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首建中
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首 建 中(2011年3月31日)
同志们:
2月25日,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省委、省政府对新型工业化工作非常重视,省长徐守盛、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肇雄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省委书记周强因有重大外事活动,在出国前专题召开了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对我省新型工业化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会上还表彰了先进,我市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市州称号,资兴市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等奖”县市区称号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永兴县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县市区称号,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产业园区称号,湖南资兴经济开发区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三等奖”产业园区称号,郴州金贵银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企业称号。为了传达贯彻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暨非公经济、园区经济工作,全面安排部署“十二五”及2011年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 非公经济、园区经济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的会议,书记戴道晋、市长向力力等领导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力力市长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道晋书记因出差在外,会议印发了书面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时期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千百十”工程为抓手,努力克服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五十年一遇特大冰灾、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突出困难,加压奋进,锐意进取,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扎实成效,工业战线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郴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53.3亿元、480.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4.0%,分别是2005年的2.7倍、3.6倍。尤其是近两年,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促进了郴州工业的快速发展,连续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使郴州工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前移1位。与我 市毗邻的衡阳、永州、韶关、赣州相比,我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仅次于衡阳,居第2位。工业企业实缴税金49.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仅次于长沙、常德、岳阳。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432亿元,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达12户,比“十五”期未增加 8户;产值过亿元企业427户,比上“十五”期未增加 281 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1.2亿元,是2005年的3.7倍。目前,郴州是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是湖南最大的铅锌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
(二)工业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引擎作用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7.1:47.5:35.4调整为11.7:54.9:33.4;其中一产业、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5.4和2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了7.4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2%,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区扩张和经济实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6.8%提高到2010年的42.4%。2010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3.3%,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7.1%。全市上缴税金过亿元的企业达8户。工业经济成为富民强市、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带动了财政增收、就业增加,新型工 业化对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我们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发展基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工业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优势资源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重点抓好资源整顿整合,提高对优势资源的管控能力。坚持以资源精深加工为取向,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不断深化与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云南锡业、西部矿业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有色产业,启动宇腾有色、金贵银业、华信有色、银星有色等4个年产10万吨一步炼铅工程项目,着力将郴州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总产值432.7亿元,占有色金属总产值的76.3%,比2005年提高15.1个百分点。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重点扶持高斯贝尔、华磊光电、湘香锡业、杉杉新材料、仰天湖风电场等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2010年,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5.4、7.1、2.5个百分点。助推低碳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政策导向,努力推动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助推郴州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时代”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 排,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防止上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小冶金企业203家,倒逼资源类产业兼并重组、扩能提质,提高资源集约深度开发水平。2010年,全市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由177个减少到110个,煤矿由576个减少171个。关闭取缔高污染企业214家,完成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01个,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36%。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永兴县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和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资兴市入选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台达电子、华磊光电、高斯贝尔、杉杉新材料、骏峰电子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落户郴州,嘉禾县回收利用废旧钢材形成铸造产业正逐步壮大。
(四)非公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90.9亿元,是2005年的 1.5 倍;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63.9%,其中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0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3%;全市非公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5.3%,非公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力军。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经济规模扩大迅速,发展到8470户(不含个体工业户),比上年增加77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40户,比上年净增130户。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66.8亿元,同比增长39.7%,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6.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1.9%。非公经济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71.22万人,同比增长5.2%,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9.2%,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稳步提高。
(五)工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郴州出口加工区、省农产品验放场、湘南国际物流园、铁海联运等对外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通过组织参加世博会、广交会、珠洽会、东盟博览会等活动,搭建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东盟等地区的产业合作平台。2010年,新引进转移型企业338户,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到位内资182.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0倍、2.21倍;外贸进出口总额9.8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央企对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五矿、中化集团、华电集团、中信集团、保利集团、华润集团等大型央企进驻郴州,提升了郴州工业发展实力。
(六)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4%,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全市省级产业园区完成技工贸收入680.2亿元,同比增长90.4%,完成税收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74.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幅度高于全市总体水平。建成标准厂房203.6万平方米,在建91.8万平方米,出租率85%以上。2010年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77.20%,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76.7亿元,同比增长51%,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31家,新引进投资过5000万或销售过1亿元的工业项目82个,同比增加52个。有色园2010年招商引资成效 显著,2010年引进项目31个,其中投资过1亿元的项目15个。
(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1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4%,投资额是2005年的3.8倍。宇腾有色、金贵银业、银星有色的年产10万吨一步炼铅工程相继投产,提升了郴州有色产业的发展水平;高斯贝尔、台达电子、骏峰电子、华磊光电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进驻郴州,助推了郴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杉杉科技、仰天湖风力发电、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顺利推进,标志着我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东江金磊、华新水泥、良田水泥、玉山水泥等一批新型干法水泥峻工投产,促进了郴州建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市被列为国家级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基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8.4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改善。通过组织“三大会战”和千亿投资计划,交通、物流、通关、园区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武广高铁建成通车,厦蓉、衡武、宜凤、岳汝等4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临桂、资炎等5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通乡联网和通村公路进一步完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执行力明显提升,全市上下抓工业、谋工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同志们,“十一五”新型工业化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倾情服 务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向支持和关心郴州新型工业化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总量不够大。2010年,郴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占全省的8.15%,只有长沙的31.4%,岳阳的63.9%、株洲的79.3%。二是发展速度不快。“十一五”期间,郴州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7.3个百分点。三是结构不够优。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资源型经济结构仍然突出,“两矿、两烟、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6.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78个百分点。郴州工业发展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园区经济发展不快。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目前我市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发展水平与“四化两型”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有其很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加以解决,保证工业经济向好、向优、向快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郴州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郴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地位,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促郴州工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从低端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变、从“两高一低工业”向绿色生态工业转变,力争在走郴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力促郴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22%);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矿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30%;园区经济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4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35%;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实缴税金突破100亿元,培育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培育产值过300亿元的园区3个。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工业税收突破15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培育发展过1000亿有色金属产业和过1000亿市有色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培育发展百亿产业集群和百亿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过500亿、能源产业过300亿、烟花爆竹、铸锻造产业、烟草食品业、化工等产业集群过100亿元;实现省级工业园区产值全部过100亿元,培育壮大10户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10家上市企业;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2%。为此要求:
(一)强化认识,强化领导,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不动摇。目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自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来抓。省财政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已达10亿元以上,措施之硬、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今年年初,周强书记在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徐守盛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全省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委、市政府对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也非常重视,道晋书记亲自参加了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并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力力市长在3月25日主持召开了市 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力力市长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要调动一切因素、汇集一切资源,全力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市财政今年拿出8000万元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是解决职工就业的主渠道,是新型城镇化的强力引擎。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无功即过的紧迫感,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力促郴州工业再上新台阶。
(二)牢牢把握工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推进工业转型发展是我市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促进郴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转型发展。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投入结构上,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和创新协同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在区域结构上,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郴资桂示范带和其它县市区错位互补协调发展。
——突出创新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推动“郴州制造”向“郴州创造”转变。
——突出绿色发展。紧扣节能减排要求,积极推行精致制造 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
——突出融合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引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业领域延伸,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力,推动城市与产业同步发展、良性互动。
——突出人本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工业人才培养和使用,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着力提高全社会工业文明素质。更加注重财富创造和民生普惠的协调,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让人民群众共享工业发展成果。
(三)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时期是郴州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郴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步伐,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促进郴州工业由大变强,力促郴州工业再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6大 重点产业,力争到2013年,六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1%;增加值突破3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8%。二是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13年,有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产业总产值均突破150亿元。三是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咨询中介等产业。力争到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42%,占生产总值的15%。四是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园区专业化,着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0%,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比重70%以上;税收年均增长30%以上。五是实施标志性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工业强市”总体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支持宇腾有色、金贵银业、华信有色、华磊光电、高斯贝尔、郴州烟厂、宝山有色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过100亿元企业发展,形成全市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打造郴州工业航母。六是实施优势矿产资源深加工“五个一”计划。通过“五个一”工程,构建资源保障有力、政策推动强劲、规划布局合理、产业配套齐全、产品附加值高的长 效发展机制,着力把郴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矿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13年,全市矿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铋都”、钨钼深加工等9个产业基地。
三、突出抓好2011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开好局、起好步,为郴州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目标: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0%;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高新技术产值增长30%;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2%。要全面完成2011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龙头和引擎。项目是投入的载体,项目是发展的支撑,有项目才有投入,有投入才有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围绕项目抓突破,用项目扩张优势、配置资源、聚拢资金、推动发展。今年是我市的“工业项目建设年”,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华磊光电LED、台达电子二期、杉杉科技二期、晶讯光电、富士电梯、华信有色、宇腾有色(临武)扩建、宝山15万吨阴极铜等一批投资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通过大项目建设促进优势 传统产业得到新提升、先进制造业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新发展、园区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重点抓好全市109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确保年度投资完成100亿元,力促36个重大工业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着力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35%以上,为全市产业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工作,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的主渠道地位,主攻知名外企、国家央企、大型民企,主攻上下游产业链条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拥有雄厚实力、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的好项目、大企业。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激活内资,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工业,发展壮大一批本土巨人企业。要抓好项目储备工作。要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向与我市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编制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的大项目。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结构和良性发展格局。要突出包装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列入省里和国家的笼子,积极争取省与国家的项目扶持资金。要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以大企业催生大产业,以大产业形成大集群,以大集群带动大发展。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坚持“放手、放开、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帮扶机 制,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民创业的决定》,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要采取措施引导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民营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壮大一批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非公有制企业。力争今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22%。
(三)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新的增长极。工业必须向园区集聚,这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集聚,对于解决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有效配置,提升我市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是“园区建设跨越年”,要在招商引资、工业投入、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的、配套设施、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大跨越,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45%,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园区招商引资增长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50%,园区规模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50%,税收增长50%。
(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中高度重视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把发展 和治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要对现有企业进行全面排查,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坚决进行整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要依法进行关停;企业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搞好污染治理,确保达标排放。要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突出重点县区和重点行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按期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要在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强化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能耗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造,年内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加强源头控制,从严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两高一资”项目,采取生产总量、用电量和能耗标准“三控”措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环评关、选址关,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没有创新的工业必然是落后的工业。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全力扶助工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企业联合、技术改造,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2—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到郴州设立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对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示范企业的由受益财政重奖。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提高“郴州制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扩大小额创业资金贷款担保规模,鼓励各类人员创办中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建设创业园。
(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各地发展的实践证明,哪里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的功夫多,那里的工业化成果就突出。环境主要是为企业搞好服务。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家引领发展。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财政收入,应该得到尊重和善待。企业能不能在当地发展,项目能不能落在郴州,当前的问题不在硬环境,而在软环境。环境体现在方方面面:热情服务是环境,社会和谐稳定是环境,城市功能、人居条件以及城乡卫生状况也是环境,甚至各级工作人员的文明办公、礼貌待人包括一言一行都是环境,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投资环境。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为要”的理念,全面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和项目代理制度,要严格落实到企业检查审批制度。除安全生产和环保、税务等检查外,各级各部门一律不 得擅自到企业进行检查,确需检查的须经县市区纪检监察部门审批。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把企业的事、投资者的事当作我们自己的事,务求实现投资环境根本改善。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郴州发展的要求,是全市人民的期望。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埋头苦干、狠抓落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新突破,为“两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戴道晋3月31日
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戴 道 晋(2011年3月31日)
同志们:
新型工业化是郴州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是决定郴州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抉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认真谋划实施“十二五”郴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部署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推进郴州科学发展、加速“两城”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刚才,建中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力力同志就加快园区经济发展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新型工业化是郴州转型发展的主战场
发展转型首先是经济转型,经济转型首先是产业转型,产业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和动力,带动郴州转型发展。
(一)郴州“两城”建设的支撑在工业。一个城市的崛起首先是工业的崛起,一个地方的跨越首先工业实力的跨越。18世纪 7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欧美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纵观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靠工业起家、靠工业腾飞。从我市来看,也是工业占比最大、贡献最大,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中工业占比51.1%,工业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缴税金49.6亿元。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推动器,是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催化剂,是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没有工业的发展,我市“两城”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两个同步提高”,关键靠工业。因此,我们在加速推进“两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战略,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
(二)郴州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集中在工业。近年来,我市工业步入速度加快、总量扩大、结构趋优的发展新阶段。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六,增速居全省第一。但我市工业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总量不大。2010年,郴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占全省的8.15%,只有长沙的31.4%,岳阳的63.9%、株洲的79.3%。“十一五”期间,郴州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7.3个百分点。二是结构不优。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两矿、两烟、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1%。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6.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78个百分点。郴州工业发展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有限、稀缺的资源不能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会产生“诱发投资”效应,对其他行业发展则会出现“挤出效应”。这就是资源路径依赖。工业转型,时不我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补齐历史欠账,缩短阶段差距,更要努力弯道超越、垂直起飞,走出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郴州转型发展的主力在工业。“十二五”时期,是由工业文明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由粗放增长方式加快向集约发展方式转型、由农业经济主导加快向工业经济主导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工业转型将始终占据主导、贯穿始终。“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撑,没有第二产业的兴盛,就不会有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和三产业的兴旺。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测算,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相应会提高0.53个百分点。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人均GDP超过1万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加速发展期。目前我市城市化率42.36%,人均 GDP接近2.27万元,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世界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将推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资源要素重新布局,城市多元崛起,同时也会加剧区域的竞争、“马太效应”凸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殚精竭虑谋划工业转型,不遗余力狠抓工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
二、郴州工业转型重在调优升级提质
推进工业转型,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提升。
一要调优。主要着眼产业结构的横向调整,形成合理的、多元的、优势突出的产业格局。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13年,有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产业总产值均突破150亿元。发展矿业总部经济,推进矿权向战略投资者集中、资源向精深加工集中,重点扶持宇腾(临武)扩建、华信有色10万吨铅锌联产、郴州氟化学10万吨萤石及6万吨无水氟化氢等项目建设,建设南方稀贵金属有色交易所、金贵有色金属交易所、举办中国(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铋都”、钨钼深加工、锡矿产资源生产加工、铅锌深加工、稀贵金属、稀土产业、有色金属区域性 交易中心、有色金属产业区域性服务等产业基地。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6大重点产业,力争到2013年,六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1%;增加值突破3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8%。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着力把郴州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二要升级。主要着眼产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形成规模化、高端化、链条化的产业格局。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水平,首先取决于这个地方拥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必须把千方百计壮大企业群体,扩张企业规模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首要任务,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能发挥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体现郴州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标志性工程。围绕“工业强市”总体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支持宇腾有色、金贵银业、华信有色、华磊光电、高斯贝尔、郴州烟厂、宝山铜矿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过100亿元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要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和国内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 更多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落户,带动形成产业集群。既要注重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也要注重引进配套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没有“小”就没有“大”,“小企业”可以做成大集团,“小商品”也可以做成大产业。
三要提质。主要着眼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从依靠消耗资源能源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循环推进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瞄准新型工业化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联合攻关,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工业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整合创新资源的,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到郴州设立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矿山采矿、冶炼行业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三废”治理产业和环境服务业。以工业余热利用和热电联产项目为开发重点,实施环保节能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综合利用大型企业和一批拥有技术特色优势、为 大型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服务的小型环保企业。到2013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三、为助推新型工业化构筑强大的平台支撑
新型工业化须有平台支撑。重点要建设园区平台、城市平台、生产服务平台,助推工业转型。
(一)做强园区平台。工业发展,关键在园区。要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高新化的方向,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提升园区的品位和档次,着力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园区,重点支持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省级园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规划中要注重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强化工业园区对农村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要坚持项目兴园、特色立园、科技强园,把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作为主攻目标。通过培育和引进工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不断加盟,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工业园区内高度集聚,使产业链延伸、集聚效应增强,形成规模性的生产和集散基地。要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和国内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重大机遇,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落户园区。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制,形成开发、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园区的“造血”功能,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园区从“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力争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30%,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二)做大城市平台。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将失去动力。没有城市化来承载,工业化将陷入停滞。诺贝尔经济学家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城市化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最大的承载支撑。当前和今后是郴州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也将是郴州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我们提出建设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城市就是基于对这个形势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现在郴州中心城区总人口是67.88万人,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离“两城”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提升老城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新区建设,促进城市新区与工业园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壮大城市产业,着力发展服务工业、提升工业的第三产业和服务经济。
(三)做优生产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配套越完善,要素越活跃,工业的发展就越强劲。要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专业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咨询中介、节会等产业。加快湘南国际物流园、有色金属、农产品冷链、药品配送、汽车城等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支持中信、华夏、长沙、华融湘江等银行在郴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业。力争到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42%,占生产总值的15%。
四、切实营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良环境
(一)领导精力要向工业集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思想认识的程度、领导重视的程度、工作落实的程度。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拿在手中、紧抓不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快新型工业化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新型工业化上来,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坚决打破各种制约和影响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观念束缚,坚持用实践来拓展思维空间,用实践来检验对与错,只要有利于事业发展,就埋头干、不争论,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发展。
(二)社会资源要向工业整合。调动全社会投身新型工业化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优势资源、各类人才向工业集中。鼓励全民创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领办、创办企业;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凤还巢、人还乡、钱回流”;支持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二次创业”,扶持职教毕业生就地联合创业等,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扩大就业、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切实简政放权,为新型工业化营造行政审批最少、效率最高、收费最低、服务最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激励措施要向工业倾斜。坚持评先选优重点向工业倾斜,人才培养要重点向工业倾斜,提拔重用要重点向工业倾斜,财税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要大力宣传各地发展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的成功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营造支持企业光荣、企业家受尊重的良好氛围。要从服务新型工业化出发,加大工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懂工业、会管理的现代工业管理人才队伍,让一些有工业管理能力和经验、有工业发展实绩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创业绩、做贡献。
第三篇:在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突出稳中求进 加快转型升级 努力实现全省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在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在新的起点上加速推进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等会,克保副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系统总结新型工业化工作成功经验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以来,全省上下对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认识高度一致、力度空前、成效巨大,工业经济实现了科学跨越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8122.76亿元,为2007年的2.85倍;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万亿元,为2007年的3.04倍;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超过1250亿元,为2007年的2.56倍;工业经济对全省GDP的贡献率达到 56.1 %,比2007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成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工业经济高新化、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和国际化发展,全省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1、总量规模再上新台阶。2011年,全省工业经济保增长成效明显,规模工业增速稳居全国前列,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迈上了新的台阶。一是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全省工业领域千亿产业达到8个,电子信息产业成功跨入千亿产业行列。机械和食品等优势产业产值分别突破6000亿元、3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103.39亿元,同比增长31.1%。二是企业实力持续壮大。五矿有色控股成为首家千亿企业,华菱、中联、三一等企业加快向千亿企业迈进;晟通科技、蓝思科技、唐人神跻身百亿企业行列,全省百亿企业达到15家;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2家,比上年新增68家。三是园区工业提速发展。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23.3%,占全省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38.8%。继长沙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之后,株洲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全省千亿园区达到3个。益阳高新区、湘潭经开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园区。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出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全省工业经济创新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提升。一是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了顶级履带起重机、高性能计算机、光伏装备、中低速磁浮核心模块、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等一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二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大力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省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3084.41亿元,增长24.1%,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1.7%;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占全省GDP比重达到13.8%。三一重工SCC86000TM履带起重机、湘电集团300吨交流传动轮自卸车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三是培育了一批新名牌。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启动实施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工作,全省新增驰名商标64个,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工业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3、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一是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把“两型”理念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效对标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年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4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幅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二是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推进长株 潭城市群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完成1400家“数字企业”创建任务,全省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512,信息化对工业化的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总产值和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20.1%、44%,呈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结构和质量同步优化的发展态势。三是集群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突出产业集群、企业集中和资源集聚,重点扶持专业化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企业配套协作和产业链式扩张,继长沙工程机械成为千亿产业集群之后,岳阳石化产业集群迈上千亿台阶,全省工业经济发展集中度不断提高。
4、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全省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环长株潭地区核心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长株潭三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1.5%,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效应进一步显现;环长株潭城市群在主动对接长株潭中实现错位发展,在扩大工业经济投入、发展新兴产业、建设产业基地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湘南地区开放崛起步伐明显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2.3%,同比提高了1.9个百分点;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1.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1个百分点,正日益成为我省工业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大湘西地区后发赶超态势强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初步建成了一批以农林矿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资4 源利用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及基地,有力提升了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5、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紧紧围绕项目建设、扩大投入、全民创业等重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一是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累计新开工建设技术改造项目9500多个,富士康衡阳工业园、广汽菲亚特乘用车、三一建筑机械技改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随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加快建设,将形成一批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812.1亿元,同比增长36.7%,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2.1%。工业实际利用外资46.49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的75.59%。在全部工业投资中,投入新兴产业的比重大幅提升,全省工业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三是国企改革深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省属国企改革目标基本实现,全省1143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增长,国有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481.5亿元、实现利润15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6%、62.2%。四是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全省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18.65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7.19%;其中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434.67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6.9%,为工业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省上下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各个 方面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湖南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探索积累了深入推进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宝贵经验。
一是必须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发展思路。2008年以来,在相继遇到罕见冰冻灾害、国际金融危机、要素供应紧缺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主动适应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的调整变化,紧紧围绕“一化三基”、“四化两型”战略的总体要求,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产业调整振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一系列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强化了“七个着力”、“四千工程”、“五化发展”等重点工作。实践证明,确立这一系列创新思路和重点工作,符合湖南工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既有效化解了形势变化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又正确把握了新型工业化的前进方向。
二是必须突出综合施策,全面增强发展动力。运用统筹兼顾的理念和方法,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规模扩张,产业基础更加坚实;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转化科技成果并重,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科技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迅速提升;坚持扩大央企对接与承接产业转移并重,累计与69户6 央企实施对接合作项目270个、实际到位资金1810亿元,先后引进119家世界500强企业,开工建设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深化国企改革与发展非公经济并重,国有企业实力加快壮大,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形成了国有民营共同推动发展的新格局。通过综合施策,全省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创新发展、要素集聚等方面的能力明显提升,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必须创新服务举措,有效破解瓶颈制约。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抓住能源保障、金融支持、土地供应、人才支撑等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服务举措,有效破解了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能源保障方面,各级各部门实施联动协作,强化省内资源调控,开辟运煤新通道,加强省外煤炭调运,有效缓解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有力保障了能源供需的基本平衡。在金融支持方面,通过深化金融服务创新,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出台金融扶持政策,优化信贷投向结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有力保障了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资金需求。在土地供应方面,对新型工业化和产业转移项目用地计划实行单列,继续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确保了优势项目及时落地,提升了工业集约用地水平。在人才支撑方面,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着力培训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扎实开展定向培养工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是必须健全推进机制,切实凝聚工作合力。全省新型工业 化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成效,主要是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书记、省长的直接推动下,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充分调动了各方面支持和参与新型工业化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格局。在具体工作中,全省各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逐步健全完善,形成了统筹协调、密切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省里设立了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专项引导资金,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构建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机制。制定了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体系及奖惩办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各级宣传部门和广大新闻媒体切实加大了对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科学研判形势,准确把握新时期新型工业化工作总体要求
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我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需要我们科学研判、准确把握。
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向。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之中,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相互渗透。一是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在更大空间进行配置和组合,既为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将使围绕市场、能源、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二是全球科技8 产业革命深入推进,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孕育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有利于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升级、实现后发赶超;但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加紧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前瞻布局,如果应对不当、措施不力,我们在新技术和新产业领域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陷入长期被动局面。
要科学分析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综合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压力同时存在。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特别是随着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居民消费加快升级、科教水平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以及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市场、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效应的陆续释放,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政策、市场等环境进一步趋好。另一方面,国家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将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政策,环境制约加剧、要素成本上升、增长空间受限等压力不断增大,对工业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要准确把握湖南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诸多阶段性的新特点。一是政策机遇叠加。长株潭、湘南、大湘西三大板块均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我省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实现“两个加快”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全省工业经济提速提质、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支撑。二是要素制约加剧。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资源刚性需求将持续攀升,土地保障难度将越来越大,资金短缺将由小微型企业向大中型企业波及,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将日益突出。生产要素供应的持续趋紧,将对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制约。三是转型任务繁重。我省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偏重化、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工业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在国际市场要素争夺日趋激烈、国内资源环境制约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更加突出,湖南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任务更加繁重。
根据当前形势的新变化,中央及省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是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抓好落实。一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要正确处理“稳”与“进”的辩证关系,既全力保障工业经济的平稳运行、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稳定,又着力在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成效,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二要牢牢把握“四化两型”的总战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体现了主题与主线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具体实践,是推进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要切实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10 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充分发挥工业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的作用。三要牢牢把握“两个加快”的总目标。要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和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要求,把新型工业化工作重点更多地置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发展目标更好地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之上,真正把工业经济发展成为富民经济和绿色经济,成为支撑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两型社会”建设新路子的主导力量。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要突出“一个坚持”。就是要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不动摇。尽管近年来我省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仍然是现阶段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坚持把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作用作为一项重大责任、使命和追求,勇于自我加压,敢于自我超越,以更大的气魄、更高的标准、更有力的措施,努力把湖南特色新型工业化推进得更富成效。
二要突出“两个重点”。就是要突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多点支撑格局。要依托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继续推进工业经济高新化、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着力促进做大做强做优做新,加快构建集创新性、开放性、融合 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为一体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要深入实施大产业、大企业、大集群、大园区、大项目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多点、多元、多极共同支撑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三要突出“三个结合”。就是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功能与城镇承载功能同步提升、工业发展环境与城镇服务环境同步优化,夯实工业发展载体,筑牢城镇建设支撑。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积极运用现代工业理念服务农业发展,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我省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渗透,在深化两化融合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支撑动力。
四要突出“四个发展”。就是要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工业经济加快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跨越。要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12 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大力推进率先发展,坚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把湖南工业经济发展置于更大范围来比较和衡量,力争在中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路子。
三、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抓好2012年新型工业化重点工作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要紧紧围绕稳中求进、转型升级的要求,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4%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3.5%和14%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以上,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4.5%以上,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以上,两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0.55以上。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要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做大工业经济总量规模。
一要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要着力开发储备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大工业项目,增强发展后劲。要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引导资金的作用,逐步加大对重大工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大技改、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要突出推进“四千工程”重点项目,加强项目调度督查,强化要素和环境保障,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尽快实现投产增效。二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扩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工业设计、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要加快中小企业与非公经济发展。要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和引导创业者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改善新创中小企业结构。要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尽快跃上5亿、10亿台阶。要引导中小企业退出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更多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特色资源精深加工行业。要鼓励中小企业主动嵌入大企业大集团产业链,建立供应、生产、销售协作关系和资源、产业、产品的配套协作关系。要引导中小企业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夯实基础,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二)着力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严重制约着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实现我省工业经济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加快工业经济优化升级步伐。
一要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制造企业由传统加工方式向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转变,健全产14 业配套体系,延长制造产业链,增强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实力,尽快将机械装备制造业打造成首个万亿产业。要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支持食品、有色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要大力培育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二要优化企业结构。要大力引导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强、拥有市场话语权的行业龙头企业。要坚持质量兴企、品牌强企,引导中小微型企业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优化布局结构。环长株潭地区要突出先行先试,努力在发展高端产业、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等方面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对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湘南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大胆创新,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和项目落地,实现借力发展。大湘西地区要抢抓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机遇,积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环洞庭湖地区要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坚持联动发展,强化产业协作,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要始终把转方式作为新型工业化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整合重点园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科研设施和信息共享,加快开发一批满足产业转型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要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专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快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创新提升企业效益和发展水平。
二要继续加强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坚持优存量与控增量并举,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准入标准,严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环保准入关。大力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强化实时监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提升企业能效水平。重点推进湘江流域工业行业和企业清洁生产。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关闭小企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三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经济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动产品研发设计、实施测试技术的智能化,加强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探索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16 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大力推进长株潭和13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以点带面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
(四)着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要突出深化央企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区域合作,在拓展开放合作领域中集聚先进生产要素,在扩大开放合作范围中开拓产品市场空间,在提升开放合作层次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深化央企对接合作。延伸拓展央企对接合作范围,大力开发目标央企资源,把对接合作范围扩大到所有央企,把对接目标对象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向央企重要子企业拓展。创新央企对接合作方式,积极推动央企对接合作工作由传统产业领域向新兴产业领域拓展、由引进产业项目向对接产业链条延伸、由建设单一项目向建设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转变。要通过加强央企对接,打造一批在国内同行业领先、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湖南特色、较高技术水平、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央企对接合作产业基地、专业园区和央企在湘区域总部。
二要大力承接产业转移。要坚持把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结合起来,重点承接一批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做大做强的项目,大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效益和水平。要扎实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紧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特色基地,加快形成规模 效应和带动效应。
三要扩大区域经济合作。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与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关联度和互补性强的重点区域联姻,扩大合作范围,努力形成跨区域产业链和配套协作体系,加快构建更加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效产业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通过境外并购、投资合作、设立境外工业园等形式,拓展国际市场。
(五)着力增强要素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完善配套政策,努力破解能源、资金、土地、用工等瓶颈制约,切实增强要素保障能力。
一要继续抓好能源保障。要积极开辟新的煤源和运煤通道,加大外省电煤调运和外购电力度,畅通能源入湘渠道。加强省内煤炭资源控制,支持省内大型煤炭企业开发省外煤炭资源,加快筹建与神华集团合作共建的煤炭储备基地、火电和运输通道项目,继续深化与大型中央能源企业的合作。尽快出台《能源保障条例》,建立完善能源供应的长效机制。
二要优先保障土地供应。要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指标。科学合理确定工业用地布局和规模,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要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城镇规划圈外工矿废弃地进行整理,并等量置换成工业用地指标等办法,努力满足新型工业化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三要着力强化用工保障。要依托重大科研、工程、产业项目18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培养和引进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要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校企合作,鼓励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不断满足企业急需、紧缺的技能型人才。大力实施人才培训工程,提高企业人才素质。
四要切实加强金融扶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积极培育面向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银政企合作,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贷补偿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大力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支持更多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扩大上市公司再融资及企业债券、私募融资等,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广大企业要努力扩大市场直接融资规模,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工业经济发展领域。
(六)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采取综合措施,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为全省新型工业化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要形成推进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在规划引导、项目建设、政策扶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各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要牵头组织解决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要完善政策体系。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加强对 当前我省工业发展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完善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要提供优质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形势和市场变化,加强运行监测预测,加强数据统计调度,为广大企业提供前瞻性和指导性强的信息。要继续深入开展产需对接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开拓市场。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要加强新型工业化宣传,重点宣传工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宣传各级各部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典型经验。要加强对国家和省里近期出台的系列政策的宣传解读,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机遇。要切实凝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举措,进一步形成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浓厚氛围。
同志们,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绩令人鼓舞,目标催人奋进。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推动全省工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向力力)
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
发展非公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向 力 力(2011年3月31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在郴州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几年在抓工业这个问题上,市委、市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工作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取得的成效也有目共睹。近两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7%,高于GDP增幅7.9个百分点,成为引领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的强大引擎。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2.7倍,总量在全省的排位前移,也高于周边的永州、韶关、赣州;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分别达到1432亿元和111.2亿元;工业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特别是园区经济呈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园区规划面积比上年增长174.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7.2%、到位内资增长51%、工业增加值增长40.6%、税收增长71.3%。这些成绩都是值得肯定的,说明我市园区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刚才,建中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回顾总结了“十一五”及去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和非公经济工作,全面部署
— 1 — 了“十二五”及今年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非公经济工作。道晋书记作了重要的书面讲话。大家要认真领会,结合会上下发的几个配套文件,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着重就园区建设发展讲四点意见。
一、要牢固树立“园区活则经济活、园区强则经济强”的意识 首先,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园区是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区域经济的动力源。建设发展工业园区,是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区域发展的政策工具。韩国从1971-1980年,持续实施工业园区战略,工业园区面积从102平方公里扩大到332平方公里,10年间扩大2.3倍,助推了韩国经济的腾飞。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立经济特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工业园区引领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凡是工业园区发展快、发展好的地方,都是经济实力很强的城市。广州经开区以不到广州市0.8%的占地面积,实现的GDP占广州的1/
7、工业总产值占广州的1/
4、实际利用外资占广州的1/
4、工业利润占广州的40%;嘉兴经开区以不到市本级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市本级1/3的实际利用外资、1/4的出口交货值、1/5的财政收入;昆山经开区2009年创造的GDP占全市的55%,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4.7%,财政收入占全市的37.5%。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科学跨越,就必须借鉴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大力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始终坚持加快园区发展不动摇。
其次,从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看,园区是重要平台和载体。企业在园区集聚发展,有利于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企业产供销相互衔接,形成竞争优势;有利于促进—
2— 企业战略性重组扩张,形成规模效应。据测算,科学合理的园区布局,不仅可以节省公共设施投资10%、节约土地15%、降低治理污染费用5%,还可以推动区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在1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华为、中兴、长城、联想、腾讯、TCL、创维等近200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240家,每平方公里的产值高达195亿元;上海市卢湾区在8.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122.5亿元的规模工业增加值、51.3亿元的财政收入;长沙经开区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为45亿元、税收2亿元,预计今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300亿元;长沙高新区通过近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领和推动了整个长沙市的经济结构优化。郴州是个资源型城市,又是个山多地少的城市。与别的城市相比,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大,而且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的转型发展必须更加依托园区,千方百计把园区这个平台做大,推动工业向两型化、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第三,从郴州发展和增长的现实看,差距和问题在园区,希望和潜力也在园区。我市工业大部分是资源型企业、粗放型生产、低端型产品,产业结构不优、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归根结底是由于园区工业不发达、园区特色不鲜明。这两年,我市园区建设自己跟自己比,有了很好的来势,我们的园区规模、投入、工业增加值、利用的外资、实缴的税收、技工贸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去年有些是超过100%的增长,有些是70%以上的增速。但跳出郴州,— 3 — 跟发达地区相比、跟省内和周边城市相比,我们的差距就非常的大,园区规模小、层次低、配套差、贡献小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比如,全市所有园区规划面积加起来都比不过别人一个园区。去年,我市园区规划总面积是129.1平方公里(2009年只有47平方公里),但广州经开区管辖面积达393平方公里,嘉兴经开区规划控制面积110平方公里,长沙经开区也接近200平方公里。再比方说,我们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级经开区,没有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也没有一个很有品牌影响力的专业园区,而全省国家级经开区有7个,其中长沙3个,株洲、湘潭、岳阳、常德各1个。至于说园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那就更加根本无法跟广州、嘉兴、杭州等地相比,就是跟长沙经开区相比,我市所有园区加起来也还远远落后于人家。所以我经常讲,郴州经济的差距和问题在园区,希望和潜力也在园区。我们的园区发展曾经错失了一些机遇,但在这一轮发展中,我们就再也不能错失机遇了,否则郴州的发展将会边缘化,我们将有负郴州人民的重托,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所以,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园区活则经济活、园区强则经济强”的意识,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二、要切实转变园区建设发展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工业化离不开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化也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一个地方的工业园区,往往与一个地方的城镇发展紧密相联;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往往伴随着城镇的加速扩容。前段时间,我们考察学习的上海、嘉兴也好,杭州、广州也好,他们的园区和城—
4— 区是接轨的,园区就是一座新城,基本上三分之一是工业、三分之一是服务业、三分之一是绿化。嘉兴经开区属典型的城市型开发区,也是承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杭州经开区和杭州高新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厂房错落有致,处处鲜花绿草,一个园区就是一座园林化生态城市。上海卢湾区把旧厂房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园区现入驻企业600家,税收过亿元的楼宇达18幢,有一幢楼宇的税收甚至高达20亿元,园区与城区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再比如,苏州依托两个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来推进城市扩容,由原来的一个苏州变成了现在的三个苏州,即“古苏州”,就是原来的老苏州城;“新苏州”,就是苏州高新区;“洋苏州”,就是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
我们的园区要后发赶超,一定要在发展理念上有大的创新,要以世界的眼光、战略的思维、开放的胸襟,高起点找准园区定位、谋划发展思路,决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老路,甚至是弯路。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走出东南沿海办园区之初“搞园区就是搞工业、搞工业就是建厂子”的思路定势,树立新区新城的理念,以“建设一个新园区、打造一个新城区”的理念,指导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园区融城发展、产业融合共生。一是要坚持园区和城镇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发展。要按照“工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定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园区作为城市新城来规划、来建设,实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六个一体化”,推进园区发展与城市新城、旅游景区建设相结合。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
— 5 — 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城市功能,重点加快园区内的学校、医院、餐饮、商贸、文化、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统筹研究、尽快解决园区内企业员工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配套问题,增强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时,要通过建设园区、发展工业、扩大就业,加快城镇扩容提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二是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要立足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和带动水平,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信息、会展、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切实解决好园区产业的配套问题。要大力发展货物运输、仓储、口岸、物流、货物采购代理业,重点抓好湘南国际物流园、有色金属、农产品冷链、粮食购销、药品配送等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打造区域物流中心。要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积极引进中信、华夏、华融湘江、广发等银行来郴发展,探索农村信用社改制组建地方商业银行,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着力发展专业化基金、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园区发展的能力。要积极培育都市型经济业态,优先发展服务外包业,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会展经济;统筹园区、城区、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园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三、要举全市之力实现园区“五大突破”
去年,市里出台了《关于加快园区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园区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即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百亿园区。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又在此基础上,部署了启动实施园区经济三年倍— 6
— 增计划,并将今年定为“园区建设跨越年”,提出了园区经济三年倍增,园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工业发展等主要指标成倍增长的阶段性目标任务。能不能完成这些目标任务,实现园区建设跨越式发展,事关郴州经济能不能实现“高质量的高增长”,必须举全市之力,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采取超常规的举措,实现五大突破:
1、要在扩区调规、拓展空间上实现大突破。去年,我们抓住机遇,调规扩园,一年增加规划面积82.1平方公里,成绩不小,但还远远不够。现在,长沙市经开区提出,到2012年要在发展空间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经开区。我们再也不能输在起点上,不能老在园区规划上落后于人。当前,省发改委正在牵头抓这个事,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把这项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出成效来。郴州有色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经开区,安仁、桂东工业园区申报省级工业园区,这两件事一定要高度重视、盯紧盯死、专人跟踪,确保申报成功。
2、要在规划定位、特色发展上实现大突破。工业园区是企业聚集地和产业集群地。一个成熟的园区,必定是一个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群布局的园区。长沙经开区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正打造“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中国汽车产业集群新板块”,区内的三
一、中联、远大等都是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标志性龙头企业,其工程机械产业产值占全省的3/5,其中有3家上市公司的市值超过了全国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总市值的2/3。青岛经开区按照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三大布局”,重点建设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园区产
— 7 — 业集群产值已占到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8%。我市的园区发展特色不鲜明、产业不集群等问题非常突出,各园区之间产业发展雷同、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非常严重,各园区协作配套、耦合互补的紧密性非常缺乏。各园区所谓的主导产业都是有色、轻工之类的,都重复雷同,没有特色、没有互补性,当然就没有优势了。嘉禾坦塘工业园虽然突出了以铸造为主的“一园一业”特色办园理念,入园的50多家企业都是铸造类的,但规模还不大、产品比较低端、产业配套能力也不强。在园区特色发展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好好研究、认真研究,要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站在全市“一盘棋”的高度来统筹园区规划、统筹园区定位、统筹项目布局。不能搞“山头主义”,片面地看待本地园区的发展,招进来的项目不管符不符合园区的定位要求,一律进驻,只求短期发展;也不能人云亦云,看到别人搞什么就搞什么,没有特色,没有优势,结果是什么产业都有点、最后什么产业都发展不起来。我们一定要客观、长远、开放地看待区域内园区的功能分类,找准本地园区的发展定位,突出园区的特色化、专业化,做足“特色”文章,打造“特色”品牌。要坚持优化布局、错位发展、产业集聚、市县联动的原则,结合产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各园区根据自身优势、现实基础、发展潜力确定主导产业,编制产业规划,追求个性发展。要通过规划和引导,使各类园区真正具有区位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有效利用资源,形成特色鲜明、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市经信委要抓紧出台《关于培育我市省级产业园区主导产业指导意见》。
3、要在狠抓项目、招大引强上实现大突破。加快园区建设,必— 8
— 须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今后,各类工业都要向园区集聚,所有项目都要进园区发展。广州经开区引进了105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沙经开区引进了25家世界500强企业,杭州经开区的阿里巴巴集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网络公司,中南卡通是国内最大的原创动画公司之一。这些地方的园区之所以发展快、发展好,就在于他们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因此,我们抓园区发展,抓园区招商引资,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招大引强上。没有几个大项目、大企业作支撑,园区是发展不起来的,是拿不出手的。一定要明确专门的领导、制定专门的方案、成立专门的队伍,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知名上市公司,力争有新的突破、大的突破。要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加强与央企、省企和大型民企的对接,建立定期沟通磋商机制,引进一批大项目特别是战略性项目。年内,园区招商引资总额要增长50%以上,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要在4.5亿美元以上,实际到位内资要在100亿元以上。市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要组织力量,抓紧研究,尽快拿出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招商清单,做到有的放矢、一击必中。
4、要在加大投入、提升功能上实现大突破。园区大发展、快发展,必须要大投入作保障。在今年首次全市重大建设项目调度会上,我强调今年的园区增长要成倍、投资要翻番,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去年,全市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增长104%,其中工业投资占了55.5%;今年,园区固定资产投资要力争达到260亿元或3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占比要达到60%。不然,怎么体现园区的跨越发展,如何实现园区经济的三年倍增。在投入上,我们一切
— 9 — 工作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安排、来谋划。要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要素供给,不仅仅是指水路电讯气,也包括前面讲的教育、卫生、文化、商贸市场、市政、银行、住房等方面的设施配套。市本级园区特别是郴州有色产业园区要带好头,要一年有一个新面貌、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为其他园区起到示范作用。各县市区都要统筹安排资金,尽快完善园区路网、电网、自来水网、下水道网和通讯网络等,为现有入园企业和引进新企业创造良好条件。要继续加快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今年要确保超额完成200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为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企业和项目落户提供保障。
5、要在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上实现大突破。外地办得好的园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以强大的科技作支撑,创新能力强。广州经开区设立了科技城、中新(广州)知识城,拥有科技型企业4500多家,研发机构380多家,高新技术产值占经济总量的40%以上。嘉兴科技城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设有4个研究所、12个技术中心,研究人员200余人;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引进了9家中科院研究所,设立了11个工程中心。长沙高新区拥有25个国家级、省级技术和工程中心,17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00多个联合研发机构。近几年,我市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迅速,研发经费也成倍增长,比如,去年全市园区高新技术产值增长了61.3%、高新技术产品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了100.6%、规模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了2倍多,但由于起步较迟、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今年,要深入推进“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完善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施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 10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要认真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加大领军型人才引进力度,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关键技术、重大技术攻关,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化、产业化。年内,园区高新技术产值要突破23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要达到65%以上。
四、要在先行先试上先走一步
园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伟大发明和创举,是各地加快经济发展的“特区”和“先行区”。我们的先行先试,首先必须要在园区取得突破。如果园区都不能先行先试,那全市的先行先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套话。园区要为全市的先行先试探索做法、创造经验,以先行先试推进大建设、大发展。
1、政策要特,特事特办。我一再强调,园区是我们的“特区”,要体现“特”字,“特区”特事、特事特办、超常规扶持,做到政策最优、审批最简、机制最活、效率最高、环境最优。一是要进一步创新园区的体制机制。要坚决落实好省级开发园区享受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的政策,决不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找借口、打折扣。各职能部门要借鉴长沙先导区的做法,大胆授权、充分放权,在确保安全、规范、可控的前提下,尽快启动对园区采取“2号公章”的管理模式。要落实好园区派驻机构的职能调整、人员配备等工作,或明确专人到园区服务,确保办事不出园。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园区的办事效率。要全面推行委托代理制、并联审批制等,进一步提高园区政务服务水平。进一步清理涉及园区的行政审批项目和事项,实行“部门(政府)委
— 11 — 托、园区办理、部门备案”的运行模式,提高办事效率。我们这次在汕头考察学习,他们有两句话讲得很好,一是“以目标倒逼任务”,把目标定下来,再把任务分解下去;二是“以时间倒逼程序”,什么时候开工,所有的审批程序都必须在这个时间之前完成。我也讲了很多次,8个小时是1个工作日,再加班加点,那一天就等于是好几个工作日了,提前几天把所有的审批程序都完成,也不违背政策上的要求。别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呢?关键还是思想解放的问题。如果什么事情都是“怕”字当头、“稳”字第一,那还要不要做事?还要不要发展?三是要进一步优化园区的发展环境。要全面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信贷融资、扩大出口等方面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园区企业加快发展。对园区重特大项目的引进,要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要学习长沙经开区“宁静日”、“无费区”的做法,实行园区相对封闭式管理,严格规范园区的涉企税费收缴管理,切实减少各种评比达标活动,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思维要活,敢闯敢干。园区建设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必须要有一种“敢”的精神、“闯”的状态,要敢于创新工作措施、跨越发展障碍、打破利益格局,在关键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的突破,探索出一条符合郴州实际的新路。一是要在园区融资上创新思维。除了向上争、政府投、银行贷之外,还要大力整合各类专项资金,优先向园区工业项目倾斜。要鼓励园区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支持园区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私募股权、集合信托、产权交易等方式融资,引导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重点支持园区中小企业融资。要积极
— — 12运用BT、BOT等融资模式,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二是要在招商引资考核和园区开发上创新举措。要推行“飞地招商”模式,鼓励县市区到市有色产业园区、市经开区建立“园中园”或项目区,招商项目按园区功能分类进驻,利益共享,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同时,要吸引沿海地区政府、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和企业集团来郴独立或合作建设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市商务局、市经信委要尽快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会同有关部门尽快拿出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
3、作风要实,苦干实干。我也经常讲,现在,我们很多工作上的问题,不是思路问题而是思想问题,思路都很清晰,就是思想上不想干、不愿干;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力度问题,态度都很好,就是工作力度不一样、推进力度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政令问题,政策都是借鉴了外地经验,政策的含金量、政策的力度都是有的,就是有政令通不通、落实不落实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就是《关键在于落实》。没有扎实落实的作风,没有苦干实干的精神,工作局面是不可能打开的,要想短时间内发生巨变也是不可能的。这两年郴州所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发扬了“5+2”、“白+黑”、“晴+雨”的精神,是靠实干干出来的。园区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定要扎实、苦干,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
4、考核要严,重奖重罚。非常之事,要有非常之举。园区的发展事关郴州发展的未来。在干部选拔上,要选拔一批敢于担当、敢冒风险、苦干实干的优秀干部去园区工作,选择一批年富力强、熟悉经济、富有激情的优秀干部去园区创业。到园区工作的同志必须
— 13 — 要有闯劲,敢于担当、敢于挑战、敢于打破常规,这样园区才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考核奖罚上,要严格考评,重奖重罚。要进一步完善园区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落实末位淘汰制。对考核中连续两年排在全市末位的园区领导班子,要就地免职。
同志们,园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全市上下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埋头苦干,大胆创新,以园区建设的大跨越,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
— — 14
第五篇:在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刚才,市委、市政府表彰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区县(市)、优秀创业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和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几位同志分别介绍了经验。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创业者和从业者致以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再次鲜明地表达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决支持的态度。《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部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它针。
差距。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服务效率、发展环境等方面,还有诸多与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迫切需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机遇期。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开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积极扶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事关全市大局。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政策,积极扶持,努力使我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总量更大、产业结构更优、企业素质更高、制度管理更好、发展环境更佳,推动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
一要坚持放手发展、扩大总量。要进一步放宽条件、放开领域、放开经营,鼓励各类非公有制经济放手、放胆发展,尽快形成全民创业的热潮。要研究具体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国防科技等行业和领域。支持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及留学回国人员投资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在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组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一批为主导产品协作配套的非公有制企业。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对国有企业分离出来的生产型、服务型、社会型等辅助单位进行收购、租赁或参股。鼓励城市工商业企业投资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积极发展农村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农民企业家进城创业。
二要努力形成规模、提升层次。制约我市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约化水平不高。要倡导合作理念,借鉴国内外优势企业规模扩张的经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加强联合与合作,加快集团化进程。积极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大力推进创业园区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向园区集聚,降低发展成本。重视发展“小巨人”企业。选择一批产品科技含量高、企业资产优、市场潜力大、竞争实力强的民营企业作种子,在立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快速扩张规模和总量,成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龙头和支柱。努力创造条件,支持民营企业上配套生产,加快生产经营的国际化进程。充分利用我市与xx开展经贸合作的独特优势,加快对xx出口产品加工区、对xx科技产业合作园区等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xx投资创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境外申报知识产权,为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切实加强领导,搞好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宽松的社会氛围,是区域发展的无形资产,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关键要营造一个适宜其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要积极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就是对他们的最大支持。中央和省、市都出台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但再好的政策、再好的措施,只有落实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效果。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都要以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要定期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