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务部门顺应社会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按照税务管理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组织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对税源的专门事项进行专业化管理的一种模式。目前,各地都在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进行实践和探索,本文试从认识层面对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进行若干探讨。
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植入科学管理理念
目前,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在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税源专业化管理局限于行业纳税评估。二是将税源专业化管理等同于行业纳税管理。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种涵盖资源优化配置、岗位职责调整、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构建、完善业务制度和强化技术支撑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它包括税款征收、涉税审批、风险管理、税源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税务救济等税源管理多方面的专业化。因此,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对税源实施集约化管理,以达到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目的。
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植入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科学理念和方法。
一是系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税源专业化管理以专业化分工管理为基础,但不等于分散、分割管理,而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环节、各层级、各部门的密切协作,并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管理体系。
二是流程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按照流程管理理念,结合税收管理实际,建立完善以管理对象为导向、以提高绩效为目标的业务流程,以实现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和运行效率最大化。
三是信息管税的理念和方法。信息管税揭示了在信息化条件下税源管理最本质的问题,即税源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一切征管措施办法都要围绕信息来展开。
四是“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就是要以市局为中枢,统筹管理资源,消除纵向横向职能界限和区域屏障,形成纵横贯通、上下互动、统筹协调的“一体化”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实施以流程为主导的专业化管理与基础性管理相结合的“管事制”
“管户制”是管理员对同一纳税人的多个涉税事项进行管理,这是在“户”数较少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税源管理办法,这种办法侧重于纳税人整体遵从度的管理,而对纳税事项的管理则不细、不精、不专。“管事制”是管理员或管理团队对多个纳税人的同一事项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办法侧重于通过对各个涉税事项的管理来促进纳税人的遵从,体现了专业化、精细化的精神,这种管理方式是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实施以流程管理为主导-2-的专业化“管事制”,就是要以流程为主线,对税源管理职责进行梳理、分解、整合和调整,按流程进行“切片”归类,对专业性较强、复杂程度较高的事项采取专业化管理,对一般事务性工作实行基础性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基于实施风险管理的各项职能及事务性工作中复杂程度较高专业性较强的事项,包括涉税事项的审核审批、税收风险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进出口税收管理、反避税管理等等。税源基础性管理职能主要是指专业化管理职能之外的日常性事务性管理工作。包括涉税申请受理、税款征收、征管基础工作、纳税服务、税种基础管理等等。无论是专业化管理职能还是基础性管理职能都应当采取设置专业岗位、安排专业人员并以“管事制”的形式落实。
三、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转变税务管理方式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税务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税务管理方式所进行的变革,都是在传统的“管户制”原则指导下,围绕着如何把“户”管好而进行的。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专业化”,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集约化,它与传统的“管户制”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在税务管理方式方面,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属地管理”和“管户制”两大问题。一是在税源管理部门层面要实行税源的分级分类管理。当前可按行业、规模、信用或风险等级、特殊业务等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划分上下级税务机关间的税源管理范围和事项。二是在税源管理员层面要实行以流程管理为主导的专业化“管事制”。“管事制”是管理员或管理团-3-
队对多个纳税人的同一事项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办法体现了专业化、精细化的精神,这种管理方式是与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在解决上述两大问题的同时,要创新税务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税源管理流程进行改造,以建设一套适应专业化管理要求的税务管理方式。
传统的税务管理方式是长期沉淀积累下来的,特别是这种模式长期左右着干部的行为,已经在干部头脑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完全的改变,即使依靠行政措施推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在过程中也会有所反复,固化下来更是困难。因此,要实现税务管理方式的转变,必须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4-
第二篇:推进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几点思考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社会分工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税源管理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嘉禾县局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建立了以行业为主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随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税收征管工作向更高层次跨越和提升,笔者就对嘉禾县局推行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提出几点粗浅看法。
一、税源专化管理的基本认识
根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所谓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应是以促进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的目标,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专业化人才为保障,科学分类税源,合理调整、整合管理职责,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专业分工管理,建立健全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的运行机制,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服务,严格执法。它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一)税收风险管理。就是以最小的税收成本代价降低税收流失的一系列程序。它由目标确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评价和修正五部分组成。其中,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是最主要的环节。税收风险管理贯穿整个税源管理,按照风险管理理念和程序来设计专业化管理流程,把征管资源
优先用于风险比较大的纳税人、对不同风险纳税人采取不同风
险应对策略。
(二)信息管税。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
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
管水平。
(三)资源配置科学化。包括人、财、物各方面,将有限资
源归结到集中、少量、细分的税务管理环节,管理对象,实现
征收效率最大化。要求职责分工专业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
理对象专业化,运行模式与制度的专业化。
二、目前税源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行业化税源管理等同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错识认
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行业或分类管理,应该是
细化到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和每个工作环节上
都有专门的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和目标。
(二)没有真正实现“管户”向“管事”转变。分行业
设置税务分局的管理格局下,分局内部管理仍然是税收管理
员划片包干或分类全责的“分户到人,各事统管”模式。如
目前虽一个分局主管某一行业税收管理,但分局行业税源管
理组,仍是按分片分户到人管理,税管员面对纳税人仍是一
对多,一人管户各事包干。
(三)税源管理部门单兵作战。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
管理的主体,但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专业化管理不能靠税源管理部门单打
独斗,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如目前税务分局的设置是小而全的全职能型,税源管理一切事项基本由税务
分局完成,而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是按管理职责分工设立若干税
源管理机构,将管理资源配置到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专门的人管专门的事,形成专业化管理。
(四)信息管税水平不高。基础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加
工能力不强,信息应用处于浅层次上,并未在数据的综合分
析、有效比对、税源监控上充分发挥作用。如房地产行业虽
有政府主导开发了五局联网的房地产一体化软件,但也只是
社会综合治税的一小部分,软件功能也不能完全满足税收专
业化管理的要求,需不断完善。
(五)未引入风险管理。税源管理专业化的要求是以风
险管理为导向,风险管理理念要贯穿于税源管理全过程,如
从机构、职能、人员、管理流程上都要按风险管理理念要求
去设置、配置、设计,风险管理要求组建专门税源管理机构,集中优势资源,侧重于重点税源、风险行业以及纳税评估、税
务稽查等关键环节管理,瞄准管理的重点,提升管理的质量。
三、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科学分类税源,是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行分级分类
管理的前提。可以根据税源的特点,按照纳税人规模大小、登记注册类型、行业产业特点、纳税信用登记等实际情况,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实行专业化、精细化、科
学化管理。税源分类管理可按行业、规模、经济性质、管理
环节、税种分类。
(二)团队管户,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按照专业
化职能、岗位的设置,需要将税收管理员职、权、责进行拆
分、整合、重组,最大限度地集中专业人才,组建管理团队,取消税收管理员分片、分行业“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
户制度,税收管员不直接管户,基层税务分局按照税收管理
不同事项,划分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收征
管的管理方式。对税收管理员现有职责重新划分,按税源管
理不同事项和环节进行分类,改单一管户为专业化管理。如
可将其工作职责分为综合事务类、日常管理类、纳税评估三
大类,每类又可细化为若干岗位职责。
(三)业务重组与整合机构职能,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保障。按风险应对的“管事”原则,重新调整税务内部机构
设置和职能配置,建立县局、分局、税源管理员三级分工负
责、互动机制。县局成立专业化税源管理科负责制定本级税
源和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规划、制度,建立本级风险预警
指标体系、评估模型,根据上级发布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
重点,结合实际,下达税源监控、管理任务,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分局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
和评估重点,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
理工作,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税收管理员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上级下达的风险预警指标和评估重点及相关工作任务,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四)信息管税,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支撑。税源管理
实质上是对纳税人涉税信息的管理,实现对纳税人纳税状况的全面掌控。信息的采集和利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社会综
合治税是实现第三方信息采集和利用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要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税务为主体的链接行业主管部门、工商、国土、建设、规划、房产、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公安、交警、电力等职能部门的社会综合治税平台,广泛收集相关第三方信息,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利用收集的信息进纳税评估,应对税收风险管理。
嘉禾县局 胡雄飞
第三篇: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蚌埠市国税局 刘强胜
为加强税源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总局提出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既是在税收管理领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税务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举措,吹响了我国新一轮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新号角。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专业化的概念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实施专门管理,以促进生产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由管户向管事转变,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核心内容是“分类”和“分工”。
从基本内涵来看,对税收管理来说,专业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税收管理专业化探索,如从专管员“一人下户各税统管”方式到征、查“两分离”,到征、管、查“三分离”。总局这次提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 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按照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要求,进行专业化职能配置。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其中,关键是转变工作方式,具体要求是要把省局做“实”、市局做“精”、县局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从拓展外延来看,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专业化的核心要件,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社会管理创新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不单纯是一个税收业务革新、税务机构设置调整的问题,更深刻的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涉及到税收行政业务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涉税后勤保障专业化等部分。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性分析
从管理理论上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正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人类认识了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专业化使复杂社会劳动简单化、劳动过程流程化、劳动方式精确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重要途径。社会产业分工理论、资源稀缺配置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税制改革来看,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实现方式,决定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科技进步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税收征管的适应能力。作为落实税制最具执行力的征管因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提高税制执行能力、引领征管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性重点工程。
从征管现实来看,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税源总量不断增大,种类和结构更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税收管理员“按户分管、各税统管、大包大揽”的税源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从推行可行性上来看,每年稳步增加的税收收入总量和逐步合理的收入结构提供了财力支持,也给有效处置专业化管理变革可能带来的动荡风险提供了机会之窗;迅猛发展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征管信息化处理基本实现了省级集中,全方位、多层次税收监控体系初步构建;发达国家现代化税源管理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基层国税 部门多年的税源管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专业化人员储备得到进一步加强,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业务支撑。
三、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从税务管理战略高度理清工作思路。
专业化管理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对内强调职能分工,对外强调对象分类。不能把税源管理专业化等简单同于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管理,机械理解为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必须有税务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变相配合,必须运用整体观念综合解决税收工作中的具体难题,实现才能发挥综合效果。
二是要有科学的推进原则确立工作标杆。
始终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纳税人科学分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始终以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社会各方面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三高一低”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自觉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遵循全省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税源管理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三是要以统一的作业标准优化工作流程。
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要以流程管理为指导,建立全省统一的征管业务规程和行政管理规程,做到公开、透明、标准、规范。“梳理”。由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从操作层面对操作事项、操作时限、传递关系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使各工作流程更具有操作性。“简化”。在不违反税法红线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各种业务流程,删减重复文书,重点是涉税行政审批和办税流程的标准化,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调查核查和审核审批等环节。“考核”。加强标准化运行考核和过程控制,重点是监控职能部门是否实时对已有标准的持续完善,业务操作部门是否规范运行作业标准,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要以丰富实用的涉税资源夯实工作基础。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导向是风险管理,而风险预警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对内,要注重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以省局统一工作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对外,要注重拓展信息渠道,建立国税部门引导,地方政府主导,多家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运行机制,用制度形式规范第三方 信息共享,提高对税源的专业化协同控管力度。
五是要以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业务支撑。
专业化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有专业化人才,而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由科学的专业分工以及相应的专业岗位培养和造就的,没有科学的专业分工,专业化人才就失去成长的土壤。要加快建立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实施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探索制定税收管理专业化岗位分类标准,加快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团队领军人物,重点是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先培训后实践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师资,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瓶颈,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
六是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确定改革实现路径。专业化模式的构建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内部涉及到人员、机构、职能等变化,外部涉及到政府的理解、部门的协作和纳税人的支持等方方面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涉及到机构及其职能的整合,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当前,在现有机构设置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取先转变机 构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后实质性机构合并、重组、升格等方式,以科学、务实、积极、稳妥的态度,科学推进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成功嬗变。
第四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信息来源:句容市地方税务局 09日
访问次数: 332字 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税源专业化管理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发展和完善。本文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认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因为分工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产力即协作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国际经验借鉴
1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源分类
一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按照征税对象设置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即:大中型企业局、小企业局、工资和投资收益局、政府和免税组织,犯罪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涉税违法案件,并与四个业务局保持密切合作,如下图所示。另一方面,联邦税务机构并非州、郡、市层层设局,在上述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另按经济区在全国设置5个大区办事处,下设10个服务中心和63个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
犯罪调查局
政府及免税组织局
工资和投资收益局
小企业局
大中型企业局
业务支持部门
执法与服务部门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联邦总部专门职能部门
图1: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机构设置模式
此外,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
2.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很多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而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务事项专业化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如图2所示。
税源分类专业化
税务管理信息化
管理人员专业化
税务事项专业化
按照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都在纷纷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模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通过行业+规模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机构改革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成功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税源专业化改革的前列,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提高风险应对效能的手段之一就是突出纳税评估,按照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各地确实都设立了纳税评估专职机
构和岗位,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未形成。形式上优化了专业化管理流程,一事所有户,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不同涉税事项分由不同税收管理员专业化负责;但实质是很多机构观念仍未完全转变,仍然维持一户所有事的模式,税收管理员包揽了管理核查和纳税评估的所有事项,不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按照税源分类,有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岗、建筑业税收管理岗、规模以上企业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按照涉税事项又分为税源事务岗、登记事务岗、日常事务岗、纳税评估岗。但是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属于稀缺资源。加上部分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人员配置的不理解、对重组流程的不适应,具体操作中存在专人不负责专岗、专岗不能胜任专职等问题。
3.风险管理不完善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人为选取高风险行业、重点行业。
三、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年初,我们对区域内4家驾培企业,开展行业专项纳税评估,评估补缴税款85.91万元(不包括由国税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驾培行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依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借鉴行业评估的成功经验,应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面”上查找行业差异、确定评估行业:税收分析部门对全局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税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查找行业税负差异,确定重点评估行业。二是“点”上针对典型分析、构建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行业后,选取行业内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信誉较高、财务核算比较健全的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了解行业的经营规律、运作模式、行业特点和纳税情况,从而获取申报信息外的行业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预警值。三是“线”上全面行业评估:运用典型企业获得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该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行业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纳税辅导,从而实现评估一行、规范一行。
(三)建立以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立体化风险管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采用试点加推广的模式,实施“体检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求基础数据全面、技术含量高,在探索阶段,为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可综合评价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宏观指标选取某区域、行业作为试点,如房地产业、建筑业,全面规范该行业的基础信息、召开针对性的税收座谈会,积极采集数据、开展对比分析、评价纳税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应对,对试点中形成的可取经验予以推广,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
风险管理需要全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基层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信息与技术管理科数据分析与比对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运作效果。为杜绝当前人为选择高风险行业、企业,忽视风险评价与排序的问题,应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专业的人员配备,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以“三个是否”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即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高效地降低纳税风险、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纳税遵从。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作者:姜建美,镇江市句容地税局)
第五篇: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当前,积极探索税收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寻找一条适应自身管理税收专业化之路,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的重要课题和实践任务,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税源专业化管理。近日,结合市地税直属分局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对目前税收专业化管理做了一些肤浅思考,认识尚待进一步深化。
一、关于市地税直属分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
市直属分局现设有两个税源管理科,有税管员10名,直接从事对所辖企业的税源及日常涉税事项的管理工作,这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上符合专业化。其次,分局自2007末实现向重点税源管理职能转变以来,现有89个纳税户,在具体管理中,按照企业行业划分了石化卷烟、电信、交通运输、饮食住所、其他服务业等实行分类管理,这从管理方式上体现了专业化。对纳税人的分类管理和税源管理内部的分工管理,使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例如管理二科在对市级重大工程项目管理中,实行一条链控税,由专人负责,实现专业化管理,与有关部门建立了信息传递制度,共享重大项目有关信息,并将核查的相关信息数据录入一户式档案,实行一条链控税。通过重大项目管理的立项、登记等信息,及时掌握投资规模、建设工期等,对重大项目的各项税收实现全面监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得到了加强。
二、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应当准确把握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及深刻内涵,税收专业化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探索实施以分行业管理和分规模
管理为重点的分类管理,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和拓展管理深度的目的。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定位及内涵来看,专业化管理主要有两种方式:
(1)分行业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设立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
(2)分规模管理,即在一定范围内打破地区界限,按纳税人的经营规模,设立税收专业管理岗位,明确税收管理员,进行税收征管的一种管理形式。
除此还有其他一些方式,比如:
(1)分税种管理;(2)分涉税事务管理。
税收专业化管理有多种方式,但每种方式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应该相互结合,科学选用,尽量扬长避短。比如,把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再按各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进行进一步细分,进一步提高税收专业化管理水平。
三、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今后工作思路
(一)要增强税收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首先,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其次,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强化各类税源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有效举措。第三,加强税收专业化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
(二)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局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各地税源结构、人员配置有着明显差异,因此,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税收专业化管理方式。
从延安市区调研情况分析来看,市区税源结构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户数
较多,大企业集中,基本集中了全市大型的工业和商业企业;二是行业齐全,每个行业都有几十户甚至上几百户纳税人,每个行业的税收管理方法、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三是涉税事务比较繁杂,有时出现整体资产转让、债务重组、关联交易等重大涉税事项。针对这些特点,市区可以实行以分行业为主,分规模、分税种为辅的专业化管理方式。
(三)要增强税收专业化管理队伍素质。
这是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税收专业管理岗位,结合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试点,对现有的税收管理人员进行重新组合,进一步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好,把广大干部的潜能发挥好;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税收专业知识的培训,不仅要普及税收业务知识,更要掌握各行业、各类别专业管理技能,加强行业性税收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尽快提高干部的专业管理水平,逐步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数量精干、类别齐全的税收专业人才队伍。
(四)要建立健全税收专业化管理的制度保障。
税收专业化管理必须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立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适合于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新的岗位职责体系至关重要。岗责体系是由机构设立、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其与软件应用系统的对照关系等组成,它是税收征管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制度保障。可以《税收征管业务规程》为基础,围绕秦税工程等税收管理信息结构及功能,按照“法治、分权、制约、规范、效率”的原则,制定《税收专业化管理岗位职责体系》形成了上下统一、分工合理、运作有序的税收征管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