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丘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研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附主要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
1.本课题源于大化镇在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1)大化镇具有中国丘陵山区农业乡镇的典型代表性。
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位于县城偏北方向6公里区域,幅员面积6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94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8万人,耕地面积2.5万亩。1996年1月实现了撤乡建镇,同年10月被列为四川省第四批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7月被眉山地区命名为“小康镇”。2005年5月,原松林乡、府君乡整体并入。
大化镇的区位特点。大化镇处于仁寿北部经济板块、眉山东南商圈和成都南延经济圈辐射区的重要位臵。[1]具有城郊经济区特点。大化为仁寿北上成都第一镇,南距县城文林镇6公里,西与黑龙滩景区、北与中国枇杷之乡核心产区文宫镇等为邻。西距眉山40公里,北距成都30分钟车程(特别是成黑快速通道通车后)。[2]具有国道经济区特点。国道213线大动脉由北往南纵贯全境,途经7个村(社区),长达5公里。近守中等城市仁寿县城、特大城市成都。放眼2800公里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陕,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
大化镇的基础条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特别是近几年紧紧围绕“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快发展,全镇基础设施面貌得到较大改善。[1]交通方面。镇域内形成了以213线为主轴、纵横沟通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各村组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村通水泥路达到100%。[2]水利方面。大部处于黑龙滩灌区,东风总干渠等灌溉渠系贯通,杨家河等小河流蜿蜒流经中南部,除个别海拔600米以上丘陵山村外,灌溉条件和村民饮用水问题基本解决。[3]通讯方面。除个别山区村外,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村村通,入户率已达98.1%。通信网络实现全域覆盖,手机座机7000余部,常住人口基本实现一户一机。互联网宽带实现村村通,居民户登记上网率已达12%。[4]能源方面。电力实现户户通,场镇和各村农电线路二期改造均已完成,居民、农业、工业、商业用电充足。沼气正在成为农村第二能源,已建成并正常使用的沼气池1990口,占适宜农户比重21%。[5]场镇和民居建设方面。利用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项目加快大化场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加速推进城镇化,城镇建成区已由2005年的0.6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城镇功能较大提升,商贸较为活跃。硬化场镇街道3条约1.8公里。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心村镇建设,劳动、正义、红塔等3个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庄建设顺利推进,明朗(松林场)、曹河(府君场)等村场镇改造即将启动。结合灾后重建推进新民居建设,已累计改造农房1210户。[6]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基本满足需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参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即将实施,社会救济扶助体系建立。村村建有村务办公和村民活动阵地,村庄环境卫生管理良好,农村消费购物网点普遍便民。[7]生态环境方面。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山上栽竹、山下养鱼”举措的实施,不断改善镇域生态环境,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56.3%,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较好。工业原料林(麻竹、柏杨)、经济果林、公益绿化林以及正在悄然兴起的花卉园林业,使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的趋势在大化镇表现得越来越明显。[8]人文资源方面。大化场原名“大花市”。历史上作为乡镇的建制时间无从考证,但已知的文化积淀还是比较厚重。红色据点——她是中共彭(山)仁(寿)华(阳)特区地下党组织的一个活动据点,是当年成都以南地区地下党组织最早、最重要、持续时间较长的据点之一;领袖题词——1958年3月,毛泽东在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成都会议”)期间,特意为大化公社前进大队(今大化镇前进村)题词——“前进,前进,再前进!”;名人故里——这里是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冯建吴和长安画派创始人石鲁兄弟的故乡;文物众多——根据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境内共有文物古迹20余处,其中已有12处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化镇的产业发展。大化镇以浅丘地貌为主,在产业发展上最显著的还是丘陵农业经济区特点。[1]工业方面。2005年以来,大化强力实施“工业强镇、招商强镇”战略,以饲料、食品、塑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集中区粗具规模,成为仁寿县和眉山市的工业重点乡镇,跻身工业经济全市三十强、全县十强。[2]农业方面。以枇杷、麻竹、生猪、肉兔、山羊等为优势农产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成都和仁寿等大中城市农产品市场重要供给基地。到2009年春已建立起6个集中成片的农产品基地:以正义、黎明、明朗、下坝、华兴等12村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基地,全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1万亩,年产枇杷1000万公斤;以曹河、青杠等村为中心的花椒发展示范基地,全镇花椒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以红塔、正义等村为中心的麻竹发展示范基地,全镇麻竹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以龙门、华兴等村(社区)为中心的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专业户已达1200余户,年出栏生猪7万头;以红塔、劳动等村为中心的稻田养鱼示范基地,全镇养鱼水面已达4000亩,年产值3000万元;以英雄等村为中心的山羊养殖示范基地,全镇规模化养殖户150户,年出栏山羊7万只。[3]商业方面。大化场镇拥有商铺1000余家,主要以经营日用百货、家电、农资。遍布农村的农家超市、农资店、收购点、小卖部也接近1000家。以粮食销售、水果贩运为主营业务的农产品经纪大户有200余户。建成占地面积42亩,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的交易区面积10000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达20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并辐射带动周边3万平方米商住楼开发。
(2)大化镇提出并实践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载体,以新型城镇化为路径,试图让丘陵山区人民群众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享有与城市一样的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生活便利和发展机会。大化镇机遇与挑战并存。
大化正处于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期和关键期。[1]在国家政策走向中捕捉发展机遇。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政策取向对于类似大化这样的乡镇来说,具有太多的机会。最重要的就是: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掀起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高潮,发展现代农业。二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与营销业,实现一、二、三产联动。三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探索以小城镇辐射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的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把大化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把大化的发展思路统一到国家大政策上来,发展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发展生机就会越来越旺盛。[2]在区域大格局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四川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眉山市实施“44521”综合交通枢纽计划,仁寿县着力打造成都以南重要交通节点,即将动工兴建的成(都)赤(水)高速在大化镇首尾附近规划设有两个进出口……这一切新变局,把包括大化在内的整个仁寿地区的区位条件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区域格局发生重大改变,给这一区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新优势。而且,对于大化来说,跳出镇域圈子来谋发展,比如放眼2800公里213国道线,北向远交川北、甘肃,南下直抵云南、东南亚,发展空间豁然开朗。[3]在南接仁寿县城中捕捉发展机遇。仁寿县作为四川省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发展态势日益强劲,即将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县委、县政府将城市定位为“生态商贸城”,2015年发展目标锁定为35万人口、3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同时,实施“以心带星”战略,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周边卫星场镇建设。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北到大化镇、南到满井镇、西到黑龙滩镇、东到宝马乡,与“成都向南”发展相对接,仁寿城区向北靠拢,积极融入成都;同时,向西挺进,向黑龙滩发展,争取让黑龙滩成为仁寿城区的一部分。打造交通节点,提升区位优势,发展通道经济,在产业发展上仁寿县正在加快工业发展、打造农业大样板、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建设生态商贸现代休闲新城,打造建材、食品、家私、纺织、医药化工、机械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八大工业支柱。作为县城近郊的大化,在承担这个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上,显然比其他乡镇更具独特的优势。[4]在北进成都中捕捉发展机遇。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实施,成都市急速扩张,将产生巨大牵引力、辐射力和吸纳力,在交通、通讯、产业、土地、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化,融入成都将有很大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5] 在实现富民强镇突破跨越、不断引导满足和实现群众发展需要中捕捉发展机遇。
大化所面临的明显劣势主要有:[1]过渡带效应相当明显。上有基础条件较好、对接成都更便捷、政策支持强劲的文宫镇和视高镇,下有繁荣强盛的县城文林镇,长期以来把大化臵于了一个“过路镇”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本身具有的国道效应、城郊效应等比较优势,正在被过渡带效应逐渐抵消。[2]产业发展缺乏比较优势。尽管经过多年发展,建立起了若干工、农、商产业项目,但是规模太小,成片集中度不高,散、乱、杂倾向严重。缺乏拳头产品,同质化竞争威胁大,产品意识、市场意识不强,发展方式总体尚属粗放型。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脆弱,一、二、三产业联动差,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总体较弱。对与成都市场、仁寿县城关联度高、自身适合的产业,存在认识不足,对新业态培育不够,新经济组织太少,市场反应能力总体不活跃。缺乏产业支撑的城镇,显然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这正是造成过渡带效应的根源。[3]城镇化基础相当薄弱。由于历史因素,大化镇在213线开通的那些年错失了发展良机。作为形成节点效应平台的大化场镇,规模太小,功能缺乏,基础落后,没有特色,难以留住人气商机。城镇化乃大势所趋。面对经济基础薄弱、普遍散居、“空巢户”多的严峻现实,如何找到一条适合大化的城镇化道路,尚需艰苦探索。[4]发展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农民难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自身投入发展的承受能力减弱,导致群众主体性较差、主体作用发挥较弱。在调研过程中,干部群众对此深有认同。结果将会陷入“越穷越难发展,越不发展越穷”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尽管通过近几年努力发展,但大化的显赫度、影响力尚未上升为比较优势,一方面在整个大的区域当中获得上级的政策关注与财力扶持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招商引资难以获得突破,因此借助外部力量发展的能力相应减弱。因此,在发展资金上的内外制约使大化快速发展的难度增大。[5]人才技术瓶颈制约明显。调查显示,全镇农户总数8737户,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12.26%,85%的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比重只有18.3%。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得镇域产业大发展和农村建设显得力不从心。政府在稳定劳务经济适度规模、稳定农民现实收入渠道与引导农民返乡创业发展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在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上,现实体制造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无阵地、无稳定有效渠道,农户在自由式、自发式、散打式的培训中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机具,发展现代农业在科技支撑上显得乏力。
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规避几个主要风险:[1]来自北面的威胁。视高镇、文宫镇对大化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屏蔽效应”。承接产业转移、融入成都市场“力臂过长”。[2]来自西面的威胁。黑龙滩景区对大化乡村旅游“屏蔽效应”。[3]来自南面的威胁。县城商贸服务业不饱和、不溢出状态,构成对大化商务副中心的“滞变效应”。[4]来自产业市场的威胁。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业滞后,商贸服务业缺乏竞争力,产业支撑继续处于乏力状态。[5]来自资源要素的威胁。土地、投资、人才等瓶颈无法突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镇党委政府对大化镇的发展方位和思路提出了如下判断:[1]对未来充满信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具有良好基础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大化镇经历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07年实施“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工作思路以来,全镇上下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举措,坚持产业富民、改善民生,农业投入大幅增加,一村一品取得突破进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较大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体来讲,大化镇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刻,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时期。[2]北接成都南融仁寿,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大化镇丘陵农业经济、城郊经济、国道经济三大特征显著,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体系具有独立性并且日趋完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具有比较优势。整个区域大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大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依托213国道南接仁寿县城,成为承接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的县城副中心,从地缘经济上主动融入仁寿县城。要依托213国道北进成都,重点是从市场和观念上融入,成为成都优质农产品和商旅服务重要配送基地。[3]崛起龙头在城镇,必须强力开辟农村新型城镇化道路。摒弃对城市化、城镇化的教条式理解,提高城市化率、城镇化率“并非要让广大农民离乡离土进城”。树立新的农村城镇化观念,在大化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要积极按照辅城的功能定位,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提升城镇功能和品位,早日成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区,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4]巩固提升基础产业,全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针对丘陵农业乡镇特点和市场环境,着力发展服务仁寿、成都等大中城市市场,以生态、优质、高效、特色农产品为中心,以特色效益农业基地为载体,以产业化经营为手段的现代农业。同时,确立“经营丘陵”理念,构建生态和发展产业相结合,发展速生丰产商品林、水果和花卉园艺产业,将低效丘山转化为助农增收的新的增长点。[5]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城郊国道商贸服务产业。要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遵循城郊经济、通道经济发展规律,以承接仁寿县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部分分工为核心,以建成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目标,以小城镇规划建设为抓手,全力培育农产品加工贸易与仓储物流业、以房地产为支撑的企业后场商务服务业、乡村休闲旅游业。
大化在2007年锁定了自己的历史方位——“工农并举,培育商旅,融入城市,一体发展”,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集聚战略、特色效益农业战略、商贸服务产业提升战略、民生事业统筹发展战略,潜心打造“仁寿生态辅城〃国道农商重镇”。
(3)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实践的基本做法
2007年,大化启动实施“1161”新型城镇化战略,尝试构建以小城镇为中心、若干中心村镇为依托、一批社区型居民点为基础的农村新型城镇化体系,并以此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社会管理等一系列建设。规划打造以1条线(国道213“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小城(大化场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圈层扇形辐射的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体系和新农村综合体。期望通过几年努力,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大化镇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首先以新型城镇化理念为支撑,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城镇化率”的概念,着眼全镇范围布局,构建以1条线(国道213线十里新村走廊)为主轴、1座商务风情小镇(大化小城镇)为中心、6个中心村镇为依托、100个社区型农庄为基础,三个圈层扇形开放辐射的镇域新型城镇化体系,整个大化镇成为一个由三大圈层构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到2012年全镇综合城镇化率(进入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人口比重)达到50%以上。
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的核心圈层。大化小城镇定位为以县城商务副中心为特征的辅城、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龙头,是全镇城镇化集居中心、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的核心承载区,是南进(县城)北融(成都)、打造国道节点重镇核心平台,扇形辐射大化全域。按照辅城功能标准打造大化小城镇,是整个城镇化战略的龙头工程,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一号工程”,也是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成败的关键。
中心村镇是整个城镇化的第二圈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级。功能定位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集居中心,辅城大化的卫星小集镇,“两城”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核心承载区。综合考虑行政村规模、地理位臵、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地方特色等因素,在全镇选择布局六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场镇或村民集居规模较大的自然村落,按照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参照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建设成为片区中心村镇。每个中心村镇近期规划面积因地制宜,人口规模1500人(50户)以上。街道、供排水、电力、通讯、沼气、绿化、路灯、商铺、医卫、幼教、环卫、公交、文体、村容村貌等一般小集镇应具备的功能,都应当统一规划,缺啥补啥,逐步到位。也就是说,要让分流到这个村镇上的人们,享受到一般小城镇的人居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目前正在推进的“1+6” 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将是促进中心村镇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重大举措。依托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配套建立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治调解、农家购物等六大中心。这个中心不仅是村两委开展工作的阵地,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活动的场所、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的平台。
社区型农庄为镇域农村新型城镇化第三圈层。其定位为新农村小型村民集居社区示范点。对大多数无法进入大化小城镇和中心村镇的散居农户来说,综合考虑农户经济基础、耕作半径、居住习惯、原住情结、人口分布密度等综合因素,为他们“就地设城”,现实地有效地快速地让广大农户享受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成果。原则上在镇域范围内布局100个。一个小型村民小组一般规划1个社区型农庄,大型村民小组可规划2个社区型农庄。依托当地集居规模较大的基础条件较好的自然村,规划为规模不大的社区型农庄。特别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靠近现有村道和水利设施定址。一要突出基础引导。体现社区型特征,除了集居之外,要有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当然建设档次、配给速度比中心村镇要低些,但水、电、路等基本设施和服务要跟上,特别是参照社区模式提供公共服务和管理。二要突出规划引导。在农村住宅建设审批环节设立调控措施和奖补措施,引导新建房户特别是“两高户”(居住地点较高、解决基础设施成本较高)到规划村庄建房集居,原来的宅基地实行“退房还耕”、“退房还林”、“退房还果”。要打破村组界限,引导村民就近入庄。三要突出示范引导。采取规划引导、基本基础设施铺底、奖补扶助启动等措施的同时,关键好要激发受益群众自筹自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开明农户移房集居的示范带头作用,逐步实现“集户成庄”的目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帮助“两高户”和居住分散的危房户、特困户搬迁到农庄建房居住。
沉寂多年的大化镇,由此进入突破性发展快车道。
——强力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带动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引领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不断完善场镇基础设施和城镇管理。投资200余万元,硬化场镇街道3条、总长1.8公里。投资200余万元,实施213沿线2.4公里路段绿化、亮化、美化。投资1700余万元,改造场镇旧房127户。今年5月17日,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42亩、交易区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的全钢架、高标准、多功能综合市场建成投入运营,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大化镇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困局。目前,一项总投资6000余万元的新村镇建设工程2010年10月在该镇水利村拉开帷幕。预计2011年7月该村256户村民将整体搬迁到这个中心村镇上生活。这项工程运用“土地增减双挂钩”项目政策撬动,“新节省出来的土地再用于拍卖或者城镇建设,所得收益又用于水利村的建设。”当地负责人称,“整个村庄规划还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老百姓一个平方米仅花三四百元就可以住上一幢川西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用的是天然气,出门幼儿园、医疗站、活动室、农家超市、文化广场一应俱全。”
——全面掀起都市型特色效益农业提质扩面高潮。该镇从经营丘陵、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出发,实施特色效益农业扩面提质的战略,推进佐料蔬菜、草饲畜禽、竹木原料林、新奇小水果等“一镇四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和成都市生态菜篮子配送基地、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实施加速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产业的战略。以大化小城镇为平台,依托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加紧打造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努力建设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
短短几年间,全镇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落民居、社会公共事业、乡村管理等全面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树起了大化崛起的新信心,凝聚起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整体合力。大化镇多次成为全市性会议现场参观交流的热点乡镇之一,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二等奖”、“农村工作综合先进集体”等称号。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一系列举措出台,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撑并使研究更具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以来,大化镇先后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多个村被列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2009年12月该镇10个村被纳入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仁寿枇杷园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范围。
这期间,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重大举措。
2009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按照推进产业化、建设新农村、全面达小康的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方略,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核心,《意见》要求,按照成片整体推进、激发乡镇活力、多元化投入、分类指导原则,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连村成片推进示范片建设,整体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房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建设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片。在示范片内集中成片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美化人居环境、建设新型民居村落,实现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塑造新风貌、创建新机制、培育新农民、建好村班子的“五新一好”目标,使示范片成为现代农业的集聚区、农业产业化的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010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要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着力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连片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强调扎实抓好新农村连片建设,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的原则,科学布局村庄,突出村落特色,优化民居设计,显现新农村风貌。新建和重建农房要严格按规划设计建设,现有农房的风貌整治按设计要求实施。结合土地整理加快农房建设和改造,确保民居建设覆盖到示范片内所有农户。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强调协同推进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中小企业,促进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县城和重点乡镇集聚,吸纳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继续以丘陵大县为重点,支持引导县(市、区)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开发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农民就业增收途径。继续搞好扩权强县试点工作,培育经济强县。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深入搞好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
2010年上半年,省委书记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要求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
大化镇正在探索的“1161”新型城镇化模式与此呈现惊人地“暗合”。广大丘陵地区,由于受地形地貌的制约,建成的新村规模都较小,新村辐射的人口不多,配套设施不好安排。样样配套,配套多了,形成浪费和闲臵;少配套,配套不全,又不方便农民生产和生活。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提出,对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什么是新农村综合体?就是一个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一个融居住和生产服务为一体的环境优美、服务周到的场所。一是从作用上看,居住的人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服务的对象是农民、农业生产。二是从地理上看,包围着小城镇,是小城镇的延伸;又被新村包围,称得上是村中村。三是从功能上看,一方面为农民生活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包括水电气路、通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事业,另一方面为周边新村为农业生产提供周到的服务,包括农民日常的生活物资、农资、农技和信息服务等。四是从地位上看,介于小城镇和传统意义的新村集居点之间,形成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的全域“准城镇化”格局。
(二)研究意义
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认识、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支撑和指导,特别是回归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矫正实践中的偏差,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规律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历史过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概念,1991年著名学者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最早提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正式采用“城镇化”概念。其核心点表现在四个方面: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当代丘区农村城镇化模式普遍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城镇化原始积累主要来自于农业。空间表现上城村结合,逐渐以镇为主。在推进时序上要分清主次,以渐进为主。[2]城镇化偏重于发展第三产业、巩固提升第一产业,而非发展第二产业(工业化)。农民就业亦工亦农,逐渐以非农为主。[3]城镇化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要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要求,通过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别。[4]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推力而非拉力。需要长期依靠“两城”主力带动,依靠政府优惠政策刺激和保障,借助外力加快发展。[5]城镇化过程中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很大,需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藏富于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情风貌亦城亦乡、亦新亦旧,逐渐以城为主、以新为主。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推进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大化镇为例来说,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创造区位新优势的龙头战略。[1]城镇化是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对集居社会文明的心理归属与认同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和社会交流的较高满意度,生活成本降低与生活便利程度,较易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所有这些,使得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成为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通俗地说,农村城镇化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更多地把散居山野的农民集聚到城镇来生活和工作,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的改革发展的成果。那么,实际一点讲,初级阶段的城镇化没有必要贪大求全、拔高标准,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集居化方式,先让农民集居起来并提供必要的城镇化条件。特别在目前快速推进新农村村庄建设过程中,及早规划建设“准城镇”村庄,有利于水、电、路、房和乡村公共服务建设的集约化投入,有利于避免低效投入、重复建设和土地浪费,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和产业成片集中发展。[2]城镇化是区域消除过渡带和两极屏蔽效应影响的根本出路。城镇同时是一个关键的“生产工具”,因为它是集聚人气商机、市场交易、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核心平台。小城镇硬起来,大化便可以把通往成都的那些重镇撇开不看,直接融入成都寻找需要和市场。要发展首先要招商引资,但大化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华阳、视高甚至文宫。那么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来培养新优势,切入这种优势的主导产业只能是三产,而三产的主导产品——从大化的实际来看一个是商务服务业,另一个就是乡村旅游服务业,搞这样的“轻型经济”。围绕“商务副中心”概念,可以培育的产业优势行业就多了,特别是房地产新生带、特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批发与配送市场、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乡村旅游业将可以应运而生。[3]城镇化是大化镇抢抓机遇、营造竞争新优势、实现突破性发展全局性、基础性战略任务。可以说,城镇活,大化则活。大化的突破性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成为中等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化的跨越式发展赢得了更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发展空间。同时,促使大化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重点从早抓好大化小城镇与县城的空间规划对接、产业体系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社会管理对接,特别是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加快城镇建设,迅速提升分担与承接主城区以至成都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分工、分流、转移重任的能力,为全面融入县城创造条件。通过城镇化,提升大化作为213线上一个不容忽略的城镇的“节点效应”。同时,大化目前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要带动大面积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镇的拉动和辐射。要给那些不需要在城市里做的、或在城里做成本太高的、或在大化做更好的人和事(即市场需要),创设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大化。仁寿县城的发展势头迅猛,它迟早要朝北延展,人口居住、商业市场、商务服务迟早要向外“溢出”,地价、环境、服务都比较适中的大化就会成为居民和企业的首选,这就是大化的机会。因此,城镇化战略实施过程中特别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大化小城镇,布局、培育物流配送、仓储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居住、教育服务、农产品加工、休闲娱乐、企业后场服务等项目。放大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把自己定位在仁寿县城商务副中心的位臵上,融入县城,错位发展,充当补充,发展天地豁然开朗。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找到自己的城镇化路径呢?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向城市化社区生活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在城镇化策略的选择上,一要因应时势,有为有位;二要因地制宜,务实有为;三要积极稳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大化镇在城镇化策略选择上提出了自己的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大化镇与全国多数农村乡镇一样,人口多,底子薄,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此,大化镇城镇化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对于这种处于发展中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的乡镇来说,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1]推进大化小城镇向县城辅城转型,搭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平台。[2]推进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建设,带动广大农民现实地快速地进入“准城镇化”时代。[3]推进适合城郊型乡镇、通道经济区乡镇、丘陵农业乡镇综合特点的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集约化发展,夯实城镇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4]构建城镇化发展长效机制。创造性地把城镇化龙头战略,与镇域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管理改革等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这一切都还只是一种个案、一种行为,如何上升到理论层面,找出一套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正是本课题的核心任务。
2.结合大化镇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探索实践的标本意义,研究提出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丘区农村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大化镇的探索,见证了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创新。综合城镇化率和新农村综合体的新理念,小城镇的县城辅城功能定位,中心村镇和社区型农庄概念的引入,无疑是大化镇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城镇化困局的三大独特创举,也是对当前中国特色农村城镇化战略的智慧贡献,同时顺应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由少数示范村(点)建设向示范片(带)甚至全域加快推进演变的新趋势。
他们正在搞的“1161”新型城镇化,就是期望建立一个集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特色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商贸服务基地、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都市短假休憩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乡村管理统筹配送基地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
特别是“综合城镇化率”概念的提出,对今天破解欠发达农村乡镇推进城镇化面临的诸多困惑、困难、困局,具有太多的启迪作用。他们的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这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大化追求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三个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三)概念界定 1.四川丘陵农村乡镇。人口多,底子薄,原始基础以农为主,主导产业相对较弱,劳动力素质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服务相对缺乏,村民居住相当分散,推进城镇化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城镇化水平属于发展型,而非发达型。
2.新型城镇化。
对于发展型城镇化,既要积极趋近国家城镇化的标准、水平,又立足现实走一条符合自我实情的城镇化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发展型城镇化模式。这当中,“综合城镇化率”理念成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综合城镇化率不仅仅计算进入城市、小城镇的人口,而且把进入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居住的人口一并纳入城镇化率核算。与理论层面上的城镇化率不同的是,综合城镇化率就是要通过加强小城镇(核心圈层)、中心村镇(二圈层)、社区型农庄(三圈层)建设,尽可能早的、尽可能快的、尽可能多地集聚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镇化成果。其根本创意点在于准确把握了城镇化旨在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核心实质,既尊重初级阶段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实际,而又锐意推动农村城镇化。
3.新农村综合体。
新农村综合体是在总结我省新农村建设特别是灾后重建新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其基本内涵是:在主导产业连片发展作为支撑的基础上,建立能够体现综合功能和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大化小城镇、中心村镇、社区型农庄就是新农村综合体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参考文献
[1]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9‟17号,2009-09 [2]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0‟1号),2010-02 [3]四川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川新农办„2010‟62号),2010-05 [4]沈骏,新农村策划学,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1第一版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2第一版
二、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进展,可加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丘区乡镇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研究对象,综合引入应用最新政策理论和实践成果,系统研究农业丘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理论体系及其指导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体系。
(二)研究内容
1.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考察(1)课题的提出与大化调研缘由
(2)大化镇背景(具有四川农业丘陵乡镇典型代表性)(3)大化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考察
(4)大化镇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操作模式(5)大化镇新型城镇化探索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模式剖析 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建模
(1)城镇化核心价值观的再认识(基本理论及其现状述要)(2)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分析
(3)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4)农业丘区推进城镇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5)综合城镇化率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6)新农村综合体的提出及其理论依据研究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操作模式研究(1)当前农业丘区乡镇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2)新型城镇化战略对镇域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贡献(3)不同层级新农村综合体的布局规划与功能配臵研究(4)三化联动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研究(5)当家作主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研究(6)自动规范的运行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4.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价值预测与推广思考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四川农业丘区为研究范围,主要以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为研究样本。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文献查阅,全面收集和处理相关的政策文件、理论著作、实作报告等文献资料,做到视野开阔,引用有据,创新有理,观点鲜明,实事求是。
2.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本课题研究人员身处乡镇新农村建设第一线的有利条件,加上有在读学院专家教授做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本课题将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与客观实际“零距离”贴近,课题观点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得到升华和矫正。
3.访谈研究法。研究过程中,将就一些政策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的问题,与有关专家、党委农办等部门官员进行不同范围、不同层面的座谈访问;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建议,与四川丘区乡镇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确保了解和掌握全面、真实的情况。
4.问卷调查法。研究期间,分别就四川农业丘陵乡镇特征、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农村乡镇干部群众对城镇化的认识和意见、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等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使本课题采集的信息面广、客观、真实。
(四)预期进展
1.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2010年6月—2010年9月;
2.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相关文献的查阅分析和归纳:2010年9月—12月; 3.论文提纲写作:2010年12月—2011年2月;
4.补充文献资料,完成论文初稿:2011年2月—3月;
5.论文补充和再次修改,完成第二次稿:2011年3月—4月; 6.论文的论证,再次修改,完成答辩稿:2011年5月—6月; 7.论文的答辩:2011年6月; 8.结合答辩意见再修改,成稿。
三、研究基础(包括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研究条件、存在问题与解决的途径与措施)
(一)与本论文有关的工作积累、已取得的工作成绩和研究条件
1.本课题作者现任四川省仁寿县大化镇党委书记,一直担负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工作,上述基本思想和基本成果系本人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积累,具有承担本课题所需要的理论、物资、人力和实作条件。目前已系统检索和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书刊和政策文献,主持制定出了反映初步课题思想的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正在按规划顺利推进实施。
(二)存在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理论研究水平有限,对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由于工作的原因,论文的进程也会有所影响。因此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补充自己的知识面和扩宽视野,还要积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撰写论文,保证论文顺利完成。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思考
出处:国家统计局
最近,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就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问题赴孝感市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孝感市在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摸索了一些紧密结合的好路子。实践成果显现,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在调研过程中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全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
1、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内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方针,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内容涵盖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实现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差别得以缩小;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医疗卫生体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体系建设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社会主义新风尚得以形成。
城镇化是指社会生产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集聚的过程,体现出非农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一个地方综合实力、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率越高,其城镇工业化、信息化程度就越高,非农人口的比重就高,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高。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发达国家的进程表明,当城镇化率达到20%以后,城镇化进展呈加快趋势,城镇化率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当城镇化率超过70%后,其速度又趋减缓,最终稳定在80%至90%之间。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2、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具体实践看二者紧密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城镇化过程是农民不断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村富裕人口转移到城镇,直接减少农民,达到富裕农民的目的。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从孝感市实际看,2007年农民人均耕地0.7亩地,农民人均收入3915元,其中非农收入占80%以上,可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因此,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镇化,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发展,二者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步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历史新阶段,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打破,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实行一体化推进。因此,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统筹城乡,紧密结合,是实现两大历史战略的必由之路。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犹如一对孪生弟兄,彼此之间没有主从之别,先后之分,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二、新农村建设只有与城镇化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突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不然,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是一句空话。
通过调研剖析孝感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典型,我们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产业是新农村和城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汉川马口镇1993年镇区100万以上企业只有上十家,为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发展,马口镇依托3509工厂和当地民间纺织关联企业传统优势,积极发展城镇经济,通过三年努力,马口镇引进企业2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3亿多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6家,精纺装机总规模达85万锭,纺织工业产值、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37.6亿元和20多亿元。纺织产业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目前,城镇常住人口5.33万人、流动人口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是1993年的2倍,吸纳农民工2.8万人(月均工资1200元,纺织企业年工资开支2亿元),还带动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商贸等产业的发展。全镇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4000余家,其中大型超市、酒店、建材门店从业人员7359人。与此同时,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也在产业带动下加速发展。2005年以来,全镇用于水、电、路、讯及文体、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总投资达2亿多元,镇区面积由3平方公里扩展到6.2平方公里。
应城市汤池镇积极发展旅游业,引导周边农民围绕旅游业发展配套产业。近两年,农民投资兴建了300多家超市、餐饮、洗车、网吧、建材、手机、美容等服务业,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汤池镇常住人口由近2000人增加到5000多人,新增常住人口中60%是周边农民。去年汤池镇实现税收820万元,同比增加10倍。
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都离不开产业的拓展、产业的调整、产业的提升、产业的延伸、产业的支撑、产业的对接。离开产业这个二者结合的基础,无论新农村建设还是城镇化都无从谈起。
2、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
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重点抓好城镇规划。云梦县城区规划重点抓详规覆盖率的提高,重新修编以后的城区详规率达到93%;大悟县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的原则,在对县城区总体规划重新修编的同时,加强指导宣化、河口、新城、芳畈等重点镇完成了城镇发展规划;安陆市按照突出重点、增强带动力的要求,整体规划体现出以市区为龙头的“市区―城郊经济圈―中心集镇―小集镇”的城镇圈放射层特点。二是突出重点搞好产业规划。云梦县对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城关、伍洛等6个乡镇农业产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规划后的产业实行功能互补,结构布局更趋合理。三是突出重点搞好小集镇、中心村规划。农村小集镇和中心村(村庄集并点)是农村的新社区,也是未来城镇化的基础,各地按照体现特色,着眼长远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城乡统筹结合规划。上半年,全市已有200个重点村完成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如汉川市重点村规划纳入全市统一编制,严禁在规划圈外乱搭乱建,农村耕地逐渐向大户集中,农民住宅逐渐向小集镇、中心村附近集中,对基础较差的村规划,由乡镇组织实施;安陆市针对农村有新房、无新村,居住分散的问题,在农村规划中,按推进城镇化要求,以政策、投入、基础设施优先配套建设为导向,引导社会公共资源向小集镇、中心村集中,吸引有建房意愿的农民向集镇和中心村靠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有效结合。
调查表明,规划管长远,规划是前提。只有规划科学、合理、周密、严谨,落实,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目标才能实现。
3、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今后要切实利用好“三大”平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民向居民转化。一是利用好文化中心户创建平台,培养新型农民。应城市大力开展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室160多个;汉川市今年文化中心户达到600多户。通过大力推广文化中心户模式,推动了农民健康活动的开展。二是利用好“十星农户”创建平台,引领农民文明新风尚。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载体,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如汉川福星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十星文明户”实行重奖,农民的公共道德、遵纪守法、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高,该村还组建专业文艺团体,创作出《人在福中》等40多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和歌曲,每年义务为群众演出上百场,引导农民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情趣。三是利用好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农民技能。目前孝感市外输农村劳动力总规模有100多万人,年打工净收入达100多亿元,打工农民已成为市场条件下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重要力量,打工经济已成为不少地方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为此,各地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加强了农民技能培训。今年前四个月,全市共培训农民2.7万多人,新增转移劳动力5万多人。
4、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中心村是新农村的未来,是小集镇的体现,是城镇化的基础。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经济流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中心村,重点建设小集镇,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结合点。一是构建村镇群。对地理位置连接紧密,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中心村镇,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建设,相向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形成小城镇板块。对沿汉江、京广线、汉丹线、长荆铁路、31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和汉十高速等交通轴线的小城镇,以水陆大通道为纽带,推动沿线城镇串联式发展,大力发展城镇带。汉川市规划重点建设荷沙线城镇带,大悟县的芳畈―阳平―城区村镇线,孝昌县的小河―城区―周巷集镇走廊,应城市的“组团式”城市发展路子,云梦县的“6+1”的城镇建设,安陆市的城郊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他们都已具备了发展城镇带的基础。二是发展一批产业规模镇。对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城镇,加强以工业和商贸物流为重点,推动产业和人口上规模。把具有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的重点村镇建设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镇。全市5个国家级、9个省级和一批镇区人口过万人的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三是开发一批特色中心镇。挖掘特色资源,发展边界口子镇、旅游镇、大宗农产品(000061行情,股吧)生产加工镇。象汤池镇的温泉资源、王义贞镇的古银杏群落、小河镇的明清古建筑、宣化店镇的红色旅游等,都进行了必要的开发利用。经过前段的努力,目前,全市镇区人口过万人的建制镇发展到33个,其中,3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6个(马口镇超过5万人);2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7个,1万人口以上的镇达到20个。
运用试点带动的方式,促进了中心村社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共有行政村2936个,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已确定近200个中心村试点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一是以企代村。如应城大普村、汉川福星村、安陆李园村等,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安排,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村村道路硬化,家家电视通、电话通、宽带通、自来水通,卫生、教育、文体、医疗、超市等一应俱全,农民实现了职业非农化,生活城镇化。汉川福星村紧紧依托福星科技集团,集团10年投入村庄建设资金达到1.3个亿,4700个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有4000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二是产业兴村。如汉川长兴铺村、应城龚河村、云梦三赵村、安陆唐僧村等,依托当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很快富了起来,致富后的农民依靠自身力量,“产业兴村,我建我村”。安陆唐僧村集体开发板栗基地490亩,茶叶基地560亩,实施退耕还林976亩,去年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5万元。近年来,这个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新建桥梁,硬化通村道路,铺设彩色步砖,接通有线电视,建设文化广场,拉动村内循环公路,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朝着城镇化的方向发展。三是生态强村。云梦四合村突出苗木和蔬菜基地特色,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一批北部山区村镇通过申报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开发生态旅游村,组织农民自发投工投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村庄面貌发生巨变。四是开发新村。安陆白店村、汉川湾潭村通过运用市场机制和社会捐助的办法,统一开发建设村民住宅,完善新村基础设施,不仅节约保护了大量耕地,农村社区正朝着城镇社区标准看齐,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中心村镇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全市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对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的几点建议
在看到孝感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有效结合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二者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如城乡管理不对称,重城区,轻集镇;产业支撑力不强,特色不突出;城乡建设资金比较分散;镇村规划没有形成城乡一体化;体制政策调整和落实不到位等等。为了两大战略整体推进,真正达到“高效、协调、务实、加速”的要求,我们建议:
1、统筹领导力量。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推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搞“两张皮”。要把二者真正结合好,必须明确城乡一盘棋的整体思路,改变习惯传统的思维,建立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协调、统一推进。切实改变两个摊子各搞各,多路力量散到撮的状况。从组织机构、领导力量、措施途径上搞好结合,统筹各方,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大战略任务的实现。
2、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一体是二者结合的必然要求。当前急切需要城乡结合、整体规划,从战略层面思考,突出超前,注重特色,切实改变目前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开、管理分治的状况,抓紧抓实编制城、镇、村一体化的规划。一是要突出产业规划重点。二是要突出特色和优势抓好一批重点镇的布局与规划。三是要按照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突出抓好一批中心村的规划和建设。
3、统筹政策支持。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中,政策导向、政策牵引的作用十分重要。目前,在两大战略实施中的政策不一致、不同步、不平衡的问题较明显,已成为整合城乡资源、影响整体推进、不利紧密结合的政策障碍。今后在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政策的一致性。一是土地集约经营、开发利用政策的一致性。二是城乡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政策的一致性。三是城、镇、村管理方式,综合服务配套政策的一致性。四是农民居民户籍管理同等待遇的一致性。五是外引内转的优惠同等政策的一致性。如果做到城乡等同、政策一致,必将大大促进城镇化提高,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
第三篇: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城市会展综合体发展研究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城市会展综合体发展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的规划布局、经济增长结构、产品配置模式等均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会展综合体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载体不仅能加速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还能完善会展产业品质化国际化提升,有序健康推动新型城市建设和会展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对建设新型城镇和会展综合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会展综合体对促进新型城镇建设的作用,并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提出会展综合体的发展路径及建议,以期促进城市建设与会展业发展“双丰收”。
关键词:会展综合体;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扩张城市面积数量相比更注重提高城市质量,以此来提高城市化水平。会展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面包”,对城市经济的乘数效应极其显著,会展综合体作为会展经济的承载物能有效聚集物流、人流及资金流并快速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区域。因此,在我国快速推进城镇化的战略进程中,在满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利用会展业的带动作用,合理规划构建会展综合体,推进产业集聚,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生产生活及新的城市区域发展,促进城市生态体系和人文环境的打造和升级,最终实现和谐的城市环境。
一、会展综合体概念及形成分析
会展综合体是国内近10年来新兴的一种综合体类型,也是会展建筑的重要发展形式和方向。就会展主体功能及国内各地会展发展状况已有不少论著对其理论、经验、方法进行了研究,但对于会展走向综合化,功能中心多元化,这些已有成果均较少涉及。借鉴城市综合体的相关研究笔者将会展综合体定义为:会展综合体是以会展产业为基础,创造性地将展览、会议、商业、酒店、办公等多项功能汇集于一体的大型或超大型会展综合性建筑体,能满足会展活动期间一切服务性需求,也能满足会展活动外的城市大型活动需求。会展综合体具有“大体量、一体化、多业态”的特点和优势。
会展综合体归根结底属于会展场馆的一种类型,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我国最早的规模化的会展场馆是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建立的单独性的展馆或会堂,90年代出现了能满足简单展览和会议活动的会议中心或会展中心,21世纪出现了展览建筑与会议建筑各自功能都很完整的国际会展中心。在“大会展”的发展趋势下,会展活动已从单纯的会议、展览形式向举办各种丰富多彩活动的“大会展”方向发展。这就提出更大场馆、更大空间的需求,例如2013年后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这样大型会展综合性建筑的出现。
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会展综合体的发展内涵
城市是会展活动的举办基地,会展综合体是会展活动的举办承载物,会展综合体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一方面会展综合体直接作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着城市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不再简单局限在基本公共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城市资源分享等传统要素方面,并且扩展到城市布局、城市交通、城市环保、城市特色等新的方面。所以从城市层面来说,会展综合体能在节约发展成本,不“翻天覆地”对城市原有规划进行颠覆性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扩大发展层面、集聚更多业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树立城市文化形象的城市局部调整。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为会展综合体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政策支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也能提升会展综合体的人文内涵,吸引更多会展活动的落户或举办进而充分发挥会展经济作为“城市面包”的乘数效应。
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会展综合体的发展应以“人”为核心,以提升城市质量提升为规划建设指南,避免单一造城运动而是通过会展综合体建设的合理规划、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承载力增强来实现新型城镇建设的最终目标。
三、会展综合体对促进新型城镇城市发展意义和作用
会展综合体顺应“大会展”的发展趋势,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会展综合体规模逐渐变大,功能日趋复杂,往往成为新区与新城的地标和各类事件活动的中心。会展综合体既具备举办会议、展览、节事和其他大型事件活动的博览建筑的性质,又具备住宿、餐饮、娱乐和其他商业活动的附属功能,完全符合“不简单造城、以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城镇格局更加优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
(一)会展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建设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改善或重建公共基础设施,会展综合体集会议展览展示、餐饮、娱乐、购物、商业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因此公共基础设施的特征十分明显。会展综合体是会展活动举办的承载物,会展业对于当代经济的影响有目共睹,因此合理规划和建设会展综合体既能拉动当地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又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借助会展综合体带动城市一系列发展。
(二)会展综合体是城市各类大型事件或文化娱乐活动的举行场所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大城市“质量”的建设,提升城市的人文科技含量,符合城市特征的大型节事活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都是实现文化兴城的重要手段。会展综合体除了经营会议、展览产业外,还可借助其高科技宽空间的场所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民众提供精神活动举办的场所,成为建设文化城和谐社会的平台。
(三)“地标”级会展综合体能改变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
“地标”级会展综合体不仅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发展渊源,同时由于其业态的多样性使得以其为中心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居住生活圈,例如,南宁国际会中心带动了南宁琅东新区的发展,使得琅东新区从原来的偏远之地建设为现在的经济中心,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发展。会展综合体的建设能够实现“城中城””的城市布局(如德国汉诺威),有利于突破“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从而使城市价值能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地标”级会展综合体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人口居住、土地等问题,同时对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转变城市商业格局有明显作用,实现城市价值最大化。
四、会展综合体的发展路径规划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央公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03-17北京晨报(北京)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这部全文3万多字,共计30多章的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重要影响?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关键词:指导性
文件内容: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一些地方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一些城市“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
专家解读
“这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全面丰富,总结并吸取了国内外城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指导性强,意义深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说。
他说,为了避免走弯路,这份文件认真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的经验教训,包括: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关键词:以人为本
文件内容: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在徐洪才看来,这部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文件围绕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着墨很多,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城镇化’等一系列问题。”他说。
谈到规划强调城镇化必须和信息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时,他说:城镇化不能孤军深入,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就难以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出现“睡城”、“鬼城”和底特律现象;农业是基础,农业现代化事关粮食安全。信息化则关系到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词:发展动力
专家解读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多次表示,美国的高科技与中国的城镇化是拉动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对此,徐洪才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世界也是一大机遇。
徐洪才说,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大、中小城市建设将需要修建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电力、燃气、自来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这意味着创造大量投资需求和就业机会。
他说,同时,亿万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这也会带来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投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关键词:量力而行
文件内容:我国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类城镇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预期和选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词:生态文明
文件内容: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专家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建议,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伪低碳”:一些城市计划建超高层大楼,但把每吨水从地面提升到几百米高的楼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是虚假的集约、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伴随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以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逐渐转移这一结构性变动。城镇化也包括既有城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城镇化的每一步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劳动。城市的形成、扩张和形态塑造,人的活动始终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城市从它开始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对人进行了重新塑造,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新型城镇化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简列)
1,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保护农民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2,新的观念、体制、技术下的新型产业模式
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应该贯彻到城镇化的生态文明过程与行动上,首先要改变的是人的观念、体制和行为。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处理好城市建设中眼前和长远、局部
1和整体、效率与公平、分割与整合的生态关系,强化和完善生态物业管理、生态占用补偿、生态绩效问责、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控制性详规等法规政策。
推进产业生态的转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这需要以城市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要在弄清资源和市场、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策划、规划、孵化新兴园区、新兴产业、新型社区和新型城镇,将传统的招商引资模式改变为招贤引智模式。
3,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和宜居生态工程建设。
比如汽车交通将转向生态交通,以最小的化石能源消耗和物流,实现城市流通功能的便利通达;将耗能建筑变为产能建筑;通过地表软化、屋顶绿化、下沉式绿地等生态工程措施,实现对生态占用的补偿,使建设用地兼有生态用地的功能。
三、中国城镇化历史背景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有1.6亿农民工,户籍问题把他们挡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们是被城镇化、伪城镇化的。如果挤掉水分的话,我国只有35%左右的城镇化率。
四、中国城镇化过程有哪些问题?
1,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土地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它是保持经济增长、推进城镇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和谐以及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关键要素。”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
过去三十年,中国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进展,为建立和完善土地财产的现代法律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正在经历的深刻和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的各种需求。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一特征带来的问题是: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享有更完善的权能,二者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这一基本特征导致了四个主要问题:农民土地权利弱化;地方政府(市县一级)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与土地相关的融资;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和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与此相关的耕地占用和流失;土地法律框架不完整。
农民土地权利弱化,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物权基本上是形同虚设,严重制约了农民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的权利。征地程序与补偿标准不公平,土地征用成为社会不满的一种来源。
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的土地融资,一次性收入的做法使长期的收入来源不可持续,也使土地相关收入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缺乏透明度与责任,可能会导致金融部门的风险。
按农业产值的原用途补偿和经营性用途的招拍挂出让,激励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导致宝贵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突出表现为各类城市的形象工程以及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低。目前中国城市的容积率只有0.3—0.6,远低于发达国家1以上的水平。而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持续减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最终危及社会稳定。
按照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没有对两种所有制土地平权的制
度规定,这不利于对土地权益拥有者的切实和充分的保护。农民土地权利与城市房屋均属私人物权,征收私人物权采用不同标准势必重新引入城乡征收法律的二元体制。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财产制度,土地政策和管理制度要有效地在多样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竞争的土地各种功能中寻求一种平衡,需要一套综合、完整的措施。专家分析,土地政策改革的目标应该有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促进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田进行保护,通过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支持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流动,有序的城镇化。
第二,促进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部门的发展,在一个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规划框架下,通过市场机制为城市的扩张提供土地。
第三,为地方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以土地资产作为可持续的公共收入的基础,为公共服务和投资提供资金。
第四,完善利用土地作为抵押来获得资本的政策工具,增加可抵押资产的选择,支持金融部门的成长。
第五,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快速经济增长的一致性,并把生态文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第六,促进土地管理体制和土地权利安排的协调、一致、完整和保障产权的稳定。2,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如果按户籍来算,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农业部新闻发言人毕美家表示,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
1.6亿的农民工群体。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专家认为,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3,盲目造城运动致城镇化效率低下
我国城市化在加速,现在从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地级、县级城市,都在建造大马路、大广场、大建筑。但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把各种产业都堆在大城市里面,搞“造城运动”。结果不论城市建设还是城市运营,都效率低下,使城市化和工业化受到了成本过高的阻碍。
首先,土地资源大量浪费。中国是一个土地短缺的国家,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浪费非常严重,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地超过了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万元GD P耗用土地面积超过发达国家10倍以上。而且用这样的办法进行城市化,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大量虽然进了城却并没有真正成为市民的“农民工”,于是出现了双重二元结构。
其次,用摊大饼式的发展推进城市化,因为专业混杂,所以并不能够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的专业化水平很低,这样就很难提高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半径变得非常长,交通拥堵,城市运行的效率变得很低。
为什么会发生低效率的问题?一是由于价格扭曲,使得土地被大量浪费。二是政府职能错位。“城市”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来源。我国城市大多是从“城”即“都”(政治中心)发展而来,而其他国家的城市大多是从“市”即市场发展而来的。一般而言,市场自发地使得城市的空间布局趋于合理化,形成了相关行业支脉繁多、关系密切的金融业集中在大城市,行业间关联度不高的制造业集中在既能发挥专业化的集聚效应,又能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小城市的格局。而在我国,政府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模愈大的城市行政级别愈
高,支配资源的权力愈大,行政级别愈高的城市也就有更大的权力动用资源来扩大城市规模。这种体制推动了近年来风起云涌的摊大饼式“造城运动”。
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是什么?
方向一:土地流转试点
新型城镇化将启幕农村新一轮改革,土地流转乃大势所趋。为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征地补偿被置于首位。”北京大学著名法学专家姜明安认为,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将为《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的制定和农村的土地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城镇化的一大难题就是农村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1992年,广东省南海市下柏村农民将承包经营的土地以股权形式,流转给村集体成立的经联社统一经营。
而最近的一轮土地改革始于2008年,当时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成为此轮改革的主题。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城镇化方面,很多地方的土地改革试点“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不同的经验:重庆的地票式交易、成都土地流转、广东佛山的股权分红、天津宅基地换房,不同的地方做法不同,但都为全国的土地改革提供了借鉴。
比如成都在新一轮农村产权改革中提出,“确权”是基础,“流转”是核心,“配套”是保障,这样的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但在取得经验的同时,确权、监管、收益和小产权房等棘手问题也暴露无遗。
在北京打工5年的农民工杨雄称:“政府如果不把土地和就业解决好,将户籍迁离农村的农民就会觉得不踏实,还不如留下土地种庄稼更有保证”。
这已引起决策层的重视。农业部最近就明确表示,2013年将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争取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
方向二:户籍可能是新型化城镇推进的突破口
“户籍改革看似简单,但要落实与城市户口相挂钩的利益却很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分析,户籍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行,就是因为城里的福利政策太多了,且继续和居民户籍密切相关,进城的农民很难同步获得社保、就业、教育的机会。资料显示,全国将近2亿进城农民工中只有200万左右通过买房、结婚等方式获得城镇户口。如此一来,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党国英表示,2020年若要达到50%以上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关键在于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到位。
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要依靠改革实现没有水分的真正发展,而城镇化是发展最大的潜力。
方向三: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六、我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模式(试点城市)
成都
天津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