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全面发展,技术、信息、资源、市场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跨境税源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极大拓展,国际税收日常征管面临严峻挑战。而传统的粗放型、被动式的国际税收管理方式已严重滞后于形势发展,亟需建立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国际税收管理水平,更好的维护国家税收权益。
一、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升国际税收管理质效的必然选择
国际税收管理,与国内税收管理并立,是整个征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成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战略决策,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也成为强化国际税收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按照税源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把风险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融入到国际税收管理过程中,建立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形成立体化的国际税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形成国际税收管理合力。具体而言,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税源专业管理要求“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征管模式,这与国际税收管理方式相契合。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国际税收管理全过程,做好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更重要的是按照风险管理流程,建立一整套的“分析发现疑点、应对解决问题、管理促进长效”的运行机制,提高管理质效。二是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税源专业管理要求“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兼顾国际税收等特定业务,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设置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等岗位,实施专业化管理”。而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主要实现三个明确:明确两类管理事项,按照国际税收事项的管理特点,将其划分为基础事项、专业事项两类;明确省局、市局、县局、分局四级管理机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明确管理事项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方法,实现具有国际税收特色的“分级分类管理”。三是以信息管税和人才保障为依托。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信息管税,建立国际税收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机制。以加强统筹协调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税务机关与外部门之间的纵横结合、内外协作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重点,加强人才选拔、使用、奖惩,组建专门队伍管理专门税源。
(二)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应对国际税收新形势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国际贸易和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导致跨国税源的覆盖面更加宽泛,“引进来”与“走出去”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在增多,跨国交易的形式更为多变,税务机关对交易实质内容的确认更为复杂,国际税收管理面临新课题。同时,国际税收管理既要着眼于资本输入,又要着眼于资本输出,我国“走出去”企业规模的扩大,对运用税收手段支持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实施有效的境外税收监管也带来了新考验。
其次,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是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的需要。维护国家税收权益是国际税收管理的首要职责,也是国际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跨国公司在全球资源重新配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追求税收成本的最小化,极力调整在华投资格局,避税方式更为复杂隐蔽。出现了企业的税收贡献与资源占用不配比,职能定位与利润收益不配比,中国企业为投资集团作出的贡献与获得的回报不配比的现象,国家税收权益面临巨大威胁。国际税收管理迫切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统一谋划,充分利用税务机关内部和外部的优势,避免单打独斗的局限性。
再次,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是构建现代征管体系的需要。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是税收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建立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势必会造成国际税收管理上的缺位,影响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造成国际税收管理工作与其他征管工作的脱节,与税源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从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高度予以关注,从大征管的角度推行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
最后,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是适应国际税收管理特殊性的需要。以反避税为重点的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居于税收管理的前沿,面向国际与国内,涵盖主要税种,贯穿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涉及商务、金融、文化等众多部门,需要税收财会、经济分析、数理统计、外语等多种专业能力,不仅要有案头分析、实地调查的本领,还要有对外磋商谈判、沟通协调的艺术,既要国际竞争又要国际合作,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和系统性。面对这样复杂的工作,光凭单兵突进很难有效应对,必须针对一个个重点工作项目,依靠多部门协作、多环节配合、多种专业人才联手,充分发挥团队作用,才能在与跨境纳税人、它国税务当局的多方博弈中赢得先机,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二、当前国际税收管理中与专业化管理不相适应的方面
从国际税收管理实践来看,无论是管理理念、管理基础,还是管理机制、管理支撑等都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当前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
(一)专业化管理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缺乏国家税收主权意识。部分税务机关认为国际税收难度太大,收入不多,成效不大,在工作部署、人员配备等方面不够重视。二是缺乏融入“大征管”意识。过于强调国际税收特殊性和专业性,管理事项大多由市县两级税务机关个别人员承担,国际税收管理与税收管理员制度、日常征管实际脱节。国际税收管理与目前实施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没有很好的衔接融合到一起。三是缺乏责任意识。有的税务干部畏难、怕烦,对上级安排布置的工作消极、敷衍应付,影响了管理效果。
(二)专业化管理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国际税收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各级没有结合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制定程序化、制度化的管理规程,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国际税收管理基础还不够扎实。二是管理流程不明确。现行国际税收管理的有关制度和办法不够细化,缺乏各管理环节的衔接,部分基层人员遇到国际税务管理事项仍不会操作。三是管理职责不明晰。各项管理职责没有完全分解到具体的岗位落实,国际税收管理岗责体系还不完善。
(三)专业化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风险管理运行缺乏机制性。没有把风险管理贯穿到国际税收管理始终,“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防范”一体运行的机制还没有完
全建立。二是风险识别监控缺乏准确性。国税税收的各项重点工作中,没有形成完整的风险特征库,风险识别靠经验开展,准确性较差。三是分类应对措施缺乏针对性。专业化服务和管理措施未能与具体工作有效衔接,无法按照风险指引对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取相应应对手段。个性化与专业化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创新,国际税收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管理手段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专业化管理支撑有待进一步健全。一是缺少信息化手段支撑。税务机关实施国际税源监控,缺乏自上而下各部门协同配合,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国际税收管理信息化程度相对滞后,难以实现税源信息的有效归集和共享。缺少信息化手段,难以对企业的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对外支付、股权变动等做到动态监管。二是缺少协作联动机制支撑。从国际税收管理内部来看,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衔接配合不到位,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格局没有形成。三是缺乏专业队伍人才支撑。国际税务管理专业性、政策性强,当前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反避税人员严重短缺,人员流动、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还没有建立一支适应国际税收管理的专业化团队,制约国际税收管理工作开展。
三、某国税推行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某国税结合税收征管实际,把国际税收融入宏观征管体系之中,推出了以分级分类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应用为支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的国际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机制,推动了国际税收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夯实“分级分类”跨境税源管理基础
按照分级分类要求,完善制度,理清事项,明确职责,规范流程,解决了“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夯实国际税收管理基础。一是明确岗责体系,建立专业团队。重点做好设机构、定职责、教方法。“设机构”,省、市及国际税收业务量较大的县(区)局成立国际税收管理专门机构,其余县局由专人负责国际税收管理业务,从机构、岗位设置上为专业化管理提供了组织保证。“定职责”,明确省、市、县、分局四级岗位职责,重点发挥市局承上启下、专业人员相对充足以及基层分局直接管户、了解企业情况的优势,将重大跨境税源的调查评估、跨区域税源的调查调整、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等业务交由市局直接负责,通过市局项目小组实施和指导基层组织实施两种模式,发挥市局在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将信息收集、资料受理、登记备案、调查核实、政策宣讲、日常监控等工作赋予基层分局,使国际税收管理成为基层征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大征管格局中。“教方法”,制定了《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操作规范》,明确各项具体工作管理内容、工作启动方式、启动频率、落实岗位、操作方法,做到管理责任清晰细化、任务明确、标准量化。“建团队”,将各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工作小组,负责全省重大、跨区域以及疑难项目调查调整方法的研究和集体审议。如针对关联企业间低价、平价转让股权的价格调整问题,通过集中研讨,下发了按收益法进行调整的模板并选择调整成功案例进行转发,指导各市开展工作。2012年,对某非居民企业平价转让境内制药公司股权进行调查调整,成功入库税款
2.1亿元。二是细化管理事项,实行分类管理。首先,考虑不同层级管理资源的优势,将国际税收管理事项按照管理环节分解为52个事项,划分为基础事项、专业事项两类,实行分级管理。基础事项是与基层日常征管密切相关、与企业直接对接、操作较为简单的业务,如申报征收、信息收集等,由基层分局负责在日常工作落实;专业事项是政策性强、技术含量高、跨区域的管理事项,如跨境所得类型及征税权的判定、股权转让价格的调查调整等,由市、县局专业团队实施管理。其次,根据不同征税项目,将非居民企业划分为常规纳税人和零散
纳税人,实施有针对性的监控管理。常规纳税人包括外国企业分公司,承包工程提供劳务构成常设机构、取得中国境内股息所得、取得海外代付利息、按销售收入取得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的非居民企业,分别落实管理措施,如对取得中国境内股息所得的非居民企业,通过建立居民企业利润分配管理台账实时监控管理等;对零散纳税人,主要是通过综合利用日常征管信息、新闻报道、互联网等外围信息以及部门间共享信息等,使其纳入监控管理。三是完善工作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一方面,根据源泉扣缴、非居民企业承包工程与提供劳务、税收协定待遇审批等管理重点难点,结合某实际,分类研究控管方法,制定了《非居民企业源泉扣缴操作规程》、《非居民企业常设机构所得税管理操作规程》、《非居民企业税务证明开具管理操作规程》、《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操作规程》等,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根据国际税收业务的内在关联关系,梳理了国际税收管理工作流程,将跨境交易合同的签订、征税权判定、合同备案、税款征收及反馈全部纳入流程管理,明确了管理的内容、程序、标准、方法和重点,避免出现职责交叉或管理空档,实现环节控制流程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二)强化风险管理机制运行
坚持风险管理理念,建立税源分析、风险应对、税收监控相结合的国际税收一体化运行机制。一是加强监控分析,明确管理重点。依托《某国税税收管理预警评估系统》,根据国际税收管理事项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加强内外部涉税信息搜集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包括合同类信息分析、分所得项目分析、管理类信息分析等5大类29项风险预警指标。通过“逾期未备案”、“已扣税未备案”、“未实行指定扣缴”等指标,实现了对跨境交易合同履行过程及税款扣缴情况的动态监控;对股息、利息、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等所得项目的风险特征进行分析,按所得项目建立风险特征库,实现了对各类所得项目的针对性监控。按季度在系统中自动分析发布风险预警信息,指导基层应对处理,有效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2013年上半年,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4520条,有效率达到73.65%。二是分类应对风险,强化质量控制。编制风险指引,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分别采取相应应对手段。对低风险纳税人,采取集体约谈、培训、一对一提醒等风险提示服务手段督促其消除风险。对中高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评估手段进行处理。对风险分析和纳税评估发现涉嫌偷逃骗税的纳税人实施税务检查,选择股权转让、海外代付、对外支付佣金、特许权使用费等项目开展了全省非居民企业所得税专项检查工作。通过方案制定、实地检查、抽查督导和结果考核,确保检查成效,近四年共计查补入库非居民企业所得税11.9亿元。对业务复杂、跨区域的事项提升风险应对层级,探索实施“大案联查”,如对某跨国电子公司的联合调查调整,单户补征税款2.08亿元。三是强化管理措施,实现关口前移。以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为切入点,加强与其相关的非居民税收管理,如通过对居民企业进口设备抵扣税款的监控,核实是否有引进技术,或将技术引进混淆为境外劳务逃避纳税义务的情况。以《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以跨境合同备案为管理起点,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款项支付、税款扣缴或缴纳等事项,对合同履行实施过程控管。按照“政府搭台,部门联动、信息共享”的模式,建立与工商、商务、地税、外管、银行、科技等单位涉税信息交流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取得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技术转让费、利润再投资和企业对外付汇信息等资料。如通过《某国税外部信息管理系统》将工商部门的非居民企业股权转让信息按月清分发布给县局核实,2012年以来,累计发布股权转让信息534条,指导各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近期,对商务部门传递的2户非居民企业股权变更信息的调查落实,预计入库税款1.9亿元。
(三)构建一体化协作平台
建立信息应用、协作联动、人才培养三个平台,实现上下联动和协作一体化,保障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顺畅运转。一是搭建信息应用平台。开发应用《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将非居民税收管理的全部业务纳入系统,提高了管理水平。第一,实现了税务部门跨境税源监控透明化,业务处理痕迹化,增加了监控的质效和可信度。第二,实现了居民企业跨境交易信息、基层分局日常管理信息、外部信息的集约综合分析利用,实现了税收管理信息的集约化。第三,通过外网子系统,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进行网上备案、申请和业务咨询,实现了服务与管理的融合。二是完善协作联动平台。一方面,建立同级职能部门横向互动的协调机制。实现国税系统内部各部门,包括国际税收、稽查、大企业、所得税、货物劳务税、进出口等部门跨境税源信息共享,实现对居民企业成本费用、对外支付、进出口货物日常监控信息的有效传递,便于提前介入,及时发现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税源,防范税款流失。另一方面,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管理模式,畅通上下互通的信息传递机制。上级税务机关负责做好数据分析、任务发起、工作推送和质量考评等工作。下一级税务机关承接任务事项做好任务落实和日常监控工作,及时反馈相关处理结果,并根据上级要求,改进税源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高管理质效。通过以上措施,实现了国际税收管理事项的数据分析、任务发起、工作推送、调查核实、结果反馈、综合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运行。三是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注重国际税收知识的普及,把国际税收管理知识纳入教育系统常规培训中,在公务员初任培训和领导干部上岗培训中增加国际税收基础知识。开展岗位技能实践锻炼,在专项检查中,由市、县、分局人员参加,在实践中提高业务水平,加快了基层干部业务成长步伐。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制定《建设国际税收专业人才队伍的意见》,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召开案例研讨会、外出学习考察、组织实地观摩等形式,对基层干部开展国际税收业务培训,省市两级每年培训都在5000人次以上。组织全省业务骨干进行国际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对象选拔考试,建立全省国税系统的国际税收管理专业人才库。2013年,投入430多万元,选拔40名业务骨干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国际税收专业人才培训,为提高全省国际税收管理水平提供了智力储备。
四、进一步深化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推进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一个不断探索、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求实创新、强化措施,进一步推进国际税收管理专业化、团队化、信息化、协作化。
(一)深化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要进一步增强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是深化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反避税、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税收协定执行、税收情报交换、“走出去”企业的税收服务和管理等始终,贯穿于不同事项管理的全过程。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职能。市局承担税收风险战略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技术支持等工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同时对预约定价谈签、成本分摊协议磋商等重要复杂事项进行风险应对,提高专业化管理层次。区县局主要是根据上级规划部署和风险识别排序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应对工作,推进区县局税收管理实体化。科学分解税收管理职责,深化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的体制建设,把风险应对的主要职责从税收管理员职责中分离出来。
(二)深化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要以提升专业控管能力为目标。推行国际税收管理专业化方式,要努力做到“四化”:管理方式专业化,打破现有征管模式,科学理顺国际税收管理事项,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相应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突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管理主体团队化,改变以往国际税收管理单兵作战,效率不高的弊端,理清管理职责,借鉴“项目管理”和“虚拟办公室”的思路,组建
管理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去管理。管理手段信息化,按照信息管税的思路,一方面加强现有国际税收数据的分析应用,另一方面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利用,通过对内外信息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税源管理状况,找准税源管理的风险点和风险源,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管理机制协作化,包括与外部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同时要着力优化信息化应用平台,让运转流畅的丰富信息成为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支撑。
(三)深化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重点环节管理。一是深化反避税专业化管理。建立分行业企业利润率监控体系,及时发现行业及企业利润率异常变动趋势,使反避税调查案源更具针对性。深化跨国公司内控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定价政策确定、产业链增值分配、地区利润分布及企业内部各部门财务评价中存在的缺陷,对内控机制不完善的企业进行反避税调查。建立与税务稽查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其检查中发现的关联交易避税嫌疑线索,拓宽反避税调查案源。二是强化非居民税源管理。按照统筹国际国内税收的思路,以居民企业所得税管理为切入点,实现同评同查机制,提高管理的综合效应。区分非居民企业税源性质,按照营业利润和消极所得分别明确监控要求,提高其管理的针对性。积极研究劳务与特许权使用费的划分办法,明确计算机软件使用和网络服务的征税判定方法,确保我国税收管辖权的正确有效行使。三是优化“走出去企业”服务与管理。整合管理职责,明确对“走出去”企业所得税管理统一归口一个部门,避免工作上的扯皮、低效。建立和完善税务登记和申报制度,使税务部门能充分和及时掌握纳税人的跨境交易信息,解决当前走出去企业境外经营信息不全的现象;遵循我国企业“走出去”境外投资的路线,不断谈签及修订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税收协定。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辅导,提高 “走出去”企业的维权意识和国际涉税业务操作能力。
(四)深化国际税收专业化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国际税收保障制度。一是优化法律制度。完善反避税中企业功能确定与居民企业所得税优惠相衔接的办法,明确确定为合约研发商的企业不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防止出现一方面企业利润转移另一方面又享受税收政策扶持的现象。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出现的阶段性特点,出台保障我国税收权益的成本节约、市场溢价调整方法。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遵循“顶层设计、集中采集、分层应用”的原则建立全国跨境税源信息平台,实现全国涉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全面共享;以金税三期试点应用推广为契机,将全国跨境税源信息平台纳入金税三期工程之中,提高工作效率。一方面税务机关内部各部门,包括国际税收部门、大企业部门、所得税部门、货物劳务税部门、进出口部门,建立跨境税源税务系统内部各部门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在制度层面建立与商务部门、出入境管理部门、外汇管理等部门跨境税源信息交换机制,及时获取合同签订、外汇资金往来、外籍个人签证信息等第三方信息。三是完善国际税收质量考核机制。结合国际税收管理特点和岗位职责,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建立以增进绩效为目标的国际税收征管质量评价体系。如对反避税管理不仅要对工作成果进行考核,更要注重避税嫌疑企业筛选、可比性分析、方案拟定、谈判协商、入库等环节的过程考核。
第二篇: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
一、准确把握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任务
1、明确起点。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首先必须明确专业化管理是什么,承担什么任务,要达到什么目标。所谓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征管规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等进行税源分类,明确管理职责,完善运行机制,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达到优化服务,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任务总局明确为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创新税源管理方式、深化税源分类管理、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完善配套法律制度、大力实施纳税评估、健全完善考核机制等九个方面。通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要达到税源户管结构不断优化、税源分类管理更加科学、税源管理方式更加高效、征管资源配置逐步合理、税收管理效能持续增长的目标。在税源专业化推行过程中,辖区可根据实际税源管理情况、征管资源配置情况拓展专业化管理项目。
2、突出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是税收风险管理,税务机关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就把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以税收风险识别、排序、应对为主线,整合配置资源,更具效率地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实施风险管理,要求不断查找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目纳税人存在的税收管理风险点,对各类纳税人的不同纳税遵从风险进行科学分类和等级排序,按风险等级和风险点组织专业化队伍,把有限的税收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把遵从度低的纳税人作为加强征管的切入点,制定不同的战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通过宣传教育、纳税辅导、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多种手段,提高税源控管能力,防范和控制纳税人的不遵从行为,减少税收流失风险。同时为遵从度高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即通过服务和执法促进纳税遵从度的提高,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控,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这与“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也是一致的。
3、把握难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难点在于岗责重组。为满足对纳税人实施风险管理的需要,对内必须调整人员、岗责和管理方式,集中专业化管理人员,按风险等级实行团队管理。要本着“上收、划转、集约”的原则合理调整机构职责,集约辖区税源管理中“管事”的职能,增加机关业务科室相应职责。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需要,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推行业务主管制度,合理调整岗位职责分工。在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小组,要打破税收管理员“划片分户到人,全岗各事统管”管理办法,实施税源岗位专业化管理,将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集约为日常管理(调查核实事项)、综合事务(上级交办的阶段性工作任务)、税源监控(风险管理事项)、纳税评估等四类事项。税收管理员要切实改变“重管户、轻管事”习惯性倾向,强化管事职责。对税源专业化管理项目要以事项管理为主,兼顾管户。在属地管理的区域实行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办法从事税源管理。
4、抓住焦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建立在企业查账征收基础上的管理和监控,其焦点是规范小企业建账管理。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目前区政府已经印发了《某区规范小型企业账务管理实施方案》,为了抓住契机,单位立即对辖区纳税人的财务核算情况及会计人员资质进行分类清理,将新办企业、现有小型企业和个体大户作为账务管理对象,分期分批纳入规范账务管理范围,实行查账征收。按照“政府引导、财政出资、中介服务、企业发展”的管
理与服务思路,与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推行中介代理记账服务。根据《代理记账管理办法》,对暂时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条件的纳税人,加强宣传动员,积极引导其推行政府财政补贴的代理记账服务,对不符合规范的纳税人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力争三年内使企业会计账簿合格率达到90%以上。同时,在全体干部中开展为企业介绍代账会计及利用中介机构串通谋利行为的专项治理工作,为规范小型企业账务管理和保证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
5、理顺节点。在新的岗责体系框架下,内部运行机制是否顺畅关系到专业化推行工作的成效。要根据各项税收业务的内容、流向确定各节点的具体操作标准,明确税源专业化管理各环节工作部门及人员职责,细化各环节的业务传递程序、方式、途径和时限,注重各岗位间的业务衔接,强化分工协作,将全部工作纳入过程控制之中,形成一个环环相扣、快捷传递、衔接紧密的工作流程,实现岗责与流程的无缝链接,构造税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执法行为按照既定要求运转的行为模式。要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与辖区“三位一体”运行机制的融合,确定管理核心项目,优化管理运行流程,发挥综合岗和监督岗的过程控制和考核监督的作用,实现税源管理事项从“发起—执行—监督”的良性运转,确保税源管理工作环节运行流畅。综合管理岗和监督管理岗要切实承担工作职责,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综合岗和监督岗工作能力。
6、凸显亮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行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有此项工作将持续三年以上的思想准备,目标已经确定,各项工作逐步展开,“开弓就没有回头箭”,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改革传统的征管模式,大力培养领头人物,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盘活人力资源,激发队伍活力,有效提升税源监控和管理水平,要建立工作台帐,加强项目管理,切实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水平,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确保新的税收征管模式取得实效,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
二、积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1、树立职业素养。作为新时期税务工作者,承担着为国聚财的重任,绝不能无视工作中的问题、不研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要按照新一代税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加强自身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和优秀的工作素质。要以积极进取不服输的精神,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大力解放思想,深入开展“五查五看”活动,提高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切实摒弃单纯的“管户”传统思维,克服原有的路径依赖,改变不良习惯,确保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认真履行起“管事”的职责。
2、发挥职能作用。必须始终把服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为税收工作的根本方向,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具体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将纳税人大量存在的非主观性错误及问题及时消灭在未发生或萌芽状态,有效提高税务机关寓管理于服务的水平,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加大堵漏增收力度,对不遵从的纳税人要加大税收执法力度予以威慑,服从组织收入工作中心;要提高干部素质,实施“龙头带动”工程,通过专业化管理,带动整体工作,服务国税自身发展。
3、履行职务要求。为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需要,作为领导干部,核心就是要做到过硬和带头,要求领导干部政治和业务素养过硬,得到群众公认,并能够勇于带头破解工作
难题;各单位要把税源专业化管理作为“一把手”工程,领导同志要靠前指挥,辖区要指定一名副所长集中精力带头抓好专业化管理工作落实,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入分析研究问题,破解专业化管理中的矛盾和难题。科级非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为推进专业化管理做出积极贡献;笔者所在单位将在组织上保障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推行,科所新班子要将专业化管理的推行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接受组织的考验。
4、强化职责管理。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全新模式下,原有的机构职责和岗位职责都要进行调整,要科学界定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合理划分各岗位职责范围,结合机构改革工作实行定岗定责,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整体有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要进一步规范征管行为,避免工作“越位”和“缺位”,着力解决工作中的随意性、习惯性、利导性等突出问题,防范税收执法风险;要加强履责情况的考核监督,将税源专业化管理纳入重点项目管理,实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工作积极性高、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奖励力度;对工作落实不力的,严格进行责任追究。
5、严格职守规范。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对原有税收管理员制度的一次变革,在这种全新的征管模式下,可能会遇到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不能回避矛盾,走回头路,而是要更加忠于职守,正视问题,破解矛盾。对于涉及上级需要调整的问题,要集中进行反映,对于科所自身存在的问题,要着力研究运行新模式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如何立足实际解决问题,要进一步坚定工作信心,以不甘心的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勇于探索,集思广义,大胆实践,不断推进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
三、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措施
1、明确内设机构管理职责。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行工作由税种管理部门,包括货物和劳务税科、所得税科牵头,相关业务科室按照税源管理职责分工协同配合,整体推进。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本着“上收、划转、集约”的原则,对原由辖区负责的综合分析、监控预警、纳税评估等职能上收到业务部门;对原由辖区负责的税法宣传、政策解释、业务培训等职能通过纳税服务职能划转实现;集约辖区税源管理中“管事”的职能。
(1)货物和劳务税科:负责税源分类和流转税税种专业化管理工作;主抓流转税税源监控、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专业化管理及流转税风险管理,探索构建包括“风险控制、等级排序、绩效考评”的税源风险管理体系。
(2)所得税科:负责企业所得税税种专业化管理工作;主抓所得税税源监控、所得税税基监控专业化管理及所得税风险管理,探索构建企业所得税风险识别、等级排序、风险控制的税种管理体系。
(3)征收管理科:负责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工作;主抓基础信息专业化管理及征管资料专业化管理工作;按照信息管税的工作要求,强化信息采集、分析利用,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不断破解征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4)收入核算科:负责税源、税收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风险预警工作。
(5)纳税服务科:负责专业化管理基础性工作,即账务管理专业化工作,主抓小型企业代理账务服务和办税员制度的推行工作,探索规范纳税人账簿管理,提高办税能力的途径。
(6)纳税评估工作专班:负责实施重点评估,指导辖区专项评估、日常评估工作;按照专业化行业税收管理要求,制作行业纳税评估指南和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7)办税服务厅:负责专业化管理基础信息的采集、修改及征管档案资料的收集、扫描、归档、整理工作。
(8)辖区: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具体实施工作。
2、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需要,结合税收征管资源的配置,抽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务人员充实到推行专业化的辖区、重点行业,同时,兼顾属地管理区域的人员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求。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小组全面推行税收业务主管制度,征管资源的配置不少于3人,并可以将副所长、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抽调到税收业务主管岗位上来,取消责任区,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模式。相关业务科室要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专业化管理工作,全程参与相关辖区税源管理。
按原税源属地管理的区域调整税收管理员的责任区,减少税收征管资源力量配置,相应增加人均户管量。在税收管理员责任区内,不分企业、个体,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统一征管。属地管理的税源管理片区,重点税源企业、出口退税企业原则上集中由税源管理片片长负责征收管理。
3、合理调整税源管理岗位职责。据初步测算,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象实现的税收收入达到笔者所在单位总收入的80%以上、税收征管资源的50%以上。为此,必须对税源管理岗岗位职责进行相应调整。
(1)重组岗位职责。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将税源管理岗户籍管理、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信息采集、调查核实、纳税评估、任务执行等11项职责调整为9项。催报催缴、档案管理调整到辖区综合管理岗;除个性化的纳税辅导外,普及性的宣传辅导调整到纳税服务科;重点评估、专项评估(一部分)调整到笔者所在单位评估工作专班,税源管理岗负责日常评估。增加税源监控工作职责,提升税源管理质效。
(2)改进管户制度。凡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片区,要调整税收管理员“划片分户到人,全岗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将税收管理员岗位职责集约为日常管理(调查核实事项)、综合事务(上级交办的阶段性工作任务)、税源监控(风险管理事项)、纳税评估等四类事项,由辖区综合管理岗发起任务,税源管理岗以专业化小组为单位,依据税源管理事项完成任务,监督管理岗实施过程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质量。税源专业化管理项目以事项管理为主,兼顾管户。属地管理的区域实行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办法从事税源管理。
(3)整合管理事项。有效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力量,转变工作重点,完善税源管理操作规程,整合管理事项,实行工作事项整体打包,合并调查,一并落实。认真落实“两个一律”的要求,减轻税收管理员的负担。
作者单位:汉阳区国家税务局
责任编辑:冯伟
第三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应对新的经济税源态势、提高征管质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临沂市国税局按照省局有关部署,以搭建专业化的征管框架为依托,着眼本地税源结构和征管现状,以“完善税收岗责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构建专业管理团队”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推进具有本地特色的税源专业化管理。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税源分级管理机制。在税源基础事务属地管理的前提下,探索明确层级管理定位,强化专业团队评估,取得一定成效。
1、确立分级监控对象。将全市税源划分为“市局、区县局、基层分局”三级税源监控对象。市局层面成立预警评估工作办公室,对全市纳税评估工作统筹管理,具体负责预警评估工作的专项考核和复审复核,全市行业税源、重点税源管理情况的集中分析。其他业务科室立足自身职能,开展征管数据分析,确定疑点企业清单,经评估办统筹后下发。区县局层面由税源管理二科统筹承接上级局下发的各类纳税评估任务,对下部署分配任务并负责指导和管理,同时直接实施对重点税源企业和高风险纳税人的评估。基层分局层面具体承担上级发布疑点企业的评估,并根据自身需要开展日常评估工作。
2、组建专业评估团队。成立市、县两级税源监控评估团队,推动市、县两级税源管理职能实体化。制订完善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办法,明确税源评估监控横向联动制度、工作例会制度、信息发布制度、风险应对反馈制度。市级机关负责全市税源监控、税收分析、遵从风险管理,市局整合各业务部门相关预警指标,完善税源监控指标体系,开发税源监控平台,由税源评估监控团队在充分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定期开展税源评估监控,对异常情况统一下达税源风险应对任务,监督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3、健全完善岗责体系。一是优化税源管理岗位设置,重新设立企业基础管理岗、个体基础管理岗、调查核实岗、评估管理岗和评估实施岗。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为基础性工作岗位,调查核实岗、评估实施岗为专业工作岗位,评估管理岗为管理性岗位,同时规定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与调查核实岗不得兼岗,评估管理岗与评估实施岗不得兼岗。二是细化明确岗位职责,其中企业(个体)基础管理岗全面承担管户责任,主要负责户籍管理、日常巡查和信息采集;调查核实岗主要承担重点执法事项和评估取证查证工作,负责资格认定、优惠政策兑现核实、出口退税核实、增值税专用发票增量增额等专项调查;评估管理岗主要负责评估事项的管理工作;评估实施岗负责具体评估工作的实施。三是健全岗责体系。重新梳理和归集具体业务事项436个(其中基层286个),并对市局、区县局和基层分局三级岗责进行统筹规划,明确征、管、查、评和法律救济五大类业务序列之间的衔接关系,细化岗位操作标准、时限要求、应用模块、流转方向及相关手续,搭建新的岗责体系,并配有业务流程图129个、涉税文书339个,形成职能岗责的全覆盖。
(二)建立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以“规模+行业”为基础,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重点税源精细化,中小税源标准化、个体税源简约化”的税源分类管理机制。
1、科学划分税源。根据纳税人规模,将纳税人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特殊类企业等类别。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可以将纳税人细分为若干行业,进行专业化管理。遵循“管大、控中、规范小”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探索和把握管理规律,增强管理的实效性。一是大企业管理,侧重事前风险防范,促进自愿遵从。实施税务风险管理引导,帮助其在战略管理层建立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二是中小企业管理,实行按户管理与按行业类别管理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探索行业管理办法,加大小规模企业核定征收和督导力度,降低小规模企业零负低税额申报率。三是个体工商户管理,做好信息采集、典型调查、定额测算工作,实现税负核定公平、公开、公正,对零散税收,推行委托代征,实现社会化管理。四是特殊类型企业的监管,研究总分机构、网上交易、关联交易、恶意税收筹划等特定纳税人群体的风险发生规律,推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五是加强所得税管理,按照企业所得税分类分层管理办法,以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分行业管理突出规律、分项管理化解风险、分层次管理提高效能为目的,根据纳税人不同类别实施相应管理,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2、合理调整征管查职责。一是做实纳税服务。在税源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按基础性管理和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职能调整,合理界定好征收服务、税源管理、税务稽查职责。将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税种日常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档案管理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划为依申请的日常管理和依职权的日常管理,两类管理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二是做专税源管理,以市局纳税评估办公室和县区局的税源管理二科为主体,深化以纳税评估为主的税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三是做强税务稽查。科学界定税务稽查与纳税评估的职责,规范评估案源移送和稽查结果反馈制度,建立评估与稽查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建立以税源管理为核心的征管资源配置机制
目前,基层管理力量偏弱,事务性工作繁杂,是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瓶颈之一。为此,临沂市局提出围绕税源抓管理、以税源管理为核心配置征管资源的解决思路,采取 “职能下移或征管力量下沉”的方式,解决机关与基层的力量配置上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征管力量进行重新布局,通过将机关人员下沉到基层分局,充实一线税源管理力量,实现机关“瘦身”。二是通过建立工作机制的办法,将机关职能转向税源管理,实行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税源管理上的一体化分工,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如,区县局业务科室直接参与税收分析,并将部分评估职能上收到机关科室,基层分局只负责常规性的调查核实、催报催缴等工作,使区县局与基层分局在同一层面上开展税源管理。三是着力减轻基层额外负担,使基层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税源管理上。要求除确需基层实地调查采集的数据外,不得向基层索
要系统内已有数据信息,并尽可能地简并基层报送的各类资料,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
二、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构建专业化组织,应以县区局下设的一线管理机构为重点。应逐步考虑将按区域设置的派出机构调整为主要按纳税人规模和行业设置、少量按税源管理功能设置的“专业化”直属机构。但从操作层面看,仍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工作面广量大。既涉及观念更新、职能重置、流程再造、人力物力资源整合等诸多内部事项,又要争取所在区域各级财政主体、各类纳税主体的理解和支持,还要做好纳税服务网点和委托代征等配套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敏感性。二是实施要求较高。必须兼顾税源管理与纳税服务的不同要求,兼顾同向、同步提升征纳双方办税效能,兼顾发挥管事、管户制的优势,同时还不能因机构整合使纳税人办税不便、增加办税费用,或是形成管理漏洞和服务盲区。
(二)推行专业化应以税源科学分类为基础,并注重税源分类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从目前的税源管理实践看,按规模和行业对税源分类,适合于将基层现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转型为专业化的直属机构。因为按规模或行业对纳税人进行分类和归集,并以此为基础分别构建专业化的一线税源管理机构,不仅能够体现专业化理念和实践要求,而且能够保持机构功能和职责体系的相对完整,可以支持“一个头对外”执行任务。以税源管理主流程节点,或税收风险管理流程主环节等为依据对税源进行分类,并据以改造既有的、区域化的派出机构,似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有可能造成机构功能零碎和职责界定不清。即使构成了专业化作业模式,也可能难以保证理想的效能,更重要的是可能难以避免“多头”直接面对同一纳税人处理涉税业务的问题。
(三)注重加快税收管理职能调整。应结合实际工作,认真梳理各类基础管理事项,尽量减少前置的无差别的形式要件审核要求,把确有必要的事前调查、核查、审批等控管措施转化为事后的风险控管事项,有选择地开展风险防控,把一些基础管理事项从管理员的基础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
(四)注意强化部门及各环节间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实施专业化管理,前提是分工、分责,核心是合作、协作。因此,税源专业化管理,对科室部门间、管理层级间及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协作配合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无论是“纵”还是“横”,都必须围绕核心目标,牢固树立并强化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找准、摆正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定位,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有效整合各环节、各层级的力量,形成专业化分工下的工作合力。
(五)稳步扎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会对现有机构人事造成冲击,而且工作的统筹度高、对体系化的要求高,不仅需要转变思维方式,突破管理思维定势,而且各层级、各环节之间需要更长的时间,相互磨合,相互适应,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长期坚持的思想和准备,并本着“先难后易”的原则,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不能犯急躁情绪,更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鉴于此,临沂市局目前采用了相
对稳妥的方法,即将专业化划分为“机构专业化、岗位专业化、人员专业化”三个层次,并在推行初期,要求各县区局结合实际,确定专业化实施的目标。条件不具备的县区局,可先通过实施人员专业化、岗位专业化,在条件成熟时再最终达成机构专业化的目标。
第四篇:关于基层区局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基层区局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目前,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概念尚无明确界定。税源管理专业化“干什么”和“怎么干”,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和总结的重要课题,我作为基层税务工作者,我有幸接触和参加我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为分析和思考这一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仅对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认识,对目前税收专业化管理谈一些肤浅思考。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启示。
去年十月份以来,我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我局在省、市领导的指导和关注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结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整合、优化和合理配置税收管理资源,因地制宜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为下一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1、分类管理----纳税评估专职化。
我局在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后,首先实行了税源的分类管理,把开展风险的多级分析,纳税评估作为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在管理科中安排30多名同志专门从事纳税评估工作,并对纳税评估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对于大企业基于风险管理的纳税评估,对于中小企业基于行业管理的纳税评估,确定风险评估流程,构建分行业、分税种的评估指标和模型,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分别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案头审核、约谈核实、实地调查、纳税评估等措施。
2、理清思路----理顺工作目标。
我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后,充分学习和把握上级精神,认准自身定位,积极吸取和借鉴省内外兄弟县、市、区局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理清了区局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思路:确定以税收风险分析,实施信息管税的专业化管理思路;理顺了区局开展专业化管理工作目标:促进纳税遵从,提高征管质效的专业化管理目标。
3、规范岗位----职责更加明晰。
我局试改之初就撤消了原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一、二、三科,将原税源管理科职责分解为征收管理和风险应对两部分。征收管理部分整合到办税服务厅,设立专业的征管服务分局;风险应对部分整合到征收管理科,设立专业风险应对组,对60多名税收管理员配置了相应的岗位。重新明确各部门职责,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完善措施----管理更加科学。
我局试改之中逐步完善了配套制度。建立了《税源专业化重点风险防范手册》、《税收管理实地调查规范》、《税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注销税务登记工作流程》、《风险应对工作规程》、《征管服务分局文书受理流转工作规程》等制度。为做好试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5、规范流程----管理更加完善。
我局试改之中,在理清各种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过程或办事程序进行重新设计和安排对55项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对9项提速为即办事项,缩短了46项审批事项的时限,规范运行程序,为做好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打下了夯实基础。
6、强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一是按需实施针对性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对全体干部进行了专业化改革的总体培训,组织全面学习《专业化管理实施办法》、改革前后职责对照、涉税办理事项新旧对照等内容,着重掌握变动的工作流程的工作要求和操作规范。使所有人员迅速掌握了新系统的业务流程,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7、革新模式----调整管理资源。
我局在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中,重点改变以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模式,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人专事、分权制衡”的专业化的税源管理体系。突出个性化服务和风险应对,突出行业风险监控和分类服务。构建管事与管户分离、分权制衡的管理模式,逐步形成“纳税人到国税机关办理的事项,全部由办税大厅受理;国税机关布置给纳税人的事项,由税收办税员负责落实”的工作机制。
8、风险管理----防范税收风险。
在区局机构设置调动后,在区局层面组建了税收风险分析和税收风险应对两个专业化团队。其中,税收风险分析团队由管理科一组牵头,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组成,负责上级风险管理任务接受、本级税收风险分析、风险等级排序、统筹等工作。税收风险应对团队由管理科评估一、二、三组等部门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区局确定的部分重点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和复杂事项直接应对。税源专业化改革实施后,我局先后对50多项风险管理规则进行了风险识别和排序。通过纳税适从风险、执法风险和宏观风险应对,动态监控税源信息、执法过程等,有效解决了影响税收征管质量的问题,收入质量和均衡度明显提高。
9、强化效能——纳税服务功能化。
我局在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中,一是规范涉税事项受理、调查、核批节点的岗责配置,凡是由纳税人提起的各种申请事项一律在办税服务厅集中受理,要求对纳税人办税事项实现“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闭环运行模式,综合受理纳税人提交的各项涉税事宜,最大程度地向纳税人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涉税事项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管理人员,即受理、调查、核批严格三分离,做到受理人员不调查,调查人员不受理。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纳税人的满意度,进一步强化了办税服务厅功能。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存在问题。
基层区局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只能在专业化的理论上,不断摸索、不断实践和不断积累。我局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高标准要求与干部综合素质不相适应。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税收科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一种税源管理新模式,要求比较高,而我们的管理队伍素质能力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标准要求差距还较大。税收管理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后,权力受限,干部缺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被动应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拨一拨、转一转”的大有人在。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流程与当前征管系统工作流程不相匹配。
运行有序,衔接顺畅的工作流程是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分工协作的前提。目前,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流程是多元化的分段管事流程,而我们当前的征管系统是在管户流程下设计的编程,是两个思路两种方式。譬如征管系统中没有纳税评估部门的管理模块,出现了系统中不能走流程、不能进行考核的情况,只能进行手工操作。评估工作进展和状况不能及时反映到系统之中,这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税源专业化管理流程的快捷运行。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责体系中个别工作环节衔接不够紧密。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设计理念是专业分工、协作统一、运行顺畅。但从试点情况看,我局试点工作实行的是内分离模式,设置了征管服务分局和征收管理科,征管服务分局内设综合事务组、日常管理组和基础审核组三个小组,管理科也内设了管理和评估五个组,现在内设机构的人员都知道了要“做什么”,但至于“怎么做”和“做得怎样”的相关岗责考评体系尚未明确,机构宠大,科室人员多,布置工作困难,工作环节衔接不够。也为区局绩效考核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够。
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更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从区局试点情况看,专业化改革之初的取消税收专管员,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交流共享不畅通,资源利用率不高。
目前涉税信息量猛增,但缺乏信息沟通平台,构建联动机制。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传递不对称,信息交换不能及时反馈、信息可用性不高,联系性不强。如:从我局试点情况了解:办税服务局办税员只能掌握到纳税人纳税申报、催报催缴,税款入库等企业情况;并且在不同环节人之手,而管理科评估人员仅通过审核评税和下户调查,才有可了解部分纳税人信息;平日并不了解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行业情况,经营特性。专业化分工,带来税源信息的零散,纳税人信息的盲区以及户籍管理的空白。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认识上应该厘清的问 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岗位事项人员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区局有些环节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必须进一步改革。
2、专业化管理不是一专到底,也应有适当的多元化管理。专业化管理是纵向的延伸,多元化管理是横向的延伸,缺少多元化的专业化是狭隘的专业化。比如:区局征管服务分局和征收管理科机构之间。在服务分局前台与服务后台之间,综合事务组、日常管理组和基础审核组与征收管理科专业化风险应对组之间,各岗位业务、职责、任务,彼此不能割裂。要强化职责、密切协作,做到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3、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而是要在专业化管理上实现专业化服务。重管理、轻服务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理念,推行专业化管理后,部分人甚至加深了这种理念,片面强调专业化管理而忽视纳税服务。特别是随着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的消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定点”沟通也随之消失,带来了企业咨询、税法宣传的盲目性,要特别重视专业化服务,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纳税人,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逐步实现个性化服务,使纳税服务的触角伸得更长、更深、更广。
4、专业化管理不是要管事不要“管户”,而是要强化“管事” 的服务职能,同时也突出以“管户”管理职能。在税源管理上出现的“管户”与“管事”、“管税”相脱节等管理环节薄弱问题,不少基层税务机关按照纳税人经营规模和类型的不同,在“构建管事与管户分离、分权制衡的管理模式”的前提下,推行管理员、联络员和驻厂员等“划片监管”、“驻厂管理”等直接深入纳税户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加强管理环节,取得了明显成效。
5.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的明显提高带动了税收收入的较快增长,这是经济决定税收的产物,这种表象容易掩盖税收征管质效的本质,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收率是否提高,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思路
(一)要增强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以管户为主的税源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税源精细化管理。一是事多人少任务重的矛盾比较突出。税收管理员集税收宣传辅导、信息采集、日常巡查、纳税评估于一身,存在着大户管不透、中户管不细、小户管不住的情况。二是税收执法权过度集中,加大了基层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三是传统税源管理模式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采取几近相同的税收管理办法,不仅难于做到重点突出,而且效率较为低下,相关的纳税服务措施也很难全部落实到位。总之,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纳税人数量越来越多、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要求,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只要有利于增加税收收入,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成本,有利于服务纳税人,有利于调动大家积极性,就应该大胆尝试.(二)、要建立健全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税收专业化管理工作没有现成模式就是要创新,必须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和工作流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构建简而专(既工作流程简单又专业),精而专(既税源管理精准又专业),细而专(既处理职责细致又专业)的管理机制。就目前区局改革试点情况,建议区局尽快配套出台办税服务厅受理人员、综合事务、日常管理和基础审核办税服务局后台人员和管理科评估人员的税收管理工作规范、岗位职责、绩效标准以及考核奖惩办法等,便于各部门人员对照执行。
(三)、要增强税收专业化管理队伍素质。
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好提高干部综合能力,为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打好基础。只有一流的管理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只有素质水平过硬的干部职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税源管理的水平。因此,今后我们要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多渠道、深层次开展培训工作,让干部掌握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管理方法和技能,真正提高干部的素质。
(四)、要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针对不同类型的纳税人,要着力推出个性化服务(在给重点税源、重点企业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按需服务(对一般税源纳税人按照需求进行服务),电子服务(对服务面广,需求一致的问题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提供服务),力求满足纳税人的各项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
(五)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局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建议区局完善内设机构基本框架;明晰内设机构功能职责;形成了“以人定岗,以岗定责,岗岗有人,人人有责”的岗责体系。健全以流程为导向的征管机制。推行重点税源重点管、一般税源行业管、税种不同分开管,“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立体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实现“点”上管细大户,“线”上管好中户,“面”上管住小户的管理目标。
(六)、要进一步强化配套措施,形成大专业化管理格局。
要将税政、计统、信息中心等部门纳入专业化管理工作范畴,增强整体合力。税政部门要着重完善民政福利、农产品企业、高型技术企业管理办法,提出精细化管理举措;评估部门要加强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各个行业偷税漏税的惯用伎俩,为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参考;计会统部门要走出传统的统计分析习惯,将统计分析细化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和细分行业,将统计分析指标细化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统计数据更加准确、全面,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信息中心要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把各税种、各类经济活动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加强税收数据的深层次开发使用。
(七)、要拓宽信息渠道,开发信息平台。
找准信息技术和税收业务的结合点,进一步把各类信息掌握好、分析好、运用好,提升信息管税能力。管理的瓶颈是信息失灵,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负责加强信息情报的搜集和税源的部门,理想的模式是建立税收数据处理中心,综合各种经济税收信息,统一采集、储存、筛选、分析。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从产权交易机构、工商部门、公证部门采集重大产权交易、产权变更、经济合同及协议等情况,可以从金融部门采集银行开户、资金流动情况,可以从新闻媒体采集经营发展变化、重要产品上市情况。
(八)、要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
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就是要根据不同纳税人存在不同的风险特征,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将税源管理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转为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转为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税收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推进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始终要以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是否有利于最具效率地促进纳税遵从来规划和展开,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
(九)要加强税收分析,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税收专业化改革以来,税源分析变成了难点,要摸索一套可行的税收分析方法。一是拓展分析思路,在宏观分析方面,重视对与税基关系密切的工业增加值、当地物价指数、产业热点、新兴税源等经济指标开展动态分析。二是改进分析方法,在微观税收分析方面,做到“四算”,即算企业税收负担变动、算销售额应纳税额变动配比情况、算非防伪税控部分进项税额占全部进项税额比例变化、算销售成本变动与销售额变动配比变化,用分析成果引导管理资源配置,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源分析、纳税评估。
(十)要进一步完善岗责体系,优化办税流程。
税收专业化完善的组织、科学的岗责体系及征管流程是基础、是关键。
1、我们要进一步规范机构,做到责任主体明确化。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可根据《征管法》和《征管业务操作规程》要求,细化每个部门和岗位的工作职责,基本执法要求,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规范,做到以岗定责,责任到人。
2、合理配置机构的职能,实现部门责任法定化。解决好职能交叉重叠、责任不清、事权分离、多头管理、交叉管理和管理真空的问题。
3、岗位责任具体化。制定科学、具体、精细的职位说明书,包括岗位基本情况、基本职责、工作流程和必需的关键才能等内容,将每个岗位的责任细化、尽可能量化,明确如何履职尽责以及失职失责的责任代价。
4、责任清晰化。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的责任。明确区分领导和被领导责任,明确区分监管责任和行为主体责任。
5、责任链接无缝化。建立岗位之间、部门之间的无缝责任链条,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程序和责任处罚,确保环环相扣,互不交叉重叠,有责必有罚,使每项工作职责、每个工作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人。
第五篇:关于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税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税收征管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现有税收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管理力量不足,导致征而不管,税务管理员忙于日常事务处理,疏于对纳税人的管理等,导致税收征管效率和质量不高,影响了税收管理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是解决目前税收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必需对现有税收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对当前税收征管中存在问题的列举和分析,对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基层税务分局管理自主性低.目前各县市局机关科室设置过多,分工过细, 基层税务分局设置过少,导致了大机关,小基层的管理格局,出现了基层税务分局日常事务过多,忙于应付的问题.如我局目前有11个科室(中心),而基层税务分局只有4个,如果每个科室,每个月布置4项工作,基层税务分局就有44项工作需要完成,而实际工作中远远大于此数, 基层税务分局为了完成市局布置的工作,就要把工作交办给管理员去做,使管理员忙于日常事务,疏于日常管理,影响了基层税务分局的管理自主性和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机关科室设置过多,工作少,人员多,出现人浮与事的问题。
2、纳税人多,干部少,征管力量严重不足.目前,纳税人越来越多,但干部编制有限,新招得干部每年只有2-3个,特别是干部年岭结构老化,对新情况不适应,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人均户管达到800户以上,导致出现实在无法管,就放任不管的问题。
3、户管不清,数据不明,监控管理不力.目前,加大了办税服务厅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征管流程,开展了一窗式,一站式服务,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特别是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网上抄报税的推行,纳税人基本上不用到税务机关办事,导致了纳税人于税务管理员的正面接触,管理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控。
4、干部业务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税务管理风险增大.一是税收执法人员业务不熟,违反执法程序引起的执法风险。部分税务干部,不深入学习和钻研税收业务,凭经验、凭关系执法而造成执法错误。二是税收执法人员对税法及相关法律的理解有偏差,执法质量不高。如制作税务执法文书不严谨、不规范,使用文书或引用法律条文错误,执法中不注意收集证据或收集的证据证明力不强等。三是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留下风险隐患。四是因忙于日常事务,引起的行政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
二、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税收管理专业化是指根据纳税人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对外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管理等分类管理办法、根据纳税人属地、风险等级实行分级税收管理,对内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实行个人管理和团队管理有机结合,以信息化为支撑,优化征管资源配置,以提高征管质量,防范执法风险为目标的税收管理办法。
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科学的分类管理办法是必要的保证.具体可分为:
1、按经营规模大小,实行分类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经营规模(注册资本、经营收入、应交税金)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对重点税源指定专人或组建专业团队,如建立重点税源管理股,实施专业化管理;对非重点税源在属地管理基础上,实施专业化管理。一是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试行“税源大户”制管理模式,实行管户制.二是一般税源集约化管理,实行专业管理与户籍管理相结合模式,实行管事制。三是特殊税源个性化管理,根据特殊行业特点,制定行业税收管理办法。四是个体税源社会化管理,积极发挥协税护税作用,有条件的可按区域实行委托代征。
2、按税收风险等级,实行分级管理。即将税收遵从差异化管理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风险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依据企业税收风险程度,实施分级税收管理。对低风险企业,以优化服务为主,在纳税服务尤其是对大企业个性服务方面,引导企业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强化企业税务风险自我防控,提高纳税人税法自主遵从度;对中等风险企业,开展提醒服务,帮助企业自行提高纳税遵从度,提高申报真实性;对高风险企业,启动纳税评估或专项检查,强制提高纳税遵从度。
三、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1、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一是完善税收管理岗责体系。重组属地管理税收管理员职能,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重点税源)、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剥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事务性管理等服务职能保留其中。二是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建立与征管信息系统相配套的征管流程,规范与优化税源监控、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收法制、纳税服务等业务流程,规范征管程序,使各部门权责明确、各司其职。
2、调整税收管理机构职能职责.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在确保机构数量和整体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调整机构职能,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内部分工,实施税收分级管理。根据各类别纳税人的管理要求、管理难度和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科学配置税务管理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把综合业务素质高的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专业化管理要求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管理岗位。既要抽调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务干部充实到专业化管理机构中,又要兼顾属地化管理机构需求,合理确定税收管理员的管户数量,最大限度的发挥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潜能。如建立大企业管理科或大企业管理分局,实行集中管理,实行对大企业的专业化管理.3、进一步完善纳税评估制度.一要将纳税评估岗位职责适度集中。根据总局“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效率、注重效益”的原则,专业化纳税评估职责集中到县市区及以上税务机关。对于重点税源一般应有纳税评估科开展专业评估,对非重点税源可以选择设置日常评估岗,由基层税务分局开展日常评估。二要建立专业化评估员队伍。目前纳税评估人员基本由各基层分局设岗,实施二级评估,使评估质量低下、评估显效缓慢。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要有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评估人员,应单独设置纳税评估机构,如分局建立纳税评估股,建立评估员制度,将纳税评估从属地责任区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集中到专业团队等更高层面,选择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专门从事专业化综合评估和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应对工作。
4、进一步建立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当前,应以宁波市局为主体,全面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机制建设,以县市(区)局为主力,夯实税收专业化管理基础,形成上下级机关纵向互动、同级职能部门横向联动、整个系统协调联动的税收管理格局。一是建立纵向互动机制。即从宁波市局到县市(区)局,基层税务分局到税收管理员四级,不同层级按照各自税源管理职责,既分工又联系进行税源管理。二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成立征管质量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建立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四位一体”联动机制,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统一监控分析税源变化,统一下达风险预警指标和纳税评估重点,统一考评征管状况。三是建立外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地方党政相关部门沟通和协作,逐步建立经济税源信息(第三方信息)的共享机制,完善综合治税、协税护税的体制,为专业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机制保障。
四、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合理选择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方法。
根据税源结构特点,选择几种方法的组合,分别在全局范围内实施。如城区分局的纳税户数多、税源集中、行业门类相对齐全,即在分局范围内实行以分规模为主,分行业、分事项为辅的管理模式;其他分局的纳税户数少、税源相对分散,则以属地管理为主,辅以分类管理,即在分局范围内实行以分规模为主或以分行业为主的管理模式,结合属地管理模式。对工作事项则充分考虑不同层级管理资源的优势,适当集中部分重要、复杂事项至县市
(区)局机关科室和宁波市局机关处室进行实体化运作,以突出管理重点,减轻基层负担,节约征纳成本,提高征管质量。应集中的事项主要包括:①对全局征管质量影响程度较大的重大或复杂的事项。如大额税收优惠和税收减免的调查、审批;大企业的税收风险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及其他征管疑难事项等。②量少、涉及面较窄,但技术含量高、基层不经常涉及、集中管理有助于提高专业化程度的征管事项。如转让定价调查、预约定价谈签、处置企业改组改制等事项。③跨区域、跨部门,需要上级部门沟通协调的征管事项。如对外与大企业定点联系,开展高层次纳税服务,解决大企业的涉税诉求;与第三方交流沟通,获取数据信息。
(二)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科学的专业化管理方法体系。对大企业,考虑其生产经营复杂、管理信息化程度较高、跨区域经营、内控制度与程序相对统一、有纳税遵从的主观意愿等特点,按照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深入掌握大企业经营管理及税源情况和完善服务机制。一是开展企业内控及风险管理体系分析,通过生产及管理流程研究、利用行业税源监控分析系统,开展行业信息分析、加强第三方信息利用等手段,准确把握大企业经营规律及核算特点,增强大企业管理的针对性。二是实行产业链动态监控,深入分析大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及相关上下游企业经营变化,及时掌控产业链调整对大企业税源的影响,增强大企业管理的关联性。三是搭建税收测算模型,利用企业原材料投入产出比等各项参数,判断大企业生产能力和纳税能力,增强大企业管理的预见性。四是突出与大企业点对点沟通,在重大事项发生时主动关注,服务前移。对中小企业,考虑其数量众多、规模不大、流动频繁、税法遵从度参差不齐等特点,按照行业管理、集约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强化税基管理、日常监控评估和分类纳税辅导。一是加强源头管理,密切与工商、地税及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传递和工作配合,统一确认新办企业管属,避免产生漏征漏管。同时,在新办税务登记、发票审批、一般纳税人认定等环节从严把关,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态等各方面情况,对财务核算不健全的企业实行所得税核定征收。二是加强日常税源监控和评估。针对区域范围内的重点行业,通过对行业基础信息的调查研究,结合对历年来典型评估案例、稽查案例的剖析,逐步形成行业税收管理手册。税收管理员以行业税收管理手册为指导,查找中小企业税收管理的风险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三是分类加强纳税辅导服务。对新办企业,通过纳税辅、办税指南等,及时帮助办税人员了解熟悉办税流程及规定;对已开业的中小企业,通过政策咨询解读日等载体,分行业、分税种宣传税收法律法规及政策,并突出对账簿设置、财务核算情况的检查辅导。
对个体零散税收,考虑其数量众多、规模小、账务不健全、纳税额少等特点,按照网络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主要致力于户籍管理、定额管理等。切实强化国税、地税联合征管及委托代征工作,有效发挥国税、地税联办和市场、街道等受托代征单位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体护税协税网络及社会化服务机制。
五、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一)进一步提高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认识,正确处理税收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的关系.专业化管理的根本是科学化,基础是精细化。离开科学化搞专业化,就会丧失根本;忽略精细化搞专业化,就会半途而废,不能取得管理实效。税收专业化管理不仅包括对纳税人的管理,也包括对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需要分别研究管理对象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要从资源效益最大化的角度认识专业化管理。专业化并不意味着管理资源的专有化。要避免简单机械地理解专业化,不能把专门化等同于专业化。
(二)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分析,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正确处理税收专业化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深化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基础。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事项管理的全过程。科学界定各层级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职能。县(市)级以上税务机
关主要承担税收风险战略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评定、风险应对业务技术支持等工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开展风险应对提供目标、指导和支撑;各基层税务分局,主要是根据上级规划部署和风险识别排序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风险应对工作,推进分局税收管理实体化,建立分局税收管理风险分析领导小组,开展涉税风险分析,逐步让分局的业务骨干承担从税收管理员职能中分解集中的部分风险监控职能。要科学分解税收管理员职责,深化管事与管户有机结合的体制建设,把风险应对的主要职责从税收管理员职责中分离出来,税收管理员专门从事制度性安排的调查、核查、巡查以及日常纳税服务等工作,做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
(三)进一步加强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训管理,正确处理税收管理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系.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审计署特派办、中介机构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如派干部到审计署特派办,会计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开展实务操作,培养干部动手能力,同时,对业务骨干,进行法律,计算机应用等能力培训 ,开展复合型干部的培养。
(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积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作用,正确处理个体税收税务机关集中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的关系。
坚持综合治税社会化的原则,完善零散税收及代扣代缴税收的源泉控管体系,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效率,降低征收成本。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地税、银行、土管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同时,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各级协税护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