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实施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切实关心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全面落实各项预防责任和措施,切实抓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履行行政职能的高度,树立“群众无小事”意识。
二、大力宣传,严格防范
宣传、卫生、气象等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其他载体向群众广泛宣传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安全常识,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广大城乡居民在气候变化频繁的冬春季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实行居民组联防制,确定责任人、联系人、包保领导,做好孤寡老人、残疾人、病患者、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关爱救助工作,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掌握自救常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避免无知死亡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机制,联防联动
建设部门要定期提出重点防范区域,指定隐患部位,确定防范重点,继续做好采暖设施及排烟设施的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清除隐患;气象部门要及时将预警信息及预警建议通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办公室接到预警信息后,要及时协调各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各镇、街道、社区、村(屯)等基层要组织入户排查和提示,重点提醒出租房、外来人口及城乡结合部等用煤取暖的居民,入户率要达到100%公安部门要做好协助工作;卫生部门要组织医疗单位做好应急准备,设置绿色通道,配备紧急救援设备及医护力量,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实施救助;环保部门要实时做好大气监测及数据报告分析工作;广电部门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让城乡居民在最短时间内收到预警预报信息。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制度)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根据我公司的生产特点,为切实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消除对员工的危害应从设计抓起,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使作业环境中一氧化碳符合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标准。
第三条 对生产、储运一氧化碳的生产装臵、柜区等单位必须按规定安装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仪、并配备便携式一氧化碳监测仪,其报警点应设臵在30mg/m3。一氧化碳监测报警仪的安装率、使用率、完好率应达到100%。
第四条 对生产、使用一氧化碳的装臵,单位必须按规定配备完善适用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防护器材,当一氧化碳浓度低于30 mg/m3时,可以使用过滤式防毒面具,在一氧化碳浓度大于30 mg/m3或发生介质泄漏、浓度不明的区域内应使用正压式呼吸器。
第五条 在生产、使用等过程中,接触或产生一氧化碳单位,要掌握本单位一氧化碳的分布情况,建立一氧化碳分布图,使单位员工人人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布情况,并在危险点设臵警示牌。
第六条 公司应在含一氧化碳的装臵设臵检测点,并定期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要及时反馈受检单位,对于一氧化碳浓度超标点应立即查清原因并及时整改。
第七条 搞好设备、管线的密封,禁止将含一氧化碳的气体排放大气。第八条 对生产过程中的介质和作业环境中的一氧化碳含量,需定期组织检测与评价,对因原料、加工流程改变、装臵改造或操作条件发生变化导致一氧化碳浓度超过常规含量时,主管部门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通知有关生产车间、班组或岗位,防止发生中毒事故。
第九条 生产操作、检修及有关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新员工及转岗人员必须经系统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内容为:
1.掌握作业现场一氧化碳分布情况; 2.掌握安全操作规程
3.掌握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车间空气最高允许浓度、毒性、中毒后的表现,自救和互救技能及预防中毒的防护措施。
4.掌握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过滤式防毒面具、隔离式呼吸器等防护器材的使用方法、使用条件等知识。
5.掌握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
第十条 在含一氧化碳的设备上作业时,必须随身佩戴好适用的防护器材。作业时应两人同时到现场,并站在上风向,必须1人作业,1人监护。
第十一条 凡进入含有一氧化碳的设备内作业,必须按有关安全规定,切断一切物料,彻底冲洗、吹扫、臵换,加好盲板,经采样分析合格,落实安全措施,并办理安全作业证后,方可进入作业。
第十二条 佩戴防护用品在一氧化碳污染区域作业时,未脱离危险区域前,严禁脱(摘)下防护用品,以防中毒。第十三条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后,事故单位除组织人员抢救外,应立即向气防站、消防队报警,并同时向公司生产调度室、安全监察部报告。
第十四条 在发生一氧化碳泄漏且一氧化碳浓度不明的情况下,必须使用正压式呼吸器。
第十五条 从事一氧化碳作业人员,要按国家规定定期进行体检。第十六条 凡进入生产场所的人员,应看清当时的风向。巡检、采样等作业时,沿设备、管线、仪表的上风侧进行。遇有紧急情况,人员应立即向上风向撤离。当发生大量一氧化碳泄漏时,应立即疏散下风侧的人员。在易产生窝风和风流折返的区域及重点危险部位,应设臵能指示地面实际风向流动的标志。
第十七条 对含一氧化碳介质的管线,必须做出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
第十八条 要在易发生一氧化碳泄漏的采样口、放空口及其他易泄漏部位设立“当心一氧化碳中毒”的警告标志;在易发生一氧化碳泄漏的危险区域划出醒目的黄色警戒线。
第十九条 对有可能遭到车辆碰撞发生泄漏的含有一氧化碳介质的管线,要采取防撞保护措施,并设臵明显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条 在对含有一氧化碳介质的设备、管线、仪表进行拆卸,解体、更换作业前,必须按要求做好氮气吹扫处理,必须履行检查确认手续,落实防毒保护措施。
第二十一条 在检查处理含一氧化碳介质的设备、管线、仪表的设备故障时,必须佩戴正压式呼吸器。
第二十二条 在进行较危险的含一氧化碳设备、管线、仪表施工作业时,必须制定专门的安全作业及监护方案,经生产处、设备处、安监处审查批准后执行。本岗位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监护。
第二十三条 一氧化碳泄漏、报警及中毒的应急处理。
煤气系统操作人员在外出巡检前,应首先查看操作室内一氧化碳报警器的监测数据,确定现场一氧化碳的浓度情况,然后采取适当的安全防护措施。
1.当装臵操作室一氧化碳报警器发生报警信号时,操作人员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工作:
(1)确定发出报警信号的设备区域及位臵;(2)查清可能达到的最高浓度;
(3)根据浓度情况,佩戴正压式呼吸器;
(4)结伴进入生产现场,查清泄漏设备、管线的具体部位和泄漏情况,关闭泄漏设备的阀门;
(5)情况较为严重时,汇报车间和生产科及安监处,按应急预案进行停工处理,通知疏散、警戒隔离等工作。
2.如在巡检过程中感觉到一氧化碳气味时,应立即沿上风方向进入操作室,佩戴好呼吸防护器材,再进入现场,查明一氧化碳泄漏原因;
3.当生产现场发生一般性一氧化碳吸入反应时,岗位人员应立即将患者安臵在空气流通处休息,并视情况送往医院观察和治疗;
4.当生产现场发生人员中毒时,抢救人员应首先做好自身安全防护,然后进入现场将中毒者抬至泄漏源的上风处,并按抢救步骤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同时,立即通知医院;
5.当装臵外围区域发生一氧化碳泄漏时,其所在单位或发现者应立即通知生产处、安监处等部门,同时通知相关人员采取自救防护措施。
第二十四条 对可能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作业场所,在没有适当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作业人员进行作业,作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并可直接向上级安全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由公司安全监察部负责解释。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加强专利工作实施计划”政府工作计划范文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促进专利工作的良好氛围
1.完善区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统筹和协调。办公会议统一指导和协调全区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工作,分析和通报知识产权工作形势,研究决定全区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和措施。办公会议成员单位要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知识产权事业发展。
2.充分认识专利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专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专利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科技进步考核目标责任制,将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专利实施量等指标,作为衡量当地专利工作成效和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管理机制建设,促进专利工作的健康发展
3.建立健全区专利工作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街道、开发园区专利工作联络制度。各街道、开发园区要提高认识,做好对专利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建立健全专利工作管理网络和制度,明确主管领导,确定专利工作联络员,完善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度;二是建立驻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联系制度。引导和推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加快驻区高校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在区内的转化应用。
4.建立健全专利考核评价体系。一是纳入有关资质评价体系,将专利创造与实施情况列入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等认定与评价的重要指标和条件,将有效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区科技进步奖评审的重要指标;二是纳入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将取得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要求和评审指标。
三、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
5.设立专利工作专项资金。区科技局在科技三项经费中设立区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用于专利申请资助和奖励、专利技术实施、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专利知识宣传培训、专利执法、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专利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对专利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各街道、开发园区要相应设立此项工作扶持经费。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6.资助和奖励专利申请、授权。鼓励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学校、科研院所和个人积极开展专利申请并取得专利权,每年按照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类型分类进行资助;积极鼓励区内中小学在校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对其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费用实行全额资助。对年专利申请量达20件和100件以上的专利申请大户分别给予重点资金奖励。
7.培育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企业。制订专利示范企业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科技型企业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探索有利于企业开展专利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进行重点领域、行业和产品的专利战略研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推动企业专利工作的开展;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凡被列入各级专利试点(示范)的企业,给予相应配套经费扶持。
8.扶持专利产品开发和专利技术转化应用。对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技术水平高的优秀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的项目优先立项扶持,重点推荐申报各级专利实施项目和科技进步奖;对已经进入产业化的专利权人、专利技术,优先推荐申报各级优秀专利发明人、优秀专利奖等奖项。
9.鼓励企事业单位增加研究开发专利的投入,其专利研究开发经费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计入成本费用,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10.加强专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是建设区知识产权信息网,并纳入区科技局网站体系;二是积极利用专利信息数据库和专利文献检索平台,对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或改造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立项报批的专利进行检索,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或侵权行为的发生,同时促进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积极利用专利信息资源,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科研周期,提高研发效率。
四、加强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的专利保护意识
12.加强专利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学习。把专利法律、法规的宣传列入全区普法教育计划,纳入干部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重点对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科技管理干部、项目负责人员分批分期、长短期结合进行培训。
五、加强对专利的保护,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13.专利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专利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同时,对相关典型案件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扩大影响,全面提高公众的专利意识。要逐步建立知识产权援助机制,对因经济困难的公民和单位因知识产权纠纷申请援助的,及时给予援助。
加强专利工作实施计划责任编辑:陈老师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棚户区重建实施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居住水平为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配套建设,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 年棚户区改造任务。
二、基本原则
中心区域的少;下岗职工、老弱病残的多,目前市区棚户区及居民的主要特点是周边区域环境恶劣的多。居民收入少;中小户型、老少同居的多,有条件承担超额面积费用和取暖费用的少。因此,棚户区改造的基本原则是
(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原则、政策、目标。
(二)坚持科学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合理,不降低标准;实行连片改造,不留死角,全面完成我区所承担的建设任务。
(三)坚持量力而行、积极而为的原则。既要立足长远。改革与改善相结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综合治理、稳步推进。
(四)按照市政府有关政策规定。依法运作,保持稳定。
三、改造任务
县区是棚户区改造的责任主体。东昌区在今年棚户区改造中的主要任务是做为责任单位,棚户区改造工程是省、市 年重点工作之一。要完成10万平方米的拆迁面积,被 拆迁户当年回迁、住上新房。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要将棚户区改造纳入日程。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还要建立专门工作机构,配备专人负责,要把责任落到实处,街道、社区要与开发单位对接,帮助开发商协调有关事宜,完成本区域内的动迁改造任务,集中全力打好棚户区改造攻坚战。要把棚户区改造工程纳入重点目标责任制考核,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要定期搞好督查,及时通报棚户区改造进展情况。
(二)搞好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政府关于棚户区改造的各项措施,使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棚户区改造工程中来。要开好棚户区改造拆迁动员大会,向被拆迁居民讲清楚棚户区改造的目的意义、优惠政策及工作程序,让回迁居民吃定心丸。动员大会要以街道为主,棚户区改造办公室要认真配合,积极参与。
(三)搞好调查摸底。要通过对棚户区改造区域的难易程度以及对开发商的资质、诚信开发能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通过阳光操作,依法运作,选择最适合棚户区改造的开发商参与改造开发,确保动迁户准时回迁,确保被动迁居民住上放心房。
(四)要充分发挥乡(镇)村、街道、社区的作用。棚户区改造涉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可能会遇到很多矛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助开发单位最大限度地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反映社情民意,积极帮助动迁户解决在租房、生活等问题上的实际困难,配合政府搞好动迁以及监督开发商保质保量完成改造任务。
(五)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作用。要通过调查摸底。分别给予不同的政策优惠,把省、市关于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给足、给到位,尽最大可能提高新建居民区环境质量。
(六)要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棚户区改造是政府参与为弱势群体改善居住环境的重大举措。所以,对已经按政策要求补偿到位,仍然无理取闹、拒不搬迁的钉子户,要启动法律程序,依法强迁,确保棚户区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防雷减灾工作实施计划”政府工作计划
一、强化责任提高认识
做好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检测和竣工验收等工作。县建设、安监、公安、消防、教育等部门要按照职责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形成防雷减灾、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局面,把我县防雷减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各乡镇、各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有关防雷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全县防御雷电灾害工作统一由县气象部门管理。县气象局作为全县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要依法加强对全市雷电灾害防御的组织管理。
二、建立防雷减灾保障机制
各乡镇、各部门要负责做好本地、本部门的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将防雷减灾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到预算。气象部门要建立健全雷电灾害监测系统,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预警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充分利用各种通信媒体及时发布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电力、通信、石化、教育等重点防雷行业和部门及易燃易爆场所要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三、强化防雷减灾工作管理
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凡是县行政区域内专门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的单位,必须具有省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并到县气象局登记备案,严禁无资质或超资质等级从事防雷装置检测、设计和施工。
(二)安装的防雷装置必须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按国家和省有关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设计、施工。使用的防雷产品必须在省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当地气象部门的监督检查,禁止销售和使用不合格的防雷产品,新建的建(构)筑物及附属设施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严格执行《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要求,对不按防雷设计图纸施工,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不安装浪涌保护器(SpD防雷设施不完善,县气象局对此工程不得验收。
(四)防雷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批准的防雷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由县气象局授权的防雷检测机构进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书面通知建设和施工单位,并作为防雷工程竣工验收的主要依据,防雷工程设计方案涉及变更的应当重新履行报批手续。
(五)县气象局要认真落实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做好建筑物防雷审查把关和防雷专项验收、监督工作。新(扩、改)建的建筑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到县气象局进行防雷设计审核并取得《防雷设计核准书》未取得《防雷设计核准书的建设部门不得颁发《开工许可证》防雷工程未取得《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不得组织验收,消防大队不得办理《消防合格证》建设部门不得受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登记手续,房产部门不得办理房产证。
四、切实规范防雷安全措施
县气象局授权有资质的防雷检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石油、化工、通信、电力、学校、宾馆等行业和部门要认真执行防雷装置检测制度,每年都要主动向防雷检测机构申报防雷装置安全检测申请,及时接受防雷安全检测,防雷检测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对防雷装置检测后,应当出具真实、有效的检测报告。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不得拒绝防雷检测工作。对不符合使用要求、存在较大雷电事故隐患的防雷装置,防雷检测机构要提出具体整改意见。为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源头治理工作,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生产、销售企业的管理,县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在对相关企业进行年检、年审时,要积极配合县气象局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应检查其是否安装防雷设施并具有防雷装置检测合格证,对无防雷设施或经防雷检测不合格的企业,不予年检和年审。
五、严格执行雷灾事故报告和责任追究制度
县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雷电灾害调查、统计与鉴定工作,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县气象局报告灾情,并积极协助做好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工作,分析雷电灾害事故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县气象局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大对防雷安全责任事故的查处力度,依法维护防雷安全工作秩序。对拒不接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拒不执行防雷装置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不合格又拒不整改,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和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查处。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导致雷击责任事故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