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修改稿关于加快湾里区旅游业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
关于加快湾里区旅游业发展的行动计划
(2012-2014)
为进一步加快湾里旅游业发展,明确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梅岭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南昌都市花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完善南昌城市功能为导向,以培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以打造梅岭国家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景区为抓手,大力发展观光度假、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宗教文化、乡村旅游五大系列旅游品牌,加快城乡旅游一体化建设,唱响“都市森林、休闲梅岭”旅游品牌,进一步明确休闲旅游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主导产业、主攻方向,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梅岭风景区成为南昌市民休闲娱乐的集中区,省内度假会议的重点区。力争到2014年,全区接待游客2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创5个国家级4A景点,进入全国旅游百强县(区)。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扩建从一小到团山和45公里旅游环山公路工程,提高景点可进入性;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城
市主干道、车站及主要人口聚集场所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立安装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规划建设八个人文雕塑(张氲骑白驴(中国驴友标志)、肖史弄玉(龙凤呈祥)、乐祖伶伦、梅福、铜源古韵、七相临街、岳飞、李时珍),突出城市文化特色;推进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建设,规划建设八条特色街(樟树街、柚子街、银杏街、红枫街、竹子街、水杉街、樱花街、柿子街),突出都市森林特色。
2、服务设施建设。筹建湾里游客服务中心,强化旅游集散中心的集散功能;完善旅游景区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普及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加快保利五星级(国际)度假酒店建设以及洗药湖山庄二期(温泉会所150个床位)建设,同时多引进100个床位以上的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制定措施,优先审批景区52宗土地房地产用地;大力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网,为旅游业发展构建网上交易和服务平台。
3、社会环境营造。进一步组织动员全区上下形成发展梅岭旅游的共识,明确今后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举全区之力,城市围绕旅游建,交通围绕旅游转,产业围绕旅游配套,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强宣传教育,着力整治旅游区各个区域的卫生环境,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培育“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电视、广播、报纸等组织主题为“湾里文化旅游大家谈”的大讨论,充分向市民传播建设湾里旅游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产业蓝图,让市民了解到发展旅游对湾里带来的综合效应,营造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湾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落实建设一批。一是加快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樱花谷项目一期建设并如期对外营业;大力推进梅岭大佛一期(梅岭大佛500罗汉雕塑群)建设;帮助和引导罗亭草茵花卉苗木基地往植物园方向建设,使之成集观光、休闲、花卉苗木展示、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基地。二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抓紧完成招贤镇红星段旧镇改造工程、旅游环山公路两旁集镇、村庄的清洁工程全面达到城市化标准。基本完成休闲重镇太平镇各项工程。完成洪崖文化公园二期建设。全面建设完成省级示范镇各项工程。全面完成抬贤中路旧城改造,建设行政中心、艺术中心、游客服务中心、规划展示馆、干部、职工、农民安置房,使湾里城区的旅游形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加紧创建提升一批。按照“功能完善、要素配套”的原则,加速文化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引进演艺、购物、酒吧、网络等现代文化,建设大宇酒吧演艺风情一条街。发挥传统地方饮食文化优势,建设太平特色小吃一条街。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建设梅岭镇历史民俗文化一条街。着力培植微雕、竹工艺、木雕、刻瓷、书面等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建设招贤特色文化休闲旅游商品步行街。着力推进高端文化、体育、娱乐项目,重点引进文化主题公园、高尔夫、滑道、索道、演唱会、赛事等文化、体育、娱乐项目。大力发展宗教旅游事业,全面提升翠岩寺、天宁寺、梅福庵等五个现已开放的宗教场所旅游经济经营水平。
3、大力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银企合作,组织“文化旅游项目资本对接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注入旅游业,将景区建设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多项措施并举,“亲商”、“便商”、“安商”,推进更多项目更快签约落地;争取???等项目在招商引资工作有突破;尽快完成这些项目的规划编制、项目可研、立项环评工作。
4、加强策划储存一批。完成神龙潭、狮子峰等重点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或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投资额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原则,储备旅游景区项目;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建立全区旅游项目库,对重点大项目做好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预测和环境评价,为投资商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三)加快旅游创建工作。
1、旅游强区创建。探索旅游与农业、水利、林业、文化、文物等部门的深度结合之路,整合部门职能、破除条块分割,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各类要素,扶持重点区域,振兴区域旅游;根据区、镇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创建力度,争取2014年底前,创建全省旅游强区。
2、旅游企业创建。充分发挥梅岭旅游公司的整合功能,做实、做活、做大、做强梅岭旅游公司,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运能力;引导、培育、整合一批重点旅行社,提升旅行社地接能力;培育一批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形成以品牌饭店为龙头、星级饭店为主体、其他特色饭店为补充的饭店业发展格局,到2014年底全区新增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4家,三星级饭店2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到???张;培育一批旅游商品企业,引导和开发梅岭旅游名牌商品。
3、旅游品牌创建。完成洪崖丹井、长春湖、樱花谷、神龙潭、狮子峰五个景点创国家4A级景点工作;申报4项吉尼斯纪录。铜源峡—世界最长最大的水碓瀑布群、天脊龙庭—世界最长的山地凉亭、游西山长歌—中国最长的古典导游诗歌、曹家关公灯—延续百年的中国感恩故事。
4、旅游景观创建。规划建设八个花园(樱花园(谷)、梅花园、桃花园、桂花园、银杏园、红枫园、玫瑰园、杜鹃园);打造梅岭新八景(洪崖丹井、梅岭积翠、梅岭大佛、铜源古韵、西山夕照、洪城灯火、太平盛世(柿)、狮峰望财(彩));规划建设八座特色桥(洪崖桥、丹井桥、妙济桥、情人桥、合水桥、紫阳桥、百岁桥、聚义桥)。
5、乡村旅游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旅游镇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各镇旅游环境改善和服务提升;挖掘乡村餐饮文化,完成梅岭地方特色名菜的评选推广工作;加快完成客家风情园、梅堡酒店精品农家乐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西昌、立新、南源、桂林、火盘、泮溪、榇木坑村农家乐经营品质和经济效益;完成热心山庄、罗亭草茵花卉植物园精品农家乐项目建设。到2014年底全区新增“江西省优秀旅游乡镇”3个,创建省级农家乐3家,市级农家乐2家,区级农家乐5家;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旅游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
(四)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1、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主动服务和前置服务,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管理的新途径、新形式;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旅游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2、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采取选送学习、外派挂职、实践锻炼、校企合作、专题培训等手段,加强对分管旅游领导、旅游局长、涉旅部门领导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分专题开展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培训,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开展旅游市场宣传营销。
1、强化旅游主题形象。进一步明确“都市森林,休闲梅岭”的旅游形象定位;制作梅岭旅游风光宣传片,编制《梅岭旅游指南》,设计出版梅岭旅游交通图、摄影作品集、音像制品、明信片,创作一首好歌、编制一本好的导游词。在交通干线、城市主干道、车站、重点景区、饭店设立梅岭旅游形象宣传电子大屏幕或电子触摸屏;加强与国内及省内主流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合作,提升梅岭旅游在全省、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旅游市场推广。按照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方针,加快“内循环”,提升梅岭旅游在南昌旅游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外扩张”,加强梅岭旅游省内的形象宣传和市场推广;根据梅岭旅游产品的特点,逐步完善南昌四个城市功能,即南昌市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心、南昌市青少年户外拓展中心、南昌市民登山运动中心、南昌市民自行车运动中心。在市场定位上重点抓“一老一少”,即老年人市场和青少年市场,策划养生、度假、避暑、登山、自驾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组建汽车服务公司,开通南昌-梅岭旅游直通车,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办法,积累经验,在其他主要客源地进行复制。
3、培育经典节庆活动。着力办好春天梅岭赏花节、夏天 梅岭纳凉节、秋天梅岭登山节、冬天梅岭赏雪节,举行“梅岭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4、打造2条精品旅游线路。①省际旅游线:洪崖丹井(中国古典音乐发源地)—>玉琴湖—>乌井湖—>樱花谷(中国最大樱花观赏基地)—>中日友谊林—>洗药湖(中国十三大避暑胜地)②乡村旅游线:狮子峰—>泮溪村(南昌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太平旅游商贸街—>客家风情园—>梅堡(国际)葡萄酒庄—>南源风情(南昌乡村旅游示范点)—>神龙潭—>梓木坑(南昌乡村旅游示范点)
5、整合各方宣传力量。整合旅游、文化、宣传、商务等部门以及江中等知名企业的宣传资源,形成合力,在南昌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手举办形式新颖的推广活动;充分挖掘“梅岭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真正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年度任务(见附表)
区直各部门年度任务按照相关职责,进行细化、量化分解,共设置:重点项目、旅游创建、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服
务设施等表格。为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组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狠抓工作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措施。成立以区长为组长,景区指挥长为常务副组长,副指挥长为副组长的湾里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景区指挥部办公室。从城、镇、村建设、风景区的保护、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统一指挥、协调旅游开发的各项事宜。
(二)规划实施措施。一是编制湾里区立体艺术景观规划,以确保梅岭景观效果的完美性、连续性、艺术性;二是成立湾里区规划艺术审查委员会(与区规划委员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增加建筑风格审查职能),确保湾里区所有建设项目按全区景观规划统一实施;三是出台政策规定,对公路两旁建筑、重要建筑、重要景点旁、重要节点旁建筑的外立面实行强制性建设要求。
(三)生态保护措施。一是对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继续实施三年全山封山育林,加大乱挖、乱砍、乱伐打击力度;二是实施三年内规模养猪场全部迁出景区;三是加大乌源港、吴源港等梅岭水系的清扫、保洁力度;四是实施全区农村殡葬制度改造,禁止新建坟墓;五是出台政策措施,规定全区重要公路、水系两旁200米范围内禁止农民建房,只拆不建;五是依据《梅岭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组建梅岭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对梅岭风景区保护、规划、建设、管理实施统一管理。
(三)政策奖励措施。一是区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
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旅游设施建设、品牌激励、旅游宣传、扶持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二是凡在我区投资生态休闲旅游业开发卓有成效、符合南昌市旅游奖励条件的企业,除获得南昌市标准规定的奖励以外,我区另外加奖如下:对评为国家AAA级旅游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评定为四星级宾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评定为五星级宾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评定国家工业、农业旅游示范区(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评定为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评定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万元。三是积极扶持企业来我区开发旅游商品、工艺品。凡开发商品达到一定规模和市场效益的,区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四)开发市场措施。一是大力加强旅游宣传,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旅游宣传促销;二是加紧完善建设区内、区外道路交通旅游指示牌;三是积极鼓励各大旅行社组织客源来梅岭旅游。凡是旅行社一年组织游客1万人以上的,按每人1元实施奖励,一年组织2万人以上的,按每人2元奖励,一年组织5万人以上的,按每人3元奖励。
(五)人才培养措施。一是强化对政府行政领导的旅游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行政领导的旅游意识和抓旅游工作的能力,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行政领导到旅游发达地区、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院校考察、轮训、挂职锻炼;二是加快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建立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三是在湾里职业高中开办旅游实用(茶
艺、导游、厨师)专业,市政公用旅游公司、梅岭旅游公司、各旅游企业每年拿出一定名额招收职高毕业学生;四是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出租车司机、导游等窗口服务人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提高文明服务素质。
本意见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由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解释,我区现行政策性规定与本意见不相符的,以本意见为准。
第二篇: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0-2012)
为进一步加快亳州旅游业发展,明确今后三年旅游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根据《亳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2009-2011)》,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天下道源·中华药都--安徽亳州旅游标示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以及省委省政府对皖北旅游工作的要求部署。紧紧围绕“天下道源、曹操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温泉之城、长寿之乡”的形象定位,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健康养生为主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环境,初步形成特色突出、结构合理、要素健全的旅游产品体系;2012年末,旅游业基本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GDP的8%左右;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目标基本实现。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新建通往乡村旅游景区的公路,提高景点可进入性;完成主要交通干线、城市主干道、车站及主要人口聚集场所旅游标识、标牌的设立安装工作;建设水上旅游交通通道;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新能源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环境,突出城市特色,推进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建设,依据中药材或中国十大名医名录,为南部新区道路命名,并在主要道路两侧选择种植药材树种,突出中华药都特色;在各主要街口、景区门前、街心花园和公用绿地等制作摆放老庄故事、三国故事、华佗故事、建安七子等雕塑、小品和文化创意作品。
2、服务设施建设。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开创专业药膳酒楼、药饮茶楼等特色中医药消费服务场所,开展保健药膳、土菜大比拼,精选部分精品药膳进行推广;向进入我市的外地手机发送旅游提示信息;成立古城旅游专用三轮车公司、水上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开发公司;开通公交旅游专线;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娱乐会所,上马一批古城休闲吧、夜游项目,推进药都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充分发挥公交班线和出租车的旅游窗口宣传功能,加强管理和培训;集中精力培育和打造养生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统一规划,分门别类,制定优惠政策,招徕和引进地方著名企业和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商品生产厂家“进园进店”,发展以经营地方养生保健品、保健食品、土特产品和旅游工艺品为主的旅游购物店;在全市大型商场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置亳州地方特产专柜。
3、社会环境营造。培育“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发动电视、广播、报纸等组织主题为“亳州文化旅游大家谈”的大讨论,充分向市民传播建设亳州旅游城的城市发展目标和产业蓝图,让市民了解到发展旅游对亳州带来的综合效应,营造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为亳州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加强宣传教育,与精神文明创建和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着力整治卫生环境,培养市民的文明素质、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加强对旅游区、旅游通道、重要节点、旅游厕所、旅游餐饮、接待设施和接待环节的卫生管理。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1、加快落实建设一批。加快古城文化旅游区融资项目各项基础性工作,加快落实国家信贷资金,推进旅游区内各节点的开发建设;完成地下道出口区改扩建工程建设、北城门楼、北关历史街区立面改造、道德中宫、南京巷钱庄扩建工程,建成华佗文化广场;全面完成花戏楼路改造以及三条专业街店铺改造、街道标识系统安装任务;完成涡河公园景观廊道及旅游码头建设;开通涡河水上旅游线,加快浅层地热资源开发建设步伐;尽快完成曹氏公园(曹操家族墓群)改名曹操公园报批工作。
2、加紧创建提升一批。按照“功能完善、要素配套”的原则,加快花戏楼景区、老子文化生态园、曹操公园(曹魏文化园)、中药材交易中心、现代中药产业园、华佗纪念馆、陈抟故里、庄子祠、白鹭洲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A级旅游景区创建任务。
3、大力招商引进一批。进一步解放思想,采取更加灵活机动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大力开展银企合作,组织“文化旅游项目资本对接会”,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注入旅游业,将景区建设与经营城市结合起来,多项措施并举,“亲商”、“便商”、“安商”,推进更多项目更快签约落地;争取中药材商贸休闲旅游区、中华药都养生园(郑店子养生休闲旅游区)、温泉休闲度假中心、老子故里旅游区、白鹭洲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在招商引资工作有突破;尽快完成这些项目的规划编制、项目可研、立项环评工作。
4、加强策划储存一批。完成市内各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重点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或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投资额大、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原则,储备旅游景区项目;加强旅游项目库建设,建立市县旅游项目库,对重点大项目做好前期策划、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预测和环境评价,为投资商提供科学翔实的基础材料,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
(三)加快旅游创建工作。
1、旅游强县创建。探索旅游与农业、水利、林业、文化、文物等部门的深度结合之路,整合部门职能、破除条块分割,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各类要素,扶持重点区域,振兴县域旅游;根据各县区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创建力度,争取2012年底前,创建2个旅游强县。
2、品牌企业创建。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实行多元经营,着力培养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充分发挥市文化旅游公司的整合功能,加强其领导班子建设,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营运能力;引导、培育、整合一批重点旅行社,提升旅行社地接能力,争取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行列;培育一批星级饭店、星级餐馆,形成以品牌饭店为龙头、星级饭店为主体、其他特色饭店为补充的饭店业发展格局,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4家,星级饭店床位数达到3500张;培育和引导一批旅游商品企业,2012年全市新增旅游商品生产企业6家,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销售企业30家。
3、乡村旅游创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旅游乡镇创建工作,不断推进乡镇旅游环境改善和服务提升,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到2012年底全市新增“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4个、“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1个,创建省级农家乐15家;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实现多元化、品牌化、差异化发展。
(四)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1、提升行业管理水平。转变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主动服务和前置服务,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管理的新途径、新形式;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坚决打击旅游行业违法违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
2、推进行业赛评活动。三年内,先后举办“亳州市饭店业服务技能大赛”、“亳州市导游技能大赛”、“亳州市景区(点)讲解员大赛”等赛、评活动,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并使之常态化,争创一批亳州旅游业经典赛、评活动。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制定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采取选送学习、外派挂职、实践锻炼、校企合作、专题培训等手段,加强对分管旅游领导、旅游局长、涉旅部门领导以及旅游管理部门各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分专题开展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服务人员、导游人员的培训,组织旅游企业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培训及交流活动;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创新人才利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一批旅游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五)深入开展旅游市场宣传营销。
1、强化旅游主题形象。进一步明确“天下道源、曹操故里、中华药都、养生亳州、温泉之城、长寿之乡”的旅游形象定位;制作亳州旅游风光宣传片,编制《亳州旅游指南》,设计出版亳州市旅游交通图、摄影作品集、音像制品、明信片等;在交通干线、城市主干道、车站、重点景区、饭店设立亳州旅游形象宣传电子大屏幕或电子触摸屏;加强与国内主流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合作,提升亳州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
2、加强旅游市场推广。按照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的方针,加快“内循环”,提升亳州旅游在皖北旅游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进“外扩张”,加强亳州旅游在“三圈”(以合肥为主的泛巢湖都市圈,以徐州、郑州为主的中原都市圈,为上海、南京为主的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形象宣传和市场推广;根据亳州旅游产品的特点,在市场定位上重点抓“一老一少”,即老年人市场和青少年市场,策划养生旅游、休学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开通合肥-亳州旅游直通车,探索其持续发展的办法,积累经验,在其他主要客源地进行复制;出台奖励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切实调动旅行社组团来亳积极性。
3、培育经典节庆活动。着力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中国(亳州)养生旅游文化节等亳州经典节庆。举办第二届中国(亳州)药膳大赛;举行“亳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4、整合各方宣传力量。整合旅游、文化、外宣、宣传、商贸等部门以及古井、高炉等白酒品牌企业和中药企业的宣传资源,形成合力,在合肥和主要客源地市场联手举办形式新颖的推广活动;结合亳州白酒产业的广告投放,加强亳州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的宣传,开展奖励旅游;充分挖掘“亳文化”资源,整合二夹弦、五禽戏、梆剧等地方特色演艺文化,培育一批文化能人和策划精英,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真正融合,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同步发展。
三、任务(见附表)
市直各部门、各县区任务按照相关职责,进行细化、量化分解,共设置:重点项目、旅游创建、市场营销、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等表格。为确保行动计划落到实处,各相关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成立领导组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狠抓工作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成立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负责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旅游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实行月例会、季调度会制,定期研究部署工作,总结工作进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二)资金保障:坚持政府投入为引导,积极向省政府争取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及其他各类非系统内专项支持资金。市财政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不少于3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各县区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旅游发展资金,发展资金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初步使用意见后报领导小组审批,确保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
(三)人才保障: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旅游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不同层次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研究生以上学历旅游专业人才来亳州工作。聘请市内外旅游专家担任亳州市旅游经济顾问。每年设置2-5个有关亳州旅游业发展的研究课题,向科研单位招标或直接委托。
(四)政策保障:制定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包括财政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农业特产税优惠政策,用地优惠政策(包括租赁、出让等)、招商政策,奖励政策等。至2010年底,形成比较完备的涉旅政策体系。
(五)监督保障:市本级及各县区分别建立旅游工作目标责任制、旅游工作调度协调机制、旅游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将旅游工作纳入对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工作目标,领导小组对旅游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督查,市政府对旅游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综合表彰。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均设立旅游工作奖励基金。所需资金从旅游发展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财政另行追加。对于完成当年任务者给予奖励,对未完成当年任务的县区主要领导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
第三篇: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1月10日和17日,教育部分别在天津市和南京市召开学前教育工作座谈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认真交流了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下简称《若干意见》)和全国学前教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进展情况,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做了讲话。
刘利民指出:以县为单位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各地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有效缓解“入园难”的重要举措。做好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不仅关系到落实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具体“行动”和措施,还关系到今后十年学前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各地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刘利民强调,当前,正值编制“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财政预算的关键时期,各地要扎扎实实做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工作。一要做到“三个落实”。落实目标任务,将三年有效缓解“入园难”的总体要求具体化,落实到区县;落实政府责任,将相关的项目纳入当地政府逐年实施的民生工程;落实政策措施,要紧密结合各地实际,在扩大资源、加大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二要建立切实有效的领导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协调机制,调动和发挥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过程的组织领导。教育部门要切实履行主管职能。三是要注重内涵发展。各地要把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作为编制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在加快城乡幼儿园建设的同时,统筹考虑师资配备和内涵发展,做到建设一所,合格一所,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四是要建立有效的推进机制。加大对行动计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的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加强对各地行动计划目标、项目投入、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跟踪与监测。(教育部)
第四篇:萧山区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萧山区加快中介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08-2010)
根据《萧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萧山区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和《萧山区加快服务业发展三年工作目标(2008-2010)》的要求,结合萧山中介服务业发展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打造增长极、提高首位度”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队推进的方针,全面提升改造传统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中介服务业,实现我区中介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区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二、发展重点
(一)市场交易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高效优质的市场交易中介服务机构,理顺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交易,提升效益,为我区经济强区的建设创造更好条件。包括:提供运输代理机构、生产资料经纪机构、外贸代理机构、报关代理机构、广告设计发布及代理机构、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商标专利代理等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职业中介及人才培训服务机构、会议及展
览服务机构、科技成果交易服务机构等。
(二)农业中介服务机构。结合富裕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大力培育发展一批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衔接,能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中介组织,提高我区畜牧、水产、蔬菜、花木和茶果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包括: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等组织和机构。
(三)鉴证及财务服务机构。努力培育一批区域性的从事专业性分析、测评、评定等服务的鉴证及财务服务中介机构,进一步改善我区投资环境,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诚信度。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认证机构、商品检测检验机构、工程监理机构、拍卖及招投标代理机构等。
(四)法律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为企业或个人提供法律咨询、调查、诉讼、公证等专业性法律服务的组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转,维护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包括: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仲裁机构等。
(五)咨询策划服务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市场信誉好、服务质量高、业务能力强的从事咨询、调查、策划、管理等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提高政府、企业决策的科学性,降低决策成本及风险。包括:信息服务机构、政策咨询机构、投资咨询机构、市场调查机构、工程勘察设计及咨询机构、企业管
理服务机构、资信评估及信用评级机构、工程及技术咨询机构、登记注册事务咨询代理机构、翻译服务机构等。
(六)自律性行业组织。大力发展行业自律性组织,通过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联系,促进同行企业的保护和自律,协调本行业事务,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向企业提供更好地社会服务。包括:各类行业协会、商会、同业公会等。
三、总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到2010年,我区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增加值13亿元以上,中介服务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其中知名品牌中介服务企业达到30家,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2500人以上,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
(一)2008年
1.中介服务企业达到1500家,同比增长20%以上;2.中介服务业增加值达8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0%以上;3.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8000人以上,同比增长20%以上;4.培育发展知名品牌中介服务企业10家;
5、支持鼓励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引导扶持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二)2009年
1.中介服务企业达到1800家,同比增长20%以上;2.中介服务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5%以上;
3.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10000人以上,同比增长25%以上;
4.成立萧山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
5.引进2家以上省内外知名的中介服务企业入驻萧山,区内知名品牌中介服务企业达20家以上;
6.中介服务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业态明显提升、领域不断拓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2010年
1.中介服务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同比增长11%以上;2.中介服务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3.中介服务业从业人员12500人以上,同比增长25%以上;4.引进5家以上省内外知名的中介服务企业入驻萧山,区内知名品牌中介服务企业达30家以上;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接轨国际的现代中介服务业体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萧山区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综合协调全区中介服务行业发展,研究、制订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协调政府有关部门、中介行业协会、各类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各镇街和区政府相关部门落实相应工作部门和人员,加强对推进中介服务业发展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完善全区中介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中介服务业发展信息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中介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
2.转变政府职能。顺应市场化、社会化要求,按改革目标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彻底脱钩改制,逐步实现将非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逐步与政府部门剥离,树立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主体地位。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适合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把社会性、群众性、服务性的工作真正交给中介服务机构去完成,使中介服务机构成为政府有效管理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合作伙伴。
3.完善政策环境。适时整合现有的政策资源,进一步拓宽中介服务业准入领域,取消中介服务业的准入限制,采取“非禁即入”的注册登记办法,逐步以执业管理代替行政审批,为中介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资、外资进入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加强规划引导,制定促进全区中介服务业及其重要领域发展的鼓励政策。
4.推进平台建设。尽快成立萧山区中介服务业发展中心,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中介服务业企业和总部,对于入驻“发展中心”的中介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引导建设、命名一批中介服务业主题楼、特色楼,并给予相应扶持,发挥楼宇经济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引导中介服务企业向钱江世纪城区块、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块、中心商贸区块、江东和临江工业区块等功能区域集聚,全方位提升中介服务业的配套服务功能。
5.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实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企业创建知名商号或著名商标,帮助企业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档次,扩大品牌知名度。有选择地引进外资中介机构落户我区,鼓励有条件的中介服务机构以合资、合作等方式与国外中介服务机构联合,推进我区中介服务业与国际中介服务业接轨,提高我区中介服务机构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6.注重人才培育。创新人才引进思路,加快涉外法律、涉外会计、企业管理、企业融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行业紧缺人才的引进工作。吸引中介创业者创办各类中介项目,为中介服务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中介服务业专业,为中介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基础。7.强化规范管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建立政府统一协调,登记管理部门、各行业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业制度,坚决取缔无证照经营,切实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日常经营行为。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建立行业协会与行政主管部门紧密联系的平台。加强中介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诚信档案,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第五篇:萧山区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萧山区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08-2010)
为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快和谐社区的构建,进一步推进我区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根据《杭州市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和《萧山区加快服务业发展三年工作目标
(2008—2010)》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城镇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为工作重点,围绕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共驻共建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探索社区服务业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新途径。
二、发展重点
1.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
2.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
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3.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着力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站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进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开发扶持一批影响大、效果好、能够吸引居民参与、符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壮大志愿服务队伍。
4.以“社区服务业示范一条街”建设为依托,促进社区服务业民间组织培育发展。
5.发展科教文体服务。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基地建设,推进社区文化服务品牌化、连锁化、标准化经营。
三、总体目标和实施计划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与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相衔接,统筹兼顾全体社区居民、辖区单位生活生产方便和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个性需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服务主体多元、服务门类齐全、服务对象覆盖全体社区成员、服务质量优质高效的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努力实现需有所供、难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托,提供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不出社区。
(二)实施计划
1.加强社区为老服务。一是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区要建有二所以上老人公寓(托老所)。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入院集中或户院挂钩供养。二是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50%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专科,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率。三是进一步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到2008年6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校,到2009年8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校,到2010年每个社区建有老年学校。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城区老年人在学率达到15%左右。四是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到2010年全区所有社区都建有超过100平方米的“星光老年之家”,已经设立社区星光老年活动室的要探索自我良性运作的路子,发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老年文体娱乐服务项目。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街道、社区都要建立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要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机构,90%以上的社区要达到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2.着力推进社区服务建设。一是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落实全部社区的配套用房,确保所有社区具备“五室三站两栏一校一场所”等基本功能。要多渠道整合社区设施资源,对已建社区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用房配置不足的,要通过购买、租赁、置换、改造、新建、扩建等办
法逐步解决。到2010年全区80%的社区配足社区服务和活动用房。二是积极鼓励建设“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卫生(计生)、文体、就业、慈善、商业等社区服务。到2010年建有15个以上社区“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
3.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到2010年80%的社区建有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社区的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5%以上。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团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4.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一是健全镇街、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活动,并形成制度。到2010年所有街道和城区社区建有文体科普骨干队伍,50%的镇和镇属社区建有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发展社区教育。区建立社区学院,镇街建立社区学校或社区
教育中心,社区建立居民学校,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到2010年各街道建立一所未成年人教育辅导站、下岗失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三是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网络建设,到2010年50%以上的社区与图书馆建立网络联系,每年新建3—5个社区电子阅览室,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5.加强社区服务特色街和便民服务点建设。以“社区服务业示范一条街”为依托,培育一批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业的民间社团组织。到2010年每年建设一条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价格公道、服务诚恳的特色街区。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各部门和镇街在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
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市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3.搭建平台,进一步形成社区服务业网络。以建设“基层信息系统”为基础,打造社区管理服务综合平台,依托先进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区、镇街、社区三级社区管理服务联网运作。利用社区网络平台,开辟社区服务业信息阵地,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咨询,满足其服务需求。
4.探索运行机制。按照“以服务养服务,以实业促事业”的市场化发展路子,以社区居民群众的需要为立足点,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新手段,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良性发展。5.加强总结交流。通过召开社区服务业工作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总结表彰会等形式,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工作交流,切实把握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促进全区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