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精)

时间:2019-05-14 21:5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精)》。

第一篇: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精)

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普及,广大养殖户的养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动物疾病防控意识不断增强,防控效果越趋明显。但是,在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过程中,由于防控措施不到位、不恰当而带来的疾病问题却仍然普遍存在,这给养殖者的正常生产带来阻碍。因此,深入、正确分析水产养殖中存在的盲点并加以改进,是减少病害发生、促进水产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

一、防控盲点

1.没有注重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

很多养殖户都懂得在苗种放养前清塘除泥、晒塘翻塘、消毒杀虫等,但往往忽视了养殖自身的污染,如放养密度过高、人工饲料过量投喂、防病药物滥用等,直接破坏了养殖水域生态平衡,使池塘损失了自我净化的能力。这时,只能通过换水来维持水质,这就加快了水质的富营养化和疾病的交叉感染。所以说,不注重养殖环境本身的生态平衡是疾病防控的一个盲点。

2.没有重视饲料的投喂技术

大多数养殖户都担心养殖对象吃得不够饱,这恰恰是导致疾病产生的盲点。很多水产动物是集群摄食性,影响它们正常摄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饲料日投喂量的高低与养殖对象的生长阶段、健康状况、水质条件、饲料品种、气候、环境的变化及病害因子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有的养殖户在投喂饲料时只根据投放品种的数量、投饵百分率计算饲料量,或者干脆凭感觉盲目投放,而不考虑上述几个因素,甚至在一个池吃不完的饲料又捞到其他池投喂。这样既可能浪费饲料,又容易造成水质污染,容易把病菌带到其他池塘而造成交叉感染。

3.没有注意饲料的最佳选择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饲料的质量不但决定了饲料本身的转化效率,而且对池塘环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而目前,仍然有养殖户贪图便宜,选择一些中小饲料厂生产的价廉质低的饲料来喂养。这就造成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饲料营养组成与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营养需求得不到满足,直接或间接地使养殖动物易于感染疾病甚至死亡;另一方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差,转化效率低,饲料系数高,影响了鱼类正常生长,也造成了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恶化了鱼类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病害发生机会。

4.没有注意病原生物的相对平衡

很多养殖户在水产养殖防病过程中过分依赖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不管养殖对象有没有患病或患的是什么病,就赶快泼洒长期习惯使用的硫酸铜、灭虫精等杀虫药、抗菌药进行杀虫杀菌,却没有意识到动物自身免疫力的重要性,也不知道病原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养殖水体或环境中,单纯靠某一措施或某一药物非但起不了大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水产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的相对平衡,同时还可能错过了防病治病的最好时机,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这也是疾病防控的一个盲点。

二、改进技术

1.改进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和生态环境的调控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消毒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而使养殖水体本身生物环境受到破坏,大量残饵、粪便、生物尸体无法及时降解,造成水体污染。因此,要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改善养殖水域环境质量。

生物修复即是向水域中投入特殊生物功能的微生物,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有效分解。如光合细菌或芽孢杆菌能

迅速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消除水中的氨态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单细胞藻类的营养源,促进硅藻、绿藻等优良藻类的生长,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同时也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促进底泥中的氮和磷的释放,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当水中形成有益菌的优势时,还可以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及分泌类抗生素物质直接或间接地抵制其他致病菌的繁殖和侵

袭。另外,还可以产生免疫活性物质,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从而降低发病率。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合理使用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EM 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工厂化或循环水养殖中使用生物转盘、生物包等),可以人为地维持水体中微生物种群的平衡,修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养殖。

2.采用科学合理的投喂技术

在养殖过程中,把投喂量控制在恰到好处的水平是减少疾病感染、实现养殖成功的最重要技术之一。所以,应当根据水温、水环境、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等因素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保证养殖动物吃饱吃好,不浪费饲料,不造成环境污染。这样既能保持养殖对象旺盛的生长机能、良好的食欲和消化能力,维持投喂量和水体生态、排泄物正常代谢之间总体上的平衡。

3.选择营养全面的绿色水产饲料、饲料添加剂

能否给予养殖对象均衡的营养以及饲料在水中表现出的物理形状(如黏性、弹性)都会影响到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生长速度,例如用粉头饲料现场搅拌成团状饲料来投喂,饲料会有一定的散失,对水质的污染较颗粒饲料严重。因而要根据养殖对象的食性最大程度地选用散失少、营养全面、转化率高的绿色饲料,尽量满足养殖动物的生长、生理需求。饲料添加剂一般要选用微生态制剂,因为微生态制

剂成分是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和促生长因子,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

4.控制致病生物的存在水平

许多水产养殖的病原(致病生物)都是条件致病菌。当池塘水体没有恶化,池塘底质没有沉积过多的残饵、水产动物的排泄物、生物尸体以及有害物质、病原细菌和病毒粒子时,基本上保持着平衡稳定的状态。但是当应激性环境条件发生时,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就会下降,病原微生物很快就会入侵和繁殖,当达到甚至超过阈值,养殖对象就会暴发疾病。所以,水产养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相对数量是引起水产养殖中传染性疾病流行性暴发的关键,只要控制住养殖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相

对数量,就可以达到防病的目的。主要措施有:减少应激反应,避免乱用抗生素、杀虫剂等。

第二篇: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畜牧业经济也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畜牧业的养殖规模随之不断的扩大,但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各种类型的动物疾病陆续的涌现出来。如何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畜牧业中出现的动物疾病问题,是当前疾病预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立足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指明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类型,分析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疾病控制、预防的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措施

由于我国的畜牧业养殖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过程,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产业,其发展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畜牧业养殖的规模也在随之不断的扩大,而其中出现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动物疾病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出现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及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动物生活习性和群居的特点,会容易促使在短时间内出现动物疾病,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疾病传染,威胁到人们生命安全。为了切实保证我国畜牧业养殖的顺利发展,应当对相关动物疾病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真正去避免该疾病的出现,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1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由于畜牧业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经济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开展畜牧业养殖工作边显得更加突出和重要。为了促进我国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中出现的动物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当前,在我国畜牧业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动物疾病类型:一是普通型动物疾病;二是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三是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而这3种动物疾病的出现会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养殖的发展和进步,影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品的质量,并最终会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1]。

2畜牧业养殖的动物疾病的类型

2.1普通型的动物疾病

普通型的动物疾病具体的是在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其危害性不大,然而如果管理不恰当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主要是指动物外伤或眼部疾病、身体内部消化系统和呼吸功能等方面,以及动物生殖问题等。

2.2具有传染性的动物疾病

通常情况下,动物疾病是不一定具备传染性的,但是一旦动物疾病具备传染性,其对整个畜牧业养殖的发展的威胁是非常大的。而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的会经历潜伏、前驱,及病发3个阶段,且一旦爆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因此需要在养殖的过程中对此类型的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2]。

2.3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

对于有寄生功能的动物疾病是指在动物内所寄生的一种疾病,而该疾病中不易被治疗和控制,且在当前畜牧业养殖中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此外,该种类型的疾病主因是由于寄生虫所引起,而这种寄生虫又可以划分为原虫、蠕虫及节肢动物3大类,且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进行传播。

3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

3.1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引起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人工饲养会在不经意间对动物身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是对动物所食用的水和饲料,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细菌,从而诱发一些动物疾病。此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消毒工作中,为了图省时,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和清理动物所生存的环境等,以上原因都是会引起动物疾病。

3.2环境因素

动物的生存是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环境,而环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动物生长,因此如果动物生产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和污染,这包括动物生存环境中的绿化程度、通风的情况及空气质量情况等,这些都是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

3.3动物自身的因素

由于有些动物自身体质差,可能会很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3]。例如,一些动物在进行养殖前就可能患有某种疾病,其产生的来源可能是由于环境问题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其自身体质差的问题。因此,动物自身因素也会直接或间接性引起动物疾病的产生,甚至是恶化。

4畜牧业养殖中对动物疾病防控的具体措施

4.1管理好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

由于动物疾病的产生来源大多数是因为动物的饮食、食用水及生活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而这些都与动物养殖的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首先,需要加强对动物日常工作管理力度,通过工作人员坚持对动物的生活环境进行清扫和检查;其次,针对已经患有某些疾病的动物及时进行隔离管理,并实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监测和照顾,以此来减少动物患病的概率。

4.2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工作

对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需要加强对动物疾病的检疫,既要完善畜牧业养殖防疫管理体系,又要加强检疫人员日常管理和治理工作;同时,利用现代性科学技术手段,对动物检疫工作进行管理和控制[4]。

4.3改善动物的养殖环境

通过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可以有效地改善动物的身体状态,增强动物体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畜牧业养殖经济发展。具体来说,既要关注养殖环境的整洁,还要关注空气质量。

5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中动物疾病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使我们对畜牧业养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文章指明了畜牧业中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探讨了畜牧业养殖动物疾病的类型;同时,还分析了如今畜牧业养殖中出现动物疾病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畜牧业养殖中动物疾病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对动物疾病的管理和控制,推动畜牧业养殖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复生,李彦召.浅谈畜牧养殖中动物易感染疾病类型及预防[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259-260.[2]余清.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研究[J].当代畜牧,2014(29):71-72.[3]王玉才.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7):142.[4]刘惠平.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139.

第三篇:水产养殖—大黄在水产动物疾病上的应用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大于捕捞量的国家,“以养为主”是我国渔业产业的最大特色。但在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的不断增多的同时,病害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4—10月我国水产养殖业因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6亿元(陈爱平)。由于病害频发,渔药的滥用和误用也随之发生,这样,一方面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安全及耐药病原体的产生,直接威胁着人类与动物生命或健康。因此渔药的安全使用和无公害化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中草药起源于中医和中兽医,是种“绿色渔药”,具有药源广、成本低、疗效好等优点,既不会对水质造成污染,也不易像化学药物那样给水产品带来残毒等副作用,且具有对有机体双向调节的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采用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对发展无公害养殖,开发绿色食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黄是目前经常使用的中草药之一,下面简介之。

1、简述

大黄又名锦纹、黄良,别名将军、生军、马蹄黄,隶属蓼科植物,产于四川、湖北、陕西、云南等省,生于大山草坡上与土壤肥厚、阳光充足的地方。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以根及根状茎人药,采集时间为秋末冬初叶枯萎时,或次春发芽前挖取地下部分,除去粗皮,切成瓣状或段状,干燥而成。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好,有收敛、泻下、清热、解毒、破积、去淤、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肿瘤作用。每kg大黄加20kg0.3%氨水浸泡12小时,使蒽醌衍生物游离出来,可提高药效,它不能与生石灰合用,否则会降低药效。过去我们常将其与一些违禁药品(如硫酸铜,因大黄与其有协同作用)联用,现在应该杜绝。

2、抗细菌病

药用大黄和掌叶大黄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及某些革兰氏阴性菌在试管中均有抗菌作用。龚珞军、高志慧等曾分别

采用钢环法和试管法研究了大黄、乌梅、五倍子等五种中草药对河蟹腐败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五种中草药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该菌均有杀灭作用。

防治草鱼“三病”时用地锦草、铁苋菜、水辣蓼、柳树枝叶、松树叶、新鲜马尾松叶、黄连须根、板蓝根、蓖麻叶秆、“三黄粉”及菜油与生姜合剂效果显著,用大黄或乌柏叶干粉可有效治细菌性烂鳃病。

3、抗病毒病

病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危害较大,发病面较广,且医治较为困难。大黄具有清热凉血、祛暑散瘀,清血肝热,泻下破瘀,清肿解毒之功效,同时能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故能抑制病毒的复制。

梁长辉在治疗草鱼出血病时,每100kg鱼用大黄、黄芩、黄柏各0.5kg混合煮沸后取汁加0.5kg食盐,并且趁热混合面粉拌饲料投喂,发现第二天病情好转,第四天死鱼减少,第五天无死鱼。

4、免疫作用

大黄及其有效成分和方剂在医学上及兽医学上已被证实具有增强机体抗病力的功效,目前在水产上已有一定的应用或理论研究。据李连达报道,大黄素对免疫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对钙离子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适量的大黄素可改善幼龄动物的免疫力低下。黎巧临(2002)报道,用海藻多糖、大黄、黄芪、连翘等配制成的复方中草药药饵投喂河蟹后,通过检测河蟹的血细胞吞噬活性、血清凝集效价及血清杀菌活力等免疫学指标,证实能显著提高河蟹机体的免疫功能。蔡中华等研究了黄连、大黄、无花果及花粉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其结果显示,除无花果外,黄连、大黄及花粉都对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另据陈孝煊、吴志新等报道,用1%的大黄和黄连拌饵投喂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均能增强其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在克氏原螯虾还显示了对活弧菌攻毒有很好的免疫保护率,说明大黄和黄连可以增强两种整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5、常用配方

(1)大黄碾成细粉末混入饲料内,每天1次,连用3天,可防治粘细菌病。

(2)每亩鱼池水面可用大黄500g,放入10kg氨水或将碳酸氢铵兑成的水中,浸泡12小时,然后取药液全池泼洒,使药液在鱼池水中的浓度,达到3mg/kg,几天后,即可治愈细菌性烂鳃病。

(3)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2.5—3.7ppm,可治疗细菌性烂鳃病、白皮病和白头白嘴病

(4)六合剂:①大黄300g②敌敌畏200g③漂白粉500g④小苏打300g⑤食盐1000g⑥敌百虫100g。

100kg鱼,用六合剂3kg,2--3次/天,3—5天一个疗程,可防治细菌性肠炎。

(5)治疗病毒性出血病为主的细菌性烂腮和肠炎、赤皮病等并发症鱼病,每万尾鱼种可用研碎的大黄、捣烂的鲜大蒜和食盐各500g,拌入到适量的精饲料中投喂,连喂3—5天,同样能够治愈。

(6)三黄粉:大黄50%、黄柏30%、黄芩20%。

100kg鱼①三黄粉0.5kg②9.0kg麸皮③3kg莱饼④0.5kg食盐。每7天一个疗程,可治疗鱼出血病、胰腺坏死病。

100kg鱼可用三黄粉(大黄250g,黄柏150g,黄芩100g),加食盐1kg,用水和匀,拌人面粉,将其粘在嫩草上晾干,再投入鱼池中喂鱼,连喂5—7天,可治愈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7)100kg鱼每天用0.5kg大黄、黄柏、黄芩、板蓝根(单用或混合用均可),再加0.5kg食盐拌饲投喂,连喂7天,可治疗草鱼、青鱼出血病,如再加抗菌药,效果会更好。

(8)每50kg鱼,用大黄150g+黄柏150g+黄芩150g+地榆100g磨成粉末,制成药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5天,可治疗草鱼出血病。

(9)另外,大黄等中草药拌饲对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和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第四篇:水产动物疾病学材料

常见病多发病

一、病毒性疾病

1、草鱼出血病

1)病原体是草鱼出血病病毒

2)流行情况:鱼种培育阶段一种广泛流行、危害性大的病毒性鱼病、主要危害草鱼、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低下,病毒量多时有发病 3)症状:病鱼各组织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肌肉”型、“红鳍红鳃盖”型、“肠炎”型 4)诊断: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2.根据病理变化可作出进一步诊断。3.免疫学诊断。

5)防治方法:1.清除池底。2.鱼种下塘前用聚乙烯氮戊环碘剂(PVP一I)60ppm药浴25分钟左右。3.加强饲养管理4.人工免疫预防。

5.药物防治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IPN)

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鱼病。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部及鳍基部充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线状粘液便,胰腺广泛坏死,病鱼作垂直回转游动后不久即死,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鲑科鱼类的鱼苗和鱼种,3、鳗狂游病:P143

4、腮腺炎病(螺旋病):传染性高,致死率也高

5、淋巴囊肿病

6、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病

7、桃拉病毒病

二、细菌性疾病

1、烂鳃病 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淡水鱼类,每年的7~9月为流行盛期,水温20℃以上开始流行,最宜流行的水温为28~35℃ 2)【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3)【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污泥,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在显微镜下观察,草鱼鳃瓣感染了该菌以后,病变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腐烂、溃烂和“侵蚀性”出血。4)【预防】:(1)彻底清塘。(2)鱼池必须用已发酵的粪肥。(3)选择优质健壮鱼种(4)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优良水质,增强鱼体抵抗力。(5)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值保持在8左右(6)发病季节,每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7)

发病季节,定期将乌柏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中沤水,隔天翻 l 次。(8)必要时,可用下述治疗用的任一种外用药全池遍洒1次。(9)鳃上如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杀灭鳃上寄生虫。

2、肠炎病 1)【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症状】:疾病早期,除鱼体表发黑。食欲减退外,外观症状并不明显,剖腹后,可见局部肠壁充血发炎,肠道中很少充塞食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外观常可见到病重腹部膨大,鳞片松弛,肛门红肿,从头部提起时,肛门口有黄色粘液流出,剖腹后,腹腔中有血水或黄色腹水。全肠充血发红,肠管松弛,肠壁无弹性,轻拉易断,内充塞黄色脓液和气泡,有时肠膜、肝脏也有充血现象。3)【流行情况】:在草、青鱼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当年草鱼和一龄的草、青鱼最易得。死亡率很高,5~6月主要是1~2龄草、青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该病往往与细菌性烂鳃病并发。4)【防治方法】:同细菌性烂鳃病

3、打印病—腐皮病 1)【病原】:点状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病症】:症灶主要发生在背鳍和腹鳍以后的躯干部分,其次是腹部两侧,少数发生在鱼体前部。发病部分先是出现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皮上加盖的红色印章,随后表皮腐烂,中间部分鳞片脱落,腐烂表皮也崩溃脱落,并露出白色真皮,病灶部位周围的鳞片埋入已腐烂的表皮内,外周的鳞片疏松并充血发炎,形成鲜明的轮廓。在整个病程中后期形成锅底形,严重时甚至肌肉腐烂,露出骨骼和内脏病鱼随即死去。3)【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鲢、鳙鱼、团头鲂等,在各个发育生长阶段中都可发病,尤其对鲢、鳙、团头鲂的亲鱼危害最大,发病严重的鱼池,其发病率可高达80%以上。此病在华中、华北较为流行,夏、秋两季流行最盛。4)【防治方法】:(1)搬运和亲鱼催产时要注意操作,切勿使鱼体受伤;鱼池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并在放养时适当调整放养密度,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池内水质清新,(2)漂白粉1~1.2ppm全池泼洒或漂粉精,或优氯净,或三氯异氰尿酸。(3)用五倍子2~4ppm,全池遍洒。(4)亲鱼发病可选用金霉素,每kg鱼注射5mg,肌肉或腹腔注射,同时采用高锰酸钾等杀菌药物涂于病灶处。

4、赤皮病: 1)【病原】:萤光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呈现块状红斑,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及腹部最明显,鳍的基部充血,鳍条末端腐烂似一把破扇子。病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发炎充血。3)【流行】:此病流行广泛,而且终年可见,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每当鱼种放养、牵捕或搬运时;由于鱼体受伤,病菌乘机侵入感染而发病。在寒冬季节,鱼体皮肤也可能因冻伤而感染此病。传染源是被污染的水体、工具和带菌鱼。4)【防治】

同细菌性烂鳃病

5、竖鳞病 1)【病原】水型点状假单胞菌 2)【病症】:病鱼体表用手摸去有粗糙感;鱼体后部部分鳞片向外张开像松球,鳞的基部水肿,以致鳞片竖起。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并常伴有鳍基充血,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胀、腹腔积水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鱼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身体倒转,腹部向上,这样持续2~3d,即陆续死亡。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危害鲤鱼。此病在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养殖区常出现,有两个流行季节:主要流行于4~7月鲤鱼产卵期,其次是鲤鱼越冬期。亲鱼因此病死亡率最高的可达85%。一龄以上的鲤鱼死亡率高达50%以上。此病的流行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4)【防治方法】

(1)鱼体受伤是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牵捕、搬运、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防止鱼体受伤。

(2)亲鲤产卵池在冬季要进行干池清整,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

(3)用链霉素进行腹腔注射,每尾用药3~6毫克。

(4)每100kg水加捣烂的大蒜0.5ppm,搅匀给病鱼浸洗数次

(5)用2%食盐与3%小苏打混合液给病鱼浸洗10分钟,或3%食盐水浸洗病鱼10~15分钟。

6、疖疮病 1)【病原】疖疮型点状气单胞菌 2)【病症】

患病初期鱼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部位出现脓疮,手摸有浮肿的感觉,脓疮内部充满含血的浓汁和大量细菌,所以又名瘤痢病。鱼鳍基部往往充血,鳍条间组织破坏裂开,有时像把烂纸扇,病情严重的鱼肠道也往往充血发炎 3)【流行】

此病在我国各养殖区都可发现,但发病数不多。主要危害青鱼。此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可出现。4)【防治】

防治方法与赤皮病相同。对于患疖疮病的亲鱼,可在病灶部位抹浓的高锰酸钾或金霉素软膏消炎。

三、鳗鱼的疾病(细菌性)

1、鳗赤鳍病 1)【病原】

嗜水气单胞菌 2)【流行】易感鱼类有鳗鲡、鲤、鲫等温水性淡水鱼;爬行动物的蛇、甲鱼及两栖类的蛙也易感;采用人工感染方法,哺乳动物的小白鼠、脉鼠、兔也有感染性。带菌鱼及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嗜水气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主要通过肠道感染。3)【症状】

病鳗的躯干和头部的腹侧皮肤、臀鳍发红,胸鳍也常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而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全面明显发红,躯干背部、和背鳍有时也发红,但有时濒死的鱼仍只有轻微发红;病鱼不吃食,靠近池壁静止不动,有的头部向上,无力地“竖游”,多数在几天内就死亡。腹腔壁常有点状出血;肝脏由于严重淤血而呈暗红色,有时也可看到出血斑;脾脏淤血、肿大;当体表出血严重时,鳃、肝、肾、脾的颜色变谈,病鱼严重贫血 4)【预防】 同细菌性烂鳃病。

2、鳗爱德华氏病 1)【病原】

福建爱德华氏菌 2)【流行】

该病流行于高水温期(水温30℃左右),夏季为流行盛期。加温饲养,水温在20℃以上,则终年可流行。易感动物有鳗、罗非鱼、斑点叉尾鮰、大口黑鲈、犁齿鲷、比目鱼、鲻鱼等 3)【症状】

鳗爱德华氏病的症状主要分为二种类型,一型以侵袭肾脏为主(较为常见),一型以侵袭肝脏为主,当然也有同时侵袭肾脏和肝脏的,但较少见。外表症状体色发黑,游动缓慢,躯干腹侧皮肤及臀鳍由于充血、出血而发红,严重时鳃贫血,此外还因病型不同而有所不同。肾脏型:肛门严重充血、发红,以肛门为中心,躯干部胀成丘状,甚至附近皮肤充血、出血,随之出现软化变色区,这一般为肾脏后部患病的病鱼出现的症状;如仅是肾脏前面部分患病,则外表往往看不出异常。

肝脏型:前腹部显著肿胀,严重时前腹部腹壁可有大穿孔,甚至腹部各处皮肤出血,出现软化变色区。斑点叉尾鮰及鲻鱼患病时,皮下还形成大肿块。4)【病理变化】 病鱼的肾脏、肝脏肿大、软化,形成许多脓疡病灶,并可合并成大病灶。病灶如在肝脏、肾脏的表层,则开口流出脓汁后,往往留下很大的洞穴,有时内脏大半溶解消失;流出的脓汁恶臭,附近的其他内脏、腹膜、体壁肌肉及皮肤也充血发炎、软化,形成转移病灶,以至坏死、解体、穿孔,引起败血症而死。肾脏型患者,菌随尿一同挑出,因而感染泌尿孔及肛门,引起发炎、充血。5)【预防措施】1.鱼池用100 ppm 生石灰或 20ppm 漂白粉清塘。

2.鱼种下塘前,用10ppm漂白粉或15~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水质,增强鱼体抗病能力。

4.有发病预兆时,用下述治疗用内服药连续投喂3天。

5.投喂红虫要经过清洗和用消毒。6)【治疗方法】1.外用药全池遍洒1~1.2 ppm漂白粉,或0.5~0.6ppm 漂粉精,或0.5~0.6ppm 优氯净2.内服药据韩先扑等(1989)报道,福建爱德华氏菌在试管内可被l ppm四环素、土霉素所抑制,考虑可将这些药拌在饲料中投喂。进行早期治疗。(1)每吨鳗用氟本尼考1~5g,均匀混入饵料投喂,连续3~5d。(2)每吨鳗用土霉素100g混入饵料投喂,每天1次,连续3d。

3、弧菌病 1)【病原】 创伤弧菌、鳗弧菌 2)【症状】 病鳗游动缓慢,皮肤粘液脱落,粗糙,起初为圆形出血点,发展为皮肤具白色隆起点,隆起边缘为红色,隆起内部化脓,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隆起破裂,露出腐烂病灶,病灶中央凹陷,溃疡自皮肤发展至肌肉,流出脓汁,大多病鳗肛门红肿,臀鳍充血,肠道发炎,肝脏色浅,具出血点,肾脏色深。3)【诊断】

凭外部症状即能确诊。4)【流行】

季节主要为夏、秋高温季节,一般发病水温在 28℃以上。本病主要发生于沿海,所用水源有一定盐份的养殖池,在福建省纯淡水鳗鲡养殖中未发现过弧菌病的流行。日本鳗鲡及欧洲鳗鲡均发生。5)【预防】 夏季避免使用含盐水源,高温期保持水质清洁,定期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池水(5天左右1次)。6)【治疗】将池底及池壁清洗,大换水后进行下述处理:

(l)优碘灵 1~2 ppm全池泼洒,6小时后加土霉素 15~20 ppm 浸浴24~36小时(2)高锰酸钾 1.5~2.5 ppm全池泼洒,3~4小时后大换水,(3)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使有效氯浓度达0.2~0.3 ppm,连续泼洒2~3天。

一般抗生素处理后,需连续进行含氯消毒剂处理2~3天。饵料添加抗生素,磺胺类等,连续投喂5~7天。如:用盐酸土霉素拌入饲料中投喂,每吨鳗每天用100克,连续用5天。

4、脱粘病 1)【病原】

非01群霍乱弧菌

2)【流行】本病自95年开始于欧洲鳗鲡流行,至96年全省大面积发生,主要流行于春夏两季,秋季发病率降低,冬季几乎不发病。与红头病相似,在引进欧洲鳗鲡试养前,日本鳗鲡未见病例,而近年日本鳗鲡亦有本病发生。主要发生于选别鳗鲡后3~5天,传染速度快,往往于l~2天内感染全池鳗鲡30%以上。引起死亡率较高,且不易治愈,病情拖延时间较长,一般经半个月以上才能完全恢复。3)【症状】 病鳗体弱,于池边水面或水底顺水或逆水缓游,严重时吊挂于饵料台。体表粘液斑块状脱落,粘液脱落处色变,使鳗鲡体表呈花斑状,病灶形状为圈形或椭圆形,病灶主要发生于体侧,常伴有胸鳍、臀鳍充血现象,随着病情发展,斑块状病灶处溃疡,中央为白色,周缘为红色,严重时头部顶端发红,吻端溃疡,鳃丝水肿,色淡。本病后期常伴有严重烂鳃症状。内脏器官胆囊肿大,肠道一般无食物,肾脏色深。4)【防治】

操作鳗体时动作要轻,勿使鳗体损伤,并将鳗鲡放至与选别前相似水质养殖。

食盐 3~5‰ + 复合中药煎汁 + 法拉乃司3~5ppm,每日换水1/3左右,添加食盐保持盐份3~4‰ + 复合中药 + 法拉乃司3~5ppm,连续3天,3天后,使用优碘灵1.5~2.5ppm + 土霉素20~30ppm,连续2天后大换水,含氯消毒剂连续处理2 ~ 3天。

四、甲鱼的疾病

1、赤斑病: 1)【病原】 鳖嗜水气单胞菌或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 2)【症状】

病鳖表现出对外界环境反应的敏感性降低,体驱消瘦。不摄食或摄食甚少,行动较迟缓,常钻入泥中休息,随后颈部皮肤呈带状充血发红,腹甲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成烂斑,舌尖充血发红,一只眼或两眼失明,口鼻流血,不久在上岸晒背时死亡。病鳖尸体消瘦、背甲部溃烂,腹甲部有红斑或烂斑,口腔、食管、胃、肠的粘膜呈点状、斑状或弥漫性出血。有的消化道粘膜充血,肝脏肿大,质脆易碎,胆囊内充满胆汁,脾脏肿大。

2、疖疮病 1)【病因】(1)致病细菌,如嗜水气单胞菌等产气单胞菌属细菌(2)饲育环境的恶化所致(水质、残饵)。2)【流行】 水温15℃以上的时间,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3)【症状】 发病时,首先可见到病鳖的颈部、背部靠裙边处,四肢基都(主要是前肢基部)或裙边腹缘以及背、腹甲、四肢等处有一个或数个芝麻大至黄豆大的疖疮(稚鳖期直径仅为1~2mm)。随着病情的发展,疖疮逐渐增大,向外突出,最终表皮破裂。此时用手挤压可压出黄色颗粒状或脓汁状的内容物,有的黄色颗粒易压碎或放入水中自行分散为粉状物.随病情发展,内容物可逐渐自行散落,留有一个空洞,成鳖可见此症,幼鳖一般末到此时病鳖大多已死亡。疖疮出现后,病鳖全身不安、不摄食,活动减弱或静伏食台,体质逐渐消瘦,最后头不能缩回,眼不能睁开、衰竭死亡。有的病鳖,则因病原菌侵入血液,迅速扩散,呈急性死亡。病鳖尸体消瘦,头颈及四肢伸出,体表有特征性的疖液,腹部和颈部皮下胶胨样浸润,肺充血,肝脏黑暗或深褐色,轻度肿大,胆囊肿大,脾淤血,肾充血或出血,肠道空虚有丝状充血,体腔有较多量液体。

3、白底板病

1)病因】该病是目前成鳖养殖中常见病,也是危害最大的疾病。所谓“白底板”即鳖失血(或称贫血)、腹甲呈白色,故是一种外观症状。引起该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终是由缺血、贫血引起。

2)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腮腺炎病型:由于肠内大出血的原因,血液集中到肠内,致使腹甲呈白色。此部分内容见前面所述。

2.无血型:解剖后,内脏严重贫血,心脏呈粉红色,肝呈青灰色,内脏解剖可见,象用水洗过一样、无血。这种类型主要是鳖长期慢性失血所造成的。该情况最常见的是由于鳖胃肠出血,长期便血所致。另外疖疮、咬伤、脚腐烂也会有此现象发生,但数量不多。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 1)【病原】:普通变形杆菌

2)【症状】:是近几年发生的疾病。患病鳖以场内同批中的大鳖为最早。病鳖外观体偏厚,可见“白底板”,内脏解剖、可见明显的胃肠壁(尤以胃与肠的交界处)溃疡点,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大小不等:胃、肠内出血,后肠或鳖肠内具凝固的血液;靠近肛门处为黑色血块。胃肠壁(尤以胃、肠交界处)穿孔、胃肠内物流出肠道污染及腐蚀内脏。

3.腹血型:鳖外观体较厚,有浮肿感。腹甲呈白色,解剖内脏,腹腔内有大量血水流出。该种情况主要是肝、肾的病变,而肝、肾的病变主要有气单胞菌的感染、饲养环境中有毒气体过多、水质较差的中毒、饲料营养不全和长期不合理、大量使用药物等均可带来肝、肾的功能障碍。若是气单胞菌的感染,可以采用鳖”红脖子”病的治疗方法,若是中毒等引起肝、肾问题,则难以治疗,应改良水质,投喂新鲜优质饵料,并保肝护肝,加以调理。3)【流行及危害】 “白底板”病是一种慢性病,由于该病在成鳖养殖中危害大,应引起重视。胃、肠溃疡、穿孔、出血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呈现慢性死亡,若该情况严重,则胃肠溃疡迅速转为穿孔,鳖急性发病;若病情发展较慢,则溃疡处长期出血,即胃肠出血,便血(靠肛门处具硬黑色血块),甲鱼呈无血型,胃、肠壁亦失血呈纯白色。

因“白底板”病鳖贫血、缺血,故应在治疗中增加鲜鱼、猪血、青菜、继生素C,并适量添加硫酸亚铁内服5—10日。

五、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1)【病原】我国常见的有水霉和绵霉两属。2)【病症】: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病鱼有什么异状,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并向内外生长,向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絮状,故称白毛病。向内生长的内菌丝深入鱼的皮肤组织内。病鱼焦躁不安,常出现与其他固体磨擦现象,以后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死亡。鱼卵发生水霉病。可看到菌丝侵附在卵膜上,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因其菌丝呈放射状,也有人称之为“太阳籽”。3)【流行情况】:水霉菌,存在于一切淡水水域中。它们对温度适应范围广,一年四季都能感染鱼体,全国各养殖区都有流行。各种饲养鱼类,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在密养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鱼卵以及排卵和排精后的亲鱼也是水霉菌感染的主要对象,水霉病属继发性感染,不能感染健康鱼体和正常的鱼卵,一般从鱼体的伤口入侵。当鱼体受到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后,加上各种操作、运输等引起外伤,反复用药或伴随性成熟而来的上皮组织发生变化时,水霉菌才得以着生,死卵或未受精的卵容易着生水霉菌。虹鳟鱼卵孵化时间较长,遭受水霉病较严重。发病水温主要在18℃以下。特别是阴雨天,水温低,极易发生并迅速蔓延,造成大批鱼卵死亡。

2、白斑病 1)【病原】 由毛霉所引起,又称毛霉病 2)【症状】 这种霉苗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及尾部等身体各部分的皮肤上都能寄生。患该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稚鳖患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成鳖患该病后,由于鳖甲表皮出血,外观不雅而降低了商品价值。诊断此病,可将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是否在甲壳裙边上有白斑状的病变,可初步诊断,3、镰刀菌病 1)【病原】:镰刀菌 2)【症状】感染本病的对虾,体色通常转暗,活动能力变弱,多静伏于池底。在高倍镜下观察时鳃丝内充满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者有时外逸在鳃丝的顶端,呈花簇状排列。严重感染时鳃丝萎缩,呼吸受阻,死亡率可高达90%。镰刀菌还可产生真菌毒素,使宿主中毒死亡。3)【流行情况】 镰刀菌是甲壳类的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原。其宿主种类和分布地区都很广,各种对虾和龙虾都可受感染,淡水的罗氏沼虾甚至鲤鱼都可感染,但斑节对虾对它有抵抗力。此病是一种慢性病,养成的对虾尚未发现此病。美国的加州对虾对此病最为敏感,感染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高达90%,其次为蓝对虾和万氏对虾。镰刀菌为一种典型的机会致病茵,即对虾由于受伤、摩擦、受化学物质或其他生物的损害后,病原才趁机侵入。

六、寄生虫性疾病

1、原虫性疾病

1、常见的鱼类寄生粘胞子虫及其引起的鱼病:2.1四极虫属 2.2 两极虫属 2.3

球孢虫属 2.4 粘体虫属 2.5 旋缝虫属2.6 碘泡虫属2.7 尾孢虫属 2.8 单极虫属

2、由纤毛虫引起疾病 1)斜管虫病

【病原】鲤斜管虫 【症状】 病鱼体表、鳃部有大量粘液。体表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一层粘液层,组织破坏,呼吸困难。

【流行】 此虫在国内报告寄生于多种淡水鱼类的鳃、皮肤、鼻腔等。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特别是幼鱼及种苗更甚。适宜水温为12~18℃,8~11℃。【防治】 用8ppm硫酸铜浸洗鱼种30min。发病时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良好。2)车轮虫病

【病原】

车轮虫属和小车轮虫属

虫体侧面观如毡帽状,反面观圆蝶形,运动时如车轮转动样。隆起的一面为前面,或称口面,相对而凹入的一面为反口面(后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时针方向旋绕的口沟,与胞口相连。口沟可绕体180~270度(小车轮虫)、330~450度(车轮虫)。口沟两侧各着生1 列纤毛,形成口带,直达前庭腔。胞口下接胞咽。伸缩泡在胞咽之侧。大核马蹄形,围绕前腔,亦可为香肠形。大核一端还有1个长形小核。反口面具有后纤毛带。其上下各有较短的上、下缘纤毛。有些种类在下缘纤毛之后,常有一膜,谓之缘膜,透明。反口面还具有齿环。齿环由齿体构成。齿体似空锥,由齿钩、锥部、齿棘三部分组成。但由于虫种的不同,其结构有较大的变化。此外尚有辐射线。这些结构是比较稳定的。有分类上的意义。

【流行与危害】

寄生于我国淡水鱼类的有20多种。海水鱼类的车轮虫据Lom(1984)的统计有近70种,它们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寄生于各种淡水鱼及海水鱼的体表、鳃以及鼻孔、膀胱、输尿管等处。可引起鱼苗、鱼种致病,死亡率有时很高。适宜水温20~28℃,一年四季均可见。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鱼因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粘液,在体部、鳃部形成一层粘液层。因此,可在这些部位见到鱼体上有一层白翳(在水中较为明显)。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预防与治疗】 彻底清塘,合理施肥,掌握放养密度。放养前用8 ppm 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洗鱼种15~20min(15~20℃)。这些措施对预防车轮虫病是有效的。

治疗:可采用下述方法:①用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效果不错;

②国外用1.5%~2.5%食盐水浸洗病鱼30~50min,重复2d。也有用1/5000醋酸浸洗30~50min;或1/4000福尔马林浸洗30min。4)小瓜虫病

【病原】

多子小瓜虫

生活史分为成虫期、幼虫期及包囊期。

【症状与病理变化】 虫体大量寄生时,鱼体表、鳍条或鳃部布满无数白色小点。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粘液。寄生处的组织发炎、坏死。寄生于鳃时,除组织发炎外,并有出血现象,病鱼鳃呈暗红色。还可使某些组织产生坏疽性崩解。还可侵袭眼角膜,引起眼发炎,变瞎。【流行与危害】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徊游性鱼类、观赏鱼类均可受其寄生,各年龄组的鱼类都能寄生,但主要危害鱼种。小瓜虫繁殖适宜水温为15~25℃。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

【预防与治疗】 小瓜虫在不良条件下可形成包囊,故鱼种放养前,鱼池一定要用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入时,如发现有小爪虫,可用200~250ppm的冰醋酸洗浴15min,或用0.3ppm的孔雀石绿浸洗2 h。发病之后,可参照上述方法处理。如建议采用0.05ppm的孔雀石绿和25ppm的甲醛混合液处理,l 日2 次。也有用次甲基蓝或食盐处理的。5)隐核虫病 【病状】病鱼的皮肤和鳃由于虫体的寄生而受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患者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和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肉眼看去在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故有海水鱼“白点病”之称。【病原】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鱼小瓜虫”。

【流行情况】隐核虫可寄生于多种海水养殖鱼类,流行地区广,世界性分布;高密度养殖池塘和网箱以及水族馆最易发生。虫体的繁殖最适水温为25~30℃,所以夏季发病严重。【治疗】①淡水浸泡病鱼3~15分钟、再移入含有盐酸奎宁或氯化奎宁(2.5~3.5ppm)的海水溶液中养殖。②醋酸铜全地泼洒,使池水成0.3 ppm。③硫酸铜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ppm。④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池水成25~30 ppm。

第五篇:种猪场健康养殖疾病防控策略

种猪场健康养殖疾病防控策略

摘要:种猪养殖中一些细节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应实施“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观念。针对种猪养殖容易忽略的问题和管理漏洞等,提出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即从猪场选址布局、设计建设、设施设备到饲养管理均满足猪各阶段生理需要,为各阶段猪提供舒适的环境及优质、全价饲料;科学免疫、检疫、疾病监测与驯化;病死猪、粪污与废弃物及时无害化处理;有效隔离、驱虫、灭鼠与灭蚊蝇等。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甚至净化各类疾病,促进种猪的健康生长、发育与繁殖。

关键词:种猪场;健康养殖;疾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3-0019-03

近几年,畜禽疫病流行状况越来越复杂,从根源来看,主要是引种不规范导致疫病传播泛滥。而《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规定,到2020年,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根据生产与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种猪场健康养殖疾病防控策略,现将其报道如下,希望对种猪养殖有所帮助。防控原则

实施“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原则。该防控原则就是从容易忽略的问题和管理漏洞等入手,即从种猪场的选址布局、设计建设、设施设备到饲养管理等,根据猪的各阶段生理需要,全程为种猪提供舒适的环境,提供优质、全价饲料,科学免疫、检疫、疾病监测与驯化,病死猪、粪污与废弃物及时无害化处理,并能有效隔绝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媒介,从而有效预防控制甚至净化各类疾病,促进种猪的健康生长、发育与繁殖。控制措施

2.1 场址选择

要求偏僻,且远离居民区、其他动物饲养区、动物诊疗机构及屠宰场,非疫源地,周围3 km无“三废”污染源,远离交通要道,同时交通、供电便利,水源充足方便,水质良好,避风向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

2.2 设计建设

(1)场周围应有山林或绿化隔离带等自然屏障与外界环境隔离。

(2)场内分区设计建设,应包括生活区、管理区、饲料加工区、生产区、隔离区、病死猪与粪污无害化处理区,顺着常年主导风向依次建设,相互之间距离50 m以上,并设围墙与绿化带等有效屏障严格分开。

(3)各栋猪舍有效隔开,按全进全出制设计建设成单元式猪舍,猪舍应全封闭透光处理,并配套有从上到下垂直通风且对进出空气进行了消毒的智能化通风系统、成套饲喂设备,还需要生产管理便利。

2.3 饲养管理

(1)环境控制。根据各阶段生猪需要控制温湿度,保持环境卫生(包括场内外、猪体、栏舍特别是产房),保持栏舍特别是猪生活区的干燥,保持栏舍良好的通风换气,有效降低病原微生物含量及有毒气体的浓度。做好冬季防寒保暖与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初生仔猪在任何季节都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保持栏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光照,促进猪的正常代谢与生长发育。根据生猪不同阶段的适宜饲养密度进行分栏,为猪只提供舒适自由的活动空间。

(2)营养和水。根据猪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在饲料中提供标准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并应无霉变,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和有效生产。提供充足清洁优质的饮水,促进猪消化吸收和生长发育。

(3)应激。避免营养不良、冷热、拥挤等应激,降低断奶、转群、去势、免疫、换料等应激。

(4)运动。促进驯化,增强体质,接受光照,增强抗应激能力。

2.4 消毒防疫

(1)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防疫制度并严格实行,防止外来病原,减少环境病原。

(2)掌握消毒药的选择与使用,根据使用用途选择合适的消毒药,要求高效广谱,不受有机物、盐、碱的影响而失效,渗透力强,有效期长,毒性小,不污染水质,刺激性及腐蚀性小,使用方便。

2.5 检疫及种群净化

(1)检疫。外购引种,事先调查引进场与当地疫病情况,不在疫源场或疫源地进猪。引种前对所选种猪进行检疫,包括猪瘟、伪狂犬、蓝耳病、口蹄疫、圆环病毒、痢疾等,检疫合格方能引入。引入后置于隔离场,临时观察45~60 d。隔离观察前期,停止服用各种药物添加剂,利于检疫观察。隔离期内,针对猪瘟等主要疾病进行疫苗注射,并进行驱虫。隔离期结束前一周,如猪表现正常,在饲料或饮用水中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清除可能存在的病原菌。隔离期结束后对猪进行复查,如表现正常,方可调入正常猪舍,逐渐与本场猪进行接触,降低相互感染率,增强适应性。

(2)种群净化。一是在不同季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净化,保证猪群的健康度。夏天防猪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等,冬春防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二是在各阶段实行药物净化。仔猪阶段实行仔猪保健计划,提高仔猪健康度与育成率。保育阶段药物净化,控制呼吸道、肠道等疾病。母猪产仔前后实行饲喂产仔料制度,控制母猪的繁殖疾病和仔猪的早期感染等。实行早期隔离加药断奶技术,一般18 d断奶,尽可能减少疾病传播机会。

2.6 疾病监测

(1)兽医人员每天深入猪舍巡视,检查猪群健康情况,及时准确了解疫病动态。

(2)建立兽医诊断与疾病监测制度,经常性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血清学和病理学等方法对猪群进行检疫和监测。视具体情况定期和不定期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

2.7 免疫接种

(1)根据本场实际情况(监测疾病流行情况和抗体水平等)与周边疾病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2)作好免疫接种前、后的免疫监测工作,保证合适的免疫时间和良好的免疫效果。

(3)视实际情况做好各类免疫工作。常规免疫包括猪瘟、口蹄疫等,种猪必防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等,可选择性预防的疾病有大肠杆菌病、萎缩性鼻炎、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4)保证免疫效果。应做好疫苗保管工作,正确使用疫苗(类型、剂量、对象、免疫方式正确),操作规范(用具严格消毒,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禁止打飞针)。对价值高的种猪可使用高免血清、卵黄抗体等生物制品。

2.8 合理药物保健净化

(1)适时进行,不能长期使用。合理的药物保健净化可以有效预防控制许多病原微生物,或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有些疫病没有合适疫苗或感染压力不大无需免疫的情况下,适宜添加抗生素等药物控制。寄生虫防治、霉菌毒素控制等在现阶段均有必要通过药物控制,可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猪场发生疫情的风险。

(2)改变用药观念。通过药敏试验来合理用药、有效用药及少用药;逐步减少抗生素类药物,合理使用天然药物,由抗生素保健控制转向免疫力调控,如中草药等。

2.9 治疗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2)通过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确定疾病类型,查明发病原因。

(3)治疗原则。一是在发病初期或需要预防阶段进行投药,主要方式为混饲、饮水、注射等,应控制好药物品种、剂量、使用疗程,注意联合用药与配伍禁忌。二是要及时对症治疗,做到科学、规范、正确。掌握好药物品种、剂量、配伍禁忌,针对性地按疗程合理使用,减少耐药性。还应做好治疗记载工作,为以后的防治作参考。三是“五不治”原则:无法治愈、治疗费时费工、治疗费用高、治愈后经济价值不高及传染性强、危害大的均不予治疗,实施无害化处理。

2.10 果断隔离

(1)原则:强化隔离,淡化治疗。

(2)对怀疑或确定有传染性疾病的猪只及时迅速地进行隔离,舍少保多,清除传染源,降低环境病原微生物含量,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流行和传播。留栏治疗可导致病原扩散,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有治疗价值、饲养价值的隔入隔离区治疗,无治疗与饲养价值的及时淘汰处理,以清除传染源。淡化治疗优化猪群,尽可能减少传染源,降低感染压力。

(3)隔离淘汰制度。问题母猪隔离饲养,产房仔猪、保育猪分级下床,问题仔猪单独饲养,正常仔猪进常规栏。原则是病猪与正常猪分开饲养。病猪特别是怀疑传染性病猪及时隔离,视情况予以治疗或淘汰,此时遵循“五不治”原则。

2.11 无害化处理、驱虫、灭鼠与灭蚊蝇

(1)无害化处理。一是废弃物处理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进行处理。病死猪的尸体及分娩后的胎衣、胎盘、死胎消毒后深埋或投入专门的尸体窖,不得出售病死猪,禁止乱扔。使用粪污处理系统,使粪污集中流至固液分离处,经分离后,污水进一步无害化或净化处理,粪渣运至堆粪区制肥。二是饲料中使用除臭剂、益生菌等,以降低粪便中恶臭污染。三是疫苗或疫苗瓶等消毒后在安全处深埋或供集中处理。

(2)驱虫。采取药物控制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做虫体监测,根据寄生虫感染程度对不同阶段的猪群制定合理的驱虫方案。根据驱虫药物说明选用正确的方法驱虫,驱虫后要及时清除栏舍中被虫、卵等污染的粪污,防止循环感染。

(3)灭鼠:根据鼠情制定合理的灭鼠方案,堵好窗户、地面、下水道等处的鼠洞,门、窗及下水道应设防鼠设施,进出关门,采取机械捕鼠、投药捕鼠的方式,同时注意人猪安全。

(4)灭蚊蝇:做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清理水渠,搞好卫生,减少蚊蝇滋生,并配备灭蚊灯。

2.12 防控饲养模式

(1)同一场区内,实行全进全出的小单元饲养,同批次猪日龄间隔在7日龄内,不同批次不混养。每栋猪全出后移走可移走的物品,彻底清洗消毒空圈干燥一周以上,可打断群内猪只疾病循环,避免交叉感染,并有效地将病原微生物控制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针对产房最后几窝产仔的母猪可提前3~4 d使用氯前列烯醇类药物使其同期产仔,缩短每栋产房前后产仔间隔时间,便于全进全出及管理。

(2)按不同阶段猪实行分点式饲养。不同阶段猪所含病原微生物不一样,免疫力也不相同,近距离极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相互传播,因此,将公母猪、保育猪、育成猪、残次隔离区分为四个点进行分点式饲养,可达到不同阶段病原微生物相对稳定的效果。

(3)合理分胎次饲养。猪群不正常,特别是头胎猪不稳定、免疫保护力有限时,可将头胎猪与其他胎次猪分开产仔饲养,因头胎猪可能与其他胎次猪病原谱差异较大,容易相互感染,不利于头胎猪的继承免疫,因此,建议头胎猪不稳定时采用分胎次饲养,猪群正常时可不需分胎次饲养。

2.13 驯化

(1)一个理论:即适度理论(感染、环境适度)。生物在没有接触外源微生物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病原微生物会导致超过机体抵抗能力,而缓慢逐渐接触少量病原微生物,机体本身可产生特异性抵抗力,进而可以抵抗更强的感染外力。因此可有意识的让猪体适量接触一定微生物,减少消毒次数,环境适当干净,适当感染,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

(2)一个方略:即“外方内圆”,对外严格控制,防止引入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场内适当感染接触,增强其非特异性抵抗力。

(3)一个关键点:即后备种猪早期驯化。虽然良好的管理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许多感染都是由新增加猪与生产群病原微生物差异较大而引起,因此本场选留或外面引进的后备种猪应在35~60 kg或90~130日龄时,用表现健康的老母猪先接触再混群(比例1∶10~15),逐步适应生产群的病原微生物,让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自然感染,产生保护力,基本康复正常后2~3个月再配种。若配种时间过早机体可能还会继续排毒,从而造成胚胎早期感染及一系列问题。需注意的是不能有猪瘟、伪狂犬、血痢等持续性感染或其他烈性传染病,否则驯化会引起直接快速传染。限位高床、封闭式饲养等现代养猪方式减少了驯化功能,可考虑敞开式饲养,并有运动场所。后备阶段消毒会抑制驯化效果,因此无较大感染压力时无需消毒。接触已知未知病原微生物,尽量在可能安全范围内,防止场外新的病原微生物侵入。驯化后优胜劣汰,淘汰抵抗力较差的个体。

2.14 抗病育种

运用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方法培育抗病力强同时其他性状优良的品种。在多种疾病混合流行、多种病原存在于同一环境的情况下,现场选出抗病力强、生长发育正常的公母猪个体,往往是非特异性免疫力强的个体,这将是育成有生命力的抗病力强群体的基础。只有立足于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培育出的抗病品系才有长期存在的意义。对初步选中的表型上抗病的公母猪个体攻毒,并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如干扰素的表达、干扰素的基因型鉴定或被攻毒者病原受体基因型鉴定等)。对中选公母猪实行纯繁或杂交,对后代进一步进行攻毒和检测。对真正的抗性强、生产性能好的种猪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迅速扩群,进一步严格选择,使抗性和主要生产性能性状稳定遗传。

2.15 疫情处理

(1)通过检疫即临床检查、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等方式确定疾病,查明发病原因,以采取相应措施。

(2)隔离、封锁、控制人员和猪群及相关物品流动,隔离舍专人负责。

(3)对患病猪、尸体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加强消毒。根据病原特征选用高效、无刺激及无残留消毒药,对污染场地及场内外进行紧急消毒,并保证其有效作用时间与浓度。

(5)紧急接种(有疫苗或免疫血清并可行情况下)。

(6)对症治疗,通过饮水、饲料等方式进行药物防治,防止继发感染。

(7)通过调控免疫系统,投药、加强营养等措施,提高机体抵抗力。

(8)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良好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下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盲点及改进方法(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疾病防控

    甘河初中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 春秋两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季节,是麻疹、流脑、流感、水痘、红眼病、腮腺炎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学生是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

    常见动物疾病防控知识要点1、重大动物疫病方面: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繁殖呼吸障碍综合征(蓝耳病),猪瘟等国家强制免疫的病毒性疾病,建议选用政府强制采购的疫苗,春秋两季集......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曹克驹主编,《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 2、《虾蟹类增养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农林院校教材,1997年。 3、刘健康等,《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科......

    疾病防控自查报告

    竹峪镇中心小学疾病防控自查报告 为加强我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学生健康服......

    疾病防控制度(大全)

    疾病防控制度 我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学校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疾病防控工作总结

    秋季传染病防控工作小结 夏秋季之交是流感,麻疹、流脑、腮腺炎、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段,为进一步做好防控工作 ,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安排,认真落实执......

    疾病防控会议记录

    田桥中心校体育卫生疾病防控工作会议记录9月11日下午,我校举行了学校体育疾病防控工作会议,由班子成员及班主任等人参加了会议。 校长葛新志在会议上领着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共......

    疾病防控献词

    关注饮食卫生,确保健康成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在国旗下献词的主题是:关注饮食卫生,确保健康成长。许多人嘴边常常挂着这样一句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