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时间:2019-05-14 21:2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一、广西的基本区情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2009年末总人口509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8.8%(壮族人口占32.9%)。陆地面积23.67万平方公里,现设14个地级市、109个县(市、区)。广西的发展优势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区位优势。广西沿海、沿边、沿江,陆地边境线1020公里,海岸线1595公里,有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8个。西江“黄金水道”横贯广西境内,直通广东、香港、澳门。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连接我国与东盟市场的重要枢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全面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兴起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作用更为突出。

二是资源优势。广西是我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铝、锰、锡、锑、铟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铝资源储量10亿吨以上,可建成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水能可 开发蕴藏量180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以南亚热带为特色的农林产品、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甘蔗和机制糖、蚕茧、木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南亚热带水果和速丰产林基地,有中草药46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岸线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个沿海港口具有兴建年吞吐能力数亿吨的资源。广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位、资源等优势,为广西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是生态优势。广西蓝天碧海、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全区森林覆盖率54.2%,居全国第四位;沿海有红树林面积12.56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8%,居全国第二位;有76个自然保护区、34个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同时还有31个市(区、县)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比例达到80%,主要江河3类水质达标率超过90%。良好的生态环境,己经成为广西的一大优势、一大品牌。

四是政策优势。广西同时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和边境贸易政策。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今年1月1日全面建成并运行,目前国家已陆续在广西批准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广西凭祥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 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四个保税区。

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9年,经济总量从75.85亿元增加到7759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3%;人均GDP2009年达到16045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14.32亿元增加到2009年967亿元,年均增长接近15%。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9:34:25.1调整为2009年的18.8:43.6:37.6,工业占GDP比重提高到36.9%,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重大转变。三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广西西南出海通道框架基本形成并已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截至2009年,全区公路通车里程10.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5公里;铁路营运里程3654公里;拥有万吨以上泊位40个,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5000万吨,其中沿海港口超过1万吨;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00多条。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建成投产,已成为“西电东送”重要电源补充基地,境内发电总装机达到2424万千瓦,钦州中石油项目即将投产,防城港红沙核电等一批重大电源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三是对外开放日益深化。自2004年起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至2008年先后有32位国家领导人、800多位部长级贵宾出席,参展参会客商12.6万人次,签约国际项目投资额286亿美元,国内项目投资额2815亿美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 家批准实施,正逐步成为引领、辐射和带动广西加快发展的龙头。广西参与泛珠合作、西南协作及与长三角、港澳台等的合作深化拓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2010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西国民经济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名列全国前茅。今年1-9月GDP达6030.17亿元,同比增长13.9%,比同期全国高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1%,比同期全国快6.8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5%,比同期全国快18.5百分点。2009年10月31日,二○○九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高峰论坛公布了由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世界品牌组织联合举办评选的“共和国六十年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广西的南宁、北海分居排行榜的12、13位。

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情况简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17.9%,2009底总人口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把临近沿海的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物流列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中统筹考虑。国家赋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 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进入21世纪,北部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治区党委、政府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总结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借鉴东部发达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于2006年3月作出了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把广西沿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加快发展,努力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广西沿海地区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今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提出积极建设广西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东临粤港澳,备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沿海、沿边、沿江,是中国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是最便捷的西南出海大通道,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5 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西南六省区协作等国内外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宜人,是我国最适宜人居的区域之一。经济区内城市近年来在全国各大城市环境评比中屡获大奖。中国“绿城”南宁市2007年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2009年1月,南宁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9年7月中旬,南宁以“南国绿城美”的特色,在全国289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十大最美城市中季军。北海市连续多年荣获环境空气质量全国第一,空气污染指数排名全国最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最低,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氧吧”,2002年北海市获“中国人居环境、城市绿化及生态环境范例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明显的经济新兴发展优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四年多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西全区上下以迎难而上、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北部湾精神”,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北部湾速度”,使北部湾经济区迅速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变成多区域合作的中心。从一个投资的盲点,变成投资的热点。从一个经济发展的配角,变成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围绕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八大”工作部署,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呈现持续强劲发展的态势。从2005年到2009年,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生产总值从1205亿元增加到2450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收入从171亿元增加到332亿元,年均增 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721亿元增加到1994亿元,年均增长28.9%;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9亿美元增加到66.4亿美元,年均增长25.3%。今年1-7月,北部湾经济区实现财政收入254亿元,增长4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增长17.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6亿元,增长36.9%;进出口总额40亿美元,增长23.8%。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区之一。目前,北部湾经济区投资超过1亿元的产业项目共306项,总投资4770亿元。钦州中石油1000万吨炼油项目已正式竣工投产,北海铁山港石化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防城港千万吨级钢铁项目已列入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防城港铜镍加工项目已开工,钦州金桂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经投产;总投资227亿的北海芬兰斯道拉恩索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已经启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投资的北海电子产业园初具规模,已引进国内外十几家知名企业入驻,预计三年后产值达到200亿元。总投资约700亿元的防城港6台百万千瓦级机组核电项目也已正式开工建设。今后3年还将投资7600多亿元,重点建设58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形成以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能源、生物制药、轻工食品、海洋为主的初具规模的产业布局。同时回忆了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共有万吨级以上码头46个,2009年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今年上半年,广西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343万吨,增长27.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6万标箱,增长72.3%。未来3年,计划投资440多亿元,建成防城港区、钦州港区、北 7 海铁山港区3个亿吨级港区,使北部湾港总体吞吐能力达到3亿吨,形成中国—东盟合作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完善了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投资1500多亿元,重点改善了铁路、公路、机场等设施,加快“出省、通边”的大交通建设。从2008年5月到2009年2月,国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形成了功能强大、各具特色、全国少有的保税物流体系。未来3年,国家还将投资1654亿元,重点建设130个物流项目,初步建成以保税物流体系为核心,生产性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城市商业物流和专业市场协同发展的大物流体系。扎实推进北部湾城镇群建设。南宁市打造“中国水城”品牌;北海市加快建设“一带两湾”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钦州市重点推进47平方公里的茅尾海滨海新区建设;防城港市重点开发建设沙潭江核心区,腾出港口发展空间。积极融入多区域合作,与中国-东盟全面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结合起来,务实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南宁-新加坡经济通道建设全面提速。已开通10条通往东盟的国际道路运输线路,与越南等东盟国家签订了多个经济合作协协议,开创了开放合作的良好局面。

第二篇:涵江区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涵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莆田市涵江区委 莆田市涵江区人民政府

(2010年5月24日)

一、区情概况

涵江是一个古镇新区,1984年建区,陆域总面积786平方公里,占全市19.08%。下辖14个乡镇、街道、管委会,199个村(社区),总人口43.18万,占全市13.5%。涵江区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五大优势:

一是侨台资源优势。涵江是全省重点侨乡之一,在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2万人,分布在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李文正等一批商界精英,称得上“海内一个涵江、海外一个涵江”。多年来,海外侨胞积极回报家乡、引资引智、兴业助学,成为涵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全区经济外向度达61.4%,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现有三资企业422家,外资利用约占全市“半壁江山”,是福建省十大外经贸县区之一。涵江也是台商来莆最早投资地,“台”字型企业19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9家;台资企业65家,占全市的1/3。

二是区位交通优势。涵江是莆田“北大门”,与台湾隔水相望。随着境内“两高(福厦高速公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兴尤高速公路)、两铁(福厦铁路和向莆铁路)、三站(福泉高速涵江站、福厦铁路涵江站和向莆铁路白沙站)、五通道(324国道、荔涵大道、涵港大道、省道201线和省道202线)”交通大格局的逐步形成,涵江已融入福莆泉厦2小时生活圈,日益成为闽东南沿海区域性重要交通节点。

三是工业经济优势。涵江是莆田市工业重区,全区规模工业产值占全市的42%以上,规模企业数占全市30%以上。工业产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70%以上,工业税收占全部收入约70%以 上,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鞋革服装、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工艺美术、仓储物流和化工医药四大新兴产业。是全球最大的电子计算器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平板液晶显示器生产基地、最大的出口摩托车制动器生产基地、最大的易拉罐盖生产基地。全区共有莆田高新区、新涵工业集中区、临港工业集中区及物流园区四大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正依托全市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莆田高新区,申报设立的莆田台商投资区,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列入全省第二批申报序列。

四是商贸水乡优势。涵江自古是商埠重镇,从商创业氛围浓厚,素有“小上海”美誉。全区形成鞋革、服装、水产品、水果、蔬菜、粮食、家电、汽配、装璜、建材等十大市场。区内的商贸批发中心199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35家重点联系批发市场之一,曾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常熟招商城”、“中国轻工纺城”等并列为全国9家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70多亿元。涵江境内水系发达,特色明显,全区干流总长165公里,流域面积2360平方公里,有“东方威尼斯”之称,拥有萩芦溪流域、囊山山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白塘湖等山水景观资源,为打造水乡特色的新城提供了生态资源优势。

五是港口开发优势。涵江濒临兴化湾南岸,涵江港岸线全长约19.7公里,北距江阴港仅9海里,南离湄洲湾秀屿港54海里,距台中100海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有史以来一直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其中三江口港是国家二类口岸及台轮停泊点。随着省、市港湾开发战略大力推进,我区把涵江港的开发建设列入战略性的发展任务,加紧推进各项前期工作。2007年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编制兴化湾南岸港区控规概念规划。2008年完成兴化湾南岸港区控制性详规初步设计方案,同时经省港口发展委员会协调,由省交通厅牵头委托交通部天津水运科学研究院、中 国海洋大学开展兴化湾全湾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2010年3月,天科院完成兴化湾物模试验研究成果,中国海大也初步完成数模研究。根据数模和物模科学研究成果,涵江港可规划深水岸线8.612公里,布置28个2-10万吨深水泊位,年吞吐量1.29亿吨。利用高位滩涂围海造地42.5平方公里,加上垦内12多平方公里,可规划开发临港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将为涵江建设生态宜居滨海新城提供资源保障。

二、“十一五”以来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涵江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和“港城崛起”发展大局,按照“持续领跑多作贡献”的要求,坚持项目带动、坚持务实创新,攻坚克难,先行先试,扎实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提前实现。

(一)发展思路日益优化。“十一五”规划初期,涵江区提出“强工贸、增百亿、建新城”的发展目标,即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超百亿,实现翻番,年均递增15%以上,人均GDP达5600美元,辖区内财政收入翻一番,超20亿元。2008年市委提出的“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后,我区立足优势、积极融入,确定了“以港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和建设海峡西岸新兴工贸港口城市发展总体目标,引领全区干部积极参与到我市“三湾开发”大潮中。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根据“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结合省、市关于贯彻落实海西意见的决策部署,提出了“五个发展新定位”,即:建设莆台产业合作的前沿阵地、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新兴基地、闽东南沿海区域性重要通道、海峡两岸重要商贸物流节点、水乡特色明显的宜居旅游新城(“两地一城、一通道、一节点”)。同时制定了2012年、2015年、2020年3个阶段的发展新目标,不断拓展发展 空间,不断优化发展思路,为“十二五”规划明确导向。

(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总量持续位居全市前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经济工作先进区。2005—2009年,全区GDP年均增长16.32%,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0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3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25%。与“十五”期末相比,2009年,全区实现GDP200.23亿元,基本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6.6亿元,增长1.98倍。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比增13.5%,占全市26.6%,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8.01亿元,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重,项目建设全力推进。2005—2009年,全区先后实施了464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9.05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309个,占总量的66.6%。全区共签约引进项目649个,落地569个,竣工投产509个,引进投资超亿元大企业45家,资金到位58.26亿元,经济发展后劲增强。特别是签约引进了投资总额达20亿元的萩芦山庄和投资30亿元的国电风力发电项目,在重大项目引进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工业经济主导强劲。工业发展迅猛,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185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435.12亿元,增长1.35倍;规模工业产值从156.9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400.37亿元,年均增长达25.12%,规模企业数从202家,增长至336家,年均增加33家。涌现出英博雪津、德信德基、卡朱米等大型工业企业,其中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4家,超亿元以上企业101家。创有4 个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37个省级名牌产品、27个省级著名商标和27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华昌首饰、新世纪电子和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3个企业分别制定国内行业生产标准,品牌数量和产品研发水平均居全市各县区之首。特别是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产业领军全市。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53家,产值75.68亿元,分别占全市71.6%、86.5%。其中液晶显示器、电 子计算器等产品产业链完善,产品互补性较强、产品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机械制造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7家,产值59.86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9.5%和63.1%,产品远销香港、台湾、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四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共有可利用工业土地5163亩,入园企业400多家,年创产值289.9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72%,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LCD产业基地、“中俄科技合作(莆田)示范基地”、“省一市一园示范工业园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十大园区之四。

(四)第三产业迸发活力。全区约有商户1万多家,从业人员近11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4.9亿元,增至2009年的42.45亿元,年均增长1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8.5亿元,增长至56.31亿元,增长近1倍。大型量贩超市、知名连锁企业、电子商务等商贸业现代业态发展迅速。拥有全市最大的一站式建材购物广场——锦都装饰城,正在积极促进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建材家具商城之一——喜盈门进驻我区。规划建设总面积2200亩的涵江国际商贸城,积极打造“闽东南最大的商品批发中心”,全面承接台湾现代服务业转移。目前,国际商贸城一期副食品(茶叶)批发市场已投入营运,引进了台湾苗栗等县区近百个农特产品直销商。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全区有鸿达物流、祥宇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33家,年货运及周转量达8.9亿吨公里,居全市首位。旅游经济不断壮大,瑞云山等四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闽中革命司令部旧址、萩芦溪漂流等景点对外影响日益扩大,2009年共接待游客88.6万人次,实现收入7.2亿元,分别增长31.4%和28.6%。

(五)三农工作稳定扎实。全区共有耕地12.8万亩,林地80.1万亩;拥有海域面积12万多亩,可用于养殖的面积有2万多亩。“十一五”以来,我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水果、水产、蔬菜、食用菌、畜牧业五大主导产业,农 业生产稳定增长,农业总产值从12.6亿元,增至21.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608元,增至7102元。特别是枇杷栽培面积12.4万亩,分别占全市的1/2和全省的1/4,“萩芦”牌枇杷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和原产地认证,荣膺“枇杷之乡”称号。涌现出东南香米业、佳腾食品等一批知名农业名牌和“莆兴农牧”、“华林蔬菜”等省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东南香实现股份制改革。2009年, 23家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39.8亿元。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白沙坪盘村被中央文明办等部委评为“绿色小康村”,并与江口官庄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点,梧塘枫林小区被评为第六批省级优秀住宅小区。完成农村道路建设70.7千米,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标,山区第二通道——大江线全线通车,农村“七站百亭”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出行条件全面改善。萩芦溪水源整治有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被评为“全省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先进区”。

(六)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规划面积从31平方公里扩展至55平方公里。全区现有常住城市人口12万人,外来人口8万人。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近6亿元,建成了荔涵大道涵江段、滨海大道一期、新涵大街北伸线等道路,涵港大道、河滨路、滨海大道涵江段二期、南环城路等中心城市道路也正加快建设中,初步形成“六横六纵”的城市路网框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新涵大街、福厦路新港至塔桥等道路沥青硬化工程,城市交通形象和交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完成宫口、延宁等旧城东西区10个片区的改造,拆迁旧房23万多平方米,建成新房32万平方米,完成新区建设59.2万平方米,累计实现投资15.6亿元,开发了三信水乡花园、大地阳光城等一批优质住宅小区和高层楼盘。全区现有24个在建房地产项目,总投资54.46亿元。城市管 理得到加强,共清理整治“两违”案件71宗,涉及占地面积28127.52平方米。大力实施“洁亮绿”工程,启动环卫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城区主干道路灯普及率达100%,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区绿化率达到39.68%,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区、省级卫生城区和省级文明城区。

(七)和谐社会深入构建。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37所,其中各类省级以上示范、达标学校17所(其中省一级达标高中2所、省三级达标高中2所,国家级重点职校1所,省示范初中学校1所,省示范小学1 所,省农村示范小学7所,省示范幼儿园3所),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69575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保持在全市各县区前列,实现“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区”创建目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创建实现“四连冠”。群众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市首家进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行列,被省政府授予“2006-2008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社会各项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58%。是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和省级双拥模范区。深入开展“平安涵江”创建和“五五”普法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被评为全省首批“平安达标县区”和“全国普法先进区”。绩效评估3年获得全市优秀等次,纠风责任制考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多元调解衔接机制等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社会政治局面安定稳定。

涵江虽然经济总量全市领先,但是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体量仍然不大。与周边发达县区相比,我们的体量仍然偏小,特别是缺乏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大企业。产业发展不尽协调。这几年我区工业发展迅速,但商贸优势弱化,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三产比例6.3:72.5 :21.2,三产比重偏低,经济增长内在动力不足。城市建设滞后,与中心城区地位不符,城市带动能力不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努力解决。

三、今年的经济工作目标与主要措施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奠定“十二五”规划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施海西《意见》加快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根据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按照市里“保八超十,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工作主线,我区确定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按照“五个更加注重”要求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注重持续、有效提升、力求突破,始终突出项目抓手,全面加快“以港兴区、工业强区、商贸活区”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创建莆田台商投资区,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开发涵江港、筹建国际商贸城、建设宜居涵江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海西新兴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在港城崛起中持续领跑,多做贡献。

经济预期目标:确保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17%(即238亿元)的基础上,实现“保二增三超百”的发展任务,即“全区财政总收入净增2个亿以上(即1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30%以上(即90亿),规模工业产值增量超百亿(即505亿元)”。

围绕以上目标,今年我区立足于早、着力于快、着眼于效,认真落实市里提出的“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要求,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经济运行平稳有序,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按序时推进。企稳回升明显。1-4月份,全区32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8亿元,占计划的33.3%,比增26.8%。投资增长较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06亿元,占计划的34.5%,比增 36.3%;120个在建重点建设项目实现投资12.2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33.9%,比增30.1%。新招商洽谈项目35个,投资总额29.81亿元。新签2个项目,投资总额6.8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实现合同利用外资4679万美元,占计划26%,比增101.94%;实际利用外资7502万美元,占计划46.9%。财税增收良好。1-4月份,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6.5亿元,完成预算收入的34.26%,超收1753万元, 比增41.28%,同比增收1.9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3.15亿元,比增41.34%,增幅高出去年同期46.44个百分点。特别是税性收入大幅增加,全区实现税性收入5.8亿元,比增52.23%。消费需求活跃。1-4月,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1.37亿元,比增15.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有力,11家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1亿元,比增85.5%。房地产市场增势强劲,23个房地产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21亿元,占计划39.6%,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销售面积和售价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大幅上升。

虽然开局良好,但今年的工作任务还很重,特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盯牢全年目标,紧紧围绕“两地一城、一通道、一节点”的五个发展新定位,突出重点谋发展、突破难点促转变,全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接江阴打造莆田北翼新增长极。涵江位于莆田市北大门,南临兴化湾,与江阴港隔湾相望,拥有接受省会城市和江阴港辐射的天时地利。因此要紧紧抓住江口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机遇,规划先行,以干促上,按照“融入海西、领先全市”的要求,以打造“生态宜居滨海新城”和“莆田北翼新增长极”为总目标,充分发挥侨乡、区位、产业、人文和设施优势,按照“一带”(即山水生态旅游景观带)、“一城”(即生态宜居滨海新城)、“一区”(行政文化服务区)、“一园”(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一心”(火车站站前商贸中心)的基本布局,引进侨资、凝聚侨力,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旧镇区,保护特色民居,高品位开发囊山旅游风景区和萩芦溪生态景观带,科学规划围海造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用10年时间,分四个阶段,将江口镇建设成为人口超20万、GDP超500亿元、规模企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新兴中小城市,打造成服务兴化湾开发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海西先进制造业新兴基地和闽东南沿海重要商贸物流中心。今年重点是要完成投资1亿元、2.5公里长的省道201线建设、投资0.3亿元的海防路完善工程、投资0.2亿元的九里洋河道江口防洪工程等3个工程;投资1亿元启动全长6.8公里的国道324线拓宽改造、全长3.5公里的东港路和日处理2万吨的江口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投资0.5亿元开展萩芦溪生态景观带一期和囊山休闲旅游公园一期建设的前期工作;投资1亿元完成江口站前广场1000亩土地、旧镇区工厂迁移1000亩土地和高新区1000亩土地的征迁收储工作,为今年和明后两年的大规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快推进涵江港开发的前期工作。区里成立了涵江港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各项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规划编制单位加快涵江港物模数模实验论证,力争6月份完成;推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江口作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工作;规划发展通用码头,对接江阴国际集装箱码头,实现两港区功能互补。开工建设省道201、202及后郭路三条疏港公路,适时启动其他四条通往涵江港区道路建设。全面推介涵江港开发,积极策划包装项目,跟踪意向在谈的国投(福建)公司等多家投资机构,采取BT、BOT等多种方式,拓宽滨海新城建设的投融资渠道。积极建设莆田台商投资区。规划中的莆田台商投资区东与福州南翼福清市为邻,西以向莆铁路为界,南临兴化湾涵江港与江阴港相望,北有荔涵大道贯穿,总面积60.19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开发面积17.69平方公里,远期发展规划,将拓展临港42.5平方公里,建设滨海现代化工贸新城。台商投资 区将建设新型轻工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园和临港物流园四大园区,重点发展新型轻工业、消费电子产业、新型光电产业、电子专用设备行业和轻工业设备制造业等五大产业。凭借独特的地理、文化优势和坚实的工业、商贸基础,其建成后必将成为我区深入落实海西战略的重要支撑点,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两岸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区将全力以赴推进申报各项工作,督促赛迪、省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加快各项规划编制,尽快完成环评报告书、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各项申报材料,加快土地和海域功能调整,力争早日申报,早见成效。同时,利用海西意见中支持鼓励引进各类资金开发建设园区的政策,加大莆田高新区、新涵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加快完善配套设施,清理“两违”,开展城中村土地整理,努力形成政策扶持、项目落地、人才引进、资金流通、土地利用集中集约的导向,增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能力。

(二)突出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项目带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区域经济。注重项目策划。今年安排120个在建重点项目,总投资135.3亿元,计划投资35.9亿元。其中:工业类项目66个,投资12.9亿元,占全区重点项目投资的35.9%;基础设施类项目17个,投资8.5亿元;旧城改造和房地产项目23个,投资13.1亿元;社会事业类项目7个,投资6202万元;农业类项目7个,投资7757万。强化项目跟踪。继续实施区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重点跟踪今年35个在谈重点项目、120个在建重点项目,切实抓好立项、环评、土地、资金等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实现竣工项目46个。加快英博雪津增资扩建、新华昌首饰城等重点工业类项目建设,确保新投产项目20个以上。落实时间节点,推进省道201、202及后郭路三条疏港公路建设,加快总投资30亿元的国电萩芦风力发电项 目实施,推进亿发工贸园和国际商贸城两个全市“十大争取开工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促成投资3亿元的喜盈门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华晶玻璃项目年内实现落地,跟踪台湾华硕、中华映管等大企业项目投向,争取产业链在涵江布局。创新招商机制。组建7个招商分局,采取小分队、委托、网络等多种形式并举,提升招商组织水平。把握国家产业导向和台湾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动态,围绕工贸、港口和城市建设等项目开展招商,积极主动对接央企、国企、世界500强企业,力争在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突破。

(三)加快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滨海新城。发挥水乡优势,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山水特色,开展内河整治,以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融资,加快生态宜居滨海新城建设步伐。一是认真策划四大片区建设。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总投资115.8亿元、总面积1.5万亩的四大片区建设,其中:新区政中心片区位于东环路以西、人民街以东、滨海大道以北,涵北路以南,总面积6750亩,预计总投资42亿,将规划建设行政服务中心、休闲广场、图书馆等市政设施,配套开发高档住宅小区,商务中心,建设沿塘头河滨水景观带,着力打造成为“背山面水”、市政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涵江东部宜居中心新城。塘北片区位于工业路以西、福厦路以北、西环城路以东,滨海大道以南,总面积4590亩,计划总投资38亿元,将规划建设高层楼盘,配套建设商务酒店,休闲广场,娱乐中心等,成为涵江中部高档新型住宅小区。国际商贸城片区位于福厦路以南,涵港大道以东,涵黄公路以西,南环城路两侧,计划总投资13.35亿元,用地面积3045亩,将建设国际商贸城,包括会展中心、交易区、步行街等,配套建设商务酒店、休闲娱乐区等设施,打造“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涵江西部现代化商务区。福厦路沿线旧城改造片区位于福厦路新港至塔桥范围内,计划总投资22.45亿元,重点改造苍然后度、下洋、电影院小区、涵华小区等10个沿福厦路旧城片区,提升福厦路中心城区路段城市形象。此外,还要加快启动囊山旅游风景区、白塘湖片区建设,形成城市建设新布局。二是全力抓好当前城建各项工作。今年,全区32个重点城建项目,需征地1.37万亩,拆迁6484户,年内要完成拆迁面积95.3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9.9亿元。当前,要切实加强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成立各片区建设指挥部,落实领导挂钩、乡镇主体、部门联系的工作机制,重点推进人民街沿线、塘北片区黄霞小区、西林-下林等地块、国际商贸城西湖村和苍然后度、下洋片区的拆迁工作,打通人民街北伸至荔涵大道、塘北路北伸至滨海大道,加快涵港大道涵江段、南环城路、省道201线改造、鉴前路南伸等路网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对未改造的福厦路沿线建筑进行“穿衣戴帽擦皮鞋”,提高沿线建筑物的外观形象。三是加紧融资保障城市建设需要。盘活土地资源,加紧融资土地的收储工作,在成功拍卖2幅38.93亩、拍卖款1.28亿元的基础上,对已经成熟的8幅397亩经营性土地加紧挂牌出让,预计共可拍卖8亿元,实现全年融资确保5亿元、力争10亿元。做大做强政府融资平台,加强投资运作,通过BT工程融资5亿元、银行部门融资5亿元,保障城市建设需要。

(四)调整转型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围绕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新兴基地,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用好用活用足各级扶持工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做大做强现有企业。认真宣传并兑现《涵江区鼓励中小工业企业增资扩产的实施意见》等扶持工业发展政策,落实选派30位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帮助工业企业解决资金、用工等难题,引导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确保年内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实行专家会诊制度,组织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专家顾问团,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改制上市步伐,帮助东南香米业、华林蔬菜、正源饲料等15家有条 件企业改制上市,提升发展水平。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对接全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全省八大产业振兴规划,发挥现有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产业优势,借助港口开发和海西政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重点发展IT等先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引进和发展新材料、医药化工、精密机械等新兴产业,切实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争取莆田高新区扩区升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依托商务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授予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建设“福建海西国际油画艺术产业园”(已列入“2009—2010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坚持注重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节能减排攻坚力度。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整治,降低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市定十大领域60项节能重点工程,完成2个省控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控联网,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引导企业达标排放。

(五)商贸带动促进第三产业繁荣。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挖商贸传统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建设国际商贸城。计划投资2亿元,加快国际商贸城规划建设步伐,推进片区土地调整、用地报批和征迁工作,实现国际商贸城一期全面开工,完成国际轻纺城建设。扩大国际商贸城宣传推介范围,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建设台湾农特产品大陆批发展销中心,力促大陆馆257坎店面、台湾馆133坎店面在国庆节正式开业。出台鼓励政策,支持批发行业整合,做大做强蔬菜、水产、果品、粮食、建材、汽配等专业批发市场,提升传统商贸批发零售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全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机遇,在白塘镇新港桥周边选址180亩建设总部经济区,吸引总部企业入驻。依托产业集聚、交通枢纽和港口资源,加速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直达港口和物流园区的快 速道路网,为实现海、陆、铁多式联运创造高效的路网基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促进区域物流资源的整合,推动物流企业的聚集。繁荣旅游经济。整合萩芦溪、囊山、白塘湖等旅游资源,加快萩芦生态温泉旅游项目和白沙“妈祖圣泉”休闲旅游度假村建设步伐,启动囊山公园一期建设工程,推进白塘湖城市公园、白塘湖假日酒店,特别是深圳建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洽谈的占地近40亩、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层数约40层、总投资2亿以上的五星级标准大酒店建设,激发旅游经济活力。

(六)协调发展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坚持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始终着力民生、着力民心,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突出城乡统筹,着力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建设超级稻核心示范片5个、早稻丰产示范片3个,新增省级品牌农业金奖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加快莆台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筹建海峡两岸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持续抓好梧塘沁后等4个新农村重点示范村建设,突出做好20个村庄规划修编,加快推进新村建设。抓好今年1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包括秋芦溪水资源整治、九里洋河道高新区段清淤整治、城区环卫体制改革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山区“造福工程”等,让群众共享和谐发展成果。强化教育设施建设和学校安保工程,实施4个城市中心小学扩容、26个校舍抗震加固工程。认真筹办和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6块金牌数和承办男、女排球比赛的任务。巩固计生国优成果。抓好科技项目争取和储备。继续严格推进“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清理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与宁夏西吉、河南西平等地对外劳物交流与合作,引进劳动力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加强政府 勤政廉政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制定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萩芦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安全生产大检查、“两违”清理整治等20项重点工作督查考评方案,深化绩效评估和行风评议工作,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安装“全球眼”视频探头180个,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突出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消除各种隐患,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四、请求市政府支持的事项

(一)涵江港开发前期工作有关问题

涵江港港深岸阔,距离兴化湾航道仅3.5公里,根据数模研究及物模试验成果,涵江港区填海建港造地,对整湾纳潮量影响小,且可减少湾内泥沙淤积。兴化湾江口—三江口海域均属高位滩涂,围海吹沙造地条件较好,几乎不需拆迁,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依托涵江港推进江口小城镇建设,申报设立莆田台商投资区,有利于打造极具特色的滨海临港新城。因此建议:(1)市政府明确将涵江港开发作为兴化湾南岸开发建设启动区,在组织领导、政策、资金上予以涵江倾斜。(2)在省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修编中,协调省海洋渔业局优先保障涵江港新围垦42.5平方公里的用海需求,并尽快协调规划编制单位将涵江浅海滩涂“养殖区”调整为“建设用海区”。(3)协调省港航局加快推进兴化湾物模评审和港区规划审批。(4)鉴于国投(福建)开发投资公司已与我市签订涵江港开发框架协议,请求市政府明确涵江港开发的合作推进机制,以利于尽快启动港区建设。

(二)台商投资区用地指标问题

莆田台商投资区近期(2009-2020年)开发面积约1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但新一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落 在台商投资区1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才1.59平方公里,请求市里在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台商投资区倾斜,便于上报审批。

(三)莆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问题 莆田高新区是2002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5年12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规划面积11.05平方公里。园区现有入驻企业3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3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2家,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192.5亿元,贡献税收6.2亿元。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鞋革服装三大主导产业体量分别占全市的78%、33%、15%,2005年科技部批准在园区成立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显示器产业基地,并于今年将其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园区已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平台,上报升级国家级高新区的条件初步成熟。根据2009年2月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按照国务院批准的省级高新区升级的审批原则和程序,加快审批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精神,科技部决定在全国对高新区进行新的布局,启动省级高新区升级申报、审批工作。目前,我区正积极申报设立莆田台商投资区和开发涵江港,莆田高新区的升级对于承接台湾地区先进制造业转移,发展壮大莆田高新技术产业,确保莆田在“海峡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我区建议将福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报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并上报省政府。

第三篇:经济社会发展

伯乡4村“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的三年规划及2014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重点: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社会稳定,长治久安,以经济提高促进宗教和谐,以转变作风拉近干群关系,促进民族团结,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力推伯乡社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指导思想

以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莎车县卡群乡调研“三民”活动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地委、市委“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各项决策,严格落实“九大任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努力,使我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明显增强,村阵地的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的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明显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宗教充分和谐,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力促村生活习惯卫生,环境整洁,管理民主,力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提高,达到村党支部“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四、2014工作目标计划

修缮村阵地的基础设施,加强村阵地堡垒实力。开展宣讲培训,提高村领导班子的政治素养、经营管理能力。发掘优秀青

年,充实党员队伍。开展法制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和创富能力。开展“四下乡”活动,做好帮扶工作,做好帮耕工作,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民族团结。召集宗教人士及信教群众,举办宣讲会,治理非法宗教活动。协调解决村集体土地问题,引导村民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完成村前一组至六组4KM的道路硬化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开展驻村干部双语学习。

五、2014年工作措施

围绕基层组织建设、改变工作作风方面

1、积极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有意识地将那些思想素质好、发展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踏实干事且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青年村民选进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组织好村小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的选举,配齐配强村小组干部,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后备人才的培养。

2、壮大党员队伍,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吸纳优秀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做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发展,开展远程教育,争取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重点抓好 “三培两带”致富工程,目前我村共有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75人,力争今年发展党员1-2名。

3、进一步配套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种植果蔬。开展远程教育和宣讲活动,扩充农家书屋建设,增加政治、农业经济类书籍,每月举办学习讨论会。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邀请市文工团下乡宣传编排文艺节目。

4、在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等形式及时公

开村情村务,严格落实村务公开、一事一议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力争将村务决策、村干部补贴、集体财务收支、计生指标、发包、工程投标、宅基地分配、五保救济发放等内容每季度向村民定期公开

围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工作方面

5、按照市委组织部三民办“三民”工作方案在5月前完成入户走访和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每户家庭及其成员基本情况台账,“一户一册”梳理分类,将发现的问题在村里协调解决。

6、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村里中青年参加市、乡组织的各种技能培训、创富培训。倡导科技兴农,推广农业机械化。

7、开展法制宣传和民族团结教育。5月份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协调乡司法所调派优秀干部下村,集中村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和“五观”教育,强化村民法制意识和维稳意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充分发挥乡司法所、村调委会、治保会矛盾排查组织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初始和萌芽状态。在6个小组核心处设立法制宣传栏。

8、开展对辍学儿童家庭的劝导工作,在6月30日前完成由乡教育办上报的4村辍学小学生13名,中学生10名的家访工作,扎实开展工作组成员一帮一,“结亲戚、交朋友”活动,保证每月走访一次,尽力解决帮扶对象生活上的困难。

9、发放宣传单、利用学习宣讲日、建立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围绕推动民生工程建设、整治村容村貌方面

10、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整治村容村貌,做到村委会

有专人负责,每季度开展对各村民小组督导检查评比工作,对整治工作落实好的小组及时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处罚。大力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倡建有沼气池。搞好庭院经济,提升经济和环境。做好路旁水渠清理工作。

11、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经工作组与村党支部协商,征得乡党委支持,力争在2014年完成对前任书记以不合理低价承包出去的62亩土地的变更工作,重新定价再予以发包,进一步挖掘增加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潜力。优化林果种植结构,提升品质,促进农民增收。

12、开展双语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双语”学习小组,每周一天“双语”日,“每天一句话,3个单词”,做好学习笔记,学习时间以不超过2小时为宜,可适当以趣味性活动来确保参学对象兴趣和学习效率。学习内容以日常工作,贴近生活的词汇、语句为主,争取年末住村干部能达到用双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

伯什克然木乡叶汗里4村

“三民”活动工作组

2014年4月2日

第四篇: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定稿]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2006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一、基本县情

**地处**,北邻**,南接**,西毗**,东连**,全县国土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实有耕地***万亩,辖**个乡镇,***个行政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截止8月份,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夏粮总产*.*亿斤,增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目前,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二、今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为上、改革为先、正气为本,抢抓全省*号工程盐化项目落户我县的重大机遇,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快速起跳,努力打好“十一五”开局攻坚战。

(一)抢抓发展机遇,重构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

按照发展现代县域经济的理念,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化、民营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二、四、五”发展战略,即突出发展**和**两大经济圈,加快建设**工业、**化工、**盐化、三和石膏四大工业园区,全力打造重化工、盐化工、石膏、粮油、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全面推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围绕这一思路,在“十一五”开局之初,精心组织了以盐化项目、工业园区、政务新区三大战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为重点的十多项重大工程建设。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三大战役的****多户、近万亩土地的征地拆迁任务,迅速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全面实施了城区合蚌路、定滁路、南环路等出口道路的改造,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二)坚持东向发展,大力招商引资,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我们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一岗双责”不动摇;坚持实行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奖惩;坚持一月一调度、一督查、一通报,紧张快干,紧抓不放,紧逼加压,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通过努力,投资***亿元的煤盐一体化项目、投资*亿多元的安徽**、**盐化两个**万吨制盐工程等一批项目入驻**。截止8月底,共引进新建、续建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是去年同期的*倍,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个,投资****万元以上的项目**个。

(三)加快园区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全力打造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

按照建设四区的目标,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园区一期、二期主干道路和路网管线铺设工程,种植了道路两侧的观赏树木和草坪,安装了路灯,实现了“六通一平”。在规模扩张上,全面开展园区的二期扩征工作,共扩征土地****亩,使园区规模达到近*平方公里。对被征地农户实行“四统一”安置,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拆迁、统一建房,为被征地农民全部按政策办理了农转非、低保、农保,启动建设了安置房,确保了园区扩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园区管理上,设立了园区管委会,下设综合办、治安办、建设局、财政局、国土分局、招商局等“两室四局”,建立了入园企业管理制度,构建了园区服务体系,努力为客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同时,积极规划****平方公里的化工园区,加快整合**盐化、三和石膏园区,逐步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四大增长板块。

(四)坚持城乡统筹,突出示范引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着眼全县整体布局,按照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三级体系,精心编制新农村发展规划。分别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中心镇规划、中心村规划,城乡一体化框架初步形成。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工作,深入开展“四清四改”活动,粉刷了墙壁,修建了村组道路,改造了自然村庄,规划了农民新村,建设了一批集中供水、供电、就医、计生服务等群众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改善了试点村的公共设施。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和谐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五)全面优化环境,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激活县域经济的发展要素

第一,精心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我们把**的建设与发展放在龙头位置,以城市的标准修编了**总体规划,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

第五篇:温州经济社会发展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受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温州的经济运行出现了小幅波动,有效控制了民间借贷危机引发的社会问题。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地方生产总值增长水平达到9.5%,经济总量达到3350.8亿元,首次跻身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城市行列,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得以确立。2011年市委提出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和“1650”大都市城市网络格局,解决了温州城市定位和大都市布局的关键问题,可以说解决了温州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大都市发展战略定位的确定预示着温州进入了以城市化带动的新一轮发展时期。

(二)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投资和消费带动的双轮驱动的阶段。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1.5亿元,同比增长89.2%,投资率达到52%,比上年增加825亿元,增幅首次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新增投资量超过“十一五”期间的累计总增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强动力;消费受物价上涨的影响略有放缓,但增长趋势不变;外需增幅回落。从美欧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已经基本释放完毕。在温州“十二五”规划的扩张性投资战略带动下,“十二五”期间,温州的经济增长动力将转向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随着温州大都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投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带动效应将逐渐降低,更长期的经济增长将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推动,所以要保证温州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环境,加大对创新主体的培育和科技投入。

(三)城乡统筹成为温州新的发展主题。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农房集聚为切入点的具有温州特色的城乡统筹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是一场涉及户籍、土地、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社会体制的全面改革,必将形成新的城乡关系。

(四)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截止2011年11月底,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1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2.5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9万人,参保率已达到90%以上;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04.1万人、87.8万人和68.6万人。全市应参合农民524.50万,实际参合农民519.37万,参合率达到99.02%。新农合全市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73元,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275.45元,分别比上年提高85.5%和96%。先后出台了《温州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办法》和《温州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联席会议制度》。

二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在当前扩张性投资带动战略的引领下,受银行信贷增长制约,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保障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民间信用危机和房地产限购限贷政策延续致企业资金周转能力下。降民间借贷危机严重损害了温州的商业信用,危机以后,一些外地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货款拖欠额度,进货商减少对温州企业的预付款额度,企业周转资金骤减。信用危机降低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影响企业的正常融资行为,借贷危机发生后,为规避风险,民间资金不断压缩借贷规模,并开始向债务人或融资中介抽资。房地产价格和交易低迷直接导致房屋变现能力差和房产抵押物缩水风险,上述因素都将降低企业资金周转能力,极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

(三)社会发展滞后,社会发展的多项指标位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浙江省发改委和统计局发布的2007-2010年全省11个地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估的结果看,温州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省倒数第三,在人口发展、生活质量、公共服务、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五项总指数中,除社会稳定指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他指数均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生态环境指数位列全省末位。

(四)过度追求物质利益、攀比、炫耀性消费、过度投机等不良社会心态蔓延,已经成为温州社会的集体焦虑。由此产生的社会行为扭曲、行为失范和诚信缺失问题,而社会诚信缺失和不计风险的逐利行为正是金融**爆发的社会因素。矫正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仅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保证更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建立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相匹配的投资策略。改变当前以银行为主的狭窄融资渠道,提升市场化融资的能力,拓宽投融资平台的资金融通渠道。一是由投资主体独立自主地进行筹资活动,包括扩股、贷款、发债,舍得让民间资金进入一些前景良好的项目。二是基础建设工程和社会保障工程。

根据项目资金的实际需要进行融资,防止过度融资,平衡投资资金需求与资金的期限和规模结构,注重项目的投资效益与偿债能力,控制债务风险。

(二)政府应增强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短期来看,需要积极争取更多的信贷资源和特殊信贷政策;成立财政划拨的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对陷入债务危机的企业进行债务重组或资产整合;综合运用国土、规划、税收等行政手段,对重点企业进行扶持。长期来看,应加强产业引导和扶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温州民间借贷危机重创了民间信用体系,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亚于釜底抽薪。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将有助于加快温州民间信用的重建,并由熟人经济向现代契约经济过渡。

(三)促进资源的城乡均等配置,振兴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共生共荣。巨大的城乡差别是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留下的现实后果,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农村则日渐衰败,温州是城乡发展“两极化”问题突出的典型。“十二五”期间,温州应抓住作为国家新一轮农村产

权制度改革试验区3年的试验期限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农村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激活农村内生发展资源,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生共荣。

(四)充分利用温州人经济发展温州。“十二五”期间,温州要达到年均50%的投资率,不仅要靠内源性资源的投入,还要积极利用温州人经济来发展温州。据统计目前有230万温商遍布海内外,是温州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最为宝贵和独特的资源,海内外温州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经济资源,还掌握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广大的产品销售渠道。当前正值国际经济转入低谷时期,而国内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温州要充分利用温商这个宝贵资源,积极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联络海内外温商,积极构建发展项目与资金、人才、技术的对接平台,抓住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机使更多的在外温商参与到温州新一轮发展中来,海内外温商同时也要抓住“十二五”期间温州的发展机会回乡投资兴业,内外合力使温州的资源在建设“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把社会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未来推动温州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在温州已经难以为继,政府急需转变发展思路。要破除那种认为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是经济发展包袱的误区,把社会建设提升到城市重大战略发展层面。杭州、宁波的经验已经表明,政府致力于社会发展不仅保障了民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持续大幅增长。

(六)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是一个极具地域文化性格的城市,瓯越先民很早就通过海洋从事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与大海的风浪搏击中砥砺出温州人坚韧的品质。受瓯越文化和永嘉学派的影响,自宋代以来就主张“义利并重”、“工商兼本”的功利文化。外界对温州人的印象也主要是会赚钱、投机以及精明。新的时代温州人给外界的印象需要提升,需要提炼新的温州精神。温州精神不仅要提炼保留温州地域文化中所积淀的最优秀的品格,比如诚信、坚韧、拼搏,更需要体现温州人具有世界眼光和人文关切的追求,比如友爱、包容、大

气、创新等等。提炼温州精神,不仅可以使城市精神成为温州人和新温州人共同认同的行为指南,也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相互融合尊重,对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日期:2009-9-2 六十年风雨兼程 六十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濒渤海,东依黄河,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1665.6平方公里,海......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冯卯镇党委、政府 今年以来,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镇特点,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认真谋划,突出重点,以招商引资、提高财政收入为目标,以......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2013年,我们密州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围绕建设东部新城,以招商和稳定为抓手,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立足街道实际,确立了“......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立足于促进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特色种植业、水生蔬菜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特色农业旅游”五大产......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提纲

    关于石安镇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汇 报 提 纲 中共石安镇委 石安镇人民政府 (2007年7月18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镇党委、人大、政府向光临石安镇检查指导工作的......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汇报材料 按照县人民政府全会安排,现将谭家山镇2015年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及下半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2015年,仍是谭家山转型升级、经济调优巩固之年。全年......

    奉节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2)

    奉节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2年2月) 一、基本县情 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西首,幅员面积4087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1个管委会,总人口105万。县情有以下特点: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奉节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