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今年,国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范畴,*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不懈努力。客观地讲,*市虽然区位优势独特,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400万人口、300万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湖北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www.xiexiebang.com对农业产业化的服务方式。环境就是生产力,只有环境搞好了,服务上去了,才能引来投资者,才能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首先是加强行政环境建设。我们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把领导力量向特色产业、重点项目倾斜。各县市区及乡镇把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考核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及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情况,看引进和扶持的龙头企业的带动力有多大,对农民增收、地方税收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求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汇报,提出解决意见。第二是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增强信用意识,不断提高信用等级,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信贷服务的安全区。第三是加强舆论环境建设。2003年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优惠开展了农业龙头企业风采展示活动,2004年又为山区县市的一个农业品牌进行全年性免费宣传,营造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宽松环境。市委市政府决定,每年对产业化经营成绩突出的企业进行一次奖励、每两年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一次奖励,用优良的环境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篇:71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71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与思考
编辑: 出处:《兵团经济研究》 时间:2008-11-11 字体大小:【大中小】
●农四师统计局 林萍 农四师71团 高秀兰
一、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实行农业企业化运作,采取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效率化,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引导农场职工走向市场,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培育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带动团场的农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农户分散性的小生产融入到大市场之中。一方面,通过向农场职工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场职工按市场组织生产,使农场职工的生产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起来;另一方面,通过产供销的结合,为农户提供稳定和高效率的渠道网络,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场职工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做法
(一)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面积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市场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
过于求以后,很多职工难以正确把握市场的波动,盲目跟着市场走,往往陷入市场虚假信号的陷阱,产品销售受阻,卖不出预期的价钱,有时甚至出现丰产不增收或是丰产减收的情况,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使职工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71团对种植业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全团的农作物结构更趋合理。团场依托地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减轻了职工的风险,提高了职工收入。
(二)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建立畜牧业养殖基地
71团畜牧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秸秆丰富,饲料充足。畜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年末全团牲畜存栏头数为7.48万头(只),全年出栏各类牲畜5.86万头(只)。畜牧业产值5995万元,占大农业增加值的33.3%。团场继续实施畜牧业优惠扶持政策,发放畜牧业贷款。“十五”期间发放畜牧业养殖贷款一千余万元,减免养畜专业户应交的各项费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71团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双新种猪场”,将“天香绿色肉联”做成品牌,以此拉动养殖产业链。为了保证畜牧养殖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团场又新建了畜牧双新科技楼,为牧业技术、科技引进使用、动物防疫检疫等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和工作环境。畜牧业“两高一低”科技攻关成效显著,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风险,促进团场的畜牧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招商引资的民营企业“牛牛乳业”,生产的奶粉产品全部销往山东、江西等内地省区,有效拉动了全团养牛业的发展,拉长了畜牧业产业链,增加了职工收入。
(三)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推进农机更新换代
农业机械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随着团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团场大力优化农业机械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机械,为团场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保障。2001年至2006年,农业机械总投入1600多万元,农业机械化程度96%。尤其是购进了大马力机车、配套的动力驱动耙和收割时配装绕性割台和精量播种机后,机耕作业质量明显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为职工增加了收益,促进了团场经济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职工经纪人发展滞后,产品销售与市场脱节,造成了丰产不丰收。71团种植土地面积的95%以上实行了全费自理,产品完全由职工自己来处理,由于职工掌握的市场信息较少,把握不住市场机遇,盲目销售产品。因而大力发展职工经纪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职工增收和企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团场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每年可增加效益47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应了市场化要求,通过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降低了职工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比较效益,增加职工收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实现团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我们要用现代工业的管理理念来组织农业的生产和经营,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产业化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推进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努力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一)要进一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业发展。坚持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运用新品种、新技术稳步提高产量。
(二)坚持大力支持职工发展
实行“增猪、壮牛、稳羊,扩特色”,继续打造“双新佳牧”品牌,大力促进养殖小区建设。使其成为技术交流、疫病防治、科学养殖经验交流的平台,以双新种猪场为龙头,把71团建成优质三元商品猪生产基地,以牛牛乳业为产业链,把71团建成优质奶源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肉基地。
(三)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坚持做好科技示范园区工作
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栽培方式的示范工作,以增收、增效、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常规技术的应用率,及时推广试验成果及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2003年71团通过了兵团农业标准化示范团和农业科技示范团达标验收,2004年又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示范作用。今后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示范标准化工作,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产品认证和注册工作,努力实现市场占有的多元化。
第三篇:关于丘陵农业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思维谋发展硬化举措兴产业
——关于丘陵农业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处嘉陵江和涪江脊骨地带,系川北丘陵县,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47个乡镇、总人口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总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田21万亩、地33万亩),人均耕地0.8亩,是典型的农业县;自然资源贫乏,无大
江大河,无矿产,经济基础较差,是省定贫困县。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去年以来,我县确立了“乳业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种草养畜,发展奶牛”摆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位置来把握,培育延伸生态产业链条,着力一、二、三产业互动,实现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力求农村改革有新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提高,这是各地面临的新任务。但当前,丘陵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直接冲击,又存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困难的观实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通过市场牵动、龙头带动、政策推动、各方联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下面,笔者结合西充倾力打造川东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狠抓观念转变,确立乳业兴县战略
我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县情,深刻认识到种草养畜既是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是实现全县农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开发饲料、饲草资源,突破发展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列为振兴西充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提出了“乳业兴县、乳业富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打造川东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农业发展目标。为统一认识,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念草经、兴奶业的大讨论、大宣传,召开规模盛大的全县畜牧工作会(“八.七”会议),各级各部门层层召开党委(党组)会、干部会和群众会,在有线电视台开辟“乳业富县”专栏节目,出动宣传车巡回宣讲,引导广大群众“三破三立”,树立新的观念,为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破除种植业就是种粮食的观念,树立人工牧草是“绿色黄金”、奶牛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观念;二是破除农业就是以粮经二元结构为主的旧观念,树立以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方向、以乳业发展为主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以生猪为主的牧业发展旧观念,树立以乳业为主的牧业发展新观念。目前,全县上下形成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业苦干的可喜局面。县委、政府顺应民心的决策和干部群众对种草养畜的新认识,铸就了西充“种草养畜”高潮的掀起和短时间见效的成功,并进一步展示着可喜的发展前景。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乳业带动主体
县委、政府非常注重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各个经营环节的带动作用,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奶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入种草养畜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西充。李子园公司现已上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吨,现已生产出纯牛奶、甜牛奶、特浓牛奶、发酵酸奶、果味花色奶五大系列22个品种32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公司充分利用总部健全的销售体系和“新新鲜鲜李子园”的名牌效应,其产品不仅很快占领了西充及周边市、县市场,而且远销成渝两地。投产至今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近350万元。同时,引进重庆客商任大明在复安乡投资1800万元,新建日月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它是西充县委、政府招商引进的以畜牧良繁为主,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畜牧科技龙头,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该公司走科研发展之路,与西南农业大学联姻,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人员15名,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采取胚胎移植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了波杂一代、波杂二代山羊新品种,波杂三代正在培育之中;拟在年内开展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快速提升公司奶牛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县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公司可实现奶牛存栏500头,年产优质羔羊30000只,建成西南片区奶牛、山羊良繁基地,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乳业发展基础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把龙头、基地、奶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奶业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以加快自繁牛、稳住县内牛、选择省外牛、引进国外牛的工作方法,在以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的25公里范围内,重
第四篇: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东顺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9期
摘 要: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是促农增收、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本文从旬阳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出发,通过调研,对现状与特点、困难与挑战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进而提出对策与建议,对于相似生态区域推进农业产业化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农业 产业化 实践 思考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关乎旬阳11万农户40余万农民的生产生活,直接决定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失成败,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继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后,能否在未来五年突破30亿元、人均产业纯收入达到3000元目标,对实现旬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冲刺率先突破发展、建设陕西强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特点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兴,则百业兴。改革开放三十年,旬阳农业实现了四次大步飞越,从1978年到1984年,以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彻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出了农民修田造地、对土地实施长效经营的热情,农民依靠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1987年到1994年,以玉米水稻“两杂”种子为重点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使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刷新历史记录,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自“七五”开始,县委、县政府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稳步建设四个“十万亩”产业基地,2009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四大产业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生产彻底实现了由单纯粮食增长型向粮经并重、优化升级的良性结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下发七个“一号文件”,国家实施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财政投资重点转向农村。“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出台,结束了全县千年种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民种地实现零税赋。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较1978年的5205万元和不足200元有了大幅增长。三十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旬阳辉煌的农业发展历史,使旬阳人民依靠土地由一穷二白逐渐解决温饱、进而迈向小康,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土地联产到户后,全县农民修田造地热情高涨。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口粮田稳妥达到
1.5亩/人;二是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通水目标。全县已建水窖10万口、沼气2万口、农业机械5.6万台套,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抗灾能力有所改善;三是主导产业突出,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县种烟10.1万亩,养猪124万头,黄姜5万亩,栽桑14万亩,果菜11万亩,粮经比例达到6:4。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农业8.22亿元、牧业5.77亿元、林业0.99亿元、渔业0.38亿元,初步形成了烟、姜、畜、林、粮五大支柱的产业化格局;四是农业科技含
量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目前全县稳定种植粮食75万亩、产量15万吨以上,人均稳妥达到350公斤安全水平;五是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左右、收入8亿元,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六是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特色林业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这些变化为旬阳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困难与挑战
1.城乡收入继续扩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2002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545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535元的3.35倍,2009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269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357元的3.78倍,城乡收入差距有继续拉大之势。
2.农村二元体制没有被打破。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养人不留人,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
3.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很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几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产业化格局外,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园区质量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关键要素缺失,产业链条短,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4.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据调查统计,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8.4万人,占41%,高中文化1.28万人,占7%,有一定业务技能的劳动力仅9848人,农民素质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从农村劳动力分布看,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其中75%集中在种植业上,从事二、三产业仅占20%。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已转移的只有8.6万人,而且大多数是自发转移、个人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有组织的转移不足10%。但全县的实际情况是,工业化程度处于初期阶段,吸取剩余劳动力有限,农村80%劳动力需向外转移,一方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养殖,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靠卖苦力挣钱,收入不高。
5.地方财力有限,农村产业投入不足。县域农民自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加之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外部输血不足,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6.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宅基地流转,同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无产权,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房屋产权,不能上市交易,农民很难通过对其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获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资金。
三、对策及建议
1.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壮大基地规模。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末全县三分之一的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围绕“高山林药芋(魔芋)、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 “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发展100个年出栏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发展1000户出栏百头以上、10000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通过三到五年努力,使畜牧产值翻三番、达到15个亿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2.以“工业40亿工程”为抓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应把以工业化为主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尤其是占据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畜牧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积极兴办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多次增值增效,以此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防止产业建设大起大落。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建议财政加大扶持力度。
3.突出典型引路,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我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菜、桑、果)循环农业为主,中山以烤烟为主,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园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西康沿线、神河、平定河“畜沼菜”科技示范园区,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十二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4.积极探索研究,推广符合旬阳实际的配套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170个强村、魔芋30个村、狮头柑9个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实施任务、目标、规划、实施方案到乡镇到村,规划到户到地块,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以畜禽养殖为强项带动,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5.加大产业投入,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贷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6.突出“双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首先要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实施“万户培训工程”,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其次要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要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干部在产业建设一线提拔,出实招,求实效,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7.扩大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较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力5万人以上,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70%、农民年劳务收入2500元目标。建议县上将劳务输出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作为考核乡镇政府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县乡合力促劳务发展。
8.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应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宅基地自由流传,保障进城务工或异地迁移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宅基地流转,就意味着农民的房屋也可以交易上市,这样就更容易腾出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关键在于抓落实
支撑旬阳城乡一体化发展“30亿基地”和“40亿加工”具体项目已确定,关键是转变作风抓落实。要十分重视农业产业建设,按照县上抓工业、乡镇抓产业的要求,突出科学规划,突出“一村一品”,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机制、现代农民培训、激励保障措施抓起,强化工作落实。要加强考核,把产业建设成效、农民增收比重作为干部升迁去留的重要依据,重奖严惩。按照部门抓示范、乡镇抓推进的要求,乡镇要把主要精力、主要干部力量、公共财力有重点投向产业建设,要促进土地经营权合理向产业大户流转,要及时向农民提供生产销售、技术等配套服务,以示范点为抓手,县乡联动,形成合力,实施村有高效产业示范园、乡镇有示范片、县有产业示范带、高中低山各具特色的规模示范典型,带动全县特色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以此全面推进旬阳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第五篇:关于丘陵农业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西充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北部,地处嘉陵江和涪江脊骨地带,系川北丘陵县,幅员面积1106平方公里,47个乡镇、总人口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万,总耕地面积54万亩(其中田21万亩、地33万亩),人均耕地0.8亩,是典型的农业县;自然资源贫乏,无大江大河,无矿产,经济基础较差,是省定贫困县。为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去年以来,我县确立了“乳业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把“种草养畜,发展奶牛”摆在经济发展的全局位置来把握,培育延伸生态产业链条,着力一、二、三产业互动,实现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力求农村改革有新突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提高,这是各地面临的新任务。但当前,丘陵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的直接冲击,又存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困难的观实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通过市场牵动、龙头带动、政策推动、各方联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经营方式,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步伐。下面,笔者结合西充倾力打造川东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狠抓观念转变,确立乳业兴县战略
我县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冷静分析县情,深刻认识到种草养畜既是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又是实现全县农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把开发饲料、饲草资源,突破发展乳业为主的畜牧业,列为振兴西充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提出了“乳业兴县、乳业富民”的战略决策,确立了打造川东北乳业经济第一县的农业发展目标。为统一认识,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中开展了念草经、兴奶业的大讨论、大宣传,召开规模盛大的全县畜牧工作会(“八.七”会议),各级各部门层层召开党委(党组)会、干部会和群众会,在有线电视台开辟“乳业富县”专栏节目,出动宣传车巡回宣讲,引导广大群众“三破三立”,树立新的观念,为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破除种植业就是种粮食的观念,树立人工牧草是“绿色黄金”、奶牛产业是“朝阳产业”的观念;二是破除农业就是以粮经二元结构为主的旧观念,树立以粮、经、饲三元结构为方向、以乳业发展为主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以生猪为主的牧业发展旧观念,树立以乳业为主的牧业发展新观念。目前,全县上下形成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创业苦干的可喜局面。县委、政府顺应民心的决策和干部群众对种草养畜的新认识,铸就了西充“种草养畜”高潮的掀起和短时间见效的成功,并进一步展示着可喜的发展前景。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乳业带动主体
县委、政府非常注重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条各个经营环节的带动作用,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奶业经济的首要任务来抓,着力引进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进入种草养畜项目。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了浙江省重点骨干企业--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落户西充。李子园公司现已上两条全自动生产线,日处理鲜奶能力达40吨,现已生产出纯牛奶、甜牛奶、特浓牛奶、发酵酸奶、果味花色奶五大系列22个品种32个规格的系列产品。公司充分利用总部健全的销售体系和“新新鲜鲜李子园”的名牌效应,其产品不仅很快占领了西充及周边市、县市场,而且远销成渝两地。投产至今产值已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近350万元。同时,引进重庆客商任大明在复安乡投资1800万元,新建日月高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它是西充县委、政府招商引进的以畜牧良繁为主,集种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园,是目前全省最大的畜牧科技龙头,也是西南农业大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之一。该公司走科研发展之路,与西南农业大学联姻,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人员15名,直接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和从事高新技术开发。采取胚胎移植新技术,已成功培育出了波杂一代、波杂二代山羊新品种,波杂三代正在培育之中;拟在年内开展奶牛胚胎移植新技术,快速提升公司奶牛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有力地推动我县乳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5年,公司可实现奶牛存栏500头,年产优质羔羊30000只,建成西南片区奶牛、山羊良繁基地,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250万元。
三、延伸产业链条,夯实乳业发展基础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链条”的思路,把龙头、基地、奶农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奶业产业链条。一是建基地。以加快自繁牛、稳住县内牛、选择省外牛、引进国外牛的工作方法,在以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的
为做好乳业产业链的前端工作,快速夯实乳业经济发展基础,我县通过三个结合大力发展优质牧草:一是将牧草种植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利用退耕退林政策,种植优质牧草1.6万亩。二是将牧草种植与国家天然草原与建设相结合。依托该项目,在晋城、常林、关文、复安等奶牛生产基地乡镇发展优质牧草1万亩。三是将牧草种植与奶牛小区建设相结合。在奶牛养殖小区周围,鼓励、扶持种植专业大户。2003年已培育种草100亩以上的大户10余户,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优质牧草2.6万亩。
四、创新运作机制,增强乳业发展活力
面对入世的严峻挑战,我县主动适应市场要求,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西充实际的发展特色农业之路。一是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在政治激励方面,县上选派1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建设奶牛小区养殖规模200头以上,按组织程序回机关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选拔10 名发展奶牛有功的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优先回县级机关任职;选拔10 名乡镇事业干部到农村建小区集中发展奶牛200头以上或自养奶牛在100头以上,可转为行政干部或提升为乡镇领导干部;破格招聘10名建奶牛小区规模200头以上或全村发展奶牛300头以上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为乡镇干部。在经济激励方面,奶牛养殖户每购进1头奶牛县上奖励1000元,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在市场激励方面,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李子园公司在三年之内以2元/公斤的保护价收购牛奶,切实保护奶农利益。二是高效益的生产经营机制。我县在继续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关文奶牛、晋城奶牛等协会的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组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多种专业协会和民间经济合作组织。三是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农户投入为主,信贷扶持(每头奶牛提供贷款7000元)、项目资金补助为辅”等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乳业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们与北京中盛投资公司合作,达成引进1000头优质奶牛协议。四是深层次的土地机制。按照“平等、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通过转让、租赁、变卖、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培育种草大户,服务奶牛养殖小区,推进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对牧业用地简化手续,办理土地使用证免征税费。
五、强化体系建设,完善乳业配套服务
随着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我县加快了对良繁、防疫、服务三大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强化技术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全县建立一支心系奶农、技术过硬的畜牧兽医队伍;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奶农饲养奶牛、种植牧草水平。二是强化防疫服务。以“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按“四统一”(统一防疫流程、统一用药时间、统一组织防疫用品、统一标准收取防疫费用)的办法,搞好医疗注射、圈舍消毒、驱虫、检疫和防疫监督。三是强化保险服务。对全县奶牛实行强制保险,奶牛养殖户按450元/头.年的标准交纳保险费,赔保7000元/头(残值属保险公司)。县上专门成立了“奶牛死亡鉴定小组”,专门负责奶牛死亡原因的鉴定工作,为索报、赔偿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金融及养殖风险。四是强化良繁体系建设。由畜牧部门统一负责良种冷冻精液的引进和供应,提高奶牛配种质量;促进日月高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西南农大进行奶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起自己的良繁体系,提升奶牛品质。
由于措施得力、政策到位,我县乳业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一是更新了种植观念。全县已有500余户养殖户发展奶牛3276头,许多农户已由过去的“要我养”变为“我要养”,这是我县发展乳业经济的最大收获。二是延伸了产业链条。2003年上半年,全县种植优质牧草6.1万亩,产值达750万元,粮、经、饲结构比例为5:3:2;乳业龙头企业--四川李子园公司实现产值2000万元,销售收入170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同时,带动了包装、彩印、运输、饲料等产业迅速发展,以天龙彩印厂、光大饲料厂为主的加工企业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全县乳业产值达3.52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8.5%,奶牛产业吸纳务工人员1200余人,奶农人均增收3000元,从业工人人均增收1500—2000元。回顾西充乳业经济发展历程,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抓带动主体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一、二、三产业的结合点,是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他们带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成效。要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域界线,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有条件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开发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充当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要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增强竞争能力。
二、抓机制创新是农业化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运行机制是农业产业化体系有序运转的“软件”,要建立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利益连结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经营大户+农户等多种连结方式;要大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善于运用政府的调控职能,合理确定具有区域特色和规模效益的农业产业化区域,切实发展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
三、抓基地建设是农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业产业化基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而是与龙头企业、“五专”组织紧密相连的商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车间。因此,抓基地建设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立足市场需求,发挥当地的资源技术优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乡镇、村、组、农户结合建立起稳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努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
四、抓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障。产业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专业化,而专业化必须生产必须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现实表明,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在一定程度制约着产业化发展进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大力发展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