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5:4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在全县中心组读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这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前提,但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 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择优确定农业的主导产业,通过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加、产、销一体化经营。它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途径。就我县而言,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找准切入点,确定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首要问题

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区域性主导产业是指在未来发展中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正确选择主导产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而农业主导产业的形成和演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区域经济结构、市场取向和资源优势等影响。农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主导产业实行种养加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

农业主导产业一般要要具备以下主要特征

1、以大规模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具有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

2、发展潜力大,在市场有较高的竞争力,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增长率。

3、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具有较高的市场扩展能力。

4、影响面广,对其他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形成相关产业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具有很强的科技开发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6、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现产业优势。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综合考虑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因而,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资源优势原则。主导产业的选择应建立在深刻认识本区域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在考察资源优势时,要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从长远来考察。

2、市场供求原则。农业主导产业不但在区域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它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品市场扩展能力强。

3、经济效益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选择农业主导产业应在各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具有较大份额。

4、关联效应原则。农业主导产业不但在区域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它能带动相关二、三产业发展的作用。

5、产业优势原则。具有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培养和开发能够形成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成为本地区的龙头或新兴产业。

近两年,县委、政府把脱水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来抓,已初步形成了外有市场、县有龙头、乡有基地、户有品种的产业化格局,成为全盟最大的脱水蔬菜种植、加工、销售集散地。由于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种植效益好,农民种1亩脱水蔬菜纯收入比种玉米多收入500---1000元,是粮食产品效益的2—3倍,脱水蔬菜产业得到了农民认可。事实说明,只要找准主导产业,抓住市场机遇,引进龙头企业,就能够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二、抓好“三个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龙头企业,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二是原料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三是抓住市场,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和命脉;

(一)依托资源,培育好“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其触角能指向市场,龙尾指向千家万户,既是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又是农民与市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载体作用。要实现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找准突破口。根据我县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偏少,运行机制和联结机制存在缺陷的主要问题,从做大做强做多做活龙头企业着力,才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创新发展思路,深化对中央关于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认识,把扶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优先发展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兴县富民的重大战略。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式,创新工作思路、创新服务举措,把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名牌产品、名牌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开发培育名优产品,特色产品,重点扶持产业链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培植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重奖。要加大资本市场资源整合力度,依托优势龙头企业,借助资本运营,通过重组并购,发展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

3、实行大开放战略,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种类型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的优势,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大型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一批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升我县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放手发展民营和个体龙头企业,解决我县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的问题,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小型龙头企业为骨干,遍地开花的中介组织、小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格局。

4、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协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重要桥梁。我县农民加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要大力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一是要放手发展,鼓励多种形式一起上,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二是要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规范和管理农村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加强组织领导,整合政府支农资源,建立有效的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环境,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和办事效率,创造产业化发展的低成本优势。加强宏观引导,推进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行之有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信守合同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加大政府财政、税收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财政支出和国债项目建设的方式,重点改善一些优势明显、潜力突出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降低龙头企业外部经营成本。

(二)因地制宜,建设好原料基地。

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依托。就目前我县基地建设来说,基地建设存在着建设标准低、产品质量不高;存在着农民无力投入,企业不愿投入,政府指导、规划和扶持跟不上等原因。因此,基地建设不仅是农民自己的事,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事,更是政府正确引导和扶持的事,这就需要农民、企业、政府一齐上。

1、选准模式。要根据企业规模、市场环境、产业品种和农民思想认识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选好适应本地的模式。根据我县实际,建议推广一下几种模式:一是公司带动型(公司+基地+农户)。就是以公司为主体,由公司先期提供种子、化肥等物资和技术服务,农民在出售原料后兑现先期成本。二是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就是通过农民组建协会,由协会与企业签定协议,协会统一为会员购进种子、化肥和提供技术帮助,减少销售环节,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三是订单农业促动型(龙头企业+农户)。以签订订单的形式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主要适用于特色作物和经济作物。

2、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扶持农户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保证每户有位种田明白人;再次,企业要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最后,要转变观念。

3、调动农民积极性。一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制度,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二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户带邻里、典型户带一片、帮扶户互帮互助等做法,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户数和范围,让更多的农民在产业化中得到好处。三要积极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利用县、乡、村三级网络把农民联合起来,通过信息网络使农民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了解市场行情,依靠市场信息安排生产、指导流通,逐步提高农产品商品价值。四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工具,宣传致富典型,特别是宣传靠结构调整致富的典型,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影响农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争取。

4、建立机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驾驭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市场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途径和命脉,要进入、适应和驾驭市场,关键是要提高龙头企业的“六种能力”。

一是要具备准确把握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对其经营的农产品的市场状况有全面了解的能力,包括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及影响供求和价格变化的各种因素,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信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二是要提高管理者的能力。拿脱水蔬菜企业来说,企业的管理者都是刚放下锄头,走入企业管理的农民,只有加强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是要提高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企业要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引进先进技术,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从而稳定地提高市场占有率,为所带动的农民创造稳定生产的基本条件。

四是要提高服务农民的能力。龙头企业要在优良品种的供应、管理、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对农民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在服务农民中求生存,在服务农民中求发展。

五是创建品牌的能力。以创品牌和获取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不断提高营销层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六是要提高占领市场的能力。要尽快扶持行业销售“龙头”,以这些销售“龙头”企业为中心,加快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逐渐把一些小企业改造成大企业的生产车间,走分散生产、统一对外销售的路子。销售龙头企业根据合同来指导小企业按品种、数量和价格与农民签定基地原料订单,产品由销售“龙头”企业统一对外销售,彻底改变目前多数小企业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况,从根本上增强脱水蔬菜行业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转变政府职能,营造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一)要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农业产业化在它的初始阶段,需要人们给予精心的培育和扶持,尤其需要各级政府为她的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发展条件。在推行产业化经营中,政府的职能不是去干预“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而是发挥服务职能,在规划、指导、扶持、管理上多做工作。

(二)要充分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农业产业化的主体是亿万农民群众,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切实保障让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要按照示范、引导、启发、教育的工作方针,坚持典型引路。不得搞行政命令,不得下达指标,不能刮风,不能一哄而起,不能盲目地搞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只要我们把积极进取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周密组织、正确引导、精细工作,坚定不移地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道路。

(三)要推动劳动力转移。“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解决农民增收难。要解决农民增收,还必须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就业结构进行调整,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可以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允许农户将承包的土地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和合作开发,这样,就能形成生产经营一体化、经济利益共同化、管理企业化和服务社会化,农村支柱产业就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就能加快,农民增收就有了基础、有了保证,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目标就能够尽快实现。

第二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农村中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应当长期坚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弱点也日益表现出来: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分散形式,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二是农户受文化水平、科技知识的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差,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受交通条件、产品包装、保鲜等限制,即使有批量产品也很难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因此,在坚持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合作,实行农商、农工、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走农业产业化路子,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业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中国加入WTO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尽快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走农业产业化路子,也是农 1

业、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海中学会游泳的必由之路。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长寿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所在。根据长寿区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一方面要吸引有技术、有市场、有资金的企业投资长寿农业发展;另一方面要扶持鼓励有一定经济规模、一定技术含量、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专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和专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同时,要创新机制,制订扶持政策,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集体农业企业的转型。在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推进长寿区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规范土地流转和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中央制定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一项长期的“三农”政策,我们必须遵照实行;但是重庆有经济实力,可以先行先试地开展土地流转,推进农业规模经营。要在进

一步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实行连片开发,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化、规模化和商品化。一是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连片开发,大户经营,统一服务。也可以采取股份合作,村户联合,企户联合等形式。二是适度调整土地,对外出务工者、外出经商者、老年农民等自愿流转给集体的土地,集体要作出合理安排,并有意识地向能人倾斜,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目前,长寿区规模化经营可以考虑推进家庭农场发展,首先要推进果树种植家庭农场。根据调研分析,初步确定种粮适度经营规模为100一150亩左右;择优选定扶持一批有技术、有经验、懂市场营销的本地专业农民和生产队长等来经营家庭农场;在发展果树种植家庭农场形成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再稳步推进蔬菜生产、畜禽养殖等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引进和培养农业专门人才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专门人才。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就不能得到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就难以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深化农村内部就业。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应以发展家庭农场为契机,培训和引进一批农业专门人才,改变农业从业人员年龄过大、素质低、能力弱等现状,实现农业从业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使长寿区农业更适应发展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四)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推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而专业化生产必须要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相配套。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是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生产经营要的农业服组织,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特征。虽然长寿区在农业、农资服务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产前信息对接、产中技术服务、产后加工销售只是局部,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对于刚刚起步的专业农民、专业农场迫切需要农机、植保、农资和农产品营销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因此,要研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实现一定区域内农机、植保和农产品收购销售的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例如家庭农场只要一个电话、一份传真或一个电子邮件,就能解决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种服务。

农业服务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单位要研究这个课题,提出方法思路并加以实践。

(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2008年,长寿区积极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市、区财政大力扶持。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进了长寿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财政的支农资金要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倾斜,并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确保扶持政策的持续性。要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期,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中,不仅要有新思路、新战略,还要有新举措、新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思考

一般来讲,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对贫困地区而言,农业产业化既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又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但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贫困地区如果在农业产业化上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只能是坐以待毙。只有科学地把握结合点,选准增长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不仅有路可走,而且大有为。本文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就农业产业化问题谈些粗浅认识。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化程度、生产力水平、资本积累相对发达的必然产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科学地把握结合点,选准增长点,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不仅有路可走,而且大有作为。在贫困地区实施产业化扶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就生产抓生产、就农业抓农业、就扶贫抓扶贫的工作模式,真正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从总体上讲,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强大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从而迅速提高主导产品产量,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生产基地的集中连片或成批养殖,把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组织成若干个产业链,进而联结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集约化加工,提高农产品的利用程度,增加农产品产值,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促进农民参与市场活动,按市场需要有序地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保障农民的利益;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强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效途径。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积极推进和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个农业县,又是一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其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生产力水平低。**贫困地区主要以南北两大贫困片为代表,还有部分川区乡镇的山区村,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劳动者科技文化水平低,适应产业化经营有一定难度。二是市场意识、商品观念淡漠。种田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多以家有三年粮,存栏几头畜而自豪,并以聚集的实物多少论贫富,重数量、轻效益,惜售思想严重。三是资本积累差。这些地区有的刚刚脱贫,有的只是解决了温饱,有的甚至还处于温饱线以下,人均收入低,资金实力弱,发展再生产投入难度大。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由于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服务机构不健全,信息不灵,产销脱节,特别是缺少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处于“什么都有”,“样样不多”,“东家看西家,大家种啥我种啥”的小农经济阶段。在当前农产品全方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贫困地区批量少、质量低、价格高的农副产品更是难寻出路,造成了恶性循环。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为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网织了重重羁绊,起步难,发展更难。

但是贫困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一是资源相对丰富。**贫困地区一般都有较丰富的土地资源、饲草资源和矿产资源,发展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大。只要找准路子,选好产品,就可能很快产生效益。二是自然环境比较干净。这些地区大都工业企业少,化肥施用量低,空气无污染,农作物病虫害少,只要有好品种,就可生产出大批量的绿色食品。三是农村劳动力量多价廉。贫困地区劳动力都集中在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50%,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普九”教育,青年农民中高、初中生比例大幅度提高,只要稍加培训,就会产生一大批种田的“科技明白人”。四是国家向贫困地区倾斜的优惠政策,有利于资本、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聚集,只要政策开放,项目可行,就可以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达到借梯登高的目的。

在优劣势分析的对比中,也不难发现,在**贫困地区实观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许多现实的结合点。一是农业产业化基本适应农村经济基础的要求。以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将长期稳定不变。而农业产业化正是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它不动摇农民的家庭经营基础,不伤害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又能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不发生冲突。二是农业产业化便于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千家万户独立经营的农户,分散封闭,规模狭小,实力脆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产业化经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龙头围绕市场转,农户跟着龙头干,切实把“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要啥就经营啥”的口号变为现实。三是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发展战略的宗旨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使农业由粗放型(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向集约型、贫困型向小康型转变和渐进,与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完全适应贫困地区的发展方向。四是农业产业化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实行产业化经营就生产这一头而言,基础是种养业。种植业和养殖业资金投入不大,种养的品种都为当地所适宜,对农民来讲是轻车熟路。从加工销售这一头讲,农民的产品能够及时有人收购付款,而且还能卖个好价钱,这对吃尽“灾难”苦头的农民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贫困地区不是能不能搞的问题,与发达地区相比,只是起点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贫困地区走出困境,加快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是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益出路。在新时期,国家确定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力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一体”,以劳务输出和产业化扶贫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扶贫战略,加大扶贫投资力度,这对于我县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一定要紧抓机遇,把我县的产业化扶贫促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较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用政策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去引导,用科技的、服务的、开放的机制来促进。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思路能变成出路。贫困地区产业化不能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观念上的桎梏没有被打破。目前,这一地区对农业产业化有很多模糊态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倾向有这样几种:一是一些人认为产业化只是一个“新提法”,不少干部群众把它当作一句时髦语言,频繁地喊在嘴上,却落实不到行动上,工作按部就班,生产照原样进行;二是有人认为贫困地区只要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就算大功告成,产业化离自己尚远,还未到推行阶段;三是对产业化的内涵缺乏准确理解,认识上比较笼统,多是以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看待。因此,在战略上没有认真去研究,在思路上没有认真去疏理,在工作上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缺乏像抓其他工作那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看农业产业化的高度不够,产业化推进的速度更不够,局面还不活。显然,上述思想观念不打破,实现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要下大力教育干部群众跳出小农意识的束缚,深化对产业化的认识,真正树立起与实现产业化相适应的新思路、新观念,培育起敢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用全新的视角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干部群众听专家授课,到外地考察、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不断强化典型示范,从认识到实践两个方面入手,促动干部群众观念转变,特别是要抓好各级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还应通过教育、培训等方法,使广大农村干部既有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的胆识和决心,又具有从事商品生产基本技能和驾驭经济的能力,真正把乡镇村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组织带领群众发展商品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中坚。

二、因地制宜,制定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商品农业为前提,以独立的农户经营为特征,产、加、销仅以外部的供求关系相依存,这是产业化的雏形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合同契约形式相联系,以互助互利为特征的分散经营,可以称为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农户为主体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营阶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成熟阶段。贫困地区的特征各有区别,差异较大,发展农业产业化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遵循产业化发展演进的客观经济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区分不同情况,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针对目前贫困地区产品分散、自给自足、小而全,既体现不出资源(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优势,又体现不出商品优势的经济格局,分析论证贫困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构建本地主导产业、经济结构和生产规模。在项目选择上,要体现资源和市场的有机对接,着眼于资源支撑面大、群众参与面多、受益面宽的项目,合理布局,正确引导,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在产业选择上,突出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与之相关的加工业,形成种养加工的“龙型”经济。在产品选择上,要紧盯国际、国内需求取向,注重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把战略上的坚定性,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多管齐下,培植龙头。

“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具有开拓市场,掌握供求信息,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供服务的综合功能。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缺乏龙头企业是致命的原因。因此,要把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实现产业化的重头戏来抓。结合**实际,一是要鼓励和引导各类专业大户壮大实力,搞好内外对接,提高专业化程度,尽快成长为“龙头”。二是要引进和吸纳城市工商企业到农村创办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产业链、生物链的形成。三是要在集镇和公路沿线开辟各类发展小区,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人才向小区集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联结点。四是要本着普遍培育、突出重点的原则,对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龙头企业要大力引进;对市场潜力大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对具有贫困地区特色的“龙头”企业应尽量照顾,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延伸效益。五是要鼓励农民按照自愿的原则,通过资本、技术、人力、物力、信息的联合,组建各类专业协会和销售流通组织。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

四、择优汰劣,建好基地。

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载体和依托,只有规模化的基地,才能提供充足、优质的原料,产业化的循环节才能正常运转起来。贫困地区经济薄弱,自然条件差,建立基地必须结合确立主导产业、立足特色资源,扬长避短,扶优限劣,重点突破。一是要从地域内的自然、经济、区位、人文等众因子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突出一些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的优质高效产品,舍弃那些劣质低效品种,集中拳头,壮大“龙身”,率先实现产业化。二是主导产业确定后,应当组织科技人员对生产基地的开发进行科学规划,界定建设的区域范围,有计划、有组织地调整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生产规模,严格按(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确定的品种、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三是要充分调动农户这个基地细胞的积极性、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基地建设和专业化生产,要用合同契约的形式规范基地组织与农户的行为。四是要积极做好种苗提供、生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收购等各环节的衔接协调工作,及时调处各种矛盾,保证基地一投入运行就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五、建立体系,搞好服务。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信息服务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环节的根本途径,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真正的“龙头”和“助推器”。**贫困地区在这个环节上比较薄弱,应当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抓紧抓好两大体系的建立。要把完善农副产品初级市场、专业市场作为工作的重点,围绕确立的主导产业、产品种类、区位特点等,宜小则小,宜大则大,宜专则专,宜全则全,因势利导,兴建各类交易市场。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跻身流通领域,兴办流通企业,参与商品流通,从事农副产品和农资购销活动,提高农副产品商品率,真正发挥市场这个产业化终极点的作用,实现产品价值,引导商品生产,增强吸附和辐射能力,促进基地的生产、企业的加工和整个产业链的运转。要狠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目前**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最好是依托现有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设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成立农副产品购销中介组织,建立样板农户,形成一个纵向贯通、横向交叉、专群互补,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疏通产业化经营脉络,推动产业化经营有序进行。

六、科技先行,提高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产业化不断上水平、上台阶的首要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农业产业化的出路更在科技。要从提高人的素质入手,结合扶贫开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强化科技意识,加速水平提高,使农户家家都有“科技明白人”,增强生产的科学性。要积极引导农民狠抓科学管理、科学耕作、科学经营,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传统陋习,精打细算投入产出账,用科学管理挖掘各项增产增收因素扩大产业,提高效益,增强对买方市场的适应能力。要紧紧围绕基地和龙头,大力引进和采用新技术、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产品,要在大范围推广的地膜覆盖、温棚种植、暖棚养殖、节水灌溉、良种繁育、中低产田改造等实用技术上下功夫的同时,还要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胆上一些起点高、产品新、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示范项目,大幅度提高单位产量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要进一步落实科技投入保障措施,确保科技投入稳步增长,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动力。

七、政策扶持,增加投入。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晚,各方面能力还比较脆弱,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扶持政策和足够的资金投入。一是要多渠道增加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向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财政、信贷以及农资部门应适当补贴,优先放贷,优先提供生产资料,支持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基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应尽量向建立一体化生产基地倾斜。对龙头企业在原料、能源方面优先供应,在贷款方面给予贴息或低息照顾。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的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农业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部环境。二是给实行产业化经营的实体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产业化经营实体都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充分享受人、财、物的配置使用和生产经营自主权。坚持龙头企业谁建基地谁所有的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购和拒收、拒购、拒售现象的发生。龙头企业可以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贷款信息、赊购种苗和饲料等方式,扶持农户发展生产。三是在用足用活国家产业政策的同时,以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为出发点,在农副产品的加工立项、技术、信贷、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上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鼓励发展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一体化专业集团公司。

第四篇: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2009-12-11 16:42:18 作者:姚成山 浏览:352 次

六安是个农业大市,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质量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成效

(一)主导产业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通过近年来持续发展,我市以优质粮油、生猪、水产品、油茶、奶牛、蔬菜、皖西白鹅、名优茶、六安大麻、茧丝绸、中药材、草竹柳编等为代表的优势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基地建设发展迅速。2008年,全市建成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核心示范区400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55万亩,同比分别增加了200万亩和15万亩;完成油茶新造林1.49万亩,新育苗405亩,抚育低改8.5万亩;新辟茶园2万亩、完成低改茶园5万亩;新辟桑园1.5万亩,新增奶牛1500头以上;11个县级农业示范园开工建设,各类农业标准化小区超过300个。

2008年,全市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一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35家,总数位居全省前列。重新审定和认定市级龙头企业99家,市级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49家,数量实现了翻番。全市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已达2家、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38家,比2007年净增了10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已达181.9亿元,同比增长28.3%。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完成农产品加工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15.2%。

(二)产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品牌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141.4亿元、利税16.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和17%。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全市85万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增收1800元以上,与上年相比增加300多元。通过提升品质和品牌宣传,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羽绒、万佛湖鱼头、廷龙瓜子、大别山葛粉和山核桃、天业大米、八公山泉豆制品等一批名优农产品品牌得到了进一步亮化,热销省内外,深受市场欢迎,名优农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年年攀升,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全市有260多家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300多个。近年来,既亮化了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羽绒、八公山泉豆制品等老品牌,又涌现了万佛湖鱼头、廷龙瓜子、大别山葛粉和山核桃、天业大米等一批新品牌。其中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皖西羽绒获国家证明商标注册,霍山石斛、六安瓜片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安徽省著名商标农产品30个,26个农产品入选安徽名牌;拥有无公害农产品58个,绿色食品72个,有机食品21个,“三品”认证面积超过300万亩。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六安农产品扩大了知名度,提升了外向度。

(三)外向型农业发展迅猛,出口创汇持续攀升

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广和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自营出口与代理出口相结合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产品国际贸易。2008年,全市拥有农副产品出口实绩的加工企业40多家,创汇超过1.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

额的60%左右。出口企业涉及草竹柳编、羽绒、茧丝绸、果菜、水产、茶叶等行业,其中,羽绒及制品创汇2480万美元,草竹柳编制品创汇13441万美元,主要出口到欧、美、日、东南亚地区。在全市出口额前17家重点出口企业中,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0家,2008年出口额达到15174万美元,在重点出口企业中比重占75%。

(四)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初具雏形,利益联结不断加强

各地积极谋求“农户利益链”与“企业产业链”相融合,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定单农业面积达200万亩以上、生猪110万头、家禽超过4000万只,订单成效额达到32亿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580个,会员14万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够积极帮助农户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帮助解决生产资金、技术、信息等难题,让优质生产为农户带来附加值收入,构建企业与农户互信合作机制。安徽夏星家禽养殖合作社现有会员(主要为养殖大户)412户,合作社与县农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每个社员养殖户担保3-30万元贷款,社员肉鸡年饲养量已达2000万只,户均年收入达5万元。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讲,我市农业产业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

(一)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综合实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加工层次较低,带动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的能力不够。普遍存在运行机制不灵活、管理水平低、人才严重匮乏以及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问题。

(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业链条短,深加工产品比重低,品牌化产品少,因而出现要么优而不多,要么多而不优。许多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不少企业资金不足,贷款困难,使得龙头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利益联结机制有待探索。很多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分配关系,经不起市场风险考验,不能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甚至与民争利。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国际市场极其疲软,茧丝绸、羽毛绒及其制品等需求量大幅减少,价格也连续大幅下跌,造成企业库存越大、亏损越多的状况,不仅损害了企业利益,还严重损害了农户利益,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对策建议

为继续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根据市情要进一步强化“四种理念”,狠下“四项功夫”,即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工业化、城镇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农民市场化的理念,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要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下功夫,要在推进基地建设上下功夫,要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下功夫,要在品牌农业建设上下功夫。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要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全市现有39家农业产业化甲级队、乙级队和预备队为重点,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龙头企业群。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及时将好项目、好政策告知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编报和争取工作,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同时,鼓励引导一批市场相关、产业相联、意愿相合的龙头企业走向联合,组建集团、减少内耗,增强实力。

二要强力推进基地建设。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生产积聚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构筑农产品标准、新技术推广应用、检验检测、质量安全管理、病虫害预警防控等体系建设。

三要加大品牌农业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品牌创建、品牌营销、品牌整合和品牌保护四个环节,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打造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及省级、国家、国际等品牌体系。进一步做好名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主动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上海农交会、合肥农展会等大型农展会和名优产品推介会,努力开拓外地市场。

四要加大资金投入。要争取各级财政逐年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投入。加大项目储备和争取力度,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涉农资金扶持。加强银企对接和银政对接,给予规模大、效益好、信誉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行业排头兵增加授信额度,提供信贷便利,扩大贷款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五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推行并规范产销合同制。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制定积极的扶持措施,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科技服务单位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六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制定优惠政策,降低门槛,主动与国内外大中型龙头企业攀亲结友,借助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实现自身超常规发展。实施好“神农杯”全民创业竞赛活动,对龙头企业和回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加大奖励和政策引导力度,有效地扩大农业投资力度和规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第五篇:加快推进翠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加快推进翠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翠屏区政府副区长 万云江

农业产业化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依靠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带动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优化组合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结为完整链条,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我区实践来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规模效益不明显。全区种植业基地面积达到61.34万亩,养殖业基地规模达到46.95万头。其中优质粮油基地面积19.2万亩,优质茶叶基地面积1.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3.61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面积19.5万亩,特种水产基地养殖面积4000亩,无公害生猪生产基地年出栏生猪40万头,基本形成了蔬菜、优质粮油、林果花卉、畜禽、茶叶、特种水产六大特色支柱产业。但是,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在基地建设上存在着各自为政、无序和重复建设的情况,生产能力过于分散,规模效益始终不明显。以蔬菜为例,全区各个乡镇都有基地,每个基地都有好几个主打品种,单一品种最大种植面积不到5000亩,最小的不足100亩。

(二)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带动能力不够强。全区已发展农产品生产、仓储、加工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家、市级9家,龙头企业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24.72万户(包括区外农户),吸纳农民工就业1388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个,拥有农户会员24329名,带动农户104505户。但龙头企业和专合经济组织在规模与实力、科技与产品质量、品牌及经营方式等整个产业体系上综合竞争力较弱,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产学研”一体化的目的。18家区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只有11.3亿元,专合经济组织固定资产10万元以上的只有7个。全区农产品加工率不足50%,其中二次以上深加工仅20%。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助农人均增收不足300元,不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5元的7%。

(三)品牌战略初见成效,但市场体系不完善。全区已形成“白莲池”牌大米、“涪溪”牌肉鸭、“九里鲜”水果、宗场沙梨、李庄生姜、赵场花卉等19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4个、面积14.7万亩,占总耕地总面积的46.4%。无公害农(畜)产品32个,年生产量13.94万吨,占农牧总产量的29%。宜宾芽菜已成功申报为“地理标志产品”,叙府酒业、叙府茶业、碎米芽菜等已成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名牌产品”。但是,当前翠屏区除2个蔬菜综合市场外,至今尚无专门的水果、粮食、茶叶、花卉等专业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绿色、特色品牌农产品更是找不到专业柜台。

(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但利益连接方式单一。全区种植业订单达到41万亩,养殖业订单达到32万头,已基本形成了以叙府茶业公司、和久农业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凉姜乡果业协会、宗场乡沙梨协会为代表的专合组织带动型和以石龙庵蔬菜批发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带动型等三种利益联接机制。但是,这种以“订单农业”为主要形式的联结方式还比较脆弱,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同时,部分“订单合同”缺乏有效性,据调查,“订单合同”完全履约率仅为34%左右。

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制约因素。

1.传统观念的桎梏。农民“养鸡为花钱、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传统生产观念根深蒂固。在思想素质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思想严重;在文化素质上,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不到全区农村总人口的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75%。同时,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还习惯于传统的市场营销方式,特别是在生产手段和经营方式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

2.配套政策的滞后。一方面,受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村社保制度缺失的影响,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政策来引导土地的合理集中。另一方面,受县级政府职能的限制,政府投入带动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同时,翠屏区作为宜宾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发展受到土地、规划、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制约。

3.指导思想的错位。部分基层政府没有制定或者依据已制定的规划来发展农业产业化,仍然习惯于行政命令,甚至盲目搞政绩项目,影响了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二)内部优势和环境机遇。

1.独特的区位优势。宜宾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也是世界银行咨询报告确定的21世纪长江流域最具开发投资价值的25个城市之一。按照规划,翠屏区城市人口将超过100万。这个宠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将迅速推动翠屏区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上档升级。同时,翠屏区作为向家坝、溪洛渡等4个巨型梯级电站电站工程的后勤保障基地,也必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2.较强的县域经济。2007年,翠屏区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28.7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1万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5.08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0.7%。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名列丘陵地区第一名。近两年,区财政累计投入农业达3.92亿元。

3.良好的基础设施。全区农业生产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9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万千瓦。村道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23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20公里,96.55%的行政村通汽车。发展农村沼气3.94万口,沼气普及率达到40%。农村用电量达到9234万千瓦小时,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发展到3.89万户。

4.完备的农技体系。随着乡镇机构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基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进一步稳定和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克服外地一些地方“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目前,全区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13人,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一是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切忌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二是要坚持农民自愿、村民自治。把政府作用定位为发动、引导和服务,彻底清除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在村民自愿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三是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依据当地农业的不同产品和产业的特点,把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

(二)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一是抓好招商引资。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发展需要,本着“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的方针,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域界限,把“民营资本、金融资本”吸引到农业领域,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延升产业链条。结合翠屏区茶叶、畜牧业和粮食生产等地方优势,重点抓住叙府茶业、高精食品、和久农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延长农副产品生产链条,占领高、中、低各类层次消费市场。三是用活土地政策。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优先安排龙头企业建设用地。凡使用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的龙头企业,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依法办理土地征收报批手续,其项目可按工业用地出让供地。龙头企业新办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用地未固化的,可视同农业用地。

(三)增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活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在衔接农户与市场、联结企业与农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是放手发展。在信贷、登记注册、税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为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支持各类科研机构领办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继续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以农户为单位或多户联合形式,自发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二是完善功能。引导农民从单纯的组织和中介功能中“跳”出来,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兴办各种经济实体,逐步演变成专业性产业一体化组织,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有效服务。三是加强管理。坚持“民办、民管、民益”的原则,改变当前我区有相当部分专合作组织的官办色彩,引导专合组织根据《章程》要求,完善内部规章制度。

(四)夯实农业产业化基地基础。一是把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要把加工企业引向基地,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农业资源开发,建立稳定的商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产销联合,以销带产。二是把基地建设与优化区域布局结合起来。结合宜宾市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规划,立足不同的资源条件、水土气候、种养习惯,重点抓好优质专用水稻基地、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名优水果产业基地、特色畜牧业基地和特色水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三是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培育结合起来。在现有产业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引进优质高效的新品种,推广适用技术,适度扩大规模经营,使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

(五)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龙头企业和专合作组织与农民、市场之间的一体化经营,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合理、有效。一是继续完善“订单农业”。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来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保证龙头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合法利益。二是按照“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二次结算让利等多种方式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使销售前移、产销衔接,实现利益互补。三是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力度。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着力培育营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农产品经纪人,繁荣农村市场,妥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狠抓科技创新升级升档,在核心竞争力上取胜。一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继续发挥农广校、农函大等教育网络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造就一批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的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农民。二是引进高新农业科技。强化与四川农业大学的校区合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运用,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明显的农产品。三是抓好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建设。提倡和鼓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步伐。

(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吸取“三鹿奶粉”事件的教训,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化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发展标准化生产。依托“宜宾万亩无公害早茶基地”和“全国粮食丰产工程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主动把质量控制要求引入农户,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原料基地。二是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从分级、加工、包装到储运等环节,都必须强化监管,防止二次污染。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抓住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健全农业投入的制度保障。调整财政支出,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四是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下载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县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性思考

    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性思考 衡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刘俊生 作为农业大国,如何把产业链做的既粗又长,把产业化做的既大又强,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事关我国经......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今年,国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范畴,*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不......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邵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邵阳作为湖南省的农业大市,该如何立足于本地实际,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汇报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为实现向经济强县的跨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把工业的理念注入农业,抓龙头企业发展,抓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抓服务体系建立,抓农业专业协会组建......

    农业产业化联盟推进情况汇报

    XXX农业产业化联盟推进情况汇报 全市农业产业联盟建设工作启动以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凝心聚力、集智创新,围绕“xx”的发展战略,高位思维、大手笔谋划,着力培育新动能,打......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对我县部分乡镇农户收入状况的调研一、引言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