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考申论: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坡

时间:2019-05-14 03:5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国考申论: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国考申论: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坡》。

第一篇:2014年国考申论: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坡

2014年国考申论范文: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4月18日《京华时报》)

近些年来,我国食品消费领域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正像温总理所指出的,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而“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所以,当前应像温总理所强调的,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

与此同时还需看到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能,如果政府监管体系不完善,法律惩处力度不大,部分商人就难免会以牺牲消费者身体健康为代价,通过违法犯罪途径牟取暴利。马克思就曾经说过,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挺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所以,要能有效遏制各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发生,一方面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与诚信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部门大力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对于各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严密监管与严刑峻法严惩各类食品安全犯罪行为,使实施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人员付出令其难以承受的代价。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从近些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中可以看出,部分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存在严重的不作为现象,正是由于部分政府监管部门不作为乃至渎职、腐败,而才使得部分不法商人敢于肆无忌惮地从事食品安全犯罪行为,有肆无恐地损害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显而易见的是,如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完善的,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能在食品安全监管上积极作为,部分商人即便想通过违法犯罪方式谋取更大利润,也不会敢于轻易付诸于行动;反之,如果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尤其是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监管不作为,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纵容部分不法商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使之不惮于通过制售假冒伪类食品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法制建设必需及时跟上,否则难免出现包括部分商人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在内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社会道德风险。而这就要求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自身规律的前提下,在市场以外诸如维护消费者权益、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等领域,切实履行社会守夜人的职责,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唯有政府做到不越位也不缺位,对食品安全在内等诸多领域实行积极的干预,再辅之以道德文化建设与诚信教育等,双管齐下,两手都硬,才能有效减少各类食品安全犯罪现象发生,消费者身体健康安全才能获得更为坚实的保障,部分不法商人通过违法犯罪行为牟取暴利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风险才能降至最低。

第二篇:浅析当今大学生诚信危机与道德滑坡

论文关键词:社会诚信;诚信缺失;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经济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出现了严重缺失现象.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风险.妨碍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在完善现有制度的基础上,精心构建社会信用制度,使之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运行,将成为有效摆脱“诚信危机”.实现社会诚信的转折点。

一、杜会诚倍缺失的严重态势

社会诚信作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品格.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社么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评价标准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宁.当今时代,诚实守信不仅是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原则.还是经济交往的必然要求,是建构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伦理基石。然而,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快速发展,社会诚信道德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既所谓“诚信危机”。“诚信危机”以经济领域作为辐射中心向其它领域扩散,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非诚信现象存在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生产消费方面,生产经营者、销售者制假、售假、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令消费者如屡薄冰;在市场进人方面。有假出资、假注册、假地址、假担保等坑蒙拐骗现象;在市场交易中则虚假广告到处有,合同欺诈满天飞,侵权违约、赖帐不还、偷逃税金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市场监察中假审计、假处罚、假查真放,地方保护主义横行;在市场退出方面,作假帐、报假亏、假破产等五花八门.如此等等.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猖撅,问题之严重、性质之恶劣已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信用已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支柱.因此,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急需新制度的供给来保障诚信的实现。

在政治领域.也充斥着各种违反诚信原则的政治造假、欺上瞒下、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为官为利不为民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部分当权者对外许下不少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诺言.暗地里却为个人或者某一小集团的私利而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侵吞国有资产。致使许多行政计划和项目形式主义严重、华而不实,一些当权者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和能力.对上级报喜不报优,甚至捏造数据,虚报政绩,对人民的疾苦和有待解决的问题视而不见,甚至采取掩盖欺瞒的手段为自己的仕途铺路;一些官员表面以公仆自称,而在实际中对普通百姓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派头,空话说得多,实事办得少.缺乏基本的求实精神。政治领域中的“诚信危机”与政治腐败相互助长,成为政治腐败的一大症结。

思想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少书商和出版社为了谋取暴利而置法律道德于不顾,肆意抄袭、剿窃、盗版他人作品,造成文化市场鱼目混珠、良芬不齐的混乱局面。就连一直为人们尊崇的文化圣地—学术界。也净土不在,流行学术腐败.可见学术界的诚信求真精神也面临严重挑战。在名利的诱惑和驱使下.甚至各种假文凭、假证书也随处可见。诚信是科学和学术求真求善的本质要求,失去了诚信,学术就沦为从根本上违背学术精神的伪学术。

不仅如此,“诚信危机”还以其无孔不人的态势渗人到社会生活当中,在社会生活领域滋生猜忌、隔膜和不信任感,动播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践踏了人们的道德信仰。

二、诚倍缺失的制度根源

出现上述较严重的社会诚信缺失,我们不能简单将之归结为社会转型期必然出现的道德滑坡,而应该认真分析目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关键原因.积极探讨消除危机实现社会诚信的有效制度安排。

我国自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来一直在努力完善政治经济体制、健全政策与法律制度。而我们在探寻“诚信危机”的社会原因时.也一直把政治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与法律的不健全归结为社会诚信出现严重危机的诱因。但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多年的制度建设和政策供给.我国社会政治道德法律制度上的空白和缺陷在不断填补。就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而言.我国不仅已建构起了对市场履行管理职责的组织系统和对市场主体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作用的市场中介组织系统.而且也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市场法律体系,有了关于市场主体的法规(如企业法、公司法等),有关于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法规(如物权法、债权法、保险法、专利法、商标法证券交易法、著作权法等),有关于市场体系的法规(如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还有关于市场管理的法规、关于宏观调控的法规、关于社会保障的法规等等。可见,如今绝大多数损人利己的不道德、不诚信行为已不是靠钻法律制度的空子而得逞,而是明明有法律、有制度的禁止仍要公然冒犯。例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侵权毁约、赖帐不还,偷逃税金、走私骗汇、权钱交易等大量不诚信行为,都是被刑法、经济法和政纪、党纪等所不允许而仍然为之。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缺乏新制度,而是新制度的供给存在较严重的缺陷,导致被新制度禁止、防范的行为在制度实施后仍然大量发生,甚至有增无减,或者虽有所减少,但远未达到制度供给的预期效果。这说明,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对背弃诚信行为的惩治滞后,失信产生的市场代价滞后,有些失信代价甚至在政治权力的保护伞下(如地方保护主义)得到化解。鉴于此,要恢复社会对诚信的有效供给,在制度安排上,不能仅仅通过制定各种禁止规则就完事大吉,还应在制度结构上和操作方法上为制度中的禁止规则配置信息反馈机制和保障机制。信息反馈机制负责对被禁止的行为进行监督,做出信息反馈。保障机制则负责根据前者提供的信息,对行为者做出相应的惩罚。这样才能使损人利己的非诚信行为难以隐匿,让损人利己者感到畏惧而不敢轻易违反禁止规则。应该承认,目前绝大多数制度的低效或无效,都是由于这两种机制的不同程度缺位所置,如偷逃税金、权钱交易的大量发生,主要就与缺乏灵敏的监督有关,坑蒙拐骗、侵权违约、赖帐不还、公款消费的有恃无恐,主要就与惩罚机制的实际不到位有关.因此,要消除诚信危机、构建社会诚信,目前函需增设一个能与各种禁止规则配套却一直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制度—社会信用制度。

三、社会信用制度的效用与构建

社会信用制度,是有关个人信用、法人信用乃至政府信用、国家信用的制度,它是指社会监督、管理和保障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和运作机制。当代社会信用制度以微机和互联网等高科技为技术手段,以信用机构和金融机构、工商管理机构、税务机构、法院等机构的协作构成信用管理体系。社会信用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信用登记制度,含义是每个准备谋取职业、开立银行帐户、存款贷款、消费信贷、租房、注册公司、经营企业和从事其他各种交易活动的人,事先都要进行信用登记,然后只能用实名和终生信用代码进行这些活动并形成各自的信用史,见之于信用档案。二是信用评估制度:资信评估机构根据金融、税务、工商行政管理、法院等机构及用人单位、业务往来人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个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和信用史并予以评估。三是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估机构将以合法的渠道定期向社会发布信用信息,不讲诚信的“黑名单”和讲诚信的“红名单”将同样公布于众.同时,任何人或企业都可以向资信评估机构征询任何一个准备与之进行交易的企业或个人的资信情况,以决定是否与之交易或以何种方式交易;而对某项交易没有把握的交易者,可向信用担保机构寻求担保。四是信用规则保障:对有不正当交易行为或违规行为的企业或个人,资信评估机构给以不良信用记录,管理机构有权视情况做出赔偿、加倍罚款、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吊销银行帐号乃至永远不得重新注册公司、永远不能重新申请银行帐户等征罚。

有了这样的信用制度,各种损人利己的背弃诚信行为就不能再横行无忌了,讲诚信者与不讲诚信者的博弈情况会发生根本改变。首先,讲诚信者不再容易被不诚信者暗害,因为他现在可以轻易地从资信评估机构了解到对方的资信情况,一旦发现对方信用度不好,就可终止与对方的交易.即使不小心上当吃亏,也有保证通过银行或信用担保机构较便捷地获得对方的赔偿金。其次信用不良者的损人利己伎俩不仅处处变得难以得逞,而且出现巨大风险:信息评估机构给其的不良记录,肯定会让不诚信者在今后的就业或营业中困难重重,甚至有可能遭至永远被开除出市场的征罚,具体表现为,一个市场主体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既会遭到金融、工商、信用等机构的追究和惩罚、被剥夺违规所得,也会在社会上立刻变得寸步难行,求职没人要,贷款没人给,消费没人赊,租房没人愿租,经营没人来„„。这种灵验的恶有恶报的机制的存在,使那些想千坏事的不良之徒不得不为之却步。这种状况按经济学的解释是损人利己者基于自己的成本—收益比较,发现违信损人,不仅失败的风险很大,而且即使侥幸得逞,长期成本也远大于短期收益.社会信用制度正是根据成本—收益原则,构造了一个信用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的社会环境。最后是越有良好信用史和在资信评估机构显示出信用度高的个人或企业,越容易取得其他市场主体的信任并达成交易,而达成的交易越多,不仅获利越多,而且信誉度越高,声誉越好,由此形成信用与经济利益的良性循环,人们从而真正具有了愿讲道德、愿守信用的内驱力。

惩恶亦是扬善。信用制度对不守信用行为的排斥,就是对守信用行为的鼓励,对不诚信的惩罚就是对诚信的奖赏。当社会信用制度的安排让信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行证,让诚信成为人们弥足珍惜的无形资本时,也就是我们摆脱诚信危机最终实现社会诚信之时。

第三篇:2018年国考申论精彩:建设诚信社会

更多学习资料请登录网址www.xiexiebang.com

2018年国考申论精彩范文:建设诚信社会

公考小编寄语:2018年公务员考试时间预计在2017年11月,考生要好好备考!公考小编整理了一些资料,备考的伙伴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学习学习!更多资料敬请关注公考论坛,祝愿考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强化道德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编写现代信用知识普及读物,广泛开展关于社会诚信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纲要的教育活动,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得益、失信吃亏的社会氛围;发挥学校在诚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把诚信教育作为小学、中学、大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生活习惯;发挥各类媒体在诚信建设中的舆论引导作用,注重报道那些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大胆揭露各种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严重损害群众和社会利益的失信现象,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加强制度建设。近年来,我国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抓紧把社会信用纳入法制轨道,强化了法律对社会诚信的引导、规范、保障作用。当前,应针对信用缺失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堵塞法律和制度上的各种漏洞,不给试图破坏诚信的人以可乘之机,让失信行为及时受到应有惩处;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包括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估、管理制度,公开快捷的诚信信息查询和使用制度,对个人、企业、政府部门诚信的有效监督制度,对维护社会诚信有功者的奖励制度和对严重失信者的惩罚制度,等等。

注意突出重点。首先,抓好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诚信建设中具有重要示范带头作用。应进一步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做到依法行政、取信于民、廉洁公正、开放透明,以政务诚信引导和推动其他方面诚信建设。其次,抓好企业诚信建设。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自身形象和自身利益,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应建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和失信惩戒机制,特别是结合市场主体准入、纳税、合同履行、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档案,推动信用信息在全国范围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其对失信行为的监督和约束作用。第三,抓好个人诚信建设。加快建立包括个人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记录等在内的个人信用档案,以个人诚信促进全社会的诚信建设。

第四篇:国考申论深度解析与参考答案

国考申论深度解析与参考答案(地市级)

一、给定材料

(一)材料主题

本次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主题为“加强安全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是近一年来我国的重大热点话题。无论是材料中重点叙述的上海火灾事件,还是市民出行的诸多问题,都是处在近年来舆论的风口浪尖的焦点问题,与以往国考“规避过热话题”的命题手法略有不同。

但此次考查的公共安全主题的重点并非人们往常谈到的“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或“建设防灾减灾体系”,而是着重强调提高防灾减灾的预见性。考生要从加强预见性、科学规划管理,建设安全文化,增强公众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方面入手,联系材料5的哲学思考,明确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安全发展的核心观念,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基本原则渗透到答题当中。

材料中大量采用了学者观点等理论论据,其中材料1中的部分内容就出自于《中国城市安全警告》一书,理论性较强并且内含解题的核心原则和对策措施,考生可对其进行分析判断,获得答题的关键信息。

(二)材料大意

给定材料总共5则,材料大意如下:

材料序号材料大意及作用

1通过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出现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强调公众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引出材料的主题——加强公共文化教育,保障公共安全。

2通过H博士、C研究员等人的观点,说明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注重“人防”,包括加强安全设施的保养维护、保证工作人员熟练使用抗灾器具、减少前期人防漏洞等。

3从S市火灾事件中,折射出诸多问题:救灾设备无法有效发挥功能、人们自救能力严重不足、前期工程监督不到位、由于市民保险意识不强而导致灾后社会主体、市场主体无法发挥作用、安全社会从规划到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4通过市民甲、市民乙、市民丙三人的来信,集中反映了城市市民出行遇到的问题:包括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站点的“单边站”问题和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5通过英国哲学家发表的古代罗马哲学家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的文章内容,揭示出防范灾害的关键在于加强人民自身的灾害危机意识,而非依赖政府或他人的施救。

二、作答要求

(一)试题结构

从试题结构上看,考查目标非常明确清晰,第一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二题主要考查贯彻执行能力,第三题对应解决问题能力,第四题对应文字表达能力。

作答要包括四道题,第一题内含两道小题,列举如下:

题号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根据“给定材料2”,对专家们所说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释。(10分)

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2.根据“给定材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中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10分)

要求:精确、全面、简明。不超过150字。

二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

(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

(3)不超过500字。

三“给定材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请的观察员,请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建议,呈送市政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2)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3)不超过400字。

四“给定资料5”画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害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二)作答思路

第一大题第一小题

第一小题要求解释材料中“技防”“人防”的内涵,考生在作答时将“人防”和“技防”分开阐释为宜。通过阅读材料2可得出“技防”的中心含义,即通过技术手段为城市安全套上的防范设施,之后的段落提及了“技防”的不同方面,如给城市打造“金刚罩”,地铁、隧道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软硬件配备,阀门、灭火器、消防栓等各种防灾装备。资料2第二自然段首先出现了“人防”这个词,包含的内容包括H博士提及的人为的保养维护、熟练操作,C研究院和Y博士的指出的灾难发生时人重在如何利用各种防灾装备,而最后三段可归结出在安全设备安装过程中隐藏的人为隐患。

第一大题第二小题

第二小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在S市特别重大火灾中的具体表现。这里的具体表现不需要考生做过分延伸,只需将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出来即可。材料3第三自然段对“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有明确的解释,考生要可根据解释,从施工过程中管理松懈、无法有效发挥现代化紧急救援作用、市民自救、应急疏散能力不足、安全设施规划设计不到位、工程监督不足等方面提炼答案要点。

第二题

本题题目要求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安全文化理念”可以借鉴“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的相关内容。“增强安全意识”也是“人防”理念的体现,这里需要考生结合这一理念,就如何通过这次“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本次活动的内容方面。“日常安全须知”考生可以挖掘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安全的注意事项,例如安全用电、防火常识、灭火器的使用等,注意既然是“须知”,内容一定要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题

本题作答任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概括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概括准确、扼要;二是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具体简明、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根据给定资料4,考生可以从市民甲、乙、丙三个人的信件中总结出市民出行的主要问题:公交车站点太密、过街设施使用率低、公交车停靠站点缺乏统一性、城郊结合部的住宅区到达轨道交通车站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长期存在四方面问题,并由此推导出对策——完善交通规划实施与管理体系、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统一公交车停靠站点和在环线附近的轨道交通站点设置一些公交短驳等。

第四题

本题是一道要求自拟题目的文章写作题,仍然是从一段具有较强理论色彩的论述引出话题的,去年的话题为“失根危机”,今年的话题则为“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对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阐释学者、哲学家的论述为全文立意、论证的起点,需要遵循“内涵阐释——关系分析(学者言论与文章主题、问题与原因、原因与对策的关系)——对策阐述”的结构框架,结合城市人为事故与自然灾害两方面的事例,对“塞内加哲学思考”中蕴含的忧患意识、敬畏自然、尊重规律、在正确认识灾难的基础上减轻灾难等思想进行有条理的揭示,并结合国内外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有理有据地提出生命至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和依法监督管理等对策措施。

立意上,广大考生一定要把握住“哲学思考”的实质,有一定的哲学高度,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做到顺应规律、顺应自然,科学规划、统筹管理防灾减灾工作;一定要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生命至上的理念,不惜代价加大投入,确保法律制度严密有效、技术支撑坚强有力、建设质量合格过硬;一定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从源头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如何确定“申论”评分标准——

形成标杆卷库、设置试评环节、严格培训阅卷员

“申论”是笔试中的主观性试题,由考生用文字作答,阅卷也需要人工完成,人为的因素更大。那么,“申论”每道题的评分标准是怎样确定的呢?

与外界想象不同,“申论”每道题的评分标准并不是在考试前就已经完全确定下来的,而是在考试后,通过综合试题设计的基本设想和考生答题的整体状况最终确定的。

命题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合理制定阅卷的执行参考答案,在考试结束后,命题核心专家和阅卷核心专家一起,会在全国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考生答卷,研究考生答题的整体状况和好中差答卷的各种表现,以“申论”命题过程中形成的参考答案为基础,修订完善各答题要点或能力要素的表述及其相应的分值,这就是执行参考答案。同时,核心专家也要亲自评阅一定数量的试卷,形成几百份好、中、差的样卷及相应的分数,这就是标杆卷库。中央机关公务员考试阅卷专门设置了一个阅卷点负责这项工作。

标准答案有了,如何让阅卷员充分掌握答案的采分点呢?

该负责人介绍,在网络正式评分工作开始之前,考试主管部门会对阅卷员进行严格的参考答案培训,并明确培训合格标准。“答题卡阅卷核心专家要向阅卷员详细介绍执行参考答案的具体内涵和分值分布,阅卷员了解后,要先试着对标杆卷库中的样卷进行评分,当他们的评分结果与核心专家的评分结果基本一致时,才算真正掌握了执行参考答案。”

“公务员考试的阅卷员都是大学里从事中文或管理专业教学的老师。”在“申论”答题卡扫描机房,该负责人说:“答题卡在扫描期间,我们会抽取5万份已经转换为图片的答卷传送给全国8个阅卷点,让所有阅卷员先进行试评,组织实施过程与正评完全一样。这样可以提前发现正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议或问题,核心专家和管理人员会根据情况进一步调整处理的原则、程序及评分尺度。”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审题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各主体都会有自己的模式。但在安徽省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解题的各个环节都要运用思维能力,只是在具体要求上有所不同而已。系统思考的形成分为审题、拟题、立意、选材、布局五个部分。一:审题的思维能力

审题即对标题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范围、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题材、中心乃至写法。审题是一个系统程序,贯穿于阅读、写作的全过程之中。

审题思维的主体过程是对题目的理解过程。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的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的理解。抽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去理解题意。对供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文字材料,也都需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方法来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其实质。

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像去理解题意。在阅读题目中,除了文学性的语言材料需要形象的理解外,所提供的图画材料同样需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去理解画面的意义。

通过对近年安徽省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的分析,考试材料一般不会给出标题,申论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给定“资料”,二是根据给定“资料”提出的“申论要求”。这就要求审题时对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二者兼顾。因此要仔细研读“资料”及“申论要求”。

研读材料要准确完整,不能瞎子摸象,不能断章取义。对内容复杂的资料,要仔细揣摩。要能抓住主旨,研读“申论要求”要全面,不能漏掉任何一条。要找准角度,即“着眼点”,就是审题的眼光集中在材料的某一点上,是审题者所注意的材料中所存在的思想。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拟题能力

拟题.就是给文章确立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使文章“先声夺人”,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拟定题目,可在行文之前,也可在文成之后:一般情况下是拟题在先,但也有先有材料,先有观点,连缀材料、观点而成文章。题目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再拟定,这样,题目便定在文成之后。有时会同时出现几个题目,那就要推敲斟酌,比较取舍。

在拟题过程中也存在思维能力。拟题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概括能力,同时要求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在概括能力方面,首先应该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因为只有明确了中心思想,所拟的标题才会正确体现中心思想,或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其次,要从中心思想出发,选择合理的和新颖的概括角度

安徽公务员考网资深申论讲师根据多年的教辅经验以及对高分申论文章的深究总结出拟题的三种模式

⑴:开门见山式。即直接点出题意,使读者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一目了然。如《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论廉政》、《谈创业》等。

⑵:引用式。即直接引用古今名言警句、寓言、典故、成语等作为标题。如《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风景这边独好》、《谈“君子之交”》等等。

⑶:比喻式。比喻式标题生动、形象、新颖。如用《种得梧桐树,不愁金凤凰》比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立意能力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立意的原则是联系实际,即联系社会现实和考生自己的工作、生活、思想实际,从而提炼出对事物的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否则,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要思想倾向,进行正确的立意,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中心主旨和健康的思想内容。

确立一个好的文章主题,是写好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的关键环节,也是申论应试的难点。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见解深刻并富有新意,关键是能在思考过程中运用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或者面对某一事物有感而发的。我们所要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所思考的某一具体对象,因为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所以我们在思考这一问题或对象时也必须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根据对安徽省公务员申论优秀答卷的调研,立意还应该力求新颖,亦即平常所说的“标新立异”,避免老调重弹和一般化,这就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但是立意的新颖性一定要建立在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的。不能为求新颖,偏离材料的主要问题,结果弄巧成拙。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选材能力

申论文章的选材,就是要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选择和加工,使那些真实而又典型的材料成为文章能够表现或说明中心的依据。根据安徽公务员申论考试历年真题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锻炼选材的思维能力:

1.围绕中心思想选材

在一篇文章中,材料是有其独特的功能的,因为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鉴别选材好坏的标准只能是材料和中心思想的关系。中心思想是不能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在分析、研究有关材料的过程中提炼出来。所以,对于文章写作来说。材料总是第一性的,是文章的基础,而中心思想是第二性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观点、意念或感受;另一方面还应看到,材料又是表现和深化中心思想的基础。

因此.材料的鉴别和取舍都要受中心思想的影响。中心思想未形成或正在形成时,材料对中心思想起决定作用;中心思想形成后,又反过来成为鉴别取舍材料的最主要依据。这是一种矛盾统一运动的辩证关系。

2.选取真实确凿的材料

材料的真实一是指严格意义上的“生活真实”,也即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严格地符合客观事物的原貌或实际情况,在使用个别或概括性的事实材料时,应尊重其原貌,不可夸大或缩小事实,即使引用一个数字也要精确无误。二是指本质意义上反映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这是指文章中的事实性材料要能从本质上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允许对于作为生活素材的事件、细节、环境、人物特征进行某种组合、改造,也即艺术加工或艺术虚构:

3.选取典型意义的材料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某一事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既是具体的、个别的,同时又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的。它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传精神”。典型材料不是轻易可得到的,需要在许多可用的材料中进行精选。

高分申论秘诀:系统思考形成之布局能力

中心思想确定了,选用的材料也基本上定下来,申论写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是如何通过这些材料来表达主题,这就是布局。布局反映在形式上,首先就是层次与段落的先后关系。由于文章开头、结尾是具有特殊地位的层次、段落,由于各层次、段落之间需要过渡和照应,所以布局除考虑层次、段落外,还应考虑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确定文章的布局,主要运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它大体要经历如下的思维过程:

1.要有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是内容的完整性的必然要求。文章有一个主题,这一主题借必需的材料来支持,因此须有完整的结构形式。此外,文章的层次、段落也各有其相对完整性。构思与写作时务必作通篇的考虑才能真正达到结构的完整。

2.要有严密性

文章结构完整而不残缺,这可以说是基本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求文章结构严密,即要求文章各层次、段落融为一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没有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情况。写作中,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等原则,可以对材料作这样那样的安排、调度,但结构要反映材料之间的联系。

3.要有连贯性

连贯性同样首先是个内容问题。古人讲文章义法.有所谓“起承转合”、“起伏呼应”之说。从内容、形式统一的角度来认识“起承转合”。其实,所谓“起”,就是启下,好的开头应能带起下文;“承”就是承上,与开头部分互相联系;“转”就是转换,接上文后转而展开.或生发、或阐述、或对比、或铺陈,等等;“合”就是收束,归结上文而使全篇首尾圆合。

以上三点就是体现在布局中的思维能力,只有布局安排合理,整个文章才能通顺流畅,这是申论考试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第五篇: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2013国考申论模拟卷: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

(以下材料内容是由中公教育专家编撰提供,更多内容请多关注中公教育官方网站)

注 意 事 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资料

1.一些论坛和微博上爆出“宜都将现25岁美女镇长”。一名1986年出生的女孩牟阳,拟任乡镇党委副书记,提名为镇长人选。短短3小时内,该消息引发近千微博网友热议。如同湖北29岁的周森锋全票获任市长、25岁的王圣淇当上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一样,这位同为80后的女镇长的任职引来阵阵疑云,也属情理中的事。其原因并非确凿地指向某些影影绰绰、看似有、实则尚未得到求证的疑点,比如“美女”、“年仅25岁”等,而仅仅是公众心中疑虑的一种折射。

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在此语境下,任何看似突兀的破格提拔官员之举,总是难免惹来特别的关注。在这些关注中,尤其是那些呈现于网络上的“闲言碎语”,质疑、愤激的成分多过于改革开放事业后继有人的喜悦,但客观上也起着监督违规、确保公平的正向作用。所以,这种社会情绪的抒发,既不可漠然视之,也无需惊慌失措、过度解读。受过去“人选人”方式的影响,制度选人、公正透明等原则迄今并未完全、充分地实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中,对干部任用程序走选举、还是走行政任命路径尚未廓清;对干部的日常考察、考核的机制仍未规范化操作,以至于常常是即兴提拔、仓促上阵。如此则给以权谋私、暗箱操作留下了巨大的运作空间,干群对立和社会的不信任情绪在日益加剧。

从官方公布的牟阳个人资料来看,与微博爆料内容基本一致:该女孩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镇上和市统计局任职,由一般干部到局办公室副主任、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再到镇长,也属于步步升迁,而算不上“坐直升飞机”,只是提拔的步子快了些,但谁又能否认是因为其工作出色的缘故呢?

2.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为官者信仰缺失、道德败坏,却振振有词地说“社会变了”,不变就“跟不上潮流了”;作风霸道、颐指气使,却颠倒黑白地说“如今老百姓难管了、不听话了”,全然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眼里;私欲膨胀、巧取豪夺,却振振有词地说“市场经济就是要开放搞活”。有的地方只注意考试成绩和选拔程序,不注意对人选素质的全面衡量,尤其是德行的深入考察,结果选出的干部群众不认可,甚至产生“做人好不如做题好”的非议。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上,往往由上级来评价,这显然是不够的,对政府工作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公众。同时,干部升迁更多是由上级官员的意志和主观好恶决定,而不由下面的群众来决定,“公众满意度”对一个干部升迁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只“唯上”而不“唯下”。他们只对上级领导和官员负责,而不对辖区里的老百姓负责。显然,这种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违背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服务理念,是造成一些干部作风漂浮的根源所在。

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成果的主要综合指标,尽管GDP用来衡量经济发展有其局限性,但在现时条件下,仍是判断经济形势、出台宏观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追求量的增长”重过“追求质的提高”的观念,仍然大有市场。在不少地方,尽管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不再像以前一样强调GDP的重要性,可是在不少人心目中,“GDP排名”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再具体到干部考核,选用GDP这样显性、量化的指标,肯定比“调结构”、“保民生”等指标更简单,也更有“可操作性”。这直接导致一些地方的干部考核陷入GDP至上的悖论,只追求GDP数值的增长,而对民生福祉、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收入分配等有所忽略。这种做法导致现实中一些干部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搞大拆大建、快上抢上,虚报工作业绩,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在人才选拔中,注重选拔对象的教育程度、文学素养、掌握知识的多少,以及综合、推理和判断能力。就初任考试而言,英国的专业技术职务自然要以专业知识为主,而“通才”观念主要体现在行政类官员的初任考试以及晋升到高级文官的人才类型中。

“通才”标准强调个人学历,故公务员录取者多为剑桥、牛津等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种选拔人才的标准,使“专才”在文官队伍中地位低下且日益减少,无法进入高级行政人员的行列,参与行政决策和政策制定。但现代社会的政策与决策主要依赖于专业知识,英国人在实践中也逐渐发现以“通才论”考选公务员有很大弊端,于是在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改革,力求“通专结合”。“通专结合”要求公务员知识面宽广,一专多能或者多专多能,既要重视公务员的知识和学历,也不轻视公务员的专业性和技能。

新加坡对公务员的考评很严格,建立了一套科学、完整的考评体系。程序上,按照自我报告、上级考评和更高一级复签的办法,每年考评一次。考评报告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作报告,主要考评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包括个人品质、态度、责任等。这是公开性的,考评结果要反馈给被考评人本人;另一种就是潜能报告,主要考评公务员开阔的视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现实感,也就是李光耀所说的“直升机”素质。这是秘密性的,主要作为公务员升迁级别的依据。

新加坡不搞上下级双向考评,也不搞同级左右互评,目的是鼓励各级领导大胆管事,对下属严格要求,不怕得罪人,树立领导层的权威,提高公务员的执行力,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同事之间因互评带来的人为矛盾。

在美国,对公务员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公务员本人胜任工作的能力和工作业绩,而不是年资高低、亲疏关系、党派关系等其他因素。工作业绩就是按照工作要求,对公务员的劳动成果所作的评定。美国文官制度改革法规定,“工作成绩良好者继续任职,工作成绩不好者必须改进,工作达不到标准者予以解职”。人事部门每年都要定期对公务员进行全面评定,政府机关首长必须根据评定结果决定对公务员的奖惩任用。公务员评估考核的结果作为公务员任用、晋升的唯一依据。

4.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开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历代王朝都积累了丰富的考核经验。伴随着郡县制的产生,中华民族开启了官吏考核的历史,而且考核制度越完善,考核方法越科学,统治者的地位就越巩固。

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官吏实行考课制度。考课就是对官员政绩的考察,即今天的考绩。考课是用于将职位责任同官员的能力行为联系起来,以考绩的标准来约束和激励官员,以考课结果的优劣来决定对官员的赏罚黜陟,以便劝善戒恶,使考绩得以发挥作用。秦代的考课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的。上计制,即郡臣于年初将一年的赋税收入预算写在木券上,呈送国君,国君把木券一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合乎标准的留任,不合乎标准的则罢免。上级官吏对下级官吏的考课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考课后分列等级,宣明优劣,决定升迁黜罚。

唐代初期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官员的政绩,考核有了较大发展。唐代初期制定了考课法。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令:房玄龄、王硅掌内外官考;凡百司之长,岁校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当时尚书省吏部是负责考课的机关。考绩的目的是为了黜恶陟善。考课的等第不仅直接关系到官阶的升降,还与俸禄的加与夺、官位的外迁、解职相关。唐制规定: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以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代官吏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备案。大考是综合几年来小考的等第来决定对官吏的赏罚黜陟。考课在唐代作为管理官吏的一种重要的制度,考课定等第和复考都有严格的程序,考绩与奖罚黜陟直接相关。宋代对官吏的考绩亦称磨勘。宋真宗时,文武官员三年为一任期,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宋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虽有视考绩情况决定升迁的规定,但实际上是凭年资叙升迁,不问其功而问其久。结果官以资则庸人并进。由于宋代不重视考绩,基本按年资论升迁,所以宋代官员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唯求任期内不发生过错,到期得到升迁就满足了。

明代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文官考绩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武官考绩归兵部武选司负责。文官考绩方式主要是考满,武官考绩亦称军政。考满,即按任职年限考核,以检查是否称职,并给予相应的处置,侧重于褒奖、提升。考满等级开列之后,按等处置。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称职者升,平常得复职,不称职者降。清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考满每年进行一次,称为一考,三考为满。吏的汇考,每三年一次。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对地方官吏的考察称为大计。清代考察具体工作由吏部清吏司主持,清朝政府总结了明朝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贪墨成风的教训,进一步发展了封建官吏的考察标准。顺治四年(1647年)颁布四格八法制度。所谓四格,即守、才、政、年。守分廉、平、贪三类;才分长、平、短三类;政分勤、平、怠三类;年分青、中、老三类。根据上述四格,综合考核成绩分为三等:称职、勤职、供职。所谓八法,即:一贪与酷者,革职提问;二软与不懂者,革职免官;三年老有病者,退休离职;四才力不及与治事浮躁者,酌情降调。考核时,除由都察院协同工作外,还有六科给事中负责监督,徇私者按保举连坐法予以处分。所以,清代初期官员比较廉洁,国力也较后强盛得多。

近代中国,虽然存在战乱和军阀割据,但考核未断。民国时期,县、区政人员均由省政府或部门负责考核。民国20年后逐步形成考核制度,主要形式有检定考试、高等考试、普通考试、特种考试、县长考试等。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对干部的考核,一般通过一年一度的鉴定形式进行,先自我鉴定,经小组评议,后由单位或组织作鉴定,存入个人档案,作为干部使用的依据。50~60年代,干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政治态度、阶级立场、社会关系及工作表现、思想作风、群众观点、学习、团结等,尤为重视政治标准。每次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肃反、审干、整党、整风、社会主义教育等,都必须作个人鉴定或小结,并经群众评议和单位鉴定。工作调动、抽调搞临时工作或脱产学习较长时间,结束时也要搞鉴定和考核。提拔重用的由组织专门考核。5.让干得好的优秀干部在竞争性选拔中考得好、上得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注重考察干部实绩,防止简单以分取人。

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实绩是干部德才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集中反映,是评判干部的基本依据。坚持实践标准,把握实绩依据,才能选出实干之人,彰显实干导向,营造实干之风;防止以考取人、唯分是用,才能不让真心干事的人吃亏,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得利。考察重实绩、任用不唯分,应当作为竞争性选拔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原则。

考察重实绩,就是要把干部的实绩考深考准,以实绩论高低、辨优劣。要突出实绩考察的重要性,加大实绩评价权重,使之不仅成为“优先”条件,而且起到“加分”作用。要注重实绩考察的准确性,综合运用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实地考察、延伸考察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干部实绩,深入分析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中起到的实际作用。要增强实绩考察的公开性,推行民意调查、实绩公示等方法,通过个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核绩”,检验干部实绩的“含金量”。

任用不唯分,就是要对考试成绩与工作实绩综合分析,不以一张考卷、一场演讲“论英雄”。要坚持原则、认真把关,不能怕担责、图省事、走形式,谁分高就取谁、考上谁就是谁。要把分数票数与实际能力、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任职经历与发展潜力等结合起来,全面衡量人选的“考绩”与“德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真正做到好中选优、人岗相适,有效避免“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实绩好不如成绩好”的现象发生。

6.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温家宝总理也曾指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的工作宗旨和追求,既是为官之道,更是为官之德。要做官,先做人;要立业,先立德。为官者“头顶三尺”是法律,脚下支撑是官德。为官如果没有良好的官德,就不可能廉洁自律;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底子,从政就会栽跟头。这不仅是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的道理,也是党中央一再要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德与才的辩证关系,认真落实“以德为先”的具体体现。既注重“考能”更重视“考德”,真正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看清人、识准人,才能选好人、用对人。深入甄别、准确鉴定干部德才表现,是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的前提。干部提拔前,必须多方面了解、多渠道考察、多侧面审视,全面准确掌握干部情况。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现在干部出问题,多数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德”上。李源潮部长同时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

官德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的“标尺”,政治素质的“试金石”,党风纯正的“风向标”。官德彰,则风清气顺;官德失,则滋生腐败;官德正,则民心安定。可以说,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准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党和国家大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官德的制度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规范官德的法规相继出台。不管是《公务员法》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还是地方性法规,既是行为规范,又是道德约束,无疑是从政道德制度化建设中一个重要举措。

总之,“官德”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力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各级不妨在选拔任用干部中,凡“发现德行不好的干部一律中止了提任程序,对反映较多但又一时查无实据的拟提任干部做出暂缓使用”,把选任干部的“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让与官员有关的各类“门事件”、各种“雷言雷语”等“花边”新闻销声匿迹,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才会一天天好转起来,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但我们也应当看到仅仅将“考德”作为选拔任用干部一种“硬件”,也是有其局限的。因此,只有把制度规范的他律与操守信念的自律有机结合,以信仰作为制度执行的基础,以监督作为制度落实的保证,硬、软件更加科学完备,中央和地方法规才有更可靠的保障。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请依据“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在当今社会,‘富二代’、‘官二代’及有一定关系、背景的人淤塞着平民阶层上升的渠道,‘拼爹’才有出路、真才实学无用,似乎在时下正趋向于共识。”这句话的理解。(10分)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

2.“给定资料2”中提到了近年来公职人员在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有损公务员形象的现象,请概括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10分)

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国外有关公职人员考核晋升的措施和方法。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关于我国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20分)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假设你是某省政府的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公务员队伍道德建设情况说明的内容要点。内容分为三部分,“目前的现状及原因”、“历史上官员考核的大致情况”、“道德考核的重要意义”。(20分)

要求:

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四、参考“给定资料”,以“选拔干部要以德为先”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以上材料内容是由中公教育专家编撰提供,更多内容请多关注中公教育官方网站)

下载2014年国考申论: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国考申论:诚信与法制双管齐下遏制道德滑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诚信与道德

    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标准预测试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

    2018国考申论考点点拨与技巧指导

    2018国考申论考点点拨与技巧指导 国考即将来临,万千考生在白热化的备考中,一定要有备考的正确方向,以达到事半功倍。下面是为大家整理国考申论高频考点及其方法技巧,希望能够给......

    2018国考申论热点:农村环境保护与政治

    2018国考申论热点:农村环境保护与政治 |背景链接*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已取得初步成效。全国已有很多村庄参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但农村垃圾治理和......

    2018国考申论: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

    2018国考申论范文: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8年度公务员招考工作预告,报名时间为10月30日至11月8日,公共......

    2014年国考申论:道德为何如此脆弱(共五则范文)

    2014年国考申论范文:道德为何如此脆弱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不遵守道德的人,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和制裁,反而还能从中受益,恰恰相反,那些遵守道德规范的人,常常变成了道德社会的受......

    2018年国考申论材料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范文

    2018年国考申论材料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很多刚开始接触申论的同学,在作答申论题目时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最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认为申论作答就是简单地抄材料;另一种是答题时完全......

    2015国考申论热点:行政审批与作风建设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行政审批与作风建设 【背景链接】 2014年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2018国考申论:公共安全管理的智与情

    2018国考申论范文:公共安全管理的智与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