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险管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
风险管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
来源:中国项目经理网信息中心 日期:[2007-3-13]
随着建筑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施工企业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通过管理求得效益最大化更具挑战性,成功的企业在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管理其资产从而创造利润的同时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何面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有效地预防,是施工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风险管理的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的最终“产品”的形成与其它产品生产并不相同。建筑企业的产品是在野外形成的,无论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还是在国内工程承包中,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较难避免,往往由此造成的企业信誉和经济损失是惨重的。除了安全事故风险以外,按照国际惯例还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合同风险和治安风险等。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因风险造成损失的频率和概率较国内要高得多。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学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把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在项目实践中,一是要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力度,突出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操作规程的到位,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者腰认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提高遵章守规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防范,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发生风险时能采取有效的弥补措施,从而达到防险、避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风险管理的途径
依照国际惯例风险管理的途径就是实行施工全过程的投保,建立施工保险机制。在实施施工保险时,要尽其可能,对施工全过程包括相关项目环节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按照国际惯例能投保的全部进行投保。对不能投保的风险环节要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如对承包合同实行交底制度,合同在履约中实行过程管理等。
当前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和管理正在向国际化迈进,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惯用作法是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分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工程所在地对工程总包和分包的政策规定,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同时,必须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搞好索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首先要精通FIDIC有关合同条款。FIDIC合同条款涉及索赔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工期的索赔,主要是业主不能按规定时限提供有关图纸、设计变更及其它非正常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其二是动用款项索赔,主要有工程变更、单价改革和规范改变及不可预见事件等。此外,国内的民法、合同法286条款等都是施工企业有关人员需要学习掌握。一旦需要就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利益。
合同担保的风险管理
合同担保是维护发包人利益的法律行为,在这方面稍有闪失,就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合同担保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决不可等闲视之。合同担保是独立于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要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保证金担保等项目。一般地说,承包商和承保人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否则承保人不会给承包商担保。合同但保的关键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包人的担保条件,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损害承包商利益的苛刻条件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为工程项目的承包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要特别注意和防止业主终止合同的风险条款。同时对担保金额进行技术处理,不能因担保泄露标价。要选择好履约方式,充分研究保单条款及加强保函的管理等。
在合同签订时,一定要熟悉掌握工程所在地法律、法规,并严格依法签订。在合同条款上要认真研究,评估,磋商,不能把注意力仅放在造价上,而应主要放在可能引起争议的条款上,特别是违约处罚和索赔风险上。这就要求合同双方必须把双方责任、违约、罚款、索赔、免责等都要做出规范的界定和具体规定。一旦发生争议问题,就能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加以解决。要严格履行合同条款,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遵照执行。尽管如此,发生合同纠纷仍在所难免,这就要求双方:一是一旦发生纠纷就要及时解决。在纠纷面前,双方应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通过友好、合理、合法的协商途径及时解决,不能让一时一事的纠纷影响合同的继续履行;二是一旦发生纠纷严格按合同条款处理。按照惯例,双方对合同条款的解释可能存有差异,在解决纠纷时,一般采用非对抗式和对抗式两种方式解决。非对抗式采用谈判、调解解决;对抗式采取仲裁和诉讼解决。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在合同中都应做出明确规定。
施工保险管理
建筑企业由于其行业自身的特点,一直以来安全事故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国内安全事故高发行业之一,造成这些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降低至使项目安全费用投入低,防范措施不能到位;大量民工涌人之后,职工素质相对降低,安全意识差;加上赶工期等因素出现了安全管理漏洞,引发安全事故发生等。另一方面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保险意识淡薄普遍存在,虽然我国《建筑法》48条强制规定,建筑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但不少企业并没有做到。而国外法律规定在施工前必须办理好各种保险,才能进行施工作业。这是对施工企业和职工的一种风险保障,也是企业规避风险的一项有力措施。
进行施工投保的目的是转移施工风险,以弥补因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施工保险应包括施工全过程,即所有的施工人员的人身事故保险,材料、设备运输保险等。施工过程的保险要明确各方的风险责任,明确投保险别和申办方式等。要研究保险合同和保险单的条款是否能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在进行施工投保时要充分利用FIDIC条款和保险公司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和申办方式等。要研究保险合同和保险单的条款是否能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在进行施工投保时要充分利用FIDIC条款和保险公司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
目前,风险管理已成为现代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通过风险管理项目,管理者能有效地保证目标控制的顺利进行,寻找项目实施的最大保障,最终使施工企业项目的总目标得到最
佳的实现。
第二篇:施工项目管理关键因素调查问卷
施工项目管理关键因素调查问卷
1、您的单位性质为:
A.承包方B.业主方
2、您所工作的项目属于下列哪类:
A.房屋建筑工程B.基础设施工程C.道路桥梁工程D.其他
3、您参加施工项目工作时间为:
A.5年以下B.5-8年C.8-12年D.12年以上
4、您认为施工管理中重要的一项为:
A.工期B.施工质量C.成本D.安全生产E.文明施工F.其他
5、请对以下施工项目管理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6、您认为影响施工进度的关键因素是:
A.工期设定不合理B.征地拆迁C.天气因素D.图纸质量E.前期手续D.其他
7、您认为成本控制的最主要因素为:
A.物价上涨B.招标文件错漏C.工程内容变更D.其他
8、您认为影响质量控制的最主要因素为:
A.勘察设计工作B.不合理的工期要求C.施工企业管理能力D.施工企业工人技能
E.监理企业技术能力F.其他
9、您认为在项目管理执行过程中,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A.项目的设计B.投标的准备C.项目实施的规范管理D.项目实施中的风险应对
10、如何对待上级或自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A.采取措施整改并请检查人进行复验B.整改,但是未请检查人复验
C.熟视无睹,不整改D.其它
11、项目管理人员对省级及以上的工程质量创优、创奖积极性如何:
A.很积极、很主动B.被迫开展创优C.创不创优无所谓。
12、施工现场(项目部)推行施工总包质量管理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A.建设单位不支持;B.缺乏市场环境;C.暂不具备推行施工总包质量管理的能力;
D、收不到总包管理费用,有投入,无产出,没有积极性。
13、本单位施工总包质量管理推进情况如何:
A.仅在在规模较大的施工现场(合同额大于1亿元)实施施工总包质量管理;
B.仅对施工现场的合同内施工内容实施施工总包质量管理;
C.全部实施施工总包质量管理;
D.视与甲方合同约定而定,但施工总包质量管理实际上流于形式。
14、本单位对工程质量创优、创奖的激励、奖励措施如何:
A.根据施工现场(项目部)的质量目标合同的约定进行奖罚,奖罚金额全部分配到个人;
B.项目部质量目标合同有约定,但奖罚兑现的时间过长,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C.奖励由领导定,仅发给了少数人;
D.无激励、奖励措施。
15、本单位是否制定了阶段性的质量规划:
A.制定有B.未制定C.制定过,但没落实
我们的调查结束了,再次向您表示感谢!您对我们的调查有什么建议、意见和要求,欢迎写在下面。A.领导重视B.管理员能力C.工作制度D.管理方法和工具E.信息化程度F.其他
第三篇: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研究
作者:吕建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7期
[摘要]文章从施工企业的环境形势入手,对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和目前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施工企业的管理改革进行了设想,提出了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第四篇:项目管理风险
1.功能无限蔓延;
2.需求镀金或者开发人员镀金;
3.质量不定;
4.计划过于乐观;
5.设计欠佳;
6.银弹综合症;
7.研发导向的开发;
8.人员薄弱;
9.签约商失败;
10.研发人员和客户的摩擦;
1.计划编制风险:
1.1 计划、资源和产品定义完全靠客户或者上层领导的口头命令,并且不完全一致;
1.2 计划是优化的,但是是不现实的;
1.3 计划忽略了必要的任务;
1.4 计划基于使用特定的小组成员,而那个小组成员基本上指望不上;
1.5 在限定时间内无法建立成已定规模的产品;
1.6 产品规模比估计的大;
1.7 进度已经拖延的项目在重新评估时过于优化和忽略项目历史;
1.8 过度的进度压力造成生产率下降;
1.9 目标日期提前,没有相应调整产品范围和可用资源;
1.10 一个任务的拖延导致相关任务的连锁反应;
1.11 涉足不熟悉的产品领域,花费在设计和实现上的时间比预期的要多;组织和管理:
2.1 项目缺乏一个有凝聚力的最高领导人;
2.2 由于前期乏力,项目长时间搁置;
2.3 解雇和削减开支导致项目小组能力下降;
2.4 仅由管理层或市场人员来进行技术决策,导致计划进度延长;
2.5 低效的项目组结构降低生产率;
2.6 管理层审查/决策的周期比预期时间长;
2.7 预算削减打乱项目计划;
2.8 管理层做出了打击项目积极性的决定;
2.9 非技术的第三方工作比预期延长(预算批准、设备采购批准……)
2.10 计划性太差,无法适应期望的开发速度;
2.11 项目计划由于压力而放弃,导致开发混乱,低效;
2.12 管理层强调英雄主义,而忽略客观确切的状态报告,降低发现和改正问题的能力; 3 开发环境:
3.1 设施没有及时到位;
3.2 设施到位,但是不配套;
3.3 设施拥挤,杂乱或者破损;
3.4 开发工具没有及时到位;
3.5 开发工具不如期望那样有效,开发人员需要时间创建工作环境或者切换新的工具;
3.6 开发工具的选择不是基于技术需求,不能提供计划所需要的性能;
3.7 新开发工具的学习比预期的长,内容多;最终用户:
4.1 最终用户坚持新的需求;
4.2 最终用户对于最后交付产品不满意,要求重新设计和重做;
4.3 最终用户不买进项目产品,无法提供后续支持;
4.4 最终用户的意见没有被采纳,造成产品最终无法满足用户期望,而必须重做; 5 客户:
5.1 客户坚持新的需求;
5.2 客户对规划、原型和规格的审核/决策周期比预期要长;;
5.3 客户没有或不能参加规划、原型、规格阶段的评审,导致需求不稳定和耗时的变更;
5.4 客户坚持技术决策导致进度计划延长;
5.5 客户对于开发进度管理过细,导致实际进度变慢;
5.6 客户提供的组件无法和开发产品匹配,导致额外的设计和集成工作;
5.7 客户提供的组件质量欠佳,导致额外的测试、设计和集成工作,以及额外的客户管理管理工作;
5.8 客户要求的支持工具和环境不兼容,性能差或者功能不完善,导致生产率下降;
5.9 客户不接受交付的软件,尽管已经满足了所有的规格;
5.10 客户期望的开发速度是开发人员无法达到的;承包商:
6.1 承包商没有按承诺交付组件;
6.2 承包商递交的组件质量低下无法接收,必须花费时间改进质量;
6.3 承包商没有买进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公举,进而无法提供需要的性能水平;需求:
7.1 需求已经成为项目的基准,但是变化还在继续;
7.2 需求定义欠佳,而进一步的定义会扩展项目范畴;
7.3 添加额外的需求;
7.4 产品定义含糊的部分比预期需要更多时间;产品:
8.1 错误发生几率高的模块需要比预期更多的测试,设计和实现工作;
8.2 校正质量低下不可接受的产品,需要比预期更多的测试,设计和实现工作;
8.3 在一个或多个新兴领域推广计算机技术使得计划进度的延长不可预期;
8.4 由于软件功能的错误,需要重新设计和实现;
8.5 开发额外不需要的功能,延长了计划进度;
8.6 要满足产品规模和进度要求,需要比预期更多的事件,包括重新设计和实现工作;
8.7 严格要求与现有系统兼容,需要进行比预期更多的事件进行测试,设计和实现工作;
8.8 要求在不同操作系统下运行将花费比预期更长的时间;
8.9 在不熟悉或没有经验的软件环境中运行产生没有预料的问题;
8.10 在不熟悉或者没有经验的硬件环境中运行产生没有预料的问题;
8.11 开发一种对组织全新的模块将比预期花费更长的时间;
8.12 依赖于正在开发中的技术将延长计划进度;外部环境:
9.1 产品依赖于政府规章,而规章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9.2 产品依赖于草拟中的技术标准,而最后的标准是不可预期的;人员:
10.1 招聘人员所花费时间比预期长;
10.2 做为先决条件的任务不能万丞,比如培训,其他项目的万丞,工作许可证; 10.3 开发人员和管理层关系不佳导致决策缓慢,影响全局;
10.4 项目组乘员没有全身心投入项目,进而无法达到需要的产品性能水平;
10.5 缺乏激励机制,士气低下,降低了生产能力;
10.6 缺乏必要的规范,增加了工作失误和重复工作;
10.7 某些人需要更多时间适应不熟悉的软件工具和环境;
10.8 某些人需要更多时间适应不熟悉的硬件工具和环境;
10.9 某些人需要更多时间适应不熟悉的编程语言;
10.10 项目结束前,合同制人员离开团队;
10.11 项目结束前,雇员辞职;
10.12 项目后期加入新的开发人员,额外的培训和沟通降低现有成员的效率;
10.13 项目组成员不能有效地一起工作;
10.14 由于项目组成员的冲突,导致沟通不畅,设计欠佳,接口错误和额外的重复工作; 10.15 有问题的成员没有调离项目组,损害了项目组其他成员的积极性;
10.16 项目组的最佳人员没有加入项目组;
10.17 项目组的最佳人员已经加入项目组,但是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没有合理使用; 10.18 关键人员只能兼职参与;
10.19 项目人员不足;
10.20 人员工作的进展比预期的慢;
10.21 任务的分配合人员技能不匹配;
10.22 项目管理人员的怠工导致计划和进度失控;
10.23 技术人员怠工导致工作遗漏或质量低下,工作需要重做;设计和实现:
11.1 设计过于简单,无法确定主要事件,并导致重新设计和实现;
11.2 设计过于复杂,导致一些不必要工作,并影响效率;
11.3 设计质量低下,导致重复设计和实现;
11.4 采用不熟悉的方法,导致额外的培训时间,并重犯以前的错误;
11.5 产品采用低级语言来实现,导致生产率比预期低;
11.6 一些必要的功能无法是用现有的代码和库实现,开发人员必需使用新的库或者自行开发所需要的功能;
11.7 代码和库质量低下,导致需要额外的测试,错误修正或重做;
11.8 过高估计增强型工具对项目进度的节省量;
11.9 分别开发的模块无法有效集成,需要重新设计或者重做;过程
12.1 大量纸面工作导致进展比预期慢;
12.2 进度跟踪不准确,导致无法预知项目是否已经落后计划进度;
12.3 前期的质量保证行为不真实,导致后期的重复工作;
12.4 质量跟踪不准确,导致无法得知影响进度的质量问题;
这是快速软件开发一书中的内容,我觉得比较全,就记录下来了,但是还不完全。也懒得写了。
第五篇:建筑施工企业用工风险及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用工风险及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部法律整体上在原《劳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对员工的保护力度,加大了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对企业来说,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对于劳动密集、队伍流动、事故高发的建筑企业,面临更为严格的考验。建筑企业由于用工形式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在劳动用工方面存在潜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和潜在的法律风险。针对现已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及施工企业特点,我今天在此简单与大家交流一下如何来应对用工风险 :
建筑业劳动用工情况大致如下:一是企业“自有职工”,二是新出现的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出现,为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提供劳务分包服务,由其直接招收、管理和使用进城务工人员,三是由“包工头”带到工地劳动或者企业直接使用的零散用工,他们能占到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70%以上。承包合同当中通常会约定由内部承包人自行招聘员工,安全事故责任概由内部承包人负责,但是这种约定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是无效的。根据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四条的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将工程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承担用工主体责任。因此,若内部承包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不论员工是由施工企业还是内部承包人招聘的,也不论内部承包合同如何约定,用工主体均是施工企业。因此,施工企业必须防止工伤事故和拖欠工资的风险。而内部承包人一般为建筑企业的职工,《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从此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承包反映的是利益合同关系,在本质上更是管理关系,其赔偿能力非常有限,即使施工企业根据内部承包合同起诉内部承包人且胜诉,其损失往往也很难挽回。因此,施工企业在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前,应严格审查内部承包人的资信,全面了解内部承包人的从业经历、工作业绩、经营管理能力和承担风险实力。施工企业可以要求内部承包人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履行内部承包合同的担保。这种担保承包,会增强内部承包人的风险意识和守法经营、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方面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保证承包经营活动的效果。施工企业可通过从工程款中扣款,强行代缴保险的方式来减少将来可能带来的风险。还可以通过统一控制账户、审核监视支出、授权合同签订、强制工伤保险、预留风险基金等多种措施,掌握承包合同内部追偿的主动权,防范经营和用工风险。
目前各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的现状及特点主要表现是:短期性、流动性、分散性、阶段性、穿插作业、流水作业、农民工、不签定劳动合同、不履行劳动合同、间接用工、个人承包、工资不按月支付、不参加社会保险、不缴纳住房公积金等。
根据施工企业的用工特点概括应对方略:
1、首先应建立健全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以达到降低用工成本,防范劳动用工风险的目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的内部“法律”,贯穿于用人单位的整个用工过程,是用人单位行使员工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依据。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公司的劳动用工管理将会陷于越来越不利的困境。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是有效防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施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劳动用工的内外部环境和行业特点,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例如可以根据施工企业在异地分公司、项目部较多的特点,制定异地分公司员工管理办法。同时,对于劳动规章制度,应根据公司自身劳动用工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的修改,保证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并适应劳动用工管理的需要。企业规章制度须防程序“陷阱”,《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即民主程序成为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制定和修改的必经程序,否则规章制度无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尽快建立健全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并注意及时
履行规章制度的公示和告知程序。
2、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劳动合同管理体系。施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劳动合同管理体系,根据岗位、工种以及员工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劳动合同文本,条款内容应严谨严密,以避免在劳资纠纷中因约定不明而陷入被动的境地。
3、劳动法虽然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但是为了防止劳动者滥用权力,仍规定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这就是保密协议、服务期以及竞业禁止的规定。
A保密协议——单位维权的第一个措施
保密协议是企业保护自己商业秘密的一个手段。企业参与的是市场竞争,常常有一些商业机密需要保护,从法律规定以及司法实践来看,认定为商业秘密的一个条件就是由权利人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所以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保密制度,与知悉商业秘密的签定保密协议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形式可以表现为单独的保密协议或者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
2、需要支付对价。即签订保密协议需要给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否则保密协议不具有约束力。但是对于补偿金额,法律没有具体规定,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
3、保密协议的作用:除了可以保护商业迷密外,还可以就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作出约定,即可以增加提前通知期,但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滥用权力,法律同时规定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B服务期——单位维权的第二个措施
如前所述,劳动者可以单方的解除合同,这样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用人单位花费了财力培训了员工,员工却跳槽走了,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法律规定了服务期。具体使用条件如下:
1、适用范围:现有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其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的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或者事先另行协商约定服务期。
2、法律效力。对于约订了服务期的合同来说,劳动者在服务期内不得单方解除合同。
3、违反服务期的责任。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的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但是责任有多大,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通常由双方自行约定。实践中很多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高额的违约金。
但是,即将生效的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有所不同:
1、服务期仅限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的情况。
2、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这个规定
对于单位更为严格了。
C竞业禁止——单位维权的第三个措施
竞业禁止是指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限制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后一段时间内,不得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性的工作。竞业禁止显然是保护用人单位利益的一个手段,企业应学会使用这个手段。具体使用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适用对象:企业中负有保密义务的人,一般须签定保密协议。新的劳动合同法对适用对象作了规定,规定为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2、限制范围:禁止到与原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
3、限制期限: 劳动合同法规定为二年。
4、单位的义务:需要单位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金。比例为不低于原收入的三分之一。
建筑企业用工具体应对方略:有鉴于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的现状及特点,对现场施工人员中的并非公司内部员工的人员,数量大,来源复杂,且出现工伤等劳动风险的几率较大,必须特别审慎对待,应当与分包单位签署相应的协议予以明确,防范非劳动关系被认定为劳动关系所带来的法律风险。而对于大量的施工劳动力,则应尽量通过有资质的劳务公司,劳务企业要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工伤、医疗或者综合保险等社会保险。总承包企业对劳务分包企业的用工情况和工资支付进行监督,仅就本工程发生的劳务纠纷承担连带责任。可以将公司的风险降到最低。大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积极分离富余职工,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低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向建筑劳务分包企业转化。对于本公司的办公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要区分其不同性质区别对待: 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劳动合同的形式。
1、对于工作相对稳定的人员(管理人员、行政人员、财务人员等),可与其签定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2、施工现场的人员(班组长、施工人员等)由于其流动性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定后不便于长期管理,可以签订以完成某项工程为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签订,有利于减轻企业用工压力,这样工程完工合同正常终止,企业无需面临与之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压力,也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3、对于一些工作保密性强、专业技术性强、工作又需要保持人员稳定的岗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利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减少频繁更换关键岗位的关键人员而带来的损失,从而使企业保证一种稳定发展的势头。对于员工来说,也有利于实现长期稳定职业,钻研业务技术,实现双赢局面。
4、关于辅助性岗位员工。对于保洁、保安等辅助性岗位、建筑企业现场或临时用工,用人单位一般采取劳务派遣的方式。我建议可以采取聘用退休人员的方式来解决或聘用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可以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可以随时终止劳动合同;终止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给予经济补偿。
5、关于拒不同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员工问题对于拒不同意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企业又非常需要的员工,向其送达签订书面劳动合同通知书,并要求其在送达回执上签字并保留好证据。此外,对于愿意长期在企业发展,也属于企业需要长期留任的其他人才,企业在经过严格审查后,也可以选择与其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保证基本发展。综观全局,《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维护了社会的实质公平,作为建筑施工企业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劳动合同法》,消除恐惧心理,在合法用工的前提下,通过规范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关键。