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21: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

第一篇: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

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

从司法实践中的常见案例出发,可以看到确定文书真伪由何方当事人提出的确定十分困难。在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此缺乏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依靠司法实践经验实难以对这种举证责任进行合理的分配。借助于比较法上的制度,似乎可以给出合理答案,但这种答案也仅在其本国法律框架内具有语境化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回到法律文本,并运用法律解释学以寻求符合现行法秩序的解决方案以规范说、诉讼事实理论为基础的法律解释学分析表明,该问题在中国语境下并非举证责任,而是“证明的必要”问题,其具体承担应当考量案件的具体情境而确定。

在民事诉讼实务中,文书(尤其是私文书)的真伪时常成为攻防双方争议的焦点,并进而影响诉讼的成败。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形是,双方当事人及法官都对某文书的真伪需要证明没有疑问,但就谁来证明—具体而言就是谁需要提交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用—的问题却无法达成一致。该问题一般被实务界和学术界称为“文书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但笔者的疑问是:它究竟是否一个举证责任问题?如果是,如何去分配举证责任;如果不是,那么它又是何种问题以及如何去确定谁来证明?为避免论述陷入空泛,笔者试从司法实践中的常见案例出发,并运用法律解释学方法切入上述问题。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对实务中的疑难问题给予学理上的分析与回应,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梳理客观举证责任、主观举证责任等概念与诉讼中的多种事实之间的关联,也可以对我国法律制度与法学研究中对举证责任问题所存在的某些“成见”或误解进行反思与检讨。

一、案例与问题

案例1:某银行与A公司法定代表人崔某签订了借款合同并发放了2.5亿贷款,其后因A公司未偿付贷款而被银行起诉。庭审中,被告A公司主张未签订该借款合同,合同上的印章系崔某使用私刻的假公章所形成。法官认为这种情形下应该对合同上的印章真伪进行鉴定,问题是由原告还是被告提出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

案例2:原告李某从B公司离职后起诉B公司,其中一项诉讼请求是要求对方给付加班费及25%的经济补偿金共计 1500元。庭审中,李某主张其在职期间存在加班事实,并出示了三张有李某曾任职部门的负责人张某签字的加班申请表进行证明。B公司否认存在加班事实,主张加班申请表上的张某的签名均系伪造。法官认为这种情形下应该对加班申请表上的签名真伪进行笔迹鉴定,问题是由原告还是被告提出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

上述两个案例并不复杂,类似情形在司法实践中法官或者仲裁员也会反复遭遇。两个案例尽管相似,但在实践中的处理难度却并不相同。案例1一般来说比较好处理,尽管各个法院、法庭甚至不同法官之间在处理该问题上都可能存在差异,会有让原告或者让被告提出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用这两种做法。但由于鉴定费用相较于争议标的额来说比例非常低,无论采用哪一种做法一般不会造成当事人的抵触和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谁应当承担鉴定费用”的问题实际处于一种隐而不显的状态。

而在案例2中,由于单次鉴定费用大约为1000元,三张加班申请表的笔迹鉴定费用合计约3000元。即使只鉴定单张申请表,其费用相对于该项请求的标的额1500元来说也显得非常高昂。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双方都同意进行鉴定来明确案件事实,但一般而言,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不会愿意承担鉴定费用,由此出现双方互相推诱的情况。法官此时需要确定:到底谁应当提出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用,以及如果该方当事人不提交鉴定申请,是否可以判定其承担举证责任从而做出对其不利的事实认定?该问题在实践中一般被称为“文书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与此关联最为紧密的规范是《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扔第25条第2款:“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鉴定申请或者不预交鉴定费用或者拒不提供相关材料,致使对案件争议的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的,应当对该事实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通过该条,可以看出当事人对鉴定事项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但如何去分配这种举证责任,该条并未给出具体答案。司法实务工作者一般会运用《民事诉讼法》第64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即所谓“谁主张,谁举证,’),以及《证据规定》第2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来予以分配。但我们必须看到,假如原告主张文书为真而被告主张为伪,即意味着针对同一事实(即文书的真伪)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主张。反之亦然。双方都主张,因此依据民诉法第64条的“谁主张,谁举证”,则双方都承担举证责任。适用《证据规定》第2条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观点认为,(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只能由一方承担,不能双方都承担,否则根本无法确定何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由此,“文书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在现行法框架下似乎难以得到解决。

二、路径选择:实践经验与比较法

从法条出发,《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证据规定》第2条、第25条对本文提出的问题似乎都束手无策,这应当被视为一个“规整漏洞”,即“依其根本的规整意向,应予规整的问题欠缺适当的规则”。面对这种法律漏洞,法官在处理案件时无法回避而必须寻求恰当的、务实的处理方法。而依笔者的观察,实践中许多法官的做法是从事实的分类上去理解举证责任分配,即肯定某个事实者承担举证责任,而否定者不承担举证责任。比如原告主张被告向他借过钱,由此原告对“借钱”这一事实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主张“没有借”,由此被告对“没有借钱”这一否定性的事实不承担举证责任。这种分配方式似乎合情合理,其在法学理论上也可以找到“消极事实说”作为支撑,而且在实践中的许多情形下也行之有效。

不过,一旦涉及到本文所提到的案例1和案例2,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显现出来。因为我们既可以将文书为真视为积极事实(肯定性事实),将文书不为真(为伪)视为消极事实(否定性事实),由此主张文书为真者承担举证责任;但我们同样也可以将文书为伪造视为积极事实,而将文书非为伪造视为消极事实,这样主张文书为伪者也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根据语言表达的不同,一个事实既可以被理解为是积极事实,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消极事实,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根本无法确定举证责任到底由何方当事人承担。因此,这种司法实践经验也无助于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

在法规范与实践经验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法官可供援引的只有《证据规定》第7条法官酌情裁量分配举证责任的规定。按此,“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当然,法官对举证责任的裁量应当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而不应当成为一种常态——但类似案例2这样的情形在司法实践中又非常普遍一而且如此做法也带来了裁量的随意化和司法不统一的结果。

鉴于法律文本没有提供明确答案,而司法经验对此也缺乏帮助,不少学者主张应当由文书提供者承担举证责任。而究其理论来源,则是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法上的制度与教义。鉴于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的民诉法上就文书真伪问题的相关制度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仅考察日本民诉法上的相关制度。

根据日本《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规则》,当双方当事人对文书是否真实发生争议时,该问题将构成证明的对象(民诉法第228条第1款),当事人如果要否定文书成立的真实性,那么必须阐明理由(规则第145条)。而对于公文书与私文书,立法上做出了不同规定:公文书可以推定是真实成立的(民诉法第228条第2款、第5款);而对于私文书,提出该文书的当事人必须对此真实予以证明(民诉法第228条第1款),证明的手段可以是人证,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笔迹或者印迹的对照来证明(民诉法第229条第1款)。46对文书真伪的确定,判例和学理上采取“双重推定”的方式,即文书的印记确实出自本人印签,则推定加盖印签的行为系本人真实意思,然后由此再推定文书真实,以上两个推定都允许对方当事人进行反证。

可见,日本民事诉讼法就文书真伪的举证责任问题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其确立的原则可以归纳为“文书提供者承担举证责任”。如果将该原则引入本文的两个案例,则最终的处理结果显而易见:无论在案例1还是案例2中,都应当是由文书提供方也就是原告来承担举证责任,并因此需要提交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用。

但问题在于,除非立法上进行改变,否则某种制度即使在国外通行也无法成为我国的合法法源而被法官直接适用。而且,这种制度能否直接移植到我国也需要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因为国家之间的制度环境不同,由此要求的合法性机制也并不相同,‘6在他国通行的制度不一定在我国就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而能得到普遍认可。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承认“文书提供者承担举证责任”这种制度的合理性,也未必意味着文书提供者就必须提交鉴定申请并交纳鉴定费用。实际上,在日本民事诉讼实务中就文书真伪进行鉴定的比例并不高。‘9其原因在于,当事人就文书真伪进行举证时,可以提供人证即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如果没有人证,当事人可以提供其他有该签名或者印章的文书。而法官“为了证明文书的真实性也可能会询问相关证人,对笔迹或者印记进行比对,法院也可以命令当事人提供用于比对的文书物品,或者让当事人现场书写。”‘口借助于法官的勘验(查证),一般情况下就可以解决文书真伪问题,鉴定并非必经的程序。无独有偶,德国民诉法第442条也直接规定,“对于核对笔迹的结果,法院依自由心证判断之。在适当的情况,可以先询问鉴定人,然后做出判断”。这种情形与我国司法实践中出现文书真伪争议就走鉴定程序的做法区别很大,这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制度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合法性机制的区别。

笔者认为,立法上借鉴比较法上的成熟制度不失为法律建设的一条捷径,但在司法过程中处理具体问题时,则不能直接适用或者照搬国外法,而必须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等制度环境出发,寻求更具“合法性”的解决途径。由此,法解释学就成为一种恰当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法律实务家去寻求符合现行法秩序的解决办法。这种解决办法尽管不一定符合法律的字面意义,但实际上却符合法律的目的,因此依然具有充分的“合法性”。

三、问题的解决:类型化处理

正如前文指出的,“证明的必要”的归属无法从法律上预先规定,只能根据具体案件的具体情形,视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是否对一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形成了暂时性的心证而定。由此“文书真伪谁来证明”问题就转化为:法官在一方提出文书而主张其为真,而对方主张其为伪之际是否对文书真伪已经形成了暂时心证,或者说是否达到了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因为案件的具体情形千差万别,法官的思维也各不相同,但我们还是可以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文书真伪情形进行一个简要的类型化分析。

(一)文书提供方未进行证明,对方也未进行证明。案例1与案例2均属这种类型,这也是续践中最普遍也最难处理的一种情形。此时文书的真实性未得到证明,因而可以说是一种真伪不明的状态。如何处理?以案例2为例,如果本案中并无其他证据可以对文书真伪进行证明,且就文书所欲证明的加班事实也无其他证据进行证明(这在实践中并不鲜见),那么可能存在的处理方式会确如下三种:(1)法官给一方或者双方做工作,尽量通过调解或者撤诉结案,以回避事实的认定问题;(2)法官判决被告败诉,其理由在于既然原告已经提出证据,而被告尽管表示质疑,但并未就此提出证据,其依据在于民诉法第64条或者《证据规则》第2条;(3)判决原告败诉,其理由在于就文书的真伪缺乏证明,该文书的真实性无法认定,因此不能以此作为定案根据。就上述方案,第一种尽管非常常见,但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缺乏关联,而且法官所做的调解或者撤诉的努力很互能不成功,由此必须回到后两种非此即彼的选择。第二种尽管实践中可能更常见,但前文已经推出,依“谁主张,谁举证”规则,双方都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将此种举证责任强行分配给被告并不合理,也缺乏法律依据。第三种方案,在笔者看来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尽管原告即文书提供方对方占据证据优势,但距离高度盖然性依然有一段距离,此时文书签名这一辅助事实的真伪不明写致了作为主要事实的加班事实的真伪不明。而就加班事实原告承担客观举证责任,即承担主要事续真伪不明时的败诉风险,由此法官应当判决原告败诉。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双方当事人均赤对文书真伪提供证明且法官又必须进行裁断,那么文书提供者会承担败诉后果。此时文书提供者EE对方更有必要对文书真伪进行证明,因而是“证明的必要”的承担者。而证明的方式可以是人证彭者申请鉴定,如果申请鉴定则需要承担鉴定费用。但对于案例2这种鉴定费用相对过高的情形,贝}应当尽量使用人证或者其他方式替代。

(二)文书提供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证明,对方未进行证明或者尽管进行了证明但并不充分此时,法官的心证偏向文书提供方,故应当由对方承担这种“证明的必要”,由此需要提供人证彭者提交鉴定申请并因而承担鉴定费用。在案例2中,假如李某的原部门负责人张某出庭作证,证毗申请表上的签名的确为其书写。此时用人单位依然主张该文书系伪造,就有必要申请对签名的真续性进行鉴定,甚至跳过这一步直接申请对签名和文书的形成时间与申请表上的所载时间是否一致过行鉴定,以证明张某与李某系在李某离职后串通形成加班申请表。

(三)文书提供方未进行证明或者证明不够充分,而对方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证明。此时法启的心证偏向对方,则文书提供方承担“证明的必要”,由此需要提供人证或者提交鉴定申请并因雨承担鉴定费用。在案例2中,假如B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张某出庭作证其并未签署过该加班申请表,此时原告有必要就该表上的签名真伪进行鉴定。

(四)双方都进行了证明,但都证明不足。在案例2中,原告提供了其原来的同事陈某出具的书面证言,证实的确见过李某在原告的加班申请表上签名。但被告指出,陈某与单位关系闹僵后已从单位辞职且目前正在与单位进行劳动争议诉讼,并就此提交了相关证据。被告同时提出了单位局域网内聊天软件记录的打印件,该记录显示原告李某与其原部门负责人张某合谋制造假加班申请以骗取单位利益。对此原告认为局域网服务器在单位内部,其聊天记录可以任意篡改,而且记录本身为电子形式,打印时完全可能再次作假。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文书真伪陷入真伪不明状态,文书提供方应当承担“证明的必要”,其理由可以参见笔者对情形

(一)的分析。

(五)双方都提出了较为充分的证据以证明文书真伪,法官无从判断。此时文书真伪陷入真伪不明,文书提供方应当承担“证明的必要”,其理由与情形

(一)、(四)相同。上述分析尚未考虑到当事人对文书所欲证明的事实是否用其他证据方法进行了证明。以案例2为例,实践中可能出现劳动者提供了录像或者人证来证明存在加班事实,或者用人单位提供了打卡记录证明不存在加班事实。此时文书和其他证据方法一起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法官有必要就这些证据进行通盘的考虑以最终确定主要事实,此时即使文书真伪不明也不一定导致主要事实的真伪不明。而在举证活动中居于劣势的一方当事人,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证明活动(比如申请鉴定)以动摇法官的临时心证,也即承担“证明的必要”。

正如前文所述,在成文法不足的现实背景下,针对文书真伪谁来证明的问题,从实践经验出发可能会导致司法的任意裁量。但不加反思地直接借鉴域外立法经验要求文书提供者承担证明责任并因此承担鉴定费用,或许有过于武断之嫌(例如上述第二种情形就构成一个反例)。借助于“证明的必要”理论,并针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形,上述的类型化分析在任意裁量和武断的分配中走出了一条中间道路。这种分析可能具有的意义,并不限于文书真伪问题,在其他需要法官确定鉴定申请和鉴定费用的承担者的场合,也即处理《证据规定》第25条所谓“对鉴定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的问题时,也具有参照意义。此外,除文书真伪及鉴定问题之外,法官在任何一个案件中都可能面对诸多“证明的必要”问题(例如被告反证时),上述分析路径对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不无示范意义。

第二篇:当事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请-

当事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中心受理审查-决定给与援助-指派法律援助承办人员-通知受援人并与其签订法律援助协议(法院刑事指定辩护除外)-法律援助具体办理-结案归档-决定不予援助,通知申请人并向其说明理由

第三篇:文书档案鉴定申请

文书档案鉴定申请

一、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一式五份)(申请鉴定单位盖章)

二、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三、研究工作报告(研究工作总结)

四、研究技术报告(包括技术方案、技术特征、总体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比较、技术难度、技术成熟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推广应用情况及条件和前景、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改进方法)

五、国家和省认定的测试单位出具的分析测试报告及重要的试验、测试记录,文书档案鉴定申请。

六、设计工艺图表

七、具有科技查新资格的科技信息机构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

八、质量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九、标准化审查报告

十、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十一、用户使用情况报告(使用情况证明)

十二、环境监测报告

十三、行业主管部门要求出具的其它材料

第一、三、四、七、十、十一为每个项目必备材料,其余的根据项目需要提供,鉴定材料《文书档案鉴定申请》。

上述资料和有关文件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引用文献资料和他人技术必须说明来源,材料文件统一用A4打英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1、《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

2、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

3、技术总结报告(提纲附后);

4、技术指标测试分析报告及主要实验、测试记录报告(包括原始记录);

5、设计与工艺图表;

6、质量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

7、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

8、查新检索报告;

9、经济效益(一次性直接效益)、社会效益分析报告及证明材料;

10、用户使用情况报告(三个以上);

11、涉及污染环境和劳动安全等问题的成果,需有关主管机构出具证明。

以上技术资料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必须打印,装订整齐,符合档案部门的要求。

韶关市科技成果技术研究报告提纲(供参考)

技术研究报告提纲(软科学类、计算机软件成果除外):

①任务来源(计划项目应写清计划名称及其编号,计划外的说明是横向或自选项目)、目的意义。

②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③技术工艺流程及技术特点。

④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写明合同要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

⑤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对比分析。

⑥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创新点)。

⑦完成情况及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意义。

⑧结论。

第四篇:申请笔迹鉴定由谁提出?

申请笔迹鉴定由谁提出?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相互推卸举证责任的现象相当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法官依法确定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举证责任的分担方式,将会对裁判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拟结合一则案例,对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担问题进行剖析。

简要案情:原告王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张某偿还欠款10万元,并提供了署有欠款人为张某的10万元的欠条一份。被告应诉后,提出答辩意见认为,自己不欠原告债务。其理由是原告向人民法院出具的欠条不是自己书写的。经开庭审理,法官就欠条上欠款人的署名是否是张某书写的问题,征询了双方当事人的意见,但原、被告均坚持诉辩意见,且均不提出笔迹鉴定的申请。本案中,审理法官应如何分配举证责任?由谁提出笔迹鉴定申请呢?

在这一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上,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0条第一款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一)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

(二)物证原物或者与物证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三)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

(四)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本案中,原告王某提供的欠条,属书证原件,具有较高的证明力,王某提供欠条后,其举证责任即已完成。被告张某质证后,对该欠条提出质证意见,认为该欠条不是自己所出具的,那么,被告张某应向人民法院申请笔迹鉴定,以证明自己的辩称主张。张某不申请鉴定,其辩称主张即无证据证明,故应依法确认原告提供的欠条具有证明效力,认定王某主张的事实存在,并判令张某偿还王某欠款10万元。

第二种意见认为,王某对其主张的案件事实负举证责任。王某在庭审中提供的欠条,张某不予认可,那么,王某应对该欠条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负责,在张某不予认可的情况下,王某应负有继续举证的责任。本案应由王某向人民法院提出鉴定申请,王某未提出鉴定申请,其举证责任没有完成,因此,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案件事实不能认定,应判决驳回原告王某的诉讼请求。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查清案件的事实,是案件裁判的基础。本案中,应当解决的问题是否存在被告欠原告10万元的案件事实。如果要对这一事实进行认定,那么提出主张的原告理所当然应负举证责任,应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欠其10万元的事实,这是无可辩驳的。但是,处理本案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原告向人民法院提供了署名为被告的欠条,被告对该欠条上的署名不予认可的情况下,原告的举证责任是否已经完成的问题。如果认为原告的举证责任已经完成,那么举证责任即应转移至被告,被告应申请笔迹鉴定,被告不申请鉴定,应负举证不能的法津责任,并承担败诉的风险。如果认为原告的举证责任尚未完成,那么原告应申请笔迹鉴定,原告不申请鉴定,同样应负举证不能之责,并承担败诉的风险。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的理由:

第一,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仅要就自己提出的主张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予以证明,还应当对自己所提供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负责。本案中,原告方提供的欠条本身并不能证明其与被告有联系,只有被告认可欠条是自己所出具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欠条是被告所出具的,人民法院才能认定原、被告之间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在这一债权债务关系不能认定的情况下,应由原告方继续举证,即由原告提出鉴定申请,而不应由被告提出鉴定申请。当然被告对原告提出的鉴定申请,负有协助鉴定的义务,应如实提供自己的笔迹。如果被告拒不按照人民法院的通知协助鉴定的,那么,人民法院即可以此推定原告提供的欠条是被告出具的案件事实存在,从而判令被告偿还所欠原告债务。

第二,从法律理论上进行分析,本案原告提供的欠条属补强证据,该欠条只有与笔迹鉴定相互印证,才能证明原告主张的案件事实存在。此外,原告认为欠条是被告出具的,而被告则认为该欠条不是被告出具的,我们对照待证事实分类说对当事人之间的这一争执进行分析,本案原告积极主张被告欠款事实的成立,该主张的事实属积极意义上的案件事实,被告则积极主张欠款事实不成立,该主张的事实属消极意义上的案件事实。因此,原告应积极履行诉讼行为,提出鉴定申请。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三条规定:“ 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一方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人民法院即可确认证明力较大的证据的效力。从最高人民法院这一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采用的是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当事人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以及辩论程序,是对裁判法官的说服过程,一方当事人通过举证、质证和辩论活动,让裁判法官对其提出的案件事实予以认定或否定,该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方告完成,否则仍应承担继续举证责任。

综上所述,本案中,在原、被告双方均不申请鉴定,仅有原告提供的一张欠条,而被告提出非己所出的情况下,人民法院不应对本案被告欠原告10万元的案件事实给予认定,原告王某提出的要求被告偿还欠款10万元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不应给予支持。

作者单位:铜山县人民法院

第五篇:伤残鉴定申请向谁提出

伤残鉴定申请向谁提出

一、伤残鉴定申请向谁提出

从业人员发生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被认定为工伤后,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由用人单位、工伤人员或者其直系亲属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区、县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其中职业病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向市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提出申请。

二、工伤伤残鉴定程序是怎么样的

是在申请工伤鉴定的职工被认定为工伤的基础上,在其医疗终结或医疗期满之后,由设区的市以上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其工伤有关事宜进行鉴定的行为。工伤鉴定的范围包括:劳动能力鉴定,停工留薪期鉴定确认,护理等级鉴定,伤残辅助器具配置鉴定等。

三、工伤伤残坚定要经历什么程序呢?

1、因工伤残职工在医疗终结后应携带资料到当地社保机构申请伤残等级评定;

2、鉴定者携带医疗机构出具的伤、病、残诊断证明,如:病历、出院证明、ct片、化验单、心电图等相关诊断材料及《职工伤病残劳动鉴定审批表》于每周一、二、三、五来做鉴定。

3、鉴定办对鉴定者携带的材料由专家确认后,交纳200元鉴定费。如材料不全,由我办出据委托诊断后,再来鉴定。

4、鉴定办于每周四定期召开鉴定会,做出等级或结论,并予以公布。

5、自鉴定材料收下登记之日起15日后,由单位劳资人员前来领取鉴定结果及所收全部材料。

四、工伤可享受哪些待遇?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后,可享受以下工伤保险待遇:

(1)工伤医疗及康复待遇。包括工伤治疗及相关补助待遇,康复性治疗待遇,辅助器具的安装、配置待遇等。

(2)停工留薪期待遇。职工因工伤需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生活不能自理的还可享受护理待遇。

(3)伤残待遇。根据不同的伤残等级,工伤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及生活护理费等。

(4)工亡待遇。职工因工死亡,其直系亲属可以按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上述待遇充分体现了救治、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以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的要求。

下载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书真伪的鉴定申请由何方当事人提出[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