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信社案件风险调研报告(写写帮推荐)
近年来,在银监会的直接领导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银行业案件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减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管理体制几经更迭、内部管理及员工素质仍较低,且点多面广的特点,各类案件和风险隐患仍时有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信社的社会形象。今年初,在内蒙古、河南、广东和上海
连续发生了几起大案要案,影响特别重大,突显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案件防控的严峻性。本文就当前农信社案件风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做一粗浅探讨。
一、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的特点
从近年来全面开展的防范操作风险和案件专项治理大检查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看,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的主要特点是:
㈠案件风险面广。从历年来案件专项治理检查暴露的违规操作看,案件风险涉及到存款、信贷、结算、财务管理、安全保卫、计算机等业务的方方面面,总体上存在风险隐患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此外,信贷业务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是操作风险易发、多发领域,造成的危害最大,且违规违纪现象多种多样,违规手法五花八门。
㈡危害性较大。由于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涉及面广,发生的频率高,而且大部分是以侵占资金为主要目的引起的,因此,社会危害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资金沉淀。工作中存在的贷款违规操作是直接原因;二是直接资金损失。各类违规行为如违规拆借资金、携款潜逃、票据诈骗、计算机犯罪、安全保卫事故等均带来直接资金损失;三是风险隐患较大。如“印、押、证”管理不规范,均为不法分子侵占信用社资金提供了可乘之机;四是掩盖经营真相。贷款形态反映不够真实、以贷收贷、以贷收息等现象的存在,其直接后果是虚增利润、给管理者提供错误决策信息,掩盖了真实经营状况,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
㈢基层涉案较普遍。从案件发生的层级看,县联社和基层机构发生案件风险较多,部份县联社及基层社负责人权利很大,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会计、信贷员和记账员对主任的指令有令即从,“以信任代替制度”的现象较普遍。从涉案人员年龄看,35岁以下年青人作案较多,这主要是一些年轻员工道德、法律意识淡薄,对信用社事业缺乏忠诚度和敬业精神。
㈣作案手法较低劣。从各类操作风险和案件发生来看,其涉案人员作案手法多较低劣。如个别人侵占资金如同“明拿明抢”,而有关工作人员不顾制度规定,明知不对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或怕得罪领导不敢纠正和制止,甚至协助办理,最后酿成大错。从内蒙古案件的情况看,持续作案时间长达十多年,作案手法简单且低劣,这也足以说明稽核检查工作不到位。
㈤违规代价低。从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看,普遍处理较轻,有些人为此还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如存在只处理基层社不处理管理层,只追究当事人责任而不追究上级领导责任的情况;有的虽然追究了相关领导人的责任,也多避重就轻,起不到对违法违规人员的惩戒和对其他员工的警示作用,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和公信力,这就降低了违规和犯罪的成本,违规代价低,提高了违规和犯罪的收益率,客观上纵容了违规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
二、农村信用社案件风险的成因
㈠法人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仍不到位。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由于产权不清晰,管理职能缺位,法人治理机制及“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统一法人社后,各联社虽按照法人治理的要求,建立和健全了社会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组织构架,但是,在法人治理机制的运行和具体操作上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仍须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规范和健全。同时,农村信用社至成立以来,管理体制也几经变化,历经农行、人行、银监局多层次管理,缺乏强有力的行业管理,导致了一些法人社存在经营管理薄弱的局面。省联社成立后,虽在加强经营管理和防范内控风险上不断加大力度,各联社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就目前的省联社在管理体制改革仍不够科学,管理体制改革仍不到位,产权制度改革仍须进一步加强。
㈡内控机制仍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建设非常薄弱,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有的制度缺乏持续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业务领域仍存在制度盲区,导致各类违规操作和案件发生。这些年,在省联社的直接领导下,各联社结合央行票据兑付的契机,制定和修改了原有的许多内控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定,但由于各类规章制度较多,且执行上较繁杂,可操作性不强,各类规章制度基层员工存在学习不够深入,执行制度和规定上存在盲目性,制度执行不力现象较普遍,也造成一定的案件风险隐患。
㈢员工素质较低,教育管理仍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现有员工与各大商业银行相比,仍存在学历较低、综合素质无法适应业务发展的现状。虽然省联社在员工培训上不断加大力度,对各联社业务骨
干经常性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以及法律法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大多数员工培训和再深造的机会仍较少,只是依托平常的业务学习,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加上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造成个别员工规章制度观念淡薄,思想麻痹,心存侥幸。此外,在员工教育管理、重要岗位任用、年度考核机制、不良行为排查,日常考核和监督,岗位交流、轮
岗、强制休假制度等方面执行不够到位,也为少数人利用职务便利作案提供了机会。
㈣检查监督不够到位,稽核工作仍须加强。农村信用社许多内部案件在实施时,往往在一连串的几个环节和不同岗位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究其原因是没有一个环节的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检查监督作用没有发挥好,导致违规行为和案件的发生。有些基层网点是实行双人临柜、相互监督的制度,但临柜人员对凭证不认真核对,也没有对同时临柜的同事尽到监督之责。第一道防线就失去了有效监督约束。事后监督本来是第二道防线,但农村信用社原来基本上不设事后监督岗。稽核检查作为第三道防线,但稽核检查工作普遍存在不够深入、不细致、不全面,作案人虽然作案手法简单低劣,但还是有惊无险,使违规问题和案件得以长期隐藏、并连续作案。
三、防范案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
㈠切实加强操作风险和案件防范意识。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金融企业,每一个业务环节都是操作风险点,因此,防范操作风险必须从每一名员工做起,将每位员工作为防范风险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对员工风险和案件防范意识的培训,促使其提高对操作风险的案件危害性的认识,树立和强化“违规就是风险”“案件防范重于泰山”的经营理念,养成高度的敬业精神,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从小处着手,力求把案件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和第一道关口。
㈡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和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制度建设是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性工作,要“把防范农村信用社系统性风险作为加强管理的关键环节”的科学管理理念贯穿始终,秉承“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经营方针,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架构使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及时更新、完善、补充各项规章制度。内部规章制度要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监管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补充;在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时,应该建立覆盖全面、简明有效、衔接配套的内控制度;对一些在实际执行中出现操作性不强、或已经过时或不适应业务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废止;对存在缺陷或不完善的要及时修正和完善;二是要建立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要针对各地风险监测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同时监控下级报告的重大事项和突发事件,掌握辖区农信社风险状况;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对风险的快速反应机制,各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即按预案要求进行快速处置。
㈢不断加大稽核检查及整改力度。稽核检查工作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提高稽核检查手段,强化工作力度;要突出稽核检查的重点,从过去注重专项稽核转向常规稽核检查;要实行防范风险关口前移,变过去事后被动式的核查为事前主动式的预防性检查。特别是对一些苗头性、趋向性问题,要提前介入,重点检查,防患于未然。对案件高发机构、高风险业务、易发案件部位,要加大稽核检查的深度、广度和频率,要改进稽核方式,实行内外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的办法,对难以通过一般对账查出的收储收贷收息不入账、假、借、冒名贷款和账外经营问题,要采取公告的方式与存款人、借款人进行核对。此外,对稽核检查出的问题及风险隐患,要加强整改力度,对存在违规行为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制度加大处罚力度,形成“有错必纠、违规必罚、违法必处”的高压态势,把案件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㈣强化岗位监督约束,加大制度的执行力。要科学设置内部岗位,使之建立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按制度和内控要求合理配置人员;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员工岗位轮换制度、强制性休假及离岗审计制度、近亲回避制度”等四项制度,重点加强对信贷、储蓄、财会、联行等涉及钱、账等重要岗位操作人员的管理;要不断加强制度执行力检查,督促各联社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制度执行能力是建立防范风险长效机制的关键,要从提高执行力出发,切实加强基层农村信用社的制度建设,要选拔好信用社主任,要打造一支优秀的、有战斗力的团队,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发展业务、防范案件风险的机制,要强化制度执行,创造一个能够能促进农村信用社良性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㈤进一步加强企业内控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能够提高全体员工遵章守纪意识、降低内控执行成本,有效防止内部团伙作案,是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将良好的内控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文化与农信社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让“内控优先、审慎经营”的内控文化理念,扎根于员工的思想深处,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让员工在业务操作中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风险要防范,什么事情要监督,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促进农村信用社事业更加健康、有序、稳健发展。
第二篇:农信社经济案件诱因调研报告
加强案件防控治理,做好农信社各类案件的防范,有效遏制重大经济案件发生,努力减少和避免资金损失,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案件发生原因
农信社经济犯罪,究其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员工的素质偏低是案发的根本原因。一是政治素质不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加之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法律意识、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经不住金钱、物欲的诱惑,侥幸和冒险心理严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丢在脑后,平时不加强政治时事学习,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对腐朽思想的抵御能力较差,忘记了工作环境和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淡化了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追求享乐,私欲恶性膨胀,成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二是业务素质偏低。有些基层农信社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操作程序和管理制度规定方面的知识,甚至有的业务员对自身应知应会的业务知识都不懂,这就给极少数经济犯罪分子伺机作案大开方便之门。三是法制观点淡薄。有些人认为农信社就是要抓好经济效益的最终点,殊不知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只有知法、懂法、依法合规经营,才能真正抓好业务经营,提高效益,反之,是抓不好业务经营的。甚至有的人工作极端不负责任,利用职权违规贷款,造成了损失还不知是渎职;有的人挪用公款觉得只是暂时用一下,又不是不还,算不了什么;有的员工干出了违规、违纪、违法的行为,仍不知不晓,直至步入牢房;有的对经济犯罪的作案行迹,知晓而若无其事,不报告,不反映,法律意识差。四是涉案金额巨大,作案时间长,手段多样。个别经济案件跨度在几年甚至有的案件达15年之久,犯罪分子利用信用社的各种凭证及印章吸存不入帐,以截留储户存款,收贷不报帐,私自挪用、冒名、借名贷款以套取现金占为已用,犯罪分子有一定的区域界限,作案区域基本上是信贷员自己分管包片的行政村,导致件难以暴露。之所以案发,都是因为群众要求兑付现金而犯罪人手头现金周转不过来,群众在索钱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才报案。这些都是导致案件发生的根本因素。
领导不力是案发的关键原因。一是思想重视不够。目前,有些领导存在着重业务、轻管理的偏差,对案件的管理工作思想重视不够。平时盲目乐观,一旦出了重大案件,惊慌失措,奔东跑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二是官僚主义严重。有的经济犯罪作案时间长达数年,作案次数几十次,而一直未被发现,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领导不认真履行职责,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个别人身上暴露出来种种不正常迹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听之任之,该纠正不纠正,访处理不处理,最终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直至某些人走向犯罪道路。三是自身不廉洁。有的领导在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支配下,把党、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商品交换的“筹码”,大搞以权谋私交易,结果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已不正,不能正人。
内部管理不善、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是案发的直接原因。农信社在对干部员工的录用与调进问题仍没有严格按照“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是凭关系,搞照顾,放松了业务能力考评和政审环节,有的甚至将有劣迹的人员调入农信社,而且将他们安排在重要的业务岗位上。在提拔使用干部上,有些单位不是任人惟贤,而是任人惟亲,使那些政治素质不高的人进了领导班子。这些都给农信社事业埋下祸根,养痈成患。农信社系统内的金融法律、法规,各项制度、规定,可以说是比较多的,只要一丝不苟地按章办事,按操作规程作业,绝大数案件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有的单位、部门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出现违章违规操作的现象,给罪犯作案钻了空子。
监督机制不健全、打击不力是案发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农信社发案率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和严厉的打击。如:缺少对行、社领导的监督制约,业务操作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等,使有些人没有制衡,可随心所欲,利用岗位、权利之便,进行违纪违法活动。在对违纪违法人员的处理上,有的发案单位强调以教育为主;有的碍于情面怕得罪人,还有的农信社领导怕影响声誉、考核及个人政绩,存在着以俊遮丑的思想,因此,有案不报,有案不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案件的查处问题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执纪不严,打击不力,使一些经济犯罪分子失去了对法纪法规的敬畏心理,胆子越来越大,最终酿成大、要案。
二、防范对策
通过对经济案件原因的分析来看,农信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少数制度观念淡薄员工把目光盯住农信社,加之农信社内部在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发生经济案件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但是我们不能受“案件难防”论的影响,应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做好预防工作,努力遏制与尽可能减少案件的发生,为农信社改革和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领
导重视是关键环节。农信社经济案件说到底无非是个管理问题,而管理的实质又是个领导问题,领导决策层对经济案件的防查工作重视如何,其思想认识又是个最根本的问题。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工作与农信社改革,业务发展间的辩证关系,反腐倡廉工作不仅促进农信社改革与发展,更是改革和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从严依法治社,提高
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为农信社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时刻要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惕,坚持“两手抓,二手都要硬”的方针,使经营和管理同步、服务和监督同步,既抓经营效益的增长,又抓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才能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其次,要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真正落实领导防范案件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范围,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各负其责,并对责任制度落实情况,严格奖惩,从而增强各级行、社领导对防范经济案件工作的责任心,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好经济案件防范工作,以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共同参与案件治理,真正形成整体合力,齐抓共管,全方位地筑起防范经济案件的坚固堤坝,经济案件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加快提高员工“两个素质”是基础环节。农信社干部员工只有不断提高政治品德、业务技术这两个根本素质,才能使干部员工自觉遵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以廉洁奉公的自我形象,抵御和防止思想意识上的偏差,不愿去干那些违纪违法的事情。因此,一要不断向干部员工进行党的理论宗旨、法制等方面教育,切实强化公仆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二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员工专业知识水平,以识别经济犯罪的伎俩,严密关口,只有抓住这一基础环节,在治本上狠下功夫,才能抓住根本问题。
强化内部管理是重要环节。大量的案件发生,无不与管理混乱、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关系密切。要抓好农信社内部管理,一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的政治水平、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表率作用是抓好农信社内部管理的必备条件。要对那些官僚主义严重、失去核心作用的班子坚决撤换;把那些坚持原则、敢于管理、善于管理的中青年干部选配到各级班子中来,让他们在一线抓管理,受锻炼,增才干。二是要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并抓好落实要把遏制经济案件发生的着力点放在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上,一切工作实行制度化,用制度规章去规范、约束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行为,以防患于未然。三是要加强人事制度管理。要把好“进人、用人关”,对新招员工要严格考试和政审,严格岗前培训,提高素质;对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人员的提拔使用,要进行严格选配,坚持定期考核;对长期一地一岗人员要实行岗位交换;对领导岗人员要进行任职期与离职前的德、能、勤、绩全面审计,发现有行为不轨或有异常现象的人员要及时调整,消除发生案件的隐患。四是要充分发挥三道防线的监督作用。强化临柜人员的相互制约与换岗交流制度化,业务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纪检稽核审计部门进行再监督。通过三道防线的监督检查作用,及时查纠违规违章违纪苗头,防止案件的发生。五是要加强干部员工行为的监督管理。要对干部员工的思想、工作、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考核、监督、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行为脉博,从中发现违章违规违法苗头,及时打招呼,敲警钟,通过行为监督管理,有效的制约、规范干部员工行为,把犯罪消在萌芽状态。
加大农信社与公安机关打击力度这一惩治环节。打击是最好的预防,依法从严从快查处大案要案,惩治腐败,打击犯罪,是防范和遏制农信社系统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一是农信社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把反腐肃贪作为重要职能,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认识。二是各级农信社领导要亲自抓,并大力支持纪检监察部门行使职权,配备强有力的力量,使他们切实担负起监督检查职责。同时要加强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对本单位员工的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要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对瞒案、压案不报、以罚代刑,不及时移交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三是各级司法机关对发生在农信社系统内的职务犯罪要及时查处,依法起诉,依法判刑。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在打击农信社系统职务犯罪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干扰和阻力,一定要形成合力,严厉打击,决不能一手软一手硬,失之于软,失之于宽,使一切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处罚,充分发挥刑法的特殊预防功能。四是对重大的典型案件进行公开处理,以法纪政纪的威慑力来震慑、教育大家以进一步提高全员遵纪守法、遵章守纪、依法合规办事的自觉性,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从根本上遏制经济案件发生。
第三篇:新形势下农信社加强风险防范调研思考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过奋斗拼搏,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稳步发展,经营指标完成总体向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制约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风险状况依然严重,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较高,历年亏损挂账还未全部消化;二是新增贷款不良占比反弹,信贷管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在信贷审
批上违规操作,信贷调查不认真、不规范,贷后管理不善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经营情况,市场环境变化,新增不良贷款势必继续增加,信贷管理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三是案件频发,且大案居多,涉案金额巨大;四是基层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制度执行力差,工作落实不到位。因而,农信社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形势还很严峻,风险防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农信社面临各类风险的表现形式
农信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他银行一样,面临着多方面风险。从风险诱因角度分析,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面对的主要是县域之中的客户,客户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低,易受市场供求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控影响,农信社所承受的这类市场风险就较大。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未能履行其合同义务或信用评级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借款人不履行还款义务,往往是由于贷款户的信用缺失或出现经营困难而造成。在县域经济中,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效益波动较大,农信社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多。而且,由于县域农户和中小客户有关信息不宜获取,相对市场风险而言,信用风险更难防范。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管理制度、流程、信息科技系统或员工违规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产生原因最为复杂,也是存在最广、最常见的风险类型。根据对农信社风险状况特别是案件情况的分析,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以防骗贷和违规放贷为主的信贷管理;以防盗抢为主的安全保卫管理;以防贪污挪用资金和商业贿赂为主的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上,随着综合业务上线运行,以防系统软件漏洞被非法利用为主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也要引起重视。由于操作风险往往是因为内部制度、员工或系统出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如果内部不能建立精细严密、执行有力的管理制度,就谈不上有效防范来自外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因此,抓好了操作风险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防控各类风险
防控市场风险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禁向国家限控行业和企业贷款,严禁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非龙头企业贷款。二是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努力避免由于资金供应紧张、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还款能力下降所可能带来的还贷违约风险;三是积极推介和发展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险、抵押物财产险等保险业务。
防控信用风险方面:一是重点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优质客户,提高客户群的整体信用水平;二是科学稳妥地搞好信用评定和用信;三是重点发展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
操作风险方面:一是县级联社进一步改进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针对信贷调查、审批、贷后管理机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制衡的现象,明确界定各个岗位、各责任人的责、权、利,加强部门、岗位制约和监督,提高信贷业务的审查和决策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把风险管理意识教育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全员广泛宣讲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知识和标准,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继续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围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提高业务素质,着力解决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加强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县级联社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要侧重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和银行风险管理形势或知识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研究决策能力、科学管理水平;对一般信贷业务人员侧重加强信贷管理规章和客户信用评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其操作技能、执行能力。加强警示教育,通过总结农村信用社发生的各类信贷风险案例,揭示每一类信贷风险所具有的特征、风险点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应对措施,使每位员工都成为风险管理的“明白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三是完善制度体系和操作流程。要求每位员工依据本岗位工作职责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对本岗位各项工作环节中所有的风险点及现有的管理措施,进行风险评估,提出优化建议。提高管理信息文化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实现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信用等级评定、风险资产认定与统计的标准化、自动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实时、集中管理,减少人工环节,防范操作风险。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违规成本,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形成监督检查合力。业
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过奋斗拼搏,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稳步发展,经营指标完成总体向好。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制约农信社改革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风险状况依然严重,不良贷款占比仍然较高,历年亏损挂账还未全部消化;二是新增贷款不良占比反弹,信贷管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在信贷审批上违规操作,信贷调查不认真、不规范,贷后管理不善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经营情况,市场环境变化,新增不良贷款势必继续增加,信贷管理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三是案件频发,且大案居多,涉案金额巨大;四是基层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制度执行力差,工作落实不到位。因而,农信社必须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形势还很严峻,风险防控的任务依然艰巨。
当前农信社面临各类风险的表现形式
农信社作为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其他银行一样,面临着多方面风险。从风险诱因角度分析,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带来的风险,由于农村信用社面对的主要是县域之中的客户,客户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含量低,易受市场供求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控影响,农信社所承受的这类市场风险就较大。
信用风险是指因借款人未能履行其合同义务或信用评级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借款人不履行还款义务,往往是由于贷款户的信用缺失或出现经营困难而造成。在县域经济中,由于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营效益波动较大,农信社面临的信用风险较多。而且,由于县域农户和中小客户有关信息不宜获取,相对市场风险而言,信用风险更难防范。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的管理制度、流程、信息科技系统或员工违规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的产生原因最为复杂,也是存在最广、最常见的风险类型。根据对农信社风险状况特别是案件情况的分析,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放在以防骗贷和违规放贷为主的信贷管理;以防盗抢为主的安全保卫管理;以防贪污挪用资金和商业贿赂为主的重点岗位监督管理上,随着综合业务上线运行,以防系统软件漏洞被非法利用为主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也要引起重视。由于操作风险往往是因为内部制度、员工或系统出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如果内部不能建立精细严密、执行有力的管理制度,就谈不上有效防范来自外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因此,抓好了操作风险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防控各类风险
防控市场风险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禁向国家限控行业和企业贷款,严禁向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非龙头企业贷款。二是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努力避免由于资金供应紧张、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压缩、还款能力下降所可能带来的还贷违约风险;三是积极推介和发展借款人人身意外伤害险、抵押物财产险等保险业务。
防控信用风险方面:一是重点发展一批实力较强的优质客户,提高客户群的整体信用水平;二是科学稳妥地搞好信用评定和用信;三是重点发展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
操作风险方面:一是县级联社进一步改进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针对信贷调查、审批、贷后管理机制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制衡的现象,明确界定各个岗位、各责任人的责、权、利,加强部门、岗位制约和监督,提高信贷业务的审查和决策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教育,把风险管理意识教育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全员广泛宣讲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知识和标准,将风险管理意识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继续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围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提高业务素质,着力解决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加强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对县级联社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要侧重加强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政策、区域经济发展和银行风险管理形势或知识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研究决策能力、科学管理水平;对一般信贷业务人员侧重加强信贷管理规章和客户信用评定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其操作技能、执行能力。加强警示教育,通过总结农村信用社发生的各类信贷风险案例,揭示每一类信贷风险所具有的特征、风险点分布规律、发生规律以及应对措施,使每位员工都成为风险管理的“明白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防控能力。三是完善制度体系和操作流程。要求每位员工依据本岗位工作职责以及有关制度文件,对本岗位各项工作环节中所有的风险点及现有的管理措施,进行风险评估,提出优化建议。提高管理信息文化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实现信贷业务操作流程、信用等级评定、风险资产认定与统计的标准化、自动化处理,通过数据信息的实时、集中管理,减少人工环节,防范操作风险。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加大违规成本,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信贷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努力形成监督检查合力。业[page_break]务发展、稽核、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以信贷管理为核心,围绕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秩序,加强协调联动,形成合力。稽核部门要根据工作需要,经常性地开展信贷业务稽核检查,提高检查的独立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第二道”防线作用。纪检监察部门要对涉及信贷业务的举报线索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和及时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要移送司法部门。
第四篇:药品行政处罚案件降低执法风险调研报告
《药品管理法》赋予了食品药监部门依法履行药品监督执法的职责,这既是政府赋予我们的权力,又是我们的责任。在药品行政处罚案件办理中,稍有不慎或者失误,就可能引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甚至会引起国家赔偿的严重后果,所以哪怕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现结合工作实际,就药品行政处罚案件中如何降低执法风险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当前行政执法现状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药品监管行政执法的总体情况逐年好转,执法办案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有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用法律错误
1、应适用甲法,却适用了乙法。
例如某药店未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执法人员适用《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第四十七条规定,对该药店处以罚款500元,本案中,该药店的行为既违反了《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十八条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五条规定进行处罚,但《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属于部门规章,效力低于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根据法理学的理论,适用法律时,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下位法与上位法存在冲突时,应适用上位法。因此在此案中,应适用药品管理法进行处罚。
2、适用法律条款错误,包括适用法条和款项错误。例如执法人员查获某药店销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禁止销售的药品,认定该药店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因为该条包括三款内容,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违反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而应该说违反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一)项的规定,这样从逻辑上来说才是严密的。
(二)行政处罚程序违法
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行政程序法》,我们药品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程序法,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在药品监管工作中,如果发生具体行政行为程序违法的情形,管理相对人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上级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可以责令或者判决该行政机关重新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以程序正当、合法非常重要。药品监管程序违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明身份程序违法。有的执法人员只说我们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来检查,没有出示执法证件,或者不及时出示执法证件。表明身份是调查取证的一般前提,是所有行政检查程序都必须的起码要求,它作为一项行政处罚程序至少有三个意义:(1)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树立公仆形象;(2)表明合法的处罚主体或资格;(3)在处罚违法或当事人对处罚不服时,表明身份程序有利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查明案件事实。
2、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回避主要有三种情形:(1)是案件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2)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3)与案件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对于我们执法人员在进行监督检查时,如果被检查认识自己的亲戚、朋友,应该主动向单位负责人提出回避的申请,不能仅仅把回避理解与某个人有仇怨而由当事人提出的回避。从我们实践看,回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很少有执法人员主动提出回避。
3、说明理由程序违法。主要表现为在对管理相对人作出行政处理时,没有向相对人说明合法性、合理性的理由,或者说得不充分。忽视告知义务的履行,主要表现为在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听证告知书》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权利的同时,不给当事人充分行使申辩权的机会,强制性的要求当事人在相关法律文书上签署诸如“对告知的内容无异议,放弃陈述申辩”等。在使用自由裁量权时,没有说明从轻处罚或者从重处罚的理由,不能达到以理服人。
4、应该适用一般程序的,却适用了简易程序。这是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情形,如对超过《行政处罚法》规定罚款数额(公民处以50元以下罚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的适用简易程序;对有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的适用简易程序。
5、违反规定当场收缴罚款。个别案件还存在不符合当场收缴罚款情形的,予以当场收缴罚款。按照《行政处罚法》规定符合当场收缴罚款的情形主要是:(1)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罚款的;(2)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3)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作出罚款决定后,当事人向指定的银行缴纳罚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提出,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三)部分案件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
个别案件的违法事实中缺少违法时间及涉案的数量、货值、违法所得等要素;有的执法人员重视对当事人的调查询问而忽略了对原始书证、物证的收集与固定;部分案件当事人身份不清,反映当事人情况的身份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营业执照等没有被收集进入证据;收集的证据和违法事实之间缺乏相关性。
(四)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
从当前的行政处罚案件来看,事实、证据、程序方面的问题都是个别性的,最主要的就是法律文书制作方面,也是执法人员最容易忽视的,常见的主要问题有:
1、执法文书中对被处罚单位(人),地址(住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括号中的内容不根据情况作出取舍,需要划掉的没有划掉。
2、案卷中没有假劣药品的销毁记录,无没收物品的处理记录等。
3、文书时间填写不准确,如举报时间为下午4:00,记录记载4:00,准确记录应为16:00或者下午4点,虽然并不会因此造成案件败诉,但我局就曾遇到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此提出疑问,何不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4、个别案件笔录当事人未签署对笔录的真实性意见。
5、先行登记保存物品审批表,保存物品只填写“药品”,没有写明药品名称。笔录“监督检查类别”填写不准确,如日常监管、药品等等。
6、个别案件文书书写时把定性为“劣药”与“按劣药论处”相混淆。
二、降低执法风险的思考
作为药品监督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要想降低执法风险或者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当争取使每一个行政处罚案件都办成“铁案”。对此,我们应该认真把握以下几点。
一、证据确凿,收集完整
证据是证明案件真实性情况的一切事实。其种类有①书证;②物证;③视听资料;④人证证言;⑤当事人的陈述;⑥鉴定结论;⑦勘验记录,现场笔录。确凿的证据既是行政机关认定当事人违法事实并实施行政处罚的重要保证,又是降低行政机关执法风险的关键要素。证据不确凿,行政处罚必定就有风险。证据一般分为:①常规类,如现场检查笔录等;②核心类,如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的“渠道”资质证明,如假劣药品的检验报告等;③佐证类,如证人证言、发票台帐等。收集证据时,一定要注意和把握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证明力。第一,证据的合法性。一是要注意证据来源的合法性。不能非法取证,不能以网站、报刊文章和非法定数据作为依据或证据。二是要注重取证程序的合法性。一方面先行登记保存的物品,资料既要注重法定时限,又要注重内部事前审批及时限。另一方面,进入司法程序后,不能擅自再行取证和补充证据。三是要注重资料收集的合法性。勘验笔录(现场检查笔录),证人证言(调查笔录),书证(发票、台帐等)要当事人签字、盖章、指印及具有行政处罚资格的两名执法人员签字等。第二,证据的关联性。一是证据之间必须具备关联性,组合在一起时形成严密的证据链条。二是所有证据都必须经得起逻辑推理,特别是证言中不能出现彼此矛盾的或者不同的结论。三是证据要符合客观实际,要在众多证据中筛选提炼出与案情有内在联系的主要证据和直接证据,不要以为证据越多越好。第三,证据的证明力。一是必须有满足处罚定性的核心证明,如处罚制售假劣药品案件,必经载明药品检验机构的质量检验结果,但《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二款第(一)、(二)、(五)、(六)项和第四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除外。二是证明案件客观事实的关键证据,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无论是证人证言、书证物证,还是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等,都要围绕违法案件过程的事实搜集富有证明力的证据。
二、法定程序,严格遵守
有了充分的证据证明违法事实的存在,如果程序不合法,行政处罚照样无效,所以遵守法定程序是减少行政执法风险的重要因素。所谓“程序”,简言之即事情进行的先后次序。作为药品监督执法部门,在办理行政处罚案件时,必须时刻牢记和自觉遵循《行政处罚法》和《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各项程序的要求。具体讲:第一,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要正确适用和严格区别,符合适用简易程序的就只能适用简易程序处理,符合适用一般程序的就必须适用一般程序处理,两个程序不能混淆,不可以滥用。第二,听证程序。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较大数额罚款行政处罚决定的,一是要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二是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要严格按听证程序各项规定要求办理。第三,内部审批程序。从立案到结案全过程,无论是领导,还是执法人员,都要注意各执法文书的审批和签名,不可掉以轻心和出现失误。
三、适用法律,准确规范
证据确凿和法定程序是行政处罚的前提条件,准确规范适用法律条款是行政处罚的重要保障,是降低行政执法风险的重要因素。第一,要客观全面分析证据,做到定性准确无误。一是要在违法行为中取其重、做到准;二是案件定性用语要规范,符合引用法律中的“法律责任”或“罚则条目的对应用语”。第二,引起法律条文要写全称,不能简写、缩写,也不能擅自造词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不能写成“药品法”等,这样是经不起行政复议审查和行政诉讼“官司”的。第三,引用法律条款要具体,能到项、目的决不能只到条、款。第四,应用条款要全面,如某药品是被污染的,应直接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第四项外,还要引用第四十八条第一款,只有法律明确规定是禁止生产、销售假药的行为,才能按假药论处。
四、把握尺度,加强审核
“尺度”是通过法律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性来体现的。在处罚违法案件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执法人员更要高度重视和注意掌握好这一重要动态因素,他与前面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既严密又辨证的统一体,稍有疏忽和失误,一则关系到我们公平、公正的执法形象,二则可能导致行政复议和诉讼,三则为司法机关提供变更判决或判定败诉授之以柄。为此,一方面,一是要拟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规则以及免予处罚规则。二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事求是、标准统一、不分亲疏。三是要严格掌握自由裁量权,相同性质的案件,处罚标准上一定要坚持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自始至终抓住和坚持审核关,一是要严格执行合议制度和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二是要建立内部监督约束机制,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三是建立和推行案件复核和审核程序,由负责法制工作人员具体承办。
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行政执法检查。将评查结果记录在案,作为单位目标考核和执法人员绩效考核的依据,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形成激励机制,促进依法行政。
五、文书规范,用词严谨
执法文书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行政执法的质量,也是降低执法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任何违法执法和不当执法都会在执法文书中得到反映。提高执法文书的制作水平是保证依法执法降低执法风险的重要举措。一是事实描述要清楚、准确。违法行为时间、地点、数量、金额、违法药械批号、产地等等都要准确的描述。二是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在文书上一定要记载清楚,必要时可当场向当事人宣读。三是笔录中执法人员签名应由两名执法人员共同签名,不能由一名执法人员代签。
综上所述,药品监督行政处罚是食品药监部门的一项长期工作,在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和履行行政执法的同时,还要认真研究降低行政执法风险问题,以确保行政执法工作高质、高效、权威。
第五篇:农信社风险综述
农村信用社涉农业务经营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世界经济动荡不安,金融风暴频频刮起。1982年,拉美发生债务危机;1992-1993年,欧洲发生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出现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6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9月开始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造成了严重损害,并致使各国政府不得不为金融体系的救治支付巨额的财政成本。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重要课题。
在长期的封闭条件下,我国的金融体系从未发生过特别的危机。然而,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的爆发,特别是2013年6月爆发的国内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人们开始从多个角度对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问题进行反思。
目前,在我国农村地区,逐步形成了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框架的确定,农村金融自身运营也有所改善。然而,农村金融在具体组织与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十分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农村金融风险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大障碍(吴晓灵,2006)。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对于保障农信社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有效运转显得尤为重要。对农信社经营风险特征、表现以及成因的研究
对农信社经营风险的特征的认识,学者们认为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农信社具有客观性、隐蔽性、扩散性、关联性等四点特征(温涛,2005)。和一般商业金融机构相比,农信社的主要特点在于资金规模较小、贷款方向性较强、经营区域有限(曾宪明,2003),因此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表现出明显的自身独特性特征。
农信社经营风险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信贷资产质量较低、内控约束较松等等(蒋兴波、杨奕,2003),而且在流动性上也有备付金不足、资金周转过长等特征(蒋怀兵,2005)。综合来看,农信社的经营风险表现在资本金不足、监管力度较弱等等(朱德忠,2005),另外,农信社存贷款规模较小,但人均费用很高,而且股金偏低(许崇正,2002),农信社的市场化风险和利率风险较大(方有瑜,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