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全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以来,我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全员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准确研判分管工作安全风险项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用风险理论来指导安全生产实践,狠抓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全力确保运输安全生产的万无一失。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就机务运用安全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感受。我个人认为,要使安全风险管理在日常安全管理中彰显作用,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一、加强安全风险基础建设
加强安全风险基础建设,是安全风险管理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铁路机务部门而言,夯实安全基础工作,做好安全风险源头控制,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风险排查要细。按照“领导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岗位负责”的总体要求,管理人员要明确和落实自身岗位责任制,明确本岗位安全风险关键项目,分层、分类细化岗位风险点的关键项目和关键环节,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本部门安全风险问题库创建工作。
二是规章制度要精。我们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围绕安全风险关键项点,对所有的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安全措施进行全面的整章建制、动态优化,科学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按照《安规》220验收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管理效能要高。管理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生产一线,确保安全生产的动态管控,加大对调车作业、客车安全、重载列车高坡区段运行、人身作业安全等风险控制重点的检查盯控力度,进一步细化安全预案,牢牢把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四是落实结果要优。我们要时刻树立盛部长提出的“三个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重要思想,真正把保安全作为第一要务。一线乘务员做到出乘前充分休息,不得饮酒,出勤时认真核对IC卡数据及运行揭示,超前预想;整备时做好机车的全面检查,杜绝机车带病出库;调车作业中,严格落实三确认一控制;列车运行中,严格落实标准化作业,认真贯彻“服务旅客、创先争优”的思想理念,全面落实客车安全风险18条细化措施,提高操纵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旅客列车运行的绝对安全。
二、加强安全风险过程管理
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实现对安全管理的过程控制,主要包括安全风险的排查识别、分析研判、制定和落实控制措施等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化风险意识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前提。我们要利用交班会、学习会、上线添乘等时机向干部职工讲清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和路局“红线十条”等风险卡控制度,讲清安全风险管理的背景和现实意义,使安全风险意识深入到干部职工心中,让大家明白:安全风险可以砸饭碗、风险管理可以保饭碗。
二是加强过程控制是安全风险管理的关键。全面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机制,重点要做好对安全问题的分析、定责、考核、整改和追踪,掌控本部门高风险作业环节、岗位,下大力气重点对调度命令的接传抄、重载列车高坡区段防放扬、防途停、旅客列车运行安全、调车作业安全、人身作业安全等关键项目进行专项整治,确保关键项点不发生任何问题。今年以来,针对**运用车间筒仓作业一直在调车工况下
装车作业,改为由模拟监控数据装车,消灭了因装车过程中精神不好引发的重大安全风险,每日监控60列左右,每月监控1800列左右。针对客车在乘降所停车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研判,由人控停车改为机控停车,解决了客****次界牌乘降所和****次在****乘降所误过的风险源。针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点。值乘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遇到突发事故、疑难故障,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将基础规章、安全卡控措施、制动机使用、LKJ操作、非正常行车办法、机车应急故障处理等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上一口清;通过各种技术比武、学技练功活动强化实作技能演练,找到自身差距,针对性地补强短板,做到实作上一手精;通过总结梳理归纳机车故障、平稳操纵办法,编写乘务作业指导书,做到处理问题一本通。只有这样,才能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及时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风险,维护运输生产的安全稳定。
三、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安全风险管理的目的是消除风险、规避风险,只有积极完善各类办法,及时发现各类风险,才能提高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
一是树立抓小防大意识。我们对运输一线的各类安全信息要及时收集掌握,对现场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及时进行分析、处理,对重大安全风险进行现场调查、专题分析、立项攻关,从一线职工的两违分析中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做到从细分析,从深探究,从严防范。
二是推进标准作业落实。让标准成为习惯,干标准活,上标准岗,把标准化作业转变成作业习惯,转化成一种安全
责任。我们要通过开展各种学技练功活动,促进乘务标准化作业的落实,各级行管人员加强对关键时间、关键作业、偏远地区检查写实力度,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整改,重点解决一线乘务员饮酒、离岗、睡觉“三大顽症”问题的发生,杜绝简化作业程序的行为。
三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我们结合安全工作实际,以规范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为重点,明确安全红线范围和控制标准,加强对问题的考核问责,形成“有岗就有责、有责要尽责、失责必追责”的安全管理责任落实机制,不断提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考
关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考
安全风险管理就是针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故障,事故风险,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事故发生及损失,不断丰富完善行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把工作重点全面转向风险管理,从预防隐患的形式入手,实现一切安全风险的可控。我认为,全面推进安全风险管理,做好安全风险超前防范和过程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风险的防控理念,准确把握由风险到隐患、由隐患变成事故的客观规律,用风险防控的理念到引领我们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实践证明,事故是由隐患的存在和积累造成的,而隐患又是由风险的存在和积累造成的,因此,做好风险控制工作,就能消除隐患,进而遏止事故的发生。
二是要从源头做起,一方面我们必须着眼于全体干部职工树立真正的紧迫感,摒弃口头重视,思想、行动不重视的虚假紧迫感,把风险防控责任和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台设备,每一个工作环节,使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全方位,全过程抓住设备质量、安全管理、人员素质三个关键,技术监控、岗位培训、思想政治工作三个重点,认真辨识政策、技术、管理风险,控制重大危险源,消除危险点,切实做到安全生产形势可控。
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自身的管理方法。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培养每个职工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做好“人”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认真开展设备运用情况的分析,全面辨识风险点,研判风险源,做好“设备”的工作。此外,要全面落实对规对标,实现作业标准化,提高现场安全防护水平,做好“环境工作”。最后,必须要大力推进车间、工区安全生产对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做好“管理”的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员无伤害、设备无故障、系统无漏洞、管控到位的和谐统一。”
第三篇:“安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安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在铁路安全管理工作中引入风险管理办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这是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部党组提出的安全工作新思路。通过认真学习、深入领会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丰富内涵,我们切实感到这是完全符合铁路安全生产实际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实现铁路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行安全风险管理,基础是加强对安全风险的研判,通过对安全风险的科学管控和有效处理,强化安全风险过程控制,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不符合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的情况;对安全管理控制系统实时监测,随时掌握安全风险点的动态状况,及时发现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 “关键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强化安全风险过程控制。加强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从基础抓起。在管理方面,我们全面开展标准化车间、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建设活动。以确保高铁、客车安全为核心,以规范安全管理和落实作业标准为重点,进一步界定权责关系,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各个工作岗位;制定各岗位《安全风险控制流程图》,重点解决班组岗位之间横向结合性问题,形成权责明晰、运转高效、落实到位的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在人员素质方面,加大对职工的业务培训力度,建立职工学习技术业务激励机制。有效处置和消除安全风险。我们以高铁和客车安全为重点,对安全风险进行全面排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和解决。为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我们提出 “抓落实、盯问题、追责任、快整改”的工作要求。抓落实就是重点检查安全工作中不落实的问题,把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逐条兑现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每一名职工、每一项工作。盯问题就是对任何安全风险和安全问题,都紧紧盯住不放,认真解决。追责任就是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狠抓责任落实,严格事故定责和责任追究,杜绝不定责的现象。快整改就是对于危及运输安全,特别是客车安全的问题,立即整改,不拖不延;对于已经整改的要组织复查,防止
反弹。
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要运用文化的力量,增强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以职工身边的案例,对职工进行“安全第一”的警示教育。安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将应对风险的关口前移到落实标准化作业的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处置和持续改进,最终达到消除风险的目的。教育培养干部职工树立安全价值观,并自觉地转化为安全生产的内在动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第四篇: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实践__
工商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信息官 林晓轩
随着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现,商业银行在面临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同时,又面临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交融引发的新型风险——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大力促进了银行客户服务和管理水平,降低了银行的管理成本和交易费用;另一方面,银行对信息科技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日益加剧。近年来,监管部门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高度重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国内各商业银行在信息系统软硬件建设和安全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注意防范各类信息科技风险。在步入“十二五”信息科技发展新阶段之际,如何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是各家商业银行在规划未来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不仅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还事关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国家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日益重视,各监管机构均对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商业银行也普遍提高了对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
1.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金融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内银行纷纷上市并在全球金融格局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对于包括系统运行风险在内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得到了监管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各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日益重视。2009年3月,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和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方面,对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全面要求。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这些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对银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
2.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和提高IT治理水平的需要
根据IT治理模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与战略一致性、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等一起构成IT治理总体架构,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各家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对信息科技风险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从单一的信息安全转变为涵盖生产运行、应用研发、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全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银行的信息化程度和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在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后,商业银行更是普遍认识到信息科技一旦发生风险事件,不仅会影响业务的正常办理,还可能会对银行的声誉和市值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更为重视信息科技风险,这也相应对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3.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本要求 2004年正式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Ⅱ,)以及后续公布的BaselⅢ中,对银行风险的分类和定义进行了明确,强调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不仅要重视传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而且要将操作风险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并将信息科技风险明确划归至操作风险的范畴,从而使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成为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商业银行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有关举措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 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委员会”(ISACA)发布的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和IT审计工作的最佳实践指南,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关注IT治理、软件生命周期管理(即项目开发与变更)、IT服务交付与支持(即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几大领域。银监会《指引》规定,“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业务在商业银行应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同时明确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覆盖了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与维护、信息科技运行、业务连续性管理等内容。总体而言,商业银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从科技治理、生产运行、应用研发、信息安全等四个方面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措施。
多年来,工商银行坚持“科技兴行”、“科技引领”发展战略,建立了集约化的信息科技组织管理体系,并逐步建立了与国际大银行相适应的先进的科技体系和技术平台。自2006年起,工商银行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了全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上述四个领域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1.建立健全信息科技管理组织体系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础
根据银监会《指引》要求,工商银行成立了由行长任主任委员、主管副行长和首席风险官任副主任委员、各相关部门参加的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信息科技战略、科技制度和技术规范体系建设规划、信息科技重大决策事项及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推动信息科技治理建设,并定期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汇报信息科技战略规划的执行、信息科技预算和实际支出、信息科技的整体工作情况。同时,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下设技术审查委员会,负责重大科技项目方案的审查,确保全行信息科技架构体系的合理性和延续性。此外,近期工商银行设立了首席信息官,信息科技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依靠自行科技管理所积累的经验,工商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其中总行层面的信息科技管理制度达到126项,包括信息安全、系统、应用等七大类的技术规范超过100项,有效提升了全行信息科技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除了制度和规范约束外,工商银行将各项管理要求体现到系统平台中,实现了科技管理的自动化,确保各项既定管理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工商银行还建立了信息科技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机制,面向各级科技部门每年开展2次现场检查,每月利用各类技术管理平台定期开展1次非现场检查,并对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进展进行持续的跟踪、管理和考核,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2.认真落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职能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保障
根据银监会《指引》的有关规定,商业银行应设立或指派一个特定部门负责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建立由信息科技部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三道防线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共同防范和控制信息科技风险。
近年来,工商银行逐步形成并确立了由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相关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管理、风险监测、风险控制和评估、信息科技审计等方面分别相应落实有关职责,持续提升了全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有效控制了信息科技风险。特别是,根据银监会《指引》内容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参考借鉴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与审计等领域的最佳实践,2010年以来工商银行对第二道防线的工作职责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策略、信息科技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风险报告、业务连续性计划等六个方面认真落实第二道防线的工作职能。
3.有效防范生产运行风险是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关键
生产运行风险是信息科技风险的突出外在表现,工商银行始终坚持“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放在信息科技工作首位”的指导思想,并持续强化运行管理操作的各项措施,降低运行风险。
首先,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体系,根据系统安全等级在性能容量管理、灾备、监控等方面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措施,在保证系统对外服务水平的同时,也有效控制了科技成本投入。其次,建立了全行统一的信息系统运行监控平台,针对关键应用系统实现了面向业务可用性的监控目标,并建立了数据中心对一级分行、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的远程监控。再次,实现生产运行的自动化监控和操作,数据中心主机系统已经全面实现操作自动化,开放平台系统的操作自动化率也已经达到55%,既有效提高了生产运维效率,又切实降低了手工操作所带来的风险。最后,建立了主机核心业务的远程异地灾备系统和同城数据备份系统,实现了关键业务集中式营运中心的场地灾备,同时参考业界相关技术标准,建立了全行统一的应用灾备等级标准,针对全行200余个应用系统实施分等级的灾备保护措施,确保所有应用系统都具备灾备恢复能力;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工商银行正在规划按照“两地三中心”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运行和灾备体系。
4.信息安全贯穿于信息科技全流程,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银行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对此,工商银行认真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和审计检查等管理措施,并在客户端安全、互联网安全、应用交易安全等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技术防护手段。一方面,在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和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相关制度,落实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实施风险评估和安全检查、加强日常安全检测和管理以及安全教育等措施来强化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持续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控制措施,提升硬控制能力,近年来不断从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安全和客户端安全三个方面加强对信息安全的技术控制,有效控制了信息安全风险。
三、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需要科技部门和各业务部门共同推进、共担风险
从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实践来看,虽然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更多关注的是信息科技领域,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与业务部门息息相关。因此,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一项全局性工作,需要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和推进。
(1)在生产运行领域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方面,在信息科技部门灾备系统的基础上,需要业务部门制定业务层面的应急计划,指导业务人员在信息系统中断和恢复时进行业务的应急处理,从而与信息科技部门协同开展应急恢复工作。
(2)在应用研发方面,产品质量会引发系统运行风险,而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程序设计和开发缺陷等技术因素,也包括业务测试验证和需求不完善或质量不高等业务因素。因此,在应用产品研发过程中,需要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实现风险共担。
(3)在信息安全方面,信息安全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职责,除了信息科技部门外,还涉及信息及信息系统归属部门、信息及信息系统使用部门、内控合规部门、内部审计部门、保密管理部门等,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落实信息安全管理措施,防范信息安全风险。
总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需要银行业各方面共同关注和推进,也需要各家商业银行内部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打造一个安全的、抗风险的金融IT平台,促进银行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关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XXX国税局
XXX是农业大县,涉农行业发展较快。目前,XXX国税局辖区内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已达198户,2011年实现税收收入15973.05万元,占该局2011年总收入的31.14%,成为XXX的一项重要税源。由于部分涉农企业纳税意识、涉税风险意识较差,如何有效防控涉农企业税收风险,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之一。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收购发票管理难。收购对象难核实、收购价和数量难掌握导致了收购发票难管理。一是擅自扩大开具范围。对一些不该开具收购发票的购进货物行为,或根本不属于农副产品收购范围的开支,如收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运输费、包装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挤入收购价格,在发票开具上做手脚甚至虚开收购发票,借此来多抵扣进项税额。二是擅自扩大收购对象。从农产品经营单位、个体购入农产品,未按规定取得普通发票,为抵扣进项税额便自行开具收购发票入帐抵扣,或者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农产品即使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票,为多抵扣进项税额,不主动向对方索取专用发票,违规开具收购发票入账抵扣。三是擅自扩大收购价与量。在价格比较透明的情况下,就虚增收购数量;在数量易于盘点的情况下,就直接虚提收购单价,或收购低规格货物按高规格货物的价格填开,多抵扣进项税额。
(二)物耗水平掌控难。一方面农产品大多有保管期限,在收购、储备、生产环节上因管理不善易发生霉变,极易形成非正常损失,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企业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但部分企业依仗农产品难以盘点的特点,对这一部分损失不按规定进行处理,从而多抵扣进项税额。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产地和等级不同,其成份含量有所区别,投入产出比也不同。企业往往会以成份含量低为借口扩大投入量,虚增原材料生产耗用数量,虚增生产成本,从而造成帐外经营难查处,或将虚购的原材料进行账面消化,制造购进与耗用的假象平衡,最终达到偷税的目的。
(三)审核检查定性难。一是收购发票是企业自己开给自己抵扣,决定了其不可能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那样建立一整套防伪税控开票、认证、稽核系统进行监控。二是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票对象是农业生产者,他们来源分散,索要发票意识差,这又使手工交叉稽核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实行,税务机关很难一家一户找到这些人来验证发票开具内容的真实性。三是农产品收购交易大多采取现金结算方式,其资金流监控难。
二、加强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
2011年9月份以来,XXX国税局先后组织开展了籽棉收购加工、板材加工、家具制造、秸秆制炭、皮革等涉农行业专项税收检查与分析,强化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三项制度,夯实防控基础。一是专业化分析制度。以征收管理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收入核算科等业务科室为主体,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专业化分析小组,分别负责对籽棉收购加工、枣制品加工、板材加工、家具制造、皮革加工、秸秆制炭等涉农企业的税收分析。建立并严格执行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开展税源专题分析,及时准确地找出涉农企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对策。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深入企业采集信息,并与工商、地税、电力、水利、统计、银行、物价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和良好的数据共享机制,按月从各方获取有关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运转及产品购销价格、供销状况等信息数据,确保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纳税人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先后深入企业采集及获取第三方各类数据信息2000余条。
三是建立行业指引。深入企业调研,按照纳税人规模和行业特点,围绕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重点掌握了每个行业的概况、生产工艺流程、产品销售收入确认及税款实现、各税种涉税风险识别要素及分析方法,并在分析汇总各税种政策法规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XXX国家税务局农产品加工(籽棉)行业管理指引》《XXX国家税务局农产品加工(枣制品)行业管理指引》等4个涉农行业税收管理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召开三个会议,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一是召开一线征管讲评会。税源管理单位对辖区的征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重点突出对税收征管、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状况、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及征管难点疑点问题的排查解剖。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相互评议,发现不足,找到差距,交流经验。对疑点数据进行点评,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同时,强化税源管理单位整改落实情况的督导。先后开展讲评活动6次,挖掘出涉农风险性问题4类,下达督办单7份。二是召开涉税中介座谈会。召开了30余名涉税中介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涉税中介代表围绕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主题,阐述了税务中介组织在涉农税收风险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税务机关如何提高征管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税务人员建议涉税中介机构,充分理解好涉农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把关,协助税务机关更有效的防控涉农税收风险。三是举办涉农企业培训会。以税收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召开涉农企业培训会,向涉农企业进行宣传涉农税收政策,帮助纳税人准确区分自产自销、外购外销等业务,明确征免税范围,详细讲解正确开具、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取得普通发票的各项规定,重申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规定,要求企业作好规定动作。
(三)强化三项管理,实现全面监控。一是强化发票管理控虚开。对涉农企业进行大排查、大摸底,由企业提供《企业基本情况表》,通过对企业机器设备型号、能耗、工艺流程和工人数量等其本情况核查,对企业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推断出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再比对近三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审核后确定企业用票量,降低了发票使用量偏差;对农产品供货者进行回访,发现收购情况与企业实际申报不符的,立即停供发票,相关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开展日常巡查,详细核实企业发货单、运费等信息,核查供票情况,有效避免虚开发票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化台帐管理控“双流”。要求每个涉农企业均建立购销台帐,严格监控其资金流、货物流。企业对其购销货物的购销日期、产品品名、重量、单价、金额、出售人联系方式、运输车辆型号及车牌号、收款方式及金额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并由经办人签名核实。购进农产品入库核算时,必须在发票后附相应的过磅单、检验单、入库单、付款凭证等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对于大额购进农产品,实施税收管理员实地查验制度,结合本辖区农产品行业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大额查验标准,填写《大额农产品购进实地查验表》。企业每次发货前,税收管理员要详细记录发出货物的种类、数量、金额等信息,并出具实地核实报告。通过将企业发票使用量与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生产能力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严格控制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防范出现购销两张皮。目前,建立各类监控台账173户次。三是强化预警管理控税负。依托预警评估系统,重点分析各涉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缴纳税款情况,合理确定行业税负预警值,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业税负监管。各基层管理单位负责填制《一般纳税人行业税负监控分析表》,逐月登记一般纳税人销售收入、缴纳税款、税负等信息,每季度根据纳税人税负变化情况,参照同行业税负和本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积极开展评估和稽查。截至目前,评估入库税款399万元,稽查入库税款207万元。
三、加强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要从严格发票管理入手,强化预警监控分析,强化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高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一)强化监控,严把收购发票的抵扣关。一是加强收购发票的发售管理。对申请使用收购发票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严格把关,对不具备收购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发售。对取得发票领购资格的企业在发票发售上严格执行验旧购新制度,强化对其票面填写情况的监管。加强日常巡查,对帐簿不齐全,会计核算不健全,一律不允许领购和使用收购发票。二是加强收购发票的审核检查。建立收购价格采集机制,定期采集农产品收购价格,计算出各品种平均价格作为税务机关在审核检查收购发票、纳税评估时的监控参考值。建立部门之间协作机制,通过相关部门掌握农产品的预计年产量,建立农产品收购档案,在日常管理中与收购企业填开收购发票上的数量进行核实比对,防止虚抬收购数量。三是加强收购对象真实性的核查。对纳税人发生大宗农产品收购业务,派专人深入现场核查,审核该项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定期对开具的收购发票进行一定比例的随机抽查,由税收管理员按收购发票上填开的销售人、地址、身份证号等情况下到村组进行必要的回访和查验。
(二)加大涉农企业监控力度。一是加大盘存巡查力度。加大对涉农企业盘存力度,月中对上月或上几个月的收购加工吨数、销售吨数和自用吨数累加计算,根据耗电量、加工量及产量,匡算产销情况。二是强化台帐管理。要求每个农产品企业均建立购销台帐,税务部门建立监控台帐,严格监控其资金流、货物流。三是强化预警管理控税负。依托预警评估系统,重点分析各涉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缴纳税款情况,合理确定行业税负预警值,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业税负监管。
(三)加大纳税评估的力度。对收购价格偏高、收购量比同期大幅增加、税负低于行业预警值、产销能力不符等异常情况的涉农企业
要作为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对企业农产品进项税额的评析,主要利用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市场合理价格是否相符、农产品的物耗率测算企业当期耗用的农产品数量,据以判断企业当期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数量是否属实,是否存在虚增收购数量、虚报进项税额的问题。对企业销售收入的评析,主要利用产成品的投入产出率来进行测算企业当期的产量,据以判断企业当期的产成品销售数量是否属实,是否存在瞒报销售数量、少报销售收入的问题。
(四)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加大稽查力度,对通过评估发现有虚开收购发票的、长期纳税申报明显异常、税负偏低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合理价格一定比例的、长期发生亏损的等企业进入稽查程序,对违规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纳税人,应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严从重处罚,增加其违法成本。
(五)强化税法宣传,提高纳税遵从度。面向企业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强调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额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额在法律责任上的等同性,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纳税遵从度。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提高税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严格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涉农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就涉农企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税收风险向当地政府领导进行汇报,争取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