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
2013年08月22日来源:《商业时代》2013年第10期作者:张红岩
产业集聚区及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在提出产业区概念的同时,发现了外部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密切关系,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二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三是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地理学家韦伯最早提了集聚经济的概念,并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次使用集聚因素。此后,廖什(A•Losch)、萨根特•佛罗伦斯(P•Sargant Florence)对集聚经济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区就是一个或者几个相关产业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的区域。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传统城镇化强调的是以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尺度,而新型城镇化则强调一个“新”字,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与区域内农村、农业协调发展,同时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现状
(一)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上不统一
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在处理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关系时,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重产业集聚轻城镇建设,把发展和加快工业促进产业集聚与推进城镇化隔离开来,这就会造成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状态。另一种是重视城镇建设而缺少核心产业的支撑,其结果是有“城镇”而无“市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较差。
(二)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城镇规划不科学
新型城镇化的规划不能以“镇”论“镇”,对于小城镇应运用现代化理念来科学系统地规划。如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经济社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其功能定位就不明确,最终结果就会导致城镇与城镇之间,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之间缺乏关联性。所以在城镇规划中,一是应该把中心镇、经济强镇、普通乡镇和中心村进行合理规划,梯度性、层级性相结合,否则就会导致城镇功能定位趋同,千“镇”一色,缺乏特色。二是要考虑产业规划和城镇规划的配套衔接。产业集群与城镇建设功能如果互补性差,就会造成城镇建设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优势强、镇城形象不佳、品位不高等问题。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服务、政策体系上不配套
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就要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就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消除传统的制度障碍,这就要求土地、资金、资源等要素配置和税收、信贷工作涉及土地流转、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相配套,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部门在这些方面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政策导向不明确。
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践经验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市场自由选择的,其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是良性互动、以点线面的加速度推进方式为特征的从乡村、集镇、小城市迈向大中城市的一种模式。1984年,义乌提出“兴市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掀起了义乌经商办厂的热潮。义乌市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的最明显特点,是以专业市场为对接平台的产业集聚效应的累积,及其扩散过程中城镇化的积极响应和反馈。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是以外来投资为驱动,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开发,促进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一种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专业镇为载体的要素聚集及实现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耦合联动。
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建设则是政府有规划的产业集聚举措,这种有组织的经济集聚活动不仅引起区域性经济密度的变化,而且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在开发区内的土地开发规模大,进展速度快,能很快地产生吸引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来聚集的“洼地效应”;二是开发区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如交通、通信、金融服务等行业支持,因此,也就天然性地加强了城市与开发区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促使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而形成了团块状城市空间结构的新的生长点。这也是由政府部门规划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最明显例子。
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关系
首先,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是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城镇化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城镇化水平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在对1950-1970年约100个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做调查,得出城镇化的发展随着产业的发展表现S型上升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发展速度高于城镇化,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机制;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当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发展速度才开始放慢,也就是说,当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作用超过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发展则主要靠产业。产业集聚区是工业空间集中发展的平台,因此,建设产业集聚区可以引导产业向园区内集聚,产生集聚效应,引发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就可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从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化发展就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区是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的空间载体。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源、经济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就在于通过人口的聚集来带动人才、科技资源、产业、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促进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新型城镇化直接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平台,新型城镇化还创造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环境上的外部经济效应,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服务工作上的完善。由此可见,在经济上实现集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点。新型城镇化的集聚发展,一方面可以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为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了经济生产要素和技术资源。最重要的是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等也会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也为产业集聚区搭建了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
再次,产业集聚区是人口集中的平台,产业集聚不仅仅是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同时也是人口的空间集中,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准。而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统一,因此,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的居民有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其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策略
第一,加快农民市民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职业转变的基础上,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真正转化为市民;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新城区的增长内核。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项目入驻产业集聚区的必备条件,优化发展环境是一流产业集聚区的关键要素。一方面把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住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以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强化产业集聚区与区外设施的互通对接和共享。另一方面健全资产评估、物业管理等中介服务机构。
第二,要提高农民脱离农村的能力。大规模推动农民进城,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大对城中村、城边村、产业聚集区涵盖的村和其他有产业支撑区域的村的城镇化改造力度,实现整村城镇化。同时也要探索推动一般农区单户居民向城镇迁徙的条件和机制。按照产业定位,整合规模较小的单位,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使同类相关产业高度集聚,形成规模,做大做强。选择竞争力较强、能够形成规模优势和带动能力的产业作为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扶持龙头企业。做好产业关联配套。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发展的要求,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配套和集聚能力,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层次。依托高新技术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吸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项目入驻,开发出稳定、持续、超强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土地利益保障为核心,强化节约集约发展导向,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型城镇化表现为人口、产业和设施在空间上的科学调整和合理变化,必然发生土地功能和权利主体的改变。土地利用增效,维护农民土地利益,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发挥。加快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是推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积极引导高效益、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占地少的工业项目入驻集聚区。想尽办法增加土地供给。企业改建、扩建厂房,充分挖掘现有厂区土地的潜力。
第四,构筑创新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区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产业集聚区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产业,建设重大科技设施,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各种创新载体。二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体系。发挥财税等政策杠杆的导向作用,引导鼓励区内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牌,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大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解决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条延伸。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机制。鼓励兴办科技型企业,创办产学研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和培训基地;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张洁云.城乡一体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为例[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左雯.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推进协调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
本文荣获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市增长管理协动机理研究”(11BJL00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B253);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22400450383);教育部项目“资源依赖视域下地方大学办学定位的策略及效能研究”(编号:11YJC880025)
第二篇: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引导约“1亿人”就近城镇化。城镇化需要不断强化产业支撑。近年来,河南、江西、安徽、河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把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引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提高了产业发展和集聚人口的能力,促进了农村转移人口就近从业。中西部地区如何依托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系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关系到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健康发展。
中西部地区依托现有的产业集聚区,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关键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吸纳效应,引导转移人口就近就业。过去的产业集聚区建设注重经济功能,强调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忽视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城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今后,需要从产业可持续、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迁移人口就业能力三个方面,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区对于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的作用。
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实现稳定就业。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引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前来集聚进而形成本地特色产业集群;另一种是在本地产业基础上延链条、壮龙头、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基于以上两种模式,中西部地区要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促进要素聚集,推动同类相关产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转移人口稳定就业奠定基础。健全产业集聚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就近就业。中西部地区要依托产业集聚区,在中小城市着力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就业供给。在此基础上,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就业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和附近农业转移劳动力供给的有效衔接,吸引农业转移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就业能力。针对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水平,促进转移人口的就近就业能力,保障稳定就业。二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扩散效应,推动产城融合。中西部地区要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必须考虑转移劳动力及其家属的安居问题。迁移人口全家都迁居到城镇,从就业到安居,是城镇化的重要一环。目前,大部分迁移人口居住在工厂宿舍和出租屋等临时住所,这就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集中居住区,从科学规划、建立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机制、完善配套服务三个方面,促进产城融合。
强化产业规划与空间规划的衔接。中西部地区可适度在中小城市边缘布局产业集聚区,与城镇规划相衔接,要强化中小城市产业集聚区的城市功能,围绕产业集聚区做好居住区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和资源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建设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
推动集聚区安居工程建设。绝大多数迁移人口都不具备在城镇稳定居住的条件,需要通过建设安居工程和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可探索在产业集聚区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和集中居住区。同时,探索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为进城农民工将农村资产转化为城市资产提供平台,为农村转移人口购房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农村转移人口安居在产业集聚区周围。
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完善集聚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网络,实现集聚区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和城区设施紧密衔接,推动城区公交、邮政等向集聚区覆盖;加快完善与产业集
聚区配套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商业等生活设施,解决转移人口的就地就医就学等问题,促进转移人口的家庭化迁移。
三是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引擎效应,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目前,产业集聚区促进人口城镇化的社会功能依然较弱。新型城镇化要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基础上,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区户籍制度改革保护农民农村户籍附着的权益、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迁移人口的城市认同三个方面,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
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集聚区要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就需要把产业集聚区的就业人口由“工作人”转变为“生活人”,满足他们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内就业人口全覆盖。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集聚区内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方面的均等化。
推动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新型城镇化要更加注重社会融合,实现转移人口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市民化。产业集聚区要强化社会福利渗透,通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的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培育社会组织,扶持相关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等,引导其参与当地的社区生活和社区治理;塑造市民文化,通过文化建设,提高转移人口的城市认同感,形成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新文化。
第三篇: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
陈晓亚 张文正
摘要:今年旅游工作会议,对我省旅游工作的大方向进行敲定,2012年我省将集中加强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全力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商丘市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旅游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在省旅游局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商丘市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促进商丘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将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商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对发展旅游产业集聚区进行了SWOT分析,提出了建设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对策建议。希望本文能对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SWOT分析对策建议;
当代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产业规模最大和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旅游产业不仅有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促进社会进步;不仅有利于增强硬实力,也有利于提升软实力,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
一、商丘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位于河南东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商丘是老子、孔子的祖籍,也是庄子、墨子的故里。商丘旅游资源秉赋良好、潜力巨大,风水八卦古城、芒砀山西汉地下宫殿群、黄河故道湖泊湿地、林海果园都是世界级的。与同在河南的名城开封、洛阳相比,拥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商丘,在旅游市场上还显得相对沉寂。商丘旅游成为河南旅游的十大遗憾之一。
二、建设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为:以旅游服务业为主体,以旅游产品的生产、加工、展示、销售为重要特色,以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为重要功能,形成旅游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心区域。商丘按照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打造永城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在永城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基础上打造下一个商丘古城及黄河古道湿地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下面我就分析一下商丘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一)优势
在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要素比较分析中,区位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要素之一,也是最明显的优势所在,商丘位于豫鲁苏皖四省的结合部,区位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周边三省区的旅游市场。再加上商丘交通条件优势突出,商丘位于全国两大铁路大动脉京九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公路运输也是优势明显,连霍高速在商丘境内穿过,而且商丘在不久的将来将建成军民两用的机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劣势
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影响,尤其是政府政策与资金扶持对促进交通和市场调节方面的引导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推动力占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的国情,政府推动机制是政府扶持旅游产业聚集区发展的关键,首先是因为市场经济产生作用的时间比较短,市场机制不是非常完善,市场自发作用时间比较长,所以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的,可以理解这个动力机制是由上而下的。并且旅游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单独依靠市场机制很难短时间内创造足够调节,实现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而政府机制可以与市场机制想配合,共同促进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商丘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没有更多的资金去加大旅游投资开发的力度,再加上商丘大中型企业数量很有限,而且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机遇
建设旅游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中原崛起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商丘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优势、实现率先崛起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应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业定位应瞄准旅游产业。如何把握旅游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他说,关键是提前谋划,因地制宜,尽快使旅游产业成为当地先导性、支柱性产业。要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招商选资力度,主攻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型项目、带动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长的综合性项目,注重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高科技附加值的集成型项目。市委市政府领导对产业集聚区的高度重视,将为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挑战
在今年二月份召开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中,今年河南省将重点推进并抓好郑州新区、焦作云台山、登封嵩山、洛阳龙门、平顶山尧山—大佛、信阳鸡公山、许昌鄢陵、永城芒砀山、驻马店嵖岈山、南阳卧龙岗等10大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面对全省各个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将面临很大的挑战,怎样能够把商丘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更好的去挖掘产业集聚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是我们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建设商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旅游投资、融资平台,培育市场主题,可以考虑走集团化发展,如果有条件,建立旅游控股集团进行综合经营管理。其次,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对该商丘的景区景点、旅游项目进行开发、组建,鼓励企业或个人投资旅游业,实现旅游主体多元化。另外,市委市政府要注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农村投入、道路交通投入等等,尽可能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以迅速提高旅游产业集聚区的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建立良好的旅游人才机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步伐,旅游产业集聚区应与相关旅游教育机构和旅游企业加强交流、合作,达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的培养旅游人才,做到旅游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相对接。地方政府要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开展旅游教育,加强旅游高等学历人员的教育,为行业培养具有战略意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每年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只有53%从事旅游业,当今世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一方面要建立有利于吸收人才的人才机制,引进和招聘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起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用事业吸引人,靠环境留住人,以机制激活人”的人才机制。重视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全民“大旅游”的意识。
第三,加强旅游管理队伍、导游队伍、服务队伍的建设,各级旅游培训机构进行不定期培训和考核,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加大向全民宣传建立“大旅游”的意识。形成“人人为旅游服务”的局面,为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重视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开发、发展旅游人力资源。旅游行业要把确定各个层次的旅游人力
资源的开发、实施人才战略作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做。并且政府在宏观上制定相应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旅游业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人才结构,加强职业规范和道德教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
第四,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在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各种旅游接待设施,首先要实现旅游交通的畅达,其次满足宾馆、饭店的接待数量和质量要求,然后要建设一个旅游产业集聚区的游客集散中心,设置旅游专用线路,车站,提供综合查询、咨询,预订酒店和车船机票、客运服务、医疗求助等服务。
走旅游立市之路,以旅游业引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打造商丘新名片,是商丘市下步发展的目标。加快永城芒砀山旅游产业集聚区和商丘古城及黄河故道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于加快商丘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商丘将最终建设成为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商务、会议、娱乐、购物等综合旅游功能于一体,中原经济区中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和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第四篇: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处长,各位核查组领导: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欢迎你们来到******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2012年企业税收完成情况进行核查。下面,我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敬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我们将认真整改。
一、产业集聚区基本情况
******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市东北部,是充分利用山前坡地、荒地开发建设的产业集聚区,2009年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后才全面启动建设工作。由于集聚区起步晚、基础差,发展还仍处于培育阶段,与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集聚区原规划面积6.5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2012年,经省政府批准,对集聚区向西,向北进行适当的扩展,新增规划面积2.16平方公里,总面积达8.75平方公里。截止2012年底,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3.3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7.3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94亿元,工业完成投资25.45亿元。
二、产业集聚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12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集聚区经济发展速度较2011年略有减缓,规上企业完成主营业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8.8%,较2009年增长342.6%;税收8832.6万元,同比增长3.2%,较2009年增长129.1%;其中:2012年“三税”全口径收入2229.9万元,同比下降8.9%,较2009年767.6万元增长190.5%。
三、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状况
截止目前,集聚区已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22.92亿元,累计已完成工业投资17.44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0个,完成投资19.65亿元;引进省外项目2个,总投资3.4亿元,完成投资2.3亿元。我们的具体做法,一是“整合”“配套”--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我市六大支柱产业,结合我市矿用设备生产企业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初步形成了以全国500强--河南煤化集团为引领的山久管业、柯如机械、鼎力机械等先进矿用机械生产企业集群;围绕厦工机械、奇瑞发动机等项目抓配套,建设强信科技、中晶特玻等高科技企业为主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先后引进了力合热导压力容器项目、金结化工压力容器等专业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二是“突破”“创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我市四大新兴产业,结合我市碳酸钙产业的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高科技纳米碳酸钙产品生产线,打造新型纳米碳酸钙生产基地;通过建设多碳醇助溶剂及醇醚燃料项目,推进了河南省车用民用新型燃料的应用。该企业通过新型醇基燃料的研发,申报了六项国家专利技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是国家科技部新型醇基燃料燃具示范基地。三是围绕集聚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着力培育集聚区电子、电器产业,提升电子、电器产业的集聚发展。
同时,集聚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谋划投资12亿元的机械制造产业园项目,努力引进投资5.7亿元******旭龙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全面服务投资1.5亿元的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跟踪洽谈投资1.5亿元的丰田汽车发动机外壳项目,争取早日落地开工建设。
四、基础设施建设与银企服务
三年来,集聚区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从零基础零配套到满足项目建设企业生产需要。始终坚持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努力撬动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速度。
1、完善配套,增强项目承载能力
先后融资1.87亿元,建成三路、二路、六路、七路、十五路等共8.2公里的集聚区主干道,与原有道路形成了集聚区“四横四纵”的道路框架体系;先后完成12.6公里的管网(供排水)建设、10公里的供电线路建设、6公里的弱电入地线路建设,为集聚区项目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厂房和公租房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新锦绣、江昊电子等企业已入驻生产。
2、银企服务,加快融资体系建设
认真研究金融政策,以全市集聚区金融专项服务活动为契机,利用集聚区短信平台,定期发布项目情况,主动邀请银行到集聚区,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加强银企业间合作。通过银企对接,已为企业融资1.7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五、下步工作和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融资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创新,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服务,全面加快项目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培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1、加快项目建设速度。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力促续建项目年内全部建成投产,形成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总量。同时,加快投资12亿元的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投资1.3亿元的强信公司陶瓷、金属粉末注射成型技术等主导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年内开工,年内投产;二是加大招商项目落地进度。服务好中州机械厂搬迁项目、投资1.5亿元的发动机外壳等在谈项目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储备。
2、加快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坚持按照建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模式,壮大集聚区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依托集聚区机械制造产业园的建设,培育矿用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围绕多碳醇助溶剂和纳米碳酸钙的投产,吸引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围绕集聚区标准化厂房建成,着力培育电子、电器等高科技产业,提升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
3、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道路路网、供电、供水管网等建设。计划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约5.5亿元。重点完成规划八路、中原路、南山路、贵苑路等道路,总长度10.21KM,形成集聚区南北贯通、东西连通的“六纵五横”路网体系;开工建设集聚区蓝领公寓项目,可有效解决入驻项目职工住宿问题;完成集聚区供气规划、供热规划编制,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完成管网建设;投资建设110千伏变电站,确保满足集聚区项目中、远期用电需求。通过不断完善基础配套服务,提升集聚区项目承载能力。
4、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通过增资扩资,壮大投融资规模,充分发挥其平台作用,全面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安置小区建设。加强银企对接,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9年发展报告
鹤淇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筹备组的精心指导下,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筛选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2009年6月,鹤淇产业集聚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24个对外开放重点产业集聚区之一。
一、基本情况
鹤淇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用地25平方公里,目前开发面积达11平方公里(包括建成区铁西工业区),累计投资132.7亿元,入驻企业104家,形成了食品加工、轻纺、先进制造和光伏四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加工产业以肉食熟食加工为主,轻纺产业以纺织服装为主,先进制造产业以汽车改装及零部件配套生产为主,光伏产业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主。2009年完成投资总额29.9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5亿元,利税9.3亿元。
二、规划建设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起点定位,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突出产业发展主题,推进鹤淇一体化、产城一体化、产城与生态融合的指导思想,对集聚区产业、生态、居住区、公共设施、仓储物流布局进行了全面规划。目前,集聚区总体规划通过了省产业集聚区联席办公会议的复审,成为全省15个第一批进入审批程序的产业集聚 1
区之一;空间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了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第二轮土地规划修编得到了省政府的批复。同时,编制完成了光伏、食品、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园区的详细规划。
(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11.75亿元,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7个。其中,鹤淇大道一期工程、淇园路北延一期工程和光伏园区东西干道主车道已竣工通车,先进制造园区东西干道已完成主路面铺设;1万伏供电线路已竣工,22万伏数字变电站正在建设;已争取到天然气用气额度,铺设管道规划正在设计;铁西工业区供水工程一期已投入运行;规划占地300亩的中小企业创业园60栋钢结构标准化厂房项目已开工建设。
(三)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供产业支撑。围绕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鹤淇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管理办法》,成立了纺织服装、光伏、物流、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五个产业推进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产业招商。2009年以来,新引进和续建项目31个,总投资26.5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8.20亿元。其中,瑞洲纸业5万吨高档卫生纸、普乐泰鸡骨综合利用等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大用公司3.5万吨速冻调理熟食品加工、永昌集团5万吨麦芽糖5万吨麦芽糊精等6个项目正在调试设备;天海集团5万台汽车项
2目一期工程、鹤壁内陆港项目一期工程、方周公司石英坩埚、欣瑞公司肉鸽产业化等11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四)搭建融资平台,集聚发展资金。一是成立了鹤淇投融资公司,通过招拍挂程序,先后开发经营储备2宗地块,注册资本近亿元。二是借助县财政独资和控股的永昌、强信两个担保公司,谋划包装了实验学校、廉租房等一批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三是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运用BT模式,引进京行公司投资1亿元进行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土地置换模式,吸引广东珠海成悦房地产公司投资2800万元建设卫国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
(五)科学管理,建章立制。成立了县长任组长的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下设一室四科三公司,从县直单位抽调精干人员全面实现集中办公,高效运转,并制定了《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机关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管委会每周召开一次全体会,研究工作推进中的重大事项,安排部署下步推进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资金短缺问题。目前,产业集聚区各项建设资金缺口巨大,而鹤淇投融资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融资能力非常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县财政实力有限,在对外融资时,往往因无法取得财政担保,造成融资合作中断。建议:省、市政府加大对鹤淇产
3业集聚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协调省、市财政部门全力为集聚区融资提供担保支持。
(二)供气供热供水问题。县天然气公司、热电厂和水厂由于自身发展规模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建议:市政府将鹤淇产业集聚区供气、供热、供水问题纳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三)同类项目集中摆放问题。鹤淇产业集聚区是鹤壁市目前最大的产业集聚区,规划了光伏、食品、汽车、纺织服装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五个产业园区,并进行了配套路网建设,为项目入驻做好了准备。建议: 省、市政府对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集中向鹤淇产业集聚区摆放,促进同类项目聚集发展,打造产业集群。
四、2010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功能明晰、设施完善、生态和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力争通过努力,2010年使建成区面积达到16平方公里,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20家,总投资达到32亿元,就业人数达到2.5万人,区内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
(二)工作重点。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三个重点,尽快把鹤淇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具有强烈产业支撑、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新城区。在基础
4设施建设上,多策并举,采用财政投资、企业融资、BT、BOT等模式筹措建设资金,力争投资额达到9亿元以上,加快推进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绿化、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培育上,重点围绕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综合物流等四大产业,瞄准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大力实施产业招商,尽快形成产业关联、优势互补的耦合效应和集聚效应,促进四大产业成长壮大,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加快1万台改装车、欣瑞肉鸽产业化、石英坩埚、中小企业创业园、瑞丰物流、无水港等项目建设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投用,发挥效益。对在谈的项目实行专人负责,跟踪问效,促其尽快落地,力争明年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10家以上,引进香港德诚、广东以纯等纺织服装龙头企业2-3家,开工食品加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5个,开工建设物流项目10个。在社会事业发展上,加快新型农民社区建设,力争春节后启动高村镇思德村、古城村两个试点;抓好市场、商住、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全面提高鹤淇产业集聚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鹤淇产业集聚区管委会
二〇一〇年一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