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与优化思考
(一)风险管理及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近年来各地都在研究探讨的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过程。
(二)税源监管风险
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决定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三)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法律适用过当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管理在税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源提供的确定性与税收管理不确定性是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成因
目前大部分管理分局以属地分片、分责任区管理为主,仍采取传统的以人海战术为主要特征的拉网式、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对所有的纳税人实施均衡管理,缺少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管理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陷入什么都想管,但什么也管不好的怪圈,所谓管理只停留在催报催缴、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等表面工作上,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税源管理的需要。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必然要求税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理念科学划分管理对象,日常管理有的放矢,突出税源管理重点,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少数重点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也应放在这些重点税源上。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集中优势力量,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管理,堵塞其税收管理漏洞,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效能,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二)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征管质效的需要
纳税人故意偷逃税款,税务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不高,是导致税款流失,出现税收执法风险的两个重要因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等手段,对纳税人不依法准确纳税造成税款流失的风险进行确认,对不同风险程度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有效引导税务干部正确执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风险。另外,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对象不同特点,分行业、分规模,分别制定管理办法,有效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行业税负的公平,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三)实践税收风险管理是合理有效配置征管资源,形成税源管理合力的需要
目前基层税务部门普遍存在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矛盾,即上级税务机关对工作的要求和标准高,而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纳税人的数量逐渐增多,而管理人员相对较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增加人力资源来加强税源管理已无可能性。通过引入税收风险管理,按照纳税人风险度,实施差别化管理,集中优势力量应对高风险,能够使有限的征管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税收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不够科学,法律级次低、变动频繁,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
3、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4、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工作中的深化和探索
(一)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
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征收管理、税务稽查等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财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不断提升征管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税收征管工作夯实数据基础,推进“信息管税”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关注企业重大事项监控税务风险
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变更等。企业战略规划包括全局性组织结构规划、产品和市场战略规划、竞争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包括重大对外投资、重大并购或重组、经营模式的改变以及重要合同或协议的签订;重要经营活动指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跨国经营业务的策略制定和执行;企业高管包括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人员以及行政、运营、人事、财务、市场、销售、信息、技术、质量、公关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企业的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和重要经营活动、企业高管的变更等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其中也包括税务风险。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三)建立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注重将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与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相融合,强化税收风险识别和衡量排序。目前以省为单位的统一征管系统的建立,已实现全省范围的数据集中,也为加强对税收数据的集中分析、评估和利用提供了少量而准确的基础信息。但是,税务机关的信息量还远不能适应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内部信息虽集中但共享性不够,外部因获取途径不足而大量流失有价值的涉税信息,因此必须拓宽信息,特别是外部信息收集渠道,县局级可利用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收集其他各部门占有的纳税人信息,基层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可以结合日常工作收集纳税人信息,同时利用基层管理平台中疑点库实现分类整合和共享,可建立行业数据模型,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对风险点进行风险识别。利用估算技术,预测风险的概率和预测风险的强度,衡量排序风险度,针对不同级别风险度选择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四)建立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以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以风险管理步骤设置运行节点,形成互控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事项从整个过程上看,表
现为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风险应对调查和复核;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风险成效评价。就县级税务机关而言,可按照控制原理,将上述事项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部分,分别设置运行节点。事前控制包括: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排序、拟定计划和分配任务,由县级局机关业务部门负责;事中控制包括:风险应对调查和处理,由管理分局、专业评估分局和稽查局分别承担;事后控制为风险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由业务科室和监察室负责。风险成效评价由机关业务部门负责,这样风险确定、处理、跟踪、反馈和复核,分别由不同部门实施,形成有效的内部税源监控机制。
(五)建立完善各环节操作规范强化执法监察
健全的岗位职责体系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要通过合理分权、规范工作流程,形成一个管理严密、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税收管理体系,确保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对偏离执法责任制及岗责权限的内部人员亮出“红灯”,实施内外环节的“双重监控”。当前,要重新思考修改和完善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按照风险管理目标体系要求对管理员的税收执法权进行合理分解和有力监督,变“淡化责任、疏于管理”为“责任明确,监控到位”,最大限度地堵塞税收流失漏洞。
第二篇:税收风险管理的初步实践与优化思考
税收风险管理的初步实践与优化思考
——无锡市国家税务局《风险管理》课题组
导论:追求征管成本最小化和绩效最优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与破解征管资源瓶颈,实现税收征管效能最大化的组织目标有高度的契合。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实践中虽已有所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限于主客观各方面的条件制约,尤其是在思想认识、资源配置方式、信息化支撑、风险应对策略和流程,以及征纳沟通和纳税服务等方面还达不到“管理有风险纳税人”的风险管理要求,现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尚未凸显其对税收征管效能的催化作用。因此必须从上至下全方位牢固树立以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取代管理所有纳税人的理念,努力达到“全力引导纳税遵从、集中针对风险管理、努力减少遵从风险、有效保护纳税人权益”的核心组织目标,进一步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完善和应用多种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分类管理模式,创新纳税服务体系,以全方位、多层次、全流程的联动风险管理机制促进税收征管效能和纳税遵从度的显著提高。
一段时期以来,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控制系统,已在金融、保险、航运等行业得到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提高税收遵从度和征管效率,实现科学管理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去年12月,总局局长在全
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要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可以预见,税收风险管理必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税收征管工作的基本理念。本文拟从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着手探讨深入应用该理论指导税收征管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
193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最早提出了风险管理一词。近10年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下属财政事务委员会(简称CFA)长期致力于现代税制及税收管理问题研究,并在税收风险管理领域取得了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OECD组织中很多成员国已经开始推行税收风险管理,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代表了现代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在我国,也有不少地方的税务机关敏锐地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可能是提升征管质量,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有效手段,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积极引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进一步深化了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我省各级国税机关在省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成效明显。省局周苏明局长在接受《中国税务》访谈中明确指出: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一段时期的实践,我们也认识到: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关键是要按照集中力量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的要求,通过优化征管业务流程、合理配臵管理资源、完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识别、估测、评价风险,来实施有效控制和科学应对,最终实现纳税遵从最大化的组织目标。
二、税收风险管理实践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地税务机关将风险管理引入税收征管领域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税收风险管理也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各地税务机关从有效控制纳税风险和降低征纳成本出发,积极探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实践成效
1、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得到认同。在各级领导的大力倡导和宣传发动下,各级国税机关已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对征管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征管实践中已开始主动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并将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探索列入重点工作付诸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已为各级国税机关初步认同。
2、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基本确立。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以“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环节的税收遵从风险控管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诸环节的逻辑关系得到进一步明确。
3、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支撑初具规模。从江苏省国税系
统的情况来看,经过各级数年的努力,已整合形成了以税收征管系统(CTAIS2.0系统)及外挂金税系统、执法管理系统和出口退税系统为主体的信息采集系统,以监控决策系统为主配合各地开发的行业分析、风险特征库等系统构成了风险分析、识别系统,以基层管理平台、流程管理系统和纳税评估、稽查软件构成了风险排序、应对、反馈和绩效评价系统,信息化支撑体系已初步建立,应用系统分析排查和应对风险信息在各层级进展顺利。
4、征管资源配臵创新收效良好。根据风险等级程度和复杂程度的不同,相应调整资源配臵。通过管理员制度创新进一步明晰了管理员的责任区职责和风险管理职责,把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提高了风险监控的专业化程度;通过推行县(区)级机关实体化减少市、县(区)级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县(区)级机关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并通过设臵专业岗位、建立专业队伍,将最优的征管资源配臵到最高等级、高发和高难度的风险应对岗位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县(区)级税务机关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5、税收风险控制取得初步成效。以税收风险管理强化税收征管的工作思路确立以来,各地加强了税收宏观分析、行业分析和重点风险分析,深化了对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经济形势和区域经济特点等因素影响税源变化的规律性探索,强化了行业税源分析、评估与监控,加强人机结合查找问题,应对风险,堵塞漏
洞,有效控制了涉税风险的发生。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综上所述,税收风险管理已经起步,但仍处于探索阶段,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瓶颈,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试作以下分析:
1、治税理念的偏差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制约仍然存在。第一,从管理层面来讲,基于全面防堵骗逃税收的治税理念,不论有无实际税收风险一概视为存在风险,不论风险等级大小,均实施无差别的征收管理,导致征纳双方缺乏互信;同时税务机关为预防纳税人“钻空子”而设臵了繁琐的管理流程、增加了大量的调查审核环节和众多的附报资料要求,征管力量偏重于风险全面预防,未集中力量管理存有风险的纳税人,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应对风险,反而造成征纳成本大增、征收效率偏低。第二,从执行层面来讲,内外部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未达到完全统一,提高税收遵从度未成为征纳双方的共同目标。一方面,内部部分税务干部对风险管理新理念、新方法的认识不统一、理解有偏差、掌握不到位;另一方面,外部纳税人的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不强,为谋取私利逃避纳税义务的侥幸心理长期存在,而自我预防并修正风险的主动性缺乏,控制和预防税收风险的能力不高,税法遵从度低。
2、征管资源配臵仍不尽合理。一方面,受制于机构设臵、征管模式和人力资源结构等瓶颈,未能按照“管理有风险纳税人” 的要求合理配臵征管资源,未做到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客观上国、地税两套机构并存、管理层级多达五级和管事与管户合一的现状,限制了现有资源按风险管理流程的要求进行合理配臵。另一方面,资源配臵上偏重行政管理和业务审批,形成了管理人员过多而一线人员不足、日常管理任务重而税源管理力量欠缺、审批职责过重而风险管理力量不足的局面。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更多地处于管理岗位,不承担风险管理的职责,导致风险管理人才在质上的不足,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3、信息采集利用的局限性仍很大。首先,受制于交易信息申报、报送义务和举证责任等立法现状,当前各级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物流、现金流信息数据无法取得,立法上对交易第三方的交易数据报送也未设臵法定义务。其次,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水平和整合水平不高,使各种信息分散在各层、各个系统中,各系统间又缺乏有效整合,信息的集中度、共享度不高,有限的信息资源未能得以充分利用,导致风险分析和识别质量不高,指向性不强,不能适用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再者,由于眼下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了风险特征指标系统的归纳和提炼,缺乏实践验证的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应当进行更深层次、更广层面的应用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税收风险管理应确立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高税收征管效能,必须从上至下紧紧围绕“全力引导纳税遵从、集中针对风险管理、努力减少遵从风险、有效保护纳税人权益”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优化征管资源配臵,完善和应用多种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纳税服务,健全落实税收风险管理联动机制,高效应对遵从风险,积极促进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管效能的长效提高。
(二)税收风险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积极促进税收遵从,提高征管效能,我们认为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科学管理原则。即按照风险等级的高低程度,科学确定不同的组织形式和风险应对方式,最大限度地消除税收风险,努力提高税收征管的效能和纳税遵从度。可以按照差别管理原则或“二八理论”来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集中力量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问题,统筹解决次要矛盾和次要方面问题。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当集中优质资源优先解决重点税源的高等级风险,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逐步解决一般税源的低等级风险,对于影响税源极小和风险发生概率较低 的风险点可以暂时容忍。
2、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坚持以促使纳税人自我修正税收风险为主,以惩处恶意违法和拒绝自我修正为辅。一方面,要尊重纳税人,积极提供优质、便捷、实效的纳税服务,对主动遵从税法的应当给予鼓励,对愿意遵从但不会遵从、出现轻微风险的应当予以容忍并加强辅导,给予提醒自我修正的机会,奖励自我修正风险,以服务赢得纳税人信任和配合,促进纳税遵从;另一方面,加强打击恶意不遵从税法行为,以强制性措施保护税源,消除风险。
3、人机结合原则。既要发挥信息化技术在信息归集、过程规范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规范风险管理的全过程,确保操作规范;又要发挥税收管理人员在纳税人信息掌握和实际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有效开展风险识别、风险应对,切实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效能。
(三)税收风险管理应建立健全的机制
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控制纳税遵从风险为主线,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机制、层级管理机制、风险识别排序机制、差别化应对机制和考评监控机制为抓手,着力构建上下互动、分工明晰的税收风险联动管理体系。
1、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机制。税收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各岗位的共同努力。建立健
全税收风险联动管理机制,有利于加强税源管理各部门、各环节在数据分析发布、风险预警监控等多个方面的协同。进一步深化联动管理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应当在省、市、县(区)局三个层级联动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在各级联席会议的框架内,围绕税收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注重横向、纵向联动,扎实推进各税种联动分析、联动评估、联动检查,征退联动和信息资源联动,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税源联动管理架构内组织好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整合机构职能、管理资源、数据信息、应对任务和应对流程。通过健全和落实风险联动工作制度,确保所有具有风险识别、应对等职能的部门共同对所有来源的涉税风险数据信息和风险应对任务进行整合,实现一户式发布和一站式处理,努力减少多头下户调查、检查现象,有效减少资源的浪费。
2、税收风险层级管理机制。税收风险管理不仅要注重联动,更要注重分级,明晰各级风险管理职责。要在各级管理层之间,根据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划分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在确立省市局起风险管理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明确省、市、县三级分工。省、市级国税机关主要负责目标规划、情报交换、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开发风险分析系统、发布宏观税收风险信息、监控考评风险应对成果等;县(区)级国税机关主要负责采集风险信息、提出完善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议、直接应对处理重点复杂风险、指导督促下级开展风险管理并做好情况反馈;基层分局主要职责是对
一般性税收风险的直接应对,并负责风险信息的补充采集。
3、税收风险识别排序机制。风险识别排序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主要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建立多层级的税收风险分析制度。加强风险分析是提高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要在各个层级建立科学的分析制度,明确分析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合理设臵分析岗位,深入开展各层级的税收风险风析。二是要建立“上下结合”风险识别制度。要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风险联动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在认真分析省级下发的风险特征指标基础上,结合市级指标和提炼基层单位发现的风险指标,科学筛选,合理排序,确定全市范围内的重点风险领域及方向。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通过风险信息分析系统发现发布风险信息和应对任务,另一方面要有效调动基层税收管理人员主动发现、采集风险信息,自下而上地汇总、上报风险信息,增强系统发现发布风险的能力和准确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三是要突出县(区)局和基层分局综合业务部门的再分析作用。对上级下发的税收风险指标及风险度排序,可以根据本辖区征管实际,合理调整风险级别,科学确定风险等级。同时,各层级都要重视实施应对前的案头分析工作,结合纳税人具体情况和历史处理信息,将抽象的风险指标还原到具体的涉税事务中,判定问题的具体所在和应对工作的重点及方法。
4、税收风险差别化、多层次应对机制。一方面,不同等级的税收风险对税源安全的影响程度不同,应区分不同的风险等级
建立差别化的应对机制。各级国税机关在风险应对工作安排时要区分轻重缓急,体现成本效率原则,按照从低到高和纳税人自我修正的态度而采取差别化应对措施。对经税务机关排查分析认定为无风险或风险微小,可以直接反馈风险应对结果;对一般风险,由税源管理员或责任区管理员批量或单个发出纳税提醒函,进行系统性税法宣传辅导、要求纳税人自查自纠;对经基层税务部门(农村分局、科室)负责人确认需要下户调查消除税收风险的,由责任区管理员通过实地调查、巡查核查、实施日常检查、约谈、宣传辅导等方式进行风险应对;对评定较大风险的纳税人,由税源管理员按规范的程序实施纳税评估、涉外审计和反避税调查等措施以核查其风险;对评定的重大税收风险或经约谈、提醒后未自行修正或未完全自我修正且仍存在重大风险可能的纳税人,经本级税收风险管理联动会议审议后,直接或由税源管理部门移送稽查部门进行稽查。要对各种应对结果进行跟踪问效,直到风险基本消除。另一方面,税收风险涉及到各个层级,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应对组织,展开多层面的风险应对。首先,市、县(区)两级的直接应对。主要是对重大事项,包含稽查部门、专业评估部门、大企业管理部门、国际税收部门和组织专业团队的直接应对。要积极推进县(区)局实体化试点工作,加强对高风险纳税人风险应对的指导,尽量多地下放审批审核权限到基层分局,上收复杂事项的应对,积极组织参与对重大、复杂税收风险或地区、行业性风险的应对工作。其次,是基层分局的风险应对。对接收 的应对任务,基层分局要合理选择应对措施并按时限、保质保量地完成。高等级税收风险的应对工作,通过专业部门、专业科(股)或者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一般税收风险的应对,由责任区管理员负责。对具体的风险点,要结合实际逐一排查,妥善处理和化解。另外,对日常事项管理中发现的疑点,要及时上报上级局,从而形成风险信息上下畅通的良性循环机制。
5、税收风险考评监控机制。为了科学客观地反映风险识别和应对的绩效,加强对各环节风险应对过程及效果的跟踪、监督和控制,需要建立一套税收风险考评监控机制。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手段统计各风险项目的应对结果,并据此对管理系统所识别的风险项目、风险程度进行验证,确定是否存在有风险的纳税人、是否存在对税源安全有危险的风险项目以及风险程度是否达到必须应对甚至必须启动严格的检查流程的等级,以便对风险管理系统的工作效能进行评估。另一方面,要形成能够全面监督各岗位风险应对进度、应对程序、应对方式的机制,通过跟踪控制、结果审核和抽查复查等方式检查风险应对的质量,杜绝敷衍应付,增强各岗位风险应对的责任意识。
(四)税收风险管理应强化四个方面的基础建设
深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解决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抓好认识、人才、信息和环境四方面的基础建设,是实现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所在。
1、进一步深化以税收风险管理为核心理念的组织文化建设,浓厚税收风险管理氛围。组织文化在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要以建设有利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文化为抓手,积极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一是要大力培育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文化。要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与激励全体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形成共同愿景,做到思想认识上统一,行动落实上践行,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纳税遵从最大化的组织目标共同努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管理税收风险的能力。各级国税机关要大力开展对各岗位人员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应对、跟踪监控等技能和税收管理、评估、检查等执法能力的培训,积极调动税务干部在风险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干部自发寻找和发现日常管理中的风险点,积累和提炼税收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通过业务培训和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和应对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三是要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可以通过明晰省、市、县局管理层在税收风险管理格局中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各管理层优势和作用。在管理机制上,可以联席会议为载体,整合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形成统一扎口、分类牵头、有序整合、协同部署的工作体系。四是可以通过制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要求和指南,引导规范全体成员的管理行为,切实落实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目标。
2、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臵,打造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努力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能力。决定人的活动效果的是人的
能力。一是要以人才建设为抓手增加人才储备。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全面开展流程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干部队伍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的整体能力。二是要组建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对重大、复杂风险实行团队管理。要尽可能集中数据分析、财务审计、涉外经济管理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组建较为固定的专业风险管理团队,对重大、复杂风险问题,集体解剖,研究对策。三是要优化人力资源配臵,切实推进管理员制度创新和县(区)局实体化。首先,要以管理员制度创新为着手点,合理划分责任区管理和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完善税源风险管理方式。责任区管理负责责任区内纳税人的所有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纳税评估以及调查、巡查、协查等各项业务,同时也有查找和发现税收风险的职责;税源风险管理负责风险的分析识别,从事普遍性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的直接应对以及一般纳税人注销、大企业管理等重点复杂管理事项的处理,开展专业性纳税评估等。通过明晰责任区管理与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努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与责任区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方式。其次,要以推进县(区)局实体化为着力点,强化县(区)局风险管理职能。重点是通过简化优化流程,尽可能多地将县(区)局审批审核权限下放至基层分局,上收复杂风险和管理事项的应对,集中力量重点开展情报管理、规划管理、风险的分析识别和等级排序,并组织行业性风险应对,直接开展对涉外审计、反避税调查等复杂风险的应
对,强化县(区)局风险管理职能。与此同时,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到征管一线和税源风险应对环节,消除人力资源多层级平铺式配臵,强化县(区)局风险管理的力量。
3、进一步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强化信息管税能力。完成各分析系统与基层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整合,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准确找出“有风险的纳税人”,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
首先,要进一步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建立一个高效的情报管理系统,掌握足够、准确、适用的涉税交易信息。一是要通过税收立法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应当通过税收立法明确规定纳税人的申报举证责任和第三方如实报送涉税交易信息的义务,明确纳税人应当自主申报、自负其责,一旦出现未如实申报或未按法律规定详尽、真实地提供交易凭证时,即丧失要求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的权利;而所有涉税交易的相关方和信息储存者,包括交易中间人、海关、外经、金融、行业协会等都依法负有向税务机关报送所有交易信息的义务,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从而提高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占有量。二是要提高涉税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信息数据的质量。要利用税收检查、资格年检和日常调查等法定执法行为,全面收集纳税人的动态信息,并通过分析各种渠道发布和透露的涉税交易信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同时通过数据纠错、动态维护、“日清月结”等措施,保障征管系统内存储的涉税数据的准确性,以高
质量的涉税数据为高水平的风险分析打好基础。
其次,要完善税收风险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优化税收风险特征库。要在省局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市级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从政策分析、管理分析、税收分析、案例分析、经验分析等多个层面寻找税收风险发生的规律和风险源头,逐步完善政策调整带来新的风险特征,不断提炼基层单位发现的风险指标,最大程度地运用好各种涉税数据资料,从中寻找存在税收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等级分布规律,归纳提炼出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设定和调整各风险指标的规模、强度、权重等参数和等级分值计算公式,完善识别和排序税收风险的特征库。
第三、要优化税收风险识别和应对的流程,开发应用好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要整合利用好现有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中的监控决策系统和其他风险分析管理软件,完善基层管理平台的风险信息发布及任务管理功能,优化征管流程管理系统的风险应对功能,增强各系统之间的监控与协同,实现环节控制和流畅运行。同时,要以风险识别和应对为核心,进一步合理界定风险信息采集、录入、审核、识别、赋值、排序、发布、接收、应对、反馈、评价、监控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要求,形成顺畅有序的管理流程,并研究开发整套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信息省级集中的优势,开发、整合和优化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整合数据归集和发布口径,完善风险特征库设臵,优化风险排序规则,以实现“风险
有效识别、等级精确排序、应对绩效最优”的目标。建议重点关注对纳税人财务核算数据指标的分析,从探索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的财务数据跟税收指标的关联性入手,以企业财务风险折射企业税收遵从风险,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企业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在财务指标的选择和参数的确定上,将指标按反映企业税收负担状况、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营运能力和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分组并设立若干指标,通过间接判断矩阵得出这些指标对目标层(税收风险)的权重大小,最后分别采用其中权重最大的若干指标作为解释制造业企业和非制造业企业产生税收风险的变量因子,这些变量因子分别表示企业目前的资金流动性、收益保障性、长期赢利性和规模等特征。最后,通过对大量样本企业的数据进行税收风险判别分析,计算出产生税收风险的临界值后得到税收风险概率值,按该值的高低将纳税人划分为若干不同风险等级。为弥补在权重参数的确定中人为的因素对概率值准确性的影响,以及减少临界值附近的偏差对模型合理性的影响,我们还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即通过模型计算得出企业的初步风险排序后,结合管理员了解的企业涉税的定性指标和自身积累的税收工作经验,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作进一步排序调整;并将税收指标和财务指标相结合,把经过再排序后的风险等级和企业的税收指标(如企业的税收负担率和行业负担率)有机结合,对企业的风险等级再作进一步的修正,更进一步增加企业风险排序的准确性。
第四、要充分发挥税收征管一线的优势,注重“活”信息的采集和分析,自下而上地探索新的风险分析思路。在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基层单位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管理方式创新,通过最贴近纳税人的管理活动及时掌握税收风险之所在。建议尤其注重细分行业税源的风险分析,科学反映纳税人风险程度,健全民用品制造、销售行业的管理。应通过日常巡查掌握制造业纳税人的设备投入、生产工艺、经营面积、产能库存、资金往来、能耗物耗等情况,找出纳税人实际生产规模与销售规模、能耗费用与产量产值之间的非合理差异,认真查找解决销售不开票不申报的风险;通过规范开票明细化管理和货物入、存、提库单据管理,掌握发票流与货物流配比情况,解决其账面库存与实际库存的差异不易发现的问题,切实防范和解决商业一般纳税人经销民用货物倒卖增值税专用发票“空额”的风险。
4、进一步完善纳税服务,积极深化和改进税收风险管理。纳税服务有助于增强纳税人防范遵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纳税服务帮助纳税人了解、履行纳税义务及享有的合法权利,可以引导纳税人进行自我审核、自我约束、自我修正。运用服务手段提高纳税遵从度,在很多情况下,具有低成本、非对抗、效用持久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优化纳税服务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税收风险管理的深化和改进。
(1)转变观念,严守 “罪刑法定”执法思想,以平等的法律地位对待纳税人。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和执行法律,只要没有
证明其确实存在违反法定禁止行为的,就不应与个别违法者一样限制其权利的行使,不能仅凭主观臆测就判定其存在风险而对其采取歧视、敌视态度;要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既不能对未证明有风险的纳税人妄加猜测滥用管理权,也不能对现实的税收风险视而不见导致玩忽职守。另一方面,要切实保证纳税人对税收执法的监督权,通过建立 “12366”热线电话服务和网上办税服务厅等交流渠道,完善举报投诉中心及行风监督的运行,确保纳税人的诉求可以畅通地传递到国税机关并予以正确解决,从而建立良好的征纳互信,为强化风险管理促进纳税人自我修正风险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2)更新理念,坚持纳税服务与风险管理并重,提高纳税遵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震慑、处罚等刚性手段提高纳税遵从的传统思维方式,把建立征纳双方友好、互信、合作关系作为提高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通过指导纳税人建立涉税风险内控预警预告机制,从行业风险、内部控制、宏观政策、经营状况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涉税风险分析评估,及时发出预警预告,促进纳税人自我发现和修正纳税风险,减少未遵从税法而造成的额外损失,努力营造征纳互信、和谐合作的税收风险管理外部环境,积极促进纳税遵从。
(3)深化内涵,努力拓展纳税服务方式,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深化和改进。要积极推动纳税服务由浅层次的形象服务向深层次的实效服务转变,一是要通过简化优化办税流程,简并报送
资料,加快审批权限向基层下放,减少流程环节和运行时间,提高办税效率;二是要通过网上办税服务厅和政务公开渠道详尽公开办税指南,发展电子政务,实施网上预审和远程办税;三是推行同城通办和无纸化办税,缩短办税半径和减少纳税费用;四是要推行服务流程监控,提高内部办税效率,履行服务承诺;五是要通过推行办税提醒和风险提醒,辅导企业建立税收风险内控机制,积极帮助纳税人减少不必要的税收损失。通过以上举措为纳税人提供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服务,引导纳税遵从。
(执笔:邓敬东、张青华)
参考文献:
1、周苏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 挖掘税收增长潜力。《中国税务报》2009年7月15日
2、周苏明:实施税收风险管理 推进征管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税务》2009年第11期
3、张巧良、鞠刚:基于中国企业文化的GRC整合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
第三篇:关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XXX国税局
XXX是农业大县,涉农行业发展较快。目前,XXX国税局辖区内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企业已达198户,2011年实现税收收入15973.05万元,占该局2011年总收入的31.14%,成为XXX的一项重要税源。由于部分涉农企业纳税意识、涉税风险意识较差,如何有效防控涉农企业税收风险,成为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之一。
一、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收购发票管理难。收购对象难核实、收购价和数量难掌握导致了收购发票难管理。一是擅自扩大开具范围。对一些不该开具收购发票的购进货物行为,或根本不属于农副产品收购范围的开支,如收购人员的工资、差旅费、运输费、包装费以及招待费等费用,挤入收购价格,在发票开具上做手脚甚至虚开收购发票,借此来多抵扣进项税额。二是擅自扩大收购对象。从农产品经营单位、个体购入农产品,未按规定取得普通发票,为抵扣进项税额便自行开具收购发票入帐抵扣,或者从一般纳税人企业购进农产品即使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票,为多抵扣进项税额,不主动向对方索取专用发票,违规开具收购发票入账抵扣。三是擅自扩大收购价与量。在价格比较透明的情况下,就虚增收购数量;在数量易于盘点的情况下,就直接虚提收购单价,或收购低规格货物按高规格货物的价格填开,多抵扣进项税额。
(二)物耗水平掌控难。一方面农产品大多有保管期限,在收购、储备、生产环节上因管理不善易发生霉变,极易形成非正常损失,按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企业存货发生非正常损失应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但部分企业依仗农产品难以盘点的特点,对这一部分损失不按规定进行处理,从而多抵扣进项税额。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产地和等级不同,其成份含量有所区别,投入产出比也不同。企业往往会以成份含量低为借口扩大投入量,虚增原材料生产耗用数量,虚增生产成本,从而造成帐外经营难查处,或将虚购的原材料进行账面消化,制造购进与耗用的假象平衡,最终达到偷税的目的。
(三)审核检查定性难。一是收购发票是企业自己开给自己抵扣,决定了其不可能和增值税专用发票那样建立一整套防伪税控开票、认证、稽核系统进行监控。二是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票对象是农业生产者,他们来源分散,索要发票意识差,这又使手工交叉稽核工作无法及时有效实行,税务机关很难一家一户找到这些人来验证发票开具内容的真实性。三是农产品收购交易大多采取现金结算方式,其资金流监控难。
二、加强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
2011年9月份以来,XXX国税局先后组织开展了籽棉收购加工、板材加工、家具制造、秸秆制炭、皮革等涉农行业专项税收检查与分析,强化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建立三项制度,夯实防控基础。一是专业化分析制度。以征收管理科、政策法规科、税政科、收入核算科等业务科室为主体,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专业化分析小组,分别负责对籽棉收购加工、枣制品加工、板材加工、家具制造、皮革加工、秸秆制炭等涉农企业的税收分析。建立并严格执行分析例会制度,定期开展税源专题分析,及时准确地找出涉农企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对策。二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深入企业采集信息,并与工商、地税、电力、水利、统计、银行、物价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和良好的数据共享机制,按月从各方获取有关纳税人生产经营、资金运转及产品购销价格、供销状况等信息数据,确保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纳税人的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先后深入企业采集及获取第三方各类数据信息2000余条。
三是建立行业指引。深入企业调研,按照纳税人规模和行业特点,围绕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重点掌握了每个行业的概况、生产工艺流程、产品销售收入确认及税款实现、各税种涉税风险识别要素及分析方法,并在分析汇总各税种政策法规依据的基础上,建立了《XXX国家税务局农产品加工(籽棉)行业管理指引》《XXX国家税务局农产品加工(枣制品)行业管理指引》等4个涉农行业税收管理指引,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召开三个会议,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一是召开一线征管讲评会。税源管理单位对辖区的征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重点突出对税收征管、税源监控、风险管理状况、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及征管难点疑点问题的排查解剖。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相互评议,发现不足,找到差距,交流经验。对疑点数据进行点评,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同时,强化税源管理单位整改落实情况的督导。先后开展讲评活动6次,挖掘出涉农风险性问题4类,下达督办单7份。二是召开涉税中介座谈会。召开了30余名涉税中介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涉税中介代表围绕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主题,阐述了税务中介组织在涉农税收风险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税务机关如何提高征管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税务人员建议涉税中介机构,充分理解好涉农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把关,协助税务机关更有效的防控涉农税收风险。三是举办涉农企业培训会。以税收宣传月活动为契机,召开涉农企业培训会,向涉农企业进行宣传涉农税收政策,帮助纳税人准确区分自产自销、外购外销等业务,明确征免税范围,详细讲解正确开具、使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取得普通发票的各项规定,重申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规定,要求企业作好规定动作。
(三)强化三项管理,实现全面监控。一是强化发票管理控虚开。对涉农企业进行大排查、大摸底,由企业提供《企业基本情况表》,通过对企业机器设备型号、能耗、工艺流程和工人数量等其本情况核查,对企业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推断出企业实际生产能力,再比对近三个月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审核后确定企业用票量,降低了发票使用量偏差;对农产品供货者进行回访,发现收购情况与企业实际申报不符的,立即停供发票,相关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开展日常巡查,详细核实企业发货单、运费等信息,核查供票情况,有效避免虚开发票现象的发生。二是强化台帐管理控“双流”。要求每个涉农企业均建立购销台帐,严格监控其资金流、货物流。企业对其购销货物的购销日期、产品品名、重量、单价、金额、出售人联系方式、运输车辆型号及车牌号、收款方式及金额等信息进行详细登记并由经办人签名核实。购进农产品入库核算时,必须在发票后附相应的过磅单、检验单、入库单、付款凭证等作为原始凭证附件。对于大额购进农产品,实施税收管理员实地查验制度,结合本辖区农产品行业实际情况具体确定大额查验标准,填写《大额农产品购进实地查验表》。企业每次发货前,税收管理员要详细记录发出货物的种类、数量、金额等信息,并出具实地核实报告。通过将企业发票使用量与企业的资金流、货物流、生产能力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严格控制企业实际经营情况,防范出现购销两张皮。目前,建立各类监控台账173户次。三是强化预警管理控税负。依托预警评估系统,重点分析各涉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缴纳税款情况,合理确定行业税负预警值,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业税负监管。各基层管理单位负责填制《一般纳税人行业税负监控分析表》,逐月登记一般纳税人销售收入、缴纳税款、税负等信息,每季度根据纳税人税负变化情况,参照同行业税负和本地企业的经营状况,积极开展评估和稽查。截至目前,评估入库税款399万元,稽查入库税款207万元。
三、加强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要从严格发票管理入手,强化预警监控分析,强化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提高涉农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一)强化监控,严把收购发票的抵扣关。一是加强收购发票的发售管理。对申请使用收购发票的企业进行资格认定审查,严格把关,对不具备收购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发售。对取得发票领购资格的企业在发票发售上严格执行验旧购新制度,强化对其票面填写情况的监管。加强日常巡查,对帐簿不齐全,会计核算不健全,一律不允许领购和使用收购发票。二是加强收购发票的审核检查。建立收购价格采集机制,定期采集农产品收购价格,计算出各品种平均价格作为税务机关在审核检查收购发票、纳税评估时的监控参考值。建立部门之间协作机制,通过相关部门掌握农产品的预计年产量,建立农产品收购档案,在日常管理中与收购企业填开收购发票上的数量进行核实比对,防止虚抬收购数量。三是加强收购对象真实性的核查。对纳税人发生大宗农产品收购业务,派专人深入现场核查,审核该项业务发生的真实性。定期对开具的收购发票进行一定比例的随机抽查,由税收管理员按收购发票上填开的销售人、地址、身份证号等情况下到村组进行必要的回访和查验。
(二)加大涉农企业监控力度。一是加大盘存巡查力度。加大对涉农企业盘存力度,月中对上月或上几个月的收购加工吨数、销售吨数和自用吨数累加计算,根据耗电量、加工量及产量,匡算产销情况。二是强化台帐管理。要求每个农产品企业均建立购销台帐,税务部门建立监控台帐,严格监控其资金流、货物流。三是强化预警管理控税负。依托预警评估系统,重点分析各涉农行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缴纳税款情况,合理确定行业税负预警值,有针对性的进行行业税负监管。
(三)加大纳税评估的力度。对收购价格偏高、收购量比同期大幅增加、税负低于行业预警值、产销能力不符等异常情况的涉农企业
要作为纳税评估重点对象。对企业农产品进项税额的评析,主要利用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市场合理价格是否相符、农产品的物耗率测算企业当期耗用的农产品数量,据以判断企业当期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数量是否属实,是否存在虚增收购数量、虚报进项税额的问题。对企业销售收入的评析,主要利用产成品的投入产出率来进行测算企业当期的产量,据以判断企业当期的产成品销售数量是否属实,是否存在瞒报销售数量、少报销售收入的问题。
(四)发挥稽查的威慑作用。加大稽查力度,对通过评估发现有虚开收购发票的、长期纳税申报明显异常、税负偏低的、收购价格高于市场合理价格一定比例的、长期发生亏损的等企业进入稽查程序,对违规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纳税人,应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严从重处罚,增加其违法成本。
(五)强化税法宣传,提高纳税遵从度。面向企业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强调虚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抵扣税额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额在法律责任上的等同性,增强企业风险意识,提高纳税遵从度。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提高税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技能,严格执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涉农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就涉农企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税收风险向当地政府领导进行汇报,争取理解与支持。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
近年来,风险管理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系统,已经在金融、保险、央企等行业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税收管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税收征管实践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实现征管资源的有效配置、减少税收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管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结合税收工作实际,旨在分析风险管理理论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深入应用该理论指导税收征管实践的方法和途径。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今年以来,以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契机,为降低税收风险,促进纳税遵从,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局在年初制定了全市关于实施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全市纳税遵从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相关工作要求,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经过近一年的运行,主要取得的以下几点成效: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得到认同。通过大力倡导和宣传发动,全系统税务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对征管工作的指导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征管实践中已开始主动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已得到大家的初步认同。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基本确立。经过实践,以“风险管理目标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监控评估”为主要流程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体系基本确立,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分级应对、绩效评价各环节的工作步骤得到进一步明确。
(三)税收风险评估取得初步成效。以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完善纳税评估机制,积极探索评估管理新模式的思路为指导,市局纳税评估中心对市级监控的373户重点纳税人201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和税收缴纳等情况进行了风险分析和识别,通过对征管数据、网络在线发票开具信息、网上申报系统等信息的比对分析,重点排查风险疑点,以《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任务派送单》的形式派送到各基层单位,要求各单位采取巡查巡管、纳税评估等措施进行风险应对,并及时反馈市局。9月份主要对59户风险等级较高和零收入、零税收纳税人进行了疑点派发,10月份又对17户1—9月纳税排名在前500名且未缴纳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的企业完成了疑点派发,11月份通过重点税源企业2012年纳税情况与2011年同期对比,对其中差异较大的9户企业进行了疑点派发。通过风险疑点分析、风险排序、风险任务派发、风险评估应对等阶段,向8个县区局派发有纳税风险疑点的纳税人83户,完成评估分析53户,共评估税费290.43万元。此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信息在总局和省局内外网站进行刊登,受到上级的关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四)征管资源重新配置收效良好。以税源专业化改革为契机,落实风险管理理念,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开展分级应对。按照“规模+行业”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个体工商户。重点税源由大企业管理局或者直属税务分局管理,一般税源按行业由专业分局(所)管理,个体工商户由辖区主管科所管理。在科学分类税源的基础上,对不同规模的税源实施实施分级应对,重点税源在征管资源配置和人员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实现管理扁平化,市、县(区)局都直接实施监控、纳税评估和风险管理;一般税源实施行业管理,梳理同行业主要特征,掌握行业管理规律,强化行业纳税评估;个体工商户坚持有利税源控管和方便
纳税的原则,大力推行“简并征期、简易申报”和“电子定税批量扣税”的管理方式。将有限的征管资源根据税源风险等级程度和复杂程度重新进行配置,从而提高纳税遵从度。
二、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税收风险管理已经拉开序幕,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受制于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制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试作如下分析:
(一)主观认识不足对税收风险管理存在制约。从管理层面讲,基于传统征管方式,不论是否实际存在税收风险,不论风险大小,均实施无差别的税收管理,征管力量偏重于风险全面防控,有限的征管资源不能集中用于存在风险的纳税人。不仅没有有效地提高纳税遵从度,还加大了征管成本,造成征管资源的浪费。从执行层面上,内部部分税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认识不统一、理解有偏差、掌握不到位;外部纳税人风险意识不强,存在逃避纳税义务的侥幸心理,税法遵从度不高。征纳双方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够一致,提高税收遵从度未成为共同目标。
(二)征管资源分布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人力资源丰富,但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人力资源不足。目前,一线征管人员的数量占全局总人数的38%,也就是说,大多数税务人员没有直接从事一线征管工作。另一方面,税务机关基础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比例很高,但基础业务素质较好的直接从事税源税基控管的比例相对不高。在现实工作中,如此多的优秀人才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难以形成一个资深的专家群体,甚至到大型企业看账还有困难。
(三)信息采集利用不充分。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涉税信息范围狭窄、渠道少且不准确,一些对风险分析至关重要的购买方信息、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信息很难获取,社会综合治税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同时,由于税收风险管理是新生事物,风险案例和模型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了风险特征指标系统的归纳和提炼;风险指标特征体系的指向性不强,还不能准确地反映风险点和风险等级的分布情况,无法有针对地抓住重点开展风险的应对。
三、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如何科学有效的将有限的征管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使用。通过分析风险管理的现状,探索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全面深入实践风险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健全的工作机制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层级管理机制,在省局风险管理工作指导下,市局主要负责目标规划、情报交换、建立风险指标体系、直接应对处理重点复杂风险、派发风险任务、监控考评风险应对成果等;县(区)局主要负责采集风险信息、提出完善风险指标体系的建议、直接应对处理一般性风险并做好情况反馈。机制二:风险识别排序机制,风险识别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比如,进行经济与税收、跨税种、跨部门以及重点税源的综合风险分析;针对税种管理特点、难点和热点,深化各税种风险分析;税收程序性风险分析;通过纳税评估、典型稽查等案例解剖进
行风险分析。风险等级划分是风险应对策略选择的前提,在市、县级机关设置风险等级管理的专门岗位,实施等级评定排序工作。主要对系统排序的初始化设置进行研究,根据本地区遵从状况、资源状况,合理分配各等级比例,合理设置风险分值设置,合理设置不同风险类别的权重等。机制三:风险应对管理机制,首先在于风险应对的支持管理,主要应由市局纳税评估中心完成,包括建立评估指标、行业模型,研究收集制定业务操作指南等,提高对基层税务机关风险应对的指导力和支撑力;深入研究不同时期主要税收风险的应对策略,总结设计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为基层风险应对提供专业支持;对基层一线遇到的复杂政策和征管问题,及时派出业务骨干进行指导帮助。其次在于风险应对的上收管理,重要复杂应对事项上收到市局直接进行风险应对,如大型企业的高层沟通和纳税评估,对上收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
(二)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一是宣传培育风险管理理念,要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与激励全体税务人员牢固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全体成员为实现纳税遵从最大化的组织目标共同努力。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大力开展对各岗位人员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应对、跟踪监控等技能和税收管理、评估、检查等执法能力的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和工作实践不断丰富风险识别方法和应对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支持平台。一是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掌握足够、准确、适用的涉税交易信息。一方面要求纳税人对其向税务机关提供的涉税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另一方面涉税交易的相关方包括银行、中间人、行业协会等依法履行向税务机关提供信息的义务,从而提高纳税人涉税信息的透明度,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占有量。二是要完善税收风险指标体系,优化税收风险特征库。要在省局风险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市级税收风险特征库建设,最大程度地运用好各种涉税数据资料,归纳提炼出反映税源客观状况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完善识别和排序税收风险的特征库。
(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以管理员制度创新为着手点,合理划分责任区管理和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完善税源风险管理方式。责任区管理负责责任区内纳税人的所有日常事务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发票管理、申报征收、纳税评估以及调查、巡查、协查等各项业务,同时也有查找和发现税收风险的职责;税源风险管理负责风险的分析识别,从事普遍性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的直接应对以及一般纳税人注销、大企业管理等重点复杂管理事项的处理,开展专业性纳税评估等。通过明晰责任区管理与税源风险管理职责,努力完善税收风险管理与责任区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方式。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到征管一线和税源风险应对环节,消除人力资源多层级平铺式配置,强化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力量。
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对推进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时间、条件和能力的限制,本文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大家研究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篇:浅谈税收风险管理与防范
浅谈税收风险管理与防范
崆峒区国税局 罗琼
今年来,将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势,最大限度地防范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实施积极主动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是提升税收征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有益探索。根据现实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突出矛盾,如何更好地防范和应对税收税收风险、强化税源控管,规避执法风险是当前税收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目前我局税收风险防控应对现状
(一)基本情况
2015年,我局累计推送税收风险纳税人计1682户(含发票核查及定额调整户),已采取应对措施的1682户,已完成风险管理全流程的1682户,2户高风险纳税人移交稽查局已查结。实际有问题的346户,截止2015年10月底共入库税款滞纳金计459.33万元,弥补亏损2461.55万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231.2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责任有人负,工作有人抓,目标能落实,质量有保障的工作格局,使我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做到谋划得当、安排合理、落实到位。二是制定了《崆峒区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对税收风险工作的时限、范围、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人员到位确保风险管理工作质量。
三是统筹安排,确保质效,建立第三方联系机制。其一积极与区财政局联系取得辖区内纳税人近五年取得财政性资金基础数据;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所得税专项核查。其二积极与当地水泥行业进行协调沟通,取得相关信息后,应用一定的方法对水泥购进企业的生产、销售和申报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风险点,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
四是积极做好上级税务机关下发的税收风险应对任务。第一要高度重视、迅速应对。采取强有力措施逐户逐笔开展核查工作。对出现的风险问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程序合法、证据确凿,针对开具发票的实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补税的补税,该加收滞纳金的加收滞纳金,绝不能搞变通、打折扣。第二是加强后续管理工作。针对风险应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要求全局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按市局风险应对指南、风险系统操作规定认真反馈,决不能敷衍了事。为了严格执行发票代开相关规定,规范代开发票行为,降低风险,杜绝漏洞,不断提高发票管理工作水平,针对风险应对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在第三季度绩效管理考核中已对办税厅、分局进行了绩效扣分,并责成办税厅、分局对相关10名代开发票人员进行绩效扣分并做出书面检查。与此同时要求办税服务厅、分局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单位和个人,除特殊情况外,不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普通发票。应当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领购并开具与其经营业务范围相应的普通发票。
(三)日常工作涉税风险点
1、税收基础管理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税务登记信息是否准确、纳税人的性质认定是否准确、纳税鉴定税种鉴定是否准确、欠税公告是否及时、税率执行是否准确、注销户、非正常户的认定是否准确及时等等。
2、税收检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是否违法。如是否按规定出示税务检查证,是否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收集的证据是否合法合理、手段是否合法、是否违反法定程序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等等。二是引用法律法规是否准确。如《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作出的决定是否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是否会涉及到引用内部文件、工作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明晰,定性不准确等。
(3)执行政策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在税务机关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是否规范。如为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有些地方往往会结合所谓的实际制定更加详细、更加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规定,这些办法和规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在外部地方政府,政出多门,干扰税收执法,是否也会出台相关不合规的文件等。
(4)地税部门人员素质风险。主要表现在:地税干部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受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影响,是否会做出有损纳税人正当利益和地税形象的行为发生,从而带来人员管理上的风险。
(5)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税收政策时常发生变化,执法人员难以迅速掌握,税收管理难以及时跟进到位。政府部门过分强调税务机关的组织收入职能,导致当前税务机关完成收入任务压力偏大。在大环境趋同的前提下,税源又存在着从税收监管严的地区向税收监管松或相对自由的地区流动的趋势,这就对税务机关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能力提出了考验。此外,其他部门管理和监控的失位、缺位也给税务机关执法带来很大的风险。如办理工商登记时虚假验资,给税务机关在办理税务登记、政策性审批等诸多环节中,造成错误性导向,诱发执法风险。
二、防范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1)创新行政机制,促进依法行政。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税收执法中引入和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合法性论证等制度,通过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对与社会公共利益、纳税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进行科学决策。二是建立健全高效务实的运行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结合3.0大集中系统各功能模块,合理界定税务管理各工作环节的职能。规范权力行使,依法、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步骤、方式和时限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三是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奖惩机制。整合完善现行目标管理考核、征管质量考核、税收质量考核、税收执法责任制考核和公务员考核等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基于统一平台的综合考核体系,由系统考核,制度管人,全面引入制度考核,真正让权力束缚在制度的牢笼中。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系数,严格落实奖惩制度,真正实现以考核促进税收执法,以考核体现执法实效。
(2)坚持依法治税,搞好纳税服务,加强部门协作与沟通,优化税收执法环境。税务机关要始终坚持基于国家权力而依法治税,牢固树立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的服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倡导服务税收与合作遵从。
(3)加强法制观念,强化执法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发税收执法风险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关键还在于人。首先税收执法人员对新形势下的税收执法环境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知法、懂法,要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谨慎执法,不断提高对事务的判断能力,提升处事经验,不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其次税务机关要有针对性地强化税务人员的法制业务培训,加强对税收执法管理人员税收政策的培训、执法操作流程的培训以及执法管理中对数据深度运用的培训,善于从各种征管数据的异常变化中发现疑点,提高运用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强化法律、财务、计算机运用等各方面的培训,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以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降低执法风险。同时加强税收廉政文化建设,培育廉政文化理念,做又红又专的地税人。
(4)实行综合治税,健全协税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税收征管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专业治税、部门协税、群众护税的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形成政府支持、部门配合、舆论宣传、群众护税的治税格局。通过定期召开联系会议或协税护税反馈意见会的形式,加强工商、银行、司法等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互相通报情况,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执法风险。
(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法治意识。税收宣传教育是增强全社会税收法律意识,推动税收事业进步,有效减少税收执法矛盾和冲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加强对税收法律的宣传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普法意识,提高社会监督能力,从而有利于减少税收执法风险点。
税收执法风险点。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因对税收政策没有执行到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带来的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
执行环节:未按制度的要求执行各项税收政策;执行力度问题;纳税评估问题:评估的结果和稽查的结果又差异,如果稽查是不符合是,是否有风险?这是一个认知过程,这是正常的;是个协调问题。评估的处理,如果涉及偷税的一定要移交稽查局来处理;税款核定征收环节的风险,尤其是对企业核定征收税款;从法律制度上来说,把查账征收的企业按核定征收来征税。核定税务机关违背了诚信原则,要求按照查账征收来征税;管理环节的风险,因税务机关的责任导致税款少征税款,如果金额巨大,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大多数的核定征收会产生少交税款
1、严格区分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的职责,纳税人申报时纳税人的事;税务机关的职责是手里纳税人的申报资料,比对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约谈调查。
2、税务机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没有很好的执行制度文件
3、如果执法方式和管理模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税收风险按其内容划分主要有两种:一是税源监管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
1.税源监管风险。近年来,税务违法违章案件越来越多,金额越查越大,究其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国、地税机构分设所带来的信息不畅和差异、税制结构是否合理、税种设置是否科学、征管环节的多少、纳税手续的繁简以及税率是否适当、是否超出了纳税人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逃避税收得到的利益与被处罚应付出的预期代价之间的权衡等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纳税人是否采取逃避税收的行为,是税收征管中产生漏洞的潜在危机。为弥补这些漏洞,就需要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进行研究寻找对策,强化税源管理。这种对税款实现潜在的影响实际上就是一种税源监管风险。
2.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带来的执法风险。以及执法程序不严谨、执法随意性大带来的执法风险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执法风险。同时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对于税务机关执法手段、征管方式等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执法方式简单,容易诱使征纳双方矛盾激化,也会相应使执法人员执法风险加大。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
当前,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要以查找风险点为切入点,严密内部管理机制,以创新完善制度为着力点,健全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二者结合共同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
1.税源管理风险点。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税收,要求税务机关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征管手段,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解决新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的职业敏感,综合知识和分析能力,对所分管企业进行税源风险识别。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高风险税源点片区、行业、企业。即哪些地方最容易出现税款流失问题及不依法纳税、跑冒滴漏税款现象。综合采用行业税负比较法、各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对比等方法,分行业分税种进行横向纵向比较,重点锁定高利润行业、经营流动性大行业、新型行业及难以监管行业。把这些税源管理难点,确认为税源管理风险点。
2.税收执法风险点。目前在税收征管工作过程中容易产生执法风险的环节主要存在于管理、稽查、审批减免缓抵退税和违章处罚方面,其发生与税收执法人员综合能力息息相关,如:由政治素质产生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问题;由业务能力产生的不作为、违规执法、政策理解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带来的问题,等等。其他环节如税务登记、发票管理、账簿凭证管理、纳税申报、税收保全、强制执行措施目前来说产生执法风险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纳税人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税收征管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风险意识。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建议
实际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渗透到税源管理和税收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税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评估验证分析工作都是一种简单的风险管理。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是我们正在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应包括以下五项内容:
1.强化税收分析。税收风险管理中,风险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成为风险管理体制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而加强对税收风险点的识别和定位,对税收风险点进行详细分析则是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构建合理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基础工作,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税收分析可以细分为经济税源分析、政策效应分析、管理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分析。其核心内容是依托信息平台,根据内外部数据来源,对税源企业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级税源监控的标准、范围及要求,按照风险级别排序,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中外部数据主要采集纳税人申报数据、重点是监控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内部数据主要指综合治税等由税务机关通过特殊途径取得的纳税人有关涉税信息,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
2.风险管理控制。对于通过税收分析确认的税收管理风险点,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实行面线点结合管理方法。面上,以登记率为考核标准的无漏征漏管户;线上,确定风险行业,重点行业重点管理;点上对高风险企业有计划实施评估及检查手段,强化动态监控。同时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3.有效监督保障。在实施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的过程中,对税收征管工作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是风险管理机制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其中既包括对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又包括对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是对纳税人涉税违法行为的监督。最有效途径是畅通偷税举报查处渠道。包括建立健全受理、查处、奖励举报偷税案件的各种制度,鼓励公民协税护税,打击偷税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鼓励拓宽举报途径,采取直接、书信、电子等多种形式受理举报。落实举报奖励制度,严格履行为举报人保密义务,保证举报人有效信息不被泄漏。对于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泄露举报人有关情况致使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是对税收机关执法监督。可以具体为税务系统外部监督和税务系统内部监督。在税收执法的外部监督上,主要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税务机关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检查、调查或评议,督促税务机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同时深入税收征管一线,对各级税务机关及税务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所进行监察。在税收执法的内部监督上,主要指上级税务机关对下级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活动所进行监控、检查监督。内容主要是监督税务机关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恰当性。合法性主要从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权限、执法目的、执法证据、执法程序、适用法律法规六个方面审核。执法行为的恰当性,主要是针对税务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行审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由税收自由裁量权引起的不当行政行为暂游离于司法审查范围之外,这就需要加强行政体制对税收自由裁量权的控制。
4.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执法制度。广泛深入地宣传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执法程序,在此基础上公开税收执法,增加税收行政执法的透明度,从而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遵从度。二是防风险级别管理制度。根据纳税信誉等级对纳税人实施风险级别管理,风险级别越高的纳税人,在领购发票、日常检查等管理和服务上采取相应限制性措施,提高纳税人的失信成本。三是完善执法能力培训制度。强化一线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培训,增强税务人员防风险能力,包括提高税务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素质和税务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执法事项日常监控制度、重大执法事项集体审议和汇报制度执法过错整改回复制度。
5.加强征管与稽查有效衔接。一是明确稽查与征管部门职权和工作界限。征管部门主要抓好税务登记、纳税辅导、税法宣传、督促受理纳税申报,组织税款、滞纳金等征收入库工作。稽查的工作重点应当始终放在以查促管和促进依法治税上,把稽查从组织收入为主的地位转到以严格执法促进组织收入的地位。二是稽查要以高质量的征管为前提。加强征管基础工作要从对纳税人的税源监管人手,有效地对税源实施监督与控管的稽查应该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与现行的新征管模式相适应。
综上,强化税收分析、风险管理控制、有效监督保障、加强制度建设及稽查和征管的衔接五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在税收征管领域的运用,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依法治税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