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领导干部是转变作风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转变作风的关键~-06-29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着力于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而作出的重大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因此,当前,应当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入手,建立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使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落到实处。加强教育,切实转变思想作风 重点应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作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教育。作风,是我们党在政治纲领和行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和风格,是党的性质、宗旨、路线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党的生命,就是党的力量所在。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应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保先进性的需要;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的要求;是适应WTO、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迫切需要。二是党的宗旨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说到底是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从思想上解决“当官”与“为人”的问题,树立领导干部以民为本,重德修身的思想,避免领导干部成为脱离群众的“官老爷”,保持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本色。三是勤政廉政教育。要通过经常性的法规教育、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教育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完善机制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作风 一是完善社会评价机制,促使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社会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评价功能,因而应充分运用社会评价机制来促使领导干部严以自律。一方面,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共识,即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必须”是指“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项基本要求、基本的义务,而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的修养问题,可执行或可不执行。领导干部是不是认真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事实上就是是否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问题。坚持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领导干部就是好的领导干部,应当受到褒扬,违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领导干部则应该受到谴责。另一方面,应将领导干部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坚持实事求是、德才兼备,反对重才轻德,重数字轻实绩,从而使这种评价机制成为领导干部严以自律的内在动力。二是完善决策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领导作风。首先在领导班子内部,要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做到凡是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以集体权力制约领导权力的滥用。其次,要坚持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应建立并坚持以下工作制度:(1)定期学习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2)规范性文件出台前法律部门审查把关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3)重大问题决策前法律咨询和科学论证制度。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决策前要专门成立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法律咨询、科学论证小组,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4)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及时纠正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即要重业务,又要重政治。不仅要考核领导干部的才,更要考核领导干部的德。在考核对象上,不仅考核领导干部自身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也要考核其部属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要求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既严格自律,又带好队伍,杜绝好人主义。在考核成果的运用上,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般问题,组织上要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诫免教育,促其纠正。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组织、纪律、法律的手段予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切实端正生活作风 生活上的享乐主义正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根源。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切实端正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一方面是完善制度,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如进一步坚持和落实廉政谈话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征求纪委意见制度,领导个人重大事项和外出报告制度、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检查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活动作为重点,切实加强监督。一是上级党委应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增强监督的权威性;二是要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监督的直接性;第三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的作用,增强监督的有效性;第四要靠群众和~监督,增强监督的广泛性。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测评、质询听证、新闻监督等形式,增强监督的广泛性和公开性。
第二篇:领导干部是转变作风的关键
领导干部是转变作风的关键2003-06-29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着力于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的高度,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为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
而作出的重大决定,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因此,当前,应当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入手,建立机制,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强化监督,使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落到实处。加强教育,切实转变思想作风重点应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作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教育。作风,是我们党在政治纲领和行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和风格,是党的性质、宗旨、路线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的诞生和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党的生命,就是党的力量所在。党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的向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应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与时俱进,永保先进性的需要;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要求;是适应WTO、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迫切需要。二是党的宗旨教育。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说到底是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此,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从思想上解决“当官”与“为人”的问题,树立领导干部以民为本,重德修身的思想,避免领导干部成为脱离群众的“官老爷”,保持领导干部“人民公仆”的本色。三是勤政廉政教育。要通过经常性的法规教育、警示教育,使领导干部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教育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完善机制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作风一是完善社会评价机制,促使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社会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引导、评价功能,因而应充分运用社会评价机制来促使领导干部严以自律。一方面,全社会应形成一种共识,即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必须”是指“八个坚持,八个反对”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一项基本要求、基本的义务,而不是领导干部个人的修养问题,可执行或可不执行。领导干部是不是认真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事实上就是是否对党和人民负责的问题。坚持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领导干部就是好的领导干部,应当受到褒扬,违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领导干部则应该受到谴责。另一方面,应将领导干部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情况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坚持实事求是、德才兼备,反对重才轻德,重数字轻实绩,从而使这种评价机制成为领导干部严以自律的内在动力。二是完善决策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领导作风。首先在领导班子内部,要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切实做到凡是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以集体权力制约领导权力的滥用。其次,要坚持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应建立并坚持以下工作制度:(1)定期学习制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决策能力。(2)规范性文件出台前法律部门审查把关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规范政府的施政行为。(3)重大问题决策前法律咨询和科学论证制度。对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决策前要专门成立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法律咨询、科学论证小组,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4)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及时纠正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问题。在考核内容上,即要重业务,又要重政治。不仅要考核领导干部的才,更要考核领导干部的德。在考核对象上,不仅考核领导干部自身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也要考核其部属实践“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情况。要求领导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既严格自律,又带好队伍,杜绝好人主义。在考核成果的运用上,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一般问题,组织上要及时开展针对性的诫免教育,促其纠正。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组织、纪律、法律的手段予以纠正,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切实端正生活作风生活上的享乐主义正是导致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腐化堕落的根源。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切实端正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一方面是完善制度,严格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如进一步坚持和落实廉政谈话制度、选拔任用干部征求纪委意见制度,领导个人重大事项和外出报告制度、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检查制度等。另一方面是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和领导干部的重要
第三篇:深化改革 领导干部是关键
深化改革 领导干部是关键(新论·学者说改革)
李 伟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19日 05 版)
编者按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启。如何把握这一轮改革的目标、方向?怎样理解改革举措、改革任务?重点领域重点突破,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群众关切,干部热议。
今天起,《新论》将推出特别策划“学者说改革”,约请部分学者专家,围绕改革《决定》,提供专业解读、拓展背景视野。他们中的一些人曾走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堂,一些人曾参与《决定》起草,一批人长期关注中国改革。尽管解读角度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看法可以为我们提供观察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凝聚改革共识,激发奋进力量。
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越要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决定》的主力军,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是时代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决定》,各级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改革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决定》是我国历史转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五位一体”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这一蓝图是各个领域改革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相对独立;一方面,改革到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又必须抓准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局有全局的重点,条线有条线的重点,块块有块块的重点,制订各个领域、地区改革的路线图成了当务之急,能否重点突破也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上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重大领域改革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推进,值得借鉴。
第二,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但解放生产力并非片面追求高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我国资源、能源、生态及生存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深刻表明,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深化改革必然要调整现有利益格局,调整的幅度与改革的力度正相关。《决定》着眼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各级领导能否从大局出发,勇于推进涉及本部门、本地区不合时宜的既得利益改革,对改革全局至关重要。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保证全面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本质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活发展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发展方式,着眼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社会更加和谐。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也要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平正义。
第五,处理好政府转职能与干部转作风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症结主要在于政府干预过多与监管缺位并存。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可谓“药”对其症。但要“药”见其效,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是关键所在。那种习惯于朝南坐等人求的不良作风,那种“眷恋审批权、把住不放”的贪权意识,尤其是那种贪财图利的腐败行为,已为时代所不容。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结合,用政府转职能促进作风转变,用作风转变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第四篇:深化改革,领导干部是关键
尊敬的党组织: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指导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越要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在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改革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决定》的主力军,以果敢、坚忍、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于改革的先锋和善于改革的表率,是时代赋予各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决定》,各级领导需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改革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决定》是我国历史转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体现了“五位一体”统筹考虑和系统谋划。一方面,这一蓝图是各个领域改革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相对独立;一方面,改革到了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另一方面,各领域改革又必须抓准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全局有全局的重点,条线有条线的重点,块块有块块的重点,制订各个领域、地区改革的路线图成了当务之急,能否重点突破也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上世纪90年代财税体制、外汇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等重大领域改革的突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推进,值得借鉴。
第二,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更大程度地解放生产力,但解放生产力并非片面追求高速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我国资源、能源、生态及生存环境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已深刻表明,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有效益、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刻不容缓。
第三,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
深化改革必然要调整现有利益格局,调整的幅度与改革的力度正相关。《决定》着眼于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各级领导能否从大局出发,勇于推进涉及本部门、本地区不合时宜的既得利益改革,对改革全局至关重要。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希望别人先改、自己晚改,对自己有利的快点改,对自己不利的慢点改。要防止这种从局部利益出发的“选择性”改革,保证全面改革顺利实施、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
本质上,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系,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着眼于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激活发展活力、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社会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公平、正义、法治的社会发展方式,着眼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让社会更加和谐。对中国目前发展阶段而言,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但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也要高度重视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缩小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公平正义。
第五,处理好政府转职能与干部转作风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根本症结主要在于政府干预过多与监管缺位并存。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可谓“药”对其症。但要“药”见其效,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是关键所在。那种习惯于朝南坐等人求的不良作风,那种“眷恋审批权、把住不放”的贪权意识,尤其是那种贪财图利的腐败行为,已为时代所不容。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成果与政府转变职能密切结合,用政府转职能促进作风转变,用作风转变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领导干部推进机关转变作风心得体会
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作风建设问题是党的三大建设问题之一,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如何建设廉洁高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机关工作作风应是党政机关部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通过这次开展推进机关转变作风教育整顿的学习,结合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开展学习活动的必要性
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工作环境,是践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努力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才能进一步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转变机关作风、优化工作环境,是实施《公务员法》,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公务员法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的要求,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必须遵守的十六项纪律,要求对玩忽职守,贻误工作,滥用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行为要依法予以行政处分。实施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就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整治机关作风,努力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要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使广大公务员自觉做到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开展工作。
二、要坚持树立服务意识
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应当是强调如何更好地服务的问题。服务是我们每个人的天职。我们都要好好地想一想,你在这个岗位上,究竟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该怎样更好地工作。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就是要认真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树立服务的意识,这就需要学习。在当前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知识危机”、“能力危机”、“本领危机”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就是工作,而且是重要的工作。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作为一种境界,发扬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少一点应酬,少一点休闲,早起一点,晚睡一点,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抓紧学习。学到了本领,才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还有一个效率的问题。工作效率的高低,既是工作态度的直接反映,也是工作能力的直接反映。只有遵守工作纪律,坚守工作岗位,明确工作职责,端正工作态度,增强自身素质,才能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提高每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的工作效能。效率的问题,要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上挖潜。要坚持向时间要效率。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速度,该今天完成的工作,决不拖到明天完成;坚决克服拖拖拉拉、疲疲塌塌的工作作风。要坚持向质量要效率。善于主动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能做到100分的工作,决不做到99分;坚决克服敷衍了事、马虎草率的工作作风。要坚持向协作要效率。科室人员之间要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讲究工作实效,注重工作实绩;坚决克服各自为政、扯皮推诿的工作作风。要坚持向创新要效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不断创新服务的内容、途径、方法和手段;坚决克服观望、等待等依赖思想。
三、以实际行动做好本质工作
1、实行“首问负责”制度,强化责任意识。对接听来电、接待来访,第一接待人要给予明确的答复或说明;所办事项如属第一接待人职责范围内的,第一接待人要及时办理;如属需要请示汇报的,第一接待人要承担起请示汇报的义务,不可要求来访人员自行去找领导;如不属本人职责范围内的,第一接待人要主动帮助联系或对相关事项进行记录、给予说明;如不属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第一接待人应当做好解释工作,并告知其前往相关部门或单位。
实行工作“首问负责”制度,要处理好“首问负责”和工作职责之间的关系,做到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2、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办事效率。信访工作要遵循及时办结的原则,做到日清日结、周清周结。对于法律、法规、规章有明确时限要求的事项,必须在法定期限内办结;对市委、市政府和省纪委信访室交办有时限要求的事项,应按时限要求办结;对本室自身安排有明确完成期限的,应按期办结;对于没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应尽早办结。
对于有时限要求的事项,凡是能够提前办结的,应当提前办结。
3、实行“信息反馈”制度,加强信息沟通。对市委、市政府和省纪委信访室交办工作的完成情况,应根据办理进度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省纪委信访室汇报办理情况。对县区纪委信访室请示的事项等,应及时给予答复。要严格遵守工作请示和汇报制度,对交办工作的办理情况应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