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疾病
关于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中文系 年级:2011级 学号:2114051658 姓名:唐海兰
2013/7/17
人畜共患病——狂犬病
【摘要】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侵害大脑中枢神经的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人主要通过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猫、狼、鼠等肉食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潜伏期长短不同,一旦发作之后无法治愈,要提前预防,积极防控。
【关键词】狂犬病;病原;流行病学;症状;防治;人畜共患病
Zoonotic--rabies 【Abstract】Rabies is also called mad dog disease, rabies, is acute, contact with people and animals caused by rabies virus is a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CNS infection.All warm-blooded animal can infect.People mainly through the rabies virus carried by dogs, cats, wolves, rats and other carnivorous animal bites or scratches and infection.Latency of different, once the outbreak, cannot be cured, early prevention, a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Rabies;pathogen;Epidemiology;symptom;prevention;zoonosis 【正文】狂犬病是世界性的人畜共患病。据WTO报告,目前在全世界有87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狂犬病。全球每年有3.5~5万人死于狂犬病,人感染后的死亡率几乎达100%。人狂犬病遍布我国大陆地区。据报道,我国1950~2004 年间因狂犬病死亡的有10.2万余人;期间出现5次流行高峰,间隔约10年。在近30年,由于加强了对狂犬病危害性的宣传和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狂犬病死亡数比感染发病数低。
本文主要从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症状、病变和诊断以及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狂犬病的相关知识,突显出狂犬病防控的重要性。
一、病原
狂犬病病毒因为形状像子弹而被定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属。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世界各地的狂犬病病毒分成4个血清型,6种基因型。1型狂犬病病毒是主要感染人类的病源,基因型2~6 型非常罕见。
二、流行病学
野生动物(狼、狐狸、浣熊、野狗等)是本病原的自然储存宿主,犬、猫是其中间宿主,带毒犬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但在自然界中主要易感的动物是犬科与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动物,2 如蝙蝠等。猪、牛、羊等家畜也可感染狂犬病病毒。狂犬病病毒有7个基因型,其中6个基因型来自于蝙蝠。
1、传染源
⑴患狂犬病的动物及患狂犬病的人一切温血动物都可感染狂犬病,但敏感程度不一, 哺乳类动物最为敏感。在自然界中狂犬病曾见于家犬、野犬、猫、狼、狐狸、豺、獾、猪、牛、羊、马、骆驼、熊、鹿、象、野兔、松鼠、鼬鼠等动物。禽类则不敏感, 但鸡、鸭、鹅、孔雀等也可以发生狂犬病, 只是疾病的发展过程较慢, 通常呈麻痹型。鸭对狂犬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 只有29%可以出现神经症状, 其中许多鸭子仍能存活。一切冷血动物如鱼、蛙、龟等可以抵抗狂犬病毒的感染。在患狂犬病人的唾液中能分离到病毒, 虽然由人传染给人的病例很少见, 但应引起注意, 因为通过角膜移植的传染也有发生。
⑵带有狂犬病毒的“健康”狗及其他动物被疯狗咬伤后,并未发病,无症状、不死亡,只是在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后人就得狂犬病而死亡。这类隐性带毒动物占15.2%, 家畜的带毒率不高,在狗当中以小狗为最多,这即是最为危险的传染源。因为这些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比典型的疯狗还厉害。
2、传播途径
我国95%以上的人狂犬病由带毒犬传染。被带毒动物咬伤或破损皮肤被带毒动物舔舐是狂犬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患病动物主要经唾液腺排毒,也可经损伤的皮肤、伤口粘膜传染。另外,经呼吸道及口腔传播也已得到证实。人与人之间通常不能传播该病,以散发性流行为主。
3、流行病学特点:我国狂犬病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春、夏、秋季是狂犬病发病数和死亡数最高的季节。春秋季节温度适宜,人外出活动机会多,易与犬等带毒动物接触。并且春秋季节也是犬的发情高峰季节,与带毒犬易受惊吓、刺激而咬伤人及其它家畜有关。
在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犬,在所有病例中由犬引起的占85%~95%,由猫引起的占4%左右,野生动物(狼、狐狸、蝙蝠等)引起的不到3%。
犬免疫覆盖率低是我国人狂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狂犬病的发生还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较多、男性较多、温暖季节发病较多。出现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在温暖季节这些人的户外活动较多,与犬接 3 触机会多,增加了被咬伤感染的机会。狂犬病主要流行农村地区,发病以农民为主,其中以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青少年儿童多于成年人。我国城市宠物犬及猫免疫覆盖率较高,农村较低。
三、发病机理
在发病动物唾液中存在大量病毒, 当咬人时, 病毒侵入伤口而感染,在周围组织中繁殖, 到一定程度, 就沿着周围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脑。当病毒到达脊髓背侧的神经根时,便开始大量繁殖, 并侵入到脊髓的有关节段, 在24小时内遍布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侵犯许多部位的神经原。
四、症状
狂犬病的症状可分为前驱期、狂躁期、麻痹期三个阶段。
1、前驱期发病初期, 常出现头疼、不安, 有恐惧感等神经性症状。有的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温高达37.5~38℃。患者的性格或行为发生改变, 如情绪低落, 抑郁和不安, 有的易发怒。被咬伤的部位发红, 伤口周围有刺痛或麻木, 有肿胀, 伴随有蚁走感和强烈骚痒。进一步可出现喉部紧迫感,厌食, 并有吞咽困难症状出现。此期一般为1~3天, 有时可达7天。
2、狂躁期又称为兴奋期, 可出现狂犬病具有的独特症状,如恐水、阵发性的狂躁和流涎发作。病人想饮水时,便引起咽部的剧烈痉挛,呼吸困难,十分痛苦。以后每当看到水或听到水声,甚至想到水,都可引起反射性发作,所以又称“恐水病”。咽部痉挛亦可扩散到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病人皮肤出现发绀现象,可见瞳孔散大。发作间歇期间病人意识清楚,随着阵发性痉挛加剧,病人常出现狂躁行为。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出现大汗及流涎,加上呕吐及进食进水的障碍,很快即出现脱水,体温高达39~40℃。此期一般为1~3天。
3、麻痹期。病人渡过狂躁期转狂躁为安静,痉挛逐渐停止,反应迟钝,还可少量进食,一般家人常以为病情好转,实际很快出现脑神经与四肢神经麻痹,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较短,一般为15~20小时。
五、病变和诊断
前驱期症状不太明显时,一般不易诊断。诊断时要询问有无咬伤史,或伤口处有无异常感觉可帮助诊断。若有典型的怕水或咽部痉挛,则不难诊断。在诊断中需与其他疾病鉴别: 4
1、狂犬恐怖症这些病人常是有狂犬病知识或是看见过狂犬病病人发作的人。这种人对狂犬病十分恐怖,有咬伤部位的疼痛感而产生精神恐怖症状。但这种病人不发烧,遇水咽喉肌肉不痉挛,没有恐水现象。
2、破伤风两者的症状有相似处,但破伤风潜伏期短,为6~14天,有外伤史。主要表现为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及长时间的强直性全身痉挛等典型症状。而狂犬病以局部痉挛为主,持续时间也短。
3、脑膜炎、脑炎常易与狂犬病前期的症状相混淆,但无咬伤史,精神状态出现迟钝、嗜睡、昏迷及惊厥等,与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症状不同。此外,狂犬病还应与脊髓灰质炎、中枢神经药物中毒、尿毒症等相区别。
六、防治措施
1、捕杀野犬,加强家犬管理或口服兽用减毒活疫苗(与食物混合喂食)。
2、建立以畜牧兽医防疫部门为主体,其他相关部门参与的联合防疫体制。
3、经常性的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并进行妥善处理。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特别要教育孩子, 尤其要看管好幼儿, 不要与狗和其他小动物接触。做到养犬必免疫,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5、人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犬咬伤后,应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一洗、二挤、三消毒。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尽可能的挤压伤口,排空,挤净,然后用碘酒、75%酒精、紫外线或碱性水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之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接种狂犬疫苗。伤口较深且离头部较近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毒血清,有条件时也可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被狂犬咬伤的家畜一般予以捕杀,以免危害于人。患狂犬病的动物禁忌剥皮吃肉, 防止剥皮或刀切过程中刺伤手或干裂的手接触发病动物的血液和唾液而被感染发病。
6、着力提高公民意识,完善养宠物法规。目前,养宠物狗猫已成为大陆地区的一种时尚,相关部门应制订或完善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约束并严格管理。
7、正确使用抗血清。抗血清与狂犬苗同时使用,尽量多用于伤口浸润注射,不得增多剂量。只能一次,不应多次注射,不应提早于疫苗注射,可以在疫苗注射7天后注射。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较广泛 ,发病地区日益扩大,病例 5 数上升, 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来预防狂犬病。【参考文献】
[1] 宋淼.狂犬病的危害与防制对策.医学动物防制,2009,25(6):424-425.[2] 俞永新.中国预防控制狂犬病降低发病率的思考.中国计划免疫,2007,13(4):391-398.[3] 罗明,张茂林,涂长春.我国狂犬病流行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2):186-190.[4] 宋淼,唐青,许真等.中国2005年狂犬病流行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 2006,27(11):956-959.[5] 俞永新.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M].中国医药出版社,2001,10:127-142.[6] 张刚,王家元,施文宝等.犬狂犬病疫苗免疫抗体产生及影响因素的测定[J].中国兽医科技,1997,27(9):21-22.6
第二篇:水产动物疾病学材料
常见病多发病
一、病毒性疾病
1、草鱼出血病
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
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 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
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
5、淋巴囊肿病
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
7、桃拉病毒病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 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4)【预防】:(1)彻底清塘。(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
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 l 次。(8)必要时,可用下述治疗用的任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9)鳃上如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2、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症状】:疾病早期,除鱼体表发黑。食欲减退外,外观症状并不明显,剖腹后,可见局部肠壁充血发炎,肠道中很少充塞食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外观常可见到病重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从头部提起时,肛门口有黄色粘液流出,剖腹后,腹腔中有血水或黄色腹水。全肠充血发红,肠管松弛,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内充塞黄色脓液和气泡,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3)【流行情况】: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死亡率很高,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4)【防治方法】:同细菌性烂鳃病
3、打印病—腐皮病 1)【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4)【防治方法】:(1)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2)漂白粉1~1.2ppm全池泼洒或漂粉精,或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3)用五倍子2~4ppm,全池遍洒。(4)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每kg鱼注射5mg,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4、赤皮病: 1)【病原】:萤光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呈现块状红斑,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发炎充血。3)【流行】: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传染源是被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4)【防治】
同细菌性烂鳃病
5、竖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d,即陆续死亡。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主要流行于4~7月鲤鱼产卵期,其次是鲤鱼越冬期。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一龄以上的鲤鱼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4)【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kg水加捣烂的大蒜0.5ppm,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6、疖疮病 1)【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症】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3)【流行】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4)【防治】
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三、鳗鱼的疾病(细菌性)
1、鳗赤鳍病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2)【流行】易感鱼类有鳗鲡、鲤、鲫等温水性淡水鱼;爬行动物的蛇、甲鱼及两栖类的蛙也易感;采用人工感染方法,哺乳动物的小白鼠、脉鼠、兔也有感染性。带菌鱼及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肠道感染。3)【症状】
病鳗的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发红,胸鳍也常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全面明显发红,躯干背部、和背鳍有时也发红,但有时濒死的鱼仍只有轻微发红;病鱼不吃食,靠近池壁静止不动,有的头部向上,无力地“竖游”,多数在几天内就死亡。腹腔壁常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有时也可看到出血斑;脾脏淤血、肿大;当体表出血严重时,鳃、肝、肾、脾的颜色变谈,病鱼严重贫血 4)【预防】 同细菌性烂鳃病。
2、鳗爱德华氏病 1)【病原】
福建爱德华氏菌 2)【流行】
该病流行于高水温期(水温30℃左右),夏季为流行盛期。加温饲养,水温在20℃以上,则终年可流行。易感动物有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犁齿鲷、比目鱼、鲻鱼等 3)【症状】
鳗爱德华氏病的症状主要分为二种类型,一型以侵袭肾脏为主(较为常见),一型以侵袭肝脏为主,当然也有同时侵袭肾脏和肝脏的,但较少见。外表症状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由于充血、出血而发红,严重时鳃贫血,此外还因病型不同而有所不同。肾脏型: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这一般为肾脏后部患病的病鱼出现的症状;如仅是肾脏前面部分患病,则外表往往看不出异常。
肝脏型: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斑点叉尾鮰及鲻鱼患病时,皮下还形成大肿块。4)【病理变化】 病鱼的肾脏、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病灶如在肝脏、肾脏的表层,则开口流出脓汁后,往往留下很大的洞穴,有时内脏大半溶解消失;流出的脓汁恶臭,附近的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也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病灶,以至坏死、解体、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肾脏型患者,菌随尿一同挑出,因而感染泌尿孔及肛门,引起发炎、充血。5)【预防措施】1.鱼池用100 ppm 生石灰或 20ppm 漂白粉清塘。
2.鱼种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15~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4.有发病预兆时,用下述治疗用内服药连续投喂3天。
5.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消毒。6)【治疗方法】1.外用药全池遍洒1~1.2 ppm漂白粉,或0.5~0.6ppm 漂粉精,或0.5~0.6ppm 优氯净2.内服药据韩先扑等(1989)报道,福建爱德华氏菌在试管内可被l ppm四环素、土霉素所抑制,考虑可将这些药拌在饲料中投喂。进行早期治疗。(1)每吨鳗用氟本尼考1~5g,均匀混入饵料投喂,连续3~5d。(2)每吨鳗用土霉素100g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d。
3、弧菌病 1)【病原】 创伤弧菌、鳗弧菌 2)【症状】 病鳗游动缓慢,皮肤粘液脱落,粗糙,起初为圆形出血点,发展为皮肤具白色隆起点,隆起边缘为红色,隆起内部化脓,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隆起破裂,露出腐烂病灶,病灶中央凹陷,溃疡自皮肤发展至肌肉,流出脓汁,大多病鳗肛门红肿,臀鳍充血,肠道发炎,肝脏色浅,具出血点,肾脏色深。3)【诊断】
凭外部症状即能确诊。4)【流行】
季节主要为夏、秋高温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 28℃以上。本病主要发生于沿海,所用水源有一定盐份的养殖池,在福建省纯淡水鳗鲡养殖中未发现过弧菌病的流行。日本鳗鲡及欧洲鳗鲡均发生。5)【预防】 夏季避免使用含盐水源,高温期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5天左右1次)。6)【治疗】将池底及池壁清洗,大换水后进行下述处理:
(l)优碘灵 1~2 ppm全池泼洒,6小时后加土霉素 15~20 ppm 浸浴24~36小时(2)高锰酸钾 1.5~2.5 ppm全池泼洒,3~4小时后大换水,(3)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使有效氯浓度达0.2~0.3 ppm,连续泼洒2~3天。
一般抗生素处理后,需连续进行含氯消毒剂处理2~3天。饵料添加抗生素,磺胺类等,连续投喂5~7天。如: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4、脱粘病 1)【病原】
非01群霍乱弧菌
2)【流行】本病自95年开始于欧洲鳗鲡流行,至96年全省大面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夏两季,秋季发病率降低,冬季几乎不发病。与红头病相似,在引进欧洲鳗鲡试养前,日本鳗鲡未见病例,而近年日本鳗鲡亦有本病发生。主要发生于选别鳗鲡后3~5天,传染速度快,往往于l~2天内感染全池鳗鲡30%以上。引起死亡率较高,且不易治愈,病情拖延时间较长,一般经半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恢复。3)【症状】 病鳗体弱,于池边水面或水底顺水或逆水缓游,严重时吊挂于饵料台。体表粘液斑块状脱落,粘液脱落处色变,使鳗鲡体表呈花斑状,病灶形状为圈形或椭圆形,病灶主要发生于体侧,常伴有胸鳍、臀鳍充血现象,随着病情发展,斑块状病灶处溃疡,中央为白色,周缘为红色,严重时头部顶端发红,吻端溃疡,鳃丝水肿,色淡。本病后期常伴有严重烂鳃症状。内脏器官胆囊肿大,肠道一般无食物,肾脏色深。4)【防治】
操作鳗体时动作要轻,勿使鳗体损伤,并将鳗鲡放至与选别前相似水质养殖。
食盐 3~5‰ + 复合中药煎汁 + 法拉乃司3~5ppm,每日换水1/3左右,添加食盐保持盐份3~4‰ + 复合中药 + 法拉乃司3~5ppm,连续3天,3天后,使用优碘灵1.5~2.5ppm + 土霉素20~30ppm,连续2天后大换水,含氯消毒剂连续处理2 ~ 3天。
四、甲鱼的疾病
1、赤斑病: 1)【病原】 鳖嗜水气单胞菌或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病鳖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敏感性降低,体驱消瘦。不摄食或摄食甚少,行动较迟缓,常钻入泥中休息,随后颈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发红,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成烂斑,舌尖充血发红,一只眼或两眼失明,口鼻流血,不久在上岸晒背时死亡。病鳖尸体消瘦、背甲部溃烂,腹甲部有红斑或烂斑,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点状、斑状或弥漫性出血。有的消化道粘膜充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胆囊内充满胆汁,脾脏肿大。
2、疖疮病 1)【病因】(1)致病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等产气单胞菌属细菌(2)饲育环境的恶化所致(水质、残饵)。2)【流行】 水温15℃以上的时间,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3)【症状】 发病时,首先可见到病鳖的颈部、背部靠裙边处,四肢基都(主要是前肢基部)或裙边腹缘以及背、腹甲、四肢等处有一个或数个芝麻大至黄豆大的疖疮(稚鳖期直径仅为1~2mm)。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可压出黄色颗粒状或脓汁状的内容物,有的黄色颗粒易压碎或放入水中自行分散为粉状物.随病情发展,内容物可逐渐自行散落,留有一个空洞,成鳖可见此症,幼鳖一般末到此时病鳖大多已死亡。疖疮出现后,病鳖全身不安、不摄食,活动减弱或静伏食台,体质逐渐消瘦,最后头不能缩回,眼不能睁开、衰竭死亡。有的病鳖,则因病原菌侵入血液,迅速扩散,呈急性死亡。病鳖尸体消瘦,头颈及四肢伸出,体表有特征性的疖液,腹部和颈部皮下胶胨样浸润,肺充血,肝脏黑暗或深褐色,轻度肿大,胆囊肿大,脾淤血,肾充血或出血,肠道空虚有丝状充血,体腔有较多量液体。
3、白底板病
1)病因】该病是目前成鳖养殖中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所谓“白底板”即鳖失血(或称贫血)、腹甲呈白色,故是一种外观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是由缺血、贫血引起。
2)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腮腺炎病型:由于肠内大出血的原因,血液集中到肠内,致使腹甲呈白色。此部分内容见前面所述。
2.无血型:解剖后,内脏严重贫血,心脏呈粉红色,肝呈青灰色,内脏解剖可见,象用水洗过一样、无血。这种类型主要是鳖长期慢性失血所造成的。该情况最常见的是由于鳖胃肠出血,长期便血所致。另外疖疮、咬伤、脚腐烂也会有此现象发生,但数量不多。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 1)【病原】:普通变形杆菌
2)【症状】:是近几年发生的疾病。患病鳖以场内同批中的大鳖为最早。病鳖外观体偏厚,可见“白底板”,内脏解剖、可见明显的胃肠壁(尤以胃与肠的交界处)溃疡点,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大小不等:胃、肠内出血,后肠或鳖肠内具凝固的血液;靠近肛门处为黑色血块。胃肠壁(尤以胃、肠交界处)穿孔、胃肠内物流出肠道污染及腐蚀内脏。
3.腹血型:鳖外观体较厚,有浮肿感。腹甲呈白色,解剖内脏,腹腔内有大量血水流出。该种情况主要是肝、肾的病变,而肝、肾的病变主要有气单胞菌的感染、饲养环境中有毒气体过多、水质较差的中毒、饲料营养不全和长期不合理、大量使用药物等均可带来肝、肾的功能障碍。若是气单胞菌的感染,可以采用鳖”红脖子”病的治疗方法,若是中毒等引起肝、肾问题,则难以治疗,应改良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保肝护肝,加以调理。3)【流行及危害】 “白底板”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该病在成鳖养殖中危害大,应引起重视。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呈现慢性死亡,若该情况严重,则胃肠溃疡迅速转为穿孔,鳖急性发病;若病情发展较慢,则溃疡处长期出血,即胃肠出血,便血(靠肛门处具硬黑色血块),甲鱼呈无血型,胃、肠壁亦失血呈纯白色。
因“白底板”病鳖贫血、缺血,故应在治疗中增加鲜鱼、猪血、青菜、继生素C,并适量添加硫酸亚铁内服5—10日。
五、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1)【病原】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2)【病症】: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鱼卵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3)【流行情况】:水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以及排卵和排精后的亲鱼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水霉病属继发性感染,不能感染健康鱼体和正常的鱼卵,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当鱼体受到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后,加上各种操作、运输等引起外伤,反复用药或伴随性成熟而来的上皮组织发生变化时,水霉菌才得以着生,死卵或未受精的卵容易着生水霉菌。虹鳟鱼卵孵化时间较长,遭受水霉病较严重。发病水温主要在18℃以下。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2、白斑病 1)【病原】 由毛霉所引起,又称毛霉病 2)【症状】 这种霉苗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及尾部等身体各部分的皮肤上都能寄生。患该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稚鳖患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成鳖患该病后,由于鳖甲表皮出血,外观不雅而降低了商品价值。诊断此病,可将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是否在甲壳裙边上有白斑状的病变,可初步诊断,3、镰刀菌病 1)【病原】:镰刀菌 2)【症状】感染本病的对虾,体色通常转暗,活动能力变弱,多静伏于池底。在高倍镜下观察时鳃丝内充满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者有时外逸在鳃丝的顶端,呈花簇状排列。严重感染时鳃丝萎缩,呼吸受阻,死亡率可高达90%。镰刀菌还可产生真菌毒素,使宿主中毒死亡。3)【流行情况】 镰刀菌是甲壳类的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原。其宿主种类和分布地区都很广,各种对虾和龙虾都可受感染,淡水的罗氏沼虾甚至鲤鱼都可感染,但斑节对虾对它有抵抗力。此病是一种慢性病,养成的对虾尚未发现此病。美国的加州对虾对此病最为敏感,感染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0%,其次为蓝对虾和万氏对虾。镰刀菌为一种典型的机会致病茵,即对虾由于受伤、摩擦、受化学物质或其他生物的损害后,病原才趁机侵入。
六、寄生虫性疾病
1、原虫性疾病
1、常见的鱼类寄生粘胞子虫及其引起的鱼病:2.1四极虫属 2.2 两极虫属 2.3
球孢虫属 2.4 粘体虫属 2.5 旋缝虫属2.6 碘泡虫属2.7 尾孢虫属 2.8 单极虫属
2、由纤毛虫引起疾病 1)斜管虫病
【病原】鲤斜管虫 【症状】 病鱼体表、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组织破坏,呼吸困难。
【流行】 此虫在国内报告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皮肤、鼻腔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幼鱼及种苗更甚。适宜水温为12~18℃,8~11℃。【防治】 用8ppm硫酸铜浸洗鱼种30min。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良好。2)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
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蝶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反口面(后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绕的口沟,与胞口相连。口沟可绕体180~270度(小车轮虫)、330~450度(车轮虫)。口沟两侧各着生1 列纤毛,形成口带,直达前庭腔。胞口下接胞咽。伸缩泡在胞咽之侧。大核马蹄形,围绕前腔,亦可为香肠形。大核一端还有1个长形小核。反口面具有后纤毛带。其上下各有较短的上、下缘纤毛。有些种类在下缘纤毛之后,常有一膜,谓之缘膜,透明。反口面还具有齿环。齿环由齿体构成。齿体似空锥,由齿钩、锥部、齿棘三部分组成。但由于虫种的不同,其结构有较大的变化。此外尚有辐射线。这些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有分类上的意义。
【流行与危害】
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的有20多种。海水鱼类的车轮虫据Lom(1984)的统计有近70种,它们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及海水鱼的体表、鳃以及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可引起鱼苗、鱼种致病,死亡率有时很高。适宜水温20~28℃,一年四季均可见。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因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部形成一层粘液层。因此,可在这些部位见到鱼体上有一层白翳(在水中较为明显)。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预防与治疗】 彻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放养密度。放养前用8 ppm 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洗鱼种15~20min(15~20℃)。这些措施对预防车轮虫病是有效的。
治疗:可采用下述方法:①用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不错;
②国外用1.5%~2.5%食盐水浸洗病鱼30~50min,重复2d。也有用1/5000醋酸浸洗30~50min;或1/4000福尔马林浸洗30min。4)小瓜虫病
【病原】
多子小瓜虫
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
【症状与病理变化】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产生坏疽性崩解。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流行与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徊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害鱼种。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
【预防与治疗】 小瓜虫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包囊,故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入时,如发现有小爪虫,可用200~250ppm的冰醋酸洗浴15min,或用0.3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 h。发病之后,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如建议采用0.05ppm的孔雀石绿和25ppm的甲醛混合液处理,l 日2 次。也有用次甲基蓝或食盐处理的。5)隐核虫病 【病状】病鱼的皮肤和鳃由于虫体的寄生而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患者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和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肉眼看去在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故有海水鱼“白点病”之称。【病原】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
【流行情况】隐核虫可寄生于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流行地区广,世界性分布;高密度养殖池塘和网箱以及水族馆最易发生。虫体的繁殖最适水温为25~30℃,所以夏季发病严重。【治疗】①淡水浸泡病鱼3~15分钟、再移入含有盐酸奎宁或氯化奎宁(2.5~3.5ppm)的海水溶液中养殖。②醋酸铜全地泼洒,使池水成0.3 ppm。③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ppm。④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25~30 ppm。
第三篇:镇委动物疾病防疫工作总结
我镇今年动物秋防工作自10月8日开始,于11月15日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全镇动物免疫工作。为查找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工作,确保动防工作常抓不懈,现将今秋动防工作总结如下:
工作实绩
1重大疫病免疫达到预期目标
(1)口蹄疫:全镇计免生猪9703头,实免9703头,耕牛存栏154头,应免154头,实免185头。免疫密度100%,佩标率100%,发证率100%。
(2)猪瘟.蓝耳病,计免数9703头,实免9703头,免疫率100%。
(3)禽流感免疫:截止11月24日止,全镇家禽存栏25100羽,(其中100羽以上的规模户1户,存栏家禽4000羽)规模户免疫率100%,散养户禽流感免疫21100羽,免疫率100%。
2重大疫病控制达到预期目标
由于免疫密度较高,质量好,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猪瘟疫情没有发生,全年未发生动物安全事件。
具体做法
1创新机制,落实责任
为了搞好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祁门县动物防疫指挥部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九月三十日,在县动物疾病防控指挥部和县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镇开展了20XX年下半年生猪“三病免疫统包”劳务招标活动。在招标大会上我镇优先选择了四位有志于动物免疫工作、且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承包任务的村级动物防疫员。
2早部署,快行动
(1)根据以往动防经验,镇政府提前组织动防办,做好全镇动物存栏摸底工作,为动物防疫招标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2)组织包片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为即将开始的动防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3)镇政府组织村干部,有资质防疫员以及包村干部于十月八日召开了动物免疫防疫会议,镇长亲自抓防疫,将今年秋防任务分解各包村领导,村两委,农业技干,力争今年秋防有所突破,不要拖全县防疫后腿。会议上要求广大干部,扎扎实实将动防工作抓好抓实。
2严操作,保质量
(1)组建了规范的防疫队伍,增加动防人员。动物防疫协作组由防疫组织员,免疫员登记员和职业免疫员组成。
(2)免疫登记员随同免疫员到场监督,登记,发证。
(3)加强免疫管理,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实行一畜一针,一畜一标一证,一苗一日,一户一帐,在注射前,做好问诊和消毒等准备工作,以保证免疫质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今年秋防工作量大,一猪三苗,我们采取分2次进行,第一次w与猪瘟分点注射,第二次半个月后进行蓝耳病疫苗。
(4)免疫组织员负责技术组织工作,兼管防疫物质,对出现免疫反应的牲畜及时组织免费急救,妥善处理已免牲畜的死亡问题。
成功经验
(1)实行了免疫劳务招标工作以后,大大的调动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2)抓重点,保密度。对于重点村组工作难度较大的地点,政府组织人员集中行动,力争做到抓一片清一片。
(3)免疫反应治疗及时。动防办加强了值班,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治疗,减少了正常免疫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
存在问题
(1)市场监督管理跟不上。由于各乡镇没有开展动物检疫工作,没有免疫标识,甚至未经免疫的畜禽照样上市流通,致使部分农户不愿为牲畜免疫,不愿为牲畜佩耳标。
(2)善后事宜,难处理。已免动物病死原因难以鉴定,已免牲畜免疫反应急救和已免牲畜诱发感染治疗也因鉴定问题无法解决而难以分类处理,对过去已免疫牲畜不相干原因所致意外发病或死亡引发免疫纠纷,因鉴定不及时而难以排解。
(3)镇政府缺少有效的强制手段,针对个别农户不愿免疫的实情,镇政府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进行约束,导致每年的免疫都存在着死角,增加防疫工作难度。
工作建议
(1)要尽早开展乡镇动物检疫工作,从流通环节杜绝未免动物,未免标识动物进入市场。
(2)加强职业免疫员的培训,提高免疫员素质。
(3)望动建所能及时运转起来,及时检测已免动物病,死原因,避免各种纠纷的产生。
第四篇: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1、重大动物疫病方面: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等国家强制免疫的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政府强制采购的疫苗,春秋两季集中强制免疫,免疫结束后,抽检血液送往县区畜牧兽医机构实验室检测抗体含量,不合格的强制补免,确保畜禽处在免疫抗体保护期内。免疫期间,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提高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确保畜禽机体免疫应答高效。
2、猪、牛、羊类常见疫病:病毒病比如猪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气喘病(支原体)病,羊痘病等,主要还是采取免疫预防的措施,配合维生素,黄芪多糖效果更佳。对于常见细菌病,比如大肠杆菌病导致的仔猪黄白痢,水肿病,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羊梭菌性疾病可选用广谱抗菌素,如喹诺酮类,氟苯尼考,磺胺类药物注射或口服,有条件的地方,可将病料送往专业兽医实验室做药敏实验,选择高敏药物对因治疗。平时家畜饲养管理,可加强卫生消毒,选用一线药物预防投喂。草食性动物如牛类,易食大量易发酵饲料导致瘤胃臌气,可插入胃导管排气,严重时立即穿刺瘤胃放气治疗,对食用过多干料,引起的瘤胃积食,可通过鱼石脂用少量酒精溶解后,加水内服;严重病例可结合强心、输液等对症治疗。
3、家禽常见病:肉鸡比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雏鸭的病毒性肝炎,鹅的小鹅瘟等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国家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兽药生物制品,按时免疫;细菌病比如沙门氏菌导致的鸡白痢,球虫病,大肠杆菌病主要还是采取一线药物预防给药,一旦发生群发疾病,采取二线药物,而且家禽养殖实行“全进全出”制,严禁混养,定期卫生消毒和药敏实验,掌握病菌耐药特性,针对性给药。
4、中毒病:比如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泪、流涎、口吐白沫,瞳孔缩小,兴奋不安,共济失调,骨骼肌痉挛,呼吸困难,黏膜发绀等,可用硫酸阿托品和解磷定治疗;采食玉米秆、山芋藤、小白菜、萝卜叶等青绿植物中硝酸盐含量较高,厌氧闷煮时候,极易转化亚硝酸盐。如果发生中毒,可在耳尖、尾尖给动物放血,迅速用甲苯胺兰、镁兰注射治疗;黄曲霉霉毒素中毒,可乌洛托品抗炎,内服绿豆浆,注射Vc,禁喂霉烂玉米即可。
第五篇:河南省动物疾病防控技能竞赛工作简报
河南省动物疫病防控技能竞赛
工 作 简 报
2011年第期(总第期)
开封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9月30日
近日,河南省畜牧局、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决定举办全省动物防控技能竞赛活动,此次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加强全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苦练技能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进一步提升全省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此次活动共有29个畜牧局代表队和若干大专院校与企业代表队参加,竞赛工种包括兽医防治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和兽医化验员(动物疫病检验员)两种,竞赛内容不仅包括现场操作技能和笔试,而且还包括防控知识竞答,形式可谓是丰富多样。
接到比赛的通知后,中心领导很重视,抓紧时间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及其他事宜,确定参赛人员名单,落实到人,督促此次竞赛的前期准备工作。
就现场操作技能比赛来说,动物疫病防治员现场操作技能比武项目包括鸡翅静脉采血、鸡心脏采血、鸡体解剖与采样、猪耳静脉采血、猪前腔静脉采血等五项内容,动物疫病检验员现场操作技能比武项目包括细菌镜检、血凝试验、鸡心脏采血、猪前腔静脉采血、病理切片
检验五项内容。我中心参赛人员在准备工作上着实下功夫,不仅买来试验动物苦练操作技能,而且赴兰考县、鼓楼区等各大养猪场苦练技能,不怕苦不怕累,在不断的练习中查漏补缺,积极向他人学习,以期在技能竞赛中一显身手,为组织争光。
另外,在笔试和防控知识竞答的准备中,我中心参赛人员也下了苦功夫不仅认真钻研材料和阅读有关书籍材料,还积极学习动物疾病防控基本理论、法律法规、实验室制度、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实验室技术知识和公务礼仪常识,积极备考。
比赛的序幕即将拉开,让我们以满腔热情积极准备,翘首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