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21: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版)》。

第一篇: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版)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

学校文化,对于已经做了多年的学校管理工作的我来说,还最抽象又最具体、最不可避免地进行思考,又很难把握的概念,确实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重新认识和再认识,优质学校的做法难以效仿,专家精彩的演讲也无法复制。但是有助于我们在心中构建起自己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特别是在文化概念纷繁复杂而又无一定论的学术体系中,专家的讲解,对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自己对学校文化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成为我们管理学校、引领课程、成就教师、幸福学生的重要思想载体和价值行为驱动器。下面我谈这么七点思考和认识:

第一、学校文化就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的物化的校园环境风貌的一个整合。它包括学校组织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三风一训等。

第二、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学校没有文化,其实我们每所学校都特定存在着它的文化特征,只不过是体现的特质不一样,有的不善于总结、有的不清晰、有的优质、有的模糊、有的肤浅,但如果我们的学校确定了鲜明的学校文化,则如何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成为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如果学校文化得不到师生的认同,就很难让文化在校园扎根,也就不能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磁场,产生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磁场效应,促使老师们自觉进入文化圈,必须顺应,最终走向认同。所以我说,让全体教师迅速认同学校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第三、文化治校是我们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竞争和文化创新是学校的引路标,学校文化最深入的表现是学校主体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认识。因此,我们校长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本质上也就是引领师生员工实现“文化自觉”的过程,对校长校而言,文化治校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第四、学校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要精心培育,避免急躁与片面。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实功夫,也是慢功夫,我们不能不顾实际,不能有跟风的心理,速成的心态,浮躁的情绪,将学校文化建设做成政绩工程,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成为虚无缥缈的东西,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学校鲜活的生命和综合实力,是学校历史的传承,又是现实的创造,即扎根于传统,立足于实际。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不能一叶障目,抛弃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而盲目创新。例如:单一的“突出孔孟强调国学”,不会是完整的学校文化。

第五、要系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中,将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学校文化护体,不可孤立,和阶段化(说明),但概括学校实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侧重,但必须始终着眼于学校精神文化建设这一核心,在建设措施上从构筑共同愿景,建设校本课程,进行管理创新等方面多途并进。

第六、加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多方面的(教职工精神文化建设、学生学习文化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等),这里特别想说课程文化建设,文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的“土壤”),重塑学校文化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石,校园文化的建设、办学理念的践行离不开课程的优化,而构建以基础课程为主体、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为两翼的新课程体系,是实现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基于课程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建设即学校文化建设。作为我们校长就要抓住课程这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创新构建校本课程,形成学生自主选择的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脱离了课程特色的校园文化是苍白的。

第七、学校文化一定是融入了历任校长的教育风格和管理个性。当我们说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时,就承认了学校管理者在文化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个性的校长在管理中显现出来的不同的工作重点和管理个性对学校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学校文化建设有起点,没有终点。把我们的学校建成“精神培育的家园,文化传播的阵地”是我们永恒的使命。

我就谈这么几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篇: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几点思考

学校文化是由一所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其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本文具体就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从校园物质文化等五方面作了理论思考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的阐述,探讨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我校共有30个班级,学生达1678人,教职工133人。长期以来,我校围绕着育人的终极目标,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在努力建设校园环境,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制订校风建设目标,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着一些问题。

1、极少数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偏颇,重视不够。受到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尚未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潜能,总认为校园文化无非就是务虚的事情,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态度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阻力。学校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教育目标不明确,成为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开展的矛盾之一。

2、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不能满足需要。

在校园文化开展过程中,我校遇到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校园文化活动需求的矛盾。学校在教学上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忽视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地制约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瓶颈”。

3、缺乏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未能及时总结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律。我校校园活动开展虽然较为普遍,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也未能在实践中及时找到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学校实际建设的切合点,难以从理论上客观上去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向,显得层次较低,缺乏科学、系统性和创造性。

4、校园文化建设墨守成规,创新较少。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随着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及时总结出一些适应当前学生素质发展、身心特点和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兴载体来丰富充实,但许多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

5、社会文化的负效应对校园文化影响较大。由于校园文化建设难以跟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能及时提出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而社会文化又有其较大的负效应,从而破坏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使学生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受负面影响,产生不良倾向。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校于2007年重新修订完善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以规范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达到培育跨世纪四有新人的目标。

二、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与途径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根据学校 2007至2010年总体规划,整体规划好学校的文化环境,让校园充满教育性、体现文化特质;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学校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使校园环境达到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及时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第二课堂,创办校报校刊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建成学校完善的校园电视电化广播系统,利用学校网络及时播发校园新闻和优秀事迹; 在学校主要部位悬挂名人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加强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网站和班级网站建设,通过网络加强师生文化教育,提高文化修养。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全程管理。即:“党支部与工会与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与政教处主任与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与班委会、少先队中队与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政教处与保卫处还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⑾要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各班要利用班团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的文化娱乐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会、团委要发挥职能,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 学校每两年要举办一次以上全校性的大型文化艺术节教育活动,倡导学生参加,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建设良好的校风。要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校训、校旗、校歌、校徽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勤学、上进的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⑿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进行新党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⒀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制定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不断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开展评选先进团支部、团小组、先进班集体等争先创优活动,用先进激励学生健康发展;注重法制教育,开设法律教育课,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开展学生值周活动,建立学生行为监督小组,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从而养成自觉遵法守纪的良好行为。

⒁开展班级形象设计、宿舍美化等活动,浓厚学校文化氛围。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

第三篇: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751d20100moif.html 志遥教育 新浪博客 墨香斋的教育blog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管理不仅要抓硬件建设,还要狠抓软件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谓硬件建设,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大全”,高:建高楼;大: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园面积;全:专业种类齐全。所谓软件建设就是抓学校的内涵发展,抓学校的文化建设。贾校长上任以来,我们学校出现了可喜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抓学校的内涵发展,抓学校的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抓到点子上了。什么是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几个话题

人们常说,某人有知识,没文化。如何理解?

知识主要是指具体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知识、医学知识、文史知识等,是偏重于记忆性、技术性、职业性的知识。

文化不然,文化是要深入到认知者的本体中去的,是要成为生命体中的灵魂的东西。文化具有超越具体职业、学科的特点,但又能影响到一切职业的行为。

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东西;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文化。

这里的“文化”是指这个人教养、涵养、修养、素质如何?德性如何?为人处事如何?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留学美国的博士,在美国谈了个女朋友,有一次开着摩托车,车上带着他的女友,到了十字路口遇上红灯,他开着车冲了过去,他的美国女友因此跟他分手了,因为他不守规则。后来他回到国内,找了个中国女朋友,开着摩托车见了红灯,这次他吸取教训了,停在那儿直到绿灯放行,那个中国女友也和他分手了,以为他太守规则了。

大家看,同样的交通规则,全世界一样的“红灯停绿灯行”,可是在不同国家执行起来效果是不同的,那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文化不同,这个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是价值观。在美国人看来,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守法就是有诚信的表现;而在中国人看来,法律是人制定的,法律是死的人是活得,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有人把学校管理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人管人,即人治,人管人只能管一个点;第二层次是用制度管理,即我们常说的依法治校,制度管人管一片;第三层次是用文化管理学校,即用文化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和我们常说的以德立校比较接近,为最高层次。

有人问钱钟书:“你研究文化,那什么叫文化?”他望着天花板,想了半天,说:“你不说我倒还知道,你一问我倒说不出来。”

二、从参加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研讨会说起

近年来,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开口必提的话题。书市上,关于这方面的著作也渐渐多了起来。至于什么是学校文化,我却与钱钟书一样,不说倒还知道,一问倒说不出来。所以,每当和教育同行讨论交流时,我最害怕的就是有人要我当场清晰地回答出什么是“学校文化”这样的问题。

去年,我去南方的一所学校参加该校的“文化建设”研讨会,这种会因我是第一次参加,颇感新鲜。

研讨会开始是该校文化建设前期成果的汇报,主要内容是介绍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的徽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和教育理想追求等,这是学校领导层与专家几次磋商的初步结论。我发现似乎所有的表述都脱胎于“井”的文化内涵。

我后来才弄清楚,该中学曾坐落于一个与“井”的传说有关的区域,所以校名中含有一个“井”字。

因此研讨会上大家便把“学校文化”建设定位在“井”上,关于“井”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就成了讨论的焦点。从已经准备的材料可以看出,前期工作中这方面的成果很丰富,这让我很感动。

比如,学校中有一位极善考据的老师,他在大量考查的基础上,运用史学和文学知识,又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做了一篇有关“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的论文,很见功底,很有感染力。参与研讨会的有中小学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校方意见倾向于抓住“井”字立意,少数专家略有异议,但“寡不敌众”,最后大家基本达成共识——决定对已有的成果进行修改完善,不久之后再“审定颁行”。

研讨会虽然已结束,但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我才刚刚开始。究竟什么是文化?什么又是学校文化?

回来后我就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什么是文化?《辞海》里是这样定义的: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

化的多样性。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

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学校文化”之中

什么是学校文化?《辞海》里没有。在和有的校长交流的过程中,有人问我:“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地方,学校本身就是文化,再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是不是骑着驴找驴呢?网上有很多关于‘学校文化’的解说,怎么就没有一个比较权威又通俗易懂的说法呢?”

是的,“学校文化”是一个有着特定内涵同时又有点玄虚的概念,一言半语实在难以将他解释清楚。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学校文化”中。

我曾参观过南方的一所中学,学校位于苏南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学校是新建的,投资两个多亿,建的十分气派。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学校的所有建筑物和道路都是用国外著名大学的校名来命名的,连学生宿舍楼也不例外,如哈佛楼、牛津楼等。同去参观的校长来自全国各地,不少人看后不以为然,觉得这是没有“文化”的做法。我当时以为这至少表达了一种追求和理想,企求引领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文化”,尽管有点不切实际。

“学校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这种抽象往往是形之于物质层面的,可以让你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甚至表达出来的。我想起美国高等法院一个叫华伦的高级法官在回答“什么是‘黄’(黄色读物之类的东西)”时说的一段话:“尽管我不能准确地说出“黄”究竟是什么,但只要它来到我的面前,我会准确地判定它就是。”这样一种表述,不仅仅是机智的临时应对,他所陈述的更是实情。套用这种表述来描述“学校文化”,我觉得倒也是合适的。

是的,那用国外大学校名命名的建筑物仍然算不上真正的“文化”,但它们跟文化息息相关,显示出了设计者或显或隐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气息。

不仅如此,学校文化一旦成型,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它具有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年前,我在甘肃的一个县城一中任教,这个县城有两所市级重点高中,一所高中有6000余名学生,每天都有上万的学生成群结队地穿梭来往。周边的居民和那些小商小贩总说,这些学生是一中的、谁谁谁是二中的他们一看就知道。开始我并未在意,学生都穿校服,要分辨还不容易?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们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两个学校的学生神情气质、待人接物都各不相同,差别非常明显。这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历史渊源、学校的精神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学校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再如北大的学生和清华大学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北大学生:热情奔放、个性张扬、喜欢交际、善于交流沟通,怪才、奇才较多。清华学生:含蓄稳重、勤奋严谨,团结协作精神强,不达目标不罢休。北大、清华的学生可以说都是我国中学生中的佼佼者,经过几年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出现了这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学校的概况、学校的历史有关,还与学校的精神、文化有关。例如与学校的校训有关。北大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我对这两所大学的校训进行了研究,北大现在的校训是:“爱国 进步 民主科学”,也有人说这是北大的校风,北大到目前为止没有正式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最初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是一代代北大人认可的校训,并对所有北大人一辈子影响最深刻的校训,也是最能够代表北大精神的。

清华的校训最初是1911年清华学堂初创时期,《清华学堂章程》中提出“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之方针”。

1914年,梁启超应邀在清华大学作题为《君子》的演讲,其中提到:“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推本乎此,君子之条件庶几近之矣。”以此来激励清华学子。

“自强不息”,即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厚德载物”,即要求清华学子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短短八个字的校训激励、感染了一代代的清华人,成为清华的标志和骄傲,在中国的学校发展史和管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校训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理念,一种无形的管理制度,一种内在的管理文化。

学校管理无小事,处处显其大。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精神的浓缩。

中北大学的校训是:致知于行;我们附属学校的校训是:日有长进。都是具有个性鲜明、名副其实很好的校训。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中北人。校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我理解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个性,是学校建设、管理、发展的独特品格和风姿。它会表现于学校外在的物质形式,比如建筑物的风格、花草树木的布置等,也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特征及教育对象的行为当中。

文化是一种品味,体现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体现一种魅力和魔力,给人一种依赖和信任。

文化还是一种定式。文化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依靠人们有意无意的积累和沉淀,但是一旦具备雏形,一旦稍显规模,它产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任

何行政指令不知要厉害多少倍。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才一直深受人们重视。另外,一旦某种负面的学校文化成了气候,要想拨乱反正,也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文化是一种品牌。学校要成为名校有多种实现路径。但是最厉害的名校,其名气应该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

什么是“学校文化”?我查了大量资料,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识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

它包括学校组织中文化的各个层面,即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体系和精神文化等底蕴。具体表现为学校所拥有的办学理念、制度管理、行为、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

美国一位名叫鲍尔的著名企业家在他的《志在管理》一书中说:“我的企业文化就是在我这个企业做事的方式”。套用这一表述来描述学校文化,我认为学校文化就是我们大家在这所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方式。

这个表述至少清晰地表明了两点:一是貌似玄虚的文化有其外在表现形式,而且是不需要费心劳神就可以把握的。要了解一个学校的文化只要观察这个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即可。二是学校文化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这一所学校”而不是其他学校,更不是所有学校。实际上,学校是传播文明、教化生命的场所,它的“文化”必须是先进的、优秀的。

四、墙壁、草坪应该怎样“说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一句关于学校管理的话曾经非常流行:让学校的每一处墙壁和草坪都会“说话”。这句话非常感性地集中表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朴素的追求。当时,确实有一批优秀的校长引领教师、学生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很多学校一阵风似的让学校的墙壁整洁、美化起来了,让学校的草坪增多并整齐起来了。比如墙壁上张贴领袖画像、介绍先进事迹的图片,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领导作风等宣传语,以及名人名言,更有甚者将各种各样的奖牌、证书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学校墙壁比较醒目的位置上。草坪呢,几乎无一例外地插满了牌子。牌子上有一些精心设计的标语口号或诗文名句,目的是警醒或告诫师生及行人爱护花草,保护环境。一句很朴实平常的口号一下子给无数学校带来了环境面貌的改变,人们不得不惊叹于教育行政和教育文化的影响力。但是,千篇一律的墙壁、草坪“文化”看多了,也许就会审美疲劳,我不禁对这种“文化”产生了疑惑:这就是学校文化吗?如果是,它是不是太缺乏层次、太缺少内涵了呢?怎么把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当成时刻需要管教和警告的对象了呢?这是有文化还是没文化呢?

观察了许多一流的学校之后,我终于知道最会“说话”的墙壁和草坪恰恰是不说话的。它们用自身的洁净、典雅实现着其内涵的价值。雪白的墙壁上艺术地展示着同学们参与各种活动的成果,草坪内一尘不染,可以想见孩子们自觉地约

束了自己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之中,孩子们的情绪才能获得陶冶,心智受到锻炼。

于是,我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刻意的、流于表象的面子工程,而是发乎自然、极具内涵的学校生命的再造。

20世纪90年代,学校的“三风”建设蔚然成风。这似乎成了检查评比验收的规定性要求,于是校长们挖空心思,老师们出谋划策,从当时的政治口号和教育流行语中寻章摘句。比如,各校的校训中都有“求真”,因为它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的追求;学风“勤奋、踏实、创新、进取、求实”等表述也跟当时的政治口号高度一致。几乎一夜之间,所有学校不约而同地在学校醒目的位置上亮出了内容和形式惊人一致的“三风”。

从此,我们知道,学校文化建设不应该是社会政治价值的简单移植和翻版,而应该是从学校“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沃土上生长、发展起来的。

因此,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历史悠久的学校会有很多故事和传说,比如前面所说的那一所以“井”命名的学校,“井”的传说当然应该重点关注,还要挖掘它的内涵对这所学校的发展究竟有哪些深刻的影响。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学校制度的变化。制度是随着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一般来说,一个学校的制度是由严苛慢慢向宽松和自由转变的。所以人们总是认为制度管理最终一定会被文化管理所替代。学校应该对本校不同时期出台的制度进行认真比较,挖掘其异同,并根据制度产生的背景分析出学校在管理、教学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这是学校“三风”建设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注意的重点。

第二点,学校文化建设要关注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是该校师生共同建设的成果。当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得失时,我们一般会关注那些载入史料的人们。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三类人:英雄校长、英雄教师和英雄学生。研究学校历史中这三类人的行为、个性和风格,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例如,2004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期间,我们一行8人受校党委派遣到西北考察学习,我们有幸考察了西北名校——兰州大学,听取了兰州大学的办学情况介绍,他们对学校的“英雄人物”非常重视和关注,他们以这些“英雄人物”而骄傲和自豪。他们的20任校长是教育家江隆基(曾任延安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秦大河是兰大地质地理系毕业,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国际气象奖;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水均益是1984年毕业于兰大外语系;《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祖籍是山西)1990年毕业于兰大工程力学系;现任甘肃省委书记的陆浩、现任中国化工集团总经理的任建新、原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都是兰大的毕业生。

学校文化一定是融入了历任优秀校长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管理个性的。当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时,就承认了学校管理者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举足

轻重的地位。一个文科背景比如爱好儒学的校长,他的管理就会显示出平和中庸、沉稳持重的个人风格;相反,一个理科背景比如学数学出身的校长,他的管理就会或多或少地显示出严谨、精细,喜欢量化的特点。这些不同个性的校长在管理中显示出来的不同的工作重点和管理个性对学校文化尤其是校风的影响是巨大的。

今天的汇报就到这里,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作为一种力,即“文化力”,对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已被广泛认同。学校文化是学校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学校的一种表现,是学校的一种感觉,必须融入学校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是学校的空气,是学校的生命之水,离开了文化,学校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一所学校兴衰荣枯的决定性因素。我校新校区建设已经启动,因此,作为学校的核心——党政班子,就无可选择地必须积极投身于学校文化建设中。

一、正确认识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以及承载这些价值观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它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里的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的传统习惯、制度规范、人财物的管理等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物质文化。

(二)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区别

学校文化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开放性。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内部的环境和师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环境文化的打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师生活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关键。

(三)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生命之水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力。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学风、教风、校风具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凡是加入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受到熏陶和感染,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同化功能,而且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就会告诉这个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该怎么做,这是一种无声的、潜意识的教育,维护它、爱护它、发扬光大它,就会受到全体成员的尊敬和爱戴,违反它破坏它就会受到大家的鄙视和反对,所以它有一种使每一个成员都自觉接受的约束力。

学校一旦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对学校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环境都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树立文化治校的管理理念。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步与市场接轨,许多学校也已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由此,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的教学设施、教师与学生人数等方面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管理仅凭经验的人治已不能适应强烈的竞争态势,不能满足时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必须文化治校,文化立校,促使学校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二)强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创新学校文化的意识。在新校区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既不能不谋求发展、创新,实行保守主义,也不能彻底否定过去办学三十年所积淀的优秀的学校文化另搞一套。形势发生变化了,学校文化也必须发展变化,否则就是倒退,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明白和阐述清楚的简单道理。

(三)关注学校每一个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细节。我们是以烹饪专业为特色的服务类学校,对肯德基都很熟悉,肯德基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中国人,但走进肯德基我们就会感觉到它与其他中国的餐厅不同,这体现在肯德基的建筑、设施、颜色、食品、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卫生环境等等,甚至体现在一个微笑、一个手势等每一个细节中。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对校园的美化、亮化、绿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做到“总体规划,体现特色,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厚重、灵气、新颖。

三、如何打造学校文化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学校文化的形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的传统文化,就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长期被人传颂的动人的故事,那些永远鲜活在人们记忆中的优秀教师,那些已被人们普遍认同了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那些优秀教师、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那些长期形成的办学特色等等,这是学校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学校文化的基础部分。二是社会时代文化,是学校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的文化,即学校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组织,使之融会到学校文化中去,这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三是校长及班子集体的的学识、思想、品味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其价值观、信念、理想往往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学校文化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是全体师生员工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一个逐步汇聚的过程,只有不断超越别人和自己的同时,才能完成量的积累而走向质的变化。这类似于王国维先生笔下的“求学三境界”,历经了“独上高楼”的目标展望,“衣带渐宽”的执着痴迷,才能享有“蓦然回首”的成功喜悦。要达到这个变化必须磨练出冲破黄河九曲十八弯的坚韧,鼓荡起奔腾到海不复回的勇气,修养到“不拒细流”的雍容气度,把握住“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的神奇造化,才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也就是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培养、提炼、整合的过程,学校办学过程中的许许多多历史积淀会养成一些传统的东西,这些传统再经过不断地提炼,最后才能够形成一点一点的学校文化,一点点、一点点的学校文化在汇聚的过程中,吸纳了时代的主流文化,融进校长及学校班子的个性文化,通过整合,最后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这是一个传承、创造的过程,需要校长及学校班子长期耐心的培育和创造。目前,各部门对学校办学30年来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进行提炼、扬弃。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统一要求,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二)发展特色,形成个性。

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被全体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如何去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呢?可以从三条途径着手:

一是创建特色教研组(或特色专业)。分析学校的学科(或专业)教学优势,强化优势学科(或专业)教研组建设,开展学生技能辅导、教学方法探讨、学生探究学习、校本教材开发等有效研究,形成学科(或专业)的教学特色。

二是创建学校特色工程。就是把学校的传统主题活动做成精品,做成全校师生向往的节日,做成学校的一个特色。上海建平中学的“通宵晚会”,年年有新主题、新内容,成为师生展示才华,享受人生的重大节日,也成为了学校的一大招牌。辽宁鞍山华育学校的运动会规模宏大,节目精彩,组织严密,让师生们激情澎湃。上海市敬业中学、敬业初级中学的“文化广场”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精品项目,深深打上学校的烙印,体现出学校的特色文化。我校以培养技能为抓手,开展“技能展示周”活动。每期集中在一周内进行各专业的技能大赛,学校“技能展示周”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开放。或依靠同济大学设计的校园,打造“园林式学校”形成办学特色。

三是另辟蹊径,创学校办学特色。就是在办学上另辟蹊径,寻求学校发展新的突破口,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海南省澄迈县仁兴学校,王文校长面对当地社会风气恶化,辍学率奇高的现象,苦思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他决定走学科教学与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的道路,让学生亦学亦农,学以致用,开设割橡胶技术培训等农业技术科目,得到了当地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学校学生人数猛增。“学农结合,学以致用”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给学校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校学生顶岗实习流动大,一方面受社会和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市场没形成有机结合也分不开,学校成立“专业教学专家组”,认真研究国内外本专业的教育教学动态,坚持“因材施教,以导为主”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我校专业实际与市场需求,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关注学生起点,逐步拓展学生知识与技能。推行长课与短课、大班与小班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降低办学成本,改进理论课和实习实作课的教学管理与考核办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和自习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训练,探索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的管理与指导,关爱学生,将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日常管理之中,使学校形成“关注起点,逐步拓展”办学特色。

学校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学校就没有灵魂,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就失去了方向,整个学校的工作与师生员工的行为就缺乏导向和基本准则。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要把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必须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文化”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全体师生的思想,渗透到全体师生的言谈举止上,流淌在全体师生的血液中,需要全校上下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三)提升品质,丰厚土壤

师生的校园生活是学校文化生长的土壤。不少学生抱怨,走进学校,迎来的是单调、乏味,他们没有时间好好地感悟校园环境的美,体验师生情、同学情的清纯,对悲欢离合、春去秋来、花香鸟语似乎也丧失了敏感,无法从容地思考、阐发自己的思想,不少学生无法承受校园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校外世界千姿百态的反差,出现厌学,甚至厌世。因此建设学校文化,必须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1)师生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满选择的生活。

(2)良好的校园生活应该是充实而充满成就感的生活。校园生活是为了师生的发展,发展就意味着有收获、有进步、有成就。

(3)良好的校园生活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校园里人与人之间充满关爱和谐,首先是学校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

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坚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的个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的不足,用自身形象提升教师的境界,用团队精神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教师只有生活在关爱和幸福之中,才能把这些关爱和幸福传递给学生。

因此,当前新校区学校文化建设中,首先做好新校区美化、亮化、绿化等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尽快建立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机制,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学校内部管理,打造学校软实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七日

第五篇: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学习心得体会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学习心得体会

2008年11月15日上午接到肖局长电话,通知我到市里随市教研室张建中主任1起到江苏考察学校文化建设。当时我高兴的差点跳起来,1来局长亲自安置非常感激;2来在学校文化建设逐步推进时越来越多的困惑不断出现,比如: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开展1年有余,可是放回来看看抄袭的痕迹比比皆是、文化建设主题不突出、拼盘式的文化建设现象非常严重、应付式的文化建设不能说没有等等,所有这些影响到进程和效果;早听江苏教育有许多独到之处,但都是听报告和看材料来的,真的实地看看在、早已梦寐多时;您说我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激动万分吗?高兴之余暗下决心,1定虚心学习,认真领会,把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工作联系分析问题所在,争取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回来后改进自己的工作。

随着时间推移,从2008年11月17日出发到11月27日返回,考察已经结束。这期间我们参观了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及其附属学校吴江市爱德双语学校、吴江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吴江市屯村中心小学、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及其所属吴江市舜湖小学、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等7所学校,仅在吴江市实验小学就考察了3天。这期间我们听校长管理学校的讲座、相关领导就文化建设主题的具体操作讲座、听吴江市数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上课和讲座、参观校园环境和楼道文化以及教室文化等等,可以说日程满满,感触多多。下面就自己感触深的地方,谈谈自己体会,作为这次学习的考察报告。

感触之1:反思自己的管理还在低层次,亟待提高

参观7所学校最大的感触江苏学校都在用心做教育,许多校长就是现代教育家。吴江市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1997年到吴江市庙港小学任校长,打造学校文化,经过6年努力把1所农村小学办成了省级实验小学;到吴江市实验小学后,依然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切入,至今把这所学校办成了省级眀牌学校。他的办学始终有1个明确的办学思想和目标并且把这些全部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管理制度中、教育科研中、文化主题活动中、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本人从1994年8月1日出任310家子高中校长到现在已经有15年,回顾自己任校长的历程,始终是以感情和制度在管理学校,如果让我现在说说310家子高中当年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真就说不出来,追其原因就是学校管理站位低,虽然用自己的感情影响曾使这个偏远学校3年没有教师调出,虽然也有过辉煌的3个亮点,但自己真就没有自己的办学1套办法。再回想自己曾经读书的小学、初中、高中、师范,遗憾的是没有记住任何1所学校的校训,究其原因和参观学校相比可能是校训和教学学习脱钩的缘故,以至于自己的脑海里才记忆不深。如果联系我们学区的6所学校,也都是校训是校训,教学是教学,学习是学习,他们没有紧密结合在1起,自然就脱钩了,这就不怪乎校长记不住、老师和学生也记不住。

那么解决这样问题的办法就是认真学习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学习江苏名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的做法。让学校文化扎根在人心中、大脑里、血液里,体现在人们的精气神中;让学校文化的茎或者是树干体现在课程中、综合实践中、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让学校文化的叶展现在环境中。

感触之2:学校文化是可以预设的

学校文化“要先抽象概括,再落实。”这是市教研室张建中主任的主张。抽象概括就是学校文化建设要预设,把内涵挖掘出来,把体系构建起来。

姚虎雄校长在庙港小学、吴江市实验小学是这样做的;盛泽实验小学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以盛泽实验小学薛法根校长他们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为例,来看看他们是怎样预设的:

教育思想:

创作智慧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

释义:

智慧像1首诗,教育像1片海,在知识的阳光中奔跑,在幸福的微风中摇曳,享受教育,创造教育。

教育目标:秀外慧中,阳光儿童。

释义:

秀外:健朗的外表、优雅的举止、高尚的行为。

慧中:有学识、有修养、有个性、有气质、有潜能。

阳光:高远的志向、旷达的胸怀、积极的心态。

阳光的孩子,拥有生命的密码,把握健康的钥匙,挥动智慧的旗帜,洒下的都是金子,播种的全是希望,迎接的满是光明。

具体目标:

好读书、知礼仪、健身心、远志向。

会倾听、善思考、厚基础、有潜能。精神品质:

仁爱、智慧、卓越、坚韧。

融通、旷达、诚朴、创造。

校训:知人者方能体慰他人,自知者犹可坚守自己。

校风:求真,尚美。

学风:敏于发现、勇于追问、善于实践。

教风:服务学生,成就自我。

他的楼道环境布置是这样做的: 1楼:精神品质。

2楼: 具体目标。

3楼: 选择的8个故事。

为了把这些预设的方案变成现实,他的管理策略是:

第1:1切着眼于基础。要求:起点要低、要求要严、持之以恒。比如针对70%的孩子握笔姿势不对,写字不好,就开展专项练字活动;比如针对孩子作业拖拖拉拉,就改变策略在课堂限时完成,完不成再练,到限时完成为止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注意提炼方法。比如:方法总比困难多;没有解不开的结;每天进步1点点等。

第2:改变教师心态。师生心态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有好的心态就能改变所有的东西。他们开展了:

杏坛论语活动:每周3教师集会,找1名教师解说学校文化建设策略和学校发展的理解。这样的目的是加强舆论导向。

相约星期1:在周1升旗后,由1个班级展示班级文化,15-20分钟。形式不限,班级孩子的文化就展示出来了。

家庭访谈:领导访老师,教师访学生。

改变评价方式.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丰富的课程内容,有效的课程管理。

第4:提高教学效益。每课都有收获,每天都有进步,每人都有提高。

第5:提升精神品质。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 :薛法根校长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打造的是1种有品位的学校教育。他突出的的特点是:

第1,构建了完备的学校文化建设逻辑体系,横向延伸,纵向深入 第2,这种文化分层深入到教师、学生中。文化根扎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生长在课程里,叶子在环境中。

那么怎样预设学校文化呢:按照姚虎雄校长所说1要研究历史传承,其2要把校长的思想融入其中。具体操作市教研室张建中主任说出了真谛:

首先要培养1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学校文化之舟,是学校底蕴所在,是学校发展的血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这种精神体现在校风上这种精神的提出可以和校训结合,也可以不结合。

其次要确立1个主题。这个主题的根据办学理念和目标提出,可以使1个词,也可以是1句话。主题提出并不难关键是要深入挖掘它的内涵,并且把它通过校训外显出来

第3是以教科研为推进器构建完备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构建这个体系要注意:

1,目中有人。学校文化建设是为了人,文化就是人化,1切为了人。

2,选准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上面说的文化建设主题。

3,向两个维度展开。横向拓宽,纵向深入。

4,要层层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不能1块1块去做,而要1层1层去做。这个层可以从浅层次开始,逐步深入。

在考察中,自己认真分析石灰窑小学原来的学校文化构建体系,感觉到原来设计还是层次较低,结合学习体会,需要进行修改和重新构建。由于这些天始终和市教研室张主任在1起,所以请教起来非常方便。重新构建的石灰窑学校文化体系是: 办学理念:为每1个人淳朴向上健康发展提供阳光和沃土。办学理念释义:

淳朴:诚实、守信、善良、勤奋、好学

1.使每个人都树立基本价值观,保持人的本色。

2.从诚实、守信、善良、勤奋、好学这5个方面造就淳朴的人。

3.继承和弘扬学校的文化传统,坚守优秀的传统文化。

向上:聪明、智慧、进取、发展

1.使每个人都处在发展状态。

2.每1个人都在进取中生活。

3.每1个人的聪明智慧都得到极大发挥。

4.每1个人的生命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健康发展:健体、健心、强化、全面

1.每1个人的主动性不断被激发出来。形成1种良性循环。

2.每1个人的身心都不断得到发展。

3.每个生命都获得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个性和特长也得到强化和发展。

阳关和沃土:人本、鲜活、生机、勃发 1.要打造人性化的制度体系。

2.创设丰富多彩的发展平台。

3.构建切实有效,动态运行的评价机制。

4.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结构。

具体目标:讲诚信、好学习、健身心、勇进取

勤思考、善提问、会方法、有智慧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都可以沿用。

考察回来后的任务就是设计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

感触之3:学校文化需要经营

参观中实实在在感觉到,这些学校把学校管理的很好,可以说达到了极致。是什么原因呢:吴江市实验小学校长姚虎雄介绍经验时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每1任校长都对学校文化进行经营,学校文化越来越厚实,学校就不断向前发展。回顾姚校长讲话,我有了这样的认识;学校文化需要经营。

(1)理解文化经营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经营:从文化角度理解来理解自己学校,包括他的历史、传统,在此基础上,并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鼓励、诊断、完善、创造有益于学校组织的文化,从而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实现增值。所以文化经营的前提是校长必须得到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文化经营的重点是文化的传导,经营中要面临的难点是文化诊断,最终目的当然是文化的增值(发展与丰润)

(2)重新构建学校文化体系

1.做文化的感悟者——就是文化学习

1研究学校的文本资料。把握清晰的学校的办学思路(包括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规划,行动思路等),另外包括学校的办学条件、人文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现状、人际关系,师资水平、学生特点等我都作了细细分析,通过研究文本,理清学校文化生成的脉络,总结学校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为文化的发展做好心理准备。

2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大到学校环境、教学大楼的设计,小到班级文化,细到1面墙、1个角的设计我都尽力解读出文化的渗透程度。学校文化是内涵于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对课程构建、学校管理、名言警句、教师言谈以及校训、校歌、校徽、校旗等也都细细感悟,从而全面理解学校文化途径,感受文化力量。

3观察学校所有成员的行动模式,学校文化应该深深印在每个成员的心中,体现在学校的每个成员对每1个行动的自觉意识和独特的认识中,并外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言行中,因此注意对每1项工作,每1个要求,每1项制度的落实进行认真的观察,从而感受学校文化视野中的行动质量,真正领悟文化内涵。文化半径问题。

2.做文化的吸收者 在文化吸收的过程中,文化的碰撞也会随时发生,对这种碰撞,相互影响的结果也会很有趣:要么被原有文化同化,要么被个人文化所同化。1般的说,校长因为这样1个特殊的角色,往往会成为文化影响的胜利者。但校长必须要有领导智慧。

3.做文化的反思者

作为1名新任校长必须在感悟吸收学校文化的基础上,认真考量学校传统文化精华和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如人文素养不高,服务意识不强,遵从传统忽视开拓,学术严谨有余活力不足,教育的逻辑起点产生偏差等),并在文化精华与现实问题的矛盾中提炼出适合学校未来1段时期内的办学思想,这是1种文化反思。这种办学思想其实已经将自己的文化特质(与学校文化不同质的那部分)内化其中。在这基础上的产生的办学思想其实就是文化的发展或是对文化内涵的丰润。

(3)文化传导的智慧:

1、让环境变得有意蕴:

每1个有形的物质环境有教育理念和学校精神的支撑,变得富有生命意韵。有了这种文化渗透的环境就是经典的,也是文化的。

有人曾经说过,物理的环境应该是立体的、弥散的,就像1个场,能对进入其中的特定物体产生无穷的磁力。

例如,吴江市实验小学选取生活中学生熟悉的自来水表,将其布置到“动手做”园地里。当学生看到橱窗里的水表时,就觉得非常有趣,虽说熟悉水表,但并不熟知水表。尤其看到在水表里不停转动、而且转速不同的指针时,真是感觉好奇极了,从而产生了研究它的兴趣。他们“动手做”园地里的“自来水表观测站”也是学生饭后课余经常去的地方,上完厕所洗个手,也可以研究1翻:水龙头开了,水表开始转动,开的大1点,转的快1点,开的小1点,转的慢1点……不久,“洗手如何节水”的命题和倡议出现在了用水论坛里。在观察的过程中摸索着,孩子们1传10,10传百,相继了解了水表的工作原理,掌握了水表的认读方法,并尝试着进行记录,通过比较数据,对学生厕所的自动冲水箱提出了质疑:学生入厕时间主要集中在下课时段,而上课时段几乎不入厕,但是冲水箱却1如既往的勤勤恳恳的工作着,这是1种浪费。于是,在后勤部门的配合下,孩子们进行了自主研究,下课时段开启冲水设施,其余时段关闭,1个厕所每天可以节约用水3吨左右,1年可以节约用水1095吨,惊人的数据让孩子们震惊,改造校园厕所冲水设计的问题1度成为孩子们谈论的焦点,节水标兵的评比活动中新人倍出。参与式的水表观测设计提高了节约意识,养成了节约习惯,并锻炼了孩子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于“简易洗车场浪费水资源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热水器浪费水资源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研究性学习在参与式环境的影响和互动活动中产生了。

这个例子是告诉大家,在建设环境文化时1定要体现办学理念,凸显文化建设主题。

2、最重要的是心的传导

心的传导才是最有效的传导。学校文化深入至人心、并通过人心间的传导才是最有效的传导。

深入至人心的传导关键是校长的智慧:校长行是“心术”不是权术,校长是主要的是领导(凝聚人心实现目标),而不是管理(工作设计、与实施)。

陶行知说过:“校长是1个学校的灵魂,想要评论1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见,作为1所学校领头羊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前途命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确,管理学校是校长的法定职责,校长治校,合法度,顺情理。而校长的“管校”、“治校”,其实就是“管人”、“治人”,因为学校办学的主体——教师是1个个具有个性特征的鲜活的人,所以“管”好人、“治”好人的关键还在于校长的“用人之道”。而用人者,当以“攻心”为上,昔日诸葛亮7擒孟获,以“攻心”才换来了“真心”。故校长在学校管理中不能1味地“以权代管”或“只管不理”,要以“心”字当头,做个有心人,多用“心术”,少使“权术”,才必将唤醒与激活学校内部的动力与生机,必将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样的管理才能达到模糊管理,情感管理,人本管理的境界,才是真正的文化传导式管理。

如何经营“人心”,传导文化,除了1般意义上的措施办法外,以下两点非常重要:

(1).抓契机:即感动人心的契机。成功就在于机会。有强烈经营意识必须有1种商机意识,当机会来临之时,紧紧抓住。

(2).抓细节:细节决定品质。细微之处见功力。

3、规则就是文化传导的好渠道

什么才是规则?规则是能够充分激发起师生对学校文化的尊崇并确保学校文化发展方向,确保文化先进性的规则。而规则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结晶。

规则与制度不同,规则是双方的1种约定,是1种心灵默契,所以规则能自律,规则能让人坚守,规则能让人精神升华。而制度只是1种单向的强制,1种强势的规定。所以好的制度才能成为规则。所以首先规则的形成1定要非常注意师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尤其要注重规则形成过程中的文化传导,学校成员对规则制定能参与、有理解、理解基础上就会有认同,认同基础上就会有尊崇,尊崇基础上就会有文化的极致。这其实就是1个文化传导的过程。

感触之4:对学校文化的进1步认识

主要有以下认识:

1.学校文化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进行移植。而应该面直学校的历史,面对社会发展及变革,从学校历史中寻找学校文化发展的轨迹,探寻其成长历程,挖掘自己的学校传统,在不断的预设、应答与坚守中发展创新。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

2.以文化孕育质量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文化建设只有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作用,使每个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才能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

3.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校长

下载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仁怀市第十一届小学教研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仁怀市高大坪小学 姓名:陈钊 联系电话:*** 作者简介:陈钊、男、现年41岁、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

    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

    关于我校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思考学校改革与发展研究办公室王伟一、关于学校文化的概述在职业教育激烈竞争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规模和专业......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石中英教授主讲人简介: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更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不仅......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03期 编者按:当前,学校文化建设正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如火如荼地展开,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

    如何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如何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传授人类文化知识为己任,故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建设。很多成功学校的经验也表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在学校搞一些文化活动的......

    群众文化建设思考

    以宽阔的眼界、宽阔的思路、宽阔的胸襟,用战略和全局眼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发展力,才能为构建和谐港城提供精神支撑。在更高层次上确立......

    机关文化建设思考

    机关文化建设思考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建设强盛国家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