炼而仍为人所称颂,如,我国的四大名著、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等。学校应该多让学生阅读这样的作品。经典作品对学生的帮助不仅在于提高词汇量,增加社会间接经验,更在于通过对学生思想感情的陶冶,让学生得到真善美的体验,这种内化的体验过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2.家庭:提高认识,增加投资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平均人口所拥有的藏书数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的国民阅读调查出结果,我国年人均购书43.67元。很多家庭并不是缺少购买书籍的资金,而是缺乏对书籍重要性的认识,只在“排场”方面一掷千金。还有的家庭倒是不缺乏书籍,只是没有质量优良、利于学生阅读的书籍,崇尚垃圾文化的家庭是培养不出人才的。家庭的文化氛围主要是由家长营造的,家长以身作则,在课余时间阅读世界名著,学生就会效仿家长,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社会:正面宣传,加强监督
如今社会上的各种广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这种篡改成语的行为已经直接影响到了语言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处于学习关键时期的学生造成了很大危害。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就积累了错误的用语,会阻碍学生进一步的语言学习,进而致使其知识结构的残缺,学生的知识结构残缺势必造成创造能力的后劲不足。另外,除了篡改成语之外,很多广告、传单、网络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内容低级下流,诲淫诲盗,这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因此,社会除了追求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外,还要设有相应的监督机构,来约束商家的不法行为。
4.学生个人:吸收知识,转化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应广泛阅读多方面知识,而不是急功近利地只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因为有很多知识的效果是长期的,在短期内无法体现;不光要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自己不太感兴趣的知识也要适当涉猎;遇到重要的知识难以记忆时,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以免遗忘。在阅读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想和想象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家喻户晓的曹冲称象的故事,是人的创造性想象力出色发挥的典型。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只要勤于思考,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进程会越来越短。
参考文献:
甘其勋.阅读中的创造能力培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9(02):14-15.(作者单位 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附属小学)
第五篇:浅谈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务川县蕉坝中学
田维义
“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金马著《创新智慧论》P.7)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的忠告绝非危言耸听。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造力,它就会落后挨打。有创造力的民族才会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民族的创造力则主要通过我们的教育来实现,作为教师则应担负起这种光荣使命。
创造能力是指人在某一领域内表现出来的独特、杰出、非凡而有价值的才能。它不是单一能力,而是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用以掌握的信息,重新分类组织转换,敏锐的想象,推测与创新,根据已有的各种信息果断地选择最佳方案。要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以课外小组为辅助,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选择创作途径,寓教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画出什么不朽之作,但要他们学会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敢于探索,敢于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成功的创新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即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而这些因素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活动。他是创造性的基础,可以说创造性是对已有知识重新加工和组织。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
一、创新态度的培养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出现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好奇心是科学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同时《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儿童的好奇欲望值更高。他们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新意,使之有新鲜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教师要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课堂氛围。不要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有个性,有特点,有专长,善于观察,勇于表现,敢于标新立异。其一,鼓励大胆表现,以充足的资料和直观演示,使学生通过参照资料渡过画形难关。有些教师喜欢在黑板上做示范,尤其是一些绘画形式的课,这样做很容易使学生的思路局限于教师的示范中而很难有所突破。其二,使学生认识不同于他人作品所具有的可贵品质和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每节课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冥思苦想寻求灵感,引导着学生发现一个个新奇的构思,辅助大家将想法付诸实现,共同分享着他们完成与众不同的作品时的成功所带来的愉悦。其三,善于发现每个美术作品的优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使他增强创作欲望和信心。在作业辅导的过程中,对于有创新意识的作业当堂给予肯定,作业本上奖励一枚小红花,展示给全班同学让这位学生讲讲自己的想法,以激励其他同学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思维的激发
课堂辅导为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宽广的舞台。课堂辅导是一种过程,要突出过程教育,淡化结果教育。罗恩菲德曾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职业中,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已经达成。
他们的思维存在着极大的幻想。奇妙的海底、神秘的太空等是他们未来探究的崭新课题;孙悟空的出神入化,阿凡提的机智神勇等是他们时刻想知道的秘密。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没有一个不喜欢听故事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科幻、卡通、神话故事的精彩情节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如《仙女的魔术棒》,课前教师收集多种类的相关图片、关于魔术棒的故事,再配上幽雅的音乐,有美丽画面、有动听音乐、有生动的情节,学生们既欣赏了优美的画面、了解了魔术棒的用途,把学生带入了神秘的童话世界,又打开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各式各样的魔术棒。再如,在上《动画城》(美术欣赏)一课时,教师只要把《阿凡提》《宝莲灯》等故事一讲,学生们往往争着讲述。熟悉故事的学生努力想表现自己,不知道的学生想听个究竟,教师再把精彩的画面映出,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被那些小精灵评说得头头是道,欣赏得入木三分,有的学生还上台表演其中的滑稽动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连平常不太发言的学生也想听、说。用这种方法轻松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教者轻松,学者愉快。
三、创新技能的形成
传统的技法课主张你这幅画画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如果一堂课上下来,没有一个学生画得好,没有一个画得像,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如今,我们要摆脱这种错误意识,我们应该更明确地认识到,让学生学习美术不是让每一位学生将来都成为画家,而是在美的熏陶下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有它特有的优势。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教师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如想象、联想等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摆脱传统技法课的“像”。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所以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多种形式的启发,满足心理上的好奇,拓宽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经常带学生进行写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比较,动脑筋去思索怎样进行绘画创作,并教给他们学会各种适合孩子们运用的绘画技法:如水墨画,儿童画,吹塑版画……在绘画创作中,寻找最佳的构图及最合适的绘画形式。
例如:《蜡笔水彩》一课,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一幅雨中的照片让学生分析用什么方法更容易表现,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实践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但使学生了解了蜡笔水彩的适用对像和使用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通过这一活动,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有益于课堂教学。再如,在上《大嘴巴》一课时,在材料选择上教师不必具体要求需要准备的用具,提前让学生看书预习,教师做简单的提示。课堂上营造一种创新技术的气氛,学生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可以根据动物的外形大胆地夸张想象,无拘无束地做。作业展示时欣起了高潮,一个个用纸盒、纸杯作的动物、人物既夸张又生动。几个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还利用他们的小作品设计了一个小故事演给大家。创新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赋与我们生活瑰丽的色彩。
所以在小学美术课堂辅导中,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重点。我们的小学生正如江总书记所说“人的思维创造活动最好年龄,一般是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前奏,在这个前奏期通过美术课加强创新教育,让创新的精神、创造能力成为小学生的“第二天性”,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对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持续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