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第二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0-12-02 14:16:00 来源: 农贸网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食品产业已经在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支柱地位。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十分严峻。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对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1、原体(微生物)污染问题。早些年,食品容易在添加剂、农残和兽残等方面出现问题,但随着我国对食品中农残、兽残和食品添加剂等使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食品中这类有害化学物质的污染率不断下降。相反,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食品生产模式及饮食方式的改变、食品流通的日益广泛、新的病原体的不断出现、细菌耐药性的生产等,使食品,尤其是动物性食品,被病原体体及其毒素污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一方面传统的食品污染问题继续存在,如沙门菌污染、霉菌毒素污染、农药污染和寄生虫污染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食品污染问题在我国同样突出,如大肠埃希菌已在国内多个省发生了严重的爆发流行等。全国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5年来所获监测数据也表明,食品中农残和兽残的污染及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食品中的病原体污染连年以较快速度上升。
2、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一方面,少数不法分子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在食品加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从业人员甚至未经健康体检,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3、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位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分级包装水平低,甚至违法使用不合格包装物。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及校园周边
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和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
4、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随着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食品新资源、添加剂新品种、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以及现代生物技术、酶制剂等新技术不断出现,造成直接应用于食品及间接与食品接触的化学物质日益增多,已经成为亟待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5、食品安全研究发现的新问题。随着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传统加工工艺的食品也不断被发现具有安全隐患,如油炸淀粉类食品的丙烯酰、油条中的铝残留等安全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
6、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有国家、行业、地方、企业等不同的食品行业标准等,数量都超过千项;国家标准又分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组成的国家食品标准体系。但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7、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新的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如基因探针、多聚酶链反应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食源性病原体检验,但在我国仍主要用于研究单位。
8、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社会对食品安全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高校的相关专业却已经萎缩和消亡,缺乏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和检验检测队伍,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2、建立新的食品安全政策支持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国情来建立农业管理部门与食品工业管理部门合一,对农业和食品工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机构。
3、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食品安全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制度规范上,建立起食品安全信用的监管体制、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推进体制改革 加强监督队伍建设。为了保证卫生监督的公正,加大食品卫生监督的力度,改革卫生监督体制,集中原来分散的卫生监督职能,撤销市、县级卫生防疫站、公共卫生监督所、劳动卫生监察所,组建新的卫生监督所,承担面向社会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做好发展规划 推动食品行业稳步发展。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制保障体系、食品安全预警和控制体系、食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体系三大目标以及具体指标,同时从经费、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落实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为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明确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
5、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将整顿和规范食品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严格执法,对违反《食品卫生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坑害消费者的不法生产经营者坚决查处,有力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活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6、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依法加强权力监督,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各级人大作为地方最具权威的监督机构,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和经济工作监督,是宪法赋予的职权,应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果断启动监督程序,依法加强监督,及时发现、纠正和撤销违法的危害食品安全的行政行为。我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制度正在日趋完善,食品安全还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切实担负起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法宣传力度,继续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巩固和深化食品专项打假斗争的成果,努力开创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事件起因是很多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发现患有肾结石,随后在其奶粉中被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1][2][3] 根据公布数字,截至2008年9月21日,因使用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咨询且已康复的婴幼儿累计39,965人,正在住院的有12,892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死亡4人,[4] 另截至到9月25日,香港有5人、澳门有1人确诊患病。[5][6] 事件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对乳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包
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内的多个厂家的奶粉都检出三聚氰胺。[7] [8] 该事件亦重创中国制造商品信誉,多个国家禁止了中国乳制品进口。9月24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表示,牛奶事件已得到控制,9月14日以后新生产的酸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等主要品种的液态奶样本的三聚氰胺抽样检测中均未检出三聚氰胺[9]。2010年9月,中国多地政府下达最后通牒:若在2010年9月30日前上缴2008年的问题奶粉,不处罚。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不敢买国产奶[10
由“皮革奶”事件引发的对国内乳品安全的深思
2011-04-17 16:29:19| 分类: 食品08级1-4班 | 标签:皮革奶 乳品安全 |字号大中小 订阅
2011年新春刚过,让中国民众备受关注的中国乳制品行业依旧风生水起,不大太平。告别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之后,皮革奶粉悄然来袭再次刺痛民众的神经。皮革奶是指添加了“皮革水解蛋白”的乳制品。什么是皮革水解蛋白呢?这种非法添加物就是用皮革的下脚料甚至是动物的毛发等物质经过水解生成一些粉状物,这种粉状物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它类似于三聚氰胺的物质,加入到乳制品中可以提高产品蛋白含量。
“皮革水解蛋白粉”多用皮革厂制作服装、皮鞋后的下脚料来生产,自然这种“蛋白粉”中混进了大量皮革糅制、染色过程中添加进来的重铬酸钾(可用来检验酒精浓度)和重铬酸钠等有毒物质。不法厂商利用这种皮革水解物,加入浓缩鲜奶精、香兰素精和甜味素等物质,经过喷雾改造后生产假冒乳制品。如果长期食用含有“皮革水解蛋白粉”的食物,“铬”重金属离子便会被人体吸收,积累于骨骼之中,长期积累便会中毒,使人体关节疏松肿大,甚至造成儿童死亡。
如此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皮革奶让人深恶痛绝。之前发生的阜阳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三鹿奶,几乎让人们到达了“谈奶色变”的地步。再这样下去,中国人的健康还会有保证吗?中国的奶制品行业,迟早会爆发一次更大规模的信任危机……
通过查阅资料,乳制品安全事故的成因,概括起来共有两点:市场失灵与监管失效【1】。
乳制品及作为其中间产品的原料奶都具有经济学中的“信任品”特征,即无法通过肉眼或者口感分辨乳制品的质量。衡量质量高低的指标,例如乳脂率、蛋白含量、体细胞数等都需要采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检测。皮革水解蛋白的检测难度比三聚氰胺更大,因为它本来就是一种蛋白质。目前农业部规定的检测方法,主要是检查牛奶中是否含有皮革水解蛋白,这是动物胶原蛋白中的特有成分,在乳酪蛋白中则没有,所以一旦验出,则可认为含有皮革水解蛋白。国内多家乳企如
伊利、雅士利等均表示,目前很多大乳制品企业都有针对这个的检测设备,这些都是可以检测出来的,只是企业需要投
入二、三百万元进行设备购置。
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的判断止于商品的外包装和口感上,很难获得乳制品质量的准确信息。“信任品”的交易中存在着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购买者和销售者对他们所交易的商品质量拥有不对等的信息,通常是销售者对自己的商品拥有一些私人信息。即企业的原料奶交易是基于长期博弈中形成对原料奶生产者的信任,而消费者的选择是基于对企业品牌和监管机构的信任。然而随着我国乳制品产业竞争的不断深化,奶农、奶站、企业和监管部门等主体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逐渐显现,交易中的市场失灵和相关部门的监管失效导致信任链的断裂。
(1)市场失灵 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人类创造的最引人瞩目的制度之一,然而人们却越来越多地发现,当存在外部性、垄断或信息不完全等情况时,市场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将出现失灵。在原料奶和乳制品交易中的市场失灵是引发乳制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乳制品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行动集合是提供高质量、低质量的产品,消费者的行动集合为购买、抵制。正是乳制品的“信任品”特征造成质量信号失效,具体表现在高质量和低质量产品混同存在于乳制品市场上,使得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难以得到高的同报,而那些生产低质量产品的企业得以生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质最战略也发生扭曲。为了应对价格竞争,突破奶源的瓶颈,许多乳制品加丁企业为了占领更多市场,享受到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降低,竞相参与奶源的争夺,面对明知可能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仍忽略对原料奶质量的检测。
奶源在进入企业生产线前污染严重,这是导致乳制品出现质量问题的直接原因。奶源质量与奶源组织方式直接相关,分散且小规模的奶农不但饲养方式落后,标准化水平低,而且客观上也使消除质量信息不对称所需要的检测成本变得更加高昂。因此,在缺乏质量监控的散奶交易中,契约约束变得非常脆弱,掌握质量信息的原料奶生产者更加倾向采取机会主义行为【2】。在奶牛饲养和原料奶销售的过程中,部分农户为提高产奶量,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重金属添加剂等,导致奶源的抗生素和重金属超标;在奶站环节,出现不法经营者在原料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含量等质量安全事故。“三鹿奶粉”事件中以散奶为主的乳制品生产企业都受到很大冲击,而以牧场和小区为奶源主要模式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出现问题则相对较少正印证了这一点。
(2)监管失效 在市场失灵情况下,仅靠企业来保证乳制品安全,显然是不现实的。保障乳制品安全,维系消费者信任,必须依靠政府的有效监管。我国乳制品安全监管中的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健全和相关标准落后。(1)乳制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从草场到消费者的全程乳制品安全监管,而且监管职能分属质检、卫生、防疫、工商等多个部门,这种条块分割的监管格局必然存在很多漏洞。“三鹿奶粉”事件就是奶站环节原料奶质量监管缺失所致,而之后质检部门对每一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派驻监管员,向社会奶站、养殖场派驻监督员的“人盯牛、人盯人,人盯车”的应急监管方式,更是反映出乳制品安全监管方法和手段的匮乏。(2)乳制品质量标准落后。现行的中国乳业标准共有129项,包括奶牛饲养标准、乳制品厂标准、乳制品标准和奶业机械标准。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
由此看来,目前中国乳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仍是质量安全问题,这是“硬邦邦”的指标。对于企业来说,要树立质量和责任意识,遵守最基本的法律规定。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不应只有运动式、救火式的行动,而是要全方位地推进监管,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目前,中国的乳品行业正面临一场洗牌。根据中国的行业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去年的规定,现在中国各地正陆续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进行重新审核,而要取得合法生产许可证,乳制品企业必须进行改造,增加大批投资,而且所有产品出厂必须要实现批批检验。
第四篇: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本站推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食品是否安全,是否影响健康以至是否会造成对生命的威胁都成了老百姓的热门话题。近期食品安全问题隐患的屡屡曝光无疑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同时也折射出食品生产商的诚信问题,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问题等。这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损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形象。因此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而消费者应要慎重选购食品。
一、调查时间、方式、目的时间:2011年11月27日
方式:小组讨论、小范围采访调查、网上查阅资料
目的:了解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对食品安全问题引起重视
并提高警惕,同时为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献出自己的一分力。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从有关部门不定期对食品质量抽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国常见的食品质量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卫生指标超标,菌落总数、大肠杆菌群等严重超出国家强制性标准,个别的甚至超过国家标准许多倍;二是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使用已经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例如苯甲酸、山梨酸含量超标,违规使用已经禁用的人工合成色素、“瘦肉精”、“吊白块”等;三是食品包装、标签等不规范,虚假标签、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现象较多。
事实上,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了全民关注的共同话题。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让老百姓不得不时时关注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去国人一直强调色香味俱全,如今安全却成为了消费者选择食品时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题。
2、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居民们普遍对食品安全不放心,由于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事件的跟踪报道及食品安全隐患的曝光,居民们比以前更重视食品安全及质量了。食品安全关乎居民群众的人身安全,理应受到居民们的重视。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居民意识到国家食品安全体制的缺陷和漏洞,通过媒体的渲染和宣传,成了现下社会舆论的焦点、热点,也成为了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难点。目前的食品安全体制是所谓的“环节管理”,即分解“农田到餐桌”中的供应链环节来进行“分段管理”,就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提供奶料的奶农及企业是由农业部监管;牛奶生产商的加工过程由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监管;奶粉的市场销售中的安全抽查由工商局负责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等。而对这一分解式管理主要的争议就是“片段管理、不能联动协作和立即溯源追查”,进而影响整个监管的效率,最终导致只有经过悲剧性的“人体检验”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大规模的溯源式查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食品安全问题是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共有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初步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及监督体系还很不完善。尤其在食品安全问题方面,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占多数决定了食品加工业水平、素质差。在当前近50万个食品生产企业中大一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以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出现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同时由于区域发展还很不平衡,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条件比较差、工艺落后或是没有遵守卫生操作规程,造成了食品的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这些老问题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2)、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工作滞后;
在食品领域,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被国家有关部门查处后,其结果往往是没收非法产品,对违法者者加以罚款且数额较小,对违法者的违法行为惩罚力度不够,不能使违法者形成畏惧心理。另外我国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面条例还有待完善。
(3)、食品安全的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统一;
在我国国家机构中,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不可谓不多。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公布的部门来看,有工商、质检、卫生、农业、商务、公安等13个部门对食品行业进行监管。但这些部门采取的是分段管理、分类管理的方式,其结果有可能造成互相扯皮或重复执法等情况出现。而且,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明显。
(4)、缺乏正常的公众食品安全监督渠道;
当前食品安全事件的揭露和曝光主要是靠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媒体的大肆渲染和报道能掀起社会舆论的热潮,同时引起了居民群众和政府有关部门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然而这并不是正常的食品安全监督渠道,新闻媒体有可能为求达到宣传效果而不惜夸大事实进行渲染。因此,正常的群众食品安全监督渠道不可或缺。
(5)、社会整体诚信资本的缺失。
食品生产者诚信意识缺失,职业道德不强,使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问题食品屡禁不绝。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获得更多利益,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于不顾,采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非法手段进行商品生产和销售,严重违背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市场诚信的原则。
3、解决方案
(1)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威慑不法分子,督促那些已经要越过法律底线的人回头。完善的监管体制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律的规定。
(2)是切实提高企业诚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这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再怎么完善监管体制也无法达到完美的水平,总有监管不到的地方。而被动地遵守法律毕竟是缺少活力,无法根本地解决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但是只要能够提高人们的素质,自觉地遵守道德法律规定,化被动为主动,从内部,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这个问题。
(3)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监管的能力、监管机构是否健康运行关系到了监管是否行之有效。
(4)是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使严厉的惩处成为一把高悬头顶的利剑,包括生产经营者、执法者不管谁犯法,都要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使犯罪分子付出高昂的甚至付不起的代价,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5)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食品安全问题事涉敏感,要健全与媒体的联络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支持和引导媒体客观准确报道。加大科普宣教力度,提高公众科学消费意识和识假辨假、防范风险能力,使每个消费者同时也是一名监督者。积极鼓励举报,落实对举报人奖励和保护制度。
(6)是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风险监测,完善预警网络,主动防范、及早介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努力把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三、总结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才能更好地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面对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应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抵制不法商人的投机取巧,禁止有害食品在市面上流通。
第五篇: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内容摘要: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监管”始终名列前茅。网民热议的话题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又加之经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因此,如何防止大规模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使食品质量安全得以保证,是摆在我们食安人员面前的紧迫任务与责任。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两会在即 10大热点最受关注》,华龙网,2012-02-27
2.杨文彦,陈景收:《食品安全刻不容缓 逾六成网民表示遇问题食品选择忍耐》,人民网,2012-02-29
3.刘正旭:《广东部分全国政协委员今赴京 提案聚焦食品安全》,金羊网,2012-03-01
4.史竞男,胡浩:《打好“保胃战”——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食品安全》,新华社,2012-03-01
5.周宁等:《2012年两会网民最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新华社,2012-03-01
6.秦富,王秀清,辛闲,肖侮峰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8.周洁红,钱峰燕等.食品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与进展[j].农业经济问题,2010,4
9.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2011,4
论文正文: 2012年“两会调查”中食品安全问题是备受老板姓关注的话题,其中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在2012年3月15日中央台也播放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食品质量问题。因为最近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事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分析和看法,也找了资料探究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相关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界定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加之食品生产者的机会主义的严重倾向,从而导致食品经营者对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盲目追求过程中,产生的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掺杂食品当中的食品质量方面的安
全问题。
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
根据我目前搜集的资料显示,中国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分为如下几类: 1,化学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兽药残留、环境污染物和生化学污染素主要包括农物毒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江河、湖泊、近海等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而过量地施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增加,对人体造成危害。农药残留超标兽药、生物激素和生长促进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的污染,都造成大量含有危害物质的粮食、蔬菜、水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不合格产品充斥着市场。
2、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由致病微生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按照工艺要求、食品安全标准操作,例如: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超量使用、滥用食品添加剂。此外,保健食品、转基因食品、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多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现象大量存在。例如,沙门菌病、弧菌病、肠出血型大肠杆菌等。
3、违法生产、经营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食品问题依然严重,食品弄虚作假等违产经营企业法律意识淡漠,重生产轻卫生、法现象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同时,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与宣传方面同样使人寒心。
1、宣传力度不够。当前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安全,另一方面又对安全食品的公认度很低。在目前全社会缺乏诚信、拜金主义泛滥的大环境下,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安全食品标识的现象较为普遍,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不对称。这里面有执法不严的问题,但与宣传不够也有关系。加强宣传,就是为整个安全食品树立形象。
2、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市场上的各类食品名目繁多,难以辨别,比较混乱。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管理权限不统一,不便管理,有的甚至出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相互排斥的现象。消费者对安全食品和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缺乏充分的认识,不能分辨到底何类食品为优,何类为差,有时业内人员也很难解释清楚。
3、对关键技术及配套措施缺乏系统的研究。我国对各类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比如动植物种植、饲养技术、加工技术、贮存技术等。无论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的集成,还是产品质量等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开发。此外,在检测技术方面,无论是检测的手段,还是检测点的分布都还显得不足。
4、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就产地环境质量而言,农业部行业标准NY5010—2001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GB/T18407.1—2001都对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作了规定,但要求程度却不甚一致,如对环境空气标准值而言,国家标准规定了对大气中铅的浓度限值,而行业标准却未规定此项。
三、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根据上述我国食品安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其特点,我就从三个角度来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剖析。
1.原料方面。原料的不合格往往导致食品的不合格,因此,原料的质量安全水平与食品的最终质量安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虽然原料的某些品质差异可以通过后期的食品加工过程的技术性手段来进行弥补,但是对于一些本质上品质差异,技术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缺少食品生产的合格原材料,产品的质量安
全方面很难得以保证。另外,食品添加剂的过量使用以及饲料添加剂的不正当使用,都会导致食品的原料的安全方面造成严重的问题。
2.企业方面。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便是获取最大利润,而增大利润的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便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售价。因此,企业在生产优质安全产品方面的积极性严重不足,违法违规生产的现象频频发生。而面对生产不安全或者劣质产品的高额利润面前,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选择缴纳相对微薄的罚金后继续生产。所以,食品企业的监管力度也是决定食品质量安全的一重大因素。
3.政府方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往往是具有不可逆性以及广泛性,所以政府都要对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管制特别严格,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其政府部门的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的保障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上存在着不小的缺陷,从而导致监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职能交叉或者职能分散,因此,行政效率方面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而这样的格局一时间很难改变
四、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我从上面的问题分析中想提几个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1.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地提出目标与方针。目前,“两会”中因为对食品券问题的关注使得大多数省市政府也已针对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提出实施意见,希望国家对食品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有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导向。
2.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提倡“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流通——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
4.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5.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既要继续揭露、曝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又要大力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培养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人人重视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总结
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也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
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在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问题,填补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空白和盲点,加大执法力度,使食品安全问题能够有法可依,同时为道德建设提供强而有力的法律保障,大力加强公民道德、职业道德、企业道德、社会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信守法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构筑牢固的社会文明防线,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