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异化战略案例(海底捞)
海底捞的差异化战略
吴志航0916105029
一、产品差异化
海底捞在继承川、渝餐饮文化原有的“麻、辣、鲜、香、嫩、脆”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独特、纯正、鲜美的口味和营养健康的菜品,赢得了顾客的一致推崇并在众多的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好火锅自己会说话”的良好口碑。
海底捞始终坚持“绿色,无公害,一次性”的选料和底料原则,严把原料关,配料关,十三年来历经市场和顾客的检验,成功的打造出信誉度高,颇具四川火锅特色,融汇巴蜀餐饮文化“蜀地,蜀风”浓郁的优质火锅品牌。
海底捞的火锅有10多种锅底,口味选择丰富。还有就是它的调料,除了一般的麻酱和油碟外还有海底捞自制特色调料,根据个性喜欢选择辣或者不辣,如今已改成自助式,20多种原材料任由搭配。
在新菜品开发方面,海底捞打造了三大系列的菜品: 健美食品系列(能预防肥胖以及胆固醇升高等城市病、现代病,保持人体生态平衡的食品系列)
绿色食品系列(即安全无害、无污染,绝对新鲜的食品) 营养食品系列(补充人体所缺乏的各种微量元素,具有
增强体力和开发智力的食品)
在食品安全和卫生方面,海底捞也制定了标准化的工程体系: 产品菜品安全
保证每种菜品、底料的生产制作符合国家规定标准,配有权威部门的合格检验报告书。此外,各店还建立菜品24小时留样制度,以备出现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时追溯和查验。 菜品制作标准化工程。
制作后堂所有菜品的《技术标准操作手册》
制作技术标准化操作示范光盘。
后堂操作透明化工程,即将后堂卫生,操作全过程通过视频在顾客就餐大厅展示。
海底捞在保证产品安全卫生的同时,将后堂操作透明化,使顾客产生信赖感,产品形成品牌效应,达到了更好的差异化效果。
“美其食必先美其器”,如今的消费者去就餐并非满足简单的吃饱,而更多的在追求消费体验,而环境正是满足消费者消费体验的最明显的体现。从中式餐饮环境的发展趋势来看,时尚化、西餐化成为一种发展潮流。这种餐饮时尚化很大程度满足了年轻顾客对就餐环境的需要和情感依托,而西餐代表着精致、干净整洁。
海底捞火锅“西式化”、“时尚化”环境成了赖以制胜的关键。海底捞通过对环境属性的加强,对消费者更加具有吸引力。环境作为消费体验中的一部分,海底捞营造出了吸引时下大众人群的良好优雅环境。
二、服务差异化
海底捞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海底捞的服务不仅仅是体现于某一个细小的环节,而是形成了从顾客从进门到就餐结束离开的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海底捞的服务之所以让消费者印象深刻,就在于将其他同类火锅店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服务的形式予以了很好的解决,比如说在就餐高峰的时候,为等候的客人提供一些让人感觉很温暖、很温馨的服务,如免费各式小吃、饮料,同时,顾客在等待的时候还可以免费上网,甚至女士可以在等待的时候免费修理指甲等等。
海底捞的服务:
对于海底捞来说,让顾客放心是三级服务,让顾客满意是二级服务,让顾客感动才是一级服务。
海底捞的服务体现以下三点:
服务好,味道就好
个性化服务让你更容易脱颖而出 服务的最高层次——从满意到感动
服务好,味道就好
对于顾客来说,他可以原谅一个人的技术水平差点,因为能力有高有低是正常现象,但是却不能容忍一个人的服务态度差,更不能容忍别人不尊重自己。而优质的服务恰恰体现了对客户的尊重。当一个人感觉自己受尊重的时候,往往也就忽略掉了很多别的东西。而海底捞的老板与员工正是抓住了顾客的这一心理特点,做足了文章,将顾客的心牢牢地抓在了手里。
个性化服务让你更容易脱颖而出
在众人眼里,海底捞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个性化服务早已成为“最好服务”的代名词,甚至因为长久以来一直没有得到过如此周到而体贴的服务,消费者们都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继而竟有海底捞的个性化服务是“变态服务”的认识。正是这样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个性化服务使得海底捞更加出众。服务的最高层次——从满意到感动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餐饮市场中,众口难调,海底捞体现在个个细节方面的贴心服务,超越了顾客对餐饮业的饮食需求和服务的基本期望,是一种超出客户期望且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差异化的“客户感动”。当感动不断重复出现的时候,顾客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该产品和服务的固定认识,对服务的评价与认识也就随之提高到相应的水平,从而成为忠实的消费者。
从顾客进门等候到就餐到就餐完毕,海底捞的服务贯穿其中。海底捞的服务相比其他餐饮店显得更加突出,是餐饮企业在服务上所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因此,才有了那么多探究海底捞服务体系的理论书籍。
虽然有些服务会增加一点点海底捞的运营成本,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与稳定的顾客源、不断扩大的忠实消费群及品牌的美誉度相比较,这种投入产出是十分合算的,这也正是海底捞的聪明之处。
第二篇:海底捞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海底捞掌门人张勇:我的愉快管理学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我发现优质的服务能够弥补味道上的不足,从此更加卖力,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我都二话不说,一一满足。管理也需要服务思维,把对员工的服务做好了,员工就会透过他们的愉悦和服务把企业的价值理念传递给顾客”。这些都是张勇的思考,而i黑马认为,一个的组织应该具备自动力,所谓自动力就是类似黑马创业者之中的激情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当然i黑马认为,只是有单纯的精神激励是不够的,必须有物质激励的协调。
服务就是差异化
我18岁进工厂,成为拖拉机厂一名电焊工人,上班几年后觉得无聊,就在街边摆起了四张桌子,开始卖麻辣烫。这种状态持续了两年,1994年3月,海底捞第一家火锅城在四川简阳正式开业,我、我太太、同学和同学太太四人,就是海底捞的创业团队。那时我连炒料都不会,只好买本书,左手拿书,右手炒料,就这样边炒边学,可想而知,这样做出来的火锅味道很一般,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因为我们服务态度好、上菜速度快,客人都愿意来吃,做的不好客人会教我做。我发现优质的服务能够弥补味道上的不足,从此更加卖力,帮客人带孩子、拎包、擦鞋„„无论客人有什么需要,我都二话不说,一一满足。这样做了几年之后,海底捞在简阳已经是家喻户晓。
我做火锅是偶然,但也算歪打正着,因为火锅相对于其他餐饮,品质的差别不大,因此服务就特别容易成为竞争中的差异性手段。
1999年,我决定将“海底捞”的牌子做到外地去,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选在了西安,因为西安那边有人愿意和海底捞合作。但事与愿违,海底捞刚到西安头几个月都接连亏损,眼看就要把我们之前辛苦积攒下来的老本赔个精光,危急关头,我果断要求合伙人撤资,委托我派过去的得力助手杨小丽全权负责,重拾海底捞的核心理念——服务高于一切!短短两个月内,西安海底捞店居然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我这个人想法也比较开明,没有“餐饮服务”的定见: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只要顾客有需求,我们就做。
最近被网友们热评的“火锅外卖”是海底捞的特色服务之一,起因是我在开会时提了一句:现在网络营销很火,咱们也可以尝试一下嘛!实际上这一形式自2003年就开始了:受到“非典”的影响,餐饮行业陷入低谷,海底捞也未能幸免,营业额直线下降,往日宾客满座的火锅店变得冷冷清清。
身为西安店的经理,杨小丽开始寻思对策:客人不愿进店就餐,可以给客人送上门去,她马上就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关于海底捞火锅外卖的消息。送火锅上门,这很新鲜,海底捞的订餐电话立刻响个不停。为了送货方便,我们将传统的煤气罐更换为轻便的电磁炉,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记得这事当时还被“焦点访谈”栏目作为餐饮业在“非典”时期的重大创新进行了专题报道。
现在海底捞在全国8个城市都开设了分店:沈阳、天津、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和郑州。这也是连锁餐饮业的特性:在大城市做好了,小地方一样也能做好,成功模式是可以直接复制的。
服务好你的员工
海底捞的服务员很多都是经人介绍过来的:老乡、朋友、亲戚甚至是家人„„这种招聘方式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
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就餐的顾客是人,管理的员工是人,所以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我始终认为,只有当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真正快乐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后再透过他们去传递海底捞的价值理念。大家可以和亲戚朋友一起工作,自然就很开心,这种快乐的情绪对身边的人都是很具感染力的。
海底捞为员工租住的房子全部是正式住宅小区的两、三居室,且都会配备空调;考虑到路程太远会影响员工休息,规定从小区步行到工作地点不能超过20分钟;还有专人负责保洁、为员工拆洗床单;公寓还配备了上网电脑;如果员工是夫妻,则考虑给单独房间„„光是员工的住宿费用,一个门店一年就要花掉50万元人民币。
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公司每个月会给大堂经理、店长以上干部、优秀员工的父母寄几百元钱,这些农村的老人大多没有养老保险,这笔钱就相当于给他们发保险了,他们因此也会一再叮嘱自己的孩子在海底捞好好干。
此外,我们出资千万在四川简阳建了一所寄宿学校,让员工的孩子免费上学。我们还设立了专项基金,每年会拨100万用于治疗员工和直系亲属的重大疾病。虽然这样的福利和员工激励制度让海底捞的利润率缩水很多,但我觉得这些钱花得值当。
加入海底捞的员工,流动率在头三个月以内会比较高,因为生意太好了,确实太累了,三个月到一年之间有所降低,等过了一年就比较稳定了,能做到店经理就非常稳定了。海底捞员工的薪酬水平在行业内属于中端偏上,但有很完善的晋升机制,层层提拔,这才是最吸引他们的。
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包括店长、经理都是从内部提拔上来的。我们会告诉刚进来的员工,你只要好好干,我们一定会提拔你,这是我们的承诺。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理想,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农村、学历也不高,但他们一样渴望得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希望和城市居民一样舒适体面地生活,他们也愿意为追逐梦想而努力,用双手改变命运。我要让他们相信:通过海底捞这个平台,是能够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个梦想的。只要个人肯努力,学历、背景这些都不是问题,他们身边榜样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未来。
我们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两项指标:一是顾客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于服务员,不可能承诺让所有的顾客都满意,只要做到让大多数顾客满意,那就足够了。我们会邀请一些神秘嘉宾去店里用餐,以此对服务员进行考核。
我看到有的餐厅训练服务员,微笑要露出八颗牙齿,嘴里夹着根筷子训练,我说那哪是笑啊,简直比哭还难受,那些僵硬的笑容,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海底捞从来不做这类规定,激情+满足感=快乐,这两条都满足了,员工自然就会快乐,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之中。
海底捞的章法
我倡导亲情式的管理,但并非放松要求的管理。从表面上看海底捞的管理不成章法,实际上很有章法。
我们总结出海底捞的基本点:海底捞的战略目标很清晰——保障顾客满意度,以达到品牌建设的目的;核心思想——用双手改变命运;人员安排——轮岗,而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样方便以后升迁;组织结构——尽可能地下倾。
在财务上,我充分授权,没有资金需要我审批,财务总监就是最后一道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我的原则。海底捞每年要花十个亿出去,平均每天的资金吞吐量有多大?我如果事必躬亲,会累死的。在海底捞公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拥有超过一般餐饮店员工所能得到的权力:200万以下的开支,副总可以签字;100万以下的开支,大区经理可以审批;而30万元以下的开支,各个分店的店长就可以做主。就连普通的一线员工,也有一定权限:他们可以赠送水果盘或者零食;如果客人提出不满,他们还可以直接打折,甚至免单。
管理层级上,也没有人直接向我汇报。公司设立了由7个部门领导组成的总经理办公会,每个月开一次会,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参加。我们还有一个规定:这7个人当中如果有谁要离开,将得到800万元的补贴,800万正好是海底捞开设一家新火锅店的费用。总经理办公会的几个成员现在都年薪百万,他们出去单干,能力是绝对没问题的,如果他们自己去开一家火锅店,一年肯定不止赚一百万,但他们都不愿意走,觉得留在海底捞发展挺好。
三年前我弟弟从部队转业后找到我,说想自己开家餐厅,我让他来海底捞从服务员干起,三年后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晋升为总经理办公会成员,两个月前他找到我,说决定享受800万的补贴,离开海底捞自己去创业,我支持他。
我认为人力资源部是最重要的部门,不能够独立,领导一定是有实权的人物,哪怕是挂名。我就兼着海底捞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几大部门领导是副部长,分公司老总也是各地人力资源部的部长。
经常有店长、经理和我说:咱们的发展是不是太慢了,我们明年要开多少家店,我说到底谁是老板啊?皇帝不急太监急。海底捞的每个店都会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为了保证服务质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每个店还必须保证有30%左右的老员工压阵。每开设一家新店,必须有符合要求的店长、领班和员工,如果人员不到位的话,那我们就会停店,即便新店已经装修完工,也要等相关人员考核达标之后再正式开业。今年天津和上海分店就遇到这种情况,这是决策中的失误,但没有人会因此承担责任。
其实现在是海底捞很危险的一个阶段,扩张太快,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通过流程、制度和绩效考核把我们的企业文化很好地贯彻下去。现阶段我不会追求太快速的发展,也不会为了盈利去做一些我认为不合理的事情。海底捞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建立规范化、流程化的管理体系,以适应和保障企业的发展。
海底捞:怎么打造情感型文化?
据价值中国报道,在“四型八态”文化定位中,情感型文化与目标型、共生型文化相比,有着“效率低下”的缺陷,但海底捞却做出一个高效的情感型文化,非常值得学习。其主要措施包括:
1、选拔培育有感恩之心的员工。海底捞员工对企业、对上级、对老师都有感恩之心,这是支撑海底捞高效率、高质量服务的根本。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感恩,所以,怎么样招聘、培养和提升拥有这样特质的员工成为关键。所以,海底捞在提拔某个人到重要岗位时,其老板张勇往往会到员工家里做家访,以确定该员工是不是真的符合企业所需要的特质。
2、营造大家庭的氛围。情感型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大家庭主义,即员工都以所在的组织为家,同事之间都培养出类似于兄弟姊妹之间那种亲密感情。海底捞鼓励员工介绍自己的亲人、朋友到海底捞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这种家庭氛围的
3、传帮带的固有习惯传承。每个新入门员工都会安排一个师傅,师傅负责把新员工引进门,文化的传递由此而达成。估计能够成为带徒师傅一定需要特别的资质,比如年资长、表现佳、与企业文化协调性良好的员工才能成为师傅,不至于使杂音在新入门员工的耳朵里出现。
4、员工自主性的激发。海底捞通过有效的授权和放权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区域经理有百万以上的自主权,普通员工能够根据情况判断,自主决定是不是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小菜,甚至于对不满意的客人免单,可以不会因向上请示耽误工夫,因而能及时避免顾客抱怨。这种自主性能使员工产生“企业主人翁”的自豪感,因此对这个“大家庭”的归依感会更加强烈。
5、拒绝空降兵,坚持内部选拔。海底捞设置了管理、技术和后勤三个晋升体系,让员工有充分的发展空间。更加重要的是,其管理者和重要岗位人员都必须从底层做起,从为客户直接服务做起(财务和工程岗位除外)。海底捞对“空降兵”很排斥,这也是能保持文化血统纯正的必要手段。但这种自己培养的方式会使人才聚集速度缓慢,成为影响海底捞扩张速度的最大因素。
6、追求顾客和员工满意度,而不是利润。这一点是我特别佩服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的地方,他做到了许多管理学大师做不到甚至想不到的事情。海底捞对每个分店的考核只注重两项,一是顾客满意度,二是员工满意度。因为在他的理念里,只要顾客满意了,员工满意了,利润不是问题。考核店长利润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做到高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的前提下,利润就只跟大环境的好坏、店址等因素相关,而这些因素,是店长所没法控制或影响的。试问哪个公司不是把利润率当成考核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首选指标?海底捞做到了,因此才有人说,“海底捞你学不会”。
7、弱化冷硬的制度流程,强化内部沟通和创新。海底捞的制度流程都尽量不用文件传达的方式来下达,而是由带班班长或店长开会传达并展开讨论,对每项新制度、新措施的精神和理念剖析清楚,让底层员工明白新制度实施的原因和必要性。
8、鼓励员工全员创新,提出改进建议。海底捞员工按惯例会定期总结、讨论近期内服务客户满意度情况,找出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措施。有些改进措施好的,会在全公司推广,该推广的方法会以提出该建议的员工的名字来命名,这种激励性是非常强大的。
当下有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迷茫,老板总是抱怨员工不懂得感恩,他们唯一能想到的提升方法竟然是找外部讲师给员工上“感恩”课,这是很可笑的。因为感恩这个东西是教不出来的,而是企业培养出来的。当然,如果你想打造“目标型”文化,完全可以对感恩这些东西无视。而一旦你想打造的是“情感型”文化,海底捞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季玉龙
什么海底捞员工很少离职,看看海底捞对离职员工的待遇吧?
来源:青年创业网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授权。
开题说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这是其企业文化的一大核心。海底捞的授权到了什么程度?
海底捞的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对了,是服务员不是经理,是免单也不是免一两个菜品。送菜、送东西之类的就更别提了。请查一下网上那些“人类已经不能阻止海底捞了”这个关键词吧,段子太多了。
杨小丽是跟着张勇打天下的第一人,也是海底捞的第一副总。当年海底捞走出简阳的第一站,是西安,店长就是杨小丽。有一天,张勇讲述到,杨小丽给他打来电话,兴奋的说:张哥,我们有车了。张勇问,什么车?杨小丽说,一辆小面包车,刚买的。张勇就傻了,一家刚刚异地开分店的小火锅店,店长买了一辆车,竟然没跟老板请示。张勇却也完全没怪罪她,后来,这也就成了海底捞的文化。
这种授权,如何不让员工有主人感? 待遇。
待遇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餐饮行业大多包吃包住,但很多餐饮企业服务员住的是地下室,吃的是店里的伙饭。海底捞的宿舍一定是有物管的小区,虽然挤一点,但是档次是高的。房间还有电脑,有wifi。海底捞的服务员不用自己洗衣服,有阿姨洗;吃饭也不在店里,是由阿姨做菜。
有人说海底捞培训好啊,先培训标准再上岗。可你们知道吗,海底捞的新员工培训,包括如何使用ATM机,包括如何乘坐地铁:买卡、充值等等。这家企业,在帮助自己的员工,多数都是农民,去融入一个城市。
这种待遇,如何不让员工心存感激? 真诚。
海底捞真是一个奇怪的企业。作为餐饮行业最常考核的指标(KPI),比如利润、利润率、单客消费额、营业额、翻台率,这些都不考核。张勇说,我不想因为考核利润导致给客人吃的西瓜不甜、擦手的毛巾有破洞、卫生间的拖把没毛了还继续用。
那么他们考核什么?考核客户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
这三个指标,作为一个做了很多年管理工作的人,我实在想不出他们是如何解决内部公平问题的。但是我知道,今天你看到的海底捞员工真诚的微笑,就来自于这里。
海底捞不考核翻台率,但是海底捞的员工比谁都重视翻台率。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企业文化才是魂,所有的利润和翻台率,都是附加的、随之而来的、不重要的。
这种真诚,如何不让员工有积极性? 尊重。
尊重不仅仅来自待遇,不仅仅是让他们住得好吃得好,而是尊重每一个想法。现在被诸多火锅店抄袭的眼镜布、头绳、塑料手机套,这样的一个个的想法,竟然是出自一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服务生。并且,这一个个点子,就如此复制到了每一家店面。
廖一梅说爱情:我这一辈子,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了解。我曾经把这句话翻译到职场来:对于一个职业人,这一辈子,遇到高薪,遇到高职位,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老板的尊重和了解。
这种尊重,如何不让员工有成就感?又如何不让员工有创造力? 承诺。
在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
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这种承诺,如何不让员工有忠诚度? 然后,讲一个段子。
海底捞刚进北京的时候,租第一个店面就被骗了。整整300万,是张勇账上所有的现金。对方背景强劲,这笔钱完全追不回来。
张勇说,当时负责的主管经理急得好几天吃不下饭,张勇都不敢给他打电话。后来听说这群人要找黑社会解决骗子,他才给主管经理打了电话。
他说,你们就值300万?干点正经事吧。(大体是自己不要犯法去帮公司追钱的意思)他说,他心疼,但是他不怨员工,将心比心,是他自己去办也会受骗。张勇有一次被问到,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什么。张勇答,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善良吧。结尾,我想讲一个另外一家企业的小故事。
顺丰,有一次我妈给我寄快递,两千八百多公里,次日早晨就到了。
因为顺丰经常给我送快递,那个大姐也比较熟络,我顺口说了一句:真快啊。大姐接话到:那是,你也不看看是谁在送。她讲这句话的时候,眼睛闪光,下巴微翘。这种自信的表情,我在海底捞的员工脸上也见过。
第三篇:差异化战略案例
2007年,王老吉销量突破50亿元,超越可口可乐,成为“2007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王老吉的崛起,带动了凉茶行业的迅猛增长,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指出:“2007年广东省凉茶饮料同比增长25%,销量突破了500万吨,预计到2010年就可以超过可口可乐在全球的销量。”与此同时,凭借成功的市场策略和推广,王老吉逐渐成为凉茶的代名词。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王老吉就是凉茶,凉茶就是王老吉,王老吉也因此在“中国饮料市场主流品牌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中,荣获“消费者满意度第一”,成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全国主流饮料品牌。
有利润就有追逐,不管王老吉的竞争优势多么明显,资本和热钱都不会知难而退。邓老、徐其修、春和堂、上清饮、万吉乐、和其正、宝庆堂等品牌纷纷重兵投入,凉茶大战硝烟四起,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天,只要一打开电视,一股股凉茶广告的热浪便会扑面而来。广告归广告,努力归努力,凉茶市场的格局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凉茶挑战品牌集体“上火”
地球人都知道,就像大米是用来填肚子一样,凉茶是用来清热去火的,尤其是经过这么多年来“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循循诱导,凉茶的功效和用途更加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王老吉面前,任何挑战品牌的凉茶都不应该强调凉茶是做什么用的,而应该聚焦诉求与领导品牌之间的差异。然而,凉茶挑战品牌们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集体选择了“跟随”策略。所以,王老吉继续独霸天下,除了王老吉多年耕耘建立起的品牌强势,更重要的还在于,挑战品牌一味模仿,不事创新,营销策略善乏可陈。
广告是品牌的语言,通过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能够很好地反映一个品牌的策略主张。在所有挑战品牌中,上清饮、和其正和万吉乐最近的电视广告攻势最猛,让人印象深刻,而它们恰巧也是凉茶市场的三个代表性挑战品牌,且让我们看看它们是怎样“虚火过旺”的。
上清饮是广州香雪制药股份公司旗下的品牌,以制药企业为背景,一共推出过两辑广告。第一辑广告通过表现一个特技爆炸演员身上始终不着火,演绎出“就是不上火”的品牌口号。第二辑广告请了《家有儿女》的三个小明星做代言,品牌口号也由“就是不上火”升级为“好喝不上火”,总算找到了上清饮与王老吉之间的些许差异—好喝。但很遗憾,在最新的广告中,上清饮并没有针对“好喝”这个差异点,充分创意展开,而是把大量的镜头和广告语言放在了“享受香辣和油炸食品上火时,就喝上清饮”。
万吉乐是深圳万基药业推出的凉茶品牌,以保健品企业为背景,继承了保健品行业“新品上市,广告轰炸”的一贯传统,其广告投放非常猛烈。万吉乐的口号是“淡爽不上火”,与上清饮一样,把矛头指向了王老吉偏甜的口味,“淡爽”成为万吉乐剑挑王老吉的最大砝码。然而,万吉乐同样没有走出王老吉的阴影,其广告采用与王老吉一样的广告歌形式,在广告中强调“吃美食上火喝凉茶”,并没有对“淡爽”这个利益点展开创意。另外,万吉乐聘请并不“淡爽”的张卫健作为形象代言人,也让人颇感费解。看来万吉乐的广告歌“从没想到凉茶也能这么爽,从此凉茶只喝万吉乐”,就只能是自弹自唱一番罢了。
和其正是福建达利集团旗下的品牌,达利集团为传统的快速消费食品企业,因此,和其正身上充斥着快速消费品企业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也就不难理解了。
先,取了和其正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名字,无非是想表明和其正与王老吉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次,提出“清火气,补元气”的产品卖点,企图压制王老吉“防上火”的单一诉求;再次,提出了“中国凉茶”概念,欲以“中国凉茶”盖过“广东凉茶”;最后,聘请了影视明星陈道明作为形象代言人,企图一鸣惊人。然而,和其正这个名字让人似懂非懂,“清火气,补元气”只是说说而已,缺乏功能支持,“中国凉茶”则是拉虎皮作大旗,虚张声势,聘请影视明星代言更是暴发户的惯用手法。最为恐怖的是,被达利集团华丽包装的和其正凉茶,竟然采用了低价策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和其正推出过两辑广告,第一辑广告围绕“清火气,补元气”,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告诉消费者喝和其正凉茶,在食用香辣食品时可清火气,在熬夜时可补元气,但却没有为“补元气”找到事实和利益支撑点。现在正在播出的第二辑广告,则是力推PET瓶新包装,陈道明说“做人要大气”,这话听来让人忍俊不禁。假如产品定位有问题,品牌还没有深入人心,再好的包装也只能是雕虫小技,何况这个PET瓶,跟其他常见的饮料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
尚且不论上清饮、万吉乐以及和其正的品牌差异化策略是否得当,但它们的电视广告都没能够把握住创意重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告诉消费者“我的凉茶是做什么用的”,而不是告诉消费者“我的凉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对于自己产品的卖点,竟然都是一语带过,没有为“好喝”、“淡爽”和“补元气”找到强有力的事实和利益支持,从而让消费者产生尝试和消费的冲动。大量享用美食和熬夜易上火的广告画面,与王老吉如出一辙,像这种什么时候该喝凉茶的说教,其实是在无形中为王老吉摇旗呐喊—既然你的凉茶没什么过人之处,王老吉是凉茶的鼻祖和第一品牌,上火的时候,要喝当然首选王老吉。
更为遗憾的是,这不仅是以上三个凉茶品牌的问题,在凉茶挑战品牌的电视广告中,我们没有发现有销售力的广告,要么跟着王老吉大喊“灭火”,要么跟着王老吉大唱广告歌,要么就跟凉茶鼻祖王老吉大拼历史悠久。人云亦云,以卵击石,凉茶挑战品牌们永远不可能摆脱当小老弟的命运。
美国饮料市场的切割策略
王老吉与可口可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王老吉最初是用来清热去火,可口可乐最初是用来治疗神经性头痛,然后被重新定义为饮料,从而走出药房,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在行业内形成垄断性优势。假如把王老吉比作中国的可口可乐,那可口可乐无疑就是美国的王老吉。既然可口可乐的寡头垄断可以被打破,王老吉同样不是不可战胜的,那么凉茶挑战品牌的出路在哪里呢?
可口可乐遇到的第一个竞争对手是百事可乐。最初,没有找到方向的百事可乐一直过得很艰难,曾经三次请求可口可乐收购。最后,百事可乐发现可口可乐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发明了可乐,是可乐的鼻祖,而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落伍和过时,于是百事可乐重新定位品牌核心价值为“新一代的选择”,并以此对百事可乐品牌进行全面规划,从而突围,成为与可口可乐分庭抗礼的全球两大可乐品牌巨头之一。
可口可乐遇到的第二个竞争对手是七喜。七喜初创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足够强大,七喜完全是一个小老弟的角色。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七喜对美国当时的饮料市场进行了创造性的切割,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等产品定义为“可乐饮料”,把自己的产品定义为“非可乐”,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产品品类,一跃成为美国第三大饮料品牌。
百事可乐采用感性切割策略,七喜采用物理切割策略,感性切割以品牌价值诉求、目标消费群等为切割点,物理切割以产品属性、功能特点等为切割点,分别为目前饮料行业最为有效的差异化竞争策略。竞争中的切割策略就是找到竞争对手的“死穴”,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并以此为切割点,将市场切割成一块或多块,为自己的品牌区隔出一个全新的细分市场。比较而言,感性切割策略只可感知,无法直接触及,是一种间接的切割方式,操作起来较为复杂;而物理切割策略则可直接感知、直接触及,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操作起来简便直观,应用更为广泛。
回顾近年来国内饮料市场,感性切割策略成功案例屈指可数,让人印象深刻的,当数可口可乐旗下原儿童橙汁饮料—酷儿;而物理切割策略成功案例则是层出不穷,例如,农夫山泉开创天然水品类,以对抗纯净水;农夫果园开创混合果汁品类,以对抗单品果汁;美汁源果粒橙开创果肉橙汁品类,以对抗纯汁橙汁,等等。
至于王老吉,开创防上火功能饮料,本身就是一个经典的物理切割策略定位案例。
好喝、淡爽、补元气
凉茶挑战品牌一味模仿王老吉,电视广告创意集体“上火”,这是创意层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再来看凉茶挑战品牌的竞争策略。
上清饮和万吉乐剑指王老吉的口感不好,提出“好喝”、“淡爽”作为卖点,然而口感并不是王老吉的硬伤,假如这样,王老吉就不可能征服这么多人的味蕾,成为“全国满意度第一”的饮料品牌。在美国可乐大战中,有过一场经典的“口感之争”。百事可乐通过大规模盲测,得出百事可乐口感优于可口可乐的结论。这一结论让可口可乐大乱阵脚,为此调整可乐配方,通过测试,这种新可口可乐比老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更受欢迎。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众多消费者抵制新可口可乐,可口可乐不得不推出老可口可乐。事实告诉我们,面对强势的领导品牌,口感并不是饮料克敌制胜的关键。凉茶挑战品牌单纯依托口感诉求,只能是隔靴搔痒,难以撼动王老吉的霸主地位。而且王老吉很容易进行防御,就像可口可乐推出健怡和零度可乐一样,王老吉可以随时推出口感改良型和淡爽型产品。
相比较而言,和其正的切割策略,乍一看很聪明,因为凉茶作为一种药品“是药三分毒”,长期饮用会使人的身体寒气过重,而“补元气”这个概念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开创“适合长期饮用,补元气的凉茶”这一全新凉茶品类,从而打击王老吉的“命门”,与王老吉形成差异切割。但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概念而已,其缺乏有力的功能支持,所以和其正在宣传中也只是提提而已,要不然,它也不会把这么好的凉茶卖得比王老吉便宜那么多。
如何打败王老吉
迄今为止,王老吉在品牌推广方面,可以说是运筹帷幄,张弛有道,步步为营,几乎很难发现其明显的破绽。所以,假如凉茶挑战品牌要借鉴百事可乐的成功做法,试图针对王老吉凉茶鼻祖的身份,以“年轻一代的选择”来攻击它,肯定是徒劳无益的,因为王老吉早已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王老吉高密度的广告攻势中,“年轻人+音乐”的广告形式早已俘获了无数年轻人的心,使王老吉成为炙手可热的潮流饮品。面对如日中天的王老吉,凉茶挑战品牌实施感性切割的竞争策略,空间非常狭小,施展难度极大。
摆在众多凉茶挑战品牌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物理切割策略。凉茶挑战品牌进行强有力的物理差异切割,就有可能打败王老吉。其实,和其正“补元气的凉茶”直指传统凉茶的硬伤,是一个不错的攻击和切割点,只可惜缺乏事实支撑,再加上推广策略不当,只能作为概念进行炒作,难以奏效。那么除了概念炒作,就没有其他出路了吗?要战胜对手,就必须深入了解竞争对手。王老吉的成功,源于针对汽水类饮料只能带来口感清凉的特点,把王老吉定位为可以让人清凉和去火的“防上火功能饮料”。意识到这一点,一切难题就会迎刃而解:为什么不可以有一种饮料,既可以让口感清凉,又可以让人清凉和去火呢?
比如,我们可以在传统凉茶饮料的基础上,添加薄荷成分(如果药理允许),或添加二氧化碳,等等。这样就能生产出一种既能让口感清凉,又可以有效去火的全新饮料,形成强有力的物理差异切割,开创清凉类饮料新品类(我们暂且把这种新品类叫做碳酸凉茶)。这样,整个清凉类饮料市场将会被切割为三块—口感清凉类(以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碳酸汽水)、去火类(以王老吉为代表的传统凉茶)、口感清凉+去火类(全新的碳酸凉茶),从而三分天下。而且比较而言,全新的碳酸凉茶将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如果推广得当,完全有可能打败可口可乐和王老吉,成为饮料行业的新霸主。
第四篇:差异化战略案例
海尔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差异化战略就是企业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乃至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等有别于其他企业,在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别具一格的经营特色,从而在竞争中获取有利地位。差异化战略的运用取决于各种因素。一般来讲,当出现下述几种情况时,这一战略是大致可行的。第一,在行业内存在许多种可使产品或服务出现差异的方式或方法,同时顾客又认为这些差异具有价值。第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与使用经常出现变化。第三,只有极少数竞争者会采取与该企业类似的差异化行动。此外,当企业能够较迅速地实施这一战略或竞争者进行追随模仿须付出高昂代价时,差异化战略将会获取更好的效果。
成功运用差异化战略,离不开核心能力基础,海尔的差异化战略就建立在此基础上。从海尔成长历程看,其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1.品牌战略阶段
在1984年到 1991年实施品牌战略期间,别的企业上产量,而海尔扑下身子抓质量。此战略在海尔创立之初即以张瑞敏砸冰箱的戏剧化举动宣告推出。这在当时家电产 品尚需凭票购买的卖方市场时代,无疑是一个极具超前意识的经营理念。此后的六七年间,海尔完善了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在销售方面推出星级服务的概念,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质量超群的国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海尔在早明是一家极为重视顾客需求的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转轨的年代即完成了市场导向的定位。这种市场或顾客导向的经营路线在海尔的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表现得尤为显著。
海尔在实践中,形成一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企业文 化。当然,这种文化是以企业管理者或经理人对生产过程和企业员工的权威为前提的,市场化的用工制度、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以及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都是此种文化的必要条件或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海尔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 OEC工作法,即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清理;它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首先确立目标)、日清体系(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激励机制阳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它的中文表述则为„旧事日毕,日清日高”。
至此,海尔以其全面质量管理或OEC作法、以星级服务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和顾客导向的产品改进与开发,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高效率、高品质的经营管理体系。以这样一个运营系统为基础,并配合以“真诚到永远”一类的广告宣传,品牌的创立和提升是水到渠成的事。更重要的是,此种运营系统构成了海尔当时企业知识的主要基础或核心能力的基本平台,并在国内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依托这样一个平台,海尔开展了以产品多元化和品牌扩张 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成长。
2.多元化战略阶段
1991年海尔兼并青岛空调器厂和电冷柜总厂,标志着大规模多元化进程的开始,并持续到 1998年。90年代初,海尔集团年利润不过3000多万元。因此其发展必须采取低成本扩张的方式。海尔从本地政府和武汉、广东等外地政府手上以低廉的代价接管了多家亏损企业,并依托这些企业建立了空调、洗衣机和彩电等新事业。由于海尔此前已建立起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强有力的企业能力平台,故往往只需派出少量的经理人员将这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或“惯例”植入接管企业,同时转移部分必须由海尔人亲身传授的“默会知识” 即可实现对这些落后企业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这就是海尔激活“休克鱼”方法的精髓所在。
由于拥有水平明显高于大多数国内企业的管理能力平台并善于将其植人被兼并的企业,同时借助公司上市募集的资金在海尔工业园新建了一批企业,海尔在90年代将自己扩展为一个横跨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pc等)、各种小家电以及制药、生物工程、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多部门公司。
在此期间,海尔在质量控制和生产过程管理中大量采用国际标准。海尔冰箱早在1991
年即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其后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其它 产品在90年代中期也先后通过了ISO9001认证。海尔还通过设在世界各地的10个信息中心广泛搜集各种有关产品安全、能耗、环境等方面的先进标准和技术规范,然后拿回来采用,其执着几乎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先进标准的采用,使海尔的产品质量、可靠性及先进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尔的此种做法显然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其产品的出口和更深层次的国际化创造了先决条件。在此期间,海尔为适应其多产品的产业格局,在组织结构上完成了事业部体制的改造,形成了成本中心、利润中』动和资源调度中心的三级架构。
1984年,海尔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等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许 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3.国际化战略阶段
90年代后期,海尔开始了第三阶段即通过国际化创建全球品牌的进程。到2000年,海尔的出口额达2.8亿美元,不但在中国家电业独占鳌头,而且领先第二名近1倍。海尔国际化的目标是实现内销、出口和海外生产“三个三分之一”, 为此积极开展资本和技术输出,在海外建立制造和销售基地。目前,海尔在国外已设立10余家工厂;为绕过贸易壁垒,其布局基本上按世界各大自由贸易区或经济联盟设置。海尔的海外经营单位均实行本地化管理,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特定需要并吸收本地人才加盟。与此同时,海尔还在美日等技术先进国家设立了研发和设计中心,并通过与多加跨国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展学习并利用国际技术资源。国际化也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带来新的挑战。顾客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也更为挑剔;全球采购和销售则对企业的信息和货物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面向内需为主的原有运营体系已不敷所用。为此,海尔开展了其能力平台的再次升级,即以流程再造为手段,以ERP、CRM、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现代仓储和配送为骨架的物流管理系统,以实现整个企业采购、制造和销售配送的即时化以及产品制造与开发的进一步个性化。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把整个运营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市场层面,而非企业内部。由于此种系统是由客户订单驱动的,可大量节约营运资金的占用,提高整个系统现金流的产出,从而成为一种提高投资回报率、创造企业价值的有力手段。在制造过程中,海尔引进了柔性制造系统,将其几十大类产品分解为数万个模块;同时在销售上引进B—B—C的方式,实现由商家(及最终顾客)设计、厂家制造。至此,一种以大 规模定制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呼之欲出。
2002年1月 8日,在海尔国际化发展历程中,是一个载人史册的日子—一海尔与日本三洋公司的合作,使世界为之一振。竞合是21世纪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趋势,因而,海尔三洋的合作引起了巨大的共鸣。如今海尔正在做的就是美国、欧盟MBA案例库的一个案例“市场链”,内部员工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完全上下级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而变成市场的关系。每个人都对着市场,每个人只对他的市场目标负责,每个人的收入只和业绩挂钩,也就是彻底的绩效主义。海尔集团有3万多人,过去集团只有一张财务报表,一张资产负债表,一张损益表,一张现金流量表。现在变成3万多张,每个人1张,这意味着每个人必须把自己变成一个主体,你对 着的不是你的上级、不是你的同事,而是对着市场。海尔„市场链”理论受启发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目前许多大企业正在努力学习并运用与实践人 虽然两者都以企业流程再造为实现形式,但两者又有本质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美国沃顿商学院一位教授对此的评价是:如果海尔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世界上也将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无往而不胜。
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动向。要应对新变化,突破非关税贸易壁垒,首先要在标准化上与国际接轨。2002年 3月13日,海尔集团与德国莱茵公司 美国保险商实验室公司(U
L)和英国依梯埃一塞密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了国内首家国际认证合作室。这是海尔扫除贸易壁垒的“空降部队”,通过这个认证合作室海尔将国际认证公司最 前端的信息和技术直接引用到内部的开发和设计中,从而更加深入、直接地了解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要求和贸易壁垒,使产品设计能够满足出口国家的要求,在竞争中把握先机。
综合分析海尔差异化战略演变的历程及其阶段,可以发现一种重要的匹配关系,即企业战略与能力之间的配合。按照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观,结构的重要性已有所降低,核心能力或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包括流程与行为及更多的内容)则被认为是与战略真正相关的因素。海尔的经历可视为此种观点的一个恰当的证明:一种战略的导入对企业的相关能力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和发展则为战略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并为下一阶段的战略推进创造了部分条件。由此反复进行,构成一个阶梯式上升且不断放大的平台体系。但是,能力平台的整体提升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一种间断型的跃迁,其周期大约是“每隔七八年来一次”。在此期间,海尔将面临业内其他企业的强烈追赶一总之,海尔一直赖以取得成功的领先优势相对于其他优秀企业而言已日趋缩小,其间的差距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在这种形势下,海尔欲继续其产品、服务差异化的路线必须寻求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及其能力基础。
第五篇:海底捞案例(DOC)
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海底捞的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张晓斐
沈璐璐 朱文婧 吴慧子 6140909019 614090901 614090901
一、海底捞公司简介
二、海底捞的员工激励措施分析
1、良好的晋升通道。
2、独特的考核制度。
3.尊重与关爱,创造和谐大家庭
4、业余文化生活
三、海底捞绩效管理模块分析
1、考核指标体现企业战略
2、不以利润为唯一考核目的
3、绩效政策制定与实施坚持人性第一标准原则
4、绩效管理关键是中层领导
四、海底捞的薪酬管理分析
五、海底捞背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六、HR管理的背后就是企业家的管理战略
一、海底捞公司简介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于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民营企业。公司在张勇董事长确立的服务差异化战略指导下,始终秉承“服务至上、顾客至上”的理念,以创新为核心,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的服务,提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将用心服务做为基本经营理念,致力于为顾客提供“贴心、温心、舒心”的服务;在管理上,倡导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为员工创建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实施人性化和亲情化的管理模式,提升员工价值。十六年来,公司已发展成为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郑州、南京、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拥有五十多家直营店,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2009年营业额近10亿元,拥有员工一万多人。四个大型物流配送基地分别设立在北京、上海、西安、郑州,以“采购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仓储标准化,配送现代化”为宗旨,形成了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位于成都的生产基地,其产品已通过HACCP认证、QS认证和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曾先后在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荣获“先进企业”、“消费者满意单位”、“名优火锅”等十几项称号和荣誉,创新的特色服务赢得了“五星级”火锅店的美名。2010年2月,获大众点评网2010“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
海底捞虽然是一家火锅店,它的核心业务却不是餐饮,而是服务。在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情况下,“海底捞特色”日益丰富。2004年7月,海底捞进军北京,开始了一场对传统的标准化、单一化服务的颠覆革命。在海底捞,顾客能真正找到“上帝的感觉”。不得不承认,海底捞的服务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火锅爱好者,顾客会乐此不疲地将在海底捞的就餐经历和心情发布在网上,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到海底捞,一种类似于“病毒传播”的效应就此显现。从海底捞在顾客就餐前、就餐时和就餐后服务可以充分说明海底捞的客户服务战略。
1.顾客就餐前:服务人员会引导客人停靠自己的车辆,如果车辆需要等车位,他们会在顾客等车的过程中,送上各式小吃。此外,顾客还可以在此休闲打牌、下棋、免费上网,女士还可以享受免费的美甲服务,男士可以免费享受擦皮鞋。
2.顾客就餐时:从顾客点菜来说——服务员会适当的提醒顾客,顾客可以用同样的价钱享受平常两倍的菜色;从席间服务来说——员工会主动为客人更换热毛巾,给长发女生提供符合他们颜色喜好的橡皮筋和小发夹等;从保证顾客的就餐质量来说——一般带小孩的顾客会不太方便就餐,员工会暂时充当孩子的保姆,使每个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从丰富就餐的娱乐来说——抻面师傅会在顾客面前现场表演抻面功夫并与顾客简单的互动,让顾客在赞叹其的技术时也感受到在海底捞吃饭的娱乐感。
3.顾客就餐后:顾客用餐完毕员工会送上一个果盘和口香糖,员工微笑告别顾客,主动帮顾客提车。
4.其他方面:卫生间的服务在海底捞是最值得一提的,进门时会有人提醒你小心地滑,会有人帮你挤洗手液,递擦手纸巾,会在洗手间安排牙刷和纸杯供客人洗漱。这些都极具人性化。
二、海底捞的员工激励措施分析
1、良好的晋升通道。
海底捞为员工设计好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清晰地向他们表明该发展途径及待遇,为每一位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在海底捞,只有两个岗位有学历的特殊要求。技术总监与办公室主任合并由一个人担任;财务总监与物流董事长合并由一个人担任。这两个岗位是从外部招聘,要求学历和专业的管理水平,其他所有的干部,包括北京区经理,西安区经理,全部是从服务员、传菜员等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他们每人都要管理近2000名员工,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都具备同样的素质就是勤奋、诚实和善良。除了入职前的集训,工作期间并不进行额外的培训。所有问题,在例会上都会加以解决,员工有什么创意、工作上有什么疑问和困难,在例会上提出来,大家进行讨论和沟通,所有人都得到了进步。在具备了基本品质与共同进步的基础上,谁的能力提高得快,显现出来了,谁就有机会晋升。员工的晋升渠道
【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1级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
【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1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 【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1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
2、独特的考核制度。
海底捞对干部的考核非常严格,考核分了多个项目,除了业务方面的内容之外,还有创新、员工激情、顾客满意度、后备干部的培养,每项内容都必须达到规定的标准。优秀店长的产生不跟他所管理店的命运成正比,评选优秀店长不靠盈利,而是靠员工激情、顾客满意度和后备干部的培养。即使店长盈利很高,也很可能由于在这几个问题上出了漏洞而被撤掉。
海底捞的店长都有很大的权利。总部每月会拿出利润的一部分作为每个店的奖金,这些奖金全部由店长来分配,他必须全面考察下属的业绩,如是大家都没有达到要求,不分也可以,只是唯独不能分给自己。海底捞有一个信息源监督制度,每一个分店都会选举两个普通员工做信息源,对本店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书面形式向总部反映,每个月都必须要有,张勇看过后,再转到监察部备案、核实。如果确定反映的问题属实,就会转给该部门的领导进行处理。3.尊重与关爱,创造和谐大家庭
海底捞的员工很少从社会招聘,大部分是现有员工介绍来的亲戚朋友。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在极力推行一种尊重信任的价值观。他认为,只有员工在海底捞获得了尊重和认可,他才会介绍自己的亲戚朋友们来。此外,海底捞会发给夫妻双方均在企业工作的员工发补贴,鼓励他们住在一起,并且把孩子带着身边,自己照顾和教育孩子。不仅如此,海底捞店长以上的干部,公司还会帮助他们联系其子女入学,并且代交入学赞助费。
4、业余文化生活
为了鼓舞和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海底捞格外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海底捞的各个分店、各个分区常常展开评比活动,评比先进个人、优秀标兵、劳模、功勋员工等等;各店之间常常举办友谊竞赛:篮球比赛、切羊肉比赛、各种技能竞赛……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并给于适当的奖励;公司还办起了《海底捞报》,内容包括企业管理知识、职场成长故事、哲理故事、饮食文化、健康知识。和谐的文化与工作氛围,更加促使员工们的热情日益高涨,更加激发员工为企业奉献的动力。
三、海底捞绩效管理模块分析
员工工作的好坏、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因此,掌握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水平是企业经营者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强化和完善绩效管理系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所谓绩效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员工辅导、并将绩效成绩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战略以及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海底捞,作为一个实体企业,怎样才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提高和发展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呢?绩效管理在其中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必须明确没有考核是不能的,但是考核不是万能的,要对考核设置正确的期望值;考核和管理同时抓;其次要清楚考核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而考核?要选取合适的绩效考核方法,做到职责分清,资源共享,团队合作,达到共赢。具体分析如下:
1、考核指标体现企业战略
考核指标要体现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一是提高顾客满意度;二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三是要提高领导层级的培养。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为顾客提升满意的服务;只有符合要求的管理层级,才能培养出令顾客满意的员工。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管理阶层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并且将此与晋升链接起来,只有能够积极培养下属的领导才是最好的领导,这样也才能提高晋升的机会,更好为企业服务。在客户满意度方面,让海底捞对员工充分授权。君视臣为手足,臣视君为心腹;君视臣为犬马,臣视君为国人;君视臣为土芥,臣视君为寇仇,不论什么原因,只要是基层员工认为有必要的,可以给客人免一个菜或者加一个菜,甚至免一餐。对于一些优惠活动也是必要的,比如过生日的人一块吃饭,那么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让员工对多项服务有自主决策权,使管理权与企业战略高度一致。
2、不以利润为唯一考核目的
海底捞始终认为,利润只是做事的结果,事做不好,利润不可能高;事做好了,利润不可能低。海底捞不考核利润原因有三点:一是利润是很多部门工作的综合结果,每个部门的作用不一样,很难合理地分清楚;二是利润具有偶然因素,比如店面选址如果不好,不论店长和员工怎么努力,也做不过管理一般、位置好的店;三是考核利润把员工的关注点引导到短期业绩上来,该给客人的服务做不到位,出现因降低成本而导致出力不讨好的浪费现象。但不考核不等于不关注。海底捞关注在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间取得平衡,不会因为过分追求短期业绩数字,而采取各类措施降低成本,忽略了服务品质,这在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海底捞更加关注长期业绩,不考虑当期利润,重视企业文化对员工养成良好节约习惯的培养,将对门店业绩高度负责任的意识深入骨髓。
3、绩效政策制定与实施坚持人性第一标准原则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只有充分理解员工心理和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最佳激励员工的方式。海底捞在绩效政策制定与执行中充分运用了这一理论,尊重员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大大提升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追求人性的同时,懂得用制度的底线去约束员工的行为,真正做到了尊重人性,懂得约束。为保证业务质量、降低成本,要适当加大对员工的监督力度,严格考勤、请假制度等。为了让员工按照标准做事,从原有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作为绩效工资,与绩效指标挂钩,如果未达到就扣发绩效工资等。这样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制定政策时考虑人性,执行政策时顾及人性。海底捞要本着对客户满意的高标准,对员工服务的高要求,对激励员工的高信任是一体化的。海底捞不以利润为考核指标,不以利润为终极导向,但在服务客户过程中却能收获到利润。
4、绩效管理关键是中层领导
海底捞对“客户满意度”的考核,不是通过给客人发满意度调查表的方式来进行,而是让店长的直接上级——小区经理经常在店中巡查。小区经理不断地同店长沟通,顾客哪些方面的满意度比过去好,哪些比过去差,熟客是多了还是少了以及对员工满意度的考核,也是通过上级的判断来进行的,同时要制定一套验证流程和标准,比如通过抽查和神秘访客等方法对各店的考核进行复查。并建立越级投诉机制,当下级发现上级不公平,特别是人品方面的问题时,下级可以随时向上级的上级,直至大区经理和总部投诉。这样,海底捞的业绩管理和门店扩张,就能够相互理解、执行和贯彻海底捞使命、文化和管理要求的店长等中层领导。对员工的绩效管理,靠的是懂行的管理者的“人” 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用定量化的考核工具。由于海底捞的经理都是从服务员做起,评价基本都会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主观因素。相比较而言,很多公司的客户满意度评估是通过让客户填写《客户满意度调查问卷》来进行的,这种方式无法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更为严重的是,满意度调查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改进和提升客户满意度,不能为了调查而调查,为了了解情况而调查。任何的绩效管理工具都只是手段,关键是使用工具的人。就像《海底捞你学不会》作者所说的,“绩效评估工具是锄头,懂行的管理者拿到手里能除草,不懂行的拿到手铲的就是苗”。所以说各部门经理即中层领导是绩效管理成败的关键。
四、海底的捞薪酬管理分析
每天跟顾客直接打交道的是普通员工,要想让顾客满意,就必须使自己的员工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拥有为顾客服务的激情和热情,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海底捞视员工为“内部顾客”,并认为内部顾客满意是外部顾客满意的前提。
1.薪酬和福利,海底捞永远把员工的利益和生活摆在第一位,企业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最重要的资产——员工。海底捞员工的月工资在同行处于中等偏上,加上其他福利,就达到了2000元。为员工提供公寓,并有24小时热水供应和空调,上网设施;甚至建立寄宿制学校,员工子女只交书本费;组织员工旅游;海底捞员工若一年累计三次或连续三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员工父母及子女就可来公司探亲一次,并在店里就餐一次,往返车票公司报销。海底捞的高薪酬和福利策略既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也有利于增强现有员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2.使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达到平衡,体现了全面薪酬战略的激励性。海底捞集体居住的员工还可以享受免费的家政服务。公司有专门的家政服务人员,负责员工宿舍的日常清扫以及员工衣服、床单、被褥的清洗等。这项福利成本不高,但效用却很显著。辛苦一天的员工夜晚回到宿舍,不必再为洗衣物或床单而发愁,也不必再为整理宿舍而烦心,这节省了员工的体力和精力,有利于第二天工作时有一个好心情。另一方面,家政服务让他们也“享受”到被别人服务的感觉。感受到公司对自己的重视和自己的价值,有利于他们以一种平和、平等的心态而非自卑和压抑的心态去为顾客服务。
3.员工被赏识和认可。海底捞认为管理者一个人的智慧是不够的,很多富有创意的服务是由员工想出来的,因为他们里顾客最近。员工提出的新建议,大家讨论后可行的就回去实施。员工的创意得到实施,还能收到一定的费用,并且可以用该员工的名字命名,对其是极大地尊重和鼓励。海底捞的基层服务员享有打折、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力。不少员工之间有亲属关系,员工在海底捞受到尊重和认可,员工也认可了海底捞的工作环境与和谐氛围。
4.以顾客和员工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是海底捞考核一个店长或区域经理的重要标准。店长有分配奖金的权力,店长需全面考察下属业绩。如果员工没有达到要求会追究店长责任。
5.开发和职业发展机会。海底捞的管理层都是从最基层提拔上来的,员工从服务员,传菜员等最基层岗位做起,公司为每位员工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空间。管理者从基层提拔,他们有切身体会,了解下属的心理需求,发自内心的关爱下属,给予员工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海底捞在人工成本大大高出同类企业的同时,依旧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海底捞的优质服务能够让顾客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去光顾。顾客愿意上门,自然能够增加营业额,提高利润。把力气花在点子上。海底捞的人工成本又是同类企业的两倍,人力资源成本占有重要地位,即便支付的成本高,但高成本下又有高收入。以资本吸引劳动力,高资本可以吸引稳定的劳动群体,减少员工流动,增强归属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材料的采购,物流方面等方面进行整合实现最大化的节省成本。高水平的薪资,很明显提高了在同行的竞争力,员工满意的同时,一定会为企业尽心回报,所以,提高满意度就是提高企业收入。依靠鲜明的服务特色,海底捞每到一个新的地区,总能很快打开市场。海底捞从来不做广告,一般也很少接受媒体采访,是通过口碑宣传。好火锅自己会说话。微笑服务,是每个服务类企业都必须的。但能像海底捞那样,让服务员的微笑都发自内心,自然、真诚而不矫揉,也着实难得。海底捞以服务好著称,但它更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一线普通员工的持续创新。
五、海底捞背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海底捞的成功不断引发人们对管理新的思考。结合前面各章的研究综述,我们从人力资源角度来剖析海底捞的成功经验。
首先从工作价值观角度分析海底捞的员工,探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余华、黄希廷(2000)认为,工作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实现工作目标提供充分的理由。我们都知道,海底捞员工大多出身贫寒,都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们具备同样的素质就是勤奋、诚实和善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双手改变命运”既是张勇自己创业的经验,也是他观察社会的感悟。对于一个餐饮企业,这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并不容易让人理解,但与海底捞员工的“草根特色”契合在一起,它却给予了员工最大的激励和鼓舞。而为什么大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毕业后到海底捞工作,工作价值观的不契合也是原因之一。
其次从海底捞的工作探究员工的工作特征。Stone & Porter(1975)认为工作特征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客观属性,例如工作的环境,工作所需的技能,工作的安全感,回馈性,自主性,挑战性,人际关系,薪资福利,工作所具备的内在报酬等。总之,凡是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或属性都可以称之为工作特征。餐饮业,作为服务性行业之一,工作简单但量大压力大,还要时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这就要求员工必须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有充分耐心和抗压能力,最最重要的是能从心底散发出真实的笑容。满足这些条件具有相应特征的员工,最好的选择就是这些文化水平不高出身相对贫寒的草根族,原因如下:
一、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说,大多数 其次工作胜任力素质模型分析海底捞员工的工作胜任力。,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四点:制度管理,信任管理,亲情管理,希望管理。其中制度管理是根本,信任管理是动力,亲情管理是保障,希望管理是活力。
制度管理是根本。任何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只有制定好了管理制度,员工才能够有章可循,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制度也是保证公平的前提,根据制度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惩罚,避免了管理者的随意性,保证了员工的公平。制度既是束缚,也是保证,束缚了员工的行为,保证了员工的权益,同时也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转的保障。
仅仅有制度对于一个企业只满足了基本条件,难以保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如果想成功必须要有其他的管理措施。这些管理措施一定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归属感。信任管理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动力。信任管理是指管理者要相信员工,敢于放权。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想企业能够蓬勃发展,仅仅靠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企业各方面人员的支持。管理者不能迷信自己的能力,更不能不相信自己的员工。作为一个管理者,要相信自己的员工,敢于放权,给员工展示自我的平台;员工为了报答领导的知遇之恩,不仅会加倍努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而且会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出更多好的思路,不断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给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无限希望。
亲情管理是保障,是指管理者不能将员工看作赚钱的机器,而要将员工当作一家人来看待,至少要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中国是一个注重亲情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感受是相互的,而且中国人多数是懂得感恩的。严格的制度可以保证企业正常的运转,但它是冰冷的,温暖的亲情管理保障企业能更好更快地发展。一个企业将员工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并让员工感受到这份温暖,那么员工也会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会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与有损企业的行为进行斗争。人心齐,泰山移,亲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六、HR管理的背后就是企业家的管理战略
通过“海底捞”不难发现他们的员工流失率很低,在餐饮行业算得上是比较成功的。是什么让这帮员工愿意在公司里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无非就是“选、留、激、用”这四个方面。
首先是选人,选什么样的人?如何选人?标准是什么?选人的主要渠道又是什么?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企业文化是什么?选的人与企业文化是否配合?二是个人意愿是什么?意愿可以决定个人的发展潜力,这一点是很多企业所忽视的。不要太在意员工的过去,而忽略了未来。过去也许做的很好,但在我们的企业是否能够做的很好,那要看个人的意愿与潜能。
其次是留人,企业靠什么留住人?留与激是可以整合的,要想留住人才,一定少不了对人的激励。留人与激励人的前提是我们知道不知道员工的深层次需求是什么?员工希望企业能够为他们做什么,提供什么?只有真正了解员工的需求,我们才能做出符合他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也验证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对待不同层次的员工,统一的激励未必就是好事,特事特办,个性化激励未必不可。留人乃是留心,如何留住员工的心,那就是要看企业设计的各种激励机制是否真正意义上能够打动员工的心,这点很关键。激励不要流于形式,而是要让员工发自内心的感谢与感恩。
最后就是用人,有了前面的几个铺垫,选对人,用对了激励,提供了发展空间与平台,那我们再来用人相对容易了许多,但也不可小视,用人的风险无处不在,如何预防风险?如何用好人,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好上加好,这就依赖于企业的各类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抽查机制等。制订这些机制的时候最好还是有一个管理小组共同参与和制订较好,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力资源管理只不过是一个管理工具而已,如何让这个工具发挥的最大化根源取决于企业老总的及力支持与配合。老总的格局决定了HR的布局,HR布局就决定了人才管理的结局。通过以上的总结与分析,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感悟,毕竟人才管理不仅仅是企业家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直线经理与HR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