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免疫规划十一五成绩及十二五计划
方城县免疫规划工作“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1、认真贯彻执行相关的法规条例,确保免疫规划工作良性运行。2005年6月1日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我县围绕《条例》的贯彻落实做了大量的工作。认真落实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健全和完善传染病防治和预防接种的各项工作制度。理顺了我县的疫苗进货渠道,确保所用疫苗的质量,确保接种者使用高效价的疫苗。
2006年《河南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出台并实施,我县免疫规划工作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了防保站的基础建设和接种人员的队伍建设,确保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部门间的协调,为工作创造成有利的条件。
几年来,通过卫生部门开发领导层,多次向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国家政策,县级财政门在预防接种经费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每年支付数十万元的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对我县实行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费接种工作提供了保障。
为做好学校传染病控制工作,每年会同县级教育部门下发了《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方案》,指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疫苗查漏补种工作。每年秋期对20000多名入学、入托儿童进行接种证查验,对未完成免疫程序的儿童进行补种。
3、加强免疫规划的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预防接种工作成绩显著
在十一五期间,我县在原有接种门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接种门诊建设的投入,县卫生行政部门对乡级预防接种单位的资质进行了认证,创建了省级示范门诊8个,市级规范门诊7个,接种单位规范率达100%。并完成了由实施免疫规划到扩大免疫规划的过渡,全县免费接种的第一类疫苗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扩大到15种,疫苗接种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2010年卡介苗达99.91%;脊髓灰质炎疫苗达99.68%;百白破疫苗达99.59%;麻风疫苗(含麻疹疫苗)达98.56%;乙肝疫苗达99.81%,首针及时接种率90.94%;A群流脑疫苗达99.3%;乙脑疫苗达99.35%;甲肝疫苗达99.62%。“五苗全程”接种率91.9%。
4、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在省市名列前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为每个儿童建立免疫服务电子档案,建立分级管理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数据库,实现接种信息动态统计、监测、分析,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接种情况;逐步实现儿童预防接种资料联网与异地信息共享。河南省2009年初对此项工作进行布置后,我县不等不靠,在2009年4月开始,为各单位配置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设备,并进行了操作培训,2009年各接种单位对辖区内的目标儿单童进行了信息录入,多数接种单位并开始单机使用,为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 运行网络平台实施作好了准备工作。
5、疫苗针对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8年,按照《河南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我县开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纳入免疫规划,进一步扩大了免疫规划疫苗的范围。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乙肝防治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麻疹流行情况得到遏止,百日咳无暴发及聚集现象,每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新生儿破伤风病例仅有零星发生,已多年无白喉病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也控制在0.5/10万以下,无大的暴发流行,乙脑疫情大幅度下降。
乙肝防治工作成绩令人瞩目:乙肝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加速乙肝控制工作,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6年将乙肝疫苗纳入一类疫苗开始免费接种,我县每年接种近2万名儿童,在2009-2010年还开展了15岁以下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摸底时共有42650人需补种108593针次,在补种时对41670人进行了105589针次接种。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15岁以下人群乙肝发病人数明显下降,由五年前的每年发病人数数百例,到2010年下降至36例,儿童乙肝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十一五期间我县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AFP监测等工作达到国家维持无脊灰行动计划规定的指标要求,每年完成对15岁以下人群个案监测任务,开展4岁以下7-8万名儿童二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开展麻疹强化免疫,控制流行趋势。几年前我县每年发生麻疹确诊病例数百例,到2010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人11例(其中本地报告3例,外地报告8例),经流调和实验室检测后排除2例,确诊为麻疹病人9例。麻疹发病率达历史最低水平。2010年我县根据国家五部委《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县政府、县卫生局的统一领导下,于2010年9月11—20日对8月龄至6岁组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接种工作。全县摸底适龄儿童为224948人,在接种过程中,对新发现的儿童继续给予了摸底接种,最后确定为226763人,共接种221268人,接种率为97.58%。为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工作奠定了基础。
6、免疫规划监测体系不断完善。麻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新生儿破伤风、乙肝等监测系统不断完善和加强,保持较高的监测质量,成立方城县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诊断处理组织,能够正确运用AEFI信息管理系统,AEFI的报告、调查与处置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方城县下步免疫规划工作设想
免疫规划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以巩固维持无脊灰状态成果、突出麻疹防治加快麻疹消除进程、全面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和执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重点,全面实施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落实和促进常规免疫、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开展基层免疫规划专业人员培训、强化对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督导检查、继续推进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等方面入手,达到保持高水平接种率、降低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发病率、控制麻疹、乙脑及流脑等针对疾病的暴发疫情、提高免疫服务质量、关注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规范免疫规划工作程序和管理,使全县免疫规划工作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一、落实和促进常规免疫工作
1、及时掌握辖区目标儿童情况:
依托县乡村三级防保网,及时掌握目标人群。全县辖区内医院的各个产科,对接生的婴儿情况要进行认真的登记上报;各乡镇医院产科每月初要把上月接生婴儿日期、住址、父母姓名、父母联系电话等报告本乡防保站,城区内设有产科的保健院、县医院、公疗医院、城关医院,每月3日前将上月接生情况报县疾控中心。乡村二级防保人员,与县乡二级接生单位核对,对辖区内新出生的儿童及时掌握,并向家长宣传及时办理接种证,为适龄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确保达到国家规定的适龄儿童掌握率100%、建证率≥95%的目标。
2、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工作管理,提高免疫接种服务质量。各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河南省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河南省“三规范一意见”》要求开展免疫接种工作,杜绝接种事故发生,乡卫生院要预防接种门诊,以乡为单位实行按周(旬或月)集中进行预防接种,提高预防接种质量,强化安全注射意识。全县各接种单位必须保证全年累计接种日36天以上,保质保量为所有儿童提供免疫接种服务。各单位要及时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数据的报告和计算机数据联网工作。县、乡级对报告的数据在上报前进行认真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严把数据报告质量关。
3、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管理建设,全面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要求,逐步完善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2011年6月所有的乡级接种门诊均要开展信息系统建设,按时实施所有的乡、镇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化管理。
4、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时妥善处理异常反应。疾控及医疗机构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各级之间数据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疫苗管理,县级疑似异常反应调查处理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对辖区内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反应案例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按相关要求进行网络报告。
5、规范疫苗使用管理,做好疫苗收发登记和疫苗接种前告知工作。各接种点都要建立告知制度,预防接种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应有家长的签字),保存告知记录备查。
6、加强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管理。
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接种单位应随时掌握责任区内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要求各乡镇每三个月对辖区摸底一次。对主动搜索到的适龄流动儿童,应当及时登记,建立接种卡、证,实行单独的卡管理,并按照《规范》中补种的原则及时接种。各地对流入和流出的儿童应进行常规报告(年报表),并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进行免疫接种数据报告。
7、严格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做好补种工作。疾控机构要指导教育部门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要求教育部门将查验结果报辖区接种单位。县级每年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切实落实好各项措施,并做好未种儿童补种工作,特别要做好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儿童和边远贫困地区儿童等特殊人群麻疹及脊灰疫苗接种,防止免疫规划针对疾病的暴发。
二、加强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1、实施《全国AFP病例监测方案》,巩固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继续做好维持无脊灰工作。
保证各项监测指标达到WHO要求;对报告的AFP病例及时进行流 调、采样;完成相关的监测指标;组织实施好OPV强化免疫活动,并及时将强化免疫的数据和总结向上级疾控部门进行报告。
2、做好消除麻疹的各项准备工作
各单位要严格执行《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中的有关内容,完成各项工作目标。要统筹安排、科学计划,切实做好儿童麻疹疫苗的免疫接种。保证8月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及时率达到90%以上,18月龄儿童合格复种率达到98%以上;在入托、入学儿童中,2剂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8%以上;麻疹暴发疫情调查率和血清学确诊率均达到100%;麻疹疑似病例个案调查率达到100%,血清标本采集率达到100%;确保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全面落实。3、加大乙肝防治力度
以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免疫及时率为重点,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各医院产科对接生的新生儿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严格做到新生儿乙肝及时接种率80%以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5%以上。
4、加强流脑、乙脑等疫苗针对疾病综合防控工作。
做好乙脑、流脑疫苗常规免疫接种,提高接种率。要在进入流行季节前完成对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三、继续推进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
在基础建设方面,按照办公场所独立化、站容站貌园林化的标准,各乡镇卫生院要继续加强防保站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防保站拥有独立 的办公室,满足预防接种需求的接种室、资料室、冷链室、预诊室等,接种台、宣传板面、冰箱、电脑等硬件设备老化者要及时更新,在接种场所配备儿童娱乐设施、饮水设备及休息等便民设备,对已创建八个示范、六个规范、二个合格接种门诊要在内涵方面进一步加强。
接种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准入制和聘用制。从事接种的工作人员,预防接种人员应具备助理执业医师以上或执业护士资格,每年由卫生局统一组织培训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四、督导、培训和宣传
1、建立规范化督导机制。
继续强化免疫规划的督导检查工作,每年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安排以及年度免疫规划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重点对接种信息化的实施、常规预防接种运行、乙肝疫苗接种、新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流动儿童管理等的实施情况进行现场督导。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季度对各每乡至少督导一次,督导时要认真扎实,注重督导检查的质量,注意收集督导资料,并根据督导检查结果,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督促落实。
2、对免疫规划专业人员进行培训。
每年对全县免疫规划专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重点培训《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及处理等,对新的免疫规划相关要求及时让基层人员了解掌握,培训结束后进行考试,考试合格验发免疫规划培训合格证书。
3、开展免疫规划相关的知识宣传。各单位要在每年4月份“免 疫规划宣传周”之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进行专题片播放,在秋期开学时向社会宣传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的重要性,在平时工作中利用印发宣传单、写标语方式向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免疫规划工作的认识。
第二篇:xx县国税局十一五成绩十二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局按照“严征管、夯基础;立标准、出效率;抓学习、求发展;强队伍、优服务”的工作思路,遵循税收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和“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要求,以“依法治税”为核心,切实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强化税源监控管理,优化纳税服务,不断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与效率。
一、税收收入逐年增长
组织税收收入是国税工作的第一要务,“十一五”期间,我局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在组织收入过程中,我局不断强化收入措施,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夯实征管基础,以管促收、以管增收,克服了金融危机、税收政策调整等不利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税收收入逐年增长。从2005年税收收入总额的1.6亿元,到“十一五”末,预计税收收入完成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 %,为濉溪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征管工作进一步加强
我局以精细管理为核心,以行业整治为重点,以纳税服务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夯实征管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征管质量。一是狠抓税务登记、申报入库、税源监控、发票管理等工作,加强税源巡查,加大管户清理,认真开展漏征漏管清理,加大催报催缴力度和入库税款的监控力度,加大对逾期申报缴库纳税人的处理处罚,重点监控生产经营正常而纳税异常的纳税人,通过数据分析、税源巡查、日常检查、纳税评估有效实施税源管理。二是加强税种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一方面按照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人和非企业纳税人、增值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查帐征收户和“双定”征收户以及行业的不同,科学分类,有针对性的加强管理。另一方面稳步推进企业所得税的核定征收工作。对帐务核算不健全,长期亏损纳税人,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所得税核定征收。三是加强行业整治,促进税收收入增加。“十一五”期间我局对辖区重点行业制定了行业整治、评估规划,分开展了专项纳税评估,提高了行业税负等征管指标,纳税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三、切实推进依法治税
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把税收执法权中的征收、管理、检查、法制等工作采取流程控制、网络预警、跟踪调查、情况通报、过错分析等措施,加强对行使执法权力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对执法、行政、管理过错行为实行严格追究。按规定执行稽查建议制度,无行政不作为、违法征税或退税发生;法律文件规范,无执行税收政策错误;依法开展层级监督,加强对下级行政执法机构的具体行政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
四、优质服务得以深化
按照“两提高、两促进”即: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提高社会满意度,促进征纳关系和谐、促进税收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我局将纳税服务结合征管工作不断推进,并得以深化。一是在互联网上开通“QQ直通车”。通过简单快捷的方式给纳税人提供最便利的服务。既节约了纳税人时间和金钱,使他们无需跑来国税局、无需打电话,更节约了税收服务成本,在纳税人中深受好评。二是领导班子成员实行跟踪服务企业制度。县局党组领导每人一年至少联系5户以上纳税人,深入企业与纳税人面对面交流,认真填写“跟踪服务联系卡”。每位领导定期向县局党组会议汇报联系企业情况,对纳税人提出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答复,将调查走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但了解了企业需求,也知道了国税人员在征收管理中的遵法守纪情况,使帮助企业、服务企业有了针对性。企业遇到的税收难题在联系领导的直接过问下全部得到了解决。三是落实“预约订单式纳税服务”。采取按季度向纳税人发放纳税服务需求表,征集纳税人的需求。由基层分局进行梳理,对纳税人提出的共性需求采取集中服务,对纳税人提出的单一的需求采取个性化服务。“预约订单式纳税服务”真正让纳税人找到被服务的感觉,融洽了税企关系,企业遇到的纳税难题,只需填一个预约需求单,即可得到快捷答复。纳税遵从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四是推广“前臵式纳税服务”。即对来濉溪洽谈投资的投资人、已办理营业执照即将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和刚刚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在没有发生纳税义务前,基层分局对他们进行及时准确快速的纳税知识、财务管理知识辅导。
展望“十二五”,我局将努力培植经济税源,力争在“十二五”使税收收入上规模。加强收入分析预测,及时掌握了解税源增减变动因素。加强行业整治,优化纳税服务,为濉溪县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治税环境。采取多种措施抓收入。一是向依法征税要收入。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不折不扣执行各项税收政策,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用足、用好税收调控政策和优惠政策,保持执法尺度的一致和政策精神的延续。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纳税评估力度,充分发挥以评估促进管理规范的作用。坚持税收执法监督,进一步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二是向征管服务要收入。着力推进行业征管、专业征管、精细征管,培育扶持新生税源,加快投资税收回报进程;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推进资源转化向精深发展;关注低碳经济项目建设,争取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壮大税源。三是向信心决心要收入。增强责任意识,坚信国家和各级党政对经济形势的理性、科学判断,坚定信心,从年初就开始倒计时,抓紧、抓早、抓实、抓好,保持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
第三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规划
转龙镇2006年——2011年工作
十一五及2010年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转龙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特色和优势,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规划指标。
(一)经济态势发展良好,蚕桑产业不断壮大
五年均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入730万元,较2006年增长4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253元提高到6357元,增加2104元。在产业发展方面,以打造“四川蚕桑综合效益第一镇”为目标提升蚕桑综合效益,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桑园家禽养殖业和桑园蔬菜种植业,“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成效明显。全镇桑园面积由2006年10000亩增加到14000亩,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600亩。桑园亩产效益从2006年的1500元提高到2500元。
(二)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一是按照“五个一致”圆满完成了房屋、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林地、集体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确权颁证到户。二是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启动了仁和村、桑园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资金加强了道路、水利、城乡环境整治、技术培训等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四是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民主选举了村(居)民议事会成员341人,监事会成员56人。
(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有序展开
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参保1400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6960人。完成115户灾后农房重建和324户灾后农房维修加固;低保“应保尽保”;改造贫困户土坯房90户。发放计划生育家庭关爱基金37万元,完成了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12件。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一般乡镇跨越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改(扩)建道路105公里,整治病险水库7座、塘堰55口、新建(整治)沟渠40000米。二是努力推进场镇建设。完成了转龙镇“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建设,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三是深入开展环境整治。基本达到了农村“四清”、场镇治理“六乱”的基本要求。
(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认真落实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办复率100%。顺利通过了“五五普法”检查验收。盘活了转龙色素厂、高光丝厂、转龙丝厂,成功引进了成都金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西金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都金桑缘农业公司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蚕桑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六)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及党的建设得以加强
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实行重点工作责任制、重点工作进度通报制。深化“三务公开”,坚持“三会”开放,完善村级目标考核办法,严格坚持村(社区)支部书记民主评议制度、村(社区)两委班子及成员绩效与民主评议“双末位”考核制度,加大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了农村党支部“向心力”工程、建立了“两议员”制度及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在村级自治事务决策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了“四项监督制度”的学习与执行,做好了灾后重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做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2010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蚕桑特色,打造综合效益
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全镇养蚕1.6万张,出栏桑园鸡60万只,发展桑园中药材(紫苏)2000亩,桑园的亩产效益从1500元提升到2500元,桑园综合效益达到8000万元。继续打造“十里桑海长廊、现代丝绸之路”旅游休闲观光环线;完成了神仙桥城乡统筹示范点风貌整治工作。
(二)推进“四大基础工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完成了农村制度改革工作。做好了村级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融资工作。组建了村民议事会和监事会。完成了神仙桥村、大桥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改)建道路16公里、新(改)建沟渠26000米、整治塘堰98口,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120户人;启动了桑园村、仁和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完善了回乡创业园一期工程配套设施,场镇面积达到30000平方米,有效地聚集了转龙人气。抓好了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启动工作。启动了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完善了村组道路新(改)计划,做好了转隆大道前期准备工作。整治病害水库6座。
(三)强化民生工作,推动和谐发展
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四川省计划生育统计质量监测点及计划生育创国优相关工作顺利完成。劳动就业率92.93%。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成功处理历史遗留问题老案难案6件。
(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
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实效。通过“三集中、三分散”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党员的综合素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推进新型基层治理工作,规范组建了村(居)民议事会和监事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党员干部发展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强;二是影响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存在;三是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四是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
十二五及2011年工作打算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打算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城乡统筹,提升蚕桑综合效益,促进转龙快速发展。
(二)主要目标
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抓手,以实现蚕桑产业化发展为重点,形成蚕桑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驾马车”助推全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旅游特色化”,把转龙建设成为“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
(三)工作措施
1、引进企业,提升蚕桑综合效益。突出特色抓好农业招商工作,扎实推进转龙镇“现代蚕桑综合效益示范园”建设,促进蚕桑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努力实现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高端产业。
2、依托项目,塑造镇村建设新形象。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村级公共服务等项目,统筹推进城镇和聚居点建设,打造“成都田园式宜居小镇”。
3、发动群众,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群众投工投劳及争取项目资金,彻底改变全镇道路、水利等基础条件,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和业务水平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2011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全县党政联席会议精神,切实增强规划意识、项目意识、市场意识,突出蚕桑特色,增添工作措施,实现蚕桑产业良性发展,综合效益稳步上升。
(二)奋斗目标
通过发展蚕桑养殖业、桑园生态家禽养殖业、桑园林下种植业、蚕桑文化旅游业,形成“生态立镇,产业强镇,特色兴镇”的发展格局。初具“西部桑蚕第一镇,田园都市休闲谷”形态,成为金堂县丘区城乡统筹示范镇。
(三)工作举措
1、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企业,切实抓好传统蚕桑种植业的技术指导,进一步出台桑园种植业与养殖业鼓励政策,壮大与蚕桑相关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规模。2011年,全年力争养蚕1.8万张,出栏桑园鸡80万只,种植紫苏2500亩,蚕桑亩产效益达到3500元。
2、进一步加快场镇建设和中心村建设。全力做好回乡创业园二期建设,新建聚居点2个,集中农户300余户。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土地整理项目区道路、水利建设;完成淮金竹路改建工程;力争启动转隆大道建设。完成50%沟渠、塘库堰维修工作。
4、进一步挖掘蚕桑文化。完善蚕桑文化陈列室,组建蚕桑民俗文化表演队1个,力争举办“转龙镇第一届桑椹采摘节”。
第四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霍林河街道“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霍林河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霍林河街道“十二五”的工作思路,即以招商引资、加快开发改造辖区平户区、开发建设商贸区(商贸街)为重点,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着力点,立足抓经济、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倾力筑牢经济基础、拓展社区服务、树立优良作风、建设崭新霍林。
(二)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社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为目标,以创建、巩固和提高文明社区“安、居、乐、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抓手,坚持依法治街和产业兴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扎实工作,努力把霍林河街道建设成为经济文化繁荣,道德风范高尚,服务设施齐全,市容环境整洁,生态环境优良,社区秩序良好,社会保障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型街道社区。
2、街道经济发展目标
保持街道经济持续、快速、良性发展。进一步加大发展经济工作力度,通过招商引资、科技人才的引进等多种途径,形成街道新的企业经营规模和特色,建立以税收为基础的财力支持体系,形成管理、服务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强力推进财政税收工作。要进一步发展辖区经济,为倾力为工商服务业发展服务,扶持壮大辖区经济实体,为生产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部门开展税收征管工作,进一步挖掘税源潜力,在管好征足营业税等固定税源的同时,在房产税、盲点税源、难点税源征管上下功夫,通过资源配置、市场调节、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盘活现有闲置资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税源,在2010年街道税收指标任务的基础上,以后每年递增20%,力争到2015年实现财政自给。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每年实现招商引资金额1亿元以上。要针对辖区特点和地域区位,确定“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五大方向,即结合通辽城区东出口物流集聚区的发展规划,发挥国道303线的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业。要结合毗邻红星高效设施农业区的环境优势,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保鲜、速冻和配送项目。积极盘活辖区闲置资产,积极引进宾馆、餐饮、超市、商场等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结合东临科尔沁区工业园区东区的有利位置,积极引进为园区企业配套的项目。以利丰汽贸园、科尔沁现代医药物流园为依托,积极引进汽车零配件、维修、美容项目。要通过主动服务、协办手续、帮助规划以及做好拆迁工作,推动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树立“全区一盘棋”的大招商理念,引进有利于整个地区发展的工业项目。
3、社会管理发展目标
2011年,我们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模式。
(1)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2011年,完成3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分别达300平方米以上。在“十二五”期间,不断改善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环境,每年列资用于增设办公及活动设施,到2015年,使5个社区办公用房及服务中心面积均提高到400平方米以上。
(2)社区服务网络化。“十二五”期间,精心构筑适应市民生活多样化需求的“大服务”框架,使社区服务融“福利性、公益性、经营性、服务性、互助性”于一体。以街道社区十大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形成全覆盖的服务态势,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中介服务、医疗保健、市场就业等服务项目,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不断健全社区书报亭、牛奶亭等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引进社会资源,建立共同参与社区服务的新机制。扩大服务范围,把对居民区的服务拓展延伸对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全方位服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动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努力构筑覆盖社区的社会大保障体系。扩大和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管理职能,落实街道“帮困基金”和“双拥基金”,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完善社区就业市场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拓展社区中介服务,办好社区劳务市场,组织设计“4050”项目,开发公益性劳动岗位,发展非正规组织,加强技能培训。重视做好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优抚对象的服务。要巩固和完善对特困对象的“结对帮困”,扩大重点优抚对象的结对包户,新建残疾人无障碍设施5个。特别是针对社区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探索成立街道敬老院、家庭敬老室、老年护理中心和老年活动室,为老年人就医、生活自助和护理提供方便,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社区环境整洁化。积极探索建管分离,建养分离的新体制,坚持联合执法,综合管理,不断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效率。今后五年,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每年创建一个高品位的卫生小区,继续抓好居民住宅公用部位的整理,公用部位整
治率达97%以上。小区内无乱招贴,无自行车乱停放,无新违章搭建,无卫生死角。以绿化建设为重点,推动社区环境建设。按照“小、高、巧、透”的绿化建设方针,创建环保绿色小区,重视现有公共绿地和绿化景观区域的养护和管理,全面提升社区大环境品质。辖区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硬化率达100%。加强协调,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规范高效、“网格化”管理的综合执法体制。以动态管理为抓手,强化巡查和执法,切实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的社会效果。同时不断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依法管理水平。
(4)社区治安保障化。不断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基础创安,加强对社区公共场所的控制和管理,构筑严密的社区治安防范网络,创造居民满意的社区治安环境,实现“两个降低”。“十二五”期间,在2010年基础上,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调处机制、应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安全小区和安全社区覆盖率都达100%。整合社会调解机构的资源,建立民间调解社团和社会矛盾民间纠纷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调解格局。使民间纠纷受理率达100%,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小区保安队伍建设,形成小区保安队保点、保面、警署网格化管理和群防群治的三级综治防范网络。加强社区综治志愿者队伍建设,2011年,建立2个街道志愿者服务中心和居委服务站,实施对地区两劳解释人员,吸毒人员,违反犯罪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结对、帮教,提高就业能力,使社区违法犯罪青少年帮教率达100%,刑释解教人员重犯率控制在5%以下。
(5)文化建设系列化。以霍林河大街、福利路两线塑造城区文明形象;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楼组、文明家庭作为“四点”创建链。评选表彰社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十佳先进”
和“十佳特色楼组”,推选先进,培育特色,提高创建成果。继续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规范良好行为,提高市民素质。以社区学校为载体,加强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社区文化。继续办好社区学校,努力在拓展领域、提高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社区文化实施,人文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把社区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集思想性、针对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拓展群众文化团队、策划和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居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社区文化氛围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力争通过五年时间,让90%的居民生活在文明小区,85%的楼组达到文明楼组标准,60%—70%的家庭达到五好文明家庭。
(6)社区党建规范化。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基层政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清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空白点”。适应社区发展新情况,建立动态性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实现社区党建工作全覆盖。全面加强社区党的领导。进一步发挥街道党工委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实、加强居民区党支部的力量,进一步做好联系群众,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关心群众的工作。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载体和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社区单位党建资源,发挥“党建共建”优势。充分发挥区机关与居民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的优势,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条块结合,共驻共建的协调机制,不断丰富社区党建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有效性,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针对“两新”组织特点和持续增多的趋势,积极改进党的组织设置,功能地位,管理体制,活动方式,努力扩大覆盖面,通过“党员服务点”、“党员联络
站”、“党员之家”等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探索单位和社区共同管理党员的新途径。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扩大统一战线,在做好为统战对象服务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建设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加强对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共同作好党的工作。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分层次,有重点地组织好党工委中心组、机关干部、广大党员群众的学习,通过举办专题讨论会,报告会等形式,发挥社区学校等各类宣传阵地的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把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街道党工委确定的各项任务和目标上来。
2、加快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街道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霍林河街道电子办公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上便民服务平台的作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以逐步达到机关无纸化办公,推动办公自动化。
3、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探索实施居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管理,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逐步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4、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引进优秀人才,实行干部竞聘上岗制,优化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年轻干部提供轮岗,选派和参加基层实践,进行跟踪培养。力争在5年内选拔3—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科级干部。
5、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切实加大街道办事处作为区委、政府派出机关履行管理职能的力度,加大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为民办实事的服务力度。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能,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机关干部考核管理办法,实施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树立“务实、高效、廉洁、规范”的工作形象。
霍林河街道办事处
第五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立足于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艰苦创业、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变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子。初步建成了林、糖、电、矿支柱产业体系,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找准方向,打牢基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新阶段。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投资规模、发展速度、变化显着的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各项工作,狠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依法按规、配套完善、稳步推进的大好局面。
(一)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启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主体、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业专项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批准实施县城江东片区、大寨、响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五年来实施了管网建设、道路建设、绿化建设、供水建设、设施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停车场、公厕、广场、公园、路灯等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全县的小集镇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永平、正兴、民乐、××为次中心,其他乡镇为三级中心的小城镇结构体系。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6.8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32.4%,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37.2平方米,建成道路总长为28.27千米,县城绿化面积达14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6%。
(三)治污项目循序推进。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70吨,服务年限为15年,项目概算投资2690.41万元,目前已通过初步验收,进入试运行阶段,垃圾转运站现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正在进行安装设备准备工作。八是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规模近期日处理1万立方米,远期日处理量2万立方米,配套管网总长84.8公里,初步设计投资8051.82万元,污水处理厂采用bot模式运作。项目于12月15日开工,处理厂图纸在送审中,配套管网工程已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待进入工程招标阶段的相关工作。
由于我县是非贫非富县,财政较为困难,垃圾及污水处理费用财政难以承担。为了保证垃圾填埋处理场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实施、投入使用后良性运行、促进环境保护和城市公用事业发展,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镇污水生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加强运营管理工作的意见》(云政发[]186号)文件精神,于12月29日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邀请相关单位对垃圾、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举行听证会,2010年3月11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关于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19号)、《关于县城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的批复》(景政办复[2010]20号)批复文件,同意我县征收县城垃圾及污水处理费。
(四)廉租住房建设稳步实施。和我县廉租住房指标19000平方米(其中3000平方米、16000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48万元。我县分七个点进行廉租房建设,其中:县城响水路一期3000平方米,现已竣;县城响水路二期5000平方米,县城苏家大营(与交运集团政企合建)1000平方米,县城凤岗盐矿5600平方米,凤山乡中小学平方米,永平镇二中1800平方米,正兴镇卫生院600平方米,整个廉租住房建设完成投资总额的83%,计划2010年4月前全面完成廉租住房建设任务。我县所建廉租住房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规模进行建设。县上制定出台了《××傣族彝族自治县城镇廉租住房实施细则》、《××傣族彝族自治县廉租住房分配和管理实施方案》。
(五)城市管理
1、“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我县以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理顺机制,强化执法,不间断开展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城市特别是城区主次街道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从总体上看,城市管理的问题还不少。比如市容市貌容易反复,长效管理不落实;管理盲区、背街小巷脏乱差依然存在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上下功夫,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城区特别是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定地段、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形成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布局合理、覆盖城郊的管理网络,做到违章行为及时处理,街头垃圾及时清除,环境面貌不断改观。
2、强化保障。为加强管理,协调,公安、工商、卫生、交警、运政等职能部门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与城管部门责任共担、联合执法、集中整治的工作机制。牢固树立城市建设要投入,城市管理也要投入的理念,切实加大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提高城市管理维护费标准,改善城管部门工作条件。推进改革。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快城市公共服务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政管护、环卫作业和公共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推进管干分离、管养分离、作业放开,通过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3、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城镇建设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一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县城和重点城镇建设,加快小城镇改革步伐,形成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明确、发展协调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加快城镇化发展,促进人口、资金、资源的聚集。二是以规划为龙头,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导向,以工业化推进现代化,以城市化合理组织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把县域建设成为城镇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地区。
(二)规划原则
一是整体效益原则,处理好全县城镇发展矛盾,调整好城镇布局与产业结构,尤其处理好城镇间的功能协调问题。二是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城镇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安排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浪费,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投入总量,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未来的各种潜在发展留有余地。
(三)发展目标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到2020年,我县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1190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公用设施、给排水、绿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满足县城增加人口的需求,城镇化水平达到50%。县城的建设模式在用地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产业、交通和环境特点确定为集中联片发展与组团式跳跃发展相结合,南拓为主,适度东进。重点发展江东组团、东巴工业组团和纸厂工业组团,调整完善旧城组团和江北组团,适度发展江南组团。形成“一带、两轴、四园、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
“一带”--依托威远江两岸的平坦地势,配合两岸主要沿江联系道路的建设引导城市沿威远江南下逐步发展,形成城市主要威远江城市景观带。
“两轴”--一是以东西向的森林大道,振兴路,人民路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主轴;二是以威远江两岸沿江绿地为基础的开放型生态景观轴。“四园”--是指规划的四座大型公园,芒果山公园、佛迹公园、民族公园和滨江公园,体现××县城独有的人文地理特色。
“六组团”--组团以地形地貌和主要道路进行分隔,各组团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其中生活居住组团有四个:旧城生活居住组团、江东生活居住组团、江北生活居住组团、江南生活居住组团,工业组团两个:东巴工业组团、纸厂工业组团。
(四)规划重要指标
1、十二五规划期限为:2010年—2015年; 2、2010年,××县城人口达6.0万人;到2020年××县城人口达10万人。3、201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8.2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平方米;到2020年××县城区建设用地1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形成多渠道的市政建设筹资和投资体系,建立项目库,有针对性的完成项目可研初设,争取列为国家和省地项目,取得上级资金补助。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县内外各企业、单位、个人投资。合理使用贷款投资市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