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蝙蝠和雷达》课后点评(龚爱华)[最终版]
《蝙蝠和雷达》课后点评
西丁学校
龚爱华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一般,教师教说明文重点落在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以及仿照课文中的说明方法练习习作。罗才军老师在讲说明文时,挖掘了说明文中的趣味性,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尝试表达,使学生不仅感受到快乐,而且学会运用说明方法。
第一处亮点是:指导学生用关联词写蝙蝠飞的快的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蝙蝠飞行的特点,接着在读中找出表达的关键词,然后才让学生尝试表达,最后又回归文本朗读体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处两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表格与课文语言对比,从而发现作者的说明方法。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层层深入。先是找出实验的条件,老师不怕学生说不好,说不清楚,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还原科学实验的过程,再把实验表格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在对比中才能顺利地找出作者的表达方法,尤其“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给人印象深刻。
最佩服罗老师在讲课中的两种表现,一是每个与学生问答的过程中,老师都能巧妙地、及时地、生动地对孩子的回答给予真诚的评价。二是课堂发生意外,老师都能随机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在蝙蝠、雷达、障碍三个角色表演蝙蝠是如何飞的过程中,老师开始让孩子们读书,三个角色演。很明显,孩子读书就不能看表演,看表演就不能读书,于是老师立刻口述情境,指导学生表演,其他学生观看,让更多的人看的津津有味。
当然,蝙蝠与雷达相遇的拓展环节也很生动。我个人认为,由于学生对雷达了解的不够直观,才加大了难度。如果能对雷达的几个部分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学生表达起来也许会更轻松。
第二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向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懂得蝙蝠飞行和飞机夜晚安全飞行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雷达探路和蝙蝠飞行具有相同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昨天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认识了蝙蝠和雷达。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住在潮湿的洞里,喜欢在夜间活动。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2、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大屏幕出现情境)
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提问:我们都已经知道蝙蝠喜欢在夜间飞行,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它是怎样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主要写什么?蝙蝠夜间飞行有那些本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齐读这句话。
(2)过渡: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
(3)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填空。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的问题
边结合课件边讲解。得出答案:蝙蝠夜里飞行,靠得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的配合。(课件演示)蝙蝠飞行的原理
超声波 反射回来的超声波
蝙蝠: 嘴-------------障碍物-----------------------------耳朵(重点理解“配合”)
4、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导入: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知道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那么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夜航的呢?
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问题。(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提问:雷达是工作的原理是什么?(结合课件讲解)
无线电波 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雷达: 天线-------------障碍物-荧光屏
5、比较蝙蝠夜间安全飞行飞机夜航的联系。(课件演示)
6、课堂练习: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7、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保证飞机能安全夜航的故事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三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李迎旭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标 签 :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动物)简介蝙蝠。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2.放飞机夜航的动画片:在茫茫的夜空中,一红一绿的两盏灯不停地闪烁,这是飞机在夜航。边放师边朗诵课文前第一自然段。提问:“飞机靠什么在夜间安全航行呢?”。同学们看——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雷达)它有什么用?(飞机夜间安全航行就靠雷达;雷达还可以搜索敌机、观测天气情况„„)
3.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4.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读书情况。
蝙蝠 捕捉 避开 敏锐 横七竖八 障碍物 揭开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一时说的不够简洁,老师可以适当提示,抓关键词“蝙蝠、雷达、科学家”,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后,鼓励学生质疑。
三、品读体验
(一)了解蝙蝠。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新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3.指导朗读。
(1)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2)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二)科学家试验。
1.(出示表格)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四、五自然段,小组试着合作完成。
2.班内交流。指导完成表格。
3.得出结论,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揭开秘密。
1.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指名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科学家并不是一下就能揭开秘密,而是经过了许多试验,反复研究,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反复、终于)
(2)让我们好好读一读,读出科学家们的艰辛、读出我们对他们的尊敬。2.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弄清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1)师引导学生利用图示的方法理清原理。
(2)资料拓展。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3)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3.自由读一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完成下面图示及填空。发教师提前准备的训练卡,指导完成。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班内交流。
四、巩固延伸 1.人们从蝙蝠的身上能发现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服务于人类,这属于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
2.让我们来读一读课后“资料袋”。你在课前搜集了哪些仿生学的知识? 班内交流。
3.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新想法?
结合文中“泡泡语”,说说你想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
板书
第四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1、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圈点勾画、质疑探究。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具:教学课件。
一、出示图片,提题导入
1.(课件出示蝙蝠图)师:看,这是什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板书:蝙蝠)这两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读音(板书:biān fú),还要注意它们的书写,要写得左窄右宽,字要写得匀称整洁。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吧!
2.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蝙蝠?
3(课件出示雷达图)这又是什么?(板书:雷达)你们知道它的作用吗?、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看来你们对雷达很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和)
5.齐读课题。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找出文中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的句段,划上线。
2、(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词,正音,提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的书写。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直接写出蝙蝠与雷达关系的句子。
4、交流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蝙蝠的飞行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看看大家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课件出示句子:“即使……也……”,找出关联词,想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蝙蝠夜里飞行非常灵巧,非常安全。)指导朗读。
(3)蝙蝠在夜里飞行那么灵巧,是不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作者又提出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自由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2)交流:指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师播放课件,出示完整的表格。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理解“配合”。
3、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3、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默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句子。你们在听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师边听边画示意图)(4)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指名说)
(5)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反复”“终于”)【课件出示句子:A、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B、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6)齐读第七自然段
7)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然后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8)我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指名画)你能对着这个示意图为大家讲述一下雷达的工作原理吗?(生说)
(9)你们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谁还想说?(10)齐读第八自然段。
(11)口头完成课后练习三,并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 “资料袋”,指名读。课件出示:人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除了雷达和电子蛙眼,你们还知道人类受动物的启发,发明了哪些东西?
3、你们有没有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想不想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
课件出示:我从()得到启示,想发明()。(指名说)
4、推荐阅读:《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五、写字练习
最后,我把课文中要学写的生字朋友请了出来,【课件出示生字】那么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谁来提醒提醒大家?(指名说)带着大家的提醒,大家拿出写字本,把这些字写写吧!(生写字)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
板书:
第五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罗城中心小学
彭洪冬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次试验方式及试验结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蝙蝠探路方法及雷达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有关内容。每四人小组分发一张试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这节课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
2、通过上节课学习,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还可以怎么说?(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师板:启示)
二、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蝙蝠飞行特点的句子。
(小黑板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旧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自由读、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反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3、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
4、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默读4~6自然段,看看三次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边读边勾划有关句子。
5、(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这儿有张试验报告单,一起帮科学家填写吧!分分工,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布置,二、三、四组分别负责填写一、二、三次试验。
(学生分四人小组先讨论,再由组长填写试验报告单)。
6、交流汇报。
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绳子上挂许多铃铛?
读一读这个句子。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改成“铃铛没响,绳子没碰着”行不行?为什么?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什么?
7、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
三、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角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一起到文中录求答案吧!
(学生自主阅读第7自然段,边思考上述问题)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画:
嘴————超声波
障碍物
耳————
学生看板画练说蝙蝠如何探路的,指名说。
3、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读、体会“反复研究,终于”能想像“反复研究“的情景吗?
师: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4、科学家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呢?默读第8自然段,仿照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指名在黑板上画,其余学生自画)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5、评议,并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6、对比两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书后填空题,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其余学生在书上填,评议。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吗?
2、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指名读44页资料袋。从“资料袋”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
3、(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或动手做小实验,小发明。本周五下午开个“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会”。
板书设计:
蝙蝠和雷达
启示
嘴———— 超声波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障碍物
耳————
荧光屏————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因而在教学时,我基本上按文章思路来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诱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解决一个个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可能是课堂时间调控不当,或课时容量稍大了此,导致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时间不充裕,进行得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