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鞍山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
马鞍山市地税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方案
(讨论稿)
为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提高税收征管质效,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根据省局《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市局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总局“信息管税”的总体要求,深化税源分类管理,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完善税收岗责体系,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创新管理方法,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基本原则
(一)分类管理的原则。按照行业和纳税规模,对税源进行分类,组建重点行业税源管理机构,针对不同类型税源特点,建立差别化应对机制。
(二)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审核确定纳税人的应纳税额为税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必经程序,调整部门职能设置,明晰岗责体系,优化税收征管业务流程。
(三)信息管税的原则。加大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提高涉税电子信息的采集能力,严格数据质量管理,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数据信息的分析利用。
(四)优化服务的原则。以“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为理念,整合办税服务功能,健全纳税服务体系,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提高纳税遵从度。
三、总体目标
以税源分类管理为核心,构建行业税收专业化管理和区域税源分类管理的二级税源管理模式;取消税收“专管”制度,明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突出重点税源、重点事项和环节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纳税评估,建立专业化税源管理保障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效能。
四、主要工作内容
(一)实施税源分级分类管理,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机制。1.组建房地产、建筑业专业化税源管理分局。对市区范围内所有房地产、建筑业(包括外建)实施集中管理;在实行重点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和落实具体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措施。
2.维持市级税源、涉外税收管理格局。马钢及其所属企业,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水、电、气等市属税源企业以及市直部门的税费管理,仍集中在市征管分局;涉外税收仍集中在市开发区分局管理。
3.各管理分局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各管理分局将房地产、建筑业企业调出后,按照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散税源等实行分类管理,或按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等实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税源户和重点行业的税源监控。
(二)调整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建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4.明确市局相关科室工作职能。
(1)征管和科技发展科负责牵头制定税源管理综合性制度和相关实施办法,完善税源管理业务流程;内设专职数据管理办公室,全面组织和落实数据信息管理工作,负责全市所有涉税信息的筛选、整理、审核和监测工作;制定《征管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标准》,按月组织数据质量检查,通报检查结果。
(2)纳税服务科内设纳税评估办公室。全面负责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组织和落实市级以上重点税源和重点行业的纳税评估和专项评估工作。
(3)法规科负责组织落实第三方数据信息交换、明确机关各部门涉税信息对口采集、分析利用工作职责,建立地方政府信息交换来台,完善信息交换考核机制。
(4)计财科负责税收与经济的对应规律、总体税源和税负的增减变化等情况进行定期的宏观分析,按月通报分析结果。
(5)税政科室负责行业税负监控,研究制定分税种、分行业纳税评估的具体方法,建立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测算指标 3 预警值并明确所需信息及其来源,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6)信息中心负责税源专业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支持。5.调整管理分局机构及职能。
按照税收管理的业务类别,将内设机构划分为综合业务(税源综合管理)、信息管理、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和办公室五个部门。
综合业务科工作职能:组织和协调分局各项业务工作;市局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的接收、任务派发和材料上报的审核;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及纳税评估和检查结论的审理、审核;分局办结类审批事项的审核;组织分局业务培训;负责协税护税体系建设、税收法制建设及业务跟踪监督考核。
信息管理科工作职能:负责信息采集、数据质量维护和管理;纳税人户籍管理及实地调查核实;纳税人分户档案管理;信息交换;税收分析预测;发票查验及开票数据导入;计算机设备和系统维护工作。各管理分局可根据本单位税源结构和人员状况,在部门内按行业、区域、信息源细分为若干个信息管理组。
纳税服务科工作职能:负责税收政策宣传、税法咨询和办税辅导;财税库银联网系统推广应用;税务事项认定、涉税审批和备案以及相关的调查核实和后续管理;发票印制、发售管理;税款核定管理、欠税管理以及催报催缴工作;按本单位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分类标准确定人员分类开展纳税服务。
纳税评估科工作职能:负责税源入库情况分析监控、纳税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开展约谈核实、纳税评估结果处理,落实汇缴检查、注销检查、税款清算及相关的违法违章行为处罚工作。各管理分局可根据本单位税源结构和人员状况,部门内可按行业评估和检查的工作重点,划分为若干个纳税评估工作小组。
办公室工作职能:建立和完善本单位各项管理制度,负责公文的处理和信息报送、经费和档案管理、各项制度的落实和督查、教育培训、考勤考核、文明创建、后勤保障等相关日常事务。
6.取消税收“专管”制度,调整税收管理员工作职责。取消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按照信息管理、纳税服务、纳税评估部门工作职能,重新确定税收管理员岗位工作职责。
市局征管和科技发展科应制定《管理分局岗位职责设置办法》、《税收征管业务操作规范》,明确征收管理各岗位工作职责,规范业务操作。
7.优化办税服务窗口职能设置。
市地税局办税服务分局应按照“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总体工作要求,优化窗口服务功能设置,加强内部衔接,密切与管理、稽查部门分工协作,明确业务流转各环节办结时限,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8.扩大以查促管工作成效。
市地税局稽查局应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通过案件查处,促进税法遵从。要明确部门信息交换、案源移送,稽查成果反馈等 5 岗位工作职责,与征收、管理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有效利用数据分析,提高稽查选案的准确率;加大举报、转办、移送案件的查处力度;负责总结整理行业税收检查情况,提出行业税源管理建议。
五、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保障措施
(一)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根据各管理分局管户职责和税收管理员岗位工作职责调整,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将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好的同志配置到信息管理工作岗位,将所得税人才库人员及部分业务素质较强的同志配置到重点税源、重点行业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工作岗位,突出税源风险防范。
(二)完善工作协作机制。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工作衔接,强化分工协作和监督制约;以落实政府税收征管保障办法为契机,建立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个体工商税收社会化协税护税工作体系,全面实施个体工商税收社会化征收模式。
(三)加大信息化应用体系建设。深化新版征管软件应用,提高全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对税源管理的支撑力度;积极推广使用纳税人电子申报,深化“双平台”应用,建立地方税收信息交换平台,提高纳税人电子数据信息和相关涉税信息的采集、储存能力。
(四)深化岗位绩效考核。积极开发应用《个人绩效评价系统》,对全系统不同类别人员建立不同评价指标体系,按期开展 6 个人履职能力、工作业绩评价;认真组织开展岗位执法责任制检查,有效利用日常监测考核手段,强化税收征管质量控制,促进税源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
(五)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按照行业、岗位特点,积极实施分类业务培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试行“双向选择”的干部选人用人制度,优化干部队伍人事组合,完善激励竞争机制;积极开展地税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培养职业情操。
六、实施步骤和时间安排 略。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市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组长:刘鲁舟,副组长:市局党组其他成员 成员:市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办和落实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征管科,由陶周清兼办公室主任。
各分局(局)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密切部门配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要深入宣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职责的调整和管理权力的划分; 7 要面向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注重了解纳税人的反应,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精心组织实施,勇于探索实践。各单位要根据市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确定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工作实施方案,合理配置部门和岗位人手,明确部门具体工作职责,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合力推进;要不断深化对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内涵的认识,勇于探索实践,积极创新税源专业化管理措施,使税源管理改革紧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请各管理分局于20 年 月 日前将工作实施方案报市局(征管科)备案。
(三)加强督查指导,注意总结反馈。市局相关责任部门应经常深入各管理分局,加强指导和督查,确保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各项工作按时间进度和要求落实到位;机关科室与各分局(局)以及分局内设部门之间要加强工作的沟通和了解,加强信息交流和情况反馈,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新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总结推广成果和经验做法,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扎实推进,确保税源管理质效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当涂县局应结合本局实际,积极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马鞍山市地方税务局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六日
第二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信息来源:句容市地方税务局 09日
访问次数: 332字 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税源专业化管理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发展和完善。本文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认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因为分工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产力即协作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国际经验借鉴
1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源分类
一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按照征税对象设置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即:大中型企业局、小企业局、工资和投资收益局、政府和免税组织,犯罪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涉税违法案件,并与四个业务局保持密切合作,如下图所示。另一方面,联邦税务机构并非州、郡、市层层设局,在上述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另按经济区在全国设置5个大区办事处,下设10个服务中心和63个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
犯罪调查局
政府及免税组织局
工资和投资收益局
小企业局
大中型企业局
业务支持部门
执法与服务部门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联邦总部专门职能部门
图1: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机构设置模式
此外,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
2.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很多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而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务事项专业化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如图2所示。
税源分类专业化
税务管理信息化
管理人员专业化
税务事项专业化
按照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都在纷纷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模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通过行业+规模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机构改革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成功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税源专业化改革的前列,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提高风险应对效能的手段之一就是突出纳税评估,按照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各地确实都设立了纳税评估专职机
构和岗位,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未形成。形式上优化了专业化管理流程,一事所有户,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不同涉税事项分由不同税收管理员专业化负责;但实质是很多机构观念仍未完全转变,仍然维持一户所有事的模式,税收管理员包揽了管理核查和纳税评估的所有事项,不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按照税源分类,有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岗、建筑业税收管理岗、规模以上企业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按照涉税事项又分为税源事务岗、登记事务岗、日常事务岗、纳税评估岗。但是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属于稀缺资源。加上部分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人员配置的不理解、对重组流程的不适应,具体操作中存在专人不负责专岗、专岗不能胜任专职等问题。
3.风险管理不完善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人为选取高风险行业、重点行业。
三、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年初,我们对区域内4家驾培企业,开展行业专项纳税评估,评估补缴税款85.91万元(不包括由国税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驾培行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依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借鉴行业评估的成功经验,应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面”上查找行业差异、确定评估行业:税收分析部门对全局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税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查找行业税负差异,确定重点评估行业。二是“点”上针对典型分析、构建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行业后,选取行业内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信誉较高、财务核算比较健全的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了解行业的经营规律、运作模式、行业特点和纳税情况,从而获取申报信息外的行业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预警值。三是“线”上全面行业评估:运用典型企业获得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该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行业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纳税辅导,从而实现评估一行、规范一行。
(三)建立以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立体化风险管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采用试点加推广的模式,实施“体检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求基础数据全面、技术含量高,在探索阶段,为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可综合评价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宏观指标选取某区域、行业作为试点,如房地产业、建筑业,全面规范该行业的基础信息、召开针对性的税收座谈会,积极采集数据、开展对比分析、评价纳税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应对,对试点中形成的可取经验予以推广,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
风险管理需要全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基层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信息与技术管理科数据分析与比对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运作效果。为杜绝当前人为选择高风险行业、企业,忽视风险评价与排序的问题,应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专业的人员配备,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以“三个是否”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即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高效地降低纳税风险、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纳税遵从。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作者:姜建美,镇江市句容地税局)
第三篇:江苏省、福建省地税局探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 务 简 报
第四十四期
国家税务总局
2011年7月15日
江苏省、福建省地税局探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江苏省地税局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以分级分类为基础,搭建专业化管理组织框架
一是新设专业化管理分局。根据税源结构及其风险特点,以行业分类为主,兼顾类型、规模等,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设立相应的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管理分局。税源管理分局主要负责风险应对,对风险评估机构推送的风险对象,进行案头评审、约谈核实或者实地检查,做出定性和定量判断以及相应的处理。
二是组建风险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提出处置方案,并推送给相关机构。建立市、县局机关参与税源管理的实体化机制,凡未单独设立风险评估机构的市、县局,由机关数据管理部门承担风险评估职能。
---1---三是重组纳税服务部门。各市、县局设立专司税款征收的直属机构,把税款征收从税源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实现税收征管权力的分权制衡、规范运行。同时负责纳税人所有涉税事项的受理,承担相应的纳税服务职能。
四是推进机关职能实体化运作。对重点税源预测分析等对全局税收工作影响程度较大、宏观性强、集中度高的涉税事项,关联交易等发生频率较低、业务涉及面较广、征管要求较高的征管事项,以及一些跨区域、跨部门征管事项,由上级机关进行处理。
二、以信息管税为核心,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确定风险评估流程。开发税收风险管理平台,运用评估指标和模型,对所有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风险评估,按户归集纳税人税收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并推送给税源管理机构实施评估处理。对税源管理机构反馈的风险核实、处理意见进行评价。
二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归纳税收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建立风险特征库;总结行业特点和行业规律,结合评估检查典型案例,编制行业数据模型和风险评价体系;抽取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测算,合理确定风险预警值。对评估模型的应用效果进行跟踪分析,不断提高锁定纳税人不遵从行为的精确度。
三是强化风险评估结果应用。根据风险等级排序结果,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实施差别化应对策略。对税收风险级别低的纳税人,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示等方式督促其及时改正,对中等风险实施案头评审、约谈核实、实地检查等措施,对高风险对象实施税务稽查、保全强制等措施,实现管
---2---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风险应对新模式。
三、以信息化系统为支撑,实现信息技术提档升级
在评估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现状基础上,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及其方式方法的要求,结合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改革,实施信息化系统升级改造,拓展框架平台,优化数据库设计,删除冗余功能,增补新需功能,确保升级改造后的信息化系统最大限度满足专业化管理的需求,真正实现实用、便捷、高效的目标。
四、以配套措施为补充,推进单项业务改革
一是改造税收业务管理流程。压减工作环节,简化审批环节,强化后续管理,对前台业务缩短流程和周期,实现征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协调提高,逐步建立以省级信息化系统为载体,以专业化业务流程为导向,集约管理、分权制衡的税收管理新格局。
二是改革税收管理员制度。合理确定税收管理员的税源管理职责,对难以有效实施的特定管理事项,上收至上级税务机关实施。将户籍管理、发票管理等日常事务与评定处理、日常检查等复杂事务分类设岗,把综合业务素质较高的税收管理员配置到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评估检查岗位。对单个税收管理员难以有效实施的复杂管理事项,组建专业化团队,使工作方式从传统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
三是推进发票管理综合改革。全面推行网络发票,优化税控开具数据管理,集中建设省级发票数据库,建立发票信息风险评估、税收核定、所得税汇算清缴、税务稽查等方面的应用机制,实现发票信息化、身份化管理。
---3---福建省地税局推进三类不同条件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福建省地税局结合实际情况,在完善税源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探索推进三类不同条件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
一、完善税源管理措施
一是重组管理职责。科学分类税源,对重点税源和一般税源实行差异化管理。明确税源与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职责,区分日常评估与专业评估,日常评估由征管系统自动生成预警任务派发给税管员开展日常性、简易化评估,专业评估由设区市或县区局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业团队来进行。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梳理涉税业务流程,清理、简并涉税资料,下放审批权限,增加窗口即办事项。简化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核定流程和无欠税个体工商户的非正常户认定程序。积极探索无纸化办税,减轻基层征管档案资料的传递、收集、归档等工作负担。建设外部数据交换平台、国税局地税局联合登记平台,促进国税局地税局深化协作和社会协税护税机制建立。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开发应用业务受理审批管理平台、非正常户管理软件、定期定额管理系统、建安行业税源管理系统和不动产税源管理系统等,开展征管信息系统整合改造工程。
二、探索推进三种模式
(一)以1+2+X为特征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以莆田市局为代表,将区局的机关业务整合到市局机关科室,简化办事流程,夯实基层一线征管力量。“1”,即成立一个办税服务厅,将专业管理分局(属地管理分局)的---4---部分工作前移到窗口。“2”,即成立纳税评估科和巡查执行科两个专业机构。纳税评估科负责专业或专项纳税评估、数据分析工作;巡查执行科负责税务登记事项的巡查核实、漏征漏管户及纳税人经营情况巡查、法定保全、强制措施执行、部分执法文书送达及欠税管理。“X”,即成立若干个专业化管理分局和属地管理分局。
(二)突出重点税源的二八法则管理模式。以福州市局为代表,根据管理学的二八法则原理,抓住20%的重点税源,控管80%的税收收入,实现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对税源的最优化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对本地范围内的重点行业、重点税源进行征管。同时按照征管流程环节设置岗位,实行专业化分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一般税源,将定额核定权从税收管理员职责中剥离出来,专门设置定额核定岗,负责税收核定工作。
(三)同城通办基础上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三明市局为代表,依托数字信息处理中心,形成税源管理合力。实行同城通办,即扩充办税服务厅或者征收分局职能,集中为纳税人提供申报征收和纳税服务,并承担资料管理等内部服务工作;合署办公,即撤销部分乡镇分局,统一调配人员,成立纳税评估机构或设置纳税评估岗,加强重点税源企业、行业的征管。同时,设立数字信息处理中心,开展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定期考核、监督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报:局领导(发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
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局内各单位(只发电子文件)。---5---
第四篇:内蒙古地税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 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意见
(讨论稿)
为应对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经济税源的复杂变化,借鉴国际、国内税收管理先进理念和经验,探索适合我区实际的税源管理新途径,年初,区局下发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并选定了几个盟市先期试点。根据总局征管科技会议精神,结合前期调研情况,现就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审核评估纳税人申报合法性、真实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以建立和培养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支撑,整合资源,调整职能,优化服务,强化管理,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
促进纳税遵从是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具体征管目标是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
二、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幅增加、税收集 中度较高,经济主体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现行属地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与新的税源管理状况不相适应。集中表现在:一是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税收征管根本目标尚未形成共识,仅仅以完成收入任务作为衡量征管工作好坏的现象依然存在。二是防范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识别相对弱化,风险应对准确度不高,纳税评估工作不规范、专业化程度较低。三是税收管理员“划片管户、各事统管”的属地化管户制度已不能适应纳税群体日益增长、经营方式日渐复杂的需要,难以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大企业集团管理到位。税收管理员过多地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真正用于评估等税源管理方面的时间、精力有限,也不利于从机制上消除“吃拿卡要报”现象。四是征管程序不完善,税收征管的法律制度体系亟待创新。五是数据资源整合度和应用度不高,信息口径不统一,多头、重复采集难以形成共享。六是征管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缺乏应对高风险的机制和专业化人才。七是税收征管方式、组织机构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要求。一些单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部门自行多头设置调查审批事项、多头要求基层和纳税人填报报表、多头下达评估和检查任务等现象,职能相互交叉,工作效率较低。八是纳税评估定位不够准确、程序不够规范,未能有效发挥引导 和促进遵从的作用,执行中也存与稽查职能交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通过改革的方式逐步加以解决。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正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对现行征管方式改革而提出来的。
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以促进纳税遵从作为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必须树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为基础,税务机关通过优化纳税服务、公正规范执法,促进税法遵从的理念,并据此制定征管战略目标和规划,具体征管目标就是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二是必须实行风险管理的理念、流程和方法。必须按照风险管理理念,设计征管信息管理流程,要将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管理的全过程,把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先用于风险大的纳税人,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降低税收流失风险。并将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作为风险应对的主要方法。三是必须转变征管方式,实行专业化、信息化管理。要以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实行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实施信息管税为依托,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和完善运行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四是必须将纳税评估作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点。要按照新的征管理念和目标,完善纳税人自主申报、税务机关受理、评估、稽查、征收、救济的征管基本程序。要进一步规范税收征管程序,强化纳税评估,纳税评估是 指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后,利用获取的涉税信息,对纳税人纳税申报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评价,并作出相应处理的税收管理行为。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五是必须按照专业化的管理要求配置征管资源。现有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进行机构或职责的调整,实现征管资源上的保障。
三、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内容
专业化税源管理就是要在税源分类、职责分工、征管流程、运行机制、纳税评估、信息管税、资源配置、队伍建设、考核评价、征管制度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逐步建立“以纳税人自主申报纳税为前提,以促进税法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依托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方式,优化服务,加强评估,集约稽查,依法征收”的税收征管新模式,以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实施税源科学分类
分类管理是指按照纳税人的规模、行业、公司法律结构、存续时间、主要申报税种、特定的交易形态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进行科学分类,实施差别化、专业化管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模+行业”的原则,探索和实施税源的科学分类管理。大企业分类管理。根据大企业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经营,内部结构复杂,行业跨度大、财务核算体系比较健全、税收筹划能力强等特点,把握大企业税收征管的规律性,在税收征管程序主要环节,突出对大企业实施以风险控制为重点的专业化管理,形成符合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规律的方法体系。中小企业分类管理。根据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生产经营不稳定,现金交易多,财务会计核算不健全,第三方信息不易获得等特点,在税收征管主要流程环节,按照行业、特定风险类型等分类,实施批量管理。个体工商户分类管理。由于个体工商户存在经营不稳定,管户多,变动大等特点,实行以起征点为界,结合行业特征划类管理。主要采取划片管理,重点是户籍管理。特殊事项分类管理。以跨国交易申报信息、财务信息、第三方信息及成功管理案例信息为基础,构建跨国交易基础数据库,分析、识别各类避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依托信息化手段,准确发现高风险纳税人。突出转让定价调查、预约定价谈签、情报交换等国际税收管理手段,提高跨国税源风险专业化应对水平。针对非居民管理税源分散、流动性强、较难控管等特点,重点关注跨国交易量大、对外支付多、跨国集团重组活跃的企业,将居民管理和非居民管理相结合,提高非居民税收遵从管理水平。税种分类管理。税种管理由政策管理向税种遵从管理转变,把税收风险管理的一般要求和不同税种的征管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分税种的税收风险控管机制。
(二)管理职责明确分工 随着征管数据的高度集中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推进,税务机关管理职责重新调整和分工成为必然。全区地税机关在组织机构重设的基础上,按照管理对象和内容分类,对现行征、管、查及内设机构的职能进行整合,对职能进行重新分配和优化,形成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职责。
1、风险管理目标规划职能。具体由自治区局确定专职部门对一定时期内税源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做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
2、税收信息应用管理职能。具体由自治区局专职部门牵头负责对纳税人申报纳税信息和第三方信息管理的规划、制度、标准和规程的制定,税收数据信息的筛选、量化、归集以及加工、分析、共享、传递、交换等工作,市以下由办税服务部门专门负责受理申报、采集录入申报纳税信息、办税咨询服务、催报催缴、调查审批等依纳税人申请产生的各项服务和管理事项等,将税收管理员承担的实地调查和行政审批等职责转移到办税服务部门;
3、风险分析识别部门管理职责。自治区局指定专职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对涉税信息进行分析;由征管科技部门将风险信息统一归集到相关税务机关和纳税人,统一下达风险应对任务,并对风险应对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市以下明确由征管科技部门牵头或下设风险监控管理部门,负责风险信息分析的汇总、排序、应对任务的整合下达;负责对纳税评估的复评与抽查,对征管质 效考核与评价等。
4、风险应对部门管理职责。自治区及盟市直属局、稽查局负责组织对本级管辖的大企业的高风险直接应对,盟市以下原按区域划分、主要负责按户开展催报催缴、调查审批和税收预测等职能的税源管理部门,调整为按税源分类设置的专业化纳税评估部门,可按大企业、中小企业、个体户、个人、国际税收等设置专业化评估机构,专门负责对风险监控管理部门下达的风险应对任务实施评估。
(三)理顺税收征管流程
税收征管程序是深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在根据,没有规范的征管程序就没有科学的专业化管理。一是简化审批事项。在现有制度背景下,认真梳理、清理、调整、减并各类基础管理事项,确立以全部取消调查、审批事项为原则,以保留部分特殊审批事项为例外,除个别税种仍保留部分审批事项外,其他认定、优惠事项全部纳入纳税人申报环节,由纳税人在登记、纳税申报等环节自主进行报备;原税前扣除项目全部纳入所得税纳税申报附表,由纳税人进行自主申报,但纳税人同时应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二是确立征管程序。建立以申报受理、纳税评估(申报审核、案头审核、实地审核)、税务稽查、税款征收、法律救济为主要环节和逻辑顺序的征管程序。具体程序是:在受理纳税人申报之前,纳税人自主履行申报义务,并对其申报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提供服务,促进自愿遵从。受理纳税人申报之后,税务机关要进行申报审核。申报审核需要做进一步风险分析的,转案头审核环节。案头审核后需要做进一步实地核实的,转实地审核环节。纳税人未依法及时履行缴纳税款义务的,转税收征收环节。在纳税评估和税收征收过程中,发现纳税人存在税收欺诈、滥用税收法律政策等违法行为时,转税务稽查环节。在纳税评估、税收征收、税务稽查过程中,纳税人对税务机关做出的决定有异议的,进入税收争议解决环节。
(四)建立管理运行机制
按照转变工作方式的要求,建立“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内外协动”运行顺畅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强化税源管理各环节的统筹与协调,实现管理模式由分散向一体转变,管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管理监控由事后向全程转变。上下联动,就是总局、自治区局、盟市局发挥其在专业化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承担风险管理运行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等重要职能。旗县局主要承担税源税基控管、实施风险应对和做好日常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从而在自治区、盟市、县局之间建立起闭环的税收风险管理大流程格局,形成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横向互动,就是各个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都要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部门之间建立 健全以联席会议为主要载体的联动工作机制。联席会议根据部门工作计划,统筹制定本级税源管理目标规划,为开展税源管理提供目标指向;在部门研究设计基础上,论证、整合、确定本级风险特征指标体系和重点风险分析识别项目;统筹协调各部门风险管理实施中的措施和要求;研究、整合综合的分析数据模型、工具、风险应对操作模版、指南等;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分析和评估工作。内外协动,就是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建立第三方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协税护税体系,密切国、地税部门之间的协作。
(五)重点突出纳税评估
纳税评估是税源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税收风险管理、促进纳税遵从的重要手段。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分析识别风险、明确风险等级、安排应对措施;具体程序包括:对案头审核对象进行深入审核分析,查找具体疑点,实施通讯调查、约谈,确定实地核查对象;就疑点开展实地核查,并作出相应的评定处理。税务机关应当对所有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实施纳税评估;对同一纳税人各税种统筹安排、综合实施纳税评估;对同一税种多个税款所属期的纳税申报情况可以一次进行纳税评估。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纳税评估工作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强化信息管税支撑 信息管税就是以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为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融合,不断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信息化条件下加强税源管理,必须以税源监控平台为依托,以涉税信息采集、分析和利用为核心,建立健全信息化的税源管理体系。具体要求:一是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工作;二是在完善税源管理体系中,要以信息系统作支撑和保障,统一制定预警标准,加快完善预警分析、纳税评估等应用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应用平台,逐步向各级税源管理单位和人员开放数据查询;三是落实肖局长指示“绝不能让新的信息系统去适应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而要使我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适应新的信息系统”,大力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完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推动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以保证“信息管税”的落实。
(七)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税源结构和信息化状况,对税务机关现行的管理层级进行精简、优化,其核心是按照专业化、扁平化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以流程管理为导向,重组税源管理机构和内设机构,优化税收征管资源配置,减少税务管理的纵向层次,探索提升跨区域经营纳税人的管理层级。具体步骤:一是推进管理层实体化。根据税收征管程序和风险管理流程,自治区、盟市、县三级税务机关都成为税收管理和服务的实体。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以及反避税等监控性和查处性工作,主要由自治区、盟市两级税务机关承担,县局主要从事事务性工作以及中小税源的纳税评估。二是实现机构调整的规范化。建立具有典型形式特征的现代税收管理机构,即以各层级对本级管辖纳税人直接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为主、以层级间专业化分工管理为辅的机构设置。
(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各级税务机关要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分类培训。按照“岗位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岗位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岗位不同,培训的内容、知识和培训方式也要相应不同。注重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突出能力操作与训练。二是建立纳税评估和行业管理专业团队。加强对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专业化的评估员队伍,保证评估质量。针对行业管理特点,建立行业风险管理专业化队伍,承担行业监控分析和税源管理的各项任务。三是建立评价激励体系。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制度,明确各类管理岗位的业务技能、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等。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对管理人才进行分类,建立各类专业人才库,并在提拔任用、奖惩评价等方面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空间。要打造一支紧跟国际税收管理发展趋势,拥有 先进管理理念,具备税务稽查、反避税、纳税评估、税收经济分析等高素质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人才队伍
(九)健全质效考评体系
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税源管理模式的转变,科学设定考核环节和指标,健全完善以计算机核算为主、以人工考核为辅的动态监控考核机制。要创新征管质量考核方式,取消征管“六率”考核,要合理完善监控分析指标体系,统一业务技术口径;加强与有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研发遵从风险评估模型和税收流失测算模型,从执法规范、遵从度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等方面完善征管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价税法遵从度和征管质量方式,促进专业化管理工作的全面推行。
四、工作要求
各级税务机关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深刻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切实转变管理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准方向,强化管理,推动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开展,促进税收管理转型升级。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级地税机关要层层宣传发动,向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深入宣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把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对待权力和职责的调整划分。要切实加强领导,将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局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 日程。各级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领导该项工作的开展。
区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苗银柱 副组长: 各副局长
成 员: 各盟市局局长,区局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地税系统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调度和工作督导。办公室成员将由局机关相关单位的人员组成,办公室设在税收管理处。
(二)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在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过程中,各级各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抓好推进和实施工作。其中,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分类分岗管理方式,审查下属机构的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基层征管业务、岗责流程的专业化调整,组织开展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工作;税源管理部门协助配合实施方案的制定,负责方案中纳税评估、税收预警、税源监控分析等税源管理职能的具体落实,建立税源管理业务分工协作机制,以及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人事部门负责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的调整、人员配备,组织实施能级管理、专业培训和绩效考核工作;计统征收部门负责建立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税收预测和考核制度,组织开展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收入分析工作;税政 部门负责分管税种的收入分析预测和税源监控分析工作;法规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税收执法考核和税收政策执行状况的监控分析工作;稽查部门负责纳税评估移交案件的检查处理及结果反馈,对所查纳税人申报准确率、完整率进行确认并提供有关信息和管理建议;纳税服务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管理条件下的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培训、咨询、办税等服务制度,负责综合治税工作,组织协调相关处(科)室采集第三方信息;办公室负责工作推进情况的督导考核和内部情况交流;宣教部门负责对外宣传工作;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单位和人员进行问责;信息技术部门负责税源管理相关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为数据加工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实施步骤。试点盟市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试点方案需报区局批准后方可实施。区局将组织有关处室深入试点盟市总结分析试点经验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完善方案和相关配套制度。非试点盟市也要抓紧学习研究,密切关注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进展情况,适时选择相适应的成功经验模式,分期分批全面推开。
(四)加强协调,广泛宣传。各地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及时向各级政府领导汇报,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赢得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要向纳税人广泛深入宣传管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意义,通过召开座谈会、下户调研、电话咨询、网络对话等方式,了解纳税人的反应,听取纳税人的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中的问题,赢得纳税人的支持配合。各地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信息交流和情况反馈,增进上下级间的工作沟通,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