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体系之农行 - 软件开发中心员工守则
制度体系之农行-软件开发中心员工守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员工的责任。为了指导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如何履行公民的义务和员工的责任,如何遵守软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软开)的职业道德准则,特制定本守则。
第二条 软开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牢记并遵守“爱岗敬业,勤政俭朴”的职业道德,切实维护软开的信誉和整体利益。
第三条 本守则是软开员工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软开进行员工行为管理的基本依据。
第四条 本守则适用于软开全体员工。
第二章 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
第五条 热爱岗位
热爱软开,热爱岗位是每个员工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一)软开员工应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其他组织活动,学习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
(二)员工与软开同心同德,忠实信守软开的精神和理念,弘扬科技部门的优良传统。
(三)自觉维护软开的利益,爱护软开的信誉与形象。
(四)爱护国家和软开的财产。
(五)服从组织分配与调动。
(六)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第六条 全心敬业
软开员工应树立爱岗负责、优质服务、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一)认真负责,技术精益求精。
(二)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关心同事,发扬互助友爱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五)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工作中任劳任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
(六)熟悉业务,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
(七)树立职业荣誉感,克服困难,增强信心,为实现软开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八)虚心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教训,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能,争当本岗位的优秀人才。
第三章 循规守法 遵章守纪
循规守法是公民的义务,遵章守纪是员工的责任。第七条 循规守法
在日常生活中,员工应当遵守有关公民的法律、法规。在软开工作中,员工应当遵守软开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
(一)软开严禁员工参与赌博、吸毒、贩毒、嫖娼、卖淫等犯罪活动。
(二)无论在软开内外,软开不允许员工传播色情、淫秽音像制品或其他非法出版物。
(三)如果有违法行为,或对违法行为负有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责任者将承担由此引起的后果。较典型的违法行为有:
——索取、收受贿赂(包括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贪污、挪用公款;
——侵犯版权将软开内部专用的程序代码和文档资料复制,并拿软开外使用;
——严重失职或玩忽职守造成软开重大损失,构成渎职。第八条 遵章守纪
(一)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不得迟到、早退;缺勤必须事先请假,严禁旷工。
(二)下列违纪行为也是软开禁止的: ——无理取闹; ——打架斗殴; ——恐吓威胁领导; ——消极怠工;
——其他严重影响工作秩序的行为。
(三)软开资金归软开所有,必须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确定用途,例如: ——绝对不许挪用软开现金,以作私用。
第四章 提高警惕 严守秘密
属于保密范围的信息资料,关系到国家、软开的切身利益,软开员工必须严格予以保护。
第九条 严守国家秘密
软开的一些信息资料涉及国家秘密,必须严格保密,避免损害国家利益,影响社会安全和经济稳定。
第十条
严守软开秘密
软开内部信息及开发项目属商业机秘,员工不得向外泄露,以免给软开带来不利影响或损失。如果泄密,不论在何种场合、有意或无意,泄密者都应承担责任。
第十一条
严守合作公司秘密
通过合作方式开发项目时,由于工作关系,开发人员可能会知晓合作公司的保密信息及资料。知晓者应严禁向自己的关系人或其他公司透露合作公司属保密的信息。员工对合作公司人员的个人隐私也要严守秘密,不得向他人传播。
第五章 诚实高效 优质工作
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是为人处事的根本,高效优质工作是员工应具备的品格。第十二条 如实报告
员工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是软开保持诚信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汇报工作不应只讲成绩,回避不足。
(二)不得故意隐瞒工作中的失误,欺骗上级。
(三)如果在工作中知晓下列行为,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 ——欺骗行为;
——篡改盗用另一员工的工作记录; ——任何严重违反软开规定的行为。
(四)如知晓出现特别情况,且可能对软开产生不利影响,应及时向上级报告,不得擅自将报告内容传给与自己同级以下人员得知。
第十三条 工作效率
软开员工应提高工作效率。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业务流程、规章制度、劳动分工、组织管理、员工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等,遵守下列准则对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一)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操作。
(二)经理人员有义务进行合理的劳动分工,建立一套高效的经营组织机制,并对其运转加强监督管理。
(三)应充分利用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第四章
第十四条 公平竞争
公平竞争
维护形象
软开遵守公平竞争原则,珍惜并维护自己的对外形象。
在法律界定、约束和限制的范围内,软开与同业之间公平竞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竞争是软开员工应遵守的基本职业道德。
第十五条 言谈、举止
员工的言谈举止反映软开的精神风貌,应温和得体,文雅端庄。
(一)应使用规范语言和礼貌语言,不得使用禁忌语言。
(二)接听、拔打电话时应注意电话礼仪,如接电话时应先说“您好”,传呼叫人时应告诉对方“请稍等”,打完电话时,要轻放话筒。打电话前应做一些必要的准备等。
(三)工作和接待来访人员时,坐、起、立的姿势要端正。
(四)其他场合也应注意礼仪,例如:
——开会应提前入座,倾听发言不要窃窃私语,发言先举手示意,不要中途无故退场等;
——乘坐电梯应注意礼让,先出后进;
——公关、外事或其他礼宾场合应避免异味,如使用刺鼻的香水、食用葱蒜、过量饮酒等。
第十六条 着装、仪容
着装、仪容不仅展示员工个人风度,也体现软开对外形象。
(一)员工要穿着整洁、得体的职业装,与职业身份、工作岗位和环境要求相称。上班时不得着休闲装。
(二)员工要修边幅,女员工不得化浓妆。
(三)员工在着装、仪容方面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服饰整洁大方,不过于华丽(如男士的衬衫过于花哨,女士的饰物过于繁多); ——讲究个人卫生,不留怪异发型。
第五章
廉洁自律 勤奋节俭
廉洁自律、勤奋节俭是对软开员工的职业要求,包括秉公尽职、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私、不奢侈浪费,自觉接受监督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七条 公私分明
公私不分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员工必须公私分明。
(一)任何软开费用不能用于个人目的的活动。
(二)软开的器材、设备、机具、办公用品等不应挪作私用。第十八条 劳务费、礼品、款待
合作软开、客户及外软开出于某些利益,有时会主动提出给员工一些好处;企业自身因业务和其他对外交往的需要,有时也会招待对方。凡遇到这种情况,必须按照以下基本准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一)不能向对方索要任何个人好处,还应避免会使对方误解的言行。
(二)款待对方(包括支付劳务费和馈赠礼品)不应超出规定标准。
(三)如果对方主动提供下列物品、款待、权利、必须婉言谢绝,无法婉拒而接受的,必须原物或折价交公:
——现金及有价证券; ——贵重物品;
——悠闲的或度假的旅行、奢侈的膳宿招待; ——具有额外价值的特权。
(四)满足下列条件,可以接受或提供礼品、款待: ——提供的礼品、款待不超过规定标准; ——不是现金、有价证券,价值有限; ——属于正常的业务活动之一部分; ——不会损害软开或接受者的声誉。
(五)不能为使自己获益而向他人提供好处。
(六)如需招待政府监管部门官员,不能影响对方公正执行公务。
(七)软开接受外单位的招待、礼品或向外单位提供招待、礼品应遵照上述规定。
(八)物资、设备的供货方视同客户,软开采购部门及人员应严格遵守上述准则。
(九)凡与员工切身利益有关的人员(如从事绩效考核、职位定级及薪酬福利等工作的人员),在个人友情范围之外,严禁接受员工个人礼品、款待。
第十九条 利益冲突
当软开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维护软开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业务决策时,必须客观、公正,一切从软开的利益出发,不能接受自己或关系人(指亲属、朋友)利益影响。
员工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在其他公司兼职(软开委派除外)或从事第二职业;
(二)工作时间炒股票;
(三)在软开外参与某项经营性或盈利性活动;
(四)以个人身份担任代理,且代理的业务属于软开自身的经营范围。第二十条 软开利益与员工的公民义务
软开提倡员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履行公民的社会义务,同时要求员工不要因此损害软开的利益。
必须满足下列所有条件,员工方可担任社会兼职:
(一)对社会有益;
(二)不在盈利性机构;
(三)不领取薪金;
(四)不影响工作业绩;
(五)不会引发利益冲突。第二十一条 勤奋
勤奋是一种美德,不仅软开提倡,也是员工自身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途径。
(一)员工应坚持正常出勤,未遇特殊情况应尽量出满勤。
(二)工作不应挑肥拣瘦或计较得失。
(三)即使自认为正在从事一项“苦活”、“累活”,也应把它干好,不应流露不满情绪。
(四)工作中应勤思考,积极提出建议性意见或合理化建议。
(五)如果手头没有工作,应主动向上级申请布置新的工作。
(六)如果认为一项未曾计划或安排的工作很有必要,也可以向上级建议。
(七)工作之余,员工应尽量阅读一些业务书籍或资料,努力丰富业务知识。在不占用工作时间的前提下,软开提倡员工自学成才。
(八)新入职员工应该具有上进心和进取心,虚心向老员工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注意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
第二十二条 节俭
节俭是持家理财之道,是取得效益的手段。软开提倡并要求员工节俭。
(一)购置固定资产,不应贪大求洋。
(二)业务及管理方面的开支,应尽可能地节省。
(三)会议、培训、招待、庆祝、宴请、联谊等活动,不应铺张浪费。
(四)节约应从点滴入手,如注意节约水、电、纸张、文具等。
第六章
内部协调
互尊互爱
软开维持协调一致的内部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在软开内部,部门、岗位之间应相互协调,下级应服从上级,员工之间应相互尊重。
第二十三条 相互配合与协调发展
合作产生效率,配合带来协调。各部门、各岗位的员工应在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确保各项业务协调发展。
(一)员工应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确保质量。
(二)行政部门员工应为业务部门提供令人满意的服务。
(三)业务部门、岗位的员工应执行工作计划,如工作进度慢于或快于计划,应及时向部门经理、主管总经理报告,并接受新的工作安排。
(四)同部门、同岗位的员工,也应相互沟通,以使各自的工作更加周密、细致。
(五)下级工作请示,上级机构有关人员应及时或限进答复。
(六)从事跨部门(岗位)工作的员工,应服从牵头部门(人员)的协调与指挥。
(七)如在临时性工作组织(如小组、项目组、办公室)工作,应服从该组织负责人的指示。
第二十四条 服从上级
软开运作非常严谨,上级指示如同命令,应不折不扣地执行。
(一)原则上,上级指示必须无条件执行。
(二)在执行上级指示前,如果确信上级指示严重违反软开现行原则或规定,并预计执行结果会给软开造成损失,须立即向上级报告,协商解决。如上级拒绝考虑,发生被指示者被迫执行情形时,被指示者必须立即越级报告。
(三)在执行上级指示过程中,如果因执行指示而发生违章、违纪行为,一旦确知软开已经或将要遭受损失,执行者必须立即向上级报告。
(四)没有合法、正当、充分的理由,必须接受工作分配和业务管理。第二十五条 相互尊重
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应当予以尊重。
(一)不能因同事年龄、性别、家庭或社会背景、职务、级别、权限、资历、学历、经验、学识等方面的原因,而对其冷淡、轻视、傲慢、蛮横或其他不尊重。
(二)应特别尊重其他员工的优势和专长,不应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与他人的缺点和短处相比。
(三)下级应给予上级应有的、与其职务相称的尊重,如谦恭地与其谈话、对外场合称呼其职务等。
(四)上级应发扬民主,不仅要虚心听取下属意见,而且还要鼓励下属多提建议,及时研究并采纳其中的合理化建议。不仅在事业上关心员工的发展,更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疾苦。
第二十六条 工作氛围
软开有义务为员工创造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在软开内或工作中,员工有权不受其他员工的烦扰或侵扰。
(一)员工间不允许有下列言行: ——言语上的侵犯或威胁; ——令当事人尴尬的玩笑; ——不受欢迎的请求或邀请; ——其他侵扰言行。
如上述行为的受害者感到,行为人在对自己的某个机会(如提升、培训、出国、分房等)施加条件,可以向人力资源部门或监察部门检举或投诉。
(二)其他会产生下列后果的言行也应避免:
——传播谣言、散布小道消息,破坏轻松愉快的团队合作氛围; ——影响受害者工作效率; ——败坏软开内部风纪;
——离间同事之间关系,使同事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信任与尊重。第二十七条 办公环境
应为自己和同事创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办公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
(一)室内和桌面应保持整齐有序,不要摆放无关的物品、资料。
(二)各类文件存放应有条不紊,不得有混乱、丢失现象。
(三)经常使用的办公用品或经常翻阅的文件资料,可以整齐地摆放在易取的地方;不经常使用的物品和文件,应存放在柜子或抽屉里。
(四)适当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吸烟者禁止在非吸烟区吸烟。
(五)注意室内和桌面的清洁,所有电脑设备应按有关规定摆放整齐。第二十八条 处理私事
上班时间员工应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原则上不得处理私事。如遇特殊情况员工需要处理必要的私事时须遵守以下准则:
(一)处理私事应事先请假,获得批准,并做好工作交接,妥善安排好工作。
(二)不应请求同事占用工作时间为自己办理私事。
(三)如需临时离岗处理私事,应经上级同意。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岗。
(四)不准有意瞒着上级处理私事,也不得让同事为自己“打掩护”。
(五)接听私事电话应尽量简短,说话声音应放低。
(六)上班时间尽量不要拔打私事电话。如事情紧急或确有必要,应以不影响自己和同事的工作为限。
(七)不得使用软开直拔电话机,因私拔打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一经发现一律按价付费。
第二十九条 工作场所吸烟
公共场所吸烟有立法,软开员工必须遵守有关吸烟的法律规定。如果在法律未限制的工作场所吸烟,应处理好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间的关系。
(一)吸烟者与不吸烟者应通过相互理解与合作来解决矛盾,双方特别是吸烟者应尊重对方意愿。
(二)贴有“禁止吸烟”标志的公共场所不得吸烟。
(三)与室外隔绝的封闭场所(如计算机机房、仪表仪器房、电梯、地库等)不得吸烟。
(四)不要在空调办公室内吸烟。
(五)软开人力资源部门有权限制办公及公共场所吸烟,员工应遵守这些规定。第三十条 尊重员工隐私权
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和人格尊严,软开尊重员工的个人隐私。所有纯属员工个人的私事(指一切员工个人的、非公开的言论、行为、表现等),只要它们不违法,不损害国家、社会、软开或其他员工的利益,都应视为个人隐私,不得进行干涉或随便张扬。
软开保护员工个人隐私权,但员工私下言行、表现也应对软开负责。工余时员工私下言行、表现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与自己职业身份相称;
(二)符合公共道德;
(三)不损害软开形象。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一 条 《守则》是软开提倡员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守则》不等于规章制度的具体规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遵守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的约定。
第三十二条 员工如果违反《守则》,会受到告诫或批评,严重的会被追究经济的、或政纪的、甚至法律的责任。以上所称经济责任是指经济处罚,包括扣发绩效工资或基本工资、赔偿经济损失;政纪责任是指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低工资档次、降职、撤职、留用察看、开除公职;法律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各种处罚。
第三十三条 各部门负责员工行为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有责任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释。人力资源部负责《守则》的监督执行和最终解释。
第三十四条 本守则自二〇〇二年四月一日起执行。
第二篇:制度体系之农行 - 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管理办法
制度体系之农行-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本中心)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移交、保管、利用、销毁管理工作,适应项目开发和管理的需要,提高技术档案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技术档案资源,促进本中心技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根据《中国农业银行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规定,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中所称的技术档案,是指本中心在项目开发、生产系统运行维护和其他各项技术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以不同载体形式留存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本办法中所管辖的技术档案范围仅指技术类文档和与技术相关的管理类文档。对于技术档案之外的档案管理,按相关管理制度执行,不在本管理办法管辖范围内。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国农业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及下属各分中心。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五条 本中心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是质量管理部。质量管理部下设技术档案管理组,配备专职的综合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相应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各部门应指定技术档案负责人,配合综合技术档案管理员完成技术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如有变动,应及时通报技术档案管理部门。
第六条 技术档案管理部门职责是:
(一)遵守国家技术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组织贯彻执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二)负责各部门移交的技术档案材料的验收、整编、入库管理;
(三)负责组织各类技术档案材料归档质量验收、考核工作;
(四)负责各类技术档案材料的中心内借阅管理;
(五)负责各类技术档案的鉴别销毁管理;
(六)负责行内其它部门或外单位对中心技术档案的查阅工作;
(七)负责指导中心内各部门做好技术档案管理工作。第七条 本中心其它部门应按照本管理办法要求配合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技术档案管理相关工作,完成本部门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第八条 技术档案管理组组长职责是:
(一)负责组织制定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并组织贯彻执行;
(二)负责组织协调本中心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技术档案归档质量评价和考核工作;
(四)负责中心外单位对技术档案的查阅管理工作;
(五)负责组织技术档案的鉴别销毁工作。第九条 综合技术档案管理员职责是:
(一)负责本中心内各类技术档案的验收、整编、保管、登记和借阅管理工作;
(二)定期对需作废或销毁的技术档案提出作废销毁申请。
(三)协助技术档案管理组组长做好技术档案管理相关工作。第十条 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职责是:
(一)依据本部门制定的制度办法和工作计划进行技术档案的收集和质量审核;
(二)完成本部门收集的技术档案的整理和移交工作;
(三)协助其它部门做好与本部门相关技术档案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工作;
(四)参加技术档案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和交流活动;
(五)协助本部门负责人组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培训,传达技术档案管理信息,代表本部门就技术档案归档和利用问题与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
第三章 技术档案分类
第十一条 技术档案的分类可参见《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分类借阅规定》〔附件一〕。
第四章 技术档案产生
第十二条 技术档案的产生和具体要求由技术档案的编撰、制作部门做出规定并进行审核监督。
第十三条 各部门应会同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一起对本部门制订的技术类管理办法、制度规范、工作手册等正式文件进行修订,增加单独的技术档案章节,在此章节中应对产生的技术档案明细、技术档案种类、格式、要求、归档时间、保管期限等作出具体规定。各部门新制订的管理办法、制度规范、工作手册等正式文件也应包含此章节。
第十四条 各部门也可在部门工作计划中说明本部门年内将产生的技术档案。
第十五条 各部门学习、考察、培训、参加会议时获取的材料和外购资料、书籍中与技术相关的纸质、电子材料也应统一纳入技术档案管理。
第五章 技术档案收集
第十六条 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负责本部门技术文档的收集积累,收集过程中应及时登记。技术档案管理组在每年年末以为单位向各部门征询意见,修订技术档案类别和下一年的技术档案收集清单,作为来年技术档案收集的参考。各部门应按照技术档案管理组下发的收集清单及相关要求及时提请归档。
第十七条 技术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根据实际需要向各部门提出归档请求。各部门应按照要求积极配合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做好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工作。
第十八条 各部门参加各类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奖活动时,应在活动结束后一个月内向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提供参与鉴定项目最终版本的技术档案材料及获奖材料、证书等。各部门应保证提供材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九条 各部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计划外技术档案应及时主动的收集、整理并移交给技术档案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复印、传真的文件材料或其它载体材料的复制件,原则上不属于正式的归档材料,仅作为参考资料由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保管。各部门应尽量收集文件的原始版本作为归档材料。
第二十一条 对于生成频度较高而周期不固定的技术档案,各部门应在技术档案产生过程中按照档案生成的时间依次编制流水号,确保档案在内部保管和移交过程中没有遗失错漏。
第二十二条 电子技术档案的收集要求:
(一)对于加密电子文件,应解密后再收集归档,确实需要以加密方式保存的,应将其解密程序同时收集归档;
(二)采用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本文件,包括:文字文件、表格文件等,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文字处理工具等,必要时同时保留文字处理工具软件;
(三)特别重要的文件,需保存历次修改稿时,每一稿应以不同的标识区别。定稿电子文件其标识应以正式文件文号注明。收集重点是定稿电子文件和正式电子文件;
(四)文字型电子文件以各种OFFICE文档格式、TXT、XML为通用文件格式。各部门应尽量提交可复制粘贴的文档以便于利用;
(五)使用数字设备采集或制作而获得的图像电子文件,如采用非通用文件格式,收集时应转换为通用文件格式。如无法转换,则应将相关软件一起收集;
(六)图像电子文件以JPEG或GIF为通用文件格式;
(七)用数字音频设备获得的声音文件,收集时应注意收集其属性标识、参数和相关软件,并注意收集其非通用格式的相关软件;
(八)音频电子文件以MP3为通用文件格式;
(九)其他格式的文件应连同对应的浏览软件一并收集。
第二十三条 技术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及移交工作流程,参见《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图》〔附件二〕。
第六章 技术档案整理
第二十四条 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在接收各类载体的技术材料后,应按照相关材料的要求对接收材料的标识、质量和内容进行验收核对,并登记《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材料移交清单》〔附件三〕。
第二十五条 综合技术档案管理员在收到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移交的技术档案后,依据技术档案移交清单逐一核对,并按其基本条件进行检测,其内容包括:纸质技术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电子技术档案硬件环境的有效性、软件环境的有效性及其信息记录格式是否符合规范、有无受到计算机病毒感染。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应退回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重新整理。
第二十六条 为提高技术档案管理的电子化水平,当正式文件是纸质材料的时候,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应采用扫描等方式制作纸质技术档案的电子版。与正式文件定稿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也应归档,同时在彼此之间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第二十七条 综合技术档案管理员应及时对接收的纸质技术档案材料进行分类、排列编号、组卷整理、编写案卷题名、装订等整编工作。对电子技术档案进行分类、排列编号、编制归档文件目录等相应的整编工作。移交清单应另行归档备查。
第二十八条 涉密电子文件应单独存储在可靠的脱机载体上,并做好相应的标识。
第二十九条 整编后的技术档案应及时入库,并编制检索卡、归档文件目录、全引目录以便于检索。
第三十条 纸质技术档案的整编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为了不影响技术档案的借阅,无特殊情况,电子技术档案的整编时间不超过一周。
第七章 技术档案保管
第三十一条 综合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应按照技术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技术档案库房的管理工作。妥善保管好入库的技术档案资料,保证账物相符,便于查找。
第三十二条 纸质技术档案在保管存放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技术档案存放必须有专门的房间,做到专房专用;
(二)技术档案库房和存放技术档案的密集柜必须坚固,库房的布置应方便技术档案调阅和管理;
(三)技术档案库房应符合防火、防盗、防鼠、防虫蛀、防潮、防尘、防高温、防强光、防霉变的安全要求;
(四)技术档案摆放要整齐、有序,密集柜上应有标识,便于查找;
(五)作废或待作废的技术档案应与有效的技术档案进行严格的隔离;
(六)每月应定期清扫技术档案库房和技术档案上沉积的灰尘,保持技术档案库房和技术档案的清洁;
(七)严禁在技术档案工作间和技术档案库房内吸烟,技术档案人员应检查技术档案工作间和技术档案库房的电源、门窗等,保证技术档案的安全。
第三十三条 电子技术档案应存放在专用的文档服务器上。文档服务器目录按《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分类借阅规定》〔附件一〕中设定的分类进行设置。文档服务器仅能由技术档案管理组成员访问。
第三十四条 技术档案管理员应每周周末对文档服务器上的更新内容进行备份,每年年末对文档服务器上的所有内容进行全量备份。每年年末的全量备份应一式两份,一份由软开保存,另一份异地保存。所有备份介质应永久保存。
第三十五条 由于电子技术档案和备份介质的特殊性,除需要满足纸质技术档案的保存要求外,还需要另外满足:
(一)文档服务器应安装网络防火墙、病毒防火墙和查杀毒软件。每月定期对整个服务器作查杀毒处理;
(二)备份光盘不得擦、划、触摸记录涂层,不得弯曲、挤压、摔打盘片,防止盘片沾染灰尘和污垢,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盘片;
(三)备份光盘应放置在光盘盒中,注意防震、防尘、防光、防潮、防火、远离热源和强磁场,并与有害气体隔离;
(四)电子文件库房应保持整洁和良好通风,一般环境温度选定范围14℃~24℃,相对湿度选定范围45%~60%。
第三十六条 电子技术档案的保管期限应在十五年以上,纸质技术档案的保管期限按档案具体情况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技术档案人员应定期对技术档案库房存放的纸质技术档案和光盘等进行整理,必要时应进行倒库,保证技术档案库存空间合理利用。技术档案库应至少保证2-3年的技术档案存放空间。
第三十八条 技术档案借阅人员应保管好在用技术档案,保证不丢失、不损坏,不对借阅的纸质技术档案进行划改和批注。
第三十九条 个人或部门严禁擅自更改或销毁技术档案。
第八章 技术档案利用
第四十条 技术档案利用是指对技术档案的阅览、复制和摘录。第四十一条 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将技术档案清单和技术档案指定缺省的发布权限和范围公告各部门,并以此作为发布和借阅的管理依据。各部门可在移交时针对具体档案情况提出发布权限和范围的修改意见,并书面告知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此时将以修改后的发布权限和范围作为发布和借阅管理依据。
第四十二条 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应每月公布一次新入库技术档案清单,注明开放级别、借阅权限,并将清单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供员工查阅。
第四十三条 关于技术档案借阅权限规定,参见《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分类借阅规定》〔附件一〕。
第四十四条 中心内员工借阅超出权限的技术档案时,应由技术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或中心总经理批准。
第四十五条 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提供中心技术档案的,原则上只提供纸质文档或电子文档的打印版本,并应获得中心总经理的批准。
第四十六条 纸质技术档案原则上只提供电子版或扫描版的查询借阅。如需查询原件影由技术档案管理部门领导审批后方可查询,并在档案管理室内阅读。如确需带离技术档案管理部门的应获得中心总经理的批准。
第四十七条 借阅人员借阅或拷贝相应的技术档案时,应填写《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查询/借阅申请单》〔附件四〕,技术档案管理员依据借阅申请及时调出技术档案,并办理借阅手续。
第四十八条 纸质技术档案的借阅期限为一个月,确因工作需要延长技术档案使用期限,应办理续借手续,但最多只可续借一次。续借时按正常借阅流程办理。
第四十九条 借阅的电子技术档案有效期为一个月,过期自动失效。借阅人在有效期内需关注档案部门发布的技术档案清单,确保使用的电子技术档案为最新版本的技术档案。
第五十条 技术档案更新后,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向借阅人发出技术档案更新通知。借阅人应及时向技术档案管理部门申请借阅最新版本。
第五十一条 未经允许,员工和技术档案管理人员不得私自拷贝、转借和出卖中心技术档案资料。
第五十二条 员工在调离、解聘、离职时应将借阅的技术档案归还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同时将拷贝、复印件销毁。
第九章 技术档案检测
第五十三条 为保证技术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技术档案库房内的技术档案进行检测。
第五十四条 纸质技术档案的检测周期为一年,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每年的五月份对保管的全部纸质技术档案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登记备案。
第五十五条 纸质技术档案的检测内容包括:
(一)检查已到保管期限的纸质技术档案是否还有价值,没有价值的应提请销毁;
(二)检查纸质技术档案介质的完整性,对破损或变质的技术档案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或复制。
第五十六条 电子技术档案的检测周期为一年,技术档案管理人员应在每年的九月份对保管的电子技术档案和备份介质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登记备案。
第五十七条 电子技术档案的检测内容包括:
(一)检查已到保管期限的电子技术档案是否还有价值,没有价值的应提请销毁;
(二)检查载体有无划伤、是否可用、是否清洁,对不符合保管要求的应及时进行修复;
(三)检测在指定的环境平台上能否正确读出电子文件,如有问题,应及时使用备份数据进行恢复;
(四)检查存贮电子技术档案介质和软、硬件平台技术条件的一致性,确保电子技术档案可以在新的软、硬件平台上使用。
第十章 技术档案销毁
第五十八条 技术档案管理员应根据技术档案保管要求和技术档案的实际情况,定期对现有技术档案的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将库存中确无保存价值的技术档案及时清除销毁,以提高技术档案库房的利用率,保证技术档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技术档案能够更好地为中心各项工作服务。
第五十九条 技术档案的鉴别销毁应由档案管理部门会同应用部门或技术档案提供部门共同审核后方可销毁。
第六十条 技术档案的销毁应参照《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鉴定销毁流程》〔附件五〕执行,并应填写《软件开发中心技术档案鉴定销毁清单》〔附件六〕。
第六十一条 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技术档案销毁情况和借阅情况通知各部门。各部门技术档案负责人应及时督促相关人员销毁个人手中的技术档案拷贝或复印件。
第十一章 奖惩
第六十二条 在评选软件开发中心先进部门时,应将各部门技术档案日常管理情况和档案提交情况纳入考核内容。技术档案提交情况参照技术档案管理部门提供的《软件开发中心部室技术档案归档情况》〔附件七〕。
第六十三条 对于在技术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员工和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第六十四条 每年年末对于各部门指定的技术档案负责人应视技术档案管理工作成效给予适当奖励。
第六十五条 对有下列行为者,技术档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情节严重、造成损失的,视情节轻重及影响大小对其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一)将生产、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技术文件资料据为己有,拒绝向技术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的;
(二)擅自对外提供、抄录、公布技术档案管理部门保存的技术档案和保密技术档案信息的;
(三)涂改、伪造技术档案的;
(四)对借阅的技术档案到期不续借或不归还,经指出仍不改正的;
(五)丢失或者擅自销毁借阅的纸质技术档案的;
(六)技术档案管理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技术档案丢失或损毁的。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六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由软件开发中心负责解释。第六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2007年3月8日开始执行。
第三篇:制度体系之农行 - 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办法
制度体系之农行-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业银行)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的管理,规避信息系统操作风险,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管理指引》以及我行相关人员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科技要害岗位人员是指在科技部门工作的下列岗位人员:
(一)(二)
(三)掌握账务数据、客户数据、交易数据、报表数据等重要掌握信息系统安全框架设计或各类参数配置的岗位人员; 掌握程序代码、有权修改程序或数据的岗位人员; 信息的岗位人员;
(四)掌握信息系统重要技术文档资料的岗位人员;
(五)负责数据中心机房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的岗位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农业银行总行及各分支机构。
第二章 工作职责
第四条
总行科技部应履行下列科技要害岗位及人员管理职责:
(一)负责制定、修订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办法;
(二)接收总行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各一级分行科技要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检查和评估报告;
(三)定期组织对总行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各一级分行的科技要害岗位及人员管理工作进行评价。
第五条
总行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一级分行应履行下列科技要害岗位及人员管理职责:
(一)接受总行科技部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管理指导,并将要害岗位及人员情况报备科技部;
(二)负责本单位科技要害岗位日常管理工作,明确要害岗位,确定岗位职责和配置;
(三)负责制定本单位科技要害岗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和检查、评估方案;
(四)定期组织对科技要害岗位进行评估,防范和控制科技要害岗位产生的风险;
(五)定期向总行科技部报送本单位科技要害岗位及人员管理工作情况,以及检查、评估和分析的报告。
第三章 人员管理措施
第六条
科技要害岗位实行“权限分散、不得交叉覆盖”的原则,科技要害岗位人员负有交叉监督的责任,不允许兼任其它科技要害岗位。
第七条
实行人员备份管理,必须保证每个岗位至少有两个合适的人员。第八条
应对被选用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专业资格以及业务能力进行审查。不得任用曾违反过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制度的人员。
第九条
应明确要害岗位责任,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协议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法律部门审核,至少包括不得泄露农业银行商业秘密以及其应承担的责任等内容。
第十条
应定期组织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安全保密教育,定期举办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以及信息安全知识的培训。
第十一条
第十二条
第十三条
(二)对科技要害岗位人员定期进行审查,当其婚姻、经济、身体等状况发生变化,或被怀疑违反了保密协议,或被怀疑其可靠性时,均应进行重新审查。
对科技要害岗位人员实行尽职检查,避免由于其工作不尽职而造成的信息系统风险。
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离岗离职要求:
(一)必须进行离岗离职审查;
严格办理调离手续。承诺其调离后的保密义务,交回所有钥匙及证件,退还全部涉密文件、技术资料、软件、介质、安全保密设备及其它重要信息资料;
(三)(四)应立即更换系统口令,撤销其用过的所有账号;应立即收回调离农业银行实行脱密管理。根据科技要害岗位人员的涉密
科技要害岗位及人员的配备、变更、审查、评估必须有详细的其出入安全区域和接触敏感信息的授权;
程度设定脱密期,至少3个月,离职人员经过脱密期后方可离职。
第十四条
记录。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建立人员考核制度,定期从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表现、遵守岗位安全规程等方面对科技要害岗位人员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者应予以批评教育、处罚直至调离岗位。
第十六条
总行软件开发中心、数据中心、各一级分行每半年对要害岗位人员管理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年1月和7月向总行科技部上报检查报告备案。
第十七条
位的责任。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岗位人员,按农业银行人员管理相关办法进行处理;对不执行本办法导致安全事故或案件发生的,要追究相关人员和其所在单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总行
(科技部)制定并负责解释。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农行员工违反制度学习心得范文
《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总行新修订了《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并在全行范围内开展学习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员工进一步进一步增强合规操作意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提升全行精细化管理水平。
认真学习新的《处理办法》,增强规章制度执行力。开展规章制度学习教育活动,是适应内外部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我行合规管理制度建设的需要,是从严治行,防范违规违纪行为的需要,也是保护员工,加强队伍建设的需要。学好新办法是适应全行股改后新形势的需要。学好新办法是夯实我行管理基础的需要。今年是总行党委确定的“基础管理提升年”,合规文化建设规划的推广根植年,工作重点之一是夯实管理基础。对目前全行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做了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理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进一步规范、统一了处理执纪标准。与原《处理办法》相比,处理原则更加科学,适用对象更加明确,内容涵盖更加全面,处罚更加严格,责任追究更加合理,处理程序更加严密,使各项惩处制度易于执行和操作,保证了监督和执纪更加有效,是我行内部处理违规违纪员工的一部强有力的“法典”。
作为一名新入行的员工,通过近期的集中学习和余业时间学习,结合自身岗位,对与自己相关的章节进行重点学习,并做了学习笔记。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通过学习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遵规守纪的自觉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体制交替,机制的不健全,客观上给金融职务犯罪带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导致金融业贪污、挪用、受贿、诈骗等职务犯罪和大案要案时有发生,严重危及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尤其在当前全省农行在案件防范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由于我们平时疏于学习,对规章制度学习不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与己关系不大的可学可不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久而久之,就会萌生一些自由散漫的思想,造成违规违纪的现象发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通过这次规章制度学习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不熟悉规章制度对各岗位的具体要求,就不可能做到很好的遵守规章制度,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
二、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力求在理解和运用上下功夫,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一时半会就可学成或学好记牢。关键要靠长期的学习和积累。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特别是与我们日常工作相关的规章制度,我们就要重点去把握,去理解,要结合自身的岗位重点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到学习与实践运用相结合,学规与遵规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并能在工作中自觉做到不违章,不违纪。
三、提高自我范范意识和能力。当前,金融业电子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个别犯罪分子利用我行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进行金融犯罪。作为柜员在柜面业务上做好安全合规的防范工作,保障好自身、现金和重要凭证的安全,防止被抢和被骗等发生。
通过此次学习,让自己更加明白“合规就是效益”的重要性。掌握了规章制度,使自己在工作有规可循。在以后工作,更应该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为农行更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
2011年6月7日
第五篇:两个体系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两个体系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目的
通过对发生的事故,事件及不符合进行调研、排查和原因分析、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消除现实的潜在的事故隐患,从而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2.适用范围
公司内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相关工作。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令第16号)《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GB33000t-200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山东省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省政府令177号发布,省政府298号令修改)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冶理体系通则》(DB37/T2883-2016)4.职责
4.1总经理对本单位事故隐患冶理工作全面负责,保证隐患冶理的资金投入,及时掌握重大隐患治理情况,治理重大隐患前要督促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并明确分管负责人。4.2副总经理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分管负责人,负责组织检查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落实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隐患治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主要负责人报告重大情况,对所分管部门和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
4.3安全生产小组负责拟定公司安全检查计划;负责公司级综合安全检查,重大活动及节假日前检查、专项检查、季节性检查的组织实施,整改情况的监督及复查。
4.4车间、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并负责组织隐患整改措施的实施。5.隐患分级与分类 5.1隐患分级
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和风险可接受标准,例如:未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转动部位护罩缺失、地面湿滑有积雪等。5.1.2重大事故隐患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冶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1)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例如超过3个月)或可能造成较为严重危害的,(2)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3)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超过10人的。(4)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有效整改的。(5)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6)涉及重大风险点的管控措施的;
(7)设区的市级以上负责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5.2隐患分类
5.2.1基础管理隐患
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1)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行政许可情况;(2)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3)安全生产责任制(4)安全生产管理制度(5)安全生产教育、培训;(6)安全生产投入;
(7)事故管理、变更管理和承包商管理;(8)作业管理(9)应急管理
(10)职业卫生基础管理(11)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5.2.2生产现场类隐患
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缺陷
(1)设备设施,例如防护罩、静电接地等安全设施失效,设备有异响。
(2)场所环境、例如现场卫生不整洁,有积水、工作场所照明度不符合要求,设备噪音大等;
(3)从业人员操作行为,例如未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未遵守劳动纪律,未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品。
(4)消防及应急设施,例如灭火器、消火栓未按照要求配置,数量不足,未设置应急照明,应急疏散通道堵塞;
(5)供配电设施,例如配电室未封堵孔洞,变配电室变压器、高压开关柜、低压开关柜操作地面未铺设绝缘胶垫、变配电室出入品未设置调度不低于400MM的挡板。
(6)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例如防尘口罩,通风风机、劳动防护用品等配置,使用不符合要求。
(7)辅助动力系统,例如企业供水水源、循环水系统的能力不满足企业需求。(8)现场其他方面 6.工作程度和内容 6.1编制排查项目清单 6.1.1基本要求
安全生产小组应依据确定和各类风险点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的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排除的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清单内容至少包括5.2的内容。6.1.2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车间、部门应以各类风险点为基本单元,依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各风险点的控制措施和标准、规程要求、编制该排查单元的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1)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
(2)排查内容,即管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劳动防护、应急处置五个方面,排查内容应详细、具体、有可执行性:(3)排查标准,即管控措施对应法律、法规、标准、政府要求和企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4)排查方法,可通过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及日常性隐患排查单独或结合的方法进行。
(5)排查周期,可根据排查类型的不同分为每半年、每季度、每月、每周或每天。原则上公司级隐患排查每半年或每季度。车间级隐患排查每月进行,班组级排查每周进行,岗位级隐患排查每天或每班。
6.1.3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项目清单
安全生产小组应依据基础管理相关内容要求,逐项编制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
(1)基础管理名称,例如机构和人员同,培训教育、安全投入、应急管理、事故管理。(2)排查内容,即该基础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标准、政府要求和企业管理制度,例如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小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3)排查标准,即是否达到排查内容的要求:
(4)排查方法,可通过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及日常性隐患排查单独或相结合的方法。
(5)排查周期,可根据排查类型的不同分为每半年、每季度、每月、每周或每天。原则上公司级隐患排查每半年或每季度,车间级隐患排查每月进行,班组级隐患排查每周进行,岗位级隐患排查每天或每班。6.2制定排查计划
安全生产小组根据本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制定的隐患排查计划,并明确隐患排查名称、排查时间、责任单位等;进行隐患排查的频次应满足如下要求:
6.2.1根据季节特征及本单位的生产实际,每季度开展一次针对性的季节性隐患排查: 6.2.2根据风险点等级及管控内容确定排查频次,原则上重在风险点均应开展公司级、专业级、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的隐患排查,较大风险点应开展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隐患排查,一般风险点应开展车间级,班组级和岗位级隐患排查,低风险点应开展班组级和岗位级隐患排查。
6.2.3当发生火灾爆炸封等工艺安全事故时,如果公司本身涉及到事故中上相同或相似的生产设施时,应及时进行事故类比隐患专项排查。
6.2.4对于区域位置,工艺技术等不会经常发生变化的专业,可依据实际变化情况确定排查间隔,但应确保实际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隐患排查。
6.2.5当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应及时组织进行相关专业的事故隐患排查:
(1)适应性新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颁布实施或原有适应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重新修订后颁布实施:
(2)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3)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4)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5)发生事故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
(6)气候条件发生大的变化预期会发生重大自然灾害。6.3隐患排查 6.3.1排查类型
排查类型主要包换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6.3.2 排查要求
(1)隐患排查应做到全面覆盖、责任到人。
(2)定期排查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专业排查与综合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
(3)应根据风险点的管控等级确定隐患排查的责任人及排查频次,应对“风险点管控措施”进行可执行性、有效性的排查确认。6.3.3组织级别
(1)公司级隐患排查由公司总经理负责、安全生产小组组织,(2)部门级隐患排查由各专业部门负责排查,部门专业人员参与或多部门联合参与; a)安全生产小组负责劳动防护用品、职业卫生、安全装置、特殊作业安全检查、关键装置、重点部位、消防应急管理的隐患排查。
b)技术部负责设备操作维护、电气设备、构建筑物、机械设备、电气、仪表仪器、工艺安全的隐患排查;
c)综合部负责交通安全、劳动纪律的隐患排查。
(3)车间级隐患排查由车间主任负责组织、各专业职能人员参与。(4)班组级隐患排查由班组长负责组织、本岗位人员参与。6.3.4 排查周期
根据法律、法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工艺特点,确定综合、专业、季节、日常等隐患排查类型的周期。
(1)综合及季节排查原则为每季度1次、车间 综合隐患排查每月1次;
(2)部门专业专项排查原则上每年1-2次,车间专业人员隐患排查每月1-2次。
(3)生产部门专业人员日常检查每周1-2次,车间主任日常检查周期每周1-2次,车间专业人员日常隐患排查每天1次。
(4)岗位操作人员每班次巡查不少于2次,并按照工艺操作要求及时填写生产记录。6.3.5确定排查项目
(1)公司级隐患排查项目,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基础管理项目: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管理制度、培训教育管理、作业管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承包商管理等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季节特点检查项目 重大风险以上风险源的管控措施
(2)车间级隐患排查项目,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常规排查项目:包括人、机、物、法、环、管理制度、作业管理、两纪(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防尘、防火、机械伤害、安全设施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情况。较大风险以上风险点的管控措施 专业管理的隐患排查项目
(3)班组、岗位隐患排查项目,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事故应急物品是否定置存放,可靠好用; 物料储存、使用运输以及加出料是否正常
设备设施运行是否正常,安全附件、安全照明、安全设施是否运行良好:备用设备是否良好 班组所有风险点的管控措施 6.3.6排查结果记录
按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各级人员在参加隐患排查时,应按照隐患排查表内容进行排查,并将基础管理不管合项填写到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台账。6.4隐患治理
6.4.1隐患治理建议
按照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各相关层级的部门和单位对照隐患排查清单进行隐患排查,填写隐患排查记录。
根据排查出的隐患类别,提出治理建议,一般应包括
(1)针对排查出的每项隐患,明确治理责任单位和主要负责人(2)经排查评估后,提出初步整改或处置建议,整改建议措施采取“工程优先、管理其次、防护为辅”原则。
(3)依据隐患冶理难易程度或严重程度,确定隐患治理期限。6.4.2隐患治理要求
隐患治理被告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冶理、部门冶理、公司冶理等,重大隐患由公司级负责组织整改:一般隐患由隐患所在单位组织整改。
(1)隐患治理应遵循“四不推”、“五定”原则。“四不推”即凡岗位能整改的不推给班组、凡班组能整改的不推给车间、凡车间能整改的不推给公司、凡公司能整改的不推给上级部门;“五定”即定整改方案、定资金来源、定项目负责人、定整改期限、定控制措施。
(2)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至人、按时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督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事故。6.4.3隐患冶理流程
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冶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隐患排查结束后,将隐患名称。存在位置、不符合状况、隐患等级、冶理期限及冶理措施要求等信息向从业人员进行通报。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应对隐患整改责任单位,措施建议、治理措施。隐患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6.4.4一般隐患治理
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6.4.3隐患冶理流程,进行隐患冶理;各由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6.4.5重大隐患冶理(1)隐患评估
经判定或评估属于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公司安全生产小组应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冶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2)治理方案
重大事故隐患冶方案应当包括; a)事故隐患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b)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c)冶理的目标和任务 d)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e)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f)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g)冶理的时限和要求 h)防止隐患进一步发展有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3)冶理台账
重大隐患应由该所在单位组织人员按照重大隐患治理方案进行实施 a)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产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生产储存装置、设施、设备、应当加强维护和保养、提出充分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落实相应的责任人和整改完成时间。b)总经理及时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冶理方案,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应当自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之日起15日内,将《重大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报邹平县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c)上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挂牌督办并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由企业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和专家对重大(特大)事故隐患的冶理情况进行评估;或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重大(特大)事故隐患的冶理情况进行评估。d)经冶理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恢复生产书面申请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内容,项目、整改情况和相应的评估或评价报告。6.4.6隐患冶理验收
公司级文件下达整改的隐患,由安全生产小组负责登记,组织专业人员跟踪、复查、负责整改的单位要在规定的期限完成整改,并填写隐患整改实施情况报告书,应将整改后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文件复印机等)报安全生产小组备查。
企业专业部门下达整改的隐患,由各部门负责登记,并复查整改情况,负责整改的单位要按专业部门的要求完成整改,并填写隐患整改实施情况报告书,应将整改后相关证明材料(照片、文件复印件等)报安全生产小组备查,并将隐患排查情况形成报企业安全生产小组备案。
车间下达整改隐患:由各车间负责登记,长复查验收整改情况。7.文件管理
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安全生产小组应完整保存体现隐患排查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至少应包括。
7.1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7.2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7.3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7.4重大事故隐患排查、评估记录、隐患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8.隐患排查治理效果
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8.1风险措施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8.2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8.3隐患排查冶理制定进一步完善 8.4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8.5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8.6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估、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8.7安全生产事故显减少
8.8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9.持续改进
9.1评审
安全生产小组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冶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对体系进行修改的需求。评审活动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抗旱组织评审,应保存预估审记录。
9.2更新
安全生产小组应主动根据以下情况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影响,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范围,隐患等级和类别、隐患信息等内容,主要包括:
9.2.1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9.2.2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
9.2.3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9.2.4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 9.2.5自身提出更新要求;
9.2.6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9.2.7风险点管控级别及管控措施发生变化; 9.2.8其他情形出现应当进行评审。10.记录
10.1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10.2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10.3现场管理类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10.4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