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体会
浅谈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教师:黄治国
二00八年七月
学习新课程理念的体会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程的理念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有了新的理念,用了新的教材,就一定会带来教师教学行为的深刻变化吗?我们不难发现,在实施课改的学校,传统型的课堂教学依然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因为抽象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们需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细心体验新课程的理念,从而逐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之中。这里试从五个“走向”来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体验。
一、目标从单一走向多元
传统的数学课程目标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偏重大量、重复、机械的解题训练,久而久之造成多数学生厌恶数学,看到数学就头痛,这不能不说是数学教育的失败。因此,数学课堂的目标不应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还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1、知识技能目标应与时俱进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点,但需要重新思考的是,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牢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复杂的计算,是各种应付考试的解题技巧?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和数学的飞速发展,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认识应当与时俱进。例如结合实际背景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能力,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结果作出判断的能力等。因此,我们在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时应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作出合适的把握和定位,切不可只为应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应以学习兴趣和成功体验为核心
公民的一些基本素质都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如:对社会、自然的认识欲望、严谨的态度、独立思考和合作交往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因此,从小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受益无穷。在小学阶段,情感与态度目标应以学习兴趣和成功体验为核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认知矛盾,使学生乐意亲近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3、解决问题目标应当侧重现实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学生几乎天天都在解题,解大量的习题。但是,很多问题都是人为编造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解决问题不应该等同于解习题。只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才会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对学生的解题而言,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制定解决问题目标时,我们应当首先考虑它的现实性。
二、内容从教材走向生活
新课程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教学要反映社会科技经济的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与社会生活、科学世界保持密切联系,不能脱节。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经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越密切,教学就会越有效。远离学生的经验,再现代化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1、提供真实性任务情境
提供真实性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促进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例如,学习统计,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带到十字路口,去记录每分钟内通过的机动车辆数。在这种现实的情境中,学生才会产生统计的需要,才会自觉选择又简便、又清楚的记录方法,无需教师把某种方法强行加给学生。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体验数学
数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活动,学生只有在活动中学习,才容易理解,才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例如,认识三角形,上课开始,我先要求学生自己想办法
①创造出一个三角形。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兴趣特别高涨。有的用纸折、有的用剪刀剪、有的用小棒搭,真是丰富多彩。大家在手脑并用中创造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三角形,体会到了三角形的特征,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无处不在。
3、养成收集、交流数学信息的习惯
学生没有数学意识,不能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用好数学语言,学生没有养成收集、交流数学信息的习惯。因此,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是陌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录一条数学信息,既可以是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是报刊数学信息的摘编,定期组织全班学生交流信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充分运用数学语言,天天接触数学信息,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过程从预设走向生成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今天的课上得不错,尽管与我的备课有所不一样。这说明,课程的预设与机智的生成教学并非矛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是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堂。
1、形成平等对话的氛围
与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观把教师作为“传话者”不同,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教师要放弃课堂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才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2、追求灵活应变的教学机智
教师总是处于意想不到的课堂情境中。例如,一年级教学统计,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来记录数据,但小朋友们却用了各种符号记录数据。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那么,应该用怎样灵活的方法来适应课堂,让小朋友接受画“√”的方法呢?一位教师这样启发学生: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究竟有多少?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去做统计,要统计出10分种内车辆的次数,看谁统计的又快又准?在这样的现实动态情境中,小朋友自然会想到用更简便、更清楚的方法,很多学生就选择了画“√”的方法。如果教师强加给学生,学生就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3、养成写教学反思的好习惯
一堂课上完了,但教师对这次课堂教学的思考并不能停止。学无止境,教也没有止境。教师课后所产生的反思,也会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教师们应该及时写下自己的教学反思,总结得失,拓展思维。只有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形成教学机智,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的课堂才能进一步延伸和开放,才能形成不需预约而成熟于胸、灵活多变的课堂艺术境界。
四、学习从共性走向个性
虽然一个班级中,大家一起去学习,实质上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各不相同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创造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理解,教师要作出合理评价,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学习方式。
1、允许学生超前学
每个班级都有一批尖子学生,他们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只需较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剩余时间如果教师不作安排,不仅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也会影响别人。因此,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给他们准备一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富于挑战性的现实问题,让他们去探究,去合作解决。这样,新课程倡导的“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就能落在实处。如四年级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任意三根小棒都能搭成一个三角形吗?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
2、提倡算法多样化
算法多样化是体现个性化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计算298+37,学生想出了以下六种计算方式:①直接用竖式计算;②298+37=300+37-2+335;③298+37=290+8+30+7=335;④298+37=298+40-3=335;⑤298+37=298+2+35=335;⑥298+37=300+40-2-3=335。教师不要一一评价各种方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提倡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3、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经历、亲自体会、亲自反思,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见解,用不同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多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探究。其实,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不难发现,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者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都是可以的,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上的推导方法。学生自己发现的东西是最难忘的。
五、评价从结果走向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过去,对学生的评价就只考虑成绩,以至于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我们要改革评价方法,努力做到: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关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传统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如何获得答案的过程不关心,缺乏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往往会导致学生只注重结论,不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容易形成似是而非的认知定势,不能养成认真探究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将评价的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要精心设计一些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题目。如,将物体分类,并按一定规律排列,分别数一数物体的个数,并完成统计表或统计图等等。
2、关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活动就停留在表层或形式阶段。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形成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判断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不是只看他能解决多少问题,更看他能提出多少有价值的问题,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它。为改变传统的“只看答案”的评价方法,我们可以尝试采用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或操作结果提出若干问题并予以解决的评价方法。例如,统计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后,自己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
第二篇:新课程体会(范文模版)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张少普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第三篇:新课程培训体会
谈新课标新教材的体会
假期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这次培训邀请的都是有实际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的老师,所以这次的培训跟我想象培训有所不同,但却是我所向往的培训方式。培训会上我认真聆听专家报告,记笔记,回去后又及时消化反思,有不少收获,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过专家讲解,了解了化学新课程标准,对以后的教学也有了清晰的思路。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情景素材折射出的教育理念
修订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情景素材,象:新型陶瓷,导电塑料等,这些与时具进的教学情景素材的加入,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会不断更新,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硬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污水的处理和利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等。这些情景能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安全隐患编入了: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的防爆措施等教学情景素材,并在标准中特别强高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尊重生命的重要性。编入了:侯德榜对我国制碱工业的贡献。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的不怕困难的献身精神。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教学情景素材的变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首先是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只是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一个载体。让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过硬的能力和发展的眼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拥有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的接班人。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二、新教材变化的启示
通过这次的培训中专家对新教材的解读,让我了解到新教材的编写确确实实落实了“以人为本”,“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教育理念。原教材中的对“自然界的水”和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呈现次序和课题内容进行了调整,呈现顺序调整达到了分散难点的目的,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水的全面了解。而“自然界的水”中课题顺序的变化,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宏观物质水平
下的水的学习,逐步进入微观水平上了解,使学生能初步知道对物质认识的过程和方法。教材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删减了其它学科中学生学会了和知识内容,这些变化来之不易,是经过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才得到的认识。虽然这是课程标准的一贯理念,但真正落实并不容易。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现并不缺新的有效的教学理念,而这些好的教学理念却很难落实到教学的行动中,其中的原因即复杂又简单,复杂的是不能落实是因为存在教学习惯、教学时间、教学能力、知识水平等等诸多问题的影响。说其简单是因为对这些理念落实不到位的关键因素只有一个,这就是认识问题。人们说认识决定行动,只有认识到位,才能在行动中落实到位,这次的培训让我对这些教育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四、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这次培训收获很多,使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在今后的我会更多地参与学习,在教学中把学到的理念技能转化到教学的行动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篇:物理新课程培训体会
物理新课程培训体会
物理组陆丹萍
很荣幸初为人师的我可以有机会参加金华市高一物理新课程物理培训,期间让我学到了很多,通过这短暂的培训给我的高中物理必修1的教学有了方向性的认识,同时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在这期间听了几位金华市知名教师的报告。他们分章节的细致报告让我学到了很多。义乌中学王树民老师讲的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对于这个章节的教学他给我们提了满多的建议。其一是多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听起来,理解起来就会现象,具体生动很多。提到对于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教学,要特别注意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对于矢量的认识,高一的学生也是首次接触,位移—是一矢量的讲解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以些足够的资料去体会与认识。长跑——计量方式是路程(马拉松也是);跳高,跳远——-计量方式是位移。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节当中要注意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对于第四节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用一平均速度代替某一瞬时速度的物理含义。王老师的物理课堂总会让学生有一种不得不去听他的讲课的独具魅力,这在义中实习期间让我深有体会(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他的这次报告课同样的让我感受到了这点,在我接下来的教学备课过程当中带着他的这些建议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对于第一物理必修1的第一章有了总括性的认识。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是东阳中学的马沪乡老师做的报告,同样的也给了我们一些关于如何教好这堂课的教学建议。首先,这一章是运动学的核心。他分几个单元给我们讲了,第一个单元主要要弄清楚的是两个关系:一是速度与时间;二是位移与时间。第二单元学习的是一种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一种最简单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对于这个章节中的位移的表示也从先前的S变更为X,这样其实是有助将位移与路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明确教学要求是,既要学会公式表述,图像表述,同时要知道各自的优点。公式表述更加的准确、详细;图像表述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目了然。同时要强调一些特定的规律都是有条件,在运用这些规律之前一定要注意是否满足该规律特有的条件,这个等同于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推理也是有条件的。同时马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在教学
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的假设,同时要用物理学的观点消除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
金华一中的陶汉斌老师讲的是第三章的相互作用。首先讲到的是学习物理的原则是:由生活走向物理,再由物理走向生活。特别是我们第三章讲的是基本相互作用----力(各种力:重力、摩擦力等),跟我们的生活联系的很密切。力的作用随时可见,到处可见,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析其作用效果。新课标增加的四种相互作用,跟学生们以宏观的认识。对于摩擦力的教学很了很多好的素材,生活中的素材,摩擦力是力学中最复杂的一种力。对于摩擦力这堂课的引入也可以是让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说两本书把每页都交叉的叠放在一起很难打开就是因为摩擦力的存在。在这一章中的教学中还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学习,这点我们要注意。注意初高中力学的异同,初中阶段的二力平衡是在一条直线上的,而高中阶段的是更广的。
第四章的牛顿运动定律是金一中的吕潮阳老师做的报告,他主要强调就是备课过程要花足功夫。对于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揭示的是运动与力的关系。提到的对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绝不是当当就靠我们的实验课得出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是经过一系列的不断的实验探究得出来的。这一章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初步学会量纲的分析。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要注意一错误的认识: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的。要初步培养学生解决运动力学问题的程序。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四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第一:三维目标的提出,在原来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也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第二: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第三:重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第四:在课程上实施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同时也就要求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在多家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第五篇:信息技术新课程培训体会
个人认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过程。过程则需要时间,如果一个学校里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谈论怎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我校信息技术课是每个班两周一节课(1-10班逢单周上课,11-20班逢双周上课),其中减去每个月月考,段考,还有学校各种活动冲掉的课时,一个班一个学期能上5节信息技术已经很不错了。记得上个学期,有一个班我只上了一节课,其他课时全部冲掉了。试问,在这样的短的时间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能提升到怎样的一个高度?所以,新课改后,如果学校领导不重视我们这门课,一如既往的我行我素,每个班一个周安排一节课或两周一节课,这样想提升学生信息素养那是多么的困难!当然,按新课标规定信息技术课是一周两节课,在这样的情景下,谈谈怎样提升学生素养那就显得不是那么困难了,既少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以下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鄙人浅见,班门弄斧,见笑了!
1,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其他科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有效的将信
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如,英语老师上课时可以介绍常用的学习网站和在线翻译工具,让学生课余时或上信息技术课时上机体验;数学老师讲到不等式时,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一些常用的算法,然后我们再适当的引导,这样学生兴趣就有了,有了兴趣,提升信息素养就不在话下了。当然,除了以上两科,其他科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不能因为是我们是信息技术课,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包袱就让我们自己来扛!
2,所谓真理源于实践,提升信息素养就要实践,没有实践谈论这些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学生学习过
程中,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实践的平台。如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板报设计比赛,摄影,书画,网站制作等比赛等。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将实际的问题引入课堂,应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认为老师所讲的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这样,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运用信息技术,那信息素养的提升就显得那么容易了。
3,学校的文化和社会的阅历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一个学校文化会熏陶一个学生的素养,当然是包括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是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伦理,世界观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校积淀的人文和科学技术相融的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因此一个良好的校风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交流交往中,信息技术是他们的必须的工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适当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群体活动中,在交流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