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提名。探索

时间:2019-05-14 21:0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范提名。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范提名。探索》。

第一篇:规范提名。探索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问题研究

林学启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山东 济南 250103)

[摘要]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有助于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有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但是,当前存在提名主体单一性、提名客体复杂性、民主推荐不定性、推荐程序颠倒性、提名责任模糊性等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法规制度、监督不力等。推进提名制度改革要坚持单项突破与整体推进、继承完善与创新突破、充分授权与明确界限的原则,坚持民主推荐、规范程序、创新方式、强化责任,提高提名的参与度、公认度、可靠度、准确度。

[关键词]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内涵;问题;对策

提名作为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起点,必然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党的十七大将这一原则性要求进一步明确为:“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更鲜明地提出:“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在此基础上,《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将“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细化为“明确干部选拔任用提名主体,规范提名形式、提名程序,合理界定提名责任,扩大提名环节的民主和监督”。长期以来,提名环节是干部选拔任用中问题相对集中、争议颇多的环节。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科学合理地规范提名权,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首要环节,是开展民主推荐工作的基础。

由于提名实际处于干部选拔任用的起始阶段,是干部选拔任用的第一道 1 程序,因此,往往将整个前期酝酿阶段统称为“初始提名”。

1、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就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实践中,根据工作需要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研究提出拟提拔或交流人选进入推荐、比较和甄别之前的工作,是酝酿提出干部调整动议和提名意向性人选的过程。从上述规定性概念出发,可以看出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从提名的要素构成看,提名主要包括提名动议、提名主体、提名客体、提名方式、提名标准、提名程序等六个部分。提名动议仅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十二章第六十三条第三款中提到“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但对“动议”的具体含义及内容并没有明确解释。一般而言,“动议”是根据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配备等情况,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调整而提出启动意向和建议;提名主体是指“由谁提名”的问题;提名客体是指“提谁的名”的问题;提名方式是指会议推荐、组织部门推荐、单位党组织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自荐等;提名标准是“提名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涉及人选的资格条件,既包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也包括胜任某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名程序是提名方式的有序化,是产生意向性候选人的操作过程。诚然,由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并没有“提名”的规定,以上构成要素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对独立的常规性工作程序。

第二,从提名在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位置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环节。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一般意义上的干部选拔任用遵循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的流程,提名则是这个工作流程的前置环节。由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2 推论,同一管理流程的不同管理环节,位置越靠前,其产生的综合管理效益越高。提名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环节,产生的效用远远大于后续环节,直接影响干部选拔任用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从提名的适用程度看,提名涵盖外延非常广泛。提名适用于干部选拔任用的任何情形,既包括干部的提拔任职,又包括干部的平职交流;既包括空缺职位单位内部的提拔任职,也包括外地外单位的交流提拔和平职调整;既包括委任制干部,也包括选任制或考任制干部;既包括解决干部“上”的问题,也包括解决干部“下”的问题;既包括对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也包括对一般副职的选拔任用;既包括对敏感性岗位人选的选拔任用,也包括对整个班子的调整。同时,提名既可以在领导班子成员中进行,也可以通过会议推荐的办法进行酝酿。由此可见,提名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流程体系中的作用非常明显。

2、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现实意义

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看出,提名环节对于从源头上遏制选人用人腐败,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于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基本内涵看,提名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干部工作的其他环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法规依据,其程序性规定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六项“基本程序”,即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依法推荐、提名和民主协商,它突出了民主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三个“关键程序”;第二个层次是有关基本程序中的“具体程序”,包括民主推荐环节的四项具体程序、干部考察环节的六项具体程序、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环节的三项具体程序、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五项具体程序。但在干部工作实践中,由于缺乏规范的提名制度措施,提名主体不明确、程序不规范、责任不清晰,第一环节的走样,3 会导致整个干部选拔任用“链条”的失效。由此可见,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其切入点是规范初始提名权。

第二,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治用人不正之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干部任用提名权是党委及组织部门履行选拔干部职责的基本内容,是有效行使用人权的保证。从近年查处的买官卖官案件看,问题大多出在提名环节。因此,通过规范初始提名程序,既可以保障党委及组织部门的用人建议权规范运行,也能有效防止干部选拔任用由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从源头上防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第三,有助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建设的要求看,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制度体系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的“5+1”文件到2006年的五部法规文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进入了系统配套、整体推进的新阶段,形成了从推荐考察到酝酿讨论、从任前公示到决定任免的一套较健全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但就提名环节而言,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皆滞后于其他环节改革。就现有制度法规体系而言,仅仅是原则性要求,对于干部选拔任用动议和初始提名程序等具体操作程序并没有详尽的规定。

由此,从政党政治角度而言,提名制度在党内具有激励与整合功能;通过选拔党内的候选人,可以激发政党内部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对外的政党提名与竞选,可以协调内部关系、化解内部纠纷、促进政党内部的团结,这无疑影响政党自身的发展与成败。

二、当前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角度看,我们党以实现提名环节规范化、民主化为取向,进行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提名制 4 度的改革仍局限于某些领域和层面,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

1.提名主体单一性。从现行的政策法规来看,提名主体不仅包括组织部门、领导干部,还应包括普通党员干部群众。领导干部、组织人事部门的提名权容易到位,而对于普通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问题,其法规依据往往比较模糊,如“其他需要参加的人员”的文本规定,就很容易留下人为操作的空间。表现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践中,名义上是集体提名,而实质上主要是体现个别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意志。“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的规定,异化为党委(实际是主要领导人)提出人选,再让组织部去履行程序,或由常委办公会(借常委会之名)推出人选后,让组织部直接考察的现象,形成了事实上的提名主体的单一性。

2.提名客体复杂性。从干部分类看,我们的干部主要分为选任制干部和非选任制干部,并且无论哪类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都要经过会议投票和个别谈话推荐。但是,对于推荐的范围、比例、数量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而这些应当量化的条件恰恰决定着能否提出最合适的人选。如果范围宽泛,难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果范围过窄,在“少数人中选少数人”的问题不可避免。因此,对于推荐客体,如何选定一个最佳范围,直接关系到提名的准确性和有效度。

3.民主推荐不定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确定考察对象时,应当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民主推荐的物质基础就是“得票多少”,在尊重民主推荐的前提下,又不把“得票多少”作为唯一的依据,至于靠哪些“综合因素”确定考察人选又缺乏具体的法规条文,很容易导致提名时的自由裁量,为选人用人上的腐败提供了诱发因素。组织人事部门在综合分析时,在拉票、贿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很难把握好“唯一”和“综合”这个尺度。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监督渠道不畅等原因,干部的外在表现易于把握,但其思想政治素质、遵纪守法、道德水准、工作潜力等难以准确把握,都影响着民主推荐的效果。同时,我们看到,提名方式有个人自荐、领导举荐、组织推荐、群众推荐,还有公开选拔、公推直选等等,对某一空缺职位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提名,或同时采取哪几种方式进行提名,做法不一,随意性较大。

4、提名程序颠倒性。提名制度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提名程序颠倒。这个程序颠倒,表现在干部工作实践中,就是由谁“初始提名”。目前,存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程序,就是先由主要领导干部向党委提出具体人选。这种提名程序显然带有一定程度的个人倾向性,客观上为一些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留下了可乘之机。“先集中”、“后民主”的提名程序颠倒,是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环节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

5、提名责任模糊性。由于提名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导致提名的责任主体难以确定,使推荐者只行使提名权力,却不承担提名责任。并且少数领导干部的个人意志往往以“组织的名义”出现,对于推荐造成的失察失误责任追究落空。如何让提名主体出以公心地推荐干部,如何准确界定提名对象出问题后应当承担的责任,如何客观公正地追究提名责任,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具体来看,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完善提名制度不仅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而且涉及到人们固有观念的更新、调整。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从思想上已习惯了任命制的干部选拔模式,认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定干部”,就是党组织管干部,就是党组织一把手管干部。这是改革提名制度的最大障碍,从源头上直接影响制约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

二是体制机制因素。权力高度集中是我们原有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许多弊端的总根源。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且不受制约和难以监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制造成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权力过分集中并不受制约的干部领导体制,导致和引发了 大量选人用人腐败现象的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1](p328-329)

三是制度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在干部选拔、使用、管理工作中,之所以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治人为现象,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也是提名制度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制度和规定,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成功经验,通过法规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确定党纪国法的权威地位,减少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性,对改革完善提名制度具有重大意义。

四是监督措施不力。监督是规范选人用人提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建立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依靠制度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人大政协等组织监督,才能有效防止和克服提名中的不正之风。在提名环节,制度制约机制不完善、不健全,往往形成监督难点;特别是一把手缺乏监督、一把手的权力几乎不受制约或受制约的程度很小,从而使得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在所难免。

三、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路径选择

我们党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政策规定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实践“困境”,为规范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改革动力。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工作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方式方法的全面变革,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稳妥推进。具体来看,要坚持如下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单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原则。相对于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环节,提名程序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环节互相联系。由此,一方面,要把提名程序作为独立工作模块进行精心设计,理清各种要素的内在联系和要求,保证提名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必须统筹兼顾,不能孤立地研究提名程序,要把提名程序放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整个体系中去研究,注重制度体系的衔接配套,以提名程序的单项突破,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整程序链。比如,搞提名改革的初衷是针对提任干部,但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岗位差异性很大,在干部群众眼里,把一般部门领导调任群众关注的热点部门,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提升”。按现行制度,平调不需推荐和考察,但如果针对重要职位也实行差额提名等,将有利于人才合理使用。

第二,坚持继承完善与创新突破的原则。首先,要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吸收过去干部提名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时加以提炼和总结,把实践中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其次,由于现行操作程序还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因此,在制度通盘设计中,注重制度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注重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比如,在主体权责界定、工作流程设定、工作纪律规定等方面,要做到明确具体,要敢于突破陈旧思维模式和方式,把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制度、新方法引入启动程序中。

第三,坚持充分授权与明确界限的原则。对干部选拔任用主体权责科学界定和合理规范,实现提名权力规范化运作,是规范干部提名程序的重要目标。党委主要负责人,承担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职责,既要充分授予其用人应有的权力,又要明确权力的界限,把个人权力置于班子集体权力之中。党委组织部门,作为负责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8 既要注重发挥其干部信息资源优势,充分授予其在用人上的建议权,又要拓宽民意采集渠道,健全干部工作责任体系。总之,各类用人主体,也是责任主体,在充分授予权力的同时,要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权责明晰、对等。让用权主体能够明确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不应该做什么和不能怎么做,从而保证用人行为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从各地的实践看,干部提名处于探索阶段,尚无固定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和严谨的制度,实践中还有更大的创新空间。结合基层的实际,应在“四个环节”上把握好“度”,提高提名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合理性。

第一,坚持民主推荐,提高提名参与度。提名结果的代表性和最优性取决于提名工作的民主化程度,关键在于由“多数人提名”,在“多数人中提名”。一是明确提名主体。应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职位区别对待,因岗制宜,确定不同的提名主体,既不能局限于“少数人选少数人”,又不无限制地延伸,必须在扩大民主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二是提高干部群众参与提名的主动性、积极性。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提名办法、程序及其意义的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公正和责任意识,自觉从大局出发、从对组织对本人负责的高度出发,慎重提名。三是要科学采纳民意。由于工作阅历、价值取向、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必须科学把握提名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合理设定不同提名主体在确定提名结果中的权重。

第二,坚持规范程序,提高提名可靠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虽然提名并非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但在干部选拔任用流程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必须严肃提名程序。一是向提名主体公布空缺职位。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由组织部门预先公布空缺岗位、选拔条件、提名要求,增强提名推荐的公开性和针对性。二是组织 9 提名主体广泛提名推荐。各类提名主体按照规定的条件、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领导干部工作实际表现,参考民主推荐测评的结果和年度考核情况,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提名推荐干部人选。三是科学分析结果,差额确定初步人选。对初始提名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统筹考虑各提名主体,特别是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领导的意见,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意见,差额提出初步人选。

第三,坚持创新方式,提高提名公认度。创新提名方式,就是要逐步做到将提名权从少数人手里转到多数人手里,使传统的单一组织提名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提名格局。从各地创新实践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是分类提名。比如,浙江省嘉兴市实行的分类提名方式,对正职人选,实行“多轮推荐、储备建库、定向提名、集体票决”的四步推荐提名。对副职人选,实行“空岗预告、多元推荐、比选择优”的推荐提名方式。二是“海推”公开比选。比如,浙江永康探索实行党政正职“海推”提名。一是明确“海推”适用范围。凡提任二个以上(含二个)党政正职人选,必须经党员干部大会进行“海推”。二是界定“海推”参加对象。主要有市四套班子成员、法检两长、市长助理、退二线市级领导、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可视情况扩大到市机关部门、镇街区党政正职,“两代表一委员”等对象。三是严格“海推”工作程序。主要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党员干部大会无记名“海推”;第二步,组织部门根据“海推”结果经综合分析,提出差额提名人选;第三步,市委全委会差额推荐提名;第四步,组织部部务会议确定拟考察人选;第五步,到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再次民主推荐,确定考察人选。三是以山西省临猗县探索“双推双比”、“综合比选”、“两轮推荐”等三种提名方法为代表的提名机制。一是“双推双比”。“双推”即单位民主推荐提名、大会竞职演讲差额推荐提名;“双比”即竞职演讲比水平,差额考察、差额票决比德才。二 10 是“综合比选”。在干部选任提名推荐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突出综合比选,好中选优。三是“两轮推荐”。先进行第一轮民主推荐,如果得票不过半,在报经组织部同意后,可在票数相对集中的人员中确定若干人选,进行第二轮民主推荐,推荐结束后将结果报回不再进行第三轮推荐。以上提名创新方式着眼于疏通干部提名的民主渠道,从源头上拓宽选人视野,切实解决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问题,为进一步创新提名方式积累了经验。

第四,坚持强化责任,提高提名准确度。责任追究是约束提名权、保证提名质量,提高提名准确度的关键。一是明确责任主体。根据谁提名谁负责的原则,提名主体也就是责任主体。二是规范责任形式。单位党组织未经集体研究提名的,视为无效,对主要责任人给予批评并责令检查。视情况不同,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党纪政纪处分、司法处理,等等。三是落实责任追究。要根据提名责任人失察失荐的主客观原因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合理判定责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梁妍慧.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J].领导之友,2010(02).[3]高峰.增强初始提名的科学性[J].党建研究,2009(02).[4]]刘红凛.政党提名制分类与比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5).[5]江金权.党的建设热点问题解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作者简介:林学启(1969-),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共党史、政党政治研究。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inxueqi999@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济南旅游路3888号山东省委党校党史部

第二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程序的探索与思考

2010-05-25 08:41:15 来源: 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

甘肃省临泽县委组织部

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的基础程序,也是决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干部工作的实践表明,干部一旦被提名,就基本意味着要被推荐、考察甚至任用。针对目前干部任用提名缺乏规范的制度措施、缺少详细的程序规定和有效的监督制约,存在具体操作不好把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个人权力运作空间较大、容易产生用人上不正之风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干部选任提名程序,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程度,增强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临泽县认真组织开展规范干部提名程序试点工作,研究制定《临泽县科级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办法(试行)》,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主要做法

我们在严格遵循《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坚持以扩大民主为基本方向,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为主要目的,采取“两公开四推荐四差额”的做法,着力增强干部选拔任用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推进提名工作的规范化。

(一)以“两公开”保障群众知情权。我们坚持以“公开”增强透明度,突出“群众希望了解的”和“需要群众了解的”这个重点,只要能公开的内容,都及时公之于众,切实扩大群众知情范围,以“公开”促规范。一是公开职位和任职条件,使干部群众清楚“要选哪些职位”和“要选什么样的人”。按照“提出动议建议――拟定动议方案――公布动议方案”的程序,县委组织部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综合考核、平时考核情况和相关领导、有关单位的意见建议,在核定的干部编制职数范围内提出动议建议,经由县委书记主持,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参加的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议讨论审定并征求相关领导意见后,拟定干部动议方案,采取召开会议、发布公告等方式,将动议职位和任职条件资格面向社会进行公开,使干部群众清楚选任职位所要求的级别、任职年限、学历层次、熟悉领域等要求。二是公开程序方法,使干部群众清楚“怎样选人”和“选了什么样的人”。坚持把扩大选任程序的透明度作为落实群众“四权”的重要前提,采取多种方式,向干部群众反复宣传提名工作办法,在试点单位召开动员大会、领导班子会议、支部会议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多层面学习宣传,使群众深入了解和掌握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程序方法。在具体环节中公开干部调配原则,明确选人用人的政策导向;公开干部调整范围,提高干部任用的透明度;公开任职条件资格,增强推荐提名的针对性;公开任用提名程序,要求在推荐环节将推荐提名的方式和符合职位条件人选公开,在考察环节将考察人选基本情况公开,在表决环节将票决结果当场公开,让群众真正了解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积极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中来。

(二)通过“四推荐”扩大提名民主。在县委作出干部调整动议决定后,我们采取“四方联推”方式,打破以往由少数人提名、在少数人中提名的局限性,把干部的提名权交给群众,把群众公认体现在“源头”上。一是干部群众广泛推。具体包括单位内推荐、系统内推荐和全县干部大会推荐,由组织部门按照动议职位资格条件组织参会人员采取无记名填写推荐表的方式进行。单位内推荐时,要求单位人数30人以上的,由领导班子成员、内设机构负责人和部分干部职工代表参加,人数不少于30人;单位人数在30人以下的,单位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群团组织等单位,还应由相关委员和有关人员参加。系统内推荐时,对综合性或专业性较强的职位,按照业务相近相关原则,可以扩大参加推荐人员的范围。全县干部大会推荐时,还邀请离退休老干部代表、部分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同时,规定干部群众民主推荐时参加人员达不到应到会人数80%的不召开推荐会,确保干部群众最广泛地参与。二是领导干部署名推。制作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干部表,在干部调整动议方案公布后,向县委委员和不是县委委员的县级领导干部发放,明确推荐时限,由提名人负责任地填写推荐表并署名。要求推荐材料要全面介绍被推荐人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推荐理由和使用建议,并申明与推荐人选的关系。三是部门单位集体推。由乡镇党委、县直部门单位召开党委(总支、支部)会议或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确定推荐对象,并做好会议记录。推荐人选产生后,以正式文件上报县委组织部,要求报告必须写明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实绩、拟推荐职务、推荐理由等。四是干部个人自荐推。制作干部个人自我推荐任职登记表,凡符合提名资格条件的干部都可以自荐。同时,根据拟调整职位的不同情况,为了提高民主推荐的针对性,我们还规定乡镇党政正职及部门重要岗位人选一般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进行推荐,同时进行部门单位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及个人自荐;副职领导干部和内设机构中层科级干部人选,一般先进行部门单位推荐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之后由县委组织部根据推荐人选情况组织进行干部群众推荐,推荐可在拟调整职位所在单位、系统进行,可在职能业务相近、相关的单位、系统进行,也可在部门单位或领导干部推荐人选比较集中的单位、系统进行。通过明确推荐主体和推荐方式,切实扩大了推荐范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了干部推荐工作中,为提高干部选任质量提供了根本保证。

(三)采取“四差额”确保提名质量。为了确保把最优秀、最适合的干部选拔上来,我们在干部选任的推荐、提名、考察、表决等关键环节,均采取差额方式,切实增加了组织上和群众比较取舍的机会,实现了全方位、多途径了解、掌握和甄别干部各方面的情况,有效提高了选人用人质量。一是差额推荐,扩大范围选人。县委组织部制定推荐方案,按照班子结构及职位需要、业务职能相近等原则确定推荐范围。规定干部群众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部门单位推荐拟调整职位人选时,均按职位与人选1∶2的比例进行差额推荐,且同一干部只能被推荐一个职位,确保更多的优秀人才纳入组织视野。二是差额提名,尊重民意取人。根据各层次推荐得票结果,县委组织部对照拟调整职位任职资格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征求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意见,按同一职位多于1-4人的差额比例研究提出考察对象初步人选。然后召开由县委书记主持、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参加的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议,听取县委组织部关于考察初步人选情况的汇报,并进行充分酝酿,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意见,按同一职位多于1-3人的差额比例确定考察人选。坚持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对单位内干部群众推荐得票未超过三分之一的坚决不列为考察人选。三是差额考察,比较分析识人。县委组织部制定考察方案,发布考察预告,派出考察组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调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与考察对象面谈等方式,对确定的人选展开全面考察,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着重了解考察人选的思想素质和工作实绩、适岗性和发展潜力。同时,对确定的考察对象以书面形式分别征求纪检(监察)、检察、计生、审计等部门的意见,为干部“把脉问诊”,防止干部“带病上岗”或“带病提拔”。县委组织部综合考察组意见和征求意见情况,按同一职位多于1-2人的差额比例研究提出拟任用职位初步人选。任职初步人选经由县委书记主持、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参加的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议讨论酝酿后,原则上按同一职位党政正职1:

1、副职多于1人的比例向县委常委会提名任职建议人选。四是差额票决,民主决策用人。制定县委研究干部选任工作差额票决制实施办法,召开县委常委会,由组织部门负责人对提名任职人选的初始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进行介绍,常委会成员对差额票决人选进行充分酝酿,然后无记名投票表决。最后,依据差额表决结果,由县委书记当场宣布票决决定。常委会票决决定后,对新任职人选进行任前公示时,我们除对新提拔的6名干部进行了公示外,还对由一般岗位交流到重要岗位的18名干部进行了公示,在更大范围内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确保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干部。通过差额票决和扩大任前公示人选范围,切实扩大了干部选拔任用决策中的民主,增强了干部任用决定的公正性,确保了人选的最优化。

二、初步成效

通过“两公开四推荐四差额”提名选任干部,打破了以往干部工作相对神秘化的做法,将权力运行在 “阳光”之下,营造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真正做到了靠公论选干部、凭实绩用干部,提高了干部选任的社会公信度。

(一)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为“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由于缺少具体的程序规定,以往干部选任初始提名权只由少数人掌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部选任成为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影响了选任质量。通过干部群众推荐、领导干部署名推荐、部门单位推荐、干部个人自荐的“四方联推”方式,促进了推荐人选渠道从单一推荐向多方推荐转变,推荐范围以内部推荐提名为主向内外推荐相结合转变,扩大了干部群众参与范围,让更多的干部有机会参与竞争,实现了让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切实扩大了干部选用民主。

(二)变等额选择为差额比较。以往用等额方式选人,由于人选单一,可能就会出现“用了的不是最优秀”的现象,使个别干部对选出的干部不服气,甚至产生组织选人用人不公正的误解。通过实行差额推荐、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的全程差额做法,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为符合条件的干部搭建了在同一标准下接受组织和群众挑选的平台,使以往一旦被提名后基本上就“一路绿灯”的干部选任过程为步步有取舍,竞争择优确定,既确保了选用人选的最优化,又使落选的干部认清了自己的差距,对选出的人选更认同。

(三)变“被动”挑选为“主动”参与。过去干部选任大都是由组织部门根据干部特点和班子配备的需要,结合平时考核和日常掌握的情况选择合适人选,对干部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很难全面兼顾;在组织推荐时,大多不公开具体职位;组织考察时,也只是让群众对任用人选是否同意表达意见,职位的针对性不够强。试点中,我们积极鼓励干部根据自身特点自主择岗、自我推荐,这对于干部来说是一个展示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同时,通过明确具体职位,实行定向推荐,更加突出了不同职位对干部的个性要求,群众可以根据职位特点,量才推荐,确保了组织部门在确定人选时,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岗相适。

(四)变封闭运行为“阳光操作”。以往的干部选任工作相对封闭,特别是初始提名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仅靠领导对政策的领悟和个人的党性觉悟来约束和规范,提名的责任主体模糊,使提名程序得不到有效监督。我们坚持以程序的公正透明确保选任过程的公平公正,采取“两公开”方式,让广大群众亲身参与干部选任实践,全程进行监督,打破了干部任用提名环节的神秘感和隐蔽性,使隐形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防止了执行者在具体工作中随意变通,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有效约束和规范了主要领导的用人权,使干部任用提名从提名主体的“内心”公正走向了制度公正,为提高干部的公信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体会认识

在试点中,我们坚持边开展工作,边进行总结,有几点体会比较深刻:

(一)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是做好提名工作的基础。规范干部选任提名,就是要在干部选任环节中增加群众的话语权,前提必须是群众积极参与。因此,要加大对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让干部群众充分了解提名,熟悉提名,澄清 “与己无关和推荐只是走程序”等错误模糊认识,提高参与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思想教育,积极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克服个人主义思想,坚绝抵制不良的小团体活动和不正常的拉“票”行为,负责地向组织推荐人选;要以民主、公开、规范的操作程序为落实群众“四权”营造良好环境,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切实提高提名工作质量。

(二)规范操作程序是做好提名工作的核心。程序的规范性不仅是权力行使的过程,而且是确保权力公正的重要保证。试点中,针对县委换届后酝酿环节书记办公会 “缺位”的情况,我们按照相关规定,增加了由县委书记、副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和有关常委参加的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议进行“补位”,规定动议建议的酝酿审定、考察对象的酝酿确定、拟任用职位人选的酝酿提名均由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议讨论审定,切实加强了选任工作的集体领导。同时,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严把“六个主要关口”(人选范围关、资格条件关、公示公开关、参会人员范围和人数关、民意认可关、差额决定关),抓好“六个关键环节”(提出动议、民主推荐、初始提名、考察公示、酝酿讨论、集体表决),确保了试点工作的正确方向。

(三)明确动议提名主体是做好提名工作的重点。规范干部选任提名,重点就是要结合新的提名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动议提名的主体。我们提出主体权统一原则和决定权唯一原则,即无论是调整的时机还是调整的数量和范围,都必须由组织部门统筹考虑和安排,提出动议建议,其他单位和个人只有向组织部门建议的权力,没有提起动议的权力;动议建议必须经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议酝酿审定后,才能启动实施,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权做出启动决定,切实加强了对干部选任动议环节的集体领导。

(四)加强约束监督是做好提名工作的关键。规范干部选任提名,使更多的人参与干部选任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干部选任工作的社会关注度,因此,必须把强化监督贯穿于提名全过程,让提名更公正、更公开,才能让群众更满意。我们在确保程序公正透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基础上,邀请纪检部门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并严格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考察考核失误责任追究制、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实行民意否决制,从机制上有效防止了选人用人上不正之风的产生。

四、几点思考

规范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对组织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实践,就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而言,也都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尽管在试点中进行了积极创新,但在具体操作中也还有一些环节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

(一)制度的适用对象。综合分析试点情况,我们认为除了新提拔干部外,由于受区域经济、岗位性质职能等因素影响,各部门单位之间岗位差异性很大,群众对干部平职交流的关注度往往不亚于提任。因此,我们将提名制度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县委直接管理的科级职位干部的提任或交流,这样将更有利于人才合理使用。但在干部因任期、回避等原因正常交流和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时,如何运用好这一制度,还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同时,实行新的提名制度后,原则上交流干部也要进行推荐和考察,且差额推荐和差额考察成为了干部选任的常态方式,工作量增加了数倍,导致每次干部调整所用时间较长,这个问题也应当高度重视,慎重对待。

(二)人选推荐的范围。我们在确定符合条件人选范围时规定,提名人选范围按照班子结构及职位需要、业务职能相近等原则确定。但在针对某一具体职位制定人选资格条件时,若限制性因素过多,符合条件的人选就会较少,一些干部会有组织内定人选的想法,也不利于拓宽选人用人视野,若条件适用范围过宽,则有可能推荐人选会过多,即不利于干部队伍思想稳定,又会造成组织部门工作量过大,不便操作,存在标准难把握和因人为因素而产生随意性的问题。因此,能否对符合条件人选的数量做出明确规定,以利于实际操作。

(三)推荐结果的应用。《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要把民主推荐的结果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同时要防止简单地以票取人。试点中,我们采取了四种推荐方式,明确提出凡单位内干部群众推荐得票未超过三分之一的坚决不列为考察人选,对其他三种方式的推荐结果也积极进行综合考虑,但没有予以量化,在确定人选时也并不是完全依据得票高低。一些地方在试点中提出了加权积分、权重积分等方式,对各种推荐结果进行量化合计,我们认为这样做过于机械,不符合干部选任工作实际。但是,如果在推行提名制度的时候,对各种推荐结果的应用做出相应规定,将更有利于组织部门具体操作。

(四)民主的推进程度。试点中,我们以扩大民主为基本方向,坚持公示公开,透明操作,其中对民主推荐和考察测评、个别谈话结果在组织部部务会、干部选任提名酝酿会、县委常委会成员范围内进行了公开,但试点单位个别干部还是认为推荐、考察结果公开得不够及时,范围不够广泛。结合干部选任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干部转变“票高就一定会当选”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建议能否在民主推荐环节,将单位内推荐得票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人选当场公布(只公布名单,不公布具体票数,名单以姓氏笔画排序),同时,对正式考察人选和最终任职人选的推荐、考察结果分别在考察前和任职后向干部所在单位公开,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

(五)配套制度的建设。实行干部选任提名改革,只有建立完善的配套制度体系,才能产生改革的放大效应,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实现机制的长效化。近年来以及在试点中,我们先后制定了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制度、考察预告制、差额考察制、常委会研究干部选任差额票决制、全委会研究干部选任表决办法等制度,近期以及在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探索,总结建立干部空缺职位公告制、初始推荐提名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进一步规范程序,完善机制,从而使干部提名程序更加规范和完善。

第三篇:规范干部初始提名的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选拔初始提名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启动程序,也是决定干部任用质量的首要环节。近年来,敦煌市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把好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关,不断规范初始提名程序,落实初始提名责任,着力推进初始提名环节的民主化、公开化和制度化建设。

一、突出重点,明确提名

主体

敦煌市在选拔任用干部的实践中,不断扩大提名推荐环节的民主,采取组织提名、领导干部个人提名、干部群众联名提名、公开选拔提名、竞争上岗提名、公推公选提名、全额定向推荐提名等多种方式提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

1、组织推荐提名。包括市委常委会(全委会)、市委组织部、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推荐。市委组织部根据领导班子配备需要,结合干部考核、平时考核、民主推荐和群众认可程度,召开部务会议,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结合干部绩效考核、考核和社会公认程度,可提出拟提拔和调整的干部初步建议人选。基层党组织和上级党组织也可根据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同意后,向市委组织部书面提名推荐干部初步建议人选。

2、个人推荐提名。包括领导干部推荐、干部联名推荐和自我举荐。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干部人选时,必须填写《科级干部推荐表》,并负责地写出书面的署名推荐材料,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说明推荐理由和任职岗位建议,注明与被推荐人的关系。干部群众及各级党代表、人民代表、政协委员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可联名推荐干部建议人选,并明确提名任职意向和提名理由等内容。

3、公开选拔提名。包括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提名。2005年以来,敦煌市采取“一推双考”和民主选举的方式公开选拔了18名科级领导干部和7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按照有关程序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了提名。

二、紧扣核心,规范提名程序

敦煌市不断探索完善提名推荐制度,进一步规范提名程序,从程序上把好了推荐提名的质量关口。一是公告初始提名职位。在每次调整任用干部前,市委组织部都要向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相关单位公告拟配备、提名的领导职位。二是明确提名原则、条件。敦煌市在提拔任用干部中,提名人选一般从科级后备干部中产生。所有推荐人选必须具备《干部任用条例》中规定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敦煌市对推荐提名的干部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和德才条件,一一进行审查,不符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不列为提名对象,不提交会议讨论。三是开展民意调查和民意测评。敦煌市在干部初始提名中,坚持民意调查、民意测评和民主推荐,民意集中到哪些人身上,就把哪些人作为提名对象。四是提供初始提名参考人选。市委组织部按照拟配备的岗位要求,综合单位民意测评、民主推荐和干部日常考核结果,按每一职位不少于2名的要求,提出参考人选报市委研究确定考察对象;对于平行调整的领导干部,一般由市委组织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差额提出人选。市委常委、委员既可以根据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参考人选进行推荐,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荐他人;最后,经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综合分析,提名考察对象,向市委汇报考察方案。五是进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和酝酿协商。初始提名人选属提拔任职或平级转任重要职务的,进入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环节;属其他平级转任的,进入酝酿环节。

三、抓住根本,落实提名责任

敦煌市不断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明确规定领导干部个人提名推荐干部,推荐者为首提责任人;党组织推荐干部,其主要负责人为首提责任人。在推荐提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追究首提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被推荐提名人选选拔使用后,发现提拔前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进行推荐的;明知干部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规定,以个人意愿强行通过推荐的;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党组织推荐人选,未经集体研究提出的,视为无效,对主要责任人给予批评并责令检查;对推荐工作不负责任,推荐的人选在考察时发现有明显问题的,对主要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人选,推荐人主观上因照顾关系而推荐不实的,要给予批评教育;推荐情况严重失实的,视情予以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通过进一步明确提名责任,增强了干部初始提名的严肃性,在工作实践中真正落实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干部选任工作水平。

第四篇: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研究(定稿)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权问题研究

近年来,中央相继制定出台了《干部任用条例》、《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其最终目标就是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实现上述目标,就需要充分落实群众的“四权”,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提名工作,对实现“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相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内涵

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过程中,初始提名虽然在《干部任用条例》中没有作为一项工作单独地规范和明确,但它却影响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中能否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有效解决“少数人选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

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根据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按照扩大民主的要求,经过一定的工作程序,研究提出拟提任或交流领导干部人选进入推荐、考察、比较、甄选之前的工作。《干部任用条例》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条件、程序、管理、监督等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如“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但对如何确定民主推荐的目标单位,特别是对提出或确认民主推荐目标单位的主体及原则几乎没有涉及到。目前采取的直接提名的做法,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从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对以具体执行和实践操作而言,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透明度、干部群众参与度还不够,目标选定存在明显的补缺性和被动性,随意性和人为因素还难以避免,这也给“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留下了制度漏

— —1洞。要突破这一难题,在总结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中的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人选决策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前移机制,将是一个积极有效的对策,而且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干部任用初始提名人选如何产生这一干部选拔任用民主化进程的源头问题。

二、关于规范初始提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2002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公示等程序做出严格的规定。几年来,县委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干部任用条例》的内容已深入人心,各级党委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干部的《条例》意识、大局意识、标准意识、纪律意识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虽然《干部任用条例》在提名环节也提出了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等规定,但是关于如何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科学合理地规范初始提名权,使干部推荐提名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有章可循,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规范。同时,这也是深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所规定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具体制度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迫切需要。

(二)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以便进一步发挥党委其他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群众的作用。规范初始提名工作,就是要通过扩大民主方向,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落实群众“四权”。这里的“群众”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特指领导之外的普通干部群众,而应该是指除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干部选任的干部之外的所有干部群众,是与干部选任工作中能够选人的“少数人”相对应的一个

— —2概念。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就是要充分发扬“集中”的优势,而又有效地防止“过分集中”带来的问题。

(三)有利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有效地预防和纠正干部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党委及组织部门履行选拔任用干部职责的基本内容,是有效行使用人权的保证。但如果不规范运作,就很容易失去制约,产生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通过规范初始提名程序,如实行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既可以使县委书记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又受到了全委会成员民主提名时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干部问题上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防止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三、关于当前干部初始提名方面的主要做法

(一)由组织部门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提名。按照“党政人才重在社会和群众认可,专业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原则,每年都开展了后备干部推荐工作。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群众推荐、领导举荐和日常组织了解掌握等渠道,建立了包括党政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在内的各类后备干部人才库。并坚持凡是干部提拔必须从后备干部中提名推荐的选人用人原则,为选人用人储备了比较充足的干部人才资源。同时,对后备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干部考察和后备干部推荐情况更新一次。一旦出现职位空缺,根据职位条件需要优先从后备干部库中筛选合适人选,同时组织相关部门或方面进行提名推荐,人选基本一致的,按组织程序确定提名对象。

(二)实行个人署名提名领导干部人选。当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岗位出现空缺时,鼓励四大班子成员、乡科级领导干部、党委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县级老干部等,可以以个人名义,署名向组织部提名党政领导干部人选,经部务会研究

— —3提出拟提名人选。首先,提名人负责任地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提名并署名。提名材料要客观公正,全面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提出提名理由和使用建议等。口头提名、向个人不向组织提名,以及没有提名理由和建议任用方向的不予考虑。其次,署名提名党政正职或副职人选,同后备干部推荐、四大班子成员提名、基层党委(党组)提名人选相结合,认真分析、反复比较,进行“对光”。在后备干部推荐和四大班子成员提名、基层党委(党组)提名中,推荐率、提名率均较低的不作为提名人选。三是由组织部负责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认真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作为提名人选。

四、关于初始提名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当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初始提名工作,总的来说是有利于干部调配的,但也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

(一)初始提名制度体系还不够健全。在深化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工作的实践中,已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但从总体上看,制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如:如何提名、怎样提名、提名范围如何界定,在操作层面上还没有制度可循,在操作过程中不好掌握等。

(二)推荐提名氛围还不够浓。一是职位空缺调配信息尚欠明朗化。就传统做法而言,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上考虑进行配备时,对外公开信息一般都是到民主推荐阶段,而且即使公开了,也仅仅在目标推荐单位,其他所知晓的都是通过“小道消息”获取,这之前还要作为一项纪律强调保密。所以对外公布空缺领导职位在时间上显得迟了些,在范围上显得窄了些,可以说其他主体很能难获取知情权。信息的对外封闭,程序、环节和时间上的开放度不够,从短期状态看,限制了其他主体参与的机会;从长期状态看,不利于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长期以来,社会上的“地下组织部”经常会发布干部调整提拔消息,由于在基层干部之间,与群众之间联系相对较多,通过对比

— —4较了解的干部群体进行分析,猜测某某同志被调整使用,与组织上调配意图相吻合的概率还是有的,从舆论导向上给组织上增加了不利的影响。二是群众关心度不高。群众提名权不明确,导致群众认为干部选任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对干部选任漠然视之,参与选择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干部选任的准确度,增加了干部选任的风险成本。三是推荐票使用不到位。由于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反馈机制,很多时候群众只知参与了测评、推荐过程,而不知道推荐结果,对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结果欠缺认真的研究分析。

(三)其他主体在现实中直接参与提名作用发挥不够。直接制约其他主体参与初始提名的各种可能性,除了信息封闭以外,更大的原因在机制上的障碍,从目前的已经在执行的干部任用制度看,考虑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渠道时,实际上只有组织提名的“华山一条路”,除此之外,别无它路。任命机关党组织、上级分管领导、用人单位党组织及干部个人等其他主体由于缺乏渠道没办法参与初始提名,要参与也只能是“海推”,即使在平时向组织推荐可提拔使用的人选,并告知大概的方向,但最后是否列为初始提名人选进入到民主推荐环节,决定权又回到组织部门,导致其他主体在初始提名中的作用难于得到全面发挥。

五、关于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初始提名的认识与参与度。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尽快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思想教育,做好干部群众初始提名的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个人主义思想,自觉从大局和对党、对干部本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坚决抵制不良的小团体活动和不正常的拉“票”行为,“负责”地向组织推荐人选,促进初始提名的积极意义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充分落实。三是加强对《条例》的宣传,增强

— —5干部群众参与民主推荐的自觉性。民主推荐中的感情票、印象票、猜测票、随意票和弃权票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民主推荐工作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干部群众的素质状况,为此必须要继续加强对《条例》内容进行大力宣传,增强群众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民主推荐干部,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应认真负责地参加推荐工作。

(二)认真落实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应该也必须要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必然要求。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认真抓好《干部任用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抓紧完善并落实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对选拔任用干部不按规定办事造成失误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要增强主动监督的意识,强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把对执行《条例》情况监督的关口前移。

(三)规范初始提名工作。一是探索实行全委会委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主要用于提名乡镇和重要职能部门正职干部。岗位空缺时,先由组织部门综合单位民主推荐和干部日常考察结果,每个岗位提出两名以上参考人选名单;再由组织部门将拟任职务、任职条件和参考人选名单等基本情况,提交全委会委员,委员既可以根据组织部门提出的参考人选名单进行推荐,也可以署名另外推荐他人;最后,组织部部务会议根据单位民主推荐情况和全委会体委员民主提名情况,综合分析,提名考察对象,向常委会汇报考察方案,同时报告民主提名结果。全委会闭会期间任用和推荐干部时,也可视情况,由组织部门将征求意见表、拟任和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提名理由等材料,通过适当方式送达全委会委员,征求意见,这样,既使书记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

— —6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同步中得到体现,又受到全委会委员民主提名的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用干部问题上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把提名上的失误控制在最小程度。

二是推行空岗预告制和空岗推荐提名制。将岗位出现空缺作为进入初始提名的前提条件,避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随意性,以制度的形式进行规定,除了班子换届外,所有个别提拔任职的一律实行空岗推荐提名制,没有出现空缺岗位不能进行推荐提名,更不能进入考察程序。推荐空缺岗位和推荐结果公示制度。对出现的空缺岗位在组织推荐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做到“三公开”,即公开推荐的时间、地点,公开推荐的职务、职数和任职条件,公开参加推荐的人员范围。扩大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又可使参加推荐的人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在正式推荐时提出相对合理的人选,进一步提高推荐质量。推荐结束后,适时将汇总后的推荐结果在一定范围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建立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新机制。领导职位出现空缺后,组织部门把本部门提出的目标人选、任命机关党组织提出的目标人选、上级分管领导署名推荐的目标人选和用人单位党组织提出的目标人选结合起来,进行归并,组织进行民主推荐。积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二次推荐制度,促进民主和集中统一,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意见,对一些重要岗位人选,可以综合全县科级干部大会推荐和单位内部推荐等层次的推荐结果,将推荐相对集中的人选与领导干部推荐的人选和组织部门推荐的人选共同作为重点推荐对象在党委全委会的范围内进行二次推荐,如果领导干部推荐的人选在二次推荐中得票较低或排名比较靠后,不能确定为差额考察对象。这样,既可以对第一次的推荐结果进行印证,又可使领导干部的推荐提名权得到有效规范。

四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即在推荐提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追究首推提名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被推荐提名人选拔使用后,发现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

— —7进行推荐的;明知干部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规定,以个人意愿强行通过推荐的;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追究时应根据责任主体的责任大小、后果轻重、损失程度、主客观原因等,追究提名人的责任,凡构成违纪,需给予责任人党、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处理;触犯刑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

(四)完善和充分行使组织部门的第一提名权职责。组织部门作为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有着在掌握干部资源信息、职位调配对应度等其他主体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各级组织部门应该充分履行第一提名权的职责,也就是说,组织部门提出的人选要优先于其他任何一个主体所提出的人选进入民主推荐。当然,组织部门在考虑人选时,要进行空缺职位特点分析,要对人选能力、素质、个性特点与其他班子成员的互补性等情景比较,要在后备干部队伍中,必要时可以放到整个干部队伍或党政机关之外物色初步人选。人选提出后,作为第一位排序进入民主推荐目标人选。

(五)加强日常监督,保证《条例》的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干部监督,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重要保证。重点加强对“一把手”贯彻执行《干部任用条例》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扩大群众的参与程度,充分利用组织系统“12380”监督举报电话、信访举报箱、聘请监督员、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渠道,广泛接受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全程监督;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实施细则》,定期不定期地对各级党委(党组)选拔任用干部情况进行检查,努力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不断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

— —8

第五篇:董事提名函

董事提名函

*********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上海*******有限公司(下称“公司”)的股东,根据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及《上海********有限公司章程》的规定,特此提名下列人士担任公司的董事:

姓名: 国籍:

以上人士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任职资格。上述董事的任期为三(3)年,并且其任期届满应自动连任,直至提名方股东终止其任期为止。

(以下无正文)(本页无正文,为《董事提名函》之签字页)

***********投资有限公司(盖章)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

签字:____________

【】 【】

身份证件号码: 【】

****年**月**日

下载规范提名。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范提名。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题片:阳光提名“173”(推荐)

    阳光提名“173” ——嘉禾县创新干部初始提名制 (字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扩大选人用人民主,建立健全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近年来,嘉禾......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的思考(五篇范文)

    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的思考 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工作,是选人用人的起始环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可以说事关整个选拔任用工作的成败。自党的......

    20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_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全建业 (中共长沙县委党校 湖南 长沙410129) 摘 要: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应从明确提名主体、认定提名资格、规范提名程序、落实......

    乡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

    强化有效监督 规范权力运行 ——**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基于抓根本、抓源头、抓预防的理念,围绕事权、财权和人事权领域的机制改革,牢牢抓住热......

    乡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

    强化有效监督 规范权力运行 ——**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基于抓根本、抓源头、抓预防的理念,围绕事权、财权和人事权领域的机制改革,牢牢抓住热......

    探索规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宣恩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 自2010年启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来,我县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欠缺规范的......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发展路径探索 [摘 要]近年来,深圳市盐田区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进行了大胆探索,其改革措施创新明显。本文总结了深圳市盐田区“宽进严管,厚待重托”,先行先试,扎......

    乡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推荐)

    乡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强化有效监督 规范权力运行 ——**镇关于规范权力运行机制的探索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基于抓根本、抓源头、抓预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