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如何加强对干部的监督
特别是“八小时外”之外的监督问题的研究
秦 鸣
前不久,本人看了一部中篇电视剧《罪域》,感触颇深,此部电视剧在赞扬优秀共产党典范郑毅然的同时,同时也反应了目前反腐倡腐工作的严峻形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领导干部工作之外的社会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活动方式和内容也日趋多样化。一些社会上的不法之徒抓住“八小时外”的时机,腐蚀拉拢领导干部;而我们的部分领导干部也在工作之余放松了自我的约束,没能挡住诱惑,走上了违纪违法的道路,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小时外”腐败。近年来,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腐败的问题呈高发多发的趋势,一些领导在“八小时外”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被查处的案例经常见诸于报端。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探索和建立干部队伍管理的新机制,不断延伸拓宽干部监督渠道,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是当前各级组织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八小时外”腐败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所谓“八小时外”腐败是指八小时工作之外,在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发生的腐败行为。具体表现有:
一是行贿受贿,搞权钱交易,获取非法利益。从全国各级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来看,很大部分的腐败行为是发生在“八小时之外”。
二是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领导干部到下属单位检查工作时吃,同兄弟单位联系工作还得吃,轮流坐庄,相互宴请。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整治公款吃喝,但从效果来看,公款吃喝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开支的数字还有呈几何倍增的趋势。一项调查显示,全国公款吃喝开支,1990年为400亿元,199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2年达 1
2000亿; 2004年数字已经变成了3700亿元……。
三是热衷赌博和女色。有的领导干部参与赌博,甚至挪用、贪污公款赴境外赌博,或以赌博为名行贿受贿;有的在外拈花惹草、养情妇,包二奶。
四是傍大款、傍黑道。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专门与大款老板为伍,互相勾搭利用;有的甚至与黑道人物称兄道弟,为一己私利,为犯罪分子充当保护伞。《罪域》中的李子涛常务副市长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五是借机敛财。利用节假日、婚丧嫁娶、生日寿辰或生病住院之机收取钱财,并以形成恶性循环。
“八小时外”腐败发生在“生活圈”、“社交圈”,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很多是发生在一对一的情况之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督部门要掌握其线索和证据比较困难,正所谓 “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同时“八小时外”腐败往往与许多私人活动、民间活动混在一起,有所谓人情交往作掩护,具有很强的伪装性和复杂性,在案件检查时,案情界定比较困难。“八小时外”腐败具有很强的节令性,节假日、生老病死、婚丧喜日、调动升迁、重大项目启动之前往往是多发时段。
“八小时外”腐败有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危害极大。
其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八小时外”腐败虽然发生在工作时间之外,但伴生的是八小时内的权利寻租、暗箱操作和损公肥私等,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埋下巨大的隐患。
其二,损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腐败分子假借公权之名而行私权之实,将公权变成了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工具,必然会损害公共利益和群众利益。
其三,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形象的代表者,百姓是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来认识和评判党和政府的。因为朝夕相处,干部是廉是贪,群众看得最清楚,他们最痛恨也是发生在身边的腐败现象。所以,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腐败行为,直接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其四,败坏社会风气。腐败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腐蚀性。领导干部的言行往往会成为普通百姓效仿的榜样,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利用公款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必然影响周围的群众,在社会上形成一股追逐奢靡的不良风气。正因如此,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二、“八小时外”监督的现状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深入推进,“八小时外”的腐败现象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就曾强调:“对领导干部工作时间内的表现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也要注意。”各级党委、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些制度,以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 的监督和管理。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监督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还不够强。有些领导干部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认为“八小时外”是私人空间,别人管不着;广大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也不够,有的还有思想顾虑,怕侵犯隐私,怕打击报复。
二是“八小时内”监督不力。“八小时外”腐败,其根源在“八小时内”。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权力运行不规范,不透明,必然导致权力向“八小时外”转移,这是“八小时外”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
三是制度不够健全,落实不够到位。虽然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有不少,但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规范管理还没有形成比较具体、全面、系统的规定,在制度和监督上仍然存在盲点;加上现有的一些制度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监督没有实效。
四是监督渠道不够广。目前对领导干部的“八小时外”监督主要还是依靠党内监督,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及其他方式的监督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没有发挥好群众监督的作用,而他们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表现是最有发言权的。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的对策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增强自律意识,使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想腐败。党员干部在八小时以外违法违纪,说到底是因为党性不强、觉悟不高造成的。我们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八小时外”自觉抵制腐败。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权利运行,让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能腐败。和“八小时内”腐败一样,“八小时外”腐败的根源仍然是领导干部手中过于集中的权力。因此,要解决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腐败问题,首先就应该建立和完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通过合理分权,以权力来监督权力,以权力来约束权力,科学制衡权力过大的问题,以规范权利的运行。其次是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措施,把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对现有制度要制定实施细则,使之明确具体,便于操作,如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家庭财产报告制度、干部任前公示制度、考察预告制度等。通过落实各项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使他们在“八小时外”,没有腐败的机会。
三是畅通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使领导干部“八小时外”不敢腐败。
(1)拓宽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发挥监督作用,多渠道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的生活、社交情况,将领导干部臵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同时疏通监督渠道,建立网络监督平台,聘请“八小时外”监督员,设立举报箱,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
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2)改进方式,强化组织监督。改进监督方式,强化监督手段,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开展到哪里,组织的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同时将干部的选拔、考评、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将考察的范围扩大到领导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把“八小时外”的表现作为考核、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要多方联动,纪检、组织、公安、新闻媒体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建立监督信息交流制度,及时掌握和制止领导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实行诫勉谈话制度,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领导干部,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应及时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对党员意识淡薄和有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的,进行劝勉、告诫、教育。
(3)加强教育,强化家庭监督。家庭是监督的基础,领导干部八小时外发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最易察觉,我们应因势利导,加强对领导干部家属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多关心、过问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做到常吹廉政风,多敲枕边钟,促使领导干部自觉抵制腐败;同时也要求他们不向领导干部提出违纪违规甚至违法要求,做到在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成为领导干部的“贤丈夫”、“贤内助”。监督部门要保持与领导干部家庭的经常性联系,接到反映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违纪违规的反映,在查实后要及时向领导干部家属通报,引起家属们警觉和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我们在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的同时,必须综合运用好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家庭监督等手段,形成监督合力,约束我们的领导干部,使他们“常存廉洁之心,常去贪欲之想”,这才能保证领导干部无论在“八小时内”还是“八小时外”都能行得端,走得正。
第二篇:关于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办法
关于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办法
为促进和确保学校各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保持廉洁用权,进一步完善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等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包括:重点部门:全校各级、各单位人、财、物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监督执纪和行政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招生和考试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基建维修工程、招投标、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等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他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
监督执纪 审计 招生(招就、研究生)考试(研究生、教务)组织人事、发展规划、资产、财务、后勤、科技处、第二条
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监督的主要内容有:依法办事和严格纪律情况,办事公开和办事效率,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
第三条
监督机制和领导责任。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实行监督,要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落实、各负其责、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关键岗位的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由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牵头组织实施;关键岗位的其他工作人员的监督工作,由各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单位主要领导负总责。
第四条
实行集体决策制度。对关键岗位的主要工作、重要决定和重大事项,都要按照程序,严格实行民主决策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严格掌握政策、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召开有关会议研究 决定,并作好会议记录。
第五条 重大决策要进行廉政风险评估。要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廉政风险排查防控管理办法》的要求,在作出重大决策过程中,要从是否与党政纪条规和反腐倡廉制度相抵触,是否会对工作人员廉洁从政行为和作风建设产生不良影响,是否会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等方面进行廉政风险评估,有效预防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第六条
实行述责述廉制度
实行廉政事项报告制度。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对本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涉及廉洁自律的有关事项,要及时如实地向单位党组织或部门负责人报告。单位党组织或部门负责人要切实加强监督,提高防范各类问题的能力,避免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
第七条
对重点事项进行重点监督。对建筑工程招投标、招生考试、人员录用、评优晋级等重点事项,要组织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监督小组实行零距离、面对面、全方位监督。监督小组成员要了解和掌握有关政策,及时发现和制止有关违规违纪行为,并承担有关事项过错的连带责任。
第八条
进行定期廉政谈话。廉政谈话要分层进行,对关键岗位的科级及以上负责人进行廉政谈话,由校纪委负责;对其他工作人员的廉政谈话由单位主要领导负责。廉政谈话要有针对性,既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又指出今后努力方向,确保谈话效果。每次廉政谈话情况要记录在案,并存入本人廉政档案。
第九条
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教育。结合思想工作实际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党政纪条规教育、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每年确定一个教育主题,每年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中教育活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抵御歪风邪气的能力。
第十条
严格实行岗位权力公开制度。按照“六权治本”权力公 2 开透明运行工作规范要求,对关键岗位的职权目录进行动态清理,并严格按照权力运行流程图程序公开透明运行。对其它行政管理和服务事项要严格执行办事公开制度,严防暗箱操作、违反办事程序等问题的发生。
第十一条
实行廉政承诺。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每年年初都要进行一次廉政承诺,明确各自的廉洁从政具体内容。校纪委和各单位党政负责人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承诺内容要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发现违诺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第十二条
开展重点评议和测评。进一步深化民主评议活动,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实行重点评议和测评,将工作作风、服务态度、规范用权、廉洁自律、遵纪守法等情况作为重点评议和测评内容,要规范评议和测评程序,注重评议和测评结果的运用。
第十三条
加强专门机关的监督。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人事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综合监督。要开设监督举报电话,设立投诉举报箱,对群众投诉举报的问题要组织人员调查了解,并视情节采取诫勉谈话、下达纪律检查建议书、追究党政纪责任等方式处理。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纪委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干部监督工作汇报
在全县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灵台县纪委灵台县监察局
(2008年9月25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干部监督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灵台县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多管齐下,干部监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监督工作的“切入点”。县纪委制定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及考核办法,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提出了量化标准,明确了责任领导,同时把干部监督工作纳入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目标,形成了 “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各负其责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体系。组织对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情况进行了半年集中督查和年终检查考核,开展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测评工作,并将述职述廉报告和测评情况记入了领导干部廉政档案。2007年,被考核的66个乡镇、县直单位领导班子,被评为好等次的20个,占30.3%,中等次的46个,占69.7%;科级干部667名,评为优秀的194名,占29.1%,称职的464名,占69.6%,基本称职的9名,占1.3%。
二是坚持把落实廉洁自律规定作为监督工作的“关键点”。对全县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情况进行了专项清理,全县13个乡镇70个县直部门领导班子在广泛征求党内外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及时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围绕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了整改责任,存在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700多名科级干部公开进行了述职述廉,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评议。
三是坚持把源头治理作为监督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扩大干部监督工作领域,监督关口前移,重要环节跟踪,把领导干部的行为置于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加强对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今年对什字塬优质苹果示范园区建设、抗震救灾工作任务落实和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重点监督检查了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问题的有效途径,抓建了皇甫谧文化园扩建和新灵蒲通乡油路两个廉政示范工程。继续督促落实了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国有土地出让制度、政府采购制度,重点对招标、出让、采购程序、过程、资质等实施了实地审查和监督,促进了三项制度的经常化。继续落实了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了重大决策定向公开、重点工作实地公开、热点问题专项公开、全局工作媒体公开、常规工作网上公开的立体公开模式,落实了公开公告制度和点题公开制度。
四是坚持把严肃党纪政纪作为监督工作的“推动点”。县纪委充分发挥《党章》赋予的监督职能,对全县各级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实施纪律监督,加大了案件查处力度,2007年县纪委直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件,转立案16件,县纪委直查7件,结案16件16人,其中科级干部1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1人,严重警告处分7 人,留党察看3人,开除党籍1人,行政警告1人,记过处分1人,行政降级3人,共挽回经济损失5.24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各级纪委、纪检组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95件,办结178件,办结率达到91%。其中县纪委、监察局直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5件,办结20件。全县共立案查处违纪案件6件,结案6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6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监督机制还不尽完善;二是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三是监督的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1.加强教育,切实提高监督意识。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自我监督和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主动性,坚持经常性,促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真正能够从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做起,以良好的政风和过硬的作风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2.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党内监督。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教育管理、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特别要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
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方面,严格进行监督。
3.抓住根本,切实落实各项制度。要认真落实《县委委员、纪委委员、党代表质询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和新提拔干部廉政谈话、有轻微问题诫勉谈话、责任制考核等次靠后警示谈话的“三必谈”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约束力、强制力,使权力运行机制更加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4.明确职责,切实理顺监督机制。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规定许可的范围内,多沟通情况,多通报信息,使干部监督机制整体上协调互动,形成合力,不留盲区和死角,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
5.发扬民主,切实搞好群众监督。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进一步疏通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渠道,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保障权益,使自下而上、由外到内的监督更加严密有力,将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中。
第四篇:如何加强干部监督工作
如何加强干部监督工作
干部监督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选准用好干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客观要求。在新时期,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结合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党内法规,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努力实现'五个转变',防止和克服干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一、实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转变
当前,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就是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不够有力,往往是出了问题后才进行检查处理。主要表现为:对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的违法乱纪行为和不正之风,事前很少提出有力的防范措施;对已经出现苗头性问题,不能及时察觉和纠正;对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情况,缺乏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经常是等到问题严重了才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使得许多本来可以及时察觉和纠正的问题发展蔓延,造成不良后果。那么,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呢?那就是要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对干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做到事前要'堵住'、事中要'卡住',事后要'查处',保持整个监督过程首尾有机联系,从整体上提高监督效果,保证权力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首先,要关口前移,加大干部任前监督力度,紧扣'唯德才授权'原则,把好领导干部的入口关,从源头上杜绝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防止'带病提拔'。其次,要跟踪考察,加大任中监督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任职过程中的思想品德、群众威信、领导能力、工作业绩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防止'带病操作'。再次,对主要领导离任时,要认真落实离任审计制度,严格执行'先审计,后离任',以防'带病离岗'。
二、实现由'工作圈'监督向'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监督转变
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往往更能反映领导干部'德'的情况,而且'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生活圈'、'社交圈'内的不正常情况会影响干部权力的正常运用。事实
证明,'小节'管不住,'大节'必失守。既要了解领导干部在'工作圈'中的政治表现、道德修养,又要了解他们在'生活圈'、'社交圈'中的情况。通过对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可以掌握领导干部在'生活圈'、'社交圈'中存在的问题,获取平时靠干部考察掌握不了的信息,从而全面、深入、准确地把握干部的素质、能力及现实表现情况,使领导干部难脱离和超越监督的特殊阶段,为党组织准确选拔、使用干部提供客观的依据,实现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真实性,真正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不留'空白地带'。同时,由于对领导干部监督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头脑中都多了一根严格自律的'弦',自我约束的意识就会明显增强。
三、实现由注重查处惩治向经常教育、谈话诫勉、批评纠正和严肃处理转变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并不是要查处惩治得越多就越好,查处惩治只是监督的其中一项手段,不应该成为干部监督工作的一项主要手段。只注重惩治查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监督的过程,是严肃党的纪律的过程,是教育干部的过程。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教育是基础,教育工作做得好,队伍的精神境界提高了,思想防线牢固了,许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因此,干部监督工作必须由注重查处惩治向经常教育、谈话诫勉、批评指正和严肃处理转变,把爱护和关心干部作为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掌握干部队伍的思想工作状况,对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小错误'及时给予'提醒'、'敲警钟',防止'小问题'不解决变成'大问题'、'小错误'不改铸成'大错误'。但是,对于真正'倒下去'的领导干部,要排除干扰,严肃查处,该摘'乌纱帽'的就摘'乌纱帽',该搬'交椅'的就搬'交椅',决不能心慈手软,让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
四、实现由对领导干部个人监督向领导班子监督转变
一个单位的好坏,风气正不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的作风正不正和是否起到表率作用,有的地方曾出现领导班子'集体违纪'、'群体犯罪'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班子的监督被削弱了。要强化领导班子监督。一要完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规范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行为,健全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的自我监督的效果。二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班子成员之间是最了解情况,最有发言权,也最有监督权,任何一项政策、决议的出台,都离不开领导班子成员的集体监督、把关。要借鉴'三讲'集中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中心组学习等,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切实运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解决好领导班子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三要抓好监督制度建设。干部监督工作,需要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考虑,需要方方面面的相关制度和实实在在的措施加以配套,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要建立起与《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等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抓好领导班子重大事项决议的监督,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建设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都要做到条件、标准、程序、政策、结果公开,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四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一个地方和部门的工作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是加强对领导班子'一把手'的监督,如果对'一把手'的权力运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会导致权力失衡、决策失误和行为失控,给工作带来损失,给事业造成危害。成克杰、程维高、李真、慕绥新……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党政'一把手',放松了学习、放松了个人世界观的改造,置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顾,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五、实现由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重视运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建立起干部监督信息网络,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体系,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要健全和完善群众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开评价机制,强化事前监督,加大群众监督覆盖面,增强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发挥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监督职能作用,积极发挥人大、政协、执纪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通过组织监督、执法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形成党内外、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监督网络和合力。逐步实现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
第五篇:强化干部监督
严把离任“交接关”促进监督规范化
——玛曲县扎实开展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工作
《甘南州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办法》出台实施以来,玛曲县委组织部在县直部门和乡、镇严格执行办法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干部离任交接监督检查工作,将审计监督与组织监督、干部监督与干部实绩分析有机结合,从制度上严把离任“交接关”,使离任者盘清“家底”,继任者明白“接棒”,并为科学考核评价干部实绩提供了基础依据。截止目前,全县已有16位领导干部先后按照离任交接办法办理了交接工作,使离任交接工作逐步走上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搭建了党组织关心爱护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平台。推行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要求领导干部离任接任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这就在客观上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时必须依法理财,规范各项经济、政治、社会活动,这是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约束,也体现了对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让离任领导走得轻松踏实,接任领导接得清楚明白。
二是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领导干部离任交接制度的实施,改变了以往“接任领导和前任领导见个面、握握手,就各奔东西”的现象,搭建了一个能就相关经济、政治、社会事项面对面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使接任领导早日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及时掌握单位的现状和发展思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走“弯
路”或不走“弯路”,减少“失误”,也使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连续性增强,过渡更加平稳。
三是增强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意识。推行离任交接制度,交接内容涉及个人保管和使用的公共财物,未了结的债权债务,承包、租赁、合作、抵押、担保等合同协议及其变更的相关书面资料等内容。推行离任交接制度,前任未了的经济政治社会事项移交给接任者,接任者原本认为不关我的事,变成了以后自己应该解决的事。许多领导干部都在前任的基础上,努力规范单位的内部管理,在交接前全面梳理单位的有关经济政治社会事务,及时处理前任未了的债权债务等,“新官不理旧账”的状况明显改善,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四是强化了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推行离任交接制度,交接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纪委、财政局、审计局和相关单位纪检财务人员全过程参与,在离任前办理。实行“一把手”离任交接工作,既有机整合了组织监督、纪检监督、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等各方面的监管力量,又充分发挥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优势,从机制上完善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与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玛曲县委组织部赵晓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